祖父的园子读后感(精选5篇)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范文第1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读----)
二、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去我和祖父的园子里走了一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随着萧红那清新自然的笔调再次踏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课文 哪些自然段是描写园子的景色?哪些自然段记叙了 “我” 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描写园中景物的自然段是2和13自然段。记叙园中趣事的自然段是3―12自然段。)
三、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真是用心读书的孩子,那让我们走进这个园子,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师: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
出示句式
师:【课件出示句式】“ 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
生:五彩缤纷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板书 美丽园)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读书要用心去体会,开始吧!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来说。
生: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师:对呀!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相机板书 自由园
师:你是从哪个句子体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自由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肖红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植物的自由呢?
生:他写动物植物的自由是为了突出他自己的自由。
师:写事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板书 借物抒情)
师:这种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方法.就叫生接----借物抒情
师:那这些句子都是围绕那句话来写得呢?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师课件相机出示这段文字 )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他的自由。
生:生齐读。
四、品读,解“我”之自由
师:好,作者在这个美丽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让她恋恋不忘呢?默读课文思考:
师:把你找到的一处读一读。
生: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有趣,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作者小时候的可爱和天真!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 瞎闹 踢飞
师:第二处(停顿一下)请你
生: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师:多会学习的孩子呀!同学们,这小女孩真是在铲地吗?
生: 不是。
师:第三处?请你说。
生: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师:嗯 读着读着,让我想起了一个童话故事(生接小猫钓鱼)对!真淘气!
师:第四处?请你说
生: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师:谢谢你,请坐,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好玩吗?请同学们站起来,
师:把水往天空里一扬(配上手势)
生:下雨了!下雨了!
师:请坐,太好玩了。
师:还有一处,挺有趣。请你说
生: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师:你这样睡过觉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睡过觉吗?
生:没有
师:把大地当作床,把天空当作被,想在哪里睡就在哪里睡,是多么自由呀!
师:同学们,在园子里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作者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开心
师:或者说愉快 快乐,所以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的―“快乐园”相机板书.
师:现在老师把我和祖父的趣事归纳在一起我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师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祖父下种――(生:我就下种);祖父铲地――(生: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我也浇菜);祖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生:我也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祖父喝口水――(生:我也喝口水)祖父抽袋烟――(生:我也……)(有可能补充抽袋烟)
师:这可不行!祖父抽烟的时候,你可以去吃 ---(生答 黄瓜)可以去追----(生答 蝴蝶) 可以去抓---(生答 蚂蚱)
师: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生:小孩子非常天真。
生:小孩子挺淘气。
生:她和她的祖父非常亲热。
生:就像一个跟屁虫……
师:园子里的动物自由了,植物自由了,人也自由了。真的是“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齐读【课件出示这句子】
师:这分明就是一个(师指着板书,生答 美丽园 自由园 爱心园)
五、想像,悟祖父之爱
今天我们学的是――教师手指课题
生(齐):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课文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课件出示这段文字】
师:读----“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写这句话作为课文的开头有什么含义(停顿片刻)
师:请你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呼兰河这小城只住着我的祖父吗?
生:有我的爸爸,妈妈,祖母……
师:为什么只提到祖父呢?
生:因为她的眼里只有祖父没有别人。
生:因为只有祖父疼爱她。
生:因为她很爱她的祖父。
六、总结课文
师:孩子们说得对,在这样的家庭里,“只有祖父、园子和我,这三样一样都不可缺少的。”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园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一个幸福快乐的园子!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美丽园 自由园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范文第2篇
语文的本质是发展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内化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心灵感悟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心灵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那么何谓心灵感受力?说简单点,就是对事物的高度敏感,能够深入文本,产生情感体验,而后产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丰富的言语资源,面对情意兼备的文字,学生却漠然视之,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灵感受力呢?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这里的“深入文本,加深体验和感悟”,就是培养学生心灵感受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寻章摘句,提炼关键词段
《我和祖父的园子》以散文的笔法将充满自由、诗意盎然的人生境界彰显出来,女作家萧红凭借这篇随性和自然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勾起了人们内心对自由童年的向往和追忆。文中字里行间所流泻出来的是,对童年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为此文定下了自由和幸福的基调。
在进入阅读环节之前,我先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幸福”,追问幸福在哪里,寻找幸福在哪里,而后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梳理文本,整体感悟文本中的幸福踪迹,引导学生思考:《我和祖父的园子》写的是萧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学生从文中找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开心、童真”,还有相关的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玩,可以睡,可以种菜,干什么都行,这样的自由就是幸福。再如这样的文字:“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学生体会到这段话既写出了生命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田园之乐和天伦之乐。
通过解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语段,并从中挖掘出语段所传达的独特思想,而这样一个过程,既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对词语、对句段敏感度的过程,为下一步探析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字里寻真,探析文本之韵
《我和祖父的园子》散发着自然的灵性,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仔细品读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仿佛都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和魔力。对小学生来说,从字里寻觅,使其体验到文本之美,是提升其心灵感受力的关键。为此,我抓住“心灵自由”这一主题做了这样的引导:“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这段自由的文字。仔细梳理一下文中的句子,找一找哪里呈现出自由之美,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一自由之美。”学生通过朗读从中找到作者心灵自由的“三重天”。“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这是第一重天。“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是第二重天。“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是第三重天。从这“三重天”,学生感悟到,只有心灵自由的人,才能写出像天空这样博大深邃的文字。正是因为心灵自由自在,所以看园子里的一切也是自在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来,找到了更多值得回味的段落。如“‘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看见蜻蜓飞来了,没吃完黄瓜就跑去追蜻蜓”这样的段落;“我学着祖父的样子浇菜,但是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拼尽力气往天空扬,还大喊‘下雨了!下雨了!’这样的段落;“玩累了,找个地方就睡了,把天空当做被子,把大地当做床,想在哪儿睡就在哪儿睡”的段落。
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到文本的自由之美,感受到课文散发的自由的馨香,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心灵的感受力也获得了提高。
三、解读作者,感悟文本内涵
《我和祖父的园子》出自萧红的名作《呼兰河传》。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萧红正重病缠身,那一刻她内心最向往的就是童年的幸福和自由。萧红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唯一疼爱她的就是祖父。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萧红将自己的幸福定格在了和祖父相处的回忆里。了解萧红的童年,是让学生感悟文本深刻内涵的关键,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导: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祖父喜爱萧红?学生透过文本找到几个细节,如萧红在园子里瞎闹,祖父不但不怪她还包容她;她把韭菜当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祖父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跟她细细地讲述这些植物不一样的地方;萧红铲地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把儿取掉,只拿一个锄头的“头儿”让她在那儿胡闹。这些细节都足以表明,祖父是爱她这个孙女的。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善引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一位教师在教学《桥》这一课时,开头的导入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看似漫无边际的“闲聊”中走进文本,聊出了小说的基本要素,让教学的“有意”从“无痕”处入手,通过言简意赅的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归结到了教学要点上。
《桥》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桥》。课前一定都读过了吧,现在我们先一起来聊一聊,把你了解到的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课文讲了一个老汉指挥大家过桥,后来被洪水吞没了。
师:好的,你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体情节。(板书:情节)
生:我知道这个老汉是个村党支部书记,是个舍己为人的好人。
师:不错,你关注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人公老汉。(板书:人物)
生:洪水过后,有个老太太来为两个人祭奠,一个是丈夫,就是那个老汉,还有一个是他们的儿子
师:这应该是故事的――结果了。(板书:结果)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黎明,那天的雨特别大。
师:你读得真仔细,了解了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黎明时分”。(板书:时间)下着特别大的雨,引起了山洪暴发。这是事件发生的――环境。(板书:环境)那这个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呢?
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
师: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
生:地点。
师:(板书:地点)多好呀,刚才大家这么轻松一聊,聊出了“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结果”,这就是小说的六大要素,读小说,就要关注这六个方面。
二、善激励
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喜欢鼓励,但如果我们不看对象、不加思考、不分难易,一律用“好的”“不错”“你真聪明”“你真棒”来评价,评价就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也会厌倦。
以下为一位教师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隆中美景的句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等会儿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了一遍)
师:读书有三种水平:初级水平是正确流利,声音响亮;中级水平是抑扬顿挫,能突出重点字词;高级水平是能把听众带到那美景中,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想练练,让自己读得更好吗?
生:要!(更加起劲地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大部分学生举手要读。指名一生读,声音轻柔,较有感情)
师:你是朗读的好手!把自己陶醉了。如果能放开声音,让大家跟着你一起去看一看,那就更好了。
(都举手了,抢着要读。指名一生读。男生,声音响亮,能突出关键词)
师:你是朗读的能手了!让大家看见了“蜿蜒的山冈”“疏朗的松林”“青翠的竹林”。
(学生都站起来了,手举得老高,嘴里喊着“我来”。又一生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师:你不仅让大家看到了秀丽宜人的美景,还听到了溪流的欢歌声,大家说她是朗读的――
生:(大声地)高手、超手。
三、善追问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伴随着个体所有的实践认知经验。课堂上,我们需要精确的结论,更需要正确的思维展示。优秀教师重视“是什么”的问题,智慧教师更重视“为什么是”的问题,善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追问让探究更深入,让思维更明朗,让课堂更灵动。
在教学《番茄太阳》(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3小节时,我听到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细细读一读,说说有什么感悟,有的学生说明明很爱笑,有的说明明很好学。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这么一句话“生活堵塞了一条路,却为她打开了另一条路”。老师没听懂,让学生重说了一遍,然后就“噢”过去了。其实,这是多么灵动、有意蕴的回答呀!教师只要追问一句:“你能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学生肯定会有精彩的思维展示:因为明明是盲童,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说“生活堵塞了一条路”,而明明并没有因为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而灰心郁闷,失去信心,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她是笑声不断,那样地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主动用来回抚摸去接触、认识世界,所以说“为她打开了另一条路”。我想,这样的思维认识才更有价值。
四、善启迪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评价离开启迪和引导,学生的智慧将会永远处于睡眠状态。
《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这个园子给了我自由、快乐,是我童年生活的乐园,更是我自由精神的乐园。那课题写成“我的园子”不就可以了吗?编者为什么要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题呢?
生: “祖父一天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我”和祖父形影不离,是祖父的跟屁虫。
师:你真会读书,善于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跟屁虫”写出了我和祖父的密不可分。
生:童年的那份自由和快乐都是祖父带给的,我的生活离不开祖父。
师:是呀,祖父是那样地疼爱我,甚至于溺爱;他是那样地宽容我,近似于纵容。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在眷恋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吗?
生:她是在怀念她的祖父。怀念给了她自由与快乐的祖父,怀念慈爱、宽容的祖父。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范文第4篇
时间:2023年9月22日
一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祖父的园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文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你们预习的时候做了哪些事情?
生:将课文读到一字不错,会默生字。
生:查不理解的词语,写出主要内容,提出对这篇课文的疑问,还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有关资料。
师:预习内容真不少。预习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呼兰河在哪里?
师:谁知道?
生:在黑龙江省。
师:谁能说的更具体一点?黑龙江哪个县?
生:呼兰县。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中的“我”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师:谁知道?请你告诉他。
生:她是一个女孩,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只有祖父非常喜欢她。
师:《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有关章节读了一些是吧?说得很对。
生:“我”在园子里瞎闹,为什么祖父不批评“我”?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一会儿好好读课文,会读明白的。你们的问题提完了?那我要提个问题了(出示“倭瓜”一词),谁来读?
生:倭(wō)瓜。
师:正确。一起读——
师:什么叫倭瓜?
生:倭瓜就是南瓜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日本人叫倭寇,南瓜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叫倭瓜。
师:不能说日本人都是倭寇啊。
生:日本的坏人叫倭寇,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
生:日本的土匪。
师:沾点边儿,但是不准确,不是土匪,是海盗。过去在海上干坏事的日本人,劫持我们的船只,侵略我们的海岛,我们中国人叫他们倭寇。我问过黑龙江的老师,为什么东北人把南瓜叫倭瓜?他们说最早南瓜是从日本引进来的,这只是一种传说。再检查一个词(出示:谎花)。什么叫谎花?这个花会撒谎?
生:不是,是植物的雄性花,不结果的花。
师:预习得果然不错。
二
师:下面来检查默字。我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字写得很好,我想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请4人到黑板前,每人默一个字:帽、瞎、抛、韭。)
师:我很欣赏这个字(给“瞎”字加了一个圈儿),“抛”字写得更好,“韭”也不错(边说边画圈儿),“帽”字错了吧?
生:错了。
师:谁认为错了?请你来重写一个。(学生板书)
师:字写得多好啊,很佩服你们写的字。注意“帽”(师板书)上面部分,再宽一点,里面的两横,谁都不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
生:曰(yuē)。
师:不是“曰”,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冃(mào)。最早,这个“帽”字是象形字(画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扎头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这个字有意思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这样写,还有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要写成“冃”,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
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默的字。谁愿意展示一下?(生展示)“帽”字写得非常好,“韭”写得有点夸张,(板书)竖要高一点,横要虚一点。写“抛”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写太扁了,跟着我写。
师:字都会默写了。请打开书,让我们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你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生默读)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师:不错,越说越自然。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狗尾草、谷穗、韭菜还有野草,
师: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还有倭瓜、谎花、玉米。
师:把“倭瓜、玉米、谎花”写到黑板上去。谁要补充?
生:我看到了虫子,谎花。
师:谎花有了。把“虫子”写到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小鸟。
生:我看到了草帽,还有水瓢。(生板书)
生:我还看到了文中的“我”和祖父,
师:请把祖父和“我”写在黑板上。写“我”的时候要加一个什么号?
生:引号。
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如果不加引号就代表真实的我。
师:你很聪明。
师:(对在黑板上写的学生说)你们写的字,就像书法展览。“谷穗”写得特别好,这个同学好像练过魏碑。现在于老师要提问题了,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都看见了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不会把黑板上的词语念一遍,动脑筋,用几个词概括。
生:三个词语。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和人物。
师:人物就两个。应该说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和两个人物。既然有人,就一定有他们做的——
生:事情。
师:好,这样看来,用四个词语概括,当你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还有两个人,以及他们做的事。
师:你们看,要想把问题回答得正确、全面,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后你们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想好再说。谁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
生: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动物、植物、人物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非常完美。这叫会说,不但会说而且会概括。更聪明的同学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可以说得更准确一点。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许多事物。
师:同学们注意,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概括:事物。谁站起来跟我对话?我要求先概括后具体。请你告诉我,你走进园子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有哪些事物?
生:有植物、动物、两个人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看到了蝴蝶、蜻蜓、蜂子、蚂蚱、小鸟、小虫……
师:聪明的同学不会说这么多的,多累呀!说上三四个,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了?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蜻蜓等。
师:对了。谁站起来继续和我对话?请你告诉我,我要求先概括后具体啊。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有哪些事物?
生:有动物、植物、人物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生:我看到了韭菜、野草、谷穗和狗尾草等。
师:这叫聪明。小朋友们要学会说话,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提问来回答,要想说好话,必须多读书,练自己的胆量,尽量克服自己的语病。不过这位同学说得有一点不对。谁听出来了?(一生说:“谷穗”不是植物,是“谷子”的一部分。于老师给予肯定。)
四
师:下面请你再次默读全文,刚才是用眼睛看的,这次用心去看,透过这些事物你又看到了什么?文字的背后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用心读到了’就用笔写下来,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但是我告诉你们,绝不是一个词能概括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很多。(生默读后交流)
生:祖父很勤劳。
师:把“勤劳”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祖父很疼爱文中的“我”。
师:把“疼爱”写上(生板书)。
生:祖父非常有耐心。
师:还有比耐心更确切的词吗?
生:祖父很亲切。
师:还有比亲切更准确的词吗?
生:我觉得祖父很宽容。
生:我读出了文中的“我”很调皮,天真可爱,和祖父在一起时很快乐,很自由。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祖父很慈祥。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动物、植物都是无拘无束的。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调皮很有趣。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于老师请这些学生把“宽容”“自由”“天真”“生机勃勃”“慈祥”“无拘无束”“调皮有趣”“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黑板,同学们在课文中看到作者很天真、很调皮,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祖父很慈祥、很宽容、很疼爱她,看到了园子生机勃勃,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些,书上没直接写出来,是我们读书思考得来的。阅读最重要的,不但要看到字面的东西,还要思考字面背后的意思,因此要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生:“我”在园子里非常调皮,甚至瞎闹,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
师:现在明白了没?
生:明白了,祖父非常疼爱我。
师:是的,但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生:宽容。
五
师:祖父是一个慈祥、宽容的人。尽管作者做了很多错事,祖父不怪她,因为她是孩子。如果没有祖父的宽容,哪来作者的自由自在和有趣啊!看黑板(圈出“趣”),这是一个关键字,这篇课文写得最成功、最感动人的是童真童趣,一个真,一个趣。读了这篇课文,有哪件事你觉得最有趣?把那件事读一读,等一会儿我们交流,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童真童趣表达出来。(生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件事?是铲地,还是浇菜?
生:我喜欢铲地那件事儿。
师:在这篇课文中,铲地很有意思,而且写得比较具体。谁愿意站起来朗读?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女同学吧。
(生读)
师:读得果然不错!不过,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他们不同的语气,下面请大家听于老师怎么读,看能不能读得有趣,看我的脸也行,观察我读书的表情。(老师读得有声有色,读完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要读出我和祖父说话不同的语气。祖父很慈祥,很宽容,很疼爱作者,这样的祖父说话的语气怎样?表情怎样?“我”很天真,很调皮,说话又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练一练。(生练读)
师:还得请刚才那位同学到前面来,这次单读他们的对话,注意表情啊。(生读,师适时指导,生读得大有进步。)
师:咱俩对话好不好?我读祖父的话,你读小姑娘的话。(师生对读。掌声。)
师:现在你读祖父的话,我读小孩的话,看我读得像不像?(师生对读。热烈鼓掌。)
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后不管是哪篇课文,一定要把它读好。下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大家来完成。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代作家中,写童真童趣还没有人能超过萧红。作者是怎样写铲地这件事的?你读到哪个地方觉得最有趣?
生:就是“我”把狗尾巴当作谷子。
师:首先要选一件有趣的事,把狗尾草当作谷子,这是多有趣的事。在写事的过程当中,能引起我们笑的又是什么?
生:是祖父和作者的对话。
师:最有趣的是对话!我们写童年的趣事,第一要把事情选好,这事可以很小,你看作者写睡觉,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睡着了,多有趣。第二,在写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写人物的对话,好多趣味在对话里面体现出来的,记住了吗?请迅速回忆一下,从你记事那一天起,你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打开作文本,第一行空出来,等事写完了再写题目。写一件你的童年趣事,你觉得好玩就行了,时间十分钟。于老师也写了两件趣事,一件写我自己的小时候,还有一件写我三岁半小孙女的趣事。一会儿咱们交流,看谁写的事能让人哈哈大笑,咱们比赛好不好?
(生写,师巡视)
师:谁写得最有趣?推荐三个到讲台前读。
(生读略去)
师:想不想看于老师写的?
生:想!
(大屏幕出示)
礼物
这是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事。
我的同桌叫蔡华。女的。她人倒是挺好。就是爱管我。上课偷看小人书,管我;和别人说话,管我;偷看画画,也管我。我稍有不满,她就威胁我:“不听话,告老师去。”
我心想,我得治她。
一天,早自习,我送给她一个小盒子,悄悄地说:“这是我送你的礼物,请收下。”
她接过去问:“里面装的什么礼物。”
“小小的礼物,现在千万不能打开。”
她说:“越不让我打开,我越得开。”她打开盒子,里面有个小纸包,她把小纸包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她再把小纸包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
我赶紧说:“最后一个小纸包别打开了,再打开,礼物就要跑了。”
她越发要打开。最后一个小纸包一打开,她吓得尖叫一声,把纸包扔在地上,大声骂道:“你这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原来纸包里包的是一条毛毛虫!
生:哈哈。
师:我还写了一件我孙女的事。(大屏幕出示)
欢欢
欢欢是我的小孙女。三岁半了。
一天早上,她拿着我的剃须刀对我说:“爷爷,剃须刀饿了。”
“是吗?”我笑了:“那喂它什么呀?”
“喂胡子呀,它把您的胡子吃到肚子里就不饿了。”
说着,她推了一下开关,剃须刀立刻叫了起来。她认真地说:“看,它饿了吧。肚子咕咕叫了吧!”
我刮完胡子,欢欢抢过剃须刀放在嘴巴下面,来回蹭着,说:“它还没吃饱呢,我再喂它一点。”
我哈哈大笑,说:“小心,别刮破了皮。”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范文第5篇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欣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夏儿女无不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古人说60年为一甲子,一甲子对我们普通国民来说,基本上孕育了三代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从三代人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祖国的发展与变化、民族的日益繁荣与强盛。
仅读书一事而言,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出身于农村,虽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父亲总算是接受了两年的私塾教育。尽管如此,这也成了父亲的骄傲和我们的自豪。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又有几个呢?由于父亲是家里兄妹七人中唯一的男孩,爷爷奶奶便节衣缩食,决定供父亲读点书,以便家里能有个识字算账之人,不受外人的欺辱。
小时候,在饭桌旁,我们兄妹几个常常聆听父亲的回忆与教诲。父亲读私塾的老先生是邻村的刘驼子,刘驼子学问并不高,但要求极严格。教学内容大致是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除读书背诵外,还有习字课、对对子等。教学的内容单一、枯燥、难懂,学堂陈旧破落,私塾先生刘驼子所收的学费,也只是每年象征性的一担稻谷或两担玉米棒子。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父亲被迫终止了私塾学业,从此,15岁的父亲就跟大人们一样,正式投身于生产劳动了。
相对父辈们读书的艰难,我们受教育的机会可要好得多,但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仍非常简陋。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正读小学,那时,我所读的村小是借用附近生产队的队屋,即几间土墙茅草屋,课桌由长条木板加几条腿钉制而成,每张长课桌坐5个人,自带板凳,上课下课以听值班老师吹哨子为准。等到升入初中后,才有机会坐进砖墙鱼鳞瓦的教室。教室的外观比小学漂亮多了,不过,内部设施依然寒碜,教室的窗户上几乎没有一块玻璃,全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塑料薄膜钉上去的,秋风一起,哗哗作响;室内光线昏暗,一块破旧的木板涂上黑漆权当教师上课用的黑板,上课下课由吹哨子改成了敲钢轨。记得当时,谁能拥有一支七毛三分钱的“新农村”钢笔,就成为我们大家羡慕的对象。我背的是母亲用各种碎布头拼缝成的花书包,分辨不出颜色,我多么渴望能得到一只当年流行的黄色帆布书包啊!可贫困的家庭实在是难以满足我的愿望。学生教辅资料奇缺,课外阅读更是贫乏。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回想起当年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