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精选5篇)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改革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供需失衡。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2023年上升为765万,短短7年时间毕业生人数增幅达到135万,到202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过程更多倾向于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的考察,而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倾向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招聘过程中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就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短板,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发生。另外,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而扩招专业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性和精密性专业不对口,也使得就业供需发展失衡的现状产生。2.就业心理不稳定,缺乏就业指导。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手段,对求职岗位有更全面的认识,但受传统“铁饭碗”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更倾向于带编制、工资福利较好的公务员岗位,因此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编制性的工作过分注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公务员工作更加有保障,因此,每年国考应届生占了很大比重,近年来更是时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状况发生;二是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很多刚入职的毕业生就期望高薪酬高待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因此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岗位,对基层工作的热情不高,“蚁族”由此而生。蚁族是指出现在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其显著特点是高学历、低收入和群居。蚁族的出现使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对毕业生的出路欠缺考虑。加之高校的毕业指导内容单一,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未能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指导机制亟待完善。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公务员职位,加之我国之前实行的统招统分政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使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缺乏必要条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虽然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引导,但是受人员、资金条件限制,指导方式也仅限于就业讲座,与用人单位接洽等形式,职能较为单一,与毕业生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等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体制尚不完善,使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诸多限制。就业指导大多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受就业指导时间短、指导方式单一,所谓的就业指导仅仅是求职的指导和毕业手续的指导。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有的直到毕业对自身的未来发展都没有明确定位,究其原因,除了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外,很大程度上源于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受传统思维影响,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学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不适应、就业成功率低等因素,都导致毕业生和企业无法和谐发展。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而展开,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当下就业,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3.教育过度现象。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一方面,体现在区域过度,即东部人才饱和、西部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过度,即部分热门学科专业人才过剩,冷门学科又人才不足。

三、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方向分析

1.各方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机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上至国务院的就业工作会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就业指导工作,下至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充分显示出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就业阶段,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毕业生营造开放性的求职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其次,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制订扩招计划,明确扩招方向,加大在社会实践环节的投入,切实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发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大学生要具有挑战精神,破除旧有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不过分看重单位外在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业,不盲从,积极突破自我,寻求发展。2.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信用缺失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骑驴找马”的就业心态使大学生在对待就业协议时较为儿戏,对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造成了自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培养,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也造成用人单位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这也就是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原因。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使得企业对与高校合作游移不定,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拒绝接收应届毕业生。高校面对如此情况,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3.建立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学科设置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未来就业,因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与专业课课程同步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入学伊始便树立起对未来的期望,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当今社会交流的主要载体,信息量大、受众广、成本低,高校应充分结合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交流,为毕业生搭建新的就业渠道。另外,见习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长期接受知识教育的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论

随着1990年“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完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不断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32).

[2]陈楚泉,符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岑子彬.《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23(15).

[4]王冀宁,周雪.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演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1):110-115.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却变得越来越大。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就业,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就是关键的一步。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前期的状态

1.高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情况

自我认知主要是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了解。研究表明,兴趣与职业成功的几率呈明显的正相关。了解自己性格和爱好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方面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在工作方面也会比较有自信、有主见。不太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则在就业方面显得迷茫,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大阻碍。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就业方向和目标更是不明确。

2.高职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

专业满意度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间接表明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能够使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学习中。而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状态。随着信息网络平台的发展,各类专业信息的公开,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可以对各个专业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专业的选择比较符合自己的意愿。因此,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

3.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预期

就业的预期就是高职大学生对寻找的工作岗位的期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摆正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及岗位,一般都能顺利就业。但就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虽然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仍居高不下。大多数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期待进入优秀企业,拥有轻松舒适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找到心目中的“理想”职业。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前期的状态分析

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高职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大部分学生对此充满期待,充满希望。但也有好多学生在角色转换时,出现了矛盾、迷茫、不安、焦虑等各种不适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近些年来,各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不仅面临着与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还面临就业机遇的挑战。高职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受到企业人员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主要表现在薪资方面的待遇,这也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信心。

2.求职意向不明确

上文提到过,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度不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甚至有的学生仅以企业薪酬或企业规模来考虑求职对象。同时,由于这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导致在机会前犹豫不决或者在面试的时候会表现出没有自信,不能抓住就业机会。

3.对岗位了解少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的岗位不够了解,因此对就业感到迷茫,更没有把握获得一份工作。大学生能不能在企业提供的岗位上创造出价值,首先取决于对岗位的了解程度。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大学生对企业岗位本身不甚了解,对具体的岗位职责,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等就更不清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不能在短期内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

4.就业渠道不多

高职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求职、熟人推荐和人才市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和大学生求职创造了密切沟通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渠道选择就业企业和岗位。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来说,要在网络上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并非易事,缺乏工作经验这一点更是“硬伤”。熟人推荐和人才市场求职也是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相对来说满意度较高,但是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5.对就业企业要求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科技企业成为高职大学生理想就业行业的首选。很多学生认为,在高新科技企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不需要去车间基层吃苦。这类企业虽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但薪资待遇方面也普遍较高,努力工作,会得到高回报。同时,国家政策也有所倾斜,他们认为在这类企业的工作发展潜力巨大,个人发展空间也很大。因此,只要是高新科技企业,学生就盲目地去求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三、引导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建议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高职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巨大,对就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就业和人生,在就业选择上犹豫不决,对就业存在盲区。他们期待工作比较轻松,薪资比较高,待遇优厚。对自身的资历比较浅、学历低、能力不足、经验不丰富甚至没有经验等现状认识不足,提高了就业风险。针对就业的主体――高职大学生,学校与社会都应加以关注,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方面

(1)打好就业基础。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入学就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工作,讲解就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初步了解。很多高职院校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就业前的准备,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利于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课程的实施都是大面积铺下去的,不能给学生提供具体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更别提深入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做好有效的学业规划,为就业打好基础了。因此,建议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加大力度,做好点与面的结合,既有广泛的知识传授,又要加强一对一的指导,使学生能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2)完善现有就业指导工作。 ①更新就业指导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传授,理论多,实践少,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求职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问题,例如, 笔试和面试经验不足、专业受限等,需要获得更具体而专业的相关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对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研,进行分析,不断更新就业指导内容,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利于企业更好地招聘人才。②加强创业指导。市场上有很多机遇,部分学生发现商机时会选择创业,所以高职院校不要忽视创业指导,要增加具体而实际的创业指导,分享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给想创业的学生更大的帮助。高职院校可以模仿政府孵化的方式,指导和辅助学生创业,使之不仅能开始自己的创业,更能坚持长期有效地经营。③完善就业指导网站,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就业指导网站,给大学生提供详细的就业指导。网站要注意网站功能、网站内容、信息修订或更新周期,拓展职业信息资料库,让学生对就业有更好的认识。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利用更广泛的平台,除网站本身外,QQ、微信等平台也应更好地利用起来,以加强学生就业工作。

(3)增加短期职业化指导课程。很多大学生对职场和工作认知不足,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不能与工作需要相匹配,尤其是企业对新职工的职业化要求都是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无法满足的。高职院校可以增加一些短期职业化培训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使其更快适应企业,进入工作状态。

(4)增加就业心理辅导。高职院校还要增加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定期和班级的学生干部取得联系,询问学生就业前心理状况,对就业的态度,毕业前的表现情况等,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明确自身的定位,不好高骛远。当然,除了加强平常的就业心理辅导,也要对某些学生做实践性指导。尤其针对那些就业前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给予心理辅导,引导他们顺利就业。

2.企业方面

(1)接纳大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实践。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实践合作,让企业接纳更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让学生加深对企业和工作岗位的了解。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工学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改变角色。如果有表现不错的大学生,企业可以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直接招聘。

(2)往前延伸岗前培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和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把企业招聘的大学生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延伸到校园内来做。对于企业来说,学生进入企业后入职前的培训很重要。学生在熟悉的校园接受岗前培训,不仅能减少企业的工作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适应身份的转变,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四、总结

企业近几年也出现了“招工慌”的现象,招到的新员工心理调适能力差,难以适应企业环境。大学生求职难和企业招人难形成了一个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应届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员工未能成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希望通过高职院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努力,帮助大学生精心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再盲目就业。

参考文献:

[1]夷香萍,黄晓林.新员工离职时间点心理辅导探究[J].科技视界,2023(32).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第3篇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学生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这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不同来源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业作为压力事件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来说,是关乎其前途与命运的事件,造成其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很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 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回顾

就业压力就是人们在就业情景中许多内、外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林梅等人对大学生压力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就业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周东斌等采用自编的就业压力量表,对42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发现了就业压力的六方面因素:竞争体验、生理情绪、变化体验、完美倾向、担忧体验、挫折体验。

总结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几个方面。按照selye的观点,压力应该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可目前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压力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正性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缺乏全面性,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也会造成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文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由它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

左春曼提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为努力学习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怀疑心理、择业嫉妒、攀比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

在择业问题上,会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有机会工作却又不能舍弃考研,缺乏主见,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凭人脉四处奔波,依赖心理严重。对周围同学的嫉妒心理也是不可小视的一种压力源,一旦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同学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可能引发心理恐惧、报复、挖苦、重伤等行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而把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随着就业难的趋势逐渐加大,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从众,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味的攀比使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正确设计生涯规划的能力。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求职面很广,而对职业选择的自由性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毕业前夕过度焦虑的现象总不能避免,这种状况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陈旭主张学业压力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内源性压力源,如个体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个体对学业活动的认识评价甚至期望等等;二是外源性压力源,学习和学业活动中任何超过学生应对资源的刺激或事件,都可能成为学业压力源。就业压力作为一种外界压力源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机并且渴望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来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当这种积极极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缓解如今就业难的状况,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倘若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更能保障社会公平、减少歧视、激励女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尽管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的首要压力在短时间内是不能消除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它。因此,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压力,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第5篇

__县地处绥化地区中心,市场辐射能力极强,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县现有各类市场 50处,其中工业品贸易市场和农副产品贸易市场31处,城乡商业、饮食和服务网点5360个, 平均每万人115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万余户。县城西面还有经济开发区,各种企业、公司纷纷落户于此,客观上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作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区,吸纳就业人数相比一、二产业更多,女大学生更容易就业。本次对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__米业进行了全面调查,该基地现在员工198名,现有大学生60名,所占比例为30.3%,其中,有女大学生33人,所占大学生比例为55%。几年来,该基地年接纳大学生实习数为20人,其中女大学生数为12人,共接纳10批次实学生,仅2023年企业吸纳27名大学生就业,其中女大学生12人,所占比例44.4%,安置在文秘、财会、电子计算机等不同岗位

(一)开展调研,摸清底数。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以及她们的期望和需求,县妇联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对该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以此切实增强对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的针对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为开展有效的服务指导奠定了基础。

(二)举办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专场招聘会,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与劳动就业局、工会等相关部门联合,通过举办“春风送岗位”、就业洽谈会等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用工信息,安置了近百名女大学生就业。同时随着大型企业如__服装制衣厂、__北大荒肉业等众多厂家的入驻__,给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广告等形式,鼓励女大学生树立创业就业观念和进取意识。

(三)开展女企业家牵手女大学生活动,建立创业就业基地。为了给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实践机会,县妇联把__米业作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充分发挥女企业家们“传帮带”作用,为女大学生们走上创业之路提供思路、铺平道路,通过创业就业实践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成功率。

(四)积极做好政策跟踪服务。对目前已经就业创业的女大学生,做好政策的跟踪服务,帮助女大学生协调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女大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政策,实现稳定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就业女性的观念急待更新,就业主动性有待增强。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严重的懈怠思想,眼高手低的现象突出,加之地处县城,生活和环境没有大城市复杂,精神压力没大城市大,农村来县城务工的女性增多,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被那些肯吃苦、没有“架子”观念的女性所挤占,对本地女大学生产生一定冲击。部分下岗再就业女性在就业观念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对苦脏累工作不愿接受,导致有些事没人做,有些人没事做的现象,只愿>,!

二是就业女性群体整体素质、就业能力急待提高。个别女大学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毕业回到家乡就把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给忘记了,或者是没有用武之地,有的还自暴自弃,使得女大学生原有的技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是对适合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领域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适合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领域内,缺少引导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培训或是上岗培训。在新领域创业优势明显的特点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女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拓宽,加之企业自身对女大学生的扶持政策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外流的现象很严重。

1、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受

更优惠的待遇。2.帮助树立创业观念,明确创业目标。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和企业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要转变单纯的就业观念,树立起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新观念。比如,妇联组织开展的syb创业培训就是一个很好很务实的创业项目,经后,希望通过该项目为更多的女大学生实现创业就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