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信访办 任新农 (二五年十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体系的特殊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并将这两项内容直接纳入宪法,从法定角度给予了绝对肯定。十六大以来的六年间,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体系在国家管理、经过、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全面。特别是市场经济要素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加迅速地覆盖了整个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主导了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脉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与此同时,依法治国体系中的法制建设,也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建立和完善高效经济建设体系当中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性作用。一、对市场经济基本概念的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大致具有三个阶段的发展期。一是初始期,即改革开放以来截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阶段。其中,由于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建设上的闭关自守,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一时难以形成固定的市场经济概念。虽然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从1993年起我国就确立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左”的思想和“右”的思想、姓“资”与姓“社”的争议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市场经济无法顺利挣脱旧计划经济的紧筘,形成一段时期的半市场经济体制半计划经济体制的变相发展态势。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发展和转型阶段。即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头一两年期间。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间的经贸协议合作与竞争的组织,它的重要特征是,世界各国在实行和遵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管理和动作机制下,共同依照经贸协议框架和条款及相关国际管理事务和经济方面的法律,形成一个市场运作和经营的整体大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的五个有利因素,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全面发展和转型的实质阶段。这五个有利因素是:1、有利于改善我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权益。2、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3、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4、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5、有利于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突出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活力。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型期,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未来十年内。这一阶段通过综合初始形成期和全面发展期间内外市场管理、运作机制的磨合,基本形成了一种固定发展模式。从原则上讲,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因素。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的竞争更直接、更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不足,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只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针对这些因素,我团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做出了积极努力,逐步修改和废除一切与WTO形势不相适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增补了一大批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世贸要求的新政策和新法规,从而使我国基本具备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二、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从宏观上而言,市场经济是在法治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运作。法在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起到直接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7993年我国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所长改革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规则和秩序,并使这些规则和相应的经济规律获得法律的形式,通过法律规范来表达。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贸政策,必须要紧密结合和依靠相关的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法规办事,既要依法约束对方保护自己,又要依法履行权利和责任,避免非法经营行为,否则,就会遭受不可弥补的重大经济损失。如,我国近两年棉花市场价格,正是受WTO国际市场左右而出现降低的浮动。彩电、摩托车、电脑和小汽车等各类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都是WTO国际市场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对此,我们要在市场经济中赢利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必须要弄清社会主义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法确认并保护公有制为主体我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确认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二,运用法律形式确认主场主体的资格和法律地位,明确产权,平等地保护以公有制经济为的多种经济成分作为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多种市场主体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第三,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法律秩序,规定相应的竞争规则,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和保障平等公平的竞争,制裁不正当竞争,建立和培育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第四,确认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制度,运用税收等多种经济法律手段调整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五,以法律方法解决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制定解决利益冲突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对各种利益冲突进行法律疏导。第六,建立劳动及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社会经济利益,开辟更多的就业形式,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第七,运用法律的手段,确认和保证政府对建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八,建立并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制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和利用空间的外部市场。第九,坚决打击各种犯罪行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二)微观经济效益中法治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也直接主宰了整体经济建设的制动因素。一是开放格局和区域性封锁所形成的效益差别问题,已十分突出地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遵照法律规定,打破区域性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使各类产品市场任意流通,或千方百计采取招商引资和招投标的办法,不断引进、利用和融合外界先进文化、技术、产品等,同时,积极参与反对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的非法行为,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这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比如说,新疆兵团农一师三团在近几年当中,仿造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管理机制,对产品销售实行协议制,首先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避免了不正确地定市场因素造成损失。对工程项目及引进的开发项目和采购物资,一律依法实行招投标制度,争取了以最低廉的开支创造最大的价值。对大宗商品建筑实行拍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团场经济建设增强了无限活力。二是依法正确地划分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合同法》、《土地法》、《水法》等各类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新的市场行为约束性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和实施。特别是在企业、集体当中因个人行为或政府及领导机构的行为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任越来越明晰而更易于界定。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等新罪名的界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们市场行为的约束力也逐渐加强,人们通过依法监督、处理这些存在于个人和集体行为间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法治手段逐渐在市场经济管理当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三、遵守和依照法律规则而避免遭受经济损失的作用更大程序地体现出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协议经济、使用经济和竞争经济,它最为重要的特征,必须是在法律的相互制约下,双方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这也 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第一个发展步骤,都将紧密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脱离法律的约束框架,或不遵循市场经济的法治规则办事,只能导致盲目发展和错误决策,其结果必将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如我国近几年象河南亚细亚商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的破产倒闭,就是计划经济的影响所造成的严重结果。当然,同样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和避免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失误性问题,也同样是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力保证。如,从宏观上讲,中国海尔集团公司由于努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不断研究国际市场形势,从而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赢得骄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比如从微观上讲,在近几年里,新疆兵团一师三团高度重视发挥团场司法行政工作的作用,稳步实施依法治团策略,使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为团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巨大作用。前年,该团14连一个外来承包户陈富平雇用了30余人承包了连队1000余亩棉田,年底奖金兑现时,该大户拖欠雇工保留工资及拾花款20000余元,并携带兑现款40000余元逃匿,引起了14连秩序大乱。雇工闻讯后,在找连队处理未果的情况下,欲到团机关集体上访、闹事。团党委得到消息后,及时组织司法所等有关部门立即赶到现场,将30余名雇工拦截在上访的路上,通过讲政策、讲法律,把上访、闹事的人劝回。然后又通过司法所多方调查、了解,终于在阿克苏的一个外来人员杂居区把雇主陈富平找到,并将陈富平拖欠雇工的保留工资和拾花款全部追回;再如该团水泥厂被外地用户拖欠水泥款12万余元,长达五年时间不还,该团党委及时委托团司法所,前往喀什、巴楚、阿合奇等地追缴欠款,历时40余天,行程20000余公里,终于将12万元欠款全部追回;该团原甘草膏厂被新疆库车县龟兹制药厂拖欠甘草膏款20万元,通过司法所先后4次赴库车县调查、取证、谈判,最后通过法律手段,为甘草膏厂追回了20万元的欠款,近两年来,随着团场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保障团场良好的经营秩序,该党委始终把依法治理作为振兴团场经济的保障力量,积极利用司法所、法庭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在先后3次基层企业单位的改制和先后6次企业的招、投标当中,在司法所的全方位参与服务下,避免了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此外,在企业各部门的对外经济活动中,从合同的起草、签订到合同的履行,以及合同纠纷的解决,委托司法所层层把关,为企业挽回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近三年来,该团党委针对WTO形势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委托团司法所为全团37个单位担任法律顾问,并以100%签约的形式使法律大顾问服务事项有章可依。委托司法所参与团场相关被告方诉讼和非诉讼39件,为企业和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5.7万元,避免经济损失535.6万元,仅在2009年在团与阿瓦提县土地开展权的争议中,通过依法处理,一次性为团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四、进一步为市场经济构筑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良好成绩的根本保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原则,是无可驳斥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新的形势下取得市场经济的节节胜利,就必须紧紧围绕法治的框架,为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为也是我们决胜未来,取得一切成绩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首先,我们必须要努力为发展市场经济和进一步的改革,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本身,说到底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和体系,全面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理目标,使各项管理、经营和服务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始终树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思想,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法治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特殊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认识到只有在法治保障的前提下,市场经济才能取得良好成绩,经济建设才能实现突飞猛进的目标。二是要依靠法治,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要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宣传法治和市场经济,宣传它们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宣传这两大因素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大影响力和操纵力。特别是要结合“四五”普法教育活动,真抓实干地把法治宣传抓上去,使企业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能够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身利益。其次,要把努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法治人才,作为进一步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提前。有效利用普法教育和干部法律资格论证制度,确保一个党员干部都率先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一是通过党员干 部普遍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取得一定法律资格,确保在市场经济的操纵、管理和运作过程中赢得更大程度地主动权和竞争力。二是以点带面,发挥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全社会、各族群众都自觉地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提高全民整体经营和创造的素质,为发展市场经济奠定坚实地人文基础。三是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推进行政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变强制命令为照章办事,全面实现政事分离和企业分离目标。四是依照市场经济和发展规则和法治的需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包括依法保障经济秩序和人们生活、工作秩序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五是要始终把保护农业的产业地位作为一项特殊的市场管理和法治任务。正确认真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需要国家和其他产业的保护和扶持。要通过法律保障措施,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开放与国际合用,需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农业法律制度。世贸组织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经济法则。如在2009年美国与欧盟的“香蕉贸易战”和韩国与我国间发生的“大蒜贸易战”等所产生的结果,就说明这一点。六要认识到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特殊重要性。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无法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实现市场经济高效运作的目的。因此,要依法保障社会稳定,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需。全社会都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运作过程中将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潜在的违法犯罪因素。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赢得经营可信性和主动权。要一方面克服利己性,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又要防止经济交易中的利他性,实现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前提下经营交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主要论证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过程中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并作出了合理的实证分析。
一、概述
信息披露制度源于英国公司法,后为美国1933年《证券法》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国际证券管理法律的基本立法原则。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我国证券法律规范中无处不在并贯穿始终.成为证券市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基础,也成为证券监管制度的基石。0为了防止投资人受到欺骗.法律规定在发行证券之前,必须把发行证券有关的资料向投资人公开,使投资人在决定是否购买证券以前有机会充分了解发行公司状况,据以判断证券是否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上市基本方式是发行后即上市,发行与上市间隔相对较短。而在发行上市前.各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基本没有进行信息披露,市场对其了解十分欠缺与稀薄。建议加大发行与上市的时间间隔。对于新发行的上市公司,应要求其在发行后上市前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则,披露各项信息,让市场对其经营情况、财务情况有个基本了解,避免发行即上市带来的时间短、信息披露不完备、了解不充分、心理预期波动大等各类问题.使其市场价格易于解释和预测。证券发行以后.在交易市场流通。为了使投资人及社会大众了解发行公司的财务业务状况,法律规定发行公司必须定期提供财务及业务报告,向证监会申报,并向投资人公开.发行公司提供的资料必须正确而完整,证监会有权审核这些资料并禁止不实资料的与流传。这种要求发行公司在证券发行前及证券在市场流通期间,向证券主管机关及投资大众充分公开有关资料信息,正是披露制度的体现。这一制度已成为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石。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公司及其相关的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所有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与该筹资行为及其持续性身份相关的信息。信息披露制度在理论上是架构于一系列原则、规则与制度上的,这是因为它属于一种更为综合性的制度范畴。对于这一制度的内容和规则的理解与阐述包含着许多必须超越于该制度本身的更广泛的努力与尝试。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告诉发行在什么时候该什么样的消息,上报什么样的文件.它还包括着对市场效率的理论、对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行为尺度的评价、对投资者保障诸多立法模式的理性平衡和选择;包含着源于证券市场却足以波及影响一国甚至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相关性;包含着人们对于未来有效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设计与价值判断的谨慎思考;最后还包古着对证券市场监管这个基石性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美好理想与执着的努力。
现代证券监管的目的是通过树立市场信心从而实现保障投资者的目的。造就市场信心的主要机制是一级市场和二级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由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存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低品质证券驱逐高品质证券”,进而导致市场萎缩。市场自身无法通过创造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这种市场信心,必须由政府实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
(一)逆向选择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逆向选择”最早出自保险学理论,指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投保人充分了解自己的风险状况,而保险人则不知情,因此不能确切地对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也就相应地不能对不同风险的投保人收取保险费,而只能收取以风险的平均概率为基础的保险费。在这样的制度下,高风险的投保人具有更多的保险激励,而低风险的投保人则更倾向于退出保险市场.保险市场因此萎缩。当保险公司试图提高保险费而低风险顾客停止购买保险时,就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低风险顾客要么决定自我保险(即不购买任何公司的保险),要么转向另一家保险公司。高风险顾客——那些知道自己确实需要保险的人则盯住这家保险公司不放。由于低风险的顾客的离开,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平均风险增大。情况可能恶化,以至于平均利润实际下降了——增加的平均风险大于所增加的保险费。乔治.阿克洛夫(GorgeAkerlof)以旧车市场为例对逆向选择问题做了精辟地分析。
证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证券的购买者无法区分高品质证券和低品质证券。在这种情况下.低品质证券会胜过高品质。发生这种逆向选择的原因是由于购买者无法分辨出高品质证券与低品质证券的差别.便不愿支付超过高品质与低品质证券平均价格的那一部分金钱。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因购人低品质证券而可能产生的损失会由于以平均价格购入高品质证券的可能性而得到平衡。由于购买者不愿意支付与之所值相等的价格,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发行高品质证券便无法获利。购买者之所以无分识别高品质证券与低品质证券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区分必须收集和分析有关产品的信息.而这一过程的代价却是昂贵的。在某些时候为取得信息所花费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因能作出正确区分而获得的利益。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搜寻成本”。
消费者的搜寻将进一步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为止。价格分散的增加,提高了搜寻的边际收益,所以会导致更多的搜寻。搜寻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很高的经济活动。由于成本很高.如果在你还没有获得所有相关的信息之前。你就停止了搜寻。那么一方面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会随着搜寻量的增加而下降;另一方面,额外搜寻的边际成本随着搜寻量的增加而上升。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人们在搜寻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用于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越少。花费额外一小时搜寻的机会成本就增加。因此,所选择的搜寻量将位于预期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价格或质量分散的增加.通常会提高搜寻的收益——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的可能性会上升,而且划算的购买与不划算的购买之间的差别也更大。
高品质证券发行者可能希望披露有关公司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确认他们的证券与众不同的品位。然而,这同样包含着费用,并且这种努力有时与市场价值因此而增长的程度并不表现得那么具有相关性。发行者也可能不公开信息以保护有商业价值的秘密,如保密性的生产流程。一些不怎么诚实的发行者也有可能使他人整个信息收集与分析过程落空,因为他们一些虚假信息或隐瞒一些重大信息,而无论是耍想证实虚假或者是揭露隐瞒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过程。
根据以上经挤学理论,无法区分高品质证券和低品质证券的直接后果便是金融资源的不良配置。因为高品质证券将以低于他们合理价值的价格出售从而导致对这些有价值商业活动投资的减少;而低品质证券又以高于他们合理价值的价格出售,从而导致对这些低价值商业活动投资的增加。
一些高价值的证券及其商业活动可能会被低价值证券及其商业活动挤出市场。“资源将会配置到一些低价值的替代物上使用”。回形成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有助于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因为逆向选择的产生根源于缺乏区分高品质证券与低品质证券所需要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的的途径只能是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促进信息的准确性。市场的信心是建立在更多信息和更准确信息的基础上的。证券市场监管是为了保障投资者和促进资源配置而要求建立的。它可以增强市场的公众信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用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充分信息可以增强对高品质证券的识别能力,也增进对高品质证券的资源配置。
(二)信息不完全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不完全是指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总量上是不充分的、在交易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的情况,具体可分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准确的情形。信息的不完全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问题。信息完全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理想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又被称为有效竞争市场。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重要理论前提就是信息的完全性。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中,投资者都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试图获得更高的报酬;证券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全部信息;市场竞争的存在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而与新信息相对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为随机漫步式的面。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焦点在于:证券价格的变化是由证券供需关系决定的.而证券供需关系的调整又是由于市场吸收了新的信息引起的。但是现实中供需关系仅仅是影响证券价格的一个因素;市场中不完全竞争状况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希望,因为供需关系下竞争性必然导致影响供需关系的信息的竞争性是与信息的特性相违背的。辔其次是现实市场中信息的传递并非及时和没有延误,由于传播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存在难以保证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同一信息的获取具有理论上的同步性,而且由于信息披露具有使其他公司受益却无法从其他公司获得对信息披露费用的补偿的特性——负外部性.在一个完全依靠自由力量约束的环境中,上市公司缺乏迅速及时传播信息的动机。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见到,这只是经济学分析上的一种便利方法而已。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致性意味着所有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是一致的.这要求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心理预期而事实上投资者根据信息所做出的心理预期存在两种情况:同质预期和异质预期。同质预期事实上在证券市场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异质预期。证券的价格则反映持乐观态度与持悲观态度投资者较量的结果。
现实的资本市场很难完全满足有效市场的所有理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是不存在的。在市场机制对信息的披露无效时政府监管就成为必要,非完全或不完美状态的有效资本市场恰恰为有效政府监管和强制性信息披鼯制度提供丁理论支持。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而完全的信息并不是免费的.获得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会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影响到市场均衡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效率的缺失是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失去作用的表现之一,也就是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由于市场失灵,国家依法干预市场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的效率。…证券市场作为现代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包括证券市场内在信息供给不充分、隐匿有关信息等现象大量存在。“’信息不完全是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而信息不对称则是证券市场最典型的信息问题。信息不完全导致证券市场的失灵必然要求证券市场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visiblehand)依法适度干预市场会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国家干预证券交易活动的宗旨是重现和复制公平的市场交易活动。
信息不完全直接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大。对公开发行的股票的公司实行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内容,它贯穿着证券发行、流通的全过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节约交易费用的过程。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法律对权利如何配置,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谈判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在交易费用为正数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配置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证券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完全必然导致信息劣势方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其防御成本和证明成本。由于市场主体经济人的特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可能会以虚假陈述或者故意隐瞒重大信息等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做的后果是必然会牺牲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导致证券市场的不公平和欺诈等现象的发生。其他认的信息不完全通常所谓信息失灵.实为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效率的减损。以至不能实现预期的市场机能的现象。
信息不完全同样会引发道德风险“”(如偷懒和机会主义),鼓励人的懈怠行为,导致证券市场的低效率。在经济学上.一般意义的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信息优势方利用对方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的条件,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所作出的不利于对方的行为“”。由于交易者的行为不能被他人准确地观察到,道德风险也就引发了市场效率的减损。同时信息不完全会激发关系人交易.导致证券市场的人为分割。在信息不完全而又缺乏其他制度支持的条件下,证券市场主体为了降低交易费用,确保交易的安全或者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把交易范围限制在“内部人”范露,从而引发了“关系交易”和“人格化交易”的问题。在证券市场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与市场秩序形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如何形成良好市场秩序提出了行为建议。
关键词:利益主体;证券市场;秩序
一、证券市场秩序的内涵
证券市场秩序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对证券市场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市场按照特定的规则运行。证券市场制度提供的正是这种内生的规则体系。证券市场的秩序由市场内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但政府作用比较特别,它可以出现在更高的秩序形成与控制层次上。在一般意义上,市场秩序指依据规则和准则进行控制下的市场运行状态。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市场运行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度规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国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市场秩序混乱,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市场的运行是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从形成秩序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出发,建立相互制约、平衡的利益框架。
二、利益主体行为与市场秩序的相互影响
证券市场行为主体在相互的交易中会自发形成一种市场状态,可以称为自发秩序。每个行为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将拥有的资源投向能获取较高收益的股票,这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自发秩序的优势必须在长期和重复的交易关系中逐渐形成。如果交易者的行为预期不确定时,极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就会增加市场的交易费用。从长期看,某个市场体系要生存下来,必然能逐渐调节纠正交易机制,取得交易费用上的优势,但要达到良好的状态可能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在调节过程中也会浪费巨大的资源。下面从几个主要利益主体行为对秩序的影响进行分析。
1.政府。从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初步形成看,政府是证券市场制度供给和运行的核心,其他主体大多通过影响政府决策而获利。强势主体(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能对政府的决策施加较大的影响,但并未能控制政府的行为。而政府过多涉及到证券交易中的具体利益,一是政府对证券市场目前的定位与期望过高,二是政府自身利益和其他市场主体过于密切地混杂在一起。在国内证券市场中,国有性质的主体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中,国有企业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媒体更是政府或国有资本主办的,它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通过政府整个权力机构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的秩序形成与变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上市公司。由于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国有上市企业采取的都是增量发行,国有股仍占有控股地位,外部股东无论在控制权还是在信息上,都处于十分不利的状态,公司经理等“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上市公司都属于利益既得者,其利益主要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中,而在证券交易市场上,上市公司间难以形成比较普遍的共同利益。而且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仍然承担了政策性负担,国有企业固有的“预算软约束”弊病也移植到上市公司身上。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性不够,难以采取集体行动。但上市公司与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分别对各自的管理部门有较大的压力。
3.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不仅实力雄厚,而且数量比较有限。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很大,因此它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很大,对环境的变动比较敏感。在外部环境中政策和市场景气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集体物品(它的收益者只是一个局部的集体)的特点。机构投资者通常能够组织起来,争取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机构投资者个体参加争取集体物品(政府有利政策)行动的条件是,它从这个集体物品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它付出的成本。每个参加者的成本包括行为成本和组织成本的一部分。但集体物品能够为所有投资者共同享用,而不仅仅是付出努力争取的机构。每个机构投资者都希望别人去争取而自己能够“搭便车”。如果努力者分享的集体物品低于其付出的努力成本,它是不会去争取这个集体物品的;如果即使与别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分享,它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仍高于它为争取这个集体物品付出的成本,那它有提供的激励。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较少,在争取能够带来足够大收益的集体物品时,通常每个机构投资者能够分享的收益大于它为集体行动付出的努力成本。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也会权衡不作为的机会成本,在不作为的损失大于作为的成本时,他具有参加集体行动的压力。因此机构投资者经常能够组织起来争取对他们这个群体有利的集体物品,如对政策改变的影响,对政府支持股市的需求,都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但集体物品量总是低于最优水平,因为搭便车者的存在,使得努力者总是无法获得它所争取到的集体物品的全部收益。
4.一般投资者。在国内不规范的证券市场上,受到损害最大的是一般投资者群体,一般投资者的个体力量弱小,更应该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但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机构投资者经常联合起来,集体要求某些对他们有利的政策,而一般投资者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极少有集体行动来申诉自身的要求。一般投资者参与争取集体物品的条件和机构投资者个体相同:他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他参加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但一般投资者数量众多,任何投资者能够从可能的集体物品中获利都极为有限。而对一般投资者进行广泛组织的成本都极为惊人,除非某个组织的成本已经为它的其他职能承担。一般投资者从集体物品中的获利微小而成本高昂,搭便车的倾向同样广泛存在。他们预期的成本和收益极端不对称,通常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一般投资者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集团,不利于市场均势的取得,应该在制度上有一个一般投资者保护协会之类的组织,它由某些具有政治、地位要求的个体来推动,同时可提供其他非集体物品,这个组织的真正目的:组织一般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服务。而先例也可以改变一般投资者对争取自身合法利益行为的预期。如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失职和违法及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行为,投资者也许有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但个体能获得的利益有限,而个体在对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诉讼中又明显处于人财物的劣势,在证券市场现实中,个体诉讼行为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如果法律的变动使投资者个体有合适的诉讼环境,出现了较为成功的诉讼案例,形成“选择性激励”的效果,其影响可以从个别到普遍,逐步改变投资者对诉讼的收益——成本预期,使更多投资者愿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也即成为制度变迁的路径。
三、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路径
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强势主体群体与一般投资者弱势主体群体的力量极度不平衡,欺诈行为、虚假信息泛滥,操纵市场行为流行,市场规则有向不利于市场长期利益方向发展的趋势,市场的秩序陷入混乱。在此阶段一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的强力介入。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并利用自发秩序,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对制度体系形成与变动的不参与,自发秩序需要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调节。政府的制度创新应该和市场主体的创新互为补充,要相信在良好规则下的市场制度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整体增进。政府确定交易的基本框架和公平原则,在证券市场已经建立起来的现在,应该放宽其他由市场主体自发创新的空间,政府则致力于提升自发创新的层次,消除市场主体创新的外部性,最终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创新框架。
证券市场的长期利益一是公平;二是效率。自发秩序也许可以提高市场的效率,但自发秩序通常不能带来公平。政府是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他供给证券市场制度,调整并维持公平秩序的形成。但统治者也是经济人,他也面临有限理性的制约,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能指望政府的制度供给和秩序调节就必然能带来良好的证券市场秩序,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当政府的利益来源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一致时,它的行为会促使社会的进步;反之,它会导致市场的混乱,阻碍良好秩序的形成。这时就要调整政府的收入来源,使得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从寻租中获得的利益,而且实现这一点,可以削弱个别市场主体群体对政府决策的严重影响或控制,摆脱不利路径依赖。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 研究综述
自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这个主题一直没有淡出国人的视野,在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直接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成果较多;21世纪以来,直接从整体上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成果相对少些,但是探讨某一领域的文化或文化建设以及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安全、文化产业日益增多。尽管如此,我们仍能间接地从中获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相关内容的零散思想,毕竟无论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文化或文化建设还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安全、文化产业等,他们都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的,因而都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存在前提。但是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狭义文化)却是一个基础和根本的问题。笔者现就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相关文化问题的研究试作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①的含义
明确提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含义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指以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吸纳一切优秀的世界文化,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②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扣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前提和基础,体现不出这种文化必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即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中的经济思想观念、经济伦理、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文化的总和。③这种观点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关键点,但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还应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或文化精神
有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条件出发,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包括现代科技与文化、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公平竞争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文化开放意识。④有学者从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出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应包括法理型的政治文化、伦理精神和个性的向上与完满。⑤有学者指出,西方和东亚发达的市场经济都内蕴着一种文化精神,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绝不能缺少文化精神的定位和推动作用,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文化精神应确立人文社会价值取向、文化的动力作用以及塑造现代文明人。⑥有学者从社会利益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含价值理性精神和经济理性精神。价值理性精神包括民主、平等、自由,伦理道德,社会公平等三大精神;经济理性精神包括市场竞争意识、科技理性、科学管理、法制意识等四大精神。⑦还有学者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它既继承并发扬人类在实现市场化的进程中所形成的自立精神、科学精神、竞争精神等文明成果,又超越并克服市场经济造成的人文失落、人性压抑和扭曲、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等弊端。⑧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的文化意蕴,部分观点有交叉重合之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意蕴或文化精神应是高度概括的,所以上述观点仍需整合凝练,以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独特气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个重要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和合”思想引出的和谐思想、以“孝”为核心的家庭观念、以“忠”引申出的爱国主义、传统的“义利”观、“诚信为本”思想等对规避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建立和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还有学者从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领导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儒家文化思想在推进现代经济发展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所以要区别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文化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服务的对象不同,因此,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既需要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支持,又需要摈弃传统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充分体现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而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和封闭性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⑨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迫切需要构造新的文化动力,所以必须大胆进行文化改革,弘扬优秀民族文化。⑩有学者指出,经济体制的转型加速了文化更新过程,形成了以下七大发展趋势:经济文化一体化、人的独立型文化、个体与群体相统一为本位的文化、能力本位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融合、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走向兼容与综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其评价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三个有利于”。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原因。普遍认为,我国存在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例如,封建小农意识、唯官为尊、唯权为重、重官轻商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是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双重作用。市场经济对社会文化道德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人们的市场意识觉醒,人生价值观念变化;重视知识和人才;为文化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等。而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表现为:道德滑坡;拜金风气盛行;市场经济不能自发地达到真善美的价值目标等。
四是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化环境决定着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文化观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创新活动;文化参与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文化创新决定经济增长方式。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及发展趋势。然而,文化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理论研究落后于经济发展,诱发了社会性的信仰危机和思想滑坡;思想道德上的滑坡,造成社会风气低落,加剧了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及其诱导的消极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滞后,导致经济体系中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高雅艺术衰落,媚俗艺术盛行。
五是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增强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获得产业回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活动的文化内涵增强等。
六是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或举措。学者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好文化,提出了不少合理建议,概括如下: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第二,构建思想理论大厦,铸造民族之魂;第三,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第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六,合理吸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体系。
七是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即: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物质上脱贫和精神上脱贫、解放思想和净化文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共性和特殊性;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的价值;要着力塑造能够适应和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文明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的先进文化
一是先进文化的内涵:有观点认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也就是说,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其它各项工作都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种表述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先进文化是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本特征和衡量尺度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社会主义经济本身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动力;应对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先进文化的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源泉、物质基础和实现机制,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先进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市场经济,但又不能完全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文化
一是和谐文化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文化是指一个文化体系自身的内容及各种形式、各个环节之间是统一和谐、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裂、冲突和相互抵消的;这一文化体系同其经济基础、政治导向和生态环境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积极互动的,而不是分离、对立和相互抵消的。前者侧重于和谐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后者侧重于文化的内外部关系,二者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谐文化的原因:和谐文化是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关系的必然选择。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克服市场经济诱发的诸如拜金、享乐、利已、冷漠、虚无等消极现象的产生。
结语
由上可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充分反映了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探求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上产生了部分社会问题,这表明我们的文化建设已不能有效规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可能造成的恶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还没有形成。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需要,我们都有理由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是一个更加基础的问题,如果中国没有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甚至最终导致经济下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领域的文化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文化安全也将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BS015】
【注释】
①③郭建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界定”,《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李红:“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基本内涵”,《黄冈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④邹广文:“论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⑤陈创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⑥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⑦范跃进,栾贻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文化精神”,《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⑧高静文,雷念曾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北京出版社,2005年。
⑨曲玉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8期。
⑩史忠良,肖四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文化”,《当代财经》,1997年第5期。
陈明凡,宋衍涛:“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趋势”,《东疆学刊》,2002年第12期。
宋秀峰,粱惠:“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建设”,《前沿》,2003年第9期。
刘玉辉,雷高岭:“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探讨》,1994年第4期。
包承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前沿》,1998年第3期。
刘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甘肃理论学刊》,1997年第3期。
王文学,刘进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赵子忱:“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创性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前,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被看做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经济制度属性的概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公认,而且也成为东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面对这种主流观念,邓小平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论断,他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并非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进而在1985年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
为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用深邃的目光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中剥离出来,把它们都归为经济方法和经济手段。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
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也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从发展生产力和人民利益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开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紧箍咒,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并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
为了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因而也具有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的优势……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中,尤为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首先,他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宏观调控是我国国情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其次,他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他指出:“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机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采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利于不失时机地解决矛盾和问题。”[7]在辩证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要重视计划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作用。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8]“我们既不能抱着过去的计划体制不放,看不到它的弊病和改革必要性,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而应在总结我们搞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开拓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9]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在继承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如何更好地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突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以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级阶段,而到了这一代领导人则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敏锐地总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不断地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改革开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10]在分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认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1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12]
倡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为在前进道路上,中国将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到了这一代领导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实事求是地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用科学发展的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侧重于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以便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创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国家的伟大创造,经过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虽然说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相比较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有所超越,可以说根据中国现实需要建立起来的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其独创性。
(一)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的发展手段共同使用,而不是强调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二)对公有制的认识。中国在公有制方面既借鉴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根据具体国情而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了实事求是、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三)对市场经济建立的目标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效率上的优越性的同时,在基本制度上则着力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从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四)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控制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内容方面都坚持“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统率,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又力避对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人为干预。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平的社会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五)对依靠力量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充分调动他们在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改革作为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扬弃,是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创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30年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的实践,使我国确实积累的丰富的独特的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自豪。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十全十美,也仍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前几代领导人的努力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接受实践检验,我们要广泛借鉴和汲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点而努力。
作者单位:赵少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1― ),男,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李钰(1986― ),女,吉林白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