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精选5篇)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被引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差距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赵永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日在京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2.15万篇,其中23968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比例为19.7%,分别较2009年、2008年上升了4.2和8.2个百分点。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均有提升。2001年至2023年(截至2023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排世界第二位,比2023年统计时上升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在世界第七位,比2023年统计时提升了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87次提高了5.8%;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从学科上看,我国有12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以内,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4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1—2023年10年段的高被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世界第六位,比2023年统计时上升1位。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2023年新入选CODE期刊名称

H035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G091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浙江林业科技

G433浙江临床医学

H019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浙江农业学报

A051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浙江医学

G479浙江预防医学

G092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针刺研究

G488针灸临床杂志

N086真空

R032真空电子技术

N025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真空与低温

G259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振动工程学报

N030振动与冲击

E316震灾防御技术

J01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职业与健康

H577植物保护

H014植物保护学报

H052植物病理学报

F039植物分类学报

F007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植物检疫

F008植物科学学报

F038植物生理学报

F009植物生态学报

F023植物学报

F050植物研究

H238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制冷学报

U640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制造业自动化

C034质谱学报

S052智能系统学报

N002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中草药

G520中成药

G09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中国癌症杂志

G985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23

2023年新入选CODE期刊名称

G750中国病案

G769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中国材料进展

H213中国草地学报

N830中国测试

G097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中国畜牧兽医

G901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中国稻米

G099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中国地震

E654中国地质

R040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中国电力

G234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H891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中国防痨杂志

V023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中国肺癌杂志

G402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中国粉体技术

M007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中国妇幼保健

G687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中国港湾建设

V036中国给水排水

N089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中国工程科学

G244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中国公共卫生

X031中国公路学报

G103中国骨伤

G249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中国管理科学

N104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C099中国光学

G637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中国果树

L013中国海上油气

E31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中国海洋平台

G104中国海洋药物

X039中国航海

G973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417中国护理管理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2023年新入选CODE期刊名称

T0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B00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R037高压电器

C056高压物理学报

E005高原气象

V021给水排水

N105工程爆破

E360工程地质学报

S712工程管理学报

N049工程机械

V030工程勘察

V033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C002工程力学

C073工程热物理学报

N590工程设计学报

B031工程数学学报

T003工程塑料应用

N064工具技术

K018工矿自动化

T563工业催化

J057工业工程

N110工业工程与管理

P009工业加热

V010工业建筑

P005工业炉

Z013工业水处理

F030工业微生物

G02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N037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Z032工业用水与废水

G207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X579公路

X022公路工程

X047公路交通技术

N039功能材料

M502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503功能高分子学报

E601古地理学报

E304古脊椎动物学报

E022古生物学报

G478骨科

R047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Y013固体火箭技术

C103固体力学学报

W007管理工程学报

W018管理科学

W008管理科学学报

W025管理评论

W016管理学报

H226灌溉排水学报

R026光电工程

R061光电子•激光

R082光电子技术

C091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C097光散射学报

R031光通信技术

N015光学技术

N033光学精密工程

C050光学学报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2023年新入选CODE期刊名称

Y561现代防御技术

G300现代妇产科进展

T063现代化工

G653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N100现代科学仪器

G321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087现代雷达

G438现代临床护理

*G798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G341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G067现代免疫学

H417现代农药

F250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U010现代食品科技

T929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X673现代隧道技术

G451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G421现代药物与临床

G223现代医学

N115现代仪器

G963现代预防医学

N111现代制造工程

G95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6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G826现代肿瘤医学

M011现代铸铁

T073香料香精化妆品

A018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W024项目管理技术

T064橡胶工业

T953消防科学与技术

P010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S027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G083心肺血管病杂志

E046心理学报

G476心脑血管病防治

G419心血管病学进展

G578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G260心脏杂志

N080新技术新工艺

V026新建筑

A087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59新疆地质

H90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H276新疆农业科学

L007新疆石油地质

G980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G328新乡医学院学报

V056新型建筑材料

M102新型炭材料

G721新医学

R034信号处理

*R052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R519信息技术

R652信息与电子工程

S002信息与控制

A510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565徐州医学院学报

G346血栓与止血学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扩展人类的视野,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即开化人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教化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始终将开化、解放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繁杂,但是仔细审视之下便会发现“政治本位”思想始终隐藏在这些因素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而科技创新在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上述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容易导致将科技创新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从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或有人将科技创新事业作为“做官”的进身之阶,无论如何,上述思想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是危害极大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条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亦即指导规范古代官员言行的金科玉律),对于处理人伦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科技创新内在地具有冒险,激进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国传统上一贯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在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环境里,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进而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同时它还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就“为何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首先文化总是变动不居的。虽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与历史时期,保持着宏观的稳定形态,但是从整个历史长河,以及微观层次上,都可以观察到文化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而科技创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始终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创新主体规定者科技创新事业。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因素。譬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等等。但同时亦包含着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旧等方面。因此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科技创新之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文化实现自我否定、不断演进、辨证发展的体现。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知识或能够让人类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还包括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下,17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对科技感兴趣只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条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创新体制化的标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学院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诞生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的诞生,其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官方认可的科技创新组织。这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创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遵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在法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化进一步确立了,其标志便是法国科学院的建立。在19世纪,科技创新体制化在德国最终完成,其标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学建立的现代化学实验室。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组织也越来越丰富。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这其中又包括课题申请机制,评议机制,奖励机制等等。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产品以低质、仿冒闻名。而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的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当时德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国立研究所。因此帝国物理研究所(PTR),德国威廉皇室学会(KWG)等各类研究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情况下,一批银行家、科学家等则成立相应的基金会。而现在,遍及德国的各类基金会已经成为资助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现行的匿名评议制度,其雏形亦是在德国形成。近年来,德国通过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以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科技奖励方面,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的两项科研奖——沃尔夫冈-保尔奖和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奖以高额的奖金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主体来到德国,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有次可见,科技创新机制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导建立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倡导教学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且这一理念很快成为欧洲新型大学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可见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研究,生产知识。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例子同样可以看到,大学的另外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学还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当代,应试教育已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基于知识的教育是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当代科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这一态势亦解释了当下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当代一个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知识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导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求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转向实际上标识的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在英文中,导师被称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还有“咨询师”之意,而后者则还有“指导者”之意。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身份转变,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权威。它鼓励人们提出“异见”,挑战权威,而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这些“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