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精选5篇)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晋书》;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9-0137-02

《世说新语》本是治文史者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历代就冠之以“小说”的名号。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到《文献通考》、《书目答问》等,都将其文体归之为小说。故而,《世说新语》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小说是没有异议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古代小说?它的由来是什么呢?

就如今所见材料看,“小说”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1]在这里,庄子把异于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小说”,以区别于自己的“大达”,显示了庄子位于大达的高度而鄙视异家学说的鲜明倾向。随后,在《荀子?正名》篇中有相似的记载:“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2]杨注云:“知治乱者,论合道与不合道而已矣,不在于有欲无欲也。能知此者则宋墨之家自珍贵其说,愿人之去欲、寡欲者皆衰也。”这里的宋墨之家被视为“小家”,与荀子所代表的儒家相对,“珍说”是指不合大道、不中义理的浅薄之论。“小家珍说”即“小说”,二者只是不同的称呼罢了。

在先秦时期,“小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文体概念,它只是一种判断标准。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小说”一词作了明确阐释:“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3]颜师古注引如淳语云:“稗官:小官,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综观《汉志》的论述,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小说即小道,君子不为;第二,小说是街谈巷语、刍荛狂夫之议,王者可用以观风俗、正得失。第一个观点是对先秦诸子不合经艺大道这一思想的发展,而第二个观点则是《汉志》的创新之处:小说与王者采风观俗联系起来,强调小说有益政化,这就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积极含义。《汉志》首次把“小说家”独立设目,自此以后,小说在各类正史文献中都有一席之位,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得到真正确立。

《世说新语》记载故事一千一百多则,分为三十六门类,篇幅短小,多者不过几百字,少则寥寥数语,是典型的“残丛小语”。它没有记载国家要事,内容多表现魏晋上层人士的谈吐、风度、精神风貌等,文风轻快、详实。故明人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4]它主要记载人们的言行举止,没有太多与国家生活相关的政事的描述,因此,符合我国古代判断小说的标准――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这就是历代都把它称之为小说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不能再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古代的小说,如果还固执地认为它是小说,那就是忽视了对小说的定义。但此类事情偏偏发生了,如徐震鄂在《世说新语校笺》的前言中提到:“《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5]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也说:“《世说新语》,它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诸如此类论断恒河沙数。今人仍然把《世说新语》当小说看待,明显是受到古人小说观念的影响,然现代小说并未继承先秦诸子以及《汉志》对小说的界定,它过去的定义既然已发生了根本变迁,我们再把它归入小说,显然不合时宜了。

那么,现代衡量小说的标准是什么呢?什么是现代小说呢?《辞海》对“小说”的定义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表现手法最丰富,表现方式也最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侧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也就是说,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必备要素。但是,虚构是小说的最本质特征。章培恒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卷《魏晋南北朝小说》一章的开头说:“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文学。”如果没有虚构,我们古代的经典史学著作《汉书》、《后汉书》、《史记》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小说了。下面我们用今天的小说标准――虚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衡量《世说新语》,辨个究竟。

首先,来谈小说的虚构。王能宪在《世说新语研究》中说:“《世说》是真人真事的文学。”[6]它是对当时上层人士的言行举止的如实记录,没有虚构的成分,它的创作意图就是为当时的文人名士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根本无意于创作小说。袁行霈也指出:“虽系小说家言,未可直以小说视之。其于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7]从内容上说,它是一部生动纪实的史料集;从社会效果上说,《世说新语》所记皆实,其中的故事被《晋书》和研究魏晋历史的人大量采用。据统计,《晋书》采录《世说新语》入书共四百馀事,超过《世说新语》全书的三分之一[8]。能够被史书引用、借鉴,可见其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没有虚构,怎么可以称其为小说呢?

其次,谈小说的人物塑造。《世说新语》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言行的如实记录,由于现实生活就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处于其中的人物形象无不带有这种特色。书中大多是用人物的谈吐、动作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才能,是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故事的真实描写,并非作者刻意所为,因此,人物形象是鲜活生动的。如《世说新语?雅量》篇记载: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9]。

淝水之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谢安得知这一消息时“默然无言”,泰然处之,表现了他作为风流宰相的大无畏风度,这里表现的气质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地方。

就塑造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说,它较史书就有些差距了。《世说》是在不经意间对事件的叙述来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气质等,表现手法就随意;而史书则不同,它要完整的记录人物的一生,通过生平事迹、所作所为来完整、全面的表现一个人。就算《世说》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光凭这一点也不能算它为小说。

最后,谈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世说新语》记录的故事,上讫汉末下至南朝,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毋庸置疑。至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上所说,《世说新语》中描写的事件、人物,不是对故事的全面的记录,它不穷本溯源,只保留了真实生活的情状。由于它的随意性,它不能完整地再现历史,它仅仅是一段历史的一鳞半爪,或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它只选取人物整个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些琐事,来再现人物的气质或是风度。书中故事多则几百字,少则寥寥几个字,而且后者占多数,我们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如《方正》32则: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又《栖逸》1则: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

又《容止》30则: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就这样屈指可数的文字,它怎么能完整再现当时发生的事件呢?可见,《世说》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

综上所述,《世说》的作者没有旨在虚构故事,没有记录完整的故事情节,就算全面的塑造了人物形象(何况也没有),也不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不具备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它是中国古代小说,这个观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现代人不加区别,一概冠之以小说名号,这是不恰当的,如果一定要称其为小说,这个小说是要加引号的。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徐震.世说新语校笺(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第2篇

精选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精选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和他的门下文人编撰而成。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为人简约恬淡,爱好文学,所以他有能力编撰此书。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陌生化 海明威 《杀人者》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20世纪最主要的文学研究流派之一,在20世纪初的整个西方的文学批评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早期形式主义文论的领军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对形式主义文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将其最为吸引人的概念之一命名为‘陌生化’”,[1]31从此,“陌生化”就成了形式主义文论最鲜明、最有影响的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根据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的说法,“艺术的目的就是要赋予事物被感知的感觉,而不是被认知的感觉”,也就是“让石头更像石头”,而“艺术的技巧就是让事物‘陌生’,让形式困难,从而增加感知的困难与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是审美目的自身,所以这个过程理应延长”。[2]16对于作家来说,“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展现不同于以往文本的文体特征,让读者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动化地感知文本,从而增加感知的难度,延缓感知的过程,延长审美体验的时间。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初一个伟大的文体大师,他的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享誉世界。由于海明威对小说创作技巧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他作为技巧大师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他的小说”。[3]342-343他的著名短篇小说《杀人者》发表于1927年,正是形式主义文论风靡欧美的最后时期,而海明威在这部短篇小说中出色地运用了陌生化的形式主义创作技巧取得了成功,进一步丰富了其小说创作技巧,巩固了其“技巧大师”的文学地位。

一、语言的陌生化

形式主义者对文学语言和实用语言做了严格的区分,他们认为“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关注使得他们把文学看做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运用方式,它通过对‘实用’语言的偏离与扭曲而获得其个性特征。实用语言用于交际行为,而文学语言完全没有实用功能,它仅仅是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1]30而文学语言在“偏离与扭曲”实用语言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语言的陌生化,这一特征在海明威的《杀人者》中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一)叙述的语言

海明威在《杀人者》中的叙述语言很少,而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故事进展,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再也无法像阅读传统小说那样轻松地感知故事情节,增加了读者感知情节的困难,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向来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深刻的人生感悟赢得读者的青睐,在《杀人者》这部小说中,作者海明威通过这样的陌生化的叙述语言,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小说的情节转移到小说中的人物上来,进而转移到小说的主题上来。

《杀人者》这部短篇小说讲的两个杀手密谋在一个餐馆里杀死一个老拳击手的故事,按照传统的小说叙述模式,小说应该以“杀死”拳击手为故事叙述的核心事件,可是整个事件却被一些与杀人事件毫不相干、甚至很无聊的对话延缓了下来,一直到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发生“杀人”的行为,而这种延缓故事进程的技巧正是一种“陌生化”手法,因为“这种延缓和延长行为的技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样一来,熟悉的景象和动作再也无法被自动地感知,从而变得‘陌生化’了”。[1]32这样一来,由于整个行为的延缓,“杀人”的目的没有实现,真正的目的反而成了虚幻的目的,读者在对这个陌生化的过程的思考中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毫无意义以及漫无目的,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之一。

海明威的叙事语言,“其创造能力的内在倾向性,不仅仅在于其艺术特色,还在于通过语言形式帮助人们突破了感觉的习以为常性”。[4]109一般来说,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语言都会清晰地交代故事的发展并集中讲述中心事件,这就是读者自动接收的叙述语言特征,可是海明威在《杀人者》中没有用语言来展现故事,也没有真正叙述表面上的中心事件,这些语言特点陌生化了读者对于文学文本的审美常识,鼓励他们从麻木中走出来重新去审美。

(二)人物的语言

在一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一般应该符合其身份特征,这样才是正常的,读者才可能自动地接受与感知。可是在《杀人者》中,人物的语言也被“陌生化”了,人物说出的话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合,这就要求读者重新审视人物,重新感知他们。

杀手作为一种强大的黑恶势力,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表现为冷漠无情、飞扬跋扈的样子,他们的语言应该是强硬的、冷酷的、不苟言笑的,可是在《杀人者》中,他们的语言没有显露杀机,而是充满调侃的味道。杀手麦克斯多次说要跟乔治“逗逗乐子”,还称乔治为“聪明小伙子”,并与乔治拉家常,说他“一定会使一个姑娘变成个贤妻良母”,[5]43这些语言颠覆了读者心目中常规的杀手语言,是一种语言上的陌生化。而另一个人物,曾经所向披靡的老拳手奥利?安德烈森,面对尼克的建议,他一再强调:“没什么好帮的”,“去了也没用”,[5]45这些言语当中流露出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读者完全看不到那个叱咤风云的老拳手的影子,看到的只是一个陌生的、衰老的拳击手的形象,面对命运,他再也不愿挥起自己的拳头。

这些人物的语言虽然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人物身份特征,有一定的陌生化特征,但是这些语言却恰恰真实反映了他们的真实面貌,符合了小说的主题诉求。在这里,杀手不再是杀手,拳手也不再是拳手,因为世界已经不再是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一切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这种陌生化的人物语言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思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

二、人物的陌生化

《杀人者》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上也使用了陌生化的技巧,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去塑造人物,这一陌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主人公的失位;二是人物特征的丧失。

(一)主人公的失位

在小说创作中,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特别用心去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读者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也比较喜欢寻找到一个中心人物,然后跟着他去经历整个故事,可是在《杀人者》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虽然作品的名字似乎暗示两个杀手是主人公,其实读完整个故事我们发现,杀手在故事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退场了,而且故事的主题很明显与“杀人”无关,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人公;老拳手奥利?安德烈森也不可能是主人公,因为他只是在故事的末尾“面对着墙壁” [5]45躺着说了几句话;乔治和塞姆更不可能是主人公。所以,有人说这个故事“不是关于杀手的,也不是关于奥利?安德烈森”,而是“关于尼克?亚当如何面对难以缓和的邪恶的”,[6]32其实,尼克的经历虽然连接了杀手与拳手,但是他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因为他在整部小说中的出场时间甚至还没有乔治多,这不符合读者心目中的主人公的要求。可见,在这部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是缺位的,这也正是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陌生化技巧,作者并没有塑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心人物,而这种陌生化的技巧阻碍了读者对人物形象的自动化的理解,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思索故事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生命中谁才是命运的主角,让读者一步一步地接近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但是这个过程因为“陌生化”而充满了重重困难,审美效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二)人物特征的丧失

在《杀人者》中,主人公的失位是陌生化的体现,而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丧失也是一种陌生化手段,像杀手和老拳手,甚至尼克这些人物形象都与他们本来应该表现出的形象相去甚远,有悖于他们这些身份的人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故事中的杀手不再是凶神恶煞,而更像是色厉内荏的跳梁小丑,“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样子真像两个耍杂技的”。[5]43-44杀手不但穿着上不符合杀手的形象,说话不符合杀手的语言特征(前文已经论证),而且行为上也不符合杀手的行为准则,他们在小餐馆里等着他们的目标奥利?安德烈森出现,到了时间目标还没有出现,他们就离开了。一般来说杀手在杀死目标之前是不会轻易离开的,即使目标没有来酒店,他们也可以去他的住处杀死他,可是这两个杀手在暴露了身份和计划之后,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就离开了。这两个杀手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使得他们丧失了本应属于杀手的身份特征,让读者心目中本来熟悉的杀手形象变得陌生了。

老拳击手安德烈森的形象也是陌生化的结果。作为一个拳击手,他应该是用拳头说话的一类人,可是在得知有人准备置他于死地的时候,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用自己的武力解决问题;作为一个被杀手盯上的人,生命悬于一线,一般人都会想法应对或者求助于警察,可是他淡定自若,心如止水。他不再是一个拳击手,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读者眼中有点陌生的老人,他尝尽了人生的酸苦,领悟了生命的虚无。老人让我们学会了用陌生的眼神去看待我们熟悉的世界,他在读者的眼中变得陌生而又真实。

三、情节的陌生化

“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叙事理论中,‘故事’与‘情节’的区别一直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他们强调只有‘情节’才是严格意义上属于文学的,而‘故事’仅仅是作家手中可以利用的原材料。某种意义上说,‘情节’事实上是对故事的预想中的形式安排的违背”。[1]34而这种“违背”就是要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故事发生的场景和高潮的安排是传统小说创作中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杀人者》这部作品中,这一切都会改变预想中的故事安排,而以一种完全陌生的方式展现出来,给这部小说烙上了非常鲜明的“陌生化”的烙印。

(一)场景的凌乱

在小说创作中,作家一般会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一个清晰明了的场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场所,可是在《杀人者》中,场景中所包含的一切似乎都是凌乱不堪的,没有什么地方是读者可以“期待”的,“俄国形式主义的阅读也会比较留意文本怎样通过新的语言运用方式打破我们的阅读期待”,[7]4而这种违背读者期待的情节安排,正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的“陌生化特征”。

凌乱的场景在这部小说中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在故事发生的第一个场景中,小餐馆的名字“Henry’s”显示它应该属于一个叫亨利的,可是真正在这里管事的人却叫乔治;“Henry’s”本是个餐馆,却布置得像个酒吧,因为它是“由一间酒吧改装而成的”;[5]41墙上钟表显示的时间也不准确,因为“它快了二十分钟”。 [5]39而到了第二个场景,老拳手奥利?安德烈森住的公寓的名字叫“Hirsch’s”,可是看管公寓的却是“Mrs. Bell”。在故事发生的这些场景中,好像一切事物都是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的,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甚至无法熟悉的,因为在这里场景背离了我们的期待,也就是背离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正是这种背离使得场景显得凌乱,当读者的常识概念因为场景的凌乱而受到破坏的时候,文学也就陌生化了世界。凌乱的场景无疑成功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世界,原来世界没有我们相信的那样秩序井然,世界总是充满混乱的,这就是海明威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现实。

(二)高潮的缺失

高潮一般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最紧张的时刻”,[8]38而小说中的高潮部分是小说中戏剧冲突的终极碰撞与解决,是一部作品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可是在《杀人者》这部小说中,我们自始至终看不到故事的高潮,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又一次运用了陌生化技巧。纵观整个小说的布局,前面两个杀手绑架了亨利餐馆的人,可是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戏剧冲突,杀手与人质之间虽然心境各不相同,但是彼此相安无事,甚至还有说有笑,在这里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情节中的高潮。当亨利向老拳手奥利?安德烈森通报有杀手计划杀死他的时候,老拳手反应极为平淡,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一下来客,因为他一直“望着墙”,“并没有朝尼克看”。[5]46当矛盾的双方知道了彼此之后,读者期望的剑拔弩张的小说的高潮并没有出现,一切都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

这种陌生化的情节安排也是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内容,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陌生化之后的平淡情节向读者展示平淡的世界与人生。

四、结论

“陌生化”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就是为了“迫使读者重新观察那些不这样描写就会被认为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实践,并感受它的震撼”。[7]3震撼可以产生惊异效果,从而激起读者对熟悉的事物的重新思考与审美感知。在《杀人者》中,海明威出色地运用陌生化的手段颠覆了前在的文本共性,打破了读者的审美常态,将读者从麻木的审美状态中唤醒,重新去审视他为读者揭示的无序的、冷漠的、凌乱的世界,体会“失落的一代”的生活的虚无、漫无目的以及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 Selden,Raman,Peter Widdowson.A reader’s guide to cont-

emporary literary theory(3rd ed.).Lexingt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3.

[2] Viktor Shklovsky.“Art as Technique”.In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 Edited by Julie Rivkin and Michael Ryan.Black

well Publishing,2004:15-21.

[3] 胡荫桐,刘树森.美国文学教程(英文)[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2.

[4] 王贵云.海明威小说的叙事陌生化之浅见[J].山东文学,

2023(1):107-109.

[5] Hemingway,Ernest.Men without Women.Penguin Books,1955.

[6] Roberts,James L.Cliffs Notes on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

Cliff Note,2000.

[7] Ryan,Michael.Literary theor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Blackwell Publishing,1999.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范文第5篇

西方“新自由主义故事”讲得不太好

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一直是这个文明世界的“基本叙事结构”。他们掌握着“意识形态霸权”,主导着文明世界的“核心话语”,挟持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优势掌控世界性“文明议题”。200多年以来,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判断是是非非。无论是处于中心地位、掌控话语权的西方思想舆论界,还是处于“非中心”地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思想舆论界,似乎西方的标准就是历史进步、社会进步、文明进步的标准,不符合西方标准的都是“边缘国家”,都在批判、攻击、改造之列。

令人不安的是,资本主义文明主导下的当代世界,正在滑向一个“新极权主义世界”。借“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两个轮子,“资本主义体系”正在把自己的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又故态复萌,企图独霸文明世界的“话语权”,似乎未来人类文明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资本主义文明。

目前,在新自由主义价值主导下的这个世界确实有点乱,世界范围内混乱的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令人沮丧。西方国家接连上演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大戏让人目不暇接,在国外导演的各种、“阿拉伯之春”等连续上演,“新自由主义故事”讲得不太好,西方国家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叙事情节”确实有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药方”的另一种选择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随着“”剧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被确定为“坏东西”,好像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争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唯一正确的“意识形态”。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而消失,反而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获得成功,这着实让一些“中国观察家”目瞪口呆,于是就有了对中国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种种“捧杀”或“骂杀”的话语。这种状况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既是世界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复兴,并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复兴,也是社会主义的复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复兴;中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药方”的另一种选择,即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复兴,有我们自己的“路线图”。中国的发展,就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在文明世界的“话语权”,其核心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说话,表达我们的观念与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拾人牙慧”,没有自己鲜明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信仰”,仅被动地反击、回应别人的“话语”,意识形态界限模糊,那我们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也不会得到别人和其他国家的尊重。诚然,正在“书写”过程中的“中国故事”还不是很完美,有许多“细节”需要认真推敲,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要写好“中国故事”,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制度建设”困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意识形态隔阂和国家利益的刚性要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相当险峻,围堵中国的所谓“自由民主之弧”,在一些国家的主导下正在中国周边形成。这一新的“现实”说明,无论我们如何做,这个世界关于中国的话题会越来越多,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无论别人怎么看,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人的“现代叙事”确实很精彩,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公正社会主义”为解读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中国故事”本质上是当代的“社会主义故事”,是与“新自由主义故事”具有不同价值内涵的“故事”。这个故事目前主要是由13亿中国人来讲。讲好这个故事,赋予它以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蕴”,我们就会打破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从实践角度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复兴的基础,也是中国作为当代世界重要国家“自主自立”的前提。中国社会的合理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价值原则”的合理性的现实反映,中国对当代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贡献,也许就是在“社会公正”这一核心价值原则指导下,为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一个药方。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公正社会主义”或许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基本价值选项。因为意识形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合理性的指导,既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提供了目标与价值,也为解读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

首先,意识形态赋予“中国模式”以合理的“价值内核”,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性思维又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添了新的内容。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社会主义思潮受到重大冲击,社会主义形象受到重大伤害,以“自由民主”为“原教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热捧。但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及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远远没有统治全世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在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走向,是未来文明模式的重要选项。

其次,意识形态赋予中国在现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我们知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段,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稳定、最进步的文明形态之一,只是到近代落后了。目前,中华文明的复兴,只有通过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凸显我们的核心价值,夯实以“公正”为核心的制度安排,才能打破资本主义以“自由”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霸权”,也才能为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确立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最后,意识形态赋予我们共产党执政地位以价值合理性。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一个重要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我们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符合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作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逐步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出来,建立一个实现了“社会公正”的社会、人民满意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的与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通过制度保障的自律精神,通过人民民主实现的民主制度和政治价值等,是我们党执政合理性的重要意识形态基础。

当然,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公正社会主义”发展还在探索过程中,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制度建设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当代文明的发展还为我们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生产与分配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进步的关系,和平主义的对外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要重构我们的“话语权”,使我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文明议题”的“提出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文明议题”的“回应者”,这些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认真梳理和研究,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