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精选5篇)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一、要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放慢抽象概括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a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b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比较两个案例,笔者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二、要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

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才能拥有千古流传的不衰魅力,才会拥有多元解读的视角与价值。

《揠苗助长》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谓通俗而又形象,需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文中“巴望”“转来转去”的神态描写,将一个农夫的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口语流传的生动性,对于帮助学生描写、刻画人物起到了一个典范文本应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一个“筋疲力尽”也准确描写出了人物在劳动苦累和内心得意之间的丰富价值,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与品悟。

对话描写是寓言语言的特色之一。没有对话,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的推动就不可能如此顺理成章。寓言教学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角色期待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历练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对话应对能力,更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特别应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能够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质,将寓言故事的文言版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文白比照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辨析,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通过朗读与感悟,体验形象,捕捉寓言的形象源流

凡是故事必定有人物,必定有情节。而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成为文学故事经久不衰的典型,其主要根源在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民间人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所蕴涵的道理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人性外显和认知自我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在其典型的故事中彰显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刻画出了他不懂装懂,故作风雅的丑态;“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对故事中主人翁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整个故事,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是否也会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滥竽充数”过,我们是否也被“滥竽充数”的人糊弄过?

对于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关键处、核心处进行充分地朗读体验,才能真正使之渗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感受,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去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点拨与示范,引领学生感受人物。

三、通过链接与反思,历练思维,探寻寓言的思维本色

对于寓言故事,卢梭的话令人警醒:寓言故事会将淳朴的孩子变得复杂。而钱钟书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寓言故事会让简单的孩子变得更为稚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涉及寓言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寓言的思维历练。

变得复杂也好,变得稚嫩也罢,都不符合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愿景。但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通过对寓言故事批判式的吸收与悦纳,锤炼自我辩证的思维意识,涵养自身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胆魄与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寓言教学就应积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出关于寓言故事的原始注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批判式的眼光和思维,学习活着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寓言故事中获取新的生命活力。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只顾着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以为天下人都无从知晓自己的偷盗行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自然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手法。在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自欺欺人式做法的愚蠢之外,是否应该对此人狗急跳墙的无奈作出应有的思考?是否也应对其偷盗铃铛的尴尬行为进行人性化的关怀与反思呢?当我们将寓言故事的本质之处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学生也许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另一番反思与考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进化,才能在创新与归纳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只有如此,寓言教学才能如长青之树一般,彰显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皎洁的月光下,温馨的台灯旁爸爸妈妈就经常念给我听一个个美妙无穷的神奇故事;后来,寓言故事的魅力吸引着我很快学会了拼音。于是就小手指按着一字一句的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再后来,我比同龄人更早更快地认识了足够的汉字,完全可以毫不费力的读书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越来越喜欢,越来越爱看《中国寓言故事》了。但奇怪的是,我看这本书的次数,已经数不胜数了了,可我却百看不厌。这也许就是经典作品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中国寓言故事》里的很多文章,都给了我不同的启迪。比如,《掩耳盗铃》告诉我们,自欺欺人反而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则说明了要按事物自有的规律行事,千万不要多此一举。;《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运气好只是偶然的,要想成功还需自己工作的努力。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走入了一个神奇的磁场,那优美的文字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从里面的故事中,我可以学到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使我体会到了文学的神奇魔力,让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奇思妙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