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读后感(精选5篇)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情感

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爱国丰义。新的国际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然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之花开满语文教学之园呢。

一、提升自身素养,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有爱国心,中华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易带俗气,难以迸发出强烈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载体。教师应积极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精神。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

二、借助作者之笔,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家初中教材编委在编纂课本选文时,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这片园地。有了爱国心才能悉心 地去播种美的种子。我们应借助作者之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曹操《观沧海》表达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气魄;散文《济南的冬天》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使人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又让学生油然生发出爱国主义情怀。

三、探究文本主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手写我口”。文本是浓缩思想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修辞同主题分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四、提高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

例如,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后,我们大声的诵读就可以体悟到请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在讲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弄懂“忧患”和“安乐”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先展开想象,思考我们当今的治国之道该是怎么样的,再感情诵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意识,明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义。我们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伶仃洋》等爱国诗篇的时候,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注意方法,把握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合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实践不应置于思想教育之外,思想教育也不应是硬加进听说读写的“材料”。语文能力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写出“理”,关键是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就应牢牢结合语文实践,在实践话动中让学生体悟,感受,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城多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显著。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第2篇

大家好!

今天,全国组委会在部级风景名胜区温州雁荡山隆重召开“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十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表彰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乐清市委、乐清市人民政府对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选手表示热烈的欢迎!

乐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全国组委会选择在乐清召开表彰大会说明了他们对乐清爱国主义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书教育活动的肯定,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乐清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从起步到现在才经历了短短的三年时间,这些年来,在全国组委会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我们乐清和全国其它省市一样,始终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团市委、妇联、新华书店t等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从第一届的10万余人次参加到第二届的15万余人次参加,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成效日益显著。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是因为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本身具有深远的意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而读书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恰恰是最好的表现形式,通过读书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活动中,各学校纷纷成立了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许多学校结合班会、队会、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开展读教活动。通过征文、讲故事、演讲、夏令营等活动将这些活动引向深入。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做好这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要认真规划,深入发动,二是要有明确的主题,增加青少年学生的凝聚力、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让读书活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活动对广大小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这项活动永葆活力,不断向前。

朋友们,雁荡山始于唐,盛于宋,一千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里举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评比表彰大会,必将会进一步推动读书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一定会按照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在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突出地位,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努力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育读音形象字义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 “音”中促“美”

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明快的读音,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易读错音,错音听起来使人觉得很别扭,很不舒服,这就显得不美了。于是,我通过比较美与不美对学生进行感受美的教育。

如“子”的读音是平舌音zi,读起来清晰有力,和“桌”合在一起读轻声,轻轻带过,给人以轻快之感。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易混淆,不分平舌音、翘舌音,读成zhi,这样,“桌子”读起来就较难听。于是,我把桌子(zi)和桌子(zhi)放在一起,让学生每个读两遍,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好听。通过比较,学生能分辨出好听与不好听,这就使学生感受出美与不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感。久而久之,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了。

再如“两”的声母是“l”,有的学生易读成“n”,变成了“niǎng”,听起来含糊不清,我在讲解完“两”的字义后,让学生比较liǎng和niǎng哪个读起来顺口,符合平时小朋友的习惯用语。学生通过对比、联系生活,自然而然感到两(liǎng)的读音美,符合生活实际。因此,通过比较字的读音,并联系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美感,并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之中的美。

二、 “形”中促“美”

写字是识字的一个重要部分,写字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更要把字写得美观。这种审美感不能硬塞给学生,因为学生对字的结构规律难以领会,有的只是依样画瓢,还有不尽美之处。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浅显的比喻、直观的显示和生动的故事配合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

如“他”字是左右结构,“亻”应写得小点,而“也”写得大点。于是,我讲了个小故事:一天,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来到一个房里,他们要分房子,小朋友想一想,谁的房子应该大一点?答案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我再板书“他”,学生便易于接受。这样运用浅显形象的比喻、简短的故事很快让学生掌握了“他”字的间架结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在学生余兴未尽之际,再让学生说说怎样写好“地”“清”“河”,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对这一类型字的结构有一定的掌握。

再如“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可拆成三部分:“木”“又”“寸”,我把“树”字剪成三个字形,让一个学生像玩积木那样“拼字”,其他同学评价:拼成的“木又寸”字和写的“树”字在结构上哪个好看,哪个和谐?继而又问,为什么不好看,应该怎样改?学生通过比较,争先恐后地回答:“只要将‘木’和‘又’的捺改成点。”这样,一个和谐一体的“树”字就呈现在眼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左中右结构的字的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分析“灯、秋、把……”这些字的结构,并练习书写,进行巩固。这样,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合法度又漂亮,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初步欣赏美的能力。

汉字形象的结构是一种美的结合,老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汉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习字中得到美的感受。

三、 “义”中促“美”

每个汉字都表达一定的意义,老师应该让学生逐个体会、明白。与此同时,我们应善于挖掘字义中含思想情感美的因素,让其渗透到教学字义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

如“爱”是“喜爱、热爱”的意思,在理解“爱”的意思时,可让学生在组成的词(喜爱、热爱、爱护……)中去体会。“热爱”就是非常爱,让学生说出热爱谁。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这对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树立雄心壮志,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又如“己”是“自己”的意思,在讲解“己”的字义时,我举出了“舍己救人”“先人后己”两个词语。然后讲解词义:“舍己救人”就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别人。“先人后己”就是做任何事先考虑别人,最后想到自己。最后,我举出班内在这些方面做得较好的学生。这样,联系实际,使学生从小心中有了别人,能为别人着想,升华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我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诗文、读好诗韵、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诚”为先的交往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论文联盟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

转贴于论文联盟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20-01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总目标之一。由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正确导向,正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所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在意境再现中激发爱国情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历代骚人墨客吟诵歌颂,留下了很多壮丽诗篇,“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可让学生从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中燃起浓浓的爱国情。教学的《沁园春?雪》一文时,可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引领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意境,巧妙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再现气势恢宏的祖国河山图,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由此激发学生的酃之情。

二、在析词品句中移植敬业思想

仔细阅读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很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执着的敬业精神。教师教学时可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句、段落,有层次地剖析、点拨,通过感染熏陶将蕴含在课文中的敬业精神移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学《邓稼先》时,可抓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不能走”等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剖析。邓稼先在临逝世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可就在这期间,他还是“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在井下作业,当面对生命危险劝他回去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将这些联系到一起,可让学生进行剖析感悟:邓稼先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除了具有深切的爱国情怀、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更少不了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敬业精神。

三、在辩论反省中培育诚信理念

“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掘诚信点,合理设置辩论点,必然引发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也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诚信理念。《诚实与信任》一文,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撞碎这起小事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道理。教学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后,可组织他们以“诚信与利益”为主题举行辩论会。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查阅资料、搜集论据、展开激烈辩论,既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培养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诚信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为学生上了一堂诚信做人的启蒙课。

四、在感情朗读中让真情走进心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