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论文(精选5篇)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中应着重关注语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授课内容的真正价值。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要求如下:首先要把教材作
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发现其中的深层内容,找出其价值,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具有人文主义和价值性的活动。其次,鼓励学生阅读
文学作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中必不可杀的一部分,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采用多种形进行教学,可以开名人座谈会,请名人为学生讲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以人为本;人文教育;
21世纪是经济腾飞、追求物质生活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状况、社会文明也不断出现,这时就需要初中生可以准确地区分真假优劣,而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这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应地就要求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现在的状况却是,教师忘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质才是教学的关键,相反地去关注课本内容的传授。在新的标准中,将语文定义为是人类交流的关键,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方面,可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性质,同时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及讲授内容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应加大对内容的研究,探索隐藏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人文价值, 在朗读文章、浅显地探讨文章思想后,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提出了下面几个方法: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研究教材的人文价值,做到人文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这们学科的人文价值主要是用很多篇精彩的文章来表现的。语文书里包含了很多辞藻华丽的精彩文章,学生往往在阅读完后就能产生新的情绪,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像是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详细地描写父亲辛苦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无尽的感激,这样的描写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父亲那真实而朴实的背影,更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有沈从文的《边城》,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边城景色,使我们在阅读时好像亲自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城,感受到了那里的真实、质朴以及人性的美好。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精彩纷呈的文化,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确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在阅读中理解作品
首先,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精彩的作品,里面描写了异彩纷呈的世界和真实的社会。现在语文课堂,要将阅读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人文性教育的一个显著方面。其次,人文性教育还体现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代的诗词歌赋,辞藻华丽,语言精彩,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更加优美。教师在朗诵诗时感情一定要饱满,这样才能体味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进而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再次,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性这已经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基础要求之一,因此,课前准备也要为人文性教育做好基础工作。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重视起来,它是人文性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总之,课前准备要充分,课件的制作要精心,选择适合的配乐,制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提高自己的能力
课堂的主体就是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这时就要求教师的言行都要合理,这样才会给学生做好印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一个微笑、鼓励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感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更关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美好的生活。新的标准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就要着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因为没有好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是无法给学生做好榜样的。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领导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思考,共同进步上。
四、名人座谈会,请名人为学生讲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人文素养
座谈会要用其真实的体验、全面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主义情怀,更好地实现人文主义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只这一个,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自己的人文性,把促进自己的成长作为最终目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深入认识学生,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就是一门研究语文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学科,而语文教师的职能就是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并更好地使用知识。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品质素养,影响着全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人文性教育是新课标所提出的一项基础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必行之路,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将是我们研究的长久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俊.人文素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中学语文. 2023(33).
[2]邹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广西教育. 2008(35).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2篇
(1)树立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其实并不能从成绩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优劣。很多在校时成绩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
(2)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长处出发,以点滴进步为起点,实现长足的进步。对“问题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帮助其走出困境。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2)鼓励学生注重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增强自律性,在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中逐渐进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进取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在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学楼、实训室的基础设施管理、卫生维护等,既可以节约学校的管理成本,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3篇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同样的环境会影响不同的人,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也会相应的改变。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看到环境带给个体的影响,需要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价值观念的不断碰撞,人类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决定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从而让个体的差异性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的眼光来看待大学生群体,在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需要以及差异性基础上,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和引导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关心大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疏漏状况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许多环节不断改进和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促进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造就了大批有用人才。尽管如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于以人为本的疏漏。
1、教育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原来单一的课堂传授逐步向网络等新媒体扩展,90后、00后的一代可以说是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可以从明星的微博粉丝数、热点新闻的点击量等数据里可见一斑。随着智能手机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社交平台和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多,微信、飞信、MSN、陌陌等,交流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而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灌输和提要求,忽略了学生接受方式的差异性。过分要求学生“言听计从”、“程式化教育”的传统方式,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和“不折不扣”的执行,而这最终可能会导致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背离,也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利于“以人为本”作用的发挥。”总而言之,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改革,以此来保障受教育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不被扼杀,使其正确的、健康的成长目标得以实现。
2、教育内容提不起学生兴趣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重要目标。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和大学生思想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需求相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政治教育色彩浓郁、教育活动不能立足于实际等问题普遍存在,忽视或不重视大学生对于权利履行、利益维护等方面的正常需要。同时,大学生青年由于缺乏正确的、切实的思想在教育引导,所以诚信缺失、个人主义等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在大学生中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喜欢,甚至排斥的消极情绪。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方面,由于教育的出发点立足于社会需要的角度,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集中于迎合社会的需求和塑造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身的兴趣关注较少。总而言之教学内容的编排应满足大学生青年的内在需要,在科学性、合理性和政治性相互协调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排布,以此来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而在实践的意义层面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不断探索,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内涵,探寻大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
1、“灌输”与“对话”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理念并没有过时,只是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曾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也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贯重视思想灌输理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证明了“灌输”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当然,在实施“灌输”过程中需要根据对象、内容、任务等客观实际,根据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将“灌输”与“对话”并用,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灌输并不是外界的“硬灌”,而是外在灌输与内在自觉接受的统一,如此,“不但没有强迫人们接受某种思想的意思,反而是强调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帮助他们自觉的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实践中来。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大学生是实实在在、现实的个体,只有学习的理论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最大限度的引起他们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理论的讲授只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保证理论教育的效果。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管用”是要结合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向学生传授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因此,只有在讲授的过程中,将纯粹抽象的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愿望或需求,真正将讲授的内容消化。
3、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4篇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育制度;婚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23)01-014-01
一、费孝通的生育制度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早期出版论述生育文化专著的学者之一。费孝通对生育制度的各构成要件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把人们的生育动力归结为制度的力量。并且,他明确指出了婚姻与生育的关系,认为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能得到有人抚育的保证。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前,抚育团体必须已经组成。男女相约共同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婚姻的目的是确定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因此,只有确立婚姻关系之后才有生育孩子的权利。即使在承认婚前性生活是正当的人民之中,也并没有允许婚前合法地生育孩子。
二、贝克尔的生育观点
贝克尔对生育行为进行了微观经济分析,将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选择理论与家庭(人口)生产的理论结合起来,把生育看作是一对夫妇对子女数选择的结果。这主要是关于人们生育决策的讨论。贝克尔认为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又是一种生产品,因为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是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作为家庭产品的孩子的养育是要支付成本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生产和养育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分为经济投入和感情投入两部分,其中的经济投入又可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贝克尔认为,父母在做出是否养育孩子以及养育孩子的数量方面的决定时,同样要遵循成本――效益分析。贝克尔的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会生孩子,因为生孩子可以为他们带来他们想要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年老时的养老。这一点与社会交换理论相通。
三、李银河的生育观点――村落文化
李银河认为贝克尔的人口经济学在中国的农村是不适用的,因为它缺少在这里适用的基本条件。她进入相对贫困的山西南山村与相对富裕的浙江南阳村,就村民的生育行为进行田野调查,用文化来解释这些村民的生育行为,并特别强调村落文化的趋同性特征。因为村落文化可说是一种耻感文化,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陌生人的地方,每个人都熟悉他,注视他,评说他,他才会在做“错事”时产生羞耻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村落文化既是耻感文化所以产生的源头,又是它的载体。耻感文化却可以促进生育,因为它对于非罪的行为也作出规范――人人都要生育,不仅如此,还要多多生育,生育男孩。不愿这样做或做不到的人就会蒙受耻辱。很明显,这正是村落文化中人们拼命要生儿育女的一大动因。这一研究对于中国人生育观念的一个主要理论概括就是: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之所以与西方人的生育观念有极大区别,是因为中国人的生育基调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而西方则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在她的理论中,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未婚先育的原因。
四、其他学者的一些阐述
1.《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口控制》课题组在国内是较早开展新型生育文化研究,他们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农村社区生育文化》得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就是因为中国在70年代已经完成了传统生育文化的根本性转变这样的结论。雷洁琼的《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杰出代表,其研究的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在赵文琛看来所谓生育文化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之上的生育观念文化与建立在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之上的生育科学文化的合称。他通过对传统的与现代的、西方的与我国的生育文化进行对比,中国的反馈模式、家庭本位的生育文化不无优越性。这种剔除了封建糟粕,以反馈模式为基础的家本位的生育文化,渗透了亘古不衰的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于人、于家、于国有益,是值得我们弘扬的;家本位的生育文化,本身也内含了生育主体优生优育的观念和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