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精选5篇)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第1篇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渐增加的银行信贷投放也给信贷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下面就通过对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阐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全面发挥银行信贷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银行业务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改变,银行业务范围进一步的拓展,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传统的信贷业务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银行业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粗放型房贷和冲动放贷现象的层出不穷,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信贷业的进一步发展。下文就从银行信贷风险、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银行信贷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债务人在要求的时间内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责任在于债务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债务人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也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需要银行在进行信贷活动中及时的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造成信贷风险系数进行评估,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降低风险发生率,保障银行信贷的质量;另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思想,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将这种思想和意识要具体的应用与实际的信贷活动中,将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项目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质量。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执行机制、管理技术、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受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资本充足率不高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银行负债来源种类少,银行筹资负债比例低,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能灵活的周转和转换,无法按照银行资产结构要求进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总额与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资本充足率还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严重的影响了银行负债比例管理和约束了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信贷管理机制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就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变动,在银行业务上,在信贷风险机制上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受发展时间的限制,导致我国当前的银行信贷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机制劣势显著。

3.信贷组织机构方面

我国的信贷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方面还比较落后,信贷部分缺乏独立性,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依赖于整个银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操作水平有限,实践能力弱,信贷组织机构不健全。尽管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在信贷审核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审查意见,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效率低下,管理质量不高。

4.信贷执行制度方面

信贷的执行制度影响了信贷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信贷机制运作的效率,完善的信贷执行制度是保障银行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贷决策机制,不完善的信贷政策以及不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等都导致信贷经营部门在信贷工作和管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要求,不能高效、科学的运转。

5.信贷管理技术方面

在我国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银行在信贷管理技术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采取先进的贷款分析方法。然后,受信贷管理技术人才的限制,导致技术跟上,人才没有跟上,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使整个管理技术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可操作性不强,造成整个技术利用率低下。

6.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缺乏完善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审查人员在前期审查时没有发挥其实际价值,而在后期审查时要是出现风险,还需要承当风险责任,这种责权不对称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审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促进银行信贷健康、安全的发展,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与人员素质这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1.优化信贷组织结构

首先,银行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结合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信贷组织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鸡蛋分开放”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信贷风险给银行造成损失额。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激励机制对信贷组织结构进行调节,优化组织结构。最后,要健全责任制。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落实信贷管理工作,以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将信贷与审计独立开来,降低其他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价值,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银行信贷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信贷的风险。因此,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从信贷前、中、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审查和检查,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规范信贷工作。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和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严格的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银行信贷工作,以保障银行信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对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以提高信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信贷工作前,对借贷人的基本信息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对借贷过程中可能问题进行风险和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发放贷款。其次,落实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制,严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来开展信贷工作,使信贷工作中发生的风险能够切实的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落实审贷分离,维护审计工作的职权,使审计工作能够公正、公平的开展。同时重视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的把握信贷风险,对和操作不当现象严格处理。总之一定要注重发贷工作准确、合理、科学。最后,加强对信贷人的监督。在发放信贷后,对信贷人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追求和调节,对信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进一步分分析,以确保信贷人能及时的清偿贷款,对可能存在的违约和还贷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等级,对信贷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进行具体的分类划分,从而提高对违约概率评估的准确率。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先进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探讨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23.

[2]崔佳,王晒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卫团胜.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与对策[J].河北金融,2023.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第2篇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贷款业务正在迅速发展,业务运作和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着传统贷款业务的方法,这显然存在着一些敝端。在国外,贷款业务已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已经成为一种很成熟的消费信贷业务,这些国家的风险管理体系拥有着许多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进行比较借鉴的地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给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启示。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本国商业银行应该适当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合理安排商业银行的资产的流通性、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重点把好质押关、稳步发展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来防止贷款所带来的风险。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因分析

2.1.1 银行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严重缺乏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基础工作做不到位,致使信贷档案资料缺漏现象较为严重。因为缺少征求以及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资料,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产、个人收入的平稳性、完整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情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但增加了收贷的难度,而且也扩大了信贷风险。

2.1.2 银行信贷内控机制不健全

建立健全的银行信贷内控机制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银行业至今还没有有效地建立和运作这种内控机制。从贷款的流程方面来看,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力度还不够,走形式,流于表面,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控制的关键阶段―― 贷前调查阶段。银行并没有系统的量化客户的初选标准,不能通过预测现金流的方式进行初选客户;二是贷款审报、审批以及发放的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三是在信贷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 贷后检查环节,信贷人员往往只重视书面材料,对企业动态变化的应变能力不足,以至于贷款预警机制无法迅速、敏锐地做出反应。

2.1.3 缺乏信贷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长久以来都是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信息逐层上报、指令逐层下达的回旋式操作流程已经严重地束缚了决策层对信贷业务的科学管理。正在由传统信贷管理向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但是由于受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的事前风险控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的工作落到实处。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始启用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于早期存在风险的防范也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是通过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数据,反映和监测信贷质量的一系列指标来约束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以达到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质量的控制。但这种监控侧重于对粗放型银行经营行为的约束,不能很好的适应国内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于此同时也不符合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外因分析

2.2.1 尚未真正建立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

由于当今社会普遍缺乏信用道德规范,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完善,这直接给国有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大客户零售业务风险预警系统,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2.2.2 金融体系的滞后性制约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

首先,市场融资机制发展十分缓慢。目前,我国金融结构体系还很不完善,尤其突出的问题就是直接金融比重相对过低,间接金融过分依赖于银行投入的融资。这一现象导致本不发达的资本市场提供给企业融资的渠道更加狭窄,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压力变得更大;同时,银行大量资金都集中在信贷方面,如果经济不景气,就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其次,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工具还很缺乏。我国目前实行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同时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也束缚了银行业务的拓展能力,金融创新能力缺乏。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但缺少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手段。最后,金融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银行同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混乱,致使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的现象严重,使银行无法确切了解企业目前真正的财务状况,信贷风险也随之激增。

2.2.3 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经过研究证明,地方政府干预是导致信贷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现象频频出现,商业银行成了企业市场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的承担者。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各级银行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这就增强了政府干预的可能性。行政干预导致银行难以落实贷款自主权,银行成为提供财政资金的口袋和企业转嫁经营风险的牺牲品。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将能否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的期望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少,为了提高任职期间的政绩,大部分地方官员千方百计地使银行放出贷款,银行一但将贷款发放,就如同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通常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几乎每年都在透支,拆了东墙去填补西墙,如果银行终止贷款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只能给企业展期或是要求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导致银行贷出的很多贷款都不合规范,这也大大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3 美国花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及比较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了许多优秀的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他们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但有效地降低了本国的银行信贷风险,而且还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值得借鉴参考的经验。

3.1 花旗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花旗银行在董事会管理层面设有独立董事组成的风险资本及子公司委员会,由8位独立董事组成,他们负责公司整体的治理及风险管理问题,监督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检查和复核全体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下设有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信贷政策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级管理。

3.2 花旗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第一,必须树立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几个理念。

(1)风险预防胜于风险治理。

(2)积极的商业促销行为胜于消极的风险回避行为。

(3)主动的设定目标市场胜于在风险发生后被动的补救。

第二,花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实行积极的信贷管理。通过趋势分析认识其生命周期,如:是处于成长期还是成熟期或者是衰退期,来确定对其是否禁入:对产品所涉及的贸易、交易、融资、运输等进行分析,地理因素分析、债务人风险衡量等等,通过组合分析管理达到所期望的风险回报。

(2)设立风险衡量系统,用现代方法衡量风险。进行行业趋势和结构分析、管理分析、金融分析和竞争地位分析,准确衡量信贷风险。

(3)认准目标市场。花旗银行认为,目标市场是由银行的商业策略决定的;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的评价应落脚于选择客户,为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3.3 花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1)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其各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上看,一笔坏账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某个问题。每个环节的尽职操作都是对之前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失误的一种弥补。

(2)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口应当适当前移。

由于对市场竞争的研究和分析尚未成型,对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判断缺乏,造成在业务拓展时缺少明确的目标客户。因此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碰到谁就是谁成为我们的最大特点。当与客户发展业务关系时,我们往往并没有做好准备去与这一类客户发展业务。甚至不清楚即将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在哪里,怎样才可以有效地防范、控制、化解风险。在业务竞争中,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归功于竞争成功,亦或是其他银行的主动退出。

(3)应当深刻认识“行业”在信贷中的意义。其意义在于选对一个行业也就选对了一群客户,也在于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渗透客户合理的确定退出策略。

选择一个朝阳行业中的优良客户,其风险是相对较小的。以房地产贷款为例就能说明问题。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不同的风险分析,根据其不同的风险内容进行预先的风险防范指导,选定不同的信贷产品。下属机构在确定的行业中选择发展客户,进行客户和业务渗透。明确一个禁入的或退出的领域同样极其重要。这样,我们才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不上当受骗,及时的全身而退。

(4)改革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盲目扩张导致的信贷风险。

国有企业由于受到体制的影响,将“发展”作为其“第一要务”。由于受到业务扩张的压力,我们不到真正出现风险的时侯不愿意收贷款。宁愿相信其没有风险也不愿相信其是有风险的,这也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愿意听信企业的介绍而不是去主动收集、主动分析企业的经营、财务和发展状况。有些甚至认为只要有抵押或质押便万事大吉。如果一旦出现风险就很难收到贷款。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现有的国有企业考核管理模式。

(5)做好两个预案。

应细分具体情况并且准确把握贷款的实际用途,明确是阶段性使用还是长期占用,并设计配套的管理方案,对其实施不同的管理和监控。对于阶段性使用的贷款,则应当事先做好贷款回收的预案。明确还款的来源、收回款项的途径以及时间安排等问题,并进行全程跟踪。还应当对所有的贷款做好风险预案,如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可启动,快速做出反应,这样就掌握了处理风险的先机。

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4.1 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加强员工行业素质

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定期组织信贷人员对贷款业务进行学习,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员工对责任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同时员工也应做到不以权谋私,而以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保证每笔贷款业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信贷审批管理方面,信贷部门经理应做到对各个环节仔细审核,努力降低贷出款项的坏账可能性。

4.2 完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应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在现有客户源和历史数据上,构建包含企业经营信息、申请贷款额度、借款清偿情况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制作风险监测分析和信用评级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4.3 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1)独立的审批部门。建立独立的审批部门,将信贷审批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规范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设立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管理,如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信贷政策制定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各部门应当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在业务上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2)独立的管理部门。为了提高信贷业务的审批质量,强化信贷审批的责任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则需要我们建立独立的信贷管理部门。在风险控制中充分发挥专家审批制度的作用,通过建立专职贷款审批人制度,从而达到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凡是具有信贷业务审批权的各级机构,都必须配有一定数量标准的贷款审批人。贷款审批人立足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贷经营策略为基础,审查每一笔待批信贷业务的经济、技术及商业可行性,并根据该笔信贷业务未来可能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匹配程度及风险可控性,决定是否应该批准该笔信贷业务。

(3)独立的评估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银行科学、独立、客观地量化评估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由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评估部门来完成,有利于确保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目前存在着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贷前调查质量不高、省行贷款管理不到位、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商业银行的特点,对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对策。要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省行对信贷的监控能力,对低风险的信贷业务适当扩大转授权;贯彻“四重”营销策略,切实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信贷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课题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都过于侧重宏观环境与外部因素,如宏观金融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景气情况等,而忽视了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内部角度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实行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以来,各信贷业务相关部门职能作用不断理顺,信贷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从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探讨应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若干矛盾,以达到加强信贷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

目前,商业银行除对哈尔滨、大庆二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对其他二级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均为砍块方式。这两种贷款规模控制方式各有特点,并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科学管理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两种规模控制方式并存是在信贷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与商业银行信贷授权制度已逐渐显得不相匹配。

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下,对于超过自身授权的项目,二级分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不会使用本行节余的砍块规模,因为向省行报批后,省行即可为批准的项目匹配规模。二级行如果没有规模,省行的转授权再大,对该行而言,也没有实际意义。

1999年,省行取消对二级分行的砍块规模后,二级分行从自身经营的角度考虑,对省行批准的贷款利息回收比较积极,但对本金回收不够积极,以占用省行临时规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1999年“转贷”贷款较多,省行批准转贷,临时规模就会被长期占用;省行不批准转贷,就要承担不良率上升的风险。但是,连续转贷从长期来看,一旦贷款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出现滑坡或外部相关经营环境出现恶化,很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不能顺利退出,甚至面临损失。

2.贷前调查质量不高前期把关有待加强

首先,贷前客户、项目信息搜集不到位,导致项目评估、客户评价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的投放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信息搜集系统是贷款科学决策的前提。而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是由个别信贷人员临时进行的,缺乏系统完善、纵横交错、时段连续的信息网络。信息来源受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容易产生偏差。有些信贷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业务能力较差,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或草率行事,或根本不知如何调查,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有的信贷员平时对贷款户不做监督调查,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才急于调查。这些都极易导致项目评估、客户评价质量不高。其次,在二级分行决策环节上,有的分行的贷款决策没有认真贯彻总行信贷体制改革精神,有些单位只有形式上的民主决策,实质上还是基本取决于个别领导;有的分行贷款决策时风险意识薄弱,对贷款的投向,各类贷款的比重,贷款风险收益的权衡较少,经常听从行政命令或行使长官意志,使得贷款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这样,基层行的把关粗糙,使得省行把关难度加大。

项目评审、客户评价是信贷决策的基础,是科学贷款的必需环节。但是,由于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素质差,以及贷款的长官意志,使得申报材料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好坏、发展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这样也就在审批会议上无法回答审批人的有些质询,影响贷款审批,使省行很难正确进行决策。

3.省行贷款管理不到位

本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两委三部门的设立,使得信贷业务前后台分开,并有风险部门实施监控,是一次动作较大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信贷权力集中的管理方式,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贷款的全程管理。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实际执行时某些外部条件的制约,省行贷款管理信息反馈还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按照现行机制,前台经营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与客户接触,发展客户,开拓市场,寻找效益的增长点;而后台信委办、风险管理处主要职责是对信贷经营部门的经营行为进行制衡、监控,这样省行就缺少一个对重点贷款客户定期进行贷后回访,对二级分行的贷后管理实施监管、监控的部门。

4.规范与效率的矛盾

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信贷授权来完成上下级行权限的划分,但商业银行现行信贷授权实行的是“单户总额控制,不同贷种单项额度控制”的办法,而不是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控制。信贷业务只要贷种相同、金额相同,就要履行相同的报批手续。但事实上,对于同一种类、相同金额的信贷业务风险程度也往往相去甚远,而信贷业务报批手续是一样的。比如,某企业在商业银行申请开立保函,缴纳100%保证金与缴纳30%保证金,其风险度差别很大,缴纳100%保证金的保函在银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理论上风险值接近于零,但二者按商业银行现行规定报批手续是一样的。这对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5.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

商业银行1999年以来,新发放贷款截至2000年9月底余额576524万元,按一逾两贷口径,不良贷款为80120万元,不良贷款率达14%%,利息实收率97%,说明商业银行1999年以来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受我省经济环境的影响,常常有贷款需求与客户经营发展态势成负相关的现象,并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贷款需求并不是有效的贷款需求。二是由于贷款审批质量不高,2000年省行共受理1816498万元,否决89123万元,否决率4.9%,明显偏低。商业银行2000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为25%,假设2000年底商业银行全部存量贷款的否决率为4.9%,由于从理论上说2000年商业银行审批的贷款与存量贷款并无差别,因此,2000年省行审批贷款发生不良贷款的概率就25%,所以省行以4.9%的贷款否决率,不可能保证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质量。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构想

1.继续坚持不再对二级分行下达砍块规模

为改变为各二级分行重贷轻管,贷款回收乏力的现状,省行今后应继续坚持不再对二级分行下达砍块规模的政策。二级分行权限内的贷款,原则上规模应自行解决;超过二级分行授权的项目省行也不100%匹配贷款规模,本着鼓励二级分行盘活存量贷款,压缩不良贷款的原则,省行可匹配65%的规模,其余35%的贷款规模由二级分行自行盘活解决。

另外,为防止各行挪用个贷规模现象的再次发生,省行应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对个人发放贷款的规模管理,对有挪用规模行为的二级分行,将适当上收其转授权权限,对于挪用数额较大的行,将终止该行发放贷款的权力,直至将挪用的规模上缴省行。

为体现区别对待,扶优限劣,保证市场营销的需要,省行可对存贷比低于75%,资产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地区经济环境较好的二级分行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2.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教育

省行各有关信贷处室应加强协调配合,每年定期组织对各二级分行、经办行信贷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觉悟教育;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信贷人员对现代先进工具的掌握。

省行可要求二级分行仿照省行的办法通过考试选拔专业评估人员,保证评估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水平。二级分行可将本行的重点项目交由评估人员进行项目评估、客户评价,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而产生的偏差,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加强省行对贷款的监控能力

省行可将二级分行划分为不同的辖区,抽调几名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稽查员对本辖区内的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进行贷后检查,以便尽早反馈监测信息。在此基础上,省行还应充分利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连续记录企业基本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根据监测信息随时进行电脑分析,尽早发现风险苗头,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新晨

4.提高效率,对低风险的信贷业务适当扩大转授权

鉴于对经省行信委会审定的AAA级客户发放贷款、100%保证金的保证业务和承兑汇票、存款质押等信贷业务往往风险较低,而且时效性较强,是其他银行竞争热点,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一线营销的需要,省行可以将这类信贷业务对二级分行转授权适当扩大,并简化上报手续,对于时效性强的或需求急迫的可实行传真上报,会签审批。

5.贯彻“四重”营销策略,加大对非“四重”客户贷款的否决率,切实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价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第5篇

新公司法放宽了公司的设立条件,放宽了资本制度形式,简化了公司设立程序,并且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完善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这种先进的现代的公司制度在更大范围内适用,很大程度上使更多的人选择公司这种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市场,我们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合国家的此项政策。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要善于解读国家有关产业方面的各种宏观政策。作为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专门部门,其资产投向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当然,银行同时也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从这一角度讲,银行在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总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包括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就业、环保等方面来考虑政策的制定,而银行主要还是从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对政策的执行,两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也就是说,银行在配合国家关于鼓励民间资本更多的进入市场这一政策时,必须解决中小型公司贷款难的问题。

中小型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中小型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型公司基本是内部融资,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系体制。要想促进中小型公司,尤其是民营中小型公司的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业外部融资体系,即市场融资体系。中小型公司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但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中小型公司对融资的需求,存在严重的融资缺口。造成银行对中小型公司放贷存在融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公司自身信用不足,而融资信息不对称是贷款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目前,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是银行按设定的评级标准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水平、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授予其相应等级。依照我国现行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大部分中小型公司根本不可能得到贷款。其原因在于:一是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普遍采取抵押方式,且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而中小型公司往往因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而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二是中小型公司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众多中小型公司的融资需求。

我国中小型公司的经济实力、经营风险和管理素质的差别较大,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用评估制度将它们区别开来。其实,从抵押物方面看,许多中小型公司虽然没有土地和房产,但是还有一定量的存货和应收账款。所以,目前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型公司的信用评估办法,突出对业主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的评价,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与中小型公司的实际情况得到较好衔接。

国外银行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技术

一、财务报表型贷款。

该类贷款的发放基础主要基于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这种贷款技术最适合那些经过审计,财务报表相对透明的企业。因此,它是银行对大企业贷款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一些历史较长、业务相对透明、经过审计的小企业也适用于此类贷款。

二、基于资产的贷款,又称抵押担保型贷款。

这类贷款的发放基础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非其财务信息。基于资产的贷款有很强的事后监控机能,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被广泛应用于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中。通常情况下,抵押物是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它的主要缺点是交易成本过高,手续繁琐,而且固定资产较少的中小型公司将被拒之于门外。

三、信用评分技术。

中小型公司信用评分是对中小型公司的品德、声望、资格、资金实力、担保以及经营条件等进行分析,来测度违约的可能性并且对违约风险进行分类。这种贷款技术目前主要是依赖于一些统计模型,如线性概率模型、分对数模型和线性判别式分析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美国小企业局的一份报告认为,银行采用信用评分法使中小型公司的贷款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个方法放宽了边际贷款申请者的标准线。但信用评分法的建立和应用,不仅要解决搜集样本、建立模型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资料共享的社会征信基础结构和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文化。由于信用评分对信息系统和数据积累的要求较高,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四、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贷款是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中使用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贷款技术。在这种贷款技术下,贷款人和企业家、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比纯粹的资金关系要重要得多。在关系型贷款下,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企业及其所有者的私人信息而做出的。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这些信息要比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信用评分有价值得多,从而可以帮助关系贷款者更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物,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但关系型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为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

构建我国关系型贷款制度

一、企业层面信用风险分析。

分析企业信用风险时,选取起主导作用的宏观环境因素、行业因素、经营因素和管理因素、财务因素、担保因素作为分析的评价指标。

1、宏观环境风险分析。

宏观环境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信用环境。

2、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每一行业都有其固有的风险,在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要面对基本一致的风险。行业风险分析中考察的因素主要有成本结构、成熟期、周期性、盈利性、依赖性、产品替代性几个方面。

3、经营风险分析。

由于同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特点,还需要在行业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过程,分析其自身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经营策略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销环节分析。

4、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素质和经验、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5、财务风险分析。

虽然关系型贷款并不着重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但一定的财务分析也是必须的。此类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

6、担保风险分析。

贷款申请者可以通过提交担保来弥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弱势。但是担保分析的前提是对借款人整体信用状况的分析,银行并不能期望通过借款人被迫出售资产或由保证人来履行保证责任来作为最终的还款来源。重点分析的担保形式有:抵押和质押、保证和附属协议。

二、个人层面信用风险分析。

有资料表明,在中小型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主要业主提供的资金一般要占全部股权的2/3,中小型公司向银行提供的抵押或担保财产,常常也是属于业主个人的居多,中小型公司私有化、个人化倾向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型公司创建者拥有绝对控制权并掌握经营权的特点,可以结合业主的个人信用度进行综合评价。据了解,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开展了以企业法人或股东的个人信用作担保为企业融资的业务。业主信用评估和企业信用评估一样,其目的主要是分析业主的还款意愿和业主的还款能力。因此,个人信用评估主要以业主素质和业主价值为基本内容。

1、业主素质。

和大企业不同,中小型公司的经营业绩往往和业主素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给中小型公司贷款时,业主的敬业精神市场开拓能力和以往的信用记录是贷款前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