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精选5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 美育 课程资源

齐鲁文化,即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当今的山东省区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的发源之地。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对于发展地区美育、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美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1.美育课程资源范围狭窄,难以形成全面的美育效果;2.美育课程资源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独特的美育风格。

地方美育课程是为了求异,而不是求同。所谓求异,是寻找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差异。凸显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对差异的认同和关注汇集于一点,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这样才有可能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美育课程的求异可以促使课程结构的完善和丰富,使美育课程从一元走向多元,进而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齐鲁地区美育课程资源,以期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产生提供新角度。

一、齐鲁文化的特点

1.黄河文明之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黄河、长江这两大世界级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黄河由于是中华始祖炎帝、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以及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而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2.泰山文化之根。泰山号称“五岳独尊”,是一座被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山。自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这里就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天地的地方。著名的考古、文献学家王献唐更对古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作出了文化渊源上的解释:“中国原始民族起于东方,东方尤以泰、岱一带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后,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犹其祭告宗庙之义。”(《炎黄氏族文化考》)他还进一步指出,泰山之所以被称为“五岳独尊”,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许多原始部落的“故土”,是中华最早文明的根之所在。

3.儒家思想之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期和奠基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齐鲁文化即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其创始人孔子诞生于齐鲁,而且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主要继承者、发展者,也都是齐鲁之人。“亚圣”孟子是鲁国人,而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苟子则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二、齐鲁地区美育课程的启示

首先,以“黄河壮”“泰山雄”为载体,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鉴赏能力。炳灵石林、岗沟寺巍峨的奇山险峰可谓鬼斧神工,精妙绝伦。蓝天碧水,层峦叠嶂,河舟渔船,芦花飘香,袅袅炊烟,碧波万顷,是塞上江南—— “黄河三峡”最好的艺术写照。 黄河的美学特点可用奇、绝、古、名、幽、美来形容。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通过对黄河、泰山等自然资源和人文审美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教学,例如,以欣赏泰山石刻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研究石刻中的美学因素,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其次,以“仁”“爱”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突出了对“仁”、“爱”审美理想的追求。崇高神圣的仁爱美德是德行修养的一种理想境界甚至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仁”首先是一种对他人关爱宽容、对自我严格约束的崇高品德。“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加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中强调的“仁者”之爱,是由宽厚仁慈的心胸而本能发出的参透宇宙人生的与民同乐的爱,而不是因为同情怜悯或利欲等价交换而被动实施的爱。在地方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以“仁”“爱”为核心,可以通过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自尊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趋向高尚的审美理想。

小结:在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关注学生和立足地方的原则, 国家美育课程已开始关注地域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国家美育课程注重的是基础性,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得更为充分的是统一性,这样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地方美育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第2篇

一、媒体感知,寓教于新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则侧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运用一定的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形成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学习兴趣。赞可夫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斯卡特强调“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那么如何使这些“内在诱因”、“内在动力”、“积极情感”活跃起来呢?就要从学习伊始,把学生引入鲜明、形象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伊始,教师便打开录音机,在悠扬的钢琴曲中饱含感情的地朗读,创设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黄山,去领略那里秀丽的风光,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尔,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富于激情的朗读中,认真地阅读,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感觉了新知,唤起学生“新”的内部动因,积极情感也在悄然兴起。

二、媒体操作,寓教于活

学生通过媒体感知,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观看和听的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又要产生“滑坡”,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由初步的媒体感知,再到学生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黄山奇石》这篇文章线索分明,在写法上也有规律可循。本文“仙桃石”和“仙人指路”写法相同,“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的写法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先具体讲解“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再让学生按照总结的学法去自学“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但学生在自学“金鸡叫天都”一段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难点,即找不准它的具体方位。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师采用学生动手先试画,再用幻灯的抽拉片,边演示边口述出文章中描写“金鸡叫天都”位置的句子,学生就会找出“金鸡叫天都”原来就在天都峰对面。这样突破难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地把所学的知识客观地变为眼前的现实。

三、媒体升华,寓教寓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句,在讲解黄山各种奇石之前先整体观察,在具体讲解时再重点观察。如“陡峭的山峰”中“陡峭”一词的理解,从字面上看,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出它的含义。但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结合对录相画面观察“猴子观海”石所处山峰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陡峭”一词的真正含义了。这样既将低了教学的难度,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媒体训练,寓教于乐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吸引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 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都能使人受到熏陶、感染和感动,产生愉悦的情感和美的享受。作为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美的学习情境,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美的享受。

一、用美的图像吸引学生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往往对亲眼所见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具敏锐的感受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四大高原前先放一段VCD影碟: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会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好奇之心会使学生想探索它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丘陵沟壑。黄土高原地貌的组合形态丰富,变化万千,波浪起伏的黄土高原给人一种恢弘开阔、意境深远,变幻莫测之感,体现出黄土高原的粗犷美,学生自然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内蒙古草原的夏天,像一块美丽的地毯,有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着青草… …使孩子受到美的感染。青藏高原上连绵的雪山,洁白的云朵,彩色的云霞,蔚蓝的天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奔腾的的雅鲁藏布江等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用美的形象启发学生

用形象启发学生是地理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因为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这一点地理教学完全可以拿来我用,关键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综合分析世界气候类型植物季相时,结合我们家乡南阳的植物季相变化特点,我缓慢的富有感情地朗诵出这样两句话:“春季百花争艳,夏季荷花映日,”这个时候我故意停下留了几秒钟的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他们都在急速地思索,很快就有学生也用很形象的语言对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全班学生听了这样对答有一秒钟的停顿,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用美的形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己家乡的教育。

三、用优美的歌曲打动学生

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地理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有教师抛给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神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分析我国内蒙古高原时,我先放播放了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然后我也富有感情地跟唱,学生们也随即同声唱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唱 一湾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 牛羊好似珍珠撒……”优美的歌声引起学生们的遐想,引发心向往之的情怀。

四、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讲课过程中,地理老师可以采用生动地描叙式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概述部分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湖泊,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抱,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在贴切而形象的描述中,学生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优美画面中,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讲东南亚时,也可借用元帅《赠缅甸友人》诗中的两句“彼此地形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来描述东南亚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

五、用美的景象陶冶学生性情

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感,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地理教材有其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山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江大潮等等就是这种壮美,阳刚之美。二是清新、柔和、之美。如雄奇秀丽的江西庐山,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等等就是这种清新、柔和之美。三是奇特的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武陵源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等等。通过对自然美的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祖国明天更美好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六、让学生体验地理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中学地理教材的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我国辽阔大地上,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差异很大:西北荒漠地带,沙漠戈壁广布,也并非荒凉世界,那里有绿洲片片,瓜果飘香,葡萄串串;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地森林茂密,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大江两岸,千村万舍,阡陌纵横,园田锦绣,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华南地区的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名扬天下,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热带海岛——海南岛金色的沙滩、高大挺拔的椰子树、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碧海蓝天、沧海明月、林涛海浪、又是一派“南国风光”;横断山区,谷底四季如夏,山顶白雪皑皑,“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出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是中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北京的四合院的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拉萨的布达拉宫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位于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恢宏,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奇迹;还有北京的颐和园等等不胜枚举。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人文美景都能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地理学科的“美”,通过对地理美的认识,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从中得到喜悦和快乐,真正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美好的享受。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第4篇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第5篇

一、实物展示,在直面观察中获取深层感知

青少年感知事物主要是借助直观形象。事物性说明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认识事物中获取知识。要想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化石、石器、文物等实物,或运用图表、照片、挂图等象征性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片等现代科技,或组织实地参观、课堂现场展示等直观活动,给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教学《黄山奇松》,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对黄山的秀美无从领略。虽然课本中告之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有四绝,有三大名松。但松是怎样的“奇”,学生并不能真实感知。若老师借助照片或幻灯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黄山松的形状,学生结合课本对黄山三大名松的介绍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描写,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能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再指导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黄山及三大名松的资料,定会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故宫博物院》对故宫的养生殿、金銮殿等建筑作了介绍,学生大多没去过,抽象的文字又难以让他们深化印象,而通过展示实景图片,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若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更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而且,还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的现象。

二、动画演示,在摸拟探究中化解理解难题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又比较抽象难懂,单凭教师用语言文字去讲解,即费口舌又费时间,而且学生听起来也是“如坐雾里”,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通过计算机逼真形象的模拟演示,就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事物本质,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斑羚飞渡》一文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二次起跳的“垫板”。老斑羚牺牲自己解救小斑羚的精神是文章的关键情节。通过制作动画课件,演示斑羚飞渡场景,再配以小斑羚顺利飞渡到彼岸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叫声和老斑羚摔入谷底的哀叫声,让学生如临其境,惋惜不已,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深入学生的心中。又如,《詹天佑》“人字形”铁路的运行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动画把青龙桥陡峭的坡势展示出来,学生很轻松地就明白了“人字形”设计的原因;再动画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状态,根本无须教师多讲,学生就对“人字形”线路的奥秘融会贯通,对詹天佑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和敬佩之情由然而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物理课中所学的折射和反射知识,演示“海市蜃楼”景观。

三、影像播放,在音像欣赏中再现丰富情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将无声的课本语言经过综合处理,立体呈现声音、人物、文字等,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可以事先利用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电影《白求恩》,感受白求恩大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七根火柴》教学,可以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场景片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化解课文重难点。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教学《安塞腰鼓》,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让学生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地表演场面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品味。《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抒情类的课文,更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画境,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