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5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1.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

一是利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垃圾如何分类等。二是邀请环保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激发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定期举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环保创业竞赛、大学生绿色论坛、环保摄影比赛、环保影坛放映等,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绿之行”“绿色环保协会”等形式

多样的环保社团组织,通过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保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学生社团组织还可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使校园芳草如茵,绿树葱茏,成为诗意栖居的生态校园环境。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所有学科,要建立相关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快生态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结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之中。具体途径为:其一,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其二,应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类生态学、环境与资源学等课程,将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的与大自然协调共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生活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沟通”,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其三,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其四,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将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其五,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基础知识。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可有机渗透环境社会科学的内容;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可对一些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经典文章进行解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3.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爱大学生运用

有人认为,“师爱”就如同母爱一样,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而对于已步入成年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等,使得“师爱”对他们来说作用已不大。但事实并非我们所想向的,“师爱”不仅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校德育中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不断地上升,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有着不可质疑的作用。正如英国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我们对学生充满爱心,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教育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但关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那作为一名教师怎样爱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要求教师必须博学多才,必须像蜜蜂般地广采博收,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样不仅在学识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通过不断学习本身就会为学生做出了榜样和示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思想政治主体与受教育客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系统和信息接收系统,加上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增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权威角色产生了怀疑,甚至是逆反心理。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还应顺应当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途径的变化而更新观念,必须懂得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精心做好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懂得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

二、教师要坚持关爱的普遍性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我们都必须一视同仁,对任何学生都不偏爱袒护或者冷淡嫌弃,不能厚此薄彼,亦不能有亲疏之分。作为教师对全体学生的胸怀应该是无私的、博大的,要把自己爱学生的情感同时交给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目,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都有信心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每位教师都应记住,教师没有宠儿,只有为了发展需要而特别留意的学生。

三、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

曾经有一句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一个独立的人看。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的确人人都渴望尊重,而尊重是对他人表达的一种高尚情感,它是与人处好关系的前提与根本,是人对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尊重学生,也只不过是人对人应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而已。一个好教师应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让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与信赖,爱护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不能采取强迫命令和无条件服从的方式进行教育,更不能用简单化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教师和学生之间虽有长幼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意愿和情感。教师要学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受自己的尊严。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四、教师要懂得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倾注的爱心应有个度,要把爱护和严格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只有爱而不严格要求那就是对学生的溺爱,教师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俗话说:“三分管理七分情”,爱应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导方向。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不能没有严,教师不能单纯地为爱学生而爱学生,毕竟关爱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关爱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过”,这就是说,严格要求学生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关爱学生必须包括从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因而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冷漠无情和横加责罚;相反,它要求教师必须以真挚的情感、和蔼的态度、温和的方法、亲切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这样教师的严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并变为学生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动。

结束语

“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爱,其实很简单,学生,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多花点心思,给学生多一份关注,多一份欣赏和期盼,那么你的学生会因为有了你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张敏论师爱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慈善文化;大学生德育;耦合

慈善文化代表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在当今的21世纪,由于慈善文化在满足个体对精神成长和心理调适需要的同时,也积极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因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扬。国务院于2023年12月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可见慈善文化在全社会的弘扬已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为社会培养大批慈善意识良好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传承文化理念与思想的重要使命,培育慈善文化的优势独具。因此,我们应将慈善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新课题,以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实现有效结合,促进奉献、友爱、互助的校园新风形成和大学校园人文关怀精神凝练,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全面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素养并提升其人生境界。

1 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耦合的必要性

慈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体为募捐对象,属于一种人文性鲜明的价值文化。慈善文化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核心,其内涵综合了基于爱心、尊重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理性财富观、志愿精神等一些理念。教育是弘扬慈善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是开展系统教育的最最重要场所。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在慈善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之中,作用非常重要。高校是德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性节点,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出懂慈善、爱慈善和行慈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很有必要。

1.1 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衡量公民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在以95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中,属于“独二代”、“独三代”群体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这一群体最显著的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高校德育引入慈善文化教育,就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重要平台。通过德育对大学生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从关爱他人出发,主动去关注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和谐。高校德育还可以与一系列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慈善活动作为载体,让大学生的关注点从家庭、学校的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向火热的社会现实延伸。通过扎实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关系,进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

1.2 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主动关爱他人意识

社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人生图景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好与人相处的本领,使促进自己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的关键性生存技能。与人为善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任何人只有做好这一点,才可能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处于18~22岁左右年龄的大学生,这是学习人生经验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拥有一份真、善、美的心态,能够倾其所能和全部力量去关心和关爱他人,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非常有利。结合德育开展“义卖”、“助学”、“慰老”、“济困”等一系列慈善活动,能够将青年大学生内心深处埋藏的“善端”激活,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善良情感,从而对当下社会“冷漠症”的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矫正作用。

1.3 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

个体生命的厚度与长度是由高尚的道德境界所决定,而服务他人与这一境界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追逐利益是市场经济的特性,这就需要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大学生,必须在对商场的厮杀和利润的增长能够关注的同时,更应秉承与恪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宗旨。只有做到以合法合理、知止适度、回馈社会为基础实现财富的合理增长,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德育只有善于通过深厚的慈善伦理教化当代学生,才能促进其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为以后引领社会走向文明和谐奠定基础。

2 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耦合的主要内容

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可以通过将两课内容有机融合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从而做到传统慈善文化与时代精神在德育中的自然衔接。具体来说:

2.1 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

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就应将慈善内容加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进行慈善通识课程的开设和专门慈善研究教师的培养等。也可采取将慈善理念注入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如,把慈善教育内容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在教材之中实现慈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有机统一。可以与历史课程结合,使大学生对有关慈善的历史、现状、事业与社会保障、慈善组织概论等方面内容有所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能力,从而将慈善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树立起来,以便将来能让大学生从理论上具备发挥慈善主体作用的基础,使德育教育的慈善文化成为对现代公民人格培育和塑造的重要思想资源,并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基础。

2.2 培养大学生经常性慈善行为

人们经过慈善文化的长期熏陶,就可以将自己的慈善体会发展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慈善品德,然后转变为积极自愿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促使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这与普通慈善活动的捐款捐物和其他慈善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由于最好的体验只有依靠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在参与之中,自觉去追求慈善并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借助于慈善捐助和慈善服务等相关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新的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确立,让他们对公共生活更加关注,并能将公共责任承担起来,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追求社会公共价值和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就本质来看,大学生的发展是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大学生中弘扬慈善文化,就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关怀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对人类同伴满怀同情洗,能够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将自我存在与人类发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快乐息息相关。同时,促使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通过让大学生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有足够认识,将慈善作为自己自觉选择的人生价值和绝对使命。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把在学校累积的慈善意识转变为经常性的慈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全面发展的人。

2.3 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慈善的新格局

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是慈善文化教育与慈善事业的有机对接与融合,可以让那些掌握一定慈善文化的大学生来对慈善意识不强的人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可以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处于不断成熟阶段,其慈善意识也面临着积累的过程,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通过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能够对大学生的慈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其有积极向上和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反哺功能产生,在带动和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慈善的新格局。

3 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耦合的基本途径

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德育教师应具备慈善知识和慈善素养

传播与培育慈善文化,高校德育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将慈善文化与教师职业文化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项重要内容。要组织德育教师研究慈善文化教法,比如,要选择学生身边有关系的素材作为慈善课程内容,采取体验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提高学习和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学校的考核、评优等激励机制中融入慈善文化,使那些具备善举的教师,就可获得社会声望、荣誉以及成就感等非物质性的精神回报。在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中,要对善行和道德价值的肯定在德育教师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等方面充分体现。

3.2 编写适合大学生的慈善教材

可以由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德育教师,对国外慈善教材的成功经验给予充分借鉴,比如,美国慈善教材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和自主、合作与研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行鼓励;注重培养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等等。系统地编写出一本有效的慈善教材。

3.3 增设慈善课程与慈善实践并举

可以采取慈善教育专题课、选修课等形式开设慈善教育课程,由专人指导学生,围绕慈善问题,从个人、学校和社会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在对慈善事业相关知识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出为慈善事业献身的热情。此外,可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一些慈善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多结合学生身边问题,并对各级各类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教育,长见识。

3.4 借鉴德育方法进行体验式慈善教育

道德范畴包含着“爱心”“利他”“感恩”,而“参与”体则为道德准则下责任行为的体现。所以结合上述内容开展教育,其实质就是将其纳入到德育体系之中,对有效德育方法进行借鉴,并在爱心教育、利他教育、感恩教育和参与教育过程中实施,将取得良好效果。德育与情感体验教育在本质上一致,其对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进行有效连接,达到言行一致,说与做的统一,以情贯穿才拥有整合言、情、行的德育方法。对这一整合方法的借鉴,就要求多将特定情境创设出来,达到引发体验和慈善认知,在整合慈善情感和慈善行为的基础上,使大学生的慈善品德得到培育。

3.5 大力开展慈善教育理论研究

这一研究内容主要有编写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如何使学生慈善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等,以理论研究带动高校慈善教育进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将专家学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及时总结和推广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经验,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经验,加快发展慈善组织,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慈善事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东利.青少年慈善意识培养与校园慈善文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