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精选5篇)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强调亲验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中国文化背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原则。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它是为了应用它,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的产出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教学方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操作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来说,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东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东方背景

水教授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生产实践、摸索总结与不断相互学习的共同结晶,一国的管理教育也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管理实践与管理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外部成果的教育体系。”他也指出:“要研究东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增强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东方人力资源理案例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在融合东方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用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另一方面重视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理的研究。在充分肯定定性研究价值的基上,在适当领域借鉴西方有意义的定量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具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是自主性:案例教学法将课堂讲授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觉地学习。其次是亲验性: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第三是交往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相互沟通。第四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三、案例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在人力资源教学活动中,所选用案例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课题引入案例、理论解释性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其中课题引入案例可以多选用带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色的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东方文化特色;理论解释性案例选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案例,同时兼顾外国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案例选取适合分组讨论或者独立完成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矛盾冲突明显且具有代表性。

四、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本文研究中将案例分为三大类,课题导入案例、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课后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这些案例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所选案例见表所示。

从表中看出案例的选择有如下特点,首先引入案例均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关案例内容,这些多是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在教学活动中不占用大量时间,在起到引入课题的作用时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选择应该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对相关理论起到解释与示范作用。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思考时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同时还要能够复习课程所学内容。无论是解释案例还是案例分析作业都主要以国内企业的案例或国内社会与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也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把“人”作为一种使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发掘和科学管理的主张,已成为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当代管理思想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这种要素在企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力求将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以一定的投入成本实现产出的最大化。那么,谁在管理配置这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呢?在这些人、财、物的资源中,哪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呢?显然,人是第一位的。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也认识到全球化经济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把“人”作为一种使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加以发掘和科学管理的主张,已成为当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传统人事管理的内涵。所谓的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和制度,对人事工作进行组织、计划和协调等。主要是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人事档案的管理、工资调整和职务晋升、岗位调整等情况。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本”,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过分注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强调要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和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人事部门在组织中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不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短期和长期激励机制。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企业实现与员工发展的最大化。在其管理过程中加入了以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通过挖掘员工的潜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事实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它实现企业的个体员工优化和集体组织优化,使之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企业中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个“本”就是“人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主体的管理,是利用人性、管理人性以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要获取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其关键是紧紧抓住“选、用、育、留、引”五个环节,真正做到选出潜力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育后备人才、留住有用人才、吸引紧缺人才。

二、从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1.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传统人事管理把人看作一种成本。员工往往从事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这一阶段人事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特征:

(1)传统人事管理主要是事务性管理。在企业中地位较低,很少涉及企业高层战略决策。它是对公司人事制度的贯彻予实践,是国家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需要创新和前瞻性思考的东西。人们普遍会认为,人事管理只是一项技术含量低、专业性差的活动,无法与生产、财务和销售工作相提并论。

(2)企业将员工视为一种成本负担,将员工角色物质化,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属于单纯的雇用关系,员工的发展跟企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企业支付员工工资,员工做好分配好的工作,并不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发展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工作内容单一,企业和员工相互之间没有归属感和信任感。

(3)传统人事管理,往往把对所管辖区域内的人的管理当成对他们的档案的管理,使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堆卡片,而不能解决人才的有效配置问题,即人才如何鉴别和如何调配的问题。按传统人事管理的做法,“人才”等于“官位”,“人才的配置”等于“官位的调整”,而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如一个财务科长,就与现代管理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有很大的差别,而在现代管理模式下,人事科长就很可能不是一个常设的职衔,而是由某个主管资源调配的业务负责人来兼任这个职能。

2.人力资源管理阶段。1954年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管理具有更宽泛的3个职能:管理企业、管理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员工及其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同财务、生产、市场等其他管理职能一样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它包括所有的人事行政管理、劳资关系处理、员工关系协调以及人员开发。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许多变化。

(1)理论上有所创新。传统工业时代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技术成为企业发展核心,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战略性。劳动人事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种业务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则属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目标性和指导性。

(3)人力资源管理更着眼于未来。传统观念把劳动力管理部门看成是纯消费部门,因而对人力支出也是尽可能减少。现代观念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放在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上。它以投资的目光看待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和开发人才,它谋求的是在可以预期的计划期内投入产出的最佳值和最佳方式,它是谋求企业发展的潜力的投资,因而它更具长远性和增值可能。

(4)人力资源管理比劳动人事管理更具系统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其管理方式也更趋于灵活。这一点在它的职能分析中可以得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考虑的是整个企业的发展态势,它所制定的各种规划也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所以它更具前瞻性和全局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1.管理方式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主要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管理活动局限于为事配人。同时,也忽略了人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加以开发利用的事实,员工往往从事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企业的首要资产,尊重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是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不同。人事管理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业务部门或办事机构,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人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的主体,成为企业的特殊资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战略核心。

3.对人力的管理理念不同。传统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力为资源。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人员的投资诸如工资、奖金、福利、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都被记入产品成本,从而严格地控制对人力的投资,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使员工不愿发挥全部潜力,妨碍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物质成本的降低,增加了产品的成本。现代人力资源则认为人力是资源,不仅是自然性的资源,而且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相反,人力资本体现的则是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即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将会提高,而不是下降。可以这样说,企业对人的知识、能力、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切其他形态投资的收益率。

4.管理的着力点不同。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基于人性的管理有时是用技术和资金等管理手段无法达到的另一层次的管理,是通过体现对人性需求的合理满足,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可。这种科学巧妙的管理,可能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激活员工为手段,创造出“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积数绩效。

5.管理的思想不同。传统人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对人进行外部的、孤立的、静止的管理,而现代人事管理则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强调对人进行内在的、整体的和动态的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的相关性、目的性和开发性。在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纵向管理方面,传统人事管理把员工的录用、培训、使用、调动、升降、退休等相互关联的几个阶段人为地隔开,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上述各阶段的彼此脱节。从横向上看,传统人事管理把相互联系的人划归各部门,各部门从各自管辖范围出发,进行分块式管理,难以发挥人员的整体优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把录用、培训、使用、调动、升降、退休有机联系起来,克服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全过程管理。

6.组织绩效评价上的不同。在组织上,人事部门仅仅是组织众多部门中的一个,其功能仅仅是整个人员管理的一部分,其他部门如行政、生产等部门都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思想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在组织内部建立整合式的功能。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人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管理层,而企业中的操作层仍然被视为劳动力进行管理,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难融洽双方关系。在视员工为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就不仅限于管理层,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拓展到劳资关系的各个方面。

人事管理中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员工绩效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报酬、奖惩、提升的有力依据,因而员工有抵触心理,惧怕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员工绩效现状的信息,找到与目前及未来要求的差距,绩效优秀的员工将得到物质奖励、提升等鼓励,而绩效较差的员工将得到培训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所有员工将从中受益,绩效考评成为员工与企业之间主动交流的有力手段。

四、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并不是简单的名词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观念问题。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可创造的资源。所有提高生产率和要素产出率的途径,都需要人力资源加以开发、传播和利用。那如何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呢?首先是从“事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则相当薄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工作中注意了解和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合理需求,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将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是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单一管理观念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原来那种静态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应当注意,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比较单一,而单一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树立系统观念,将组织中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规划,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尽其才的目的。

2.认识问题。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无论任何国家或任何企业要发展,就要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考虑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对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项花费,而是一项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并能不断产生出更多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这要求组织围绕战略目标,系统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层次决策者在制定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战略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家、经济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此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也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事实上,现在越来越需要在企业战略计划制定的早期阶段就将人事部门吸收进来,结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来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

3.技术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讲究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讲究实践性和操作性。从人员招聘、薪酬设计到组织设计、工作分析、从测评考试到职位定岗、从考核到培训教育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和程序,技术含量都是很高的。如何将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和职能连接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员工,吸引并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更全面地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绩效考核等,只有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功效。因此,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若想真正实现功能上的转变,必须解决技术问题。必须从全新的角度,以系统、全局的眼光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真正的内涵。

五、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任何一个管理体制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只有适用、适应,没有完美无缺。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模式,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引入竞争体制。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在竞争和雇用制基础上来确定企业和员工的合作关系。企业稳定发展主要依赖于与员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竞争和雇用制的建立,使员工感觉到市场的压力,才会有创新创造的动力,使其处于被激活状态。

2.建立公正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一是激励体制的价值分配,使个人处于激励激活状态。二是运用多种价格分配形式,给员工提供不同的竞争“跑道”和动力源。如薪金分配上的固定工薪制、年薪制、股权分配及转让制、奖金分配制、职务岗位津贴制、岗位调整机会、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等,形成个人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实现的有机集合,个人荣辱与企业兴衰相统一的价值分配机制。

3.建立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这是能否激活员工的关键,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公认原则,即公司领导决策层公认的原则和员工认同的原则。二是吸引人才原则,能够长久地吸引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才加盟自己的企业。同时,还要把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传播企业文化,传递企业方针、目标和任务的载体,作为价值分配的依据。这样就能牵引员工为企业效力,约束员工按规程办事。所以,价值评价体系既是价值分配体系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企业牵引和约束员工的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1.企业鼓励职工自学考试,发展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的发展较快,大学文凭普及也是近十年的事。所以,以十年为界,十年前与十年后的人群素质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但未获得学历,未取得文凭,未接触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现在正是企业中的主力军,他们多在企业中工作了十年以上,从事着重要生产岗位或是管理岗位的工作,但他们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虽然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却缺乏必备的文化素养,因此在企业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与此同时,由于低学历的群体在企业中又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对企业的发展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发展限界。然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只有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才能不断提升持续竞争力,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企业中的低素质人群人数越多,则企业的发展遇到的阻力则越大。因此,必须高度发展职工的学历教育,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自学考试因其开放性高,灵活性强,投资少、见效快,以及学不离岗,自学成才等优势,被很多企业所广泛采用,特别被大型国企所广泛采用。如铁路企业,因为职工多是接班、复转军人构成,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铁路企业为了解决职工文化层次低的问题,大力开展职工自学考试,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同时,企业又为职工的自学考试创造优良的条件,采取大额度报销职工学历费用的方法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从而使职工的学历结构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近年来铁路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发展速度以及职工的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优越性已明显体现,自学考试的效用由此也可见一斑。

2.自学考试自身具备的三大优势

2.1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广的优势

自学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高等教育方式,对报考者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本人有良好的愿望,有基本的文化知识,能够接受学历教育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并且专业齐备,可以满足任何职业、任何行业以及任何岗位人员的学历要求。从学校的角度看,对自学考试没有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的限制,一个人可以办学,一群人亦可以办学,开放性极强。生产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开放性强的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即不占用员工在企业的生产时间,又能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生产技能,在大部分员工接受了这种培训模式后,还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文化结构,特别对大型国企,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企业尤其适合。

2.2自学考试具有高度灵活的优势

自学考试的学历被国家所认可,承认学历,很多企业也认可自学考试学历,特别是专业对口时,很多企业还会选择对口接收。自学考试的学历被承认,就赋予了自学考试高度灵活的培训特性。因为,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和途径是单一的,仅靠企业内部的培训只能让员工符合岗位生产的要求,但对于企业产品创新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却作用不大。但是,企业如果把自学考试引入到企业的培训中来,就等于把职工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了企业外部的任意一所高校,员工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去选择任意一所学校去就读和培训,也可以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作办学去定向职工培训的学校,这会促使企业培训的机制盘活,让员工接触更多学科、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知识,对于员工来讲增强了他们岗位的生产技能,对于企业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自学考试主要是采取自学的方式,有时间多学,没时间少学,学历教育与职工的工作岗位不冲突,使工学矛盾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2.3自学考试具有投资少的优势

对于职工来讲,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岗位的需求,学历教育是否可以解决职工在岗位发展进步上学历限制性的矛盾。学历教育正好具备这一优势,可以满足很多职工在进职、进级上的学历要素问题。而职工在报名自学考试后,只需交纳正常的学费、书费,即可以参照资料进行自学,一次性投入,在毕业后即可终生受益,对于学校来讲,组织自学考试不必分散学校的教学精力,不占学校的课堂资源,而同步又可为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讲,自学考试不会影响员工的岗位工作,企业可以选择不为员工投入资金,却可以通过职工的学历提升,为企业转化文化结构,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工自学考试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在发展职工自学考试上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组织不严,政策不实和促进不力的问题。在重视不够上,企业管理层与职工层缺乏对话,不了解员工的文化结构,即使认识到了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日常事务的繁忙,也多是有布置无落实,对基层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督促不够。在组织不严上,企业的员工培训多是形式性的,没有具体的培训策略,推着培、拖着训的问题比较严重,只能算做业务提示,不能算做素质培训。在政策不实上,企业虽然有提高员工素质的口号,但在具体的务实政策上却力度不大,对自学考试的补贴额度有限,有的企业甚至只注意到员工自学成才的好处,却从不关注职工自学考试的难处。在促进不力上,主要是企业在员工自学考试的组织上不到位,不能引起职工对自学考试的主动性,对促进员工主动参加自学考试的促动作用不强。针对以上几点问题,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展职工自学考试。

3.1系统创造条件,靠制度完善督促职工自学成才

企业靠管理,管理靠制度,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即涉及到职工的个人成长,又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其中,提倡和支持职工自学考试无疑是企业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企业的培训机制上,很少涉及对职工自学考试的制度规范和支持。企业在人才培训上必须立足人才兴企的战略,把培养人才和造就人才放在首位,并不断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把鼓励职工自学考试放在培训制度的重要位置,通过制度支持,提高自学考试人才的企业地位,在薪资奖金的发放上要有所倾斜,体现出高学历人才的岗位效益,激励员工自主学习,提高素质。

3.2拓宽培训范围,靠专业细分促进职工学以致用

企业在员工的自学考试中往往不能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员工选择什么专业、报考哪所学校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参考,使职工在自学考试中有很大的盲从性,虽然能认识到参加自学考试对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却认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指导,在职工报考前要有系统的指导规范,引导职工报考学校和选择专业,让员工所选择的专业能够与本岗位或是希望从事的岗位产生具体的效用,实现员工学以致用的目的,防止员工盲目报考和错选专业,传自学考试结果与岗位实际脱节,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自学考试没有用的错觉和误导。

3.3增加补助额度,靠多元助学减轻职工学习负担

企业在员工自学考试过程中,一般都不愿意为职工投资,认为员工的学习与岗位的成长成正相关,学习进步属于职工个人的事,承担费用也是应有之义。但做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清楚的看到,员工的素质同时与企业的发展后劲也成正相关,如果企业不采取助学的方式很难激发起员工自学考试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必须在助学上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才能保证员工参加自学考试的普及率。在助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学费报销、考试津帖、学历补贴等多种方式。学费报销是在职工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被院校录取后,按院校收费标准给予一定额度的报销。考试津贴,是指职工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是培训活动期间,企业按日向职工支付一定额度的生活津贴。学历补贴是指职工取得学历证书后,用学历津贴的方式在职工薪资内给予优待,体现企业重学和促学。通过多种方式,向员工传递企业重视人才培养的程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并通过各种助学资金的资助,让员工减轻自学考试所造成的经济负担,让职工轻装上阵,完成学业。

3.4做到持证上岗,靠证书考试体现职工学习价值

企业在选拔人才或是衡量员工价值时,往往更注重的是员工的现实表现,而忽略对员工学历证书的重视程度。但学历证书做为员工自学考试成绩合格的凭证,即具有资格认定效力,又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以自学考试资格证书做为限定各项条件基础,员工凭学历证书才可享有相应的待遇,一方面体现出企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让员工感受到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员工参加自学考试后,必须取得学历教育证书方可认证,并且不同的生产岗位必须要有专业对口的资格证书,将资格证书做为职工上岗的准入条件,鼓励员工完成学业,并用证书考试成绩来体现学习价值。

3.5组织横向交流,靠文化差异来开阔职工学习视野

企业内部单一的培训结构对于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很多企业还是选择自闭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而不能组织职工走出去,请进来,使企业培训成为死水一潭。实践证明,组织职工参加观摩活动和企业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都可以激活企业内部潜力,激发出员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企业在员工培训上,还要引入外部力量,通过与不同的企业进行联合,多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交流和技术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员工的学习视野。并且要多与不同的企业进行联合交流,学习先进企业的先进文化,让员工感受不同企业的文化理念,特别是与外资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尤为重视,不同地域的不同管理特点和人才培养机制会使员工感受到更明显的文化差异,进而增强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分析在目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有效激励手段运用不多等问题,认为科学运用激励手段应从理念设计上基于管理对象的“经济人假设”和“事业人假设”,并要促进多种激励手段的交叉与融合,以充分发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 论文关键词:激励误区;激励手段;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组织,由于其学术探究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独特性,致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难照搬其它社会机构有效的管理模式。但人力资源是高校的核心资源,其管理水平高低在现代大学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状态转变为现实资本和竞争力,这决定着现代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通过哪些手段才能提高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效益呢?不少学者提出要科学运用激励。可惜的是没能真正把握高校的组织特性及人力资源特性,激励举措往往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真正发挥其“调节器”和“驱动力”的作用。本文试从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效运用进行粗浅探讨。 一、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某种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人们会引发和增强自身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始终维持一定的兴奋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看,激励的过程可以表述为需求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达到,原来的需要实现,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以此循环往复,使积极性逐步得到提高。可见,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与源泉。只有在激励环境下,需要才可以转化为动机,激励的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越高,满意感也越强,所取得的工作效能也越高。 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能使教职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与才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一小部分,即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每个人的潜力可以发挥出80%~90%。既然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呢? 1.薪酬体系设计 薪酬激励是运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科学设计薪酬体系既能稳定队伍,又能达到激励的效果。根据赫茨伯格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薪酬体系中的基本工资、基本福利可归属“保健因素”。这类因素虽没有激励作用,但它可以起到维护工作现状的作用,能预防教职工产生不满。而目前大学普遍实行的“岗位津贴”则可归属于“激励因素”。设计具有差别化的岗位津贴制度,有利于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 2.终身教授聘任 从本质上讲,终身教授就是给教师一个目标,激励教师发挥学术潜力。但长期以来,大学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甚至其他工作人员在事实上就是职务终身制,设置与不设置一个样,没有认识到“终身教授”既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员工绩效考核 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对员工实行合约管理,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利益直接挂钩,使员工收入、待遇随个人的工作业绩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劳动成果的差异性,也是一种激励的“常规武器”。目前,很多大学对员工的考核仍停留在定性层面,少数大学开始尝试进行绩效考核,但考评指标设计上没有注重层次性、多样性。 4.人事制度 指在人事法规、政策指导下,国家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时代是以人才的竞争为主要标志的时代。掌握更多的人力资源的一方,自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各中专学校需在此新形势下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为培养出大量拥有专业技术的高新人才而付诸努力。其需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树立“人本”理念,构建公平机制

中专学校相关人员需站在一定的高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的转变。中专学校相关管理人员需注重因人而异,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树立人本理念,运用公平机制,可有效地调动中专学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各中专学校的发展水平、需求也在日益递增。因而中专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需随着多方面的因素的不断发展而调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专学校相关人员需注重应多用平等的态度与理念去对待人才,多理解与尊重人,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进而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即在新形势下,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运用公平机制,需不断对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中专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一个有待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相应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公平意识机制的认识与了解、重视程度也十分关键。首先,如何培养中专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先进的人力管理意识亟待解决,此已经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其次,需根据中专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与目标对各专业人才进行经济管理、成绩考查等。考核标准需被进一步明确,激励措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中专学校须有合理且明确的人力管理标准。在进行过程中,各中专学校必须制定与完善明确的奖惩原则,进行全面考察。还应充分注重不同专业类别人员与资源分配的问题。此外,中专学校相关人员应进行深刻分析,否则难以发挥人力资源先进机制如公平机制等引进的良好作用。因此,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需运用正确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学校及人才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在进行中专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相关管理人员还需注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中专学校的人力管理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的,相关人员需不断丰富激励机制及方式。中专学校内部人才管理体系的素质提升环节的关键因素即是对中专学校的人员、制度进行综合安排,譬如工资制度内容与管理制度内容等进行全面革新。以此使中专学校工作人员对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构建责任制体系,即关键注重中专学校的内部人才管理体系。此外,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层的管理效率应得到普遍提升,还应运用自信进行管理。效率的提升可充分提升中专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成果,反过来支持学校教学活动。大多数中专学校运用效率提升进而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果,注重扩大管理规模,此与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优秀程度影响相关。中专学校需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专学校人员有责任将资源管理与人员管理相结合,以分析与提供相关管理信息。此外,在进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时,相关人员需总体考虑中专学校人才实际专业能力等因素,而中专学校总体资源的运用情况也仍有待预估。

3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价,提升人才素质

在新形势下,相关人员运用新理念即可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及体系。即中专学校相关管理人员需擅于提升专业人才素质,需制定出一套科学且完善的考核评估标准进行管理。教师需注重提出对于中专学生综合学力的考核要求,逐渐形成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注重运用多种考核形式。例如,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注重教师考核与评价的方式,相关人员对于中专学校人才进行科学且合理并有效的评价与考核研究,这是中专学校进一步得以良好、稳定发展的前提。中专学校自身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考核机制中的应用方式,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系,全面促进考核评价机制的发展。再如对中专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与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而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中专学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均有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规模,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其需持续支持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外,从社会角度上也应加强对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注重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由于中专学校的性质存在特殊性,其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中专学校也需要制订长期的考核计划,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促进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结语

总之,在中专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运用科学且合理并有效的方式,且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改革的力度。通过树立“人本”理念,构建公平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价,提升人员素质等方式全面促进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作者:吴占娜 单位:山东省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永鑫,陈曦,张晗.科技企业服务创新体系的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23(2):2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