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选5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心理健康做起
教师的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雕塑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2.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的正确表达方式,增强人际了解和联系,适当运用自我暗示疏导宣泄等方法来排解不良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调试与训练,及时排除心理垃圾,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1.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大部分
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23(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23(9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传统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掌握薄弱,而且思维逐步固化,学习压力较大,逐渐削弱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产生心理问题。为了有效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能够以教材内容为主,心理健康知识为辅进行融合性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并由此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提高道德教育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特别是在班级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选择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又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的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内容。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参加到班集体中去”等。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的视角中寻找一些合理的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清一些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最后,每周在道德教育课堂中给学生分享一位道德楷模的事迹,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及心理状态。
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理论唯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其功效,心理健康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师不可以只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感悟,有效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1]。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学生就能够真正学会调节心理健康问题,并深刻认识掌握道德教育教学知识,促进个人发展。例如,邀请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和笔者一起参与了“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和“绿色环保校卫队”等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从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使学生形成“对社会讲公德”的美德,成为现代文明情操与道德行为基本一致的社会人。另外,学生参与这些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能够获得和谐发展,极有利于学生形成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学生的道德教育观念常与父母的日常德行相关联,而家庭情况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反向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因而,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要注重学生在家庭内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家长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并和家长形成默契的配合,促使学生在家庭可以获得和学校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2]。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进入校园进行交流,并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学生与家长更多的互动,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良好保持也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定期家访,深入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并与学生父母一同制定培养方针,通过家校合作,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要性。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而且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效参考班级学生的现状。由此,学生才能够在小学阶段真正促使自身的道德教育素养与心理健康状态达到社会的要求,并为今后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王晓莉 单位: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23)15―0058―01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化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困扰
要化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困扰,教师就要充当一个细心的长者、朋友、亲人,发现学生心理困扰的症结,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找到化解困扰的办法。课堂中,可以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互动,更可以拉近生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合力。另外,对于那些没有马上听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保护和帮助,多用鼓励语。比如,“来,老师来教你。老师也觉得这道题很难,你已经做出一步,很不错了……”无论如何,化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困扰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爱与尊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其人文性知识相对少一些。然而,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借助精准的计算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良好态度;实践应用部分,在主动探索、相互交流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快乐;统计与概率方面,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数学是生活的现实反映,生活离不开数学,只要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数学教学中总会渗透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点点滴滴。
三、用教师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感染学生
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是圣洁的化身。教师得体的仪容仪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幽默风趣的话语等,无一不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时候,千百遍的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把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品格。
四、运用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有时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尤其那些胆怯、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机。在数学课堂上,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要求。尤其对后进生,要对他们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从后进生身上找出一些“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教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劝勉,同时也能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