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精选5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军事思想方面的内容
军事思想是对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想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军事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哲学,涉及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包含战争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国防建设和战争实践的理论武器。学习中国军事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学生熟悉祖国的军事文明史和军事思想发展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军事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国防建设服务。
军事理论课的军事思想的部分,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合称。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对中国历代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军事智慧和人文精神。直到今天,它的许多原理和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泽东、邓小平、以及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指导当前及今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关于中国人民战史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1927年8月1日诞生,在党的领导个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刚刚结束之际,人民又以一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近三年艰苦、顽强的战斗,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安全。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战史了解甚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但爱国、爱家、爱民的心不能丢。战史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是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从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战斗、建设国家,坚不可摧,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功不可没。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面临的战争因素,威胁依然严重,安全依然危险。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战史,全面了解战史,从而使牢固树立宝贵的国防奉献精神。
大学生学习战史,首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防意义,进一步坚定牢靠的国防意志,进一步发扬敢于亮剑的军人精神。其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防的要义,进一步体现到军人奉献的价值。中国人民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将才林立、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如果祖国遭受到外敌侵犯,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怎么办?是热血男儿就应当勇敢地奔赴卫国保家的战场,就应当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防义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卫国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坚决地担当重任。我们国家面临着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挑战。坚决维护我国和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坚决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旺盛的斗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反映时代特征与要求方面。必然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适应新形式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就如何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作了五个方面的探讨。即完善理论支撑平台、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科学思维方式、完善动态内化机制、完善思想建设制度。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同时期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时代特征与要求在这一建设上的反映。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必然始终处于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的状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军队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偏重思想政治方面。不大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思想理论建设与部队实际和军事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组织要带领部队进行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依据党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内容而确定。以此为根据。适应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与规律。这一建设内容的完善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就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而言。任何基于提高自身而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将之所蕴涵的意旨内化为该组织及其成员的内在品质。这个品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素质与能力。换言之。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实现其思想与心理品质的内化与升华。亦即为了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素质与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内化而获得。所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思想理论的内化机制。自然成了这一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看。正是由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持续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理论品质。促进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才保证了党和军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使命的完成。从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讲。只有使其成员真正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思想理论建设才算达到了目的。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党的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与行动。是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一贯要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但在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干扰着党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追求的客观需要影响着党组织成员的内化构成。各类教育不少、觉悟提高不快。阅读书刊不少、内化发展不快。理论观点不少、素质提高不快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曾要求军队。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以读书、灌输为基本形式。以自我思考、集中研究重大问题为中心环节。以联系实际开展工作的各项要求为基本规范。以观察力、思维力、理论力的实际提升为检验标准。紧密结合军队党组织和部队建设实际。建立和完善军队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内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形成适应新需要的再学习再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
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从文化分析的范围来看,要进一步拓展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事课教学,创新模式,军地融合,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23)05-008-03
长期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军事课教学研究,将军事课纳入教学计划,设为必修课,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军事课教学效果的广泛影响, 对军事课教学组训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 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完善军事理论教学
目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课堂讲授内容不规范;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指导思想的贯彻,很难真正实现它本身所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军事理论课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这就是提出构建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1.1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和原则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根据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规范课堂讲授内容,即明确规定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应该重点讲什么,不讲什么,对不断变化的军事形势和学生国防意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应该讲什么,怎么讲,从而把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予以明确划定,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必须遵循“精”、“新”、“近”的原则。所谓“精”,就是对教材内容在科学概括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提取精华,少讲、精讲。提出这一问题的基点在于: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就一般而言,学生在自学阅读上不存在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因此,教官讲课无须面面俱到,许多内容可以通过简单提示、引导、布置思考题等多种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对基本理论部分面面俱到,费时太多,必然影响对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讲解。因为课时是有限的,如:军事高技术课题如果过于追求理论和技术问题,就很难突出重点,对其在军事上应用及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也只好一带而过。所以必须减少对基本理论和纯技术的讲解,以便腾出时间来研讨军事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这不仅是贯彻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也是减少重复,解决照本宣科,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所谓“新”,就是要始终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形势、热点的新变化及学生国防意识的新发展,要运用国防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高技术战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是说,作为军事理论教官,无论是研究还是讲授军事理论,都一定要着眼于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军事理论课如果离开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静止地、孤立地研究和讲授军事有关理论和技术,如在讲授“孙子兵法”时,把其理论同现代战争的情况割裂开来,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是无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因此,军事理论课的讲授体系中、必须有相当份量的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的新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其充满时代气息。
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军事理论课以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为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重点。据此,我们必须强化军事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理论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成功的军事理论课,应该是从解决学生现实的国防观念问题出发,结合国家安全形势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讲理论,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份额和时间比例上应有充分的体现,而且对联系思想实际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联系实际、转变学生思想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1.2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基本框架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内容构成上应包括两部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新活内容。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规范课堂教学,将这两部分内容具体分解为三大板块:基本理论概述、重点难点讲解、现实问题分析。即每一个课题教学内容相对地分解成三大板块,然后根据各个板块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来实施课堂教学。
理论概述部分要突出简明的特点,它是一个课题的纲目,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这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同时给学生一块有关这一课题内容的“压缩饼干”,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讲解这一部分的要求是:逻辑要清楚,讲述要扼要,概括要准确。
重点难点部分要突出深透的特点,这是课题的主干。为使学生对课题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其中的难点问题系统、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官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到深入浅出,分析透彻,注重诱导。
联系实际的主要特点是新活,所谓“新活”是指教材上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但与课题有密切联系、对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为使军事理论课达到强化学生国防意识目的,这部分内容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准确把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充分说理,循循善诱,真正把它讲活、讲好。也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讲解,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2 围绕质量效益抓融合,创新军事技能训练模式
当前,普通高校与中学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缺乏纵深的延续,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模式陈旧,大都是对中学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事课教学训练的内容还要丰富,传统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因此,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改革创新。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的确定既要依据培训目标,又要考虑现实条件。我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经过二十多年探索,逐步趋向科学和规范,但仍需不断完善与发展。汶川大地震,也给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课题。我国的《兵役法》也规定,经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他们除应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外,还应该掌握重大灾害应急避险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军事技能训练必须走军地融合式发展的道路。
一是坚持“军事技能”与“应急能力”相融合,强化学生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应出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容充实进来,使学生在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新的使命任务、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担负多种任务、多项职能的了解和认同的同时,通过应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掌握应急情况下行动的基本原则、程序、动作要领,同时结合野外生存训练内容,根据各学校实际条件,开展自救、互救、紧急避险、遇险情况下生存等训练和演练。
二是坚持军事教学训练与地方院校特点相融合,增强军事技能训练的针对性。紧紧抓住军事技能训练这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坚持训用一致原则,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军地对口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使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接、相纳、相融。特别是对与军事斗争紧密相关的专业,如:通信、计算机、生物学、医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专业,可结合课程增加军事信息技术、三防、战场救护、电子对抗等应用科目的内容,并安排必要的演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多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实战应用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三是坚持基地轮训与校内帮训相融合,切实保证训练的有效落实。随着军事课深化与普及,技能训练缺场地、缺器材,以及帮训教官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按纲施训的落实。为此,可通过科学计划、融合现有资源、灵活施训等缓解这一矛盾,逐步走出校内帮训与基地轮训的组训路子。
四是坚持军事训练育人与环境育人相融合,广泛开辟军事技能训练新途径。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战斗英雄事迹,力求将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军事技能训练,向学生讲传统故事、战斗故事,用战例激发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热情;利用军地信息技术装备,增加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
3 注重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军事教师能力素质
军事教师是军事课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军事课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抓选配打基础,抓培训强素质、抓管理硬作风、抓制度留人才,使军事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到强化,军事课教学训练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抓好派遣军官队伍建设。通过做好派遣军官的选拔、培训、管理、使用工作,使派遣军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采取不同形式对派遣军官进行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一批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派遣军官到军地院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ilitary fie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modern weapon equipment continuously raises. The thesis is in stud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ogenitor of our army torchbearer; monograph and dissertation about our army's weapon equipment, and puts forward an outlook to aftertime's research.
关键词: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内涵;原则;研究展望
Key words: weapon equipment;manage ideology;intension;principle;research expectation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3)24-0324-02
0 引言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采购与使用保障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着眼装备技术特点,加强武器装备管理,提高装备保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重要保证。我军的几代领导早已认识到武器装备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武器装备管理思想。
1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的相关概念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任何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可以说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才能同读者常常站在同一立足点上。……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弄清概念是研究一个问题的基础,各类学者在研究武器装备管理或装备管理思想时,常常会先阐述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性问题。
在《军事装备学》一书中,作者查阅了《辞海》、《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美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军语》,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军事装备的相关概念的定义。作者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武器”、“装备”和“武器装备”三个词的概念,论述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国内外对“武器”一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解释,尽管文字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基本含义是一致的;二是“装备”可以理解为既包括武器,也包括后勤保障的一部分。“武器”所界定的范围较之“装备”小,属于“装备”的一部分;三是1997年我军《军语》重新界定“装备”和“武器装备”的概念,与1982年《军语》所界定的概念,有区别。1997年版的使“装备”与“武器装备”两者的内涵和外延趋于等同。此外,作者定义了“军事装备管理思想”的概念,认为军事装备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军事装备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看法,是对军事装备管理规律的客观反映。
国防大学的王厚卿教授指出:“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用于实施和保障战斗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通常分为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
《军队管理学》对“装备管理”定义为:又称武器装备管理,是军队为了使装备得到不断发展、适时补充、合理使用并保持良好状态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装备发展管理和使用管理两个阶段。
就以上论述,我们对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广义的“武器装备”,可泛指装备,并非特指武器本身,用于侦察、预警、通信乃至保障的一切装备一般都可以称为武器装备;而对武器装备管理可以解释为:国家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使用所进行的一系列领导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对武器装备发展预测决策、规划计划、科研生产、采购分配、使用维修的管理等。结合《军事装备学》中关于“军事装备管理思想”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是指人们对武器装备管理活动根本性的认识和看法,是对武器装备管理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武器装备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
我军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是在我军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对我军装备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