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论文(精选5篇)
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第1篇
在对营销的定义过程中,科特勒教授提到了欲望这个术语,这里的欲望是指人类需要经由文化和个性塑造后所采取的形式,这说明市场营销本身就蕴涵着文化的意义。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汇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
二、文化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营销从本质上理解为将企业的文化管理手段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用文化的方式来经营企业,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当下,对文化营销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的内涵在于从分析消费者心目中对于文化需求更高的层次着眼,在消费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的现在,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更多的偏向于对高层次文化的追求。这对于营销者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营销者必须将某种企业文化在产品传递过程中表达出来,只有当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所传递出来的文化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契合时,消费者满意才能真正实现。
三、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
1.文化营销的经济学基础。
1.1效用论。在一个交换关系中,市场营销学通常假定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他们在充分和完整的信息条件下,各自以理性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行为。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受到“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影响。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他们会在有限预算条件下,寻求一种最优的商品组合,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提供了相同总效用的商品组合形成了一条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描述的是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相同满意度或等量总效用的商品组合。要想让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必须在预算线以内提供给消费者满意度最高、效用最大的产品,文化营销则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产生,用文化营销的方式来让消费者获得最大满意度,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1.2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Porter)认为,企业经营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它们所以获得这些优势,是因为“厂商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综合成本进行所需要的活动,亦或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一些能创造购买者价值的活动,进而使得厂商实行溢价成为可能”。这是波特低成本—差异化“通用”战略的实质。它对文化营销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营销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产生,文化营销可以使企业通过独特的方式创造购买者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1.3信息非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非对称理论认为,由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存在着严重不对称,消费者无法以传统的、直观的、直接的方式获得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这势必阻碍自由交易,增加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甚至导致“柠檬现象”的出现。对于市场营销来说,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品牌命名时。品牌的名称通常被消费者视为产品质量的主要标志,因为“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品牌支付额外的费用”。因而,营销学十分强调品牌的重要性,将之作为产品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营销的观点则是由此引出,只有让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创造出独一无二高质量的品牌,所以说,信息非对称理论是文化营销的主要理论依据。
2.文化营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则是文化的反映,因此,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性”。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消费开始重视商品的个性与品位等文化内涵。文化营销就是在消费者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发掘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解决产品均质化的问题。2.2卢因的人类行为模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Lewin)的人类行为模式如下所示:B=F(P——P1,P2,…,Pn,E——E1,E2,…,En)其中,B(behavior)代表个人的行为;P(personal)代表个人的内在条件和内在特征;P1,P2,…,Pn表示构成内在条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态度等;E(environment)表示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E1,E2,…,En表示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该模式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基本因素,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因素。文化营销则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着手,对内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对外在环境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3.文化营销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
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品;消费者需求;产品分类
作者简介:李施玥(1991-),女,北京人,吉林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23.03.13 文章编号:1672-3309(2023)03-31-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新公布的《1994-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流动》中提出: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商品是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并能影响文化实践活动,在取得版权后,文化商品能够通过工业过程大量生产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它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视听节目、工艺品和设计。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只包括艺术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
文化产品分类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理论模式对纷杂的文化产品进行归类和类别分析。文化产品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依据分析的要求,使我们能够理解文化产品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文化产品的分类,划定了分析理论的框架、范围和限度,同时也彰显了其所隐含的理论目的。不同的分类范式,反映了不同的理论切入点,对文化产品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形成多样性的解释性结论,满足人们研究文化产品的产销规律和解决不同领域实际问题的特定需要。
从消费者需求的理论视角对文化产品进行分类,目的是从消费者需求感知、消费者需求偏好和需求目的等方面,探求文化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差异。文化产品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需要通过文化市场的消费来实现,不同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和价格差异,取决于消费者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需求差异。因而,消费需求视角的文化产品分类,对于文化产品的供应企业分析目标市场、进行需求定价和制定市场推广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区域政府制定文化产业的战略扶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化产品分类的研究现状
对现有文化产品分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是形成新的分类范式的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文化产品分类的目的性是形成分类范式差异的主要成因。归纳起来,目前对文化产品进行目的性分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为探讨文化产品社会属性的研究性分类,二是为分析贸易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统计性分类。
(一)以分析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为目的的研究性分类
1.物理分类范式。
物理分类范式将文化产品分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两大类。有形产品作为某些活动或劳动的结果,是通过商品或其它物化形式得到体现的文化产品。无形产品表达了一切不是以物化形式来体现并提供服务的文化产品,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虽然已经接受了它的服务,却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捉摸的、同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分开存在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另一类是以象征要素为其存在基质的文化产品,诸如经长期文化要素的积淀或信誉凝练的“品牌”、借用某个象征符号来表达的“民族精神”或“团队精神”等,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2.产权关系分类。
产权分类最基本的功能是明晰不同文化产品供给者的社会身份,它将不同的文化产品归属为个体(私人)产品、共有产品和公共产品三种主要类型。个体(私人)文化产品,在获得某一群体高度一致的认同后,上升为群体的象征性标志,获得“共有产品”的性质并转化为共有文化产品,而共有文化产品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放大或泛化就形成了公共文化产品,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当然成为公共文化产品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供给者。
3.产品供给形式分类。
供给形式分类将文化产品区分为生产性产品和服务性产品两大类。生产性产品又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直观地表现为物化形式的文化产品,它为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一个商品形式的物质对象;二是与文化实践活动相关联的产品,是为完成文化活动所必须的工具性产品;三是渗透了文化意义的一般物质产品。服务性文化产品是能够提供人们“欣赏”或“获取精神满足”的文化产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特殊供给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服务性文化产品的经济收益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渠道来实现的,因而表现为一种“非生产性”的特征。
上述研究分类表明,尽管文化产品可以形成物理分类、社会分类和经济分类等不同的范式,不同的分类范式又可以具体化出或多或少的分类层次,但这些不同的层次并非界限分明而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叉与重叠的,同一个文化产品可以被不同的分类范式和层次所覆盖。
(二)以分析贸易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统计指标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流动》中将文化产品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每一大类又都细分为核心层和相关层。
1.文化商品核心层。
(1)文化遗产:古董;(2)印刷品:图书,印刷读物,报纸,期刊和其它印刷品;(3)音乐和表演艺术:唱片、磁带等录音媒介;(4)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品;(5)视听媒介:摄影、电影和新型媒介。
2.文化产品相关层。
(1)音乐:乐器、声音播放或录音设备、录音媒介(空白录音带);(2)影院和摄影: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照相馆和电影院使用的产品;(3)电视和收音机;(4)建筑和设计:建筑、工程、工业、商业、地形规划和制图;(5)广告:广告材料、广告目录及相关产品;(6)新型媒介:用于复制的磁带、已录制的激光磁盘、其它用于生产目的已录制的媒介。
3.文化服务核心层。
(1)视听及相关服务:录音服务、声音后期处理服务、动作片及录像磁带和电视节目生产服务、收音机节目生产服务、视听生产支持服务、动作片和电视节目的发行服务、胶片和磁带的后期制作服务、其它与行为片及电视节目和收音机节目生产相关的服务、动作片放映服务、录像带放映服务、广播(规划和时间安排)服务、租赁服务;(2)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计算机软件使用权的许可服务、娱乐设施、文学作品和听觉原著使用权的许可服务、其他经济的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许可服务;(3)娱乐、文化和运动服务:表演艺术活动的推广和组织服务、表演艺术活动的生产和表演服务、表演艺术活动设施的运转服务、其它表演艺术和现场娱乐服务、表演艺术家提供的服务、作者以及作曲家和其他艺术家提供的服务;(4)个人服务:图书馆服务、档案馆服务、不包括历史遗址和建筑物在内的博物馆服务、对历史遗址和建筑物进行的保存服务。
4.文化服务相关层。
(1)广告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广告的规划以及创造和布置服务、其它广告服务、交易会和博览会的组织服务;(2)建筑、工程和其它技术服务:建筑咨询和设计前服务、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服务、其它建筑服务;(3)新闻机构服务:新闻机构对报纸和期刊提供的服务、新闻机构对视听媒介提供的服务。
这种分类范式是国际上通用的文化产品统计性分类,其指标体系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有机组合的指标群。由于文化产品统计涵盖面广,发达国家根据其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大小不断增加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统计口径,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线游戏、动漫和卡通形象等也作为文化商品纳入统计范畴。
评析上述两种目的性分类,一个抽象在研究层面,有益于探讨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另一个落实到众多的文化产品品类,有益于分析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但是二者都还不具备对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或服务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的理论意义,也不具备对消费者进行购买导向的理论意义。换言之,文化消费市场需要一种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类范式,一方面便于消费者在庞杂的文化产品中,根据其需求特征,清晰地判断和选择其将要购买的文化产品的类型、功能和效用;另一方面便于文化产品的供应企业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需求特征,采取有效的市场发展和竞争策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消费者需求范式的文化产品分类
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征对文化产品分类,首先需要解决分类的指标构成。消费者需求的构成要素是分类指标形成的理论依据。尽管消费者需求的构成要素非常宽泛,但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来说,消费者需求应该解决至少三个问题,即需求什么?为什么需求?有何特殊的需求条件?据此,我们建立了三个分类指标:消费者需求感知、消费者需求目的和消费者需求偏好。
(一) 消费者需求感知分类
消费者需求感知是消费者在需求过程中对需求对象的明确认识,在头脑中形成的清晰映像,能够用语言描述,能够用感官体验,这种感知认识是针对具体且排它的。现有物理分类范式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文化产品两大类,虽然界限清晰具有排它性,但不够具体,特别是无形产品的渗透性和延伸性更使消费者无法清晰地感知。生产性和服务性的分类虽然区分了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差异,但文化产品的特性使得文化服务不能绝对地独立于物化产品之外,且一些抽象性的文化产品也无法简单地归入“生产性”或“服务性”的类别中。
我们参考了文化产品统计指标分类中“核心产品” 和“相关产品”的分类方法,并以市场营销学的“整体产品层次构成”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文化核心产品、文化相关产品和文化延伸产品三层次分类,与统计指标分类法所不同的是,我们将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融合,提出了文化延伸产品的第三层次,并根据文化产品的消费效用确定文化核心产品、相关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分类界限。
1.文化核心产品。
文化核心产品是狭义的文化产品,是指由文化人或文化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在文化市场上标价出售的含有文化或艺术内容的艺术品、工艺品、书籍、光碟、磁带、软件、电子出版物等文化载体,以及以文化服务方式提供大众消费、娱乐、欣赏的电视、电影、演艺节目等,也包括各种影视服务、艺术推广、图书馆服务、档案馆服务、博物馆服务、体育馆服务等。
2.文化相关产品。
文化相关产品是指为了实现文化核心产品的消费所必需的配套产品、设备、场所和服务,如乐器、声音播放或录音设备、照相机、摄影机、照相馆和电影院使用的产品、电视和收音机、健身器材等,以及文化经纪、设计策划、咨询、广告等相关的文化支持。
3.文化延伸产品。
文化延伸产品是广义的文化产品,是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指那些被赋予了文化特性的一般经济产品,它将文化内涵、文化构思、文化形象和文化象征等文化因素渗透到其它产业及产品中去,实现普通产品的文化增值。此类产品基于文化对社会生活全方位覆盖的特点,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经济联动性、渗透性和引导性。这类文化产品可以覆盖到各行各业,我们无法简单地罗列。动漫周边产品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将动漫形象这一核心文化产品,融入到服装和食品等行业的一般产品中,便形成了广义的文化延伸产品。
消费者需求感知指标的三层次划分,层次清晰,能够涵盖所有繁杂的文化产品,并能够使消费者对需求对象具有明确、具体的认识。同时,这种分类也能够反映出文化产品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为区域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消费者需求目的分类
马斯洛夫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包括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第三层次是社会的需要,是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第四层次是自尊的需要,即有关个人自尊、自我表现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
人类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目的包括娱乐和自我发展。娱乐性文化需求是人类自然生存的精神需求,娱乐需求依其目的又分为消遣娱乐需求和审美娱乐需求,是人类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自我发展性的文化需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我们从需求目的的角度将文化产品分为三个层次:消遣娱乐产品、审美娱乐产品和自我实现产品。
1. 消遣娱乐产品。
消遣型娱乐活动,追求的主要是感官和心理的刺激和身体上的享受, 如唱歌、跳舞及众多的体育运动等,倾向于通俗性、常识性和生活性。消遣娱乐产品是指能够起到放松身心、活动肌体、交流情感作用的文化产品,包括娱乐性的书籍、光碟、磁带、影视及服务,以及文化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及体育场馆服务等。
2. 审美型娱乐产品。
审美型娱乐活动,主要追求的是精神和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如读书、练习书法和听古典音乐等,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性娱乐,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深刻性等特征。审美娱乐产品是能够达到精神愉悦和心灵陶冶的文化产品,往往渗透着作家、艺术家或其他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反映这种高层次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具有理论性、政治性、道德性和艺术性,包括艺术性印刷品、视听艺术及设备、非通俗乐器、专业影音设备及相关服务等,还包括艺术形象及其相关产品。
3. 自我实现产品。
自我实现型的文化活动追求自我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实现一定阶层的社会交往,提高社会地位。自我实现文化产品是能够增加消费者文化知识,能够展示消费者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包括专业和工具性的印刷品、文化遗产、图书馆服务、档案馆服务、博物馆服务、文化经纪、设计策划、咨询、广告等。
消费者需求目的指标的三层次划分,使消费者能够根据需求目的选择需求对象,同时由于需求目的具有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特点,使文化产品的供应者可以根据特定消费市场的不同需求阶段制定相应的动态发展战略。
(三)消费者需求偏好分类
所谓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消费者需求偏好可以反映在对品牌的偏好和对产品功能的偏好两方面,因此,我们把文化产品需求偏好又分为品牌偏好与功能偏好两个子指标。
1.品牌偏好文化产品。
品牌偏好文化产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将品牌作为购买的首要条件,并对特定品牌的文化产品和相关产品形成品牌忠诚式的重复购买行为。我们对所建立的消费者感知文化产品分类进行了品牌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延伸产品的品牌偏好最显著,特别是动漫周边产品,文化核心产品的品牌偏好程度最低。
2.功能偏好文化产品。
功能偏好文化产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将产品的消费效用作为购买的首要条件。我们对所建立的消费者感知文化产品分类进行功能偏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核心产品的功能偏好最显著,文化延伸产品的功能偏好程度最低。
消费者需求偏好指标的分类,有利于文化产品的供应者根据不同文化产品的偏好特征,设计产品的市场诉求定位,制定恰当的需求价格,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企业对品牌偏好型文化产品应投入更多的品牌建设资本,而对功能偏好型文化产品则可以侧重于产品功效研发的投入,以便在适应消费需求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总之,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差异,需要一种新的分类范式来深入分析不同需求类别产品的需求特征和类别间关系。从消费者需求的理论视角,在消费者需求感知、消费者需求偏好和需求目的等方面,探求消费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和价格差异,有助于消费者清晰地判断和选择文化产品的类型、功能和效用,有助于企业针对性地制定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也为区域政府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制定文化产业的战略扶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庆德.文化产品的分类分析[J].江海学刊,2007,(03).
[2] 李婷、周仕参、熊菀君、钱金英.文化产品的需求分析[J].新西部,2008,(06).
[3] [美]巴里J.巴宾、埃里克G.哈里斯.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4] [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孙夕龙.我国文化产品内容管理及管理人才素质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6] 杨京英、王金萍.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统计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01).
[7] 张忠友、张勇.文化产品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论析[J].桂海论丛,2007,(09).
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深入研究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准确把握并正确引导消费者需求,以此推进企业产品价值链[1]改造升级,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消费者需求 Q-P模型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 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消费者生活需求的变化
上表从消费者年龄层细分的角度,通过不断抽象概括不同年龄层群体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消费者需求及产品设计[3]之间的关系分析
即使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同一层次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也不相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从中选取年龄这一因素,将消费群体分成7个区间,并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求层次进行交合,则得到35种需求,并以此对应35种产品,如图模型:
将消费群体按年龄层划分后,得到消费群体的年龄层集合(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童年),记为X,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记为Y。X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Y,则X与Y交叉后形成的需求种类有35种,记为Q1j=其中Q1j表示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Q2j表示中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
由需求种类来设计产品种类,则至少需要设计35种产品,记为pij(1≤i≤7,1≤j≤5,i、j∈Z),例如,Pi3表示根据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种类,其中p33指根据“中年消费群体”中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
根据上图分析可看出,根据消费者五个层次的需求,企业至少设计五种产品,在产品设计中,需考虑加入相应的产品属性。1.pi1--功能属性,产品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属性,要实用。2.pi2--质量属性,产品在满足pi1所具备的属性时,还要注重质量、品质的设计,不仅实用,还得耐用。3.pi3--品牌属性,产品在满足pi1、pi2的基础上,要注重品牌建设。4.pi4--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设计得有特色,有品味,充满个性,注重产品的产异化建设。5.pi5--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pi4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融合文化、故事、信念、精神等元素,使产品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文特征。企业也可以设计并生产每一个产品大类下的特定目标群体需要的产品。例如,企业选择了pi4,则可以生产其中的p14~p74,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企业首先要定位消费者需求层次Qi4,然后定位这个层次上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Q14(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24(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34(中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44(壮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54(青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64(少年群体中的尊重需求)。最后,定位相应的产品p14,p24,p34,p44,p54,p64。从而实现由需求拉动供给的企业产品生产模式。
四、建议
1.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投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将理论研究与一线调查结合起来,掌握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以需求端的变化带动供给端改革。
2.跨界合作。企业应满足消M者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快与科技、艺术、文学跨界合作的步伐。
3.企业生产链改造升级,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一套消费者参与度高的产品设计与生产体系,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定位消费者的特点来定位产品品牌。
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率 消费函数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占比 基尼系数
一、文献综述
由消费函数来看,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问题最终都可以部分地追溯到收入分配问题上。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居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验证居民收入差距对平均消费倾向起负向作用来说明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国外见勃兰德(Blinder,1975)、斯多克(Stock,1986)等人的研究,国内见李军(2003)、曾国安(2006)、段先盛(2009)、程磊(2023)等人的研究。另一方面,大量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与GDP占比出现连年持续下降的现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占比不足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见张颖熙和柳欣(2007)、金三林(2009)、白重恩等(2023)的研究。
根据方福前(2009)对国民收入分配含义的区分,国民收入分配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表现为居民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占比;二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表现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基于此,本文将居民收入占比和收入差距纳入到统一消费模型中,先建立一个微观基础,然后利用数据实证性地系统考察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层面因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二、居民收入占比、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
首先,居民收入占比不足会影响消费需求。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占比看,居民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从劳动者报酬占比来看,出现22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平均比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低了将近30个百分点。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居民收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方福前(2009)对于人均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函数实证检验得出验证,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我国消费需求都高度依赖于人均收入,基本上呈现线性关系。因此,我国居民收入占比较低可能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其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影响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根据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极端的收入分配不均会使社会整体的APC降低,产生消费需求不足。考虑到我国消费文化以及城乡二元化以及社会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容易引起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对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基尼系数的走势图容易看出,二者大体上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走势。
三、理论机制推导
四、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中国1985~202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模型中,本文使用最终消费率(X)衡量居民的消费需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Z)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占比的指标;基尼系数(G)用来衡量全体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相当于变量β。以上涉及的数据均来自国研网,中国经济数据中心(CCER)和国家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学者关于二变量的研究。
由回归方程可知,劳动者报酬占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居民最终消费率将下降0.8013个百分点;基尼系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最终消费率将下降0.0557个百分点。此外,我们可以进行大致估算,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两个变量对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幅度的贡献率分别是多少。1985年至2023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约下降了24.39%,基尼系数上升幅度约为72.25%;根据回归结果,两者分别会导致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19.54%和4.02%。在此期间内,居民最终消费率实际下降了25%。因此,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和基尼系数的不断扩大分别可以解释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幅度的78.16%和16.08%。显然,居民收入占比是影响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地,可以对居民收入占比变动和收入差距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测算。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作为高低收入群体,对收入总量变动与收入差距变动对消费影响的替代弹性进行测算。具体结果详见表1。
由上表易看出,自2000年以来,居民收入变动对收入差距变动效应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整体上呈逐渐减小趋势。这说明,为了增加消费需求,每缩小一单位居民收入差距,所需要增加的劳动者报酬单位比例是越来越小的,说明我国当前阶段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占比比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更明显。这与前文实证部分的分析是相吻合的。
五、结论与建议
因此,要刺激我国消费需求,将要从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方面进行调整,并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相互统一。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要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占比。通过调整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比、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进而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其次,要兼顾居民收入差距对于消费的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例;二是要加大农村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三是要逐步建设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解决低收入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J].中国社会科学,2009,(2):68-82.
[2]金三林.变动趋势、结构差异与消费需求不足扭转[J].改革,2009,(6):67-72.
消费者需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心麻花话剧 4C理论 营销
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为人民娱乐服务为宗旨,把智慧与快乐拧成舞台剧。 开心麻花于2003年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并在此后9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了17部舞台剧,剧剧成为京城文化热点。 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在北京及全国中心城市上演1200余场,为百余万观众带来了无限欢乐。现在,开心麻花已经成为北京舞台剧领域最具市场号召力的民营机构,无数年轻人高度喜爱开心麻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摘自百度百科“开心麻花简介”)。开心麻花现在已成为搞笑话剧的领先品牌,。虽然开心麻花取得的了不错的成绩,还是有些不足。开心麻花在消费者,成本/便利性和沟通上面没做到足够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做好市场推广。4C理论将在开心麻花话剧的营销战术中产生重要作用。
一、4C理论的简介
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二、4C理论对开心麻花话剧营销战术的指导和应用。
开心麻花话剧应该在4C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进行营销战术,将从消费者、成本,便利性和沟通四个方面阐述开心麻花应如何进行营销战术。
(一)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开心麻花的话剧是要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因而更应该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穿到整个市场营销当中去。在当今娱乐文化纷繁多样的社会里,文化娱乐活动纷繁多样,如何能获得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这就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
1.要进行市场调研,对整个的娱乐文化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当今的热点。开心麻花需要对整个话剧市场做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要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的把握市场脉络。
2.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大的方向已定,就要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和消费对象。当今对搞笑话剧消费比较多的是年轻人为主,上班族和白领居多等。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较高而且消费能力强。这部分人的对文艺等方面的比较感兴趣。开心麻花的团队就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团队。这部分人的创作敢于创新,对新鲜事物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对生活观察的比较到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剧目和营销方案。更加有力于自身的发展。
3.要确立开心麻花的话剧定位,这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对快乐的需求比较强烈。而且对时事比较关注,喜欢有新意有趣的东西。开心麻花就要制作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搞笑话剧。开心麻花知道消费者的想要看什么样的内容,开心麻花就为观众送上什么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让消费者感到快乐和温馨。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二)成本:指消费者满足自己需求和欲望所肯付出的成本价格。
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希望把有关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因此,企业必须考虑顾客为满足需要而愿意付出的“顾客总成本”。努力降低顾客的总成本,努力提高效率。通过多种渠道提供信息和售后服务,以达到目标。
开心麻花要降低顾客付出的总成本,就要从多方面和多渠道采取措施。
1.开心麻花要在大剧场演出,这样就有利于顾客愿意付出的总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开心麻花的商业盈利。
2.一个剧目要不断的巡演以及常驻演出,尽可能的延长一部剧的周期。能有效降低成本。
(三)便利:购买的方便性。
最大程度便利消费者,是处于竞争中的企业最应考虑的。要尽量做到接近于和方便与消费者。开心麻花要想取得消费者的欢迎,就需要在便利性上下些功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开心麻花在便利消费者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开心麻花在选择演出场地是就要考虑便利消费者,尽可能的在离消费者比较近的地方演出。并且要选择交通便利的剧院。
2.在票务的售卖上,开心麻花也要采取多渠道。开心麻花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售票方式。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买票,比如在票务网站上和购物网站上都可以。要大大方便与消费者。
3.在公司的官网及其它渠道要及时演出信息及相关新闻。以便方便消费者了解。
4.沟通:主要指与消费者的沟通
企业为了创立竞争优势,必须不断与消费者沟通。与消费者沟通包含对剧目内容、票价、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偏好。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树立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开心麻花话剧要想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需要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建立联系:利用各种社交工具,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粉丝圈子。这样不仅能及时公布最演出信息和新闻,而且还能得到粉丝的反馈,开心麻花就能了解到消费者的想法和需求,这样更有利于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的推广;开通论坛和贴吧,是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开心麻花要开通了短信通知,这样消费者就能得到及时详细的信息;每次推出一部新的话剧要召开新闻会。同时也在各大互联网上投放广告;开心麻花剧目向社会征集,这就大大调动了粉丝和爱好者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能挖掘好的剧目和人才,而且也是一个与消费者深入沟通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周明.营销策划-策略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