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精选5篇)

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

自202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2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23-2023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23-2023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23届志愿51人,2023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2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2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23-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西部计划在我市的实施,开辟了一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将西部计划工作实施好、落实好、开展好、管理好,为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实施西部计划的主要做法

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多方协调,整合资源,注重抓谋划部署、抓舆论宣传、抓重点发动、抓培训对接、抓就业服务,扎实推进西部计划各项工作。

1、抓谋划部署,明确政策措施。中共省委组织部、共青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五家主办单位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在西部计划全面启动之前,就多次调查协商和沟通,不断的完善西部计划实施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鼓励措施。省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对西部计划的宣传方案、选拔标准、培训工作以及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作出科学安排,为西部计划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条件。高校项目办不断细化国家和省项目办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积极性。如浙江大学对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一次性奖励XX到4000元,减免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报考本校研究生可享受笔试成绩加10分的政策;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制订了除为每位志愿者发放补助金3000元外,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的志愿者还可回校安排工作等支持政策。

2、抓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省项目办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工作方式,突出志愿服务典型、服务理念宣传。XX年7月份,浙江日报连续两次派记者到四川,深入服务地开展采访,连续在显著版面刊登8篇报道,总编杨大进多次对报道作出批示;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积极联系青年时报,连续10期刊登了14个优秀志愿者的事迹;XX年4月份,青年时报开设志愿者专刊,用5个整版刊载了13位优秀志愿者的典型事迹,加印5000份报纸分发到全省45所高校,做到所有毕业班的寝室都有一份。此外,浙江卫视、浙江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志愿者优秀事迹,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高校积极行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外营造了良好氛围。

3、抓重点发动,确保招募质量。在招募工作中,省项目办确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6所本科院校为西部计划示范高校,以学历高、专业对口、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为重点动员群体,以需求量较大的教育、农林牧渔、医疗卫生、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为重点动员专业,时时监控,全面把握动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招募进展。高校项目办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集中体检、公示的工作程序,根据本科优先、服务两年优先、有志愿服务经历优先、基层岗位急需专业优先等原则,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保证了志愿者的高素质。近两年,我省报名人数均超过1000人,并出现了博士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其中,本科生比例均在85%以上,党员比例在29%以上,学生干部比例在58%以上。

4、抓培训对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作用。在志愿者奔赴服务地之前,省项目办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志愿者集中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服务地情况介绍、基层工作方法和卫生保健常识等,使志愿者在思想上、认识上、技能上做好全面准备。同时按照专业对口、基层第一线的岗位优先考虑、参考志愿者的个人意愿等原则,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省项目办,将志愿者分配到各服务县的对口岗位,做到量才施用。在志愿者到达服务地后,省项目办会确定专人作为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人,并且通过电话、短信、qq群、志愿者博客等形式,在工作上指导志愿者,在生活上关心志愿者。

5、抓就业服务,保证西部计划可持续发展。XX年下半年,省项目办联合“和悦人才网”开设专门网页集中推荐优秀志愿者,并将西部计划服务期满的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有关资料推荐至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XX年3月,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浙江都市网为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专门开展了XX年浙江春季大学生志愿者网络招聘会,有近200家企业参加了网上招聘,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了1000多个岗位,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近1/5的志愿者在网上达成了就业意向。同年5月,我省项目办联合青年时报、阿里巴巴网站开展了省大学生志愿者求职宝典活动,对全省11个地市的就业现状、就业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连续11期在青年时报重要版面进行深度报道。

二、省西部计划工作的初步成效

西部计划实施实施五年来,在全国项目办的具体指导下,我省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从社会层面而言,形成了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我省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加,仅XX就达到1256人,比XX年增加了25%,许多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纷纷要求延长服务期限或者留在基层工作。据统计,XX年年就有40多名大学生要求延长服务期。

2、从基层角度而言,服务了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整合社会资源,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西部计划志愿者通过整合母校和社会资源,共募集资金300万余元,设立助学基金18个,建立“爱心图书馆”27个,捐赠图书12万余册,结对资助学生近1200名,深受服务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3、从大学生角度而言,推动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如背负着父母下岗、哥哥残疾的生活重压的志愿者钱艺弘,面对服务地遭遇8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积极奔走,募集到了上万元的资金,为缓解当地旱情立下了大功;省级优秀毕业生吴东昌,为了回报社会帮助,毅然选择西部并主动延长服务期,遭遇丧父之痛仍坚守志愿服务岗位。还有杜伟挺、胡庆龙、罗乐等大多数志愿者都在服务过程中作出了贡献,提高了素质。

4、从共青团事业发展角度而言,找到了服务党政、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新途径。西部计划把党政所需、社会所急、青年所求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把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聚集在共青团周围,为共青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展现了共青团的整体形象。

随着实践的探索,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志愿服务供需关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对接,工作岗位设置要进一步合理;对志愿者的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就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省实施西部计划的下步打算

为保证西部计划持续健康深入发展,下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xx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项目办的部署,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各项工作。

1、加强宣传,在优化志愿服务舆论环境上下功夫。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整体策划,注重深度挖掘,使全社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关注西部计划,关心大学生志愿者。要深入挖掘突出青春特色、大学生志愿者特色、西部基层特色的志愿者事迹,力求鲜活生动,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努力形成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集体立体的宣传态势,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形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

2、立足育人,在加大服务志愿者成长成才力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帮助志愿者客观全面的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择业观和成才观。要重视对志愿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积极依托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省人事厅人才交流中心、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省青年联合会等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平台。要进一步整合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尽最大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务求实效,在完善科学规范的招募培训机制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按需、择优、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招募责任制,以高校项目办为第一责任方,严格选拔在思想政治、专业水平、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到基层服务;进一步抓好供需对接,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服务意愿,做到供需结合,科学定岗;进一步完善志愿者在校培训、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中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建议及对策

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社会 志愿者 联邦政府《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社区

美国是一个志愿服务事业普及和兴盛的国家,志愿者是一个受尊敬的包括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庞大群体。他们的背景不同,知识和专业技能各异,所提供的服务各式各样,其影响不仅遍及全美各州和所有海外领地,而且深入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新近的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人中共有6180万人,即16岁以上人口的26.4%参与了志愿服务。他们贡献了80亿小时的劳动,价值1620亿美元。同时,78.2%的志愿者为社会慈善事业捐献了25美元或者更多的善款;相比之下,不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中做出同样捐献的比例仅为38.5%。2007年秋季以来,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美国民众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至少有650多万人遭到解雇,数百万家庭因无力还贷而失去住房。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美国的志愿者总数、志愿服务参与率及志愿人员的慈善捐赠却都保持了高度稳定,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国家成就。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今日美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会如此兴盛并且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若全面考察各种相关因素,不难发现联邦政府对促进全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近20年来,这种作用日趋强化,社会效益显著。

本文旨在论述联邦政府主办的志愿服务计划的缘起、发展和成就,分析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演变、机制和特点,解读问世不久的《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The Edward M.Kennedy Serve America Act)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 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公众对社会事业的主动参与和志愿者精神向来是美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克松总统曾发表过一个著名论断:“志愿服务是美国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奥巴马总统也说:“我国的历史始于对志愿者的召唤。”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社区服务主要是通过居民的志愿性互助方式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靠志愿民兵队伍打出来的。不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美国人所实践、所称道的志愿服务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纯粹是民间性质的,几乎与联邦政府没有什么关系。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正式成立后,在大约170年的时间里,联邦政府并不主办任何志愿服务计划,而仅仅是在特殊情况下大规模征召和组织公民参与带有一定志愿性质的工作,以服务国家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数次发令征召志愿人员补充联邦军队,其中最多的一次征召人数高达50万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组织了“民间资源保护队”(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简称为CCC)。参与民间资源保护队的300万名无业青年虽然不是志愿者,但这项广受欢迎的新政彰显了公民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理念,所以一直被尊为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源头。

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以“出资人”和“主办者”身份介入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特别是为满足美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需求的志愿服务。在从那时起到2008年的将近半个世纪中,联邦政府为建立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1961~1971年,这是初创与扩张阶段。在这个时期,联邦政府首次以“出资人”和“主办者”的身份登上志愿服务的舞台,发起了一连串联邦志愿服务计划。总体来说,这些计划的设计思路是遵循总统施政议程的安排,针对当时美国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的服务需求,引导和促进特定人群参与有明确目的的志愿服务计划。联邦政府力求使这些项目具有示范性意义,进而带动类似的服务计划在全国推广,并使志愿服务精神升华到为国家服务(National Service)的层面。

本阶段出现的典型计划是“和平队”(Peace Corps)“服务美国志愿队”(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一般缩写为VISTA)和三个老年志愿者计划。和平队是联邦政府主办的第一个海外志愿服务计划,1961年3月1日由肯尼迪总统创建。它吸引了一批对外部世界怀有强烈好奇心、身负美国式理想主义治理方案的青年男女到发展中国家从事教育、卫生和发展援助工作。1964年诞生的“服务美国志愿队”是约翰逊政府“向贫困宣战”一揽子措施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和平队的“国内版”。参与这个计划的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在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帮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机会。三个老年志愿者计划分别是:1965年8月28日启动的“养祖父母计划”(Foster Grandparent Program,简称为FGP),它由60岁以上的低收入老年人唱主角。他们与社会上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病残儿童)结对,像亲生祖父母那样关爱和照料这些孩子;1969年正式创立的“退休老年人志愿者计划”(Retired Senior Volunteer Program,简称为RSVP),其主要目的是让退休人员发挥潜力投身社区服务事业;1968~1971年间由当时的联邦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与联邦老龄事务局(Administration on Aging)合作试点的“老年伴侣计划”(Senior Companion Program,简称为SCP),它旨在吸收志愿者陪伴鳏寡孤独和病残老人,为他们提供心理慰籍和生活服务。

第二个阶段是1971~1993年的调整与巩固阶段。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和立法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对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领导,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法律基础和专门机构。当今美国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就是在这个阶段构建的。

1971年7月1日,尼克松政府在国会支持下成立了统一管理所有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机构――“行动”(ACTION)。这是一次大胆的制度创新,“行动”的职能甚至一度包括负责和平队计划。1973年国会通过了《国内志愿服务法》(Domestic Vol-unteer Service Act of 1973)。该法规定了对“行动”的授权,建立了由总统任命的国

家志愿服务顾问委员会(National Voluntary Service Advisory Council),为当时已有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确定了涉及定义、目标、管理、执行、拨款、志愿者权利等诸方面事宜的法律依据。这些联邦志愿服务计划不仅有已经发起的“服务美国志愿队”和老年志愿者计划,还包括专门服务小企业的新计划“在职经理服务队”(Active Corps ofExecutives,简称为ACE)和“退休经理服务队”(Service Corps of Retired Execu-tives,简称为SCORE)。

1990年11月16日,老布什总统签署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联邦独立机构“国家与社区服务委员会”(Com-mission on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随即成立。《国家与社区服务法》对于在全体人民中弘扬志愿者精神,发动青少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计划,引导志愿服务深入基层社区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新发起若干青少年志愿服务计划外,这部法律的亮点是详细规定了专职和兼职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年龄、报酬和培训要求;首次授权联邦政府选定并资助一家民办非营利基金会,以便执行服务志愿者、传播志愿精神的“光点计划”(Points of Light Initiative)。

本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93年克林顿政府对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总体改革。依据国会通过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法》(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新的联邦机构“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简称为CNCS)诞生。“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由一个高级别理事会领导,理事和首席执行官均需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这个独立机构合并了“行动”(ACTION)和“国家与社区服务委员会”的全部职能,统管了所有国内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包括当年新创建的“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计划。《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法》调整了有关志愿者年龄、服务时限、奖励机制等规定的细节,提出了在各州组建志愿服务委员会(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rvice,亦称为 State Service Commission)的要求。它还将“退休老年人志愿者计划”重新命名为“退休人员和老年人志愿者计划”(Retired and Senior Volunteer Program,缩写仍为RSVP),从而把大批没有退休的老年人纳入该计划的适宜人群范围。

第三个阶段是1994~2008年的提高与发展阶段。1994年“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正式投入运转,各种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开始按部就班地实施。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包括九一一恐怖袭击、卡特里娜飓风、金融海啸接踵而至,这从客观上对联邦志愿服务体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为联邦政府在短期内迅猛扩张志愿服务计划、强化应急志愿服务能力提供了契机。因此,2001~2008年间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得以加速发展,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防灾防疫、紧急救援和维护国土安全的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2001年1月20日小布什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强调,美国人应该做“有责任心的公民”而非这个国家的“旁观者”。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因势利导,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把民众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更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这些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化联邦政府最高层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下令在白宫设立志愿服务协调机构――“美利坚自由服务团”(USA Freedom Corps)。该机构由总统主持的专门委员会领导,日常运转由总统任命的白宫官员负责。这个超级协调机构把美国公民捍卫国土安全的义务融邦志愿服务计划,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现有志愿项目的支持,展开了权威性的全国志愿服务年度普查,完善了各类民间组织与政府协作应对突发灾害性公共事件的机制,为在基层社区和青少年中开展志愿服务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使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和支持志愿者的氛围。

第二,配合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以后确定的国家安全战略,扩展联邦志愿服务计划。除了大幅度增加原有计划的规模,还创建了两个新的国内和国际志愿服务计划。国内计划是2002年1月29日发起的“公民服务队”计划(Citizen Corps)。这个计划是联邦政府执行第13234号总统令的直接结果,它的根本目的是在进行反恐战争的同时,利用联邦政府的资源,支持并促进美国各界公众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以提高整个社会应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准备程度和紧急救助能力。国际计划是2003年5月21日宣布成立的“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Volun-teers for Prosperity,简称为VFP)。这个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nited States Agency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为USAID)担任跨部门协调机构的计划,使命是鼓励和吸收专业人员参与国际开发援助服务。它涉及许多当展的新问题,志愿者的海外服务期限灵活,所以堪称“和平队”计划的姐妹篇。

二 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现状与成就

从1961年3月“和平队”创立至今,联邦政府发起、主办、资助和管理了为数众多的志愿服务计划。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随着联邦政府施政重点的变化和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些计划也经历了改组、扩充、中止、重启与整合。目前联邦志愿服务计划主要可按责任关系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主办和管理,第二类由联邦政府其他部门主办和管理。

作为联邦政府打造的志愿服务的“航空母舰”,“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全部工作都围绕着相互联系的三大战略目标:即通过志愿服务满足基层社区的关键性需求;加强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吸引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能力;大力倡导终生志愿服务的理念和道德,为来自各种背景和年龄段的美国人创造志愿服务机会。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必须与各种民间组织、教育机构和其他公共部门(如州志愿服务委员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管理制度和拨付资助款项外,它还需要通过华盛顿总部和遍布各州的办公室向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协调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研究分析服务。

截至2009财政年度,“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旗下的三套全国性志愿服务计划服务情况是:

1、“老年志愿服务计划”(Senior Corps)。这是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牵头、上千家公立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网络型服务计划,包含着1300个具体的志愿服务

项目,每年吸收约50万名老年志愿者,他们每个星期的纯服务时间为几个小时到40小时不等。本套计划含三个分项:(1)退休人员和老年志愿者计划。这个计划吸收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岗位。(2)养祖父母计划。志愿者年龄应在60岁以上,负责联系并照料的对象是在学校、医院、戒毒中心和托儿所里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3)老年伴侣计划。志愿者年龄应在60岁以上,负责陪护和照料的对象是因身体虚弱或有病无法出门的老年人。志愿者必须持续地接受关于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症)和预防中风知识的培训。

在2008财政年度,参加“退休人员和老年志愿者计划”的志愿者有42万8912人,他们还带动了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3万7990名社区志愿人员;14万“老年伴侣计划”志愿者的陪护服务。

2、“美国志愿队计划”(AmeriCorps)。这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型服务系统,每年招收7.5万名17岁以上的专职或兼职志愿者,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为社会公共领域(如教育、公共安全、卫生、环境等)提供志愿服务。合作伙伴包括各州公立机构和民间组织。本套计划含三个分项:(1)州和全国计划(AmeriCorps,State&National)。这主要是一个复杂的分层拨款计划,旨在资助各地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学校和其他组织吸收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2)“服务美国志愿队”。这个计划以扶贫为主要任务,每年约有7000名专职志愿者驻扎在美国最穷困的乡村和城镇社区,协助当地非营利组织、公民信仰组织(faith-based organizations)、社区组织和公立机构创办各种扶贫自救项目,使困难的个人、家庭或社区最终脱贫。“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的志愿者需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的奉献精神备受美国人民称道。(3)“全国公民社区团”(National Civilian Community Corps,简称为NC-CC)。这个全日制计划只招收18~24岁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必须先在“全国公民社区团”的专用营地接受编组和培训,然后以团队为单位被派遣到亟需志愿服务的目的地执行各种任务,如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居民修缮住房等。该计划的一些做法,特别是营地制度,明显带有大萧条期间“民间资源保护队”的色彩。

在2008财政年度,美国志愿队州和全国计划的成员机构招收了100万名志愿者;“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的志愿者发动了60多万社区志愿人员协助地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全国公民社区团”计划带动了6万4900名其他志愿者,其中大多数人在墨西哥湾地区从事救灾工作。

3、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这是一个建立在择优竞争基础上的辅资助计划。它通过各州、印地安部落和海外领地的公立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志愿服务委员会等)和跨州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种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活动(Service-learning)提供资助与指导,其根本目的是把有关公民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同时力求让他们的志愿服务为所在社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清理环境、恢复居民区绿地、循环利用废弃物品)。这套计划的各个分项包括:给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有关项目的拨款、资助K-12学校学习与志愿服务项目的拨款、扶持印地安部落和美国海外领地有关项目的拨款、资助基层社区和公民信仰组织相关活动的拨款、支持高等院校有关志愿活动的拨款等等。

在2008财政年度,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向全国100多个机构提供了资助,一共带动了120万人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在这些参与者中,约有44万2300名青少年来自各种条件不利的家庭,7万6400人是在校大学生。

由其他联邦政府部门或机构主办和协调的志愿服务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由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措施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简称为FEMA)主管、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资助的“公民服务队”计划(Citizen Corps Program,简称为CCP)。这个全国性计划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志愿服务,使居民社区更加安全,更好地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犯罪、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种灾害做好准备。作为该计划的总协调机构,联邦紧急措施署必须与联邦司法部、卫生部和公众服务部、环保署、“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及各个州和地方的政府机关、急救机构、志愿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目前,美国所有的州和海外领地都建立了州级公民服务委员会(Citizen Corps Council),每个州都设有一名经州长任命的公民服务队计划协调员。全国州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建立了2395个公民服务委员会,一个由公民服务队志愿者和相关组织支撑的全国性应急系统已经基本成型。

“公民服务队”计划下共有5个子计划:(1)社区应急服务队(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s,简称为CERT)。这个计划通过有组织的培训,使受训公民掌握基本的应急、自救和搜索救援的常识与技能。参加服务队的志愿人员负责加强居民社区或工作场所的应急准备状态,并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为引导青少年的参与,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措施署还发起了配套计划“少年社区应急服务队”(TEEN CERT)和“校园社区应急服务队”(Campus CERT)。(2)“消防服务队”(Fire Corps)。该计划鼓励和组织公民参与志愿消防工作,协助专业消防与救援部门在社区和青少年中普及防火和安全常识。(3)“医疗服务预备队”(Medical Reserve Corps,简称为MRC)。这个计划把居民中具有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形成团队。这些团队不仅成为本地应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平时参与辅的社区公共医疗服务,协助卫生部门实施免疫计划和开展献血动员工作。(4)“守望美利坚”计划(USA on Watch)。此计划是美国司法部资助的“邻里守望”计划(Neighborhood Watch)的扩充版,目的是提高居民对可疑的人和情况的警觉性,预防犯罪和恐怖袭击,并随时做好应对紧急事态的准备。(5)警务志愿服务队(Volun-teers in Police Service,简称为VIPS)。这个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志愿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参与地方警察部门中行政、后勤等岗位的辅警务工作,以腾出正规警力增援保障社会治安的一线工作。

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公民服务队计划里已经组建了3325支社区应急服务队,933支消防服务队,825支医疗服务预备队和1928支警务志愿服务队。此外,全国有2万多个社区实施了“守望美利坚”或“邻里守望”项目。所有这些志愿加起来大约覆盖了79%的美国人口(按2000年人口普查数计算)。

二是由内政部主办的“为美国骄傲”计划(Take Pride in America)。内政部的业

务管辖范围涉及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其中包括2.56亿英亩国有土地,9620万英亩水面和湿地,8460万英亩国家公园、历史遗址和纪念地等。“为美国骄傲”计划由时任内政部长唐?霍德尔(Don Hodel)于1985年提出。它主要针对各类在校学生,特点是把宣传、教育、培训、服务和对大自然之美的享受融为一体,激发青少年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结体现在保护美国的文化历史遗产、野生动物栖息地、国有土地、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志愿服务中。该计划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暂停,2003年由小布什政府重新启动,每年大约吸引40万名志愿者参加。

三是“和平队”计划(Peace Corps)。这是由一个专门设立的同名联邦机构管理的海外志愿服务计划,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由于它是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开山之作”,且一直被传奇总统肯尼迪的光环笼罩,所以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福利待遇都比较高。“和平队”计划的主任和副主任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它的实际运作服从于美国外交战略的需要。在冷战期间,“和平队”计划带有明显的产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的结束一度导致该计划的停滞和缩减。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需要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平队”计划得以重振,迎来了自创办以来第二个兴旺时期。该计划的志愿者多为年轻人,他们的中位数年龄为25岁,94%的人拥有至少一个本科学位,11%的人是在读或者毕业研究生。经历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程序后,合格者将被派遣到某个发展中国家工作两年。“和平队”计划的工作领域主要有教育、健康和防治艾滋病、环境、商业发展、农业及青年发展。目前整个计划有7876名志愿者和受训人员,工作岗位分布在76个国家。自1961年3月创建以来,和平队累计招收志愿者和受训人员19.5万人,在139个国家,包括我国开展过活动。

1996年在“和平队”计划下成立了名为“和平队响应”(Peace Corps Response,简称为PCR)的子计划。它的目的是招收已经完成任期回国的志愿者参与短期(数周到数月)应急救援服务。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墨西哥湾诸州后,“和平队响应”计划招收了272名前和平队员参与联邦紧急措施署组织的紧急救援,这也是和平队志愿者首次被部署到美国本土的工作岗位上。

四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主管和协调的“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小布什总统于2003年5月31日宣布了成立该计划的决定,同年9月25日签署了有关的第13317号总统令。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召唤具有高度技能的美国专业人士投身国际志愿服务,以“支持美国为促进全球健康和繁荣而做出的主要努力”。参与计划的除了提供有关项目拨款的美国国务院、商务部、卫生部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联邦部门外,还有成为合作伙伴的约300家美国企业和各种民间团体。通过这个工作网络招收的志愿者多为医生、护士、工程师、计算机专家、管理人员等,他们被派往众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东和非洲国家),服务期限从数周到一年不等,具体任务涉及美国政府“全球健康与繁荣议程”中关注的问题,如防治艾滋病、民主治理、经济增长、贸易与投资、妇女权益、农业发展、防控疟疾、洁净水资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等。截止到2008年9月,这个计划已累计派遣近12万名志愿者到海外服务,仅在2008财政年度就派遣了4.3万人。

据笔者计算,2008年上述所有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直接吸纳的志愿者总数超过230万人,主办机构的直接开支约为12.176亿美元。其中,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统管的三套计划共有约177.5万志愿者参加,这些计划还带动了另外约226万名志愿者,两项合计共动员志愿者400万,“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2008财政年度核准拨款额为8.563亿美元;由联邦其他部门或机构主管的计划共有约60万名志愿者参加,2008财政年度的直接支出总额为3.613亿美元。与美国庞大的军备开支相比,联邦政府这点支出所起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收益率”极高。

三 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及其管理体系的特点

审视和分析美国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及其管理体系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它们的若干特点。

第一,“服务”(Service)是所有联邦志愿计划的核心与灵魂。这个服务就是为美国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本社区服务,为他人服务。服务理念最重要的传承者和宣讲人是美国联邦行政当局的首脑――总统。1961年1月20日,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发出的号召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如果说,肯尼迪总统的这个著名演说点亮了为国家服务的火炬,那么自他以后的各位美国总统就像火炬手,按照美国国家的根本利益这条不变的路线把火炬传递下去,并力求让火炬越燃越亮,使它发出的光焰照射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

肯尼迪总统1961年3月创建“和平队”后,曾表示希望看到类似的国内计划。3年后“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在约翰逊总统的领导下问世。在约翰逊、尼克松和福特3位总统任内,“联邦老年志愿服务”计划(含“退休人员和老年志愿者计划”、“养祖父母计划”、“老年伴侣计划”)相继正式设立。“为美国骄傲”计划提出后,依次得到里根总统和老布什总统的支持。老布什任内的“国家与社区服务委员会”不仅是“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前身,其主办的学生计划也成为后来“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的雏形。1993年克林顿总统实现了对整个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的改革,创建了“美国志愿队”。小布什总统不仅空前强化了联邦政府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催生了“公民服务队”和“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还郑重倡议每个美国人一生应参加4000小时的志愿服务。奥巴马总统上任伊始就签署了《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开启了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新篇章。据笔者搜索统计,从1961年1月到2009年4月,在美国总统发表的言论中,“志愿者”一词出现了2799次,“服务”一词的出现频率高达23024次。

美国总统不仅为联邦志愿服务计划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而且精心利用这些计划的关键时机向志愿者和公众传递信息,高扬一脉相承的“主旋律”。例如,肯尼迪总统在白宫玫瑰园欢送第一批赴非洲的“和平队”队员,称赞他们“令所有美国人骄傲”。约翰逊总统在白宫会见首批“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志愿者时说,他们将得到的最终奖赏,也正是那些服务国家和同胞的人所收获的。克林顿总统用当年肯尼迪总统签署《和平队法》的钢笔签署了创建“美国志愿队”的文件。他还在隆重的仪式上亲自率领第一批近两万名美国志愿队员履行宣誓程序。毋庸置疑,这些标志性言行对全美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在大力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的同时,适度运用利益奖励机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根本动力与服务和奉献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伴生的利己考虑也是客观现实。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在细节上把利他与利己结合得比较巧妙,这有助于保持志愿

者服务的热情。例如,在“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老年志愿者计划的网页上有这样一段醒目文字:“记住:当你是志愿者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帮助别人,你是在帮助你自己!志愿服务可以带来新发现和新朋友。此外,研究表明志愿服务能使你长寿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考虑到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参与“养祖父母计划”和“老年伴侣计划”的志愿者,如经济收入符合法定标准,可领取每小时2.65美元的津贴。参加“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的志愿者除享受生活费补贴和医疗保险外,还可在服务期满后获得教育奖励。1994~2006年间美国志愿队员得到的教育奖励超过了10亿美元。“和平队”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可减免或延期偿还联邦助学贷款,符合条件的还可被优先录用为联邦公务员。

是否应该给志愿者经济奖励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反对者主要是担心“付钱的志愿服务”会侵蚀真正的志愿服务精神。不过从实践结果看,一定程度的实际利益可以有效增强志愿服务计划的吸引力,对于条件比较艰苦的专职志愿服务岗位,如“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尤其如此。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强调,志愿者所获得的实际利益,首先体现为专业性的培训、知识与技能,新的机遇和职业生涯资历的积累;其次是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荣誉奖励;最后才是根据不同计划详细规定了条件、标准和执行程序的生活费、补贴、教育奖励、医疗保险、服务期末的一次性奖励、休假待遇、就业优先权及退休计划安排等。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先服务后奖励的原则。

第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特别注意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实施不是联邦政府单枪匹马地干,还要大力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除了联邦州、地方政府系统的必要协助外,企业和各种民间组织(包括教会等公民信仰组织、社区组织、地方和全国性的非营利机构等)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甚至直接关系到计划的成败。例如,没有社区组织的积极配合,“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主办的三个老年志愿服务计划和美国志愿队计划都难以取得理想结果。公民服务队计划所依靠的很大一部分紧急动员能力和物质资源仰仗于23个加入其“联系组织计划”(Citizen Corps Affiliate Program)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美国红十字会、退伍军人组织、消防志愿者组织、业务无线电爱好者组织及大名鼎鼎的全国救灾志愿组织联盟(National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简称为NVOAD)。在“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中,志愿人员的报名、筛选和派遣工作全部由参与该计划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完成。2008年3月,为更好地帮助赴海外短期工作的志愿者解决机票和生活费问题,美国国际开发署出资10万美元设立了“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服务基金”(VFPserv)。对这个基金的后续投入全部来自个人和民间组织的捐助。

第四,把对青少年的教育、关怀和对弱势群体的照料置于优先地位。在“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制定的《2006~2023年战略规划》中,5个重点领域里有两个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有关。“学习和服务美国”和“为美国骄傲”都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计划,它们吸引的青少年志愿者人数也最多。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兴趣,这些计划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具体项目和活动。如“为美国骄傲”计划下设有一个“为美国骄傲活动学校”(Take Pride Sch001)项目。任何中小学校的学生集体(学校、班级、课外小组),只要坚持每年在国有土地(含公立学校)上举行两次“为美国骄傲”计划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可以被授予“为美国骄傲活动学校”的荣誉称号。其他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凡是能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的,也都尽量予以考虑。

在关心弱势群体方面,除了使志愿服务向病弱残疾人员、孤寡老人、印第安人部落倾斜外,还特别注意对有困难、有问题的青少年给予辅导和照料。这些青少年包括早孕女孩、沾染或管制麻醉品的青少年、监狱服刑人员子女、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孩子、辍学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贫困社区中的青少年等。组织这些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者与志愿服务密切结合的学习活动,也是教育和引导他们的重要途径。

第五,高度重视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努力提高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管理效率。联邦政府的一直饱受诟病,志愿服务计划的管理机关也不例外。不过,联邦政府一直努力通过协调来提高相关计划的效率。以同属联邦海外志愿服务计划的“和平队”和“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为例。跨部门的“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效率远胜于自立门户的“和平队”,关键在于它的协调机制。涉及“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的有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商务部、卫生和公众服务部。虽然各机关内都有“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办公室,但国际开发署的“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办公室依法承担跨部门协调机构的责任,并将其他部门主管和资助的对外援助项目统一纳入“缔造繁荣志愿者”计划的框架内。这不仅减少了部门之间的扯皮,还确保了美国对外援助项目与国家外交政策的一致性。联邦紧急措施署在主管公民服务队计划的过程中,与联邦司法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和“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建立了良好协调关系,保证了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还应该提及的是,小布什总统于2006年4月27日签发总统令,要求所有联邦政府机构的行政首长任命本机构一名高级别官员为志愿服务联络员。此举无疑也加强了联邦机构志愿服务计划的协调性。

第六,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全面、权威、及时、准确、高速和互动的信息传导,为志愿者、正在寻找志愿服务机会的公众和相关民间组织、企业、教育机构等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信息和网络技术发达。这一优势为志愿服务装备了利器,有效地实现了相关信息的流动、扩散、放大、收集、汇总和反馈。今天,所有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包括子计划)无一例外都拥有官方网站。联邦政府还在2002年开设了志愿服务专用网站volunteer.gov,为公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第七,通过纪念性和荣誉性的联邦制度持续激励公众的志愿精神。这方面影响最大的三项制度是:“全国志愿者周”、“马丁?路德金服务日”和“总统志愿服务奖”。“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负责相关活动的策划、指导和支持,各联邦机构志愿服务联络员要确保本单位领导人的出席,并筹划相应的宣传活动。

“全国志愿者周"(National Volunteer Week)于1974年4月20日由尼克松总统宣布创设,从此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都循此例,没有间断。美国总统一般要在“全国志愿者周”开始的时候发表有关的讲话、备忘录或宣言。在这一周中,全国各级各地的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都要举行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活动,并对志愿者进行表彰。

“马丁?路德金服务日”(The Martin Luther King Jr.Day of Service)由克林顿政府根据国会1994年通过的《马丁?路德金假日和服务法》(King Holiday and

Service Act of 1994)确定。依照规定,每年1月第三个星期一既是国家法定假日,也是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的国家志愿服务日。在2008年的“马丁?路德金服务日”,“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共发动了50多万名志愿者、2197个组织参加在首都和全国各地举行的志愿服务活动。小布什总统夫妇、众多国会议员和官员也出席了活动。

以总统名义设立的志愿服务奖始于里根政府初期,当时叫“总统志愿者行动奖”(President's Volunteer Action Award),2003年小布什政府通过志愿服务和公民参与总统委员会设立了“总统志愿服务奖”(Presi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ward),具体的评选与颁授工作委托美国最大的民间志愿服务网络组织“光点机构”(Points of Light Institute)承担。该奖的一般奖项按照可核查的志愿服务小时数分为金、银、铜三级奖章和证书;最高奖项“总统志愿服务终身成就奖”(President's Call to Service Award)授给累计提供了4000小时服务的志愿者。到2009年8月为止,全国各地获奖人数超过150万人。

四 《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与美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新时代

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后,把加强和改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置于优先议程中。他在应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同时,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旨在保持美国志愿服务事业长盛不衰的新法案。2009年4月21日,《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经奥巴马总统签字成为联邦法律,这是奥巴马“百日新政”期间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举措。以这部篇幅达1601页的法律为标志,美国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及其管理体系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贯穿该法的一条主线是:通过一系列新的授权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美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这部法律于2009年10月1日生效,其重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方面:

1、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志愿服务。设立由即将升入6~12年级的学生参加的“服务之夏”(Summer of Service)计划,完成100小时社区服务者有资格领取500美元教育奖励;设立初中生“服务学期”(Semester of Service)计划,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满75小时者可计算学分;设立“青少年参与活动区”(Youth Engagement Zone)计划,组织中学生和辍学生参加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志愿服务。

2、促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要与联邦教育部和各州政府合作,选定并资助25所高等院校(含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作为“服务校园”计划(Campus of Service)的示范单位。这些高校要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有效地吸收大学生志愿者,并开展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

3、扩展“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计划。将志愿队年度名额逐步从现有的7.5万人大幅提高到2023年的25万人。结合奥巴马政府的施政重点,通过“美国志愿队”州和全国计划的拨款分别新设5个有关教育、医疗、清洁能源、退伍军人服务和经济机会的主题服务团。扩大美国志愿队“全国公民社区团”的服务领域,加强该计划与联邦紧急措施署的合作关系,并提高招收来自经济或家庭条件困难青年的比例。把向美国志愿队“服务美国志愿队”计划志愿者支付的“服务后现金补贴”从每月100~125美元提高到125~150美元(如果他们不选择教育奖励)。将美国志愿队员享受的教育奖励金额提高到至少5350美元。

4、开发老年志愿者,特别是“婴儿潮”一代志愿者的潜力。把参加老年志愿服务计划的“养祖父母计划”和“老年伴侣计划”的志愿者年龄段从60岁降低到55岁,将每小时最低津贴从2.65美元提高到3美元,可领受津贴的志愿者收入标准调高至联邦贫困线的200%以下,增加“退休老年人志愿者”计划在年龄上的灵活性。设立每笔为1000美元的银发奖学金(Silver Scholarship Grant),奖励55岁以上完成350小时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设立有名额限制的“服务美国奖学金”(Serve America Fel-lowship),奖励参与国家急需服务(如教育贫困学生、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的志愿者;设立“再上场”奖学金(Encore Fellowship),专门奖励被“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派往相关非营利组织工作的55岁以上志愿者;所有55岁以上人员获得的教育奖励均可以转让给子女。

5、加强对公众的动员。把每年的9月11日定为“国家志愿服务和纪念日”(Na-tional Day of Service and Remembrance)。授权“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组织相关仪式与活动。要求它发起“召唤服务”(Call to Service)全国性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6、培养和保持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创建“全国志愿服务预备队”(National Serv-ice Reserve Corps),队员由参加过“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志愿服务计划的成熟志愿者和退伍军人组成。服务队的基本使命是接受专业培训,随时准备出动,在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领受紧急救援抢险任务。

7、增强非营利组织开展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成立“社会创新基金”(So-cial Innovation Fund),资助民间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而进行的试验性计划和项目;设立“志愿者培育基金”(Volunteer Generation Fund),赞助各州和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招募、管理与支持工作,加强全国的志愿者服务基础设施;实施每笔金额至少20万美元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资助”资助计划(Nonprofit Capability Building Program),帮助中小型非营利组织提高涉及有效管理、制定财务计划、遵守税法等方面的能力。

8、改革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扩大“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理事会和首席执行官的自限;在向各种机构提供资助的过程中实行竞争性选择,对“退休老年人志愿者计划”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对联邦志愿服务计划的绩效评估;增加对州志愿服务委员会的拨款;授权“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关于美国民众社会参与状况的调研。

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深刻内涵、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正确把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重要启示,摸清志愿服务事业的现状,找准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发挥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结合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机制四大建设和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六大工作领域,认真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工作规划》。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志愿服务各项基本建设,不断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事业化、 社会化发展

建设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机制。凸显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长抓不懈,全力推进。要进一步挖掘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理念的内涵,用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感召青年和社会公众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坚持“重在策划、重在基层、打提前量、打主动仗”的基本思路,通过权威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树立优秀典型、介绍立法进展,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体现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着重宣传基层的生动实践,做好重点项目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立法和政策保障措施及志愿者权益维护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和保障志愿者权益。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了解媒体需求,探索与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强化品牌形象,规范志愿者ci设计,统一注册程序、宣誓仪式,创作、推广志愿者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的作用,做好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开展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举办论坛、纪念晚会等中国志愿服务十五年重点活动。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和领导协调机制。以事业化发展为导向,学习借鉴已经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或领导协调机制地区的经验和模式,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建立志愿者工作部门;通过申请增加事业编制的方式成立全额拨款或部分拨款或自筹自支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共青团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今年,省级团委争取普遍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团委组织建立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积极争取当地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团组织。

志愿者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服务质量 绩效管理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底实施以来,在扶贫支教、保护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大型赛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社会对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有着近2000万的青年,志愿者的数量也逐步增加,他们在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服务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为视角,研究适合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绩效管理体系,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人力资源,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一、目前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措施

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高校在志愿者服务实践过程中都在努力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总体来讲,目前高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结构。高校志愿者组织一般是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近年来,高校团委加强了对志愿者组织的领导,派专人负责志愿者的日常工作,逐步完善志愿者组织结构,从政策、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拓展服务领域。近年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扶贫支教、校园文化建设、大型赛会等领域,志愿者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在抗击自然灾害,宣传大政方针等领域开展志愿者服务。

3.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为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志愿者组织也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和内涵、基本要求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主要是因为这些措施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采取协会制,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是团委需要管理高校许多社团,需要负责科技创新等活动,这就导致团委在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管理方面会存在不足。同时,由于时间、经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完善组织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2.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换届和表彰奖励时缺乏客观公正的参考指标,导致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影响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不仅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结构等措施,更需要结合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绩效管理不同于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志愿者组织的绩效管理。它是指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和普通志愿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对于社会、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绩效管理能有效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人力资源,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其次,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越来越凸显。第三,施行绩效管理是促进志愿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扩大组织的影响、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施行绩效管理有利于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各级管理者和普通志愿者相互配合,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等五个方面来努力。

(一)绩效计划制定

绩效计划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1.努力让志愿者理解并接受绩效管理。调查中发现87%的志愿者并不赞同绩效管理,主要原因是他们并不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和过程。因此,各级管理者要向普通志愿者广泛讲解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等基本内容,使志愿者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2.根据服务内容分配工作,督促志愿者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目标和怎样完成工作任务等内容。每个志愿者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这决定了他们的绩效计划各有不同。

3.审核志愿者制定的绩效计划并与其达成共识。各级管理者应尽量(但不是一成不变)地运用smart原则来分析计划的有效性。所谓smart原则就是有效制定绩效计划的五个标准。即计划必须具体、明确;必须是可衡量的;必须是可执行的;必须是可实现的;必须要有时间限制。各级管理者审核完志愿者个人绩效计划后,应与其沟通并达成共识。

(二)绩效辅导沟通

绩效辅导沟通是指为完成绩效计划,管理者了解志愿者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状况的过程。绩效辅导沟通贯穿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实践证明,沟通的方式最好采用会议或面谈沟通。

1.会议沟通

会议沟通可以提供直接的交流机会,而且可以满足团队交流的需要。当志愿者组织战略目标、组织绩效计划等重要信息需要传达、贯彻时,会议沟通往往是首要的选择。会议的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大例会,部内会等。

2.面谈沟通

面谈沟通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绩效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管理者和志愿者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谈论一些不易公开的观点,也可以建立两者之间比较融洽的关系,体现管理者对志愿者的绩效辅导原则。但是一对一面谈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实践中可以灵活采用一对多的面谈沟通。

(三)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对志愿者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评价,是帮助志愿者寻找及缩小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工作绩效之间差距的过程。绩效评价工作的成败对于绩效管理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要做好绩效评价,必须做到“三坚持一允许”。即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使用合适的考核者;坚持采用正确的考核办法;允许志愿者申诉。

经调查研究和实验,笔者发现,参与志愿服务的部分管理者和普通志愿者是合适的考核者,分等评价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分等评价法即将志愿者的人格特质、才能与其他志愿工作绩效分为多方面的准则,在每一考核项目内给予不同等级的工作绩效价值,并在每个绩效价值项目内均加以简单的描述和给定相应的分值。具体来讲,分等评价法可从志愿者工作的可靠性、兴趣、对管理者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和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等方面设置考核项,同时将每个考核项分为很不理想、有待改善、一般、较好、优异等5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和描述。而考核者根据志愿者的表现,结合分等评价法对志愿者服务绩效进行评定。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而鼓励志愿者申诉,是指凡是志愿者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均可发表不同意见,考核者对结果再一次评审。

(四)绩效结果应用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更好的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作用。因此,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者需要将绩效管理与志愿者的激励管理相结合,制定基于绩效的表彰奖励办法。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十一条激励和表彰第7点规定:“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还可以依据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业绩,参考服务时间,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原则上评选表彰活动可安排在每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5日)前后进行。”因此,高校团委首先应该根据志愿者的绩效,对优秀志愿者实施奖励。其次,志愿者组织在换届时应该以志愿者服务的绩效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第三,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志愿者,应该采取一些处理办法。如:对于问题较大的志愿者(行为不检、泄露服务机密、违反既定程序规则等),志愿者组织应该将其辞退,以避免问题的扩大和蔓延。

(五)绩效目标提升

通过绩效评价,志愿者对自己的绩效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此时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要根据现有绩效,和志愿者沟通交流,在新的志愿者服务行动中制定更高的绩效目标,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同时志愿者组织也应该根据志愿者的绩效水平,制定志愿者服务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促进组织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六)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绩效管理的理念应是“以人为本”,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应当体现以志愿者为本。从志愿者的角度来思考,促进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此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更好的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作用。

2.树立“整体观念”。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等五个方面是统一的。因此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树立“整体观念”,重视每一个环节。

3.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研究只是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具体的实施中,志愿者组织要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构建适合于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同时,这一体系要与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绩效管理,重视并做好绩效管理。只有在志愿者服务中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畅.论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艺术.2007(11-12).

[2]唐云松,王秋成,国梁.等.哈尔滨2009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05.20(3).

[3]梁伟康.社会服务机构行政管理与实践.香港:集贤社,1990.

[4]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