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诗句小学(精选5篇)

元宵节的诗句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民俗;元宵节

元夕之夜,灯火通明,据《史记?封禅书》所述,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 在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开始即在宫廷中通宵达旦燃放灯火,用盛大的灯火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也有观点认为此节源于东汉时,因印度佛法传入,视这一天为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这一天夜晚在宫廷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也有学者考证,“灯俗”作为正月十五这一节日的重要特征是在隋唐之际才出现,《资治通鉴》记隋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十五夜,“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①。自此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燃放灯火的习俗流传到民间,每到元夕时,灯火辉煌,昼夜通明,不论身份阶层,家家户户流光溢彩。“灯”成为元宵节最鲜明的节日物象,正如苏轼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关于这一节日的名称,唐前直接称“正月十五”或“正月望”,至唐时尊道教为国教,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到晚唐时,“灯节”“元夕”“元宵”等相应称呼也出现。长久以来人们对元宵习俗的关注多集中在宋词中,其实,对于元宵节这一在宋代已经定型的传统节日,在宋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经检索25万多首全宋诗,与元宵节相关的就有600多首。下面笔者从诗歌反观民俗的角度来探查宋诗中的宋代元宵节俗特征和其中的情感内蕴及其传承流变。

一、 万家灯火,长夜如昼

元宵节至宋已基本定型,并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晏殊《丁卯上元元夕》其二写到:“百万人家户不扃,管弦灯烛沸重城。游车正满章台陌,为报天鸡莫浪鸣。”②即展现元夕之夜的热闹与沸腾。诗中提到元夕之夜夜不闭户,因大家都在外面狂欢,诗中提到宋时元宵节的一大习俗――观灯。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和赞许,元宵节的节日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程度。文天祥《元夕》:“灯火喧三市,衣冠宴九宸。金吾不禁夜,公子早行春”③,元宵时开放禁令,终夜观灯,出入无阻。《宋史?礼志》记载宋沿袭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④,即放灯时间原本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日。宋代还形成了专门的“灯市”,何谓“灯市”?《乾淳岁时记》有载:“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在灯市上,管弦齐奏,歌儿献唱卖艺,纨绔豪商买笑追欢,往往从灯火初上直至更深灯偃。南宋姜夔诗曰:“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深夜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⑤

范成大《灯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⑥诗中提到宋代灯市上还有与皮影戏相似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等,足见宋元宵灯之繁盛。 元宵节狂欢结束之后还有“收灯”习俗,晏殊《正月十九日京邑上元收灯日》:“星逐绮罗沈曙色,月随丝管下楼台。千蹄万毂无寻处,只似华胥一梦回。”⑦写节后“收灯”习俗,人潮终将散去,繁华终将落幕,盛筵过后,冷寂苍凉,恰如华胥一梦,何曾梦觉,正所谓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宋代火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烟火也成元宵节一大亮点,“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时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展现了宫中放烟花的绝妙美景,游人被烟花吸引的激昂兴奋情状。

宋代元宵时还有“传柑”活动,苏轼诗《扈从端门观灯》:“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有注曰:“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⑧《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也写到了元宵传柑。《荆楚岁时记》:“上元夜,贵戚例以黄柑相遗,谓之传柑。”⑨

宋仁宗朝已经开始将谜语书笺贴在元宵彩灯上供人猜射。王文濡《春谜大观》:“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⑩另外,丰富多彩的杂技活动也给元宵节增添了别样的奇光异彩。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句“箕诗落笔惊”,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即是宋时元宵节迎紫姑的习俗。苏轼《次韵颖叔观灯》:“永夜出游从马骑,诸羌入看拥千层。”写到了元宵节少数民族的欢游盛况。

二、情丝流转,兴寄遥深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诗中有句:“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展现了上元节有吃面茧的习俗,面茧即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占前途以及祸福。

作为元宵节最应景的食物“元宵”即是起源于宋朝,最早称“浮元子”,后改为“元宵”,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捻粉团栾意”就是指的这种吃食。即我们今天常吃的“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以汤煮、油炸、蒸食,风味各异。圆圆的元宵,凝聚了人们内心里对团圆、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灯”作为元宵节的典型象征,更是在节俗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意蕴。首先从元宵节的起源来看,即与祭神有关,“燃灯表佛”,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顺年丰。“润泽翻为田父喜,红灯带雨卜丰年”,元夕恰逢下雨,诗人内心却是无比高兴,因为灯影照耀下的甘雨润泽大地预示着今年将有个丰收的年成。“一瓣预祈今岁稼,两枚不受郡人酣”,表达了诗人对丰年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卫卿《西湖山居灯夕》中有“鹤闲梅下立,人静月中行。长愿岁时好,吟身见太平。”这样祈愿国运太平,人心和乐的句子,让人心生对美好世道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承载着人们虔诚祈愿的元宵节在灯影的映照下使得全民狂欢拥有了精神载体,意蕴无穷。

元宵节一向被视作古人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赏花灯是政府提倡的全民狂欢节,“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姜夔《灯词》),无拘无束的玩赏游乐,只恨四更天来的太快。《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繁华熙攘,满街的花灯,满街的游人,在那灯影稀疏之处,邂逅一场绝美的爱情,也是宋人元宵佳节的一大乐趣。

三、千年以后,灯火依旧

元宵节发展至宋达到一个新阶段,形成全民狂欢的节日性质且将“灯”这一代表意象发展壮大,并开创了流传至今的元宵节吃“元宵”的饮食传统。

从元宵节的流传来看,宋以后的元代过此节依然热闹无比。元好问《京都元夕》“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将大家在元宵节游玩的欢乐展露无遗。元朝时还出现了“走百病”的节俗,周用《走百病》诗曰:“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认为这样可以去除疾病。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了使京城显得热闹繁华,于是规定从正月初八日就开始上灯,至十七日落灯,将宋时的张灯五日延长至十日,家家户户都悬挂无色彩灯,灯上描绘各种图案,龙腾鱼跃,鸟鸣花飞,异彩纷呈。花灯焰火照耀通宵,笙歌鼓乐,喧闹整夜,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明人唐寅《元宵》诗中有句云:“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展现了明代元宵节的热闹情景。清代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曾在乾清宫设鳌山灯。清人符曾《上元竹枝词》写道:“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生意人做元宵当街买卖

元宵时放灯、观灯、猜灯谜等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猜灯谜,发展到近现代变成了人们尤为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其它民俗事项部分流传下来,部分衰亡了,也有一些新产生的活动项目。明清时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依然普遍,主要用于卜吉凶、祸福、年成丰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紫姑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一习俗也渐趋衰亡。元宵吃面茧的习俗到了明清时还在安徽、陕西、山东等地流传,大部分地区都已失传。明代时元宵节还增加了舞狮子的活动,到了清代,从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等热闹非凡。这些民间活动至今还流传于我国某些地区,只是不像从前那般热火朝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渐渐衰落。

然而元宵的“灯”却依然明艳,现在的花灯已经用电灯泡取代了从前的蜡烛,正月十五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包含了人们太多的祈望,千年以后的今天,生活在新世纪新社会的中华儿女,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的狂欢节,正可谓:千年以后,元宵的灯火依旧。(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注解: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49页。

②③⑤⑥⑦⑧《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册,第1952页;第六八册,第43079页;第五一册,第32038页;第四一册,第25876页;第三册,第1953页;第一四册,第9510页;第四一册,第26038页;第一四册,第9381页;第五八册,第36756页;第五八册,第36404页;第六九册,第43273页。

④[元]元脱脱:《宋史?礼志》,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680页。

⑨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⑩王文濡:《春谜大观》,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元宵节的诗句小学范文第2篇

一、猜灯谜的由来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智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二、灯谜的结构

灯谜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

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三、猜灯谜的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2、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元宵节的诗句小学范文第3篇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 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魉得鞒勺嬷扉τ谀衬暝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元宵节的诗句小学范文第4篇

元宵节感想范文一当春节的脚步渐渐远去,当如钩的月牙逐渐饱满,农历正月十五迎来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来了,这是大地回春的一个夜晚,人们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合家团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迷嬉戏,并且共吃元宵,以示庆祝。但无论是哪种庆祝,都表达了人们“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意愿。

我特别想念小时候过元宵节情景。元宵节吃汤圆,还没到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汤圆的时候,早上一起床,我就嚷嚷着“要吃汤圆,要吃汤圆!”。母亲听了特意为我做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那滋味实在太美妙了!想起昨天晚上一家一起做汤圆,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母亲负责和好米粉,搓成长长的细条,然后用刀子将细条切成小小方块。全家聚集在一起,每个人将切成的小小米粉方块放在手中心,把它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团,做出了好多圆圆的汤圆。汤圆是不包馅的,母亲一边搓一边唠叨着:“做人要实实在在,汤圆也要实在的,实心的汤圆实在,自己做更实在。”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节日几乎都和吃联系在一起,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有句俗语“嘴馋媳妇盼节到”,真是穷则思吃。各家各户在节日到来前,总是要准备上各种丰盛的菜肴,到了过节这一天,全家聚集在一起饱食一顿就是最快乐幸福的事了。而外国的狂欢节、圣诞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得多,大家都是涌上街头狂欢。真是中国人过节少不了吃,要吃就只能都在自己家里过,讲究个团圆吧!

今天是元宵节了,当圆圆的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和父母围坐在饭桌前吃着热腾腾的汤圆,看着中央一台的元宵节晚会,看着得奖的节目,时而欢笑,时而怀念。我觉得过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的“出年”了,虽然春节过了,但我们还是觉得是在过春节,每天都一样.

今年我们的心愿:只盼望我们一家人的身体健康,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赚多一点钱,我学业有成,我们期待着。

元宵节感想范文二“去年元宵节,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宵节,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元宵节又一次来到我面前时,我突然莫名的记起了这几句诗来。是谁写的,记不清了,也懒得上网去搜。

元宵节之于我,其实就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所以能够记起来,也是源于我单身时百无聊奈,练习书法,写这一首诗写得最出色的缘故。那时有人向我索要,我楞就没有舍得送出去,而是简单装裱后挂在了自己老家的卧室内。今年回去过春节时发现,那幅书作已经破旧得很,但字里行间还透着年轻的豪放和无羁,心下漫过一些青年时光的回忆。

影视里的元宵节总还记得一些。比如说《大明宫词》里的元宵盛会,太平公主偶遇张易之,爱情之火顿时熊熊燃起,一场交割着爱恨情仇的宫廷浪漫华光四射。再比如说,《水浒传》里宋江徜徉清风寨元宵灯会,被知寨刘高之妻(原以卖肉为生的青楼女子)指认陷害,百口莫辩,啷当上枷,虚情恶毒的美女蛇形象万人吐弃,戏子无情遂成经天箴言。

生活中,真的要说元宵节不寻常,从针眼里面找,也未必就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比如说结婚以后的每一个元宵节,早晨都能吃到妻子精心制作的汤圆,白得透着亮,夹一个蘸糖,甜味一直传到心窝子深处。再比如说,与我相当投缘的人,元宵节前很亲密的陪我说话,一边却在暗度陈仓,知道了就有些反胃,好像吃了苍蝇一般,要把自己从胃里给吐出来。

元宵节里写元宵,也是文人的通病。原本我并不打算写什么,但似乎不写几句,又枉了我文人雅士的名号。于是乎,欣欣然提笔,怏怏然掩卷,为无病呻吟而汗颜,为信手涂鸦而羞惭,为人性之万恶而嗟叹......

元宵节感想范文三今儿个是元宵节。元宵,正月十五,它在人们的鞭炮声中来了,在人们的欢歌笑语中来了,在喜气洋洋的春节中来了。元宵节当然是要闹元宵,而闹元宵最重要的可就数着传统民俗——吃汤圆了。

今天早晨,爸妈就早早的煮了汤圆,延续传统民俗。这第二大事情可就是看花灯了。可这花灯已经在很早以前就对公众开放,于是我们也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观赏过了,还拍了许多照片,花灯们也很美丽,尽显鼠年的气势。

在观赏花灯的同时,我们也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美丽的花灯。整个过程就像提前过了元宵节一样,所以今年在真正的元宵节上,也就不去花时间在这上面了。不过这花灯提前开放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如果有一些事情而不能观赏花灯的话,那可不就是太可惜了嘛。所以,我觉得,提前开放花灯,对于其他家庭来说,也可能是件好事。

在开学方面,我倒是跟孟笑宇有着一样的心情:“说起开学,可真是又兴奋(激动)又紧张。作业还有一点点尾没收完,也要抓紧时间了。”我想,全班同学大致也是如此吧。其实,不仅仅是在开学方面,在作业上,我跟她也是基本类似。

这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啊,前不久想着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吧,可又发现这时间竟是一个周;想着一个周还挺长的吧,竟发现只有仅仅七天罢了。()

今年的元宵节过的好冷清,可能是因为正赶在星期一,父母都去上班的原因吧。也可能是这个元宵节实在不知道干什么好了,花灯早已赏过,元宵也早已吃过,元宵节除了这两样庆祝方式外,在我这也还就真没剩下什么了。

可能有的人会选择出去玩,可又去哪里好呢?威海这地方,生活在这这么多年了,该去的也在以前都去了,该玩的也在以前都玩了,这么一算来,还剩下了什么呢?其实,元宵节这个节说大吧不大说小也不小,还是值得庆祝的。那么,就只能等着爸妈早点回家(因为好像今天会提前下班)过 元 宵 吧!

元宵节的诗句小学范文第5篇

小学生元宵节作文范文一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早上妈妈就收到了一条短信:元宵之夜月儿圆,合家欢乐吃汤圆,甜甜蜜蜜满心间,幸福一年又一年.妈妈看完后满脸笑容,直夸OK.元宵节最热闹的就数晚上,因为人人都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花灯、吃汤圆……热闹非凡。所以晚上吃完团圆饭,我便要求妈妈带我去景芳二区看花灯。一走进,只见许许多多的彩灯绕在树上,使树爷爷妖艳万分。再往前走,抬头就看见了一只雄伟的大公鸡,公鸡旁边还围着一只肥肥的母鸡和许多只可爱的小鸡,他们一起还在“大合唱”。往左走就有一个小娃娃穿着肚兜在采藕,可爱极了。往右走有一只会“喔喔”叫的公鸡,好象在提醒我们每天早睡早起。在“公鸡叫明”的旁边有只爱美的鸡,身上都是五彩的羽毛,好似正在和其他的鸡争艳。“爱美鸡”的前面有一对金童玉女正在和大家拜年呢。这条街晚上可是欢声笑语,五彩缤纷啊!

回到家后,我吃了碗甜甜的汤圆,嘴里甜,心里也甜了。新年就这样过去了,向我走来的是新的一年的目标……

小学生元宵节作文范文二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每个地方都有过元宵节的习俗,下面我就把我所在的城市过元宵节的习俗写个大家,好吗?

每当过元宵节,人们都会想起一句古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是让在五湖四海的亲戚、朋友相聚的时候。在这一天里每个人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路边的彩灯各式各样,张灯结彩。有鱼灯、有白菜灯、有莲花灯、有龙凤灯等等。区政府广场的霓虹灯装点得向仙境一样,再举头望去,那在天空中你追我赶的礼花。就仿佛飞到在某种境界中。

啊!多美的元宵节呀!

小学生元宵节作文范文三正月十五闹花灯,灯儿多得数不清……”我背诵着自己写的诗,踏着皎洁的月光,连蹦带跳地跟爷爷奶奶来到五一广场观灯。

我站在入口前向里面望,只见上边花灯多得数不清,真像天空中的繁星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