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精选5篇)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23)07-0105-02
1 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就业观,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就业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就业主体形成对就业目标的合理期望、定位和选择,对行为的导向和动力作用,从而支配就业主体合理的就业行为。
近年来,我国持续数年的扩招,使高等教育呈现出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仍不容乐观。
(1)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后,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如何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有利的先机,多数大学毕业生会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出现了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不高。
(2)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目前在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就业观念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集中体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希望到与过去“干部”身份相类似的岗位上工作;择业期望值过高集中表现为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希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行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现在一些学生上岗就业后会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出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可见,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间离状态,难免使学生感到困惑。
这些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在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没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精英教育的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都比较理想,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值一直都很高。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各行业的用人标准也相应提高,社会能够提供的精英就业岗位毕竟是少数,大学生能否就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还取决于所在大学、所学专业、计算机和英语水平、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等各种因素。大学生都要求去待遇高的单位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大学生必须接受大众化的就业岗位,不能进入所期望的精英岗位,也不要期望“一锤定终身”,主要还应该选择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发展的单位,先就业,后择业。对此,家长、学生都应该不断调整心态和期望。
(2)我国高等教育还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非所用也是就业观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按照社会学理论,人们在寻找就业岗位时,人力资本会起到很大作用,受教育程度越高,找工作就越容易,薪酬会越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目前存在“人力资本失灵”现象,究其原因是大学招收的学生并不是完全依据市场的实际需要,高校教育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大学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大学的教育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学非所用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
(3)社会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也是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的原因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家人即使个别人不劳动,也不会没吃穿,因而没有生存压力,缺乏竞争意识,也导致产生“等”“靠”“要”思想,导致一部分毕业生工作条件不好的单位就不就业,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在家靠父母养着。当然这种原因所占比例很小。
3 就业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学习观教育
大学生有学习、就业、生活、精神和成就等需要,这是客观存在,是合理的,但应以学习和成才的需求为优先。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大学生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己任,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通过灌输、疏导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树立战胜挫折、立志成才的信心,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良好品德素质及健康个性的新型人才。其次,明确在校大学生成才目标和个体期望。一是制定学生成才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近期需要和远期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制定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二是明确大学生个体的期望。为此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而努力,正确评估自己的绩效。(2)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特点给予指导,明确期望。(3)大学生的成绩进步和奖励必须紧密地与组织有意义的行为相联系。
3.2 择业观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分配制度的变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择业心态及择业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他们的择业价值观、思想变化(诚信思想、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在帮助他们树立起奉献意识、诚信意识、拼搏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吃苦训练”和“挫折训练”,努力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即要求大学生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指向为基础,主动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要求他们以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形势为基础,主动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点;要求他们以掌握就业市场规则为基础,主动展示自己的真实特长和实力,而不是靠制作虚假求职简历虚构来的实力,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要求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到基层艰苦地区工作,那里是锻炼人才的良好环境,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德育课中如果能结合时代精神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激发大学生们自我实现、自主创业的热情,培养其开拓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将对日后的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3.3 职业观教育
不同的职业形态需要不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大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改变他们的职业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学会处理个人与服务对象,个人与职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培养职业道德观念提供客观基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首先,需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发生效力,实现实效,必须采取措施彻底清除这种“隔离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求”。(1)继续加强政治观教育、理想教育、操守常规教育等课堂理论职业道德教育;(2)注重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侧面引导,把自律直接与他律相结合。这种身体力行的感受是最好的自我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应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力、亲和力、沟通力和策划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是获得融洽的亲和力的前提,融洽的亲和力又是顺利开展沟通工作的基础,在沟通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才能具有独特创意的策划,这些能力的获得,又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后才能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1)强化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秀外慧中的形象能力。(2)注重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情真诚的亲和能力。(3)坚持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体态表达能力,体态被称为“第二语言”;第三,加强语言的生动性与幽默性的练习。(4)激发奇特想象,培养学生新奇独特的策划能力。
因此整合教育资源,将就业观教育与两课教学相融合,辅以素质教育,依托思想品德课教育这个平台,从新生入学开始实施就业观教育,既可弥补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又可在大学生入学阶段结合其实际状况多角度切入就业观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尽早形成合理的就业观,使其最终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衰贵仁.深人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思考[J].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3-03-19.
[3]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走向[J].中国教育报,2003-03-06.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2篇
——编者
俄罗斯:不拘泥于专业
尽管不少俄罗斯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危机已基本结束,但危机对俄罗斯就业市场的影响仍很明显,迫使不少原本追求高薪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更趋理性,更重视职业未来前景和增加工作历练。
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极高的国家,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很高。跨入大学校门只被看做成年生活的起步。大学生往往未雨绸缪,很早就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许多俄罗斯大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四处活动,寻求各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实际工作能够和专业直接挂钩固然是好事,然而,面对毕业后改行比率很高这一社会现实,俄罗斯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并不刻意追求专业与实践的结合。
在俄罗斯,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改行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多挣钱,有的出于地域原因,有的受到专业局限,有的则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
一项调查显示,俄罗斯大学生大多是很理性地看待毕业后改行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大学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场所。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普遍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强,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速度总体上也快。他们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大学毕业生改行是必然的。
(刘茜)
法国:轻薪酬重兴趣
大学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视的是什么?在法国大学生们的答案中,“工资收入”这一因素的排名相对靠后,他们最重视的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法国干部就业协会针对2000名法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其问题是“在接受一份工作时你都看重哪些因素”。大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按照重视程度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工作令自己感兴趣、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在公司发展的前景、工作中有自、个人生活与工作达到平衡。工资收入在大学生们考虑就业时排名第六位。
工资收入之所以排得比较靠后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法国大学生毕业前多数已进行过实习,许多人甚至从高中起就已开始实习。对于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在校大学生在实习时就可对该类岗位工资情况有所了解,就业时已对薪金水平有一定心理准备。
其次,法国对雇工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于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不少法律方面的保证,包括基本工资下限、带薪休假日期、实习工资比例等。他们首先可对自己应挣多少、能挣多少有个基本认识,而年终奖等工资外收入则要视其工作情况而定,一般大学生应聘时不会过于强调此项。
最后,法国干部就业协会等相关就业机构会提供行业工资基本标准。在这些机构的网站上,大学生可查询相关行业及具体工作岗位的收入标准。大学生就业后的收入状况与行业及岗位工资收入标准一般不会有太大出入。尽管收入标准只是一个收入范围,但大学生一般会按照自己的经历、能力对号入座。
企业在招聘时的侧重点也证明大学生没必要把收入看得那么重。调查显示,企业为把应届毕业生吸引过来并留住他们,最重视的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给予其足够的自、分配其感兴趣的工作以及应聘者是否在两年内成熟。提供合适的工资待遇只排在企业吸引人才注重因素的第五位。(田琪)
巴西:先就业后择业
随着巴西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逐渐为巴西大学毕业生所接受。
近几年,巴西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迅猛。超过12%的失业率使众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第一份职业时失去了选择余地。巴西大学生普遍认为,毕业后只能先就业后择业,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巴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标是收入高、稳定性较强的国有大公司和跨国公司,第二选择是政府部门,第三选择是小企业和服务行业。
(孟京伟)
美国:放长线钓大鱼
瑞典:不再待价而沽
在美国当今的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下,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一般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不会归结于政府和他人。正因如此,美国的大学生往往把就业看成个人的事情,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主要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奢求一步到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克福雷斯特大学经济专业毕业生约书亚?金在大学二年级时就为自己制订了未来的就业计划。他首先求助于大学里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确立具体的就业目标。在校方帮助下,他早早地就获得在银行实习的机会。毕业前,他已经与一家大银行签约,获得了投资经理的职位。金说,及早确立就业目标对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尽早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该大学英语系毕业生凯特?弗琳则找到一份在社区高中教书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薪水不高,但弗琳认为,对大学生而言,第一份工作收入如何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锻炼能力,为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她打算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
在许多像弗琳这样的美国大学生眼中,理想应从现实做起,暂时找不到好工作,并不等于失去理想。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和大学教授也大力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美国劳工部主要负责制订宏观政策,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主要职能是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统计结果通过政府网站和出版物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美国高校一般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在美国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其会员包括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订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该协会还出版期刊,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最有名的是《择业》杂志,许多学校把这本杂志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
此外,在美国,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如能得到名教授的举荐,找份像样的工作几乎不成问题。
在相对比较公平的就业市场中,美国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采取的是长远眼光,这是一种成熟心态的体现。(杰克)
瑞典:不再待价而沽
近几年,瑞典经济受欧美各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乏力,以往号称大学毕业生乐园的爱立信等大公司也纷纷裁员。面对就业压力,瑞典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找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过去,一些著名院校,如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企业是上门求才,大学毕业生则待价而沽,现在形势变了,单位用人要反复挑拣,大学生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到处搜集有关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翻看招聘广告等。另外,许多大学在学生毕业前都要经历半年的实习期,如果急于找工作,他们就会利用这半年时间好好表现,实习期满毕业后,如双方满意,企业就可能留人。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待业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尤其要求大学毕业生主动积极地树立起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待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尚未正式签约,无稳定工作和收入保障的状况。大学毕业生待业问题,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尽管各个方面都为大学生就业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从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还有三成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按照三成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来推算,将有一百多万毕业生要待业。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还将呈增长的势头。
大学毕业生待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且愈演愈烈?对此不少学者、专家都进行了探讨,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高校扩招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欠缺,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中国人才过剩了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无道理。大学生就业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探讨。不过,笔者以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才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从供需层面看,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依然处在“求大于供”阶段。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消息,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l%,而美国早已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尽管我国高校在校生数已经有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学龄人口基数庞大,毛入学率仍排在全世界70多位的落后地位。b2000年,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而加拿大为50%,日本为47%,韩国为40%,美国为39%,印度为8%,巴西为7%,印尼为6%。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的3.5%,而发达国家占35%。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12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从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大学生入学率达到25%~30%也不算高,否则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这需要有比较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大学生理应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和推动力。
可见,虽然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就全国而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大学毕业生仍然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广大基层、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需要大批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待业,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他们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2.从整个社会范围岗位竞争层面看,尽管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国失业人口主要来自下岗工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个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会有不利的影响。但从我国失业人口的构成看,失业总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不应该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掌握着较高的学识和技能,也具有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计算,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有700万到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是3004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也是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的,他们不可能连个工作岗位都找不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失败,完全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是大学生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3.从大学毕业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来看,大学毕业生要找到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他们心目中的“好工作”倒是比较难的。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迅速地增长;另一方面,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追求的“好工作”的标准相当接近或者说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十分趋同,这就必然加剧大学生之间的岗位竞争,必然有大学生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为大学毕业生所追求的“好工作”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竞争中失利的大学生又往往不愿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预期岗位目标,他们就只好待业了。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还有那么大的空间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待业现象,看起来是由于竞争的缘故,而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不能说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的待业问题就解决了。就算经过各方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100%的就业岗位,也无法保证大学毕业生100%的就业,因为这还要看大学生自己对岗位中不中意,选不选择,即要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二、大学毕业生待业的不利影响
1.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会打击人们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从而影响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竞争和较量。因此,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把它们作为重大的国家整体战略。要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发展高等教育。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蓬勃发展。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我国人们个人教育投资积极性的高涨。这种积极性来自于他们的教育投资理念,他们认为为孩子的学业投下资金,是一种很值得的投资,等孩子上了大学自然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为孩子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家境。他们不惜省吃俭用、借钱、贷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这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没错,在国家“包分配”的教育制度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失业这一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国家都给通通安排好就业了,而且教育程度越高,所分配的工作越理想。所以,人们要尽可能的获得高等教育。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现了市场化,实行了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待业现象也就自然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这种过去人们连想都不可能去想的事情的发生,教育投资的这种不保险性,必然会打击人们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挫伤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对人们的教育投资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一些低收入者家庭会不堪一击,望而却步,很有可能会因此不得不放弃子女求学的机会和追求。这势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2.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要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缩小地区、城乡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而这些地区最缺的就是像大学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因此,一批批的大学生奔赴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是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的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希望。而现如今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就业失败的大学毕业生滞留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里。一边是人才匮乏,对大学生的需求迫切;一边是人才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种局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3.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会降低相关家庭成员生活的幸福感,影响社会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失败,没能为家庭带来教育投资回报,造成家庭经济损失,使家庭成员失望。在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失败现象、教育投资也有风险的观念和事实还没能普遍地为人们接受的情况下,有待业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成员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鄙视和非议,无法心情舒畅地生活,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利。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失败牵动着千家万户,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和幸福。
4.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待业的大学生普遍缺少归属感和成就感,普遍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即人们所说的“啃老”现象。还有部分尽量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失业的情况,有很强的自立能力,挣扎在压力与奔波之中,靠打零工维计生活,有工作时拼命攒下钱来,到了没活儿干了就靠吃“老本”。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到朋友那里去蹭上几顿饭。他们生活无保障,他们中不少人身体长期亚健康。由于时有时无的打零工,他们不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工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无疑将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就业价值观,促进就业
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千方百计想办法创造条件,这些都是完全必要和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靠大学毕业生自己。尤其要求大学毕业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摆脱大学扩招前的就业观念的束缚,从现实出发,主动积极地树立起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特别要树立以下三大理念:
1.树立就业就是一切的理念。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关心国家命运,心系民族兴衰,他们富有进取精神,追求成才。他们希望能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所贡献,愿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希望报答为他们上大学付出了艰辛的父母家人。他们更渴望用他们的知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创造人生价值。这些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实现,自然要求他们大学毕业后必须拥有一个平台,即实现就业,有一个工作岗位。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刚只有就业了,大学生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实现自立;才有可能谋求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也才能通过做好岗位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报答父母的美好愿望。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就业就是一切的理念,首先致力于解决就业这个根本问题。大学毕业了,能在经济发达地方找到工作是件好事,能在经济不发达地方找到工作同样是件好事;能在城里找到工作是件好事,能在农村、基层找到工作同样是件好事。只要能找到工作就是好事,就说明你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已经被社会接纳了,你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立足之地、有了用武之地。只要你珍惜这块宝地,辛勤耕作,努力拼搏,你就会有所收获,就会充满希望。相反,不就业、就不了业,就一切无从谈起。一句话,就业就是一切,有就业才有希望。
2.树立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个量化指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一50%。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1%,2002年达到了15%(包括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了;二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发生变化了,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而且还必须为国家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的一般工作人员即普通劳动者,必须致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正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那样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整个社会文化水准在不断提高,对各级各类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向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大众化。在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下,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还抱着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那必定会更多地面临就业挫折。因此,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明智地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入就业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为我们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历与岗位并不必然对等。没有什么工作一定是大学生干的,也没有什么工作一定不是大学生干的。只要你需要,只要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就是可以干的和值得干的。
3.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首先,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大学生大多数喜欢到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发达地区找工作,选择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地点交通便利、工作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找份“好工作”。这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是现在要找到这样的“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大学生应该从找“好工作”向“好找工作”转变。由于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找工作,使得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所以,为了好找工作,大学生应该面向基层。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48-0037-02
一、“80后”女大学生择业观呈多元化倾向
1986―1990年后出生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这是本文重点分析的对象。至于1980―1985年出生的女大学生,笼统地说,已经通过就业、创业绝大多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的已为人母,生活很温馨幸福,此不多言。
1.从调研资料看,1986―1989年出生的女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相对复杂一些。她们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而且越来越趋于理性。她们平日里受到良好外界环境影响,按时完成各科课业要求,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毕业前夕频繁关注各大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应聘单位录用人才标准可以接受就签约,期望签约成功后即去就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前途,也圆了父母不再承担她们经济负担的梦想。
考察她们的择业方式发现,“85后”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对未来的工作选择不再遵循前人经验:必须从事一份安定体面的工作。什么当保安、去掏粪、扫马路、干油漆工、当入殓师、搞种植养殖业等一系列特殊职业,不光有人问津,而且认为这些职业都能利用现代化技术操作,很能彰显她们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人生理念。她们说,“不能只看工作名称”、“关键看头脑的灵魂程度”、“实在”是最真实的,“只要就业就有未来”。这部分女大学生能积极主动走出校门,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人格独立,“不像传统女性那样必须通过婚姻才能获得长期饭票”、“双向选择”不仅奉献青春也快乐人生。
但是,有的女大学生对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屑一顾,觉得读了四年大学在民企工作低人一等,有的“几险、几金”民企都不能保证,没有安全感。特别服务行业收入时高时低,工作相对不稳定,若是一辈子一直在一线从事这类劳动又苦又累,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们对于这类的招聘信息很少去关注。
2.目前,当代女大学生通过考研求职已经形成共识。这部分女大学生特别注重个人未来发展,在校学习期间,依然像要再参加一次高考一样紧张,希望通过刻苦努力改变命运。她们每天“卷”不离手,“枕戈待旦”,觉得“一朝中状元”(指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一生也不虚此行。她们的逻辑是“知识改变命运!”“人生需要搏一把!”
3.也有父母来安排女大学生们前程的,她们对未来的选择处于被动状态,只想等待,觉得无所谓。她们认为,私企虽然工资收入不菲,但工作比较紧张、活累一些。如果考研后再找工作,她们又不愿意多学习,盼望着进国企或者当公务员,既有稳定的收入、工作压力又不太大。她们在校学习期间,常常与别人攀比,说有啥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习再好不如家里有钱、有社会地位,考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毕业“宅”在家里宁可当“啃老族”,也不愿意自食其力。由此,她们成为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来安排子女就业的负担。
4.“90后”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兴趣”多元化。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的女大学生已经陆续步入社会,人们叫她们“新生代”劳动力。与“80后”择业观相比较,“90后”更加明显的是,兴趣多元化。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她们更看重的是把“职业幸福感”作为就业关注的重点,什么兴趣爱好、发展空间、工作地点远近、是否需要加班等,都要纳入幸福感衡量的标准中。在人才市场上,她们敢于与他人竞争,把在校读书期间练就的各种本领通通涂在简历上,以此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
今年刚刚找到工作的某女大学生这样认为,她说,“钱可以少点,但休息时间不能少”。“做人开心最重要”,找工作要的不是“有竞争力的薪酬,而是“完善的福利待遇”。“双休日可以与亲朋好友聚一聚,或者回家看看父母,工作、生活就应该劳逸结合。”其实,她们更关心的是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多少,把最能体现个人发展的岗位作为首选,相对于“70后”、“80后”求职者所追求的薪资待遇,“90后”更不愿当“岗奴”的认知再明显不过了。用人单位觉得,这就是“新生代”对劳动者的一种新理解,她们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当代创业的女大学生择业观“爱拼才会赢”
令人兴奋的是,这几年选择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有“80后”和“90后”,她们在心理素质上表现了极强的从业欲望,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把自己梦想与所学的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行动上既落实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事实上也抓住了各级地方政府帮扶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契机。
三、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高校加强在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念,必须加强对在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活阶段是她们择业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她们坚定政治方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认识社会,分析现实,注意个人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
2.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她们的应聘技巧,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她们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树立平和心态,珍借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机遇,相信自己,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学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注重个人形象礼仪。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场招聘活动,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服务体系。
3.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竞争力。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实习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磨炼其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高校办学的目标。目前,高校只有就业指导中心,还要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4.对在校女大学生实行差别教育。“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化发展是目前高校教育追求的新理念。男女有别,实行差别教育,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她们如何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引导她们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及能力结构,明确未来必须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强化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才有助于未来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其次,家长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家长的思想观念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更新家长“望女成凤”、“铁饭碗”等传统择业观念。时代变了,家庭作为女大学生的后盾,要顺应时展,及时摈弃落后观念,什么“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人为地缩小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家长要当好参谋,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管毕业、就业或考研,都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很好地做出正确选择。读书是为了更好服务社会,为国家创造更高价值。同时,家长要鼓励女大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创业。
第三,社会层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女青年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女大学生,正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还将为人母。德国教育家弗洛贝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她们能否树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择业观念,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程度。
1.用人单位方面。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是成功就业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在招收新员工时很难不带有功利性,比如性别歧视、工作经验、学校类别等;在不同的用人单位,文化氛围与人际环境都会影响刚就业的年轻人健康成长。
2.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女大学生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正能量。“等”,没有前途;“靠”,没有出路。我们要改变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使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被广泛认可,鼓励女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价值,在全社会营造男女平等的氛围。
3.政府。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还需因势利导,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加以管理和监督,对有创业热情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导乃至奖励,让大学生们的创业梦想能顺利实现。这样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还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国家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如社区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从女大学生的生理条件来说,这是更适合她们从业的行业。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成熟化的到来,社会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对女性的吸纳能力增强。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拓宽女性就业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化 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和谐[N].南宁晚报,2023-12-2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Z].教学厅[2023]5号.2023-04-23.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nalyzed, and right concept of employment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23)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相当高,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二)存在认识不够,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能坦然面对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首先是担心过多: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则会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其次是自信不足: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再次是眼高手低: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巴菲特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四)存在等、靠思想,对找工作较消极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靠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二、就业观念分析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参照,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大学生应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五)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