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结构设计论文(精选5篇)

房屋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好的结构方案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建设单位的资本投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与环保相结合的良好经营模式。因此,合理地使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综合效益。建设单位开发建筑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本投入、建筑材料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物的高质量和长期使用。况且建筑物只有在保证良好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其美观、耐用、新颖等特点,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相比,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式可以降低建筑成本。其采用的设计优化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施工中各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项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并且协调好房间的布局,使得这些布局能够有效的结合,共同发挥其使用功能。合理的利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在确保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创新性。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式。

2建筑结构优化技术的经济意义

使用优化建筑结构的方法,能够使房屋在整体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在实际的房屋施工建设中,房屋的层数对房屋的成本造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单位面积造价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即超限建筑物),房屋单位面积的造价反而会增加。因为随着建筑物楼层的增高,房屋中的承重墙和柱等结构将会受到更多的荷载,房屋的稳定性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结构形式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而房屋的单位面积造价也会进一步增加。想要在相同的用地面积内,达到理想的房屋设计效果,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建筑物的层数,并且确保房屋良好的设计效果。使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房屋结构的优化,还能够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效果,促进对建筑用地的合理使用。

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3.1优化结构设计模型

建筑结构的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是对变量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决定的最终建筑设计方案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建筑数值均可以作为变量供建筑设计人员进行选择。例如:工程参数的参考,包括对房屋价格的参考、对于其损失的参考等等。设计人员若能够将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编程难度将会大大降低,设计人员也能够更快的找到最符合设计目标的数据。

(2)是对函数的确定。

设计人员要选择出最符合配筋率和房屋结构构件尺寸的一组函数,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3)是对施工条件的衡量。

想要进一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从房屋的受力限度、变形限度、结构的稳定性、房屋结构构件的尺寸、结构构件裂缝的限度、房屋的结构体系等方面考虑。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结合建筑使用方案和房屋的施工条件,分析出实际设计中存在的约束性条件,并且要确保解决这些约束性条件的方案要符合我国现行的规范规定,以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3.2确定合理的计算程序

设计师在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设计程序,而建筑结构优化的本质就是进行一个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设计人员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将附加约束条件转换成不带约束的条件,这样就更容易地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构计算结果。此外,还要优化许多建筑结构的技术模式,因为这些模式有利有弊,所以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方案。

3.3选择最优的程序

设计人员在设计好房屋的结构模型,且选择了最为合适的计算方法后,就可以进入选择最优设计程序的环节。对最优设计程序的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完整的功能、程序运转较高以及程序用途齐全。

3.4对统计结论进行分析

设计人员在进行了各种计算之后,要对统计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且找出各个设计方案中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且结合总体的设计情况和进展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进行结论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遗漏一些细节问题。房屋的建设与设计是一项耗时长、成本高的项目,它不仅涉及到建设单位的利益,也涉及到了房屋使用者的利益,设计人员在把握细节的基础上,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住当事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节约建设成本,进一步优化建筑结构。在进行建筑结构优化的时候,设计人员不仅要避免追求片面的利益,还应该避免为了追求设计创新而忽略了建筑实际情况。

3.5积极应用信息优化技术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的资料也比较多,这为建筑结构优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设计人员就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合理的利用一些参数定义的软件,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结语

房屋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房屋建筑需求的提高,我国的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从而带动了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房屋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居民需求的个性化,以及在现如今环保理念的推广深入发展下,人们对建筑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这样才能有利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业的长足发展。

1房屋建筑设计常见的一些问题

1.1砌体结构方面的有关设计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建筑方面的抗震要求也就较为严格。但是由于我国的防震意识较为薄弱,在许多地方房屋的建筑尺寸大多数无法很好地达到抗震的效果。因此,砌体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国家有关规定指出,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承重墙体之间要是最小的宽度,承重外墙的顶端到门窗的距离要达到最小,而非承重墙的内墙到门窗洞的距离也要达到最小。这样设计出的墙体能够更好的达到抗震防震效果,所以在设计时,更要注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弥补和完善。比方说,可以通过增强构造柱,把横向配筋的数量增加等等。

1.2配筋的相关的使用

根据我国抗震的相关条例规定,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当增加大的配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在工作中采取“一刀切,一风吹”的做法,无论什么建筑部分都采用相同的设计,最终是每个柱体都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相关作用,进而不能达到更好地抗震防震的效果。不仅仅如此,更有甚者会损坏房屋外墙部位,对建筑自身有一定的伤害,造成结构的不稳定。

1.3桩距结构布置的问题

桩距结构关乎房屋的稳定性问题,对于桩间距合理设计,更能够提升房屋的结构安全系数。由于设计人员对相关桩距结构设计的不重视,使其间距的距离有所减小,不能够满足相关的规定,导致试桩结果的不准确。桩身自身长度不够,就无法更好地穿过软土层以满足地基的深度。根基是一栋建筑的基础,在地基都无法满足国家相关的要求时,可想而知,在建筑自身安全上又会存在多么大的风险。

1.4房屋的高度、宽度的问题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的楼房建筑在逐渐向纵向扩张。一些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追捧与亲睐。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房屋高度、高宽比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让一些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的高度、高宽比例时超出规定的最大试用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更有甚者严重超出其规范以达到自身的目的。然而,建筑结构的设计对房屋的高宽比例以及房屋的体型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必须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来确保建筑质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使房屋适用高度和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相适应,并且也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场地类型来进行不同的设计。

1.5承重砖的使用问题

承重砖不同于以往的实体砖,它是一种轻体砖,通过在砖体上进行打孔来减轻砖的重量。同时减轻了墙体的重量。但是这种砖只能在墙面上采用,而地面和防潮层不可以使用这种承重砖,否则会造成地面的不安全以及起不到很好的防潮作用。

1.6房屋结构设置的问题

房屋结构的设置是一个房屋美观与试用的关键所在,如果在结构设置和布局中存在问题的话,这将会影响房屋的质量以及房屋的承载重力的能力。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抗侧力的结构布置,对建筑物的平立面外形尺寸进行充分研究与论证,以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增强房屋的安全系数。所以房屋结构设置需要进行规范化操作,熟悉和掌握结构的规则,把握好结构设计的相关数据,这样会加强房屋的抗震防震能力,对于复杂的建筑结构来说更能够增强建筑的承重能力,在进行施工时更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切记将指标统一化、标准化,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数据的变化。比如说在进行高层建筑进行建筑时常常出现的平面扭转不规则、楼层错层问题等。这种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容易将框架剪力墙集中到一个位置,导致房屋结构的中心偏移质量中心过多,使房屋结构整体扭转。因为高层建筑的连续性,结构设计的整体性要求,使得这样的建筑类型在设计时不应该出现较大的错层问题,要不然会使房屋的抗震能力大大减弱。因为高层建筑的特殊要求,使得以上两种设计方案不能够同时采用,只有将建筑物的安全系数、抗震能力提高,才是对高层建筑设计时最应该重视的部分,而高层建筑的外观美是其次。所以提升其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是是设计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设计人员该该方面的意识。

1.7 异形柱结构的相关问题

异形柱结构一般被一些中、高层建筑所采用,这种结构虽然被广泛运用,但是它的技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当前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受剪承载力、结构延性等方面的相关试验。在对节点承载力方面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从而造成了建筑在设计时超出相应高度,不规则体型的出现等等一些列有关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降低了建筑的防震系数。

2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建筑结构问题的对策

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建筑结构决定着房屋的质量,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其严密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制定合乎规范的制度体系来约束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增强设计者的规范意识。再设有关的结构时,要尽量制定详细准确的数据,切不可随意更改其数据内容。

2.2对于设计人员的相关策略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不仅仅要保证设计结构的合理性,而且要树立环保节约的意识,在进行选材时要尽可能的节省资材,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能力,在操作时要符合相关的规定规范,提高了建筑质量,这更能够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诸如地质地质条件、当地的气候、水文状况等等来设计有关的建筑结构。要注重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同时也要分清各个结构之间的主次关系,要使建筑在出现问题时损失达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关度豪.试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价值工程,2023, 29(15):102-103.

房屋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多层框架相关问题合理性

与传统建筑结构相比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势,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同时建筑结构还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与灵活性。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建筑使用性能以及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对土地利用率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建筑事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但在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注意。下文主要就多层框架房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展开论述。

1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独立基础荷载取值的设计

在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当中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地基设计形式,但在《抗震规范》根据建筑物的层数以及地基持力层是否具有软弱粘性土层为标准,对建筑基础地基所能够承载的抗震承载力不进行特殊的要求,因此建筑房屋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地基设计时缺乏对抗震承载力的考量,由此导致了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对建筑物的风荷载也同样缺乏必要的考量。由此导致所设计的建筑结构很难满足建筑区域范围内对建筑结构风荷载性能的基本要求。此外部分设计人员在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的独立基础进行设计时,对柱脚内力的承受范围缺乏仔细的分析与计算,致使柱脚内力值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合理性,在设计时忽略了对柱脚剪应力数值的合理设定,这将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同时不合理的基础设计还容易造成建筑施工材料的浪费,不利于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

2多层框架房屋设计中基础拉梁设计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多层框架房屋设计当中,对基础采用较大的埋深设计时,可以在多层框架房屋的适当位置设计基础拉梁,通过基础拉梁的设计来尽量缩小建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并尽量较少底层位移的出现情况。在进行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时,出于对建筑结构抗震效果的考虑,在对基础拉梁进行设计时可以在适当的位置采用箍筋对拉梁的主要承重部位进行加密,以提高建筑结构梁柱的稳固性,提高多层框架结构的稳固性。在进行基础拉梁设计时还需要对拉梁截面的具体尺寸进行合理的设定,并根据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基本要求,对基础拉梁的的宽度、高度以及横截面等方面的限值加以设定。在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当中填充墙与楼梯柱作为房屋结构的承重结构之一,在对拉梁进行支撑时,应采用适当的增加拉梁界面的横截面为主要手段,提高拉梁支撑的效果,保障拉梁支撑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带楼电梯小井筒设计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井筒将会吸收地震剪力,以至于框架结构承受的地震剪减小。因此框架结构应该尽可能的不要设置钢筋砼楼电梯小井筒。若实在不可避免时,应该适当的减薄井筒的壁厚,并且可以通过竖缝,结构洞等方法将其刚度减弱。计算时,除按框架计算外,还应该按照带井筒的框架进行复核,并且将与井墙连接的柱子的配筋进行加强。另外,尤其要注意,出屋顶的楼电梯间与水箱间等结构物的承重结构必须采用框架梁结构,而不能采用砌体墙;雨篷等构件不能够从承重墙挑出,而是应该从承重梁上挑出;楼梯梁与夹层梁等不可以支承于填充墙上,而应该由承重柱来支承。

4结构计算中几个重要参数选取问题

《抗震规范》中明确指出,采用计算机计算出来的所有结果,都必须在经过对其合理性、有效性认真分析判断后才能适用于工程设计。一般,电算的结果主要包括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弹性层间位移、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及墙、柱、梁和板的配筋,底层墙和柱底部截面的内力设计值。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要想对电算结果的合理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计算时必须选用正确的计算简图与合理的结构方案。

4.1结构的抗震等级的确定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按照抗震设防来分类,一般的民用住宅建筑、公寓、办公楼等,很多房屋建筑是属于丙类建筑。当我确定这些建筑的抗震等级时,通常是根据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以及建筑高度,来对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加以设定。但是对于交通、电讯、消防、能源以及医疗类建筑,大型商场与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首先,就应该确定其中哪些建筑物是乙类建筑。我们通常按照抗震设防烈度来计算乙、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通常情况,乙类建筑,当抗震设防烈度在6-8度时,应该采取抗震措施。一般是在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度,再查表来确定其抗震等级。若该乙类建筑处于7度地区,而其高度又超过规定的范围,此时,就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其他抗震措施。

4.2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处于提高抗震效果的考虑,需要采用扭转耦联的方式对地震力振型组合数实施计算,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振型组合数应在3以上,并取3的倍数。当房屋建筑结构层数小于3层时,振型组合数通常设定为房屋建筑结构的层数。针对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振型组合数进行设定时,振型组合数应在9以上,并且振型组合数需要根据房屋建筑结构的层数与房屋建筑的具体刚度进行调整,层数越高、刚度变化越大时,振型组合数则需要进行加大调整。当建筑结构中有转换建筑或是塔楼建筑时,振型组合数应在12以上,并维持在建筑房屋结构层数的三倍范围之内。在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对房屋的振型组合数予以高度的重视,不可以随意的进行设定,当建筑结构设计相对复杂、扭转十分明显时,则需要采用耦联计算的方式对建筑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加以设定,以确保设定数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效果以及稳固性。

5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以其明显的优势,正在被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领域所广泛的采用。建筑房屋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房屋建筑质量与使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若想促进多层框架房屋结构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健康发展,必须确保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在实施设计时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各个环节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多层框架房屋建筑结构的质量,提高建筑结构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 林岳峰.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J].广东科技,2006,(10).

房屋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笔者经过实践并进行理论总结后,在本文中就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施工技术要点做了详细和系统的介绍,并且通过比较将房屋基础隔震技术抗震性能好和节约成本等优越性展现出来。最后笔者还就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做出了总结。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对房屋建设的关注,对于每一名房屋设计和建设者来说如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成了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在其周围房屋基本倒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房屋上部结构的基本完整性这一特殊的现象为我们有效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能。经过调查发现该楼房在修建过程中应用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这就提示我们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提供房屋抗震性能,而这一点在国家现行的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证明。下面就介绍一下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越性,并且探讨一下其应用的方法。

1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房屋的上部结构同地基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一般是在上下结构的中间增加水平刚度低且具有适当的隔震和增加结构系统的柔性,使上部结构得以同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以达到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且提高房屋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基础隔震技术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使得房屋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当地震破坏程度较小时,“隔震装置的初始刚度足以使房屋屹立不动”[1],在遇到破坏性大的地震时这种设计就可以保持房屋的基本结构让房屋不至完全倒塌,就像5·12地震中的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

房屋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措施后,其周期是没有应用基础隔震结构的2~3倍,依据反应谱理论可知较长的隔震建筑的周期可以使地震对房屋的影响大幅度减小。但就传统对原理的解释来看,这种隔震设计一般多用于层数较少的楼房,而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中也开始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使用。虽然,这用传统的理论很难解释其合理性,但是从实际运用中来看,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其合理因素所在,即就隔震能力本身而言基础隔震技术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

2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优越性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基础抗震设计较传统抗震设计在抗震能力和节约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2.1 抗震能力更好 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基础隔震技术使得房屋结构的加速度降低60%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没有运用基础抗震技术结构的1/10~1/4。如此一来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也刚体平动十分类似,从而能让房屋的整体结构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因结构的震动得以保持在较为轻微的水品内而让房屋的内部设施。同时在地震时,应用了基础抗震设计的房屋能够保持上部结构的弹性工作状态的正常运作,这可以给某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可靠的保护。

2.2 节约成本 从目前国内的房屋建设实例来看,采用了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在初始造价上往往较非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高,但是我们在计算隔震设计的经济性时不能只考虑初始的工程费用,而应该从其抗震性能、抗震安全性、震后维护等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房屋基础隔震可以有效的保护房屋内部的浮放设备,防止内部物品的破损,减少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隔震设计仅考虑隔震装置,“这样就可以把设计、试验、制造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构件上”[2],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得以简化。最后,地震后无需对隔震建筑进行过多的维修。

3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应用方法

3.1 隔震装置的选择 现阶段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加铅芯的多层橡胶支座、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滑动层隔震装置、阻尼器。这些隔震装置都各有其优缺点,具体什么选择还得按照房屋的总体设计需要来,但总的来讲要想隔震装置在地震中发挥作用,保证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就必须就有适当的阻尼及消能能力基础隔震装置必须具有一定的阻尼、消能能力和竖向承载能力。下面我们就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为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一般用天然橡胶或者人工合成橡胶制作,呈圆柱形,直径在300mm以上1000mm以下,单个可以承重500KN到700KN。其有点是有很好的自复能力。其缺点是“由于上部结构的粱是由叠层橡胶支座为其竖向支座的,为了减小梁的跨度,就需要放置比较多的叠层橡胶支座,那么就提高了整个隔震体系的成本。”[3]   3.2 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 水平向减震系数取值必须大于等于0.25,而且隔震作用发挥后,地震作用的总水平应该是隔震结构相对的减震系数的百分之七十。为了更加合理化水平向减震系数,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防烈度,具体来说可看下表:

水平向减震系数 防裂度

0.25 6-7

0.38 6-8

0.5 6-8

0.75 7-9

3.3 基础设计要点 当我们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果,只需按原设防烈度着手设计即可。

3.4 隔震层设计要点 隔震层能在地震中起到应有作用是设计的根本,因而就必须确保整体隔震结构得以协调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在将具有合适刚度的梁板体系安排在隔震结构的项部的同时要做到让该层隔震装置的两种负荷——永久、可变负荷的“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不超过相关规范规定,且在罕遇地震下不出现拉应力。”[4]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虽然在前面已经列出了防烈度的相应系数,但是考虑到在遇到竖向地震是隔震层的相对无力,在上部结构设计是我们有必要把水平向换算烈度提高。基础隔震设计不是单靠哪一个部分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使得隔震设计的性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就必须保证设计的每个部分都不能脱节,要重视连接点的重要性,从全局出发着手设计。

3.5 隔震层设计注意事项 隔震层的抗震性能还收其以下结构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的设计要点:①对于支柱、支墩等地相连且有相当大的承重任务的结构,在设计时要以高标注也就是罕见破坏性地震作为隔震底部相关力如竖向力和水平力的计算依据。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区对于隔震建筑地基有这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我们在作出精确计算和设计时不能忽略相应地区抗震防烈度。

4 房屋基础隔震设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展望

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1881年就已提出,但其真正开始在工程上运用是到上世纪20年代才开始。而我国却是到了6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技术,所以该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不过经过不断的推广,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北京、天津、汕头、西安、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地方进行了基础隔震技术工程的试点建设和推广。但是我们发现在西部,这一技术的应用并不充分,而我国西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处地震带,汶川、玉树的地震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应该重视推广该技术的应用辐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张文福.房屋基础隔震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石油规划设计.1998年第3期

[2]岑巍.浅述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山西建筑.2023年第20期

房屋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问题 开展措施

1.引言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全面检验和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完成符合建设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紧接着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结束时安排的为期一周的实训工作,模拟的建筑工程项目类型有单元住宅、教学楼、小别墅、办公楼,根据课程内容及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完成方案草图设计;第二步完成初步设计:提交建筑设计中的各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构造详图。

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有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应学习施工技术而不是设计,因而设计成果粗糙马虎。

3.2学生层次不一,设计进展不易统一。

因为目前生源种类不一致,学习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致,所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或者完成效果不好。

3.3设计时不注意规范的应用及与课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既有建筑设计又有构造设计,同时还要遵循建筑设计规范、制图标准,懂得材料的性能要求与选择方法,但有的学生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疑惑、遗忘的知识、错误的认识没有积极地解决,对应该遵守的要求也不认真执行。

4.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目的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房屋建筑学设计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4.1能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

4.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解决有关工程的建筑施工图设计问题,并能表现出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设计、绘图、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具有正确、熟练运用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

4.4提高对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建筑构造的运用能力,以及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4.5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包括工种和工种之间的协调及设计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

4.6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

4.7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建立工作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要将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随着课程的开展逐步完成方案草图的内容,使选题多样化,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构思方案、解决问题,并在正式完成课程设计的那一个星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最后的修改与建筑图纸绘制。

5.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开展

5.1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与方案草图设计的开展。

房屋建筑学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应根据建筑设计内容结合规范要求,回顾制图标准,完成建筑平面图草图设计,通过典型图纸分析、设计原理讲解,在本人反复修改、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剖面图及立面图草图设计,此阶段的图纸内容并不能一次性确定,因为涉及到构造要求及做法的知识还将在后面构造设计教学中逐一补充完善。如学习第5章墙体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完成立面图中墙面装修做法及墙体细部构造详图;学习第6章楼层和地层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善剖面图中地面构造做法、楼板尺度、楼板的搁置;学习第7章楼梯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补充平面图、剖面图中楼梯的尺度、立面图中建筑入口形式及楼梯构造详图;学习第8章屋顶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的绘制;学习第9章门窗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确定平面、立面、剖面图中门窗的位置。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设计的开展程序,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地完成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知道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对应的设计,哪怕是多次修改都感觉到其乐无穷,对自己的成果了如指掌。

5.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的实训开展。

在课程结束后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周,学生的方案草图设计其实已随教学过程的开展基本确定,在前面近15周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改,对设计的要求、标准均已明确,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在初步设计阶段即使要修正内容也是局部而不影响实训进程。因此将方案草图转为正式的图纸时,效率大大提高,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5.3方案实施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点专业课程,学生开始对此都有很高的热情,只学不做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学习的盲目、学习热情的衰退。教师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随着课程的开展设计好每一堂教学过程,以及对应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在学中练习、思考,即面对设计成果,不仅能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的运用、工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方案草图实训时间充足。方案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对每个方案进行修改,指导老师在满足规律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确定其方案,让学生自方案构思到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加强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边教学边设计边修改图纸质量明显高于只在最后一个星期匆匆忙忙地完成的情况,学生可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

我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建筑构造的认识、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指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陶桦铭,墙新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姬慧主编.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

[2]王福彤主编.房屋建筑学.中国计量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