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分式方程教学设计方案)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xx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 ( ) 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反馈练习

  (二).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1.回顾整式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解上面练习中的第三题)

  师生共同回顾: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x的系数为1

  2.如何解分式方程呢?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集体补充步骤)

  解方程:20xx∕X=2150/X+15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5),得

  20xx(X+15)=215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00

  则200+15=215

  检验:把x=200代入原方程,

  因为左边=10 右边=10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3.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一是去分母,二是解整式方程,三是检验

  4.例题解方程:

  (生**完成,师指导)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师: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

  [师]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生]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三.应用升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五.布置作业:

  本小节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分式方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3节的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初中阶段所讲授的又能一种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是在继分式的内容及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所讲述的一个内容,其实际上就是分式与方程的综合。因此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课,同时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x=a 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而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它的解法比以前学过的方程复杂,需通过转化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三、教学目标:1、明确什么是分式方程?会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知道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并学会如何验根。

  四、教学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忆一忆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什么叫分式?

  (3)结合具体例子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旧知识的回忆自然引出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x-(x-1)/3=6 3x/4+(2x+1)/3=0

  2、猜一猜

  板书课题“分式方程”,让学生猜一猜其概念,结合分式和方程的特点学生易得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形式引入今天的话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数学,而象是在拉家常,让学生没有负担,另外,学生在前面的回忆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来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辨一辨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分式方程,并说出为什么?

  1/(x-2)=3/x x(x-1)/x=-1 (3-x)/=x/2

  2x+(x-1)/5=10 3/x=2/(x-3) (2x+1)/x+3x=1

  指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母中含不含未知数)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来了分式方程的概念还远远不够,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分式方程的概念。 (x-1)/x=-1这个方程可能学生会有争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可总结,在判断方是否为分式方程时,不能化简,以形式为准。

  4、想一想

  提出该如何解方程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通过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回忆最简公分母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该如何解,然后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5、试一试

  (1)80/(x+5) (2)1/(x-5)=10/x.x-25

  方程两边同乘以 x(x+5)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x+5)(x-5)得:

  80x=60(x+5) x+5=10

  80x=60x+300 x=5

  20x=300

  x=15

  提醒学生检验,对比两个方程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醒学生检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然引出话题。

  6、议一议

  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两边都乘以了一个零因式,但这个根是整式方程的解)所以分式方程的检验代入最简公分母即可,提出,分式方程能不检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因为分式方程的检验是为了看是不是增根,而不是检验对错,所以必须检验。

  7、说一说

  老师帮忙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可简单记作:一化二解三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8、做一做

  解方程: (1)2/(x-3)=3/x (2)x/(x-1)-1=3/(x-1)(x+2)

  体验解分式方程的完整过程。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要求能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已掌握简单的整式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概念的学习,为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做了极为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列分式方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

  三、教育理念及教法依据:

  采用建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教育及赏识教育理念设计教学。

  四、教学程序

  1.情境1.

  (出示)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设计发问:(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意义吗?

  (2)你能尽可能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吗?

  答:①两块地的面积相等;

  ②第一块地的产量为9000kg;

  ③第二块地的产量为15000kg;

  ④第一块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3)你还能找到哪些隐含的数量关系?

  答:⑤总产量/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4)如何选设未知数?(通常设直接未知数,如建立方程困难则选设间接未知数)

  (5)哪些关系可以用来建立代数式?哪一个关系用来建立方程?

  (6)如何建立方程?

  解: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产量为xkg,则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300)kg. 由题意得9000/x=15000/(x+3000).

  (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及所列方程)

  设计意图:(1)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推进学生的思维,突破学习的难点;

  (2)呈现列方程的通用方法:分析数据——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相关的代数式——建立方程;

  (3)如果学生的回答思维跳跃较大,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将思维的关键步骤凸显出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跟进;

  (4)提醒学生:

  ①通常设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方程,设两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两个方程;

  ②等量关系或用来列代数式或用来建立方程,不能重复使用;

  ③学会用代数式思考问题;

  ④列方程的思想要“深入人心”。

  2.情境2.

  (出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教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阵营,就以上问题,一方同学依次发问,另一方依次应答。**方围绕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清楚问透彻;应答方有问必答。

  如,女生问:(1)请解释题中数据的意义?

  (2)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男生答:路程:普通公路全长600km,高速公路全长480km;

  速度关系: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

  时间关系:走高速所用时间是走普通公路用时的一半。

  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女生问: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代数式?如何建立方程?

  男生答:解: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h,则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xh,根据题意,得600/x-480/2x=45.

  女生追问:哪些数量关系被用来列代数式?哪些关系被用来建立方程?

  男生答(略)

  设计意图:(1)变“师生问答”为“男生、女生的问答”,将问题的分析解决变成一个双方斗智的游戏,一个模拟的思维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问答中不同阵营的学生可以追加发问,可以补充回答,通过问题的解决既培养斗智斗勇的竞争意识,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适当指导,保证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

  (4)同时注意**教学时间。

  3.情境3.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求两次捐款人数各是多少。

  **教学:双方阵营互换角色

  解: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则第二次捐款人数为(x+20)人,

  由题意,得4800/x=5000/(x+20).

  4. 形成概念

  问(1)以上所列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形成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问(2)“分式方程”与“分式”有何不同?“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3)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x-1)/3a=2x;b.(m+n)/x=2+(3+n)/x;c.(2+x)/5=3+(3+x/6;d.x/a-a/b=b/a-x/b.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概念的比较明确新概念,通过判断强化新概念。

  5.(人人过关)

  练习1.据***《20xx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x亿美元,请你写出x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教学设计:

  (1)突破难点:百分数13%是“比谁增加了13%”?

  (2)每位学生至少列出三个方程;

  (3)学生**解题,教师板书学生的答案,供大家彼此借鉴,互相学习。

  练习2.某运输公司需要装运一批货物,由于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到位,只好先用人工装运,6h完成了一半任务,后来机械装运和人工装运同时进行,1h完成了后一半任务。如果设单独采用机械装运xh可以完成后一半任务,那么x满足怎样的方程?

  教学设计:

  (1)本题是工程问题的情境;

  (2)学生**完成,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小组交流,派**发言)

  (2)在双方问答的对决中,哪个阵营思维更活跃,更具合作意识,请表决,并为胜方热烈鼓掌。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x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xxxxx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xx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xxxxx。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随堂练习

  (1)据***《20xx年全球投资报告》指出,*2002年吸收外国投资额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01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亿美元,请你写出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

  一、学习内容定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课时内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与最终归宿,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它将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研究思想与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二、学习目标认定: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会从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所学数学方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发展能力,强化方程思想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审题、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学习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审题设元、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一时,学生就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明白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但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能力、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依然影响学生学习。上一节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义,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为继续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

  1、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关系,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辨析、在辨析中**认识,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2、学法分析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预习学案先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与疑难问题,在质疑辨析、互动交流中归纳总结,纠错矫枉,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动法:整节课始终围绕“分式方程的应用”这条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方程,体验解题过程,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2)点拨指导法:在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点、易混点、疑难点以及学习中应注意事项、方法规律、适时点拨,进而达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讨论交流推向**、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门面房出租信息,引出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情**、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大家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纠错矫枉,感悟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点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进行点评,强调易错易混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检测、这既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方程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应由学生**完成以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内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5篇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

  1、把思考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试一试这个环节中,我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2、积极正确的引导,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3、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2

  1、教学理念的把握

  本节课本着“三为主,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数学落实训练为主线。

  2、题目的设计与处理

  以问题串的形式抛出问题,从易到难,分解了难点,让学生在**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及解决了问题又实现了对新知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注重方法点拨,策略知道,规律型的东西的总结。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采用**思考,以互助合作,讲台展示,屏幕讲解,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4.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语言到位。

  5.学生亮点

  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在一位女生讲解问题二的之前,我还担心她说不清,但是却把每个空都用等量关系先表达出来,然后又用分式或整式的形式填写,做到了“空空有等量,步步有依据”,她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所以我们一定要放开手,不要吝啬自己的“三尺讲台,让这块宝地变成学生的地盘。

  师生关系:通过这节课,发现和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了,在课上老师和学生就像朋友,教师要走到学生中,聆听她们想法,并参与其中。征求她们的意见。

  6.应急处理恰当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超出了课前设想,在处理“捐款问题”中,很多同学都直接***要回答问题,,因为这节课,他们表现的太优秀了,于是我征求其中一位同学的意见,问他可不可把这样的机会让他其他同学,他欣然的答应了,而且是让给了我们班最羞涩的一位男生,这时候我看着他怯生生的看我的眼神,我面带微笑说“李斐同学是比较羞涩的,但他学习认真刻苦,请同学们给他加油”这时候,教师想起了一片掌声,当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将问题讲完的时候,我顺势说“他说的好吗”同学们都说好,于是又是一片掌声。当他回到座位要坐下的时候,我及时问了一句“有信心了吗”这次他的声音很响亮“有了”这样我和我的学生就完成了一次对性格胆怯的学生的信心教育,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培养了同学们谦虚,谦让,团结互助的精神。

  7.不足

  由于时间原因,擂台大比拼没有能够圆满完成,本来是想过这道问题,让大家知道一到应用题可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能够识别哪些是分式方程,一道题可以同时考核两个学习目标,并设想通过学生**完成在小组汇总,让学生主动到黑板写自己的答案,来培养同学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后教学中要对时间还有好好把握,及时调整,收放自如。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3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分式方程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

  教学设计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4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 应用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知识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三、总体反思:首先是学生如何顺利的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书本给出两个例子较难,按照书本的引入,一开始课堂就可能处以一种安静的思维,处于很难打开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所以才在学案中搭梯子降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继续探索与学习;实际问题的难度设置上是层层深入,问题也是分层次性,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预设问题能力,课前充分备好学生。例如:以前学过整式方程,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如果不事先详细解释清楚整式方程这个词时,合作探究二进行的'就不会很顺利。

  最后,我们应让恰到好处的鼓励语和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在愉悦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应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361”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习的基础上进上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符合课改要求,但是经过教学发现,以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节约的课堂上的时间。

  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回顾引入部分题目有点多,应该选择简单有**性的一两个题目,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教学重点强调力度不够。对学生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相信,而分式方程的难点就是第一步,即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化这个过程,应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或重点分析。例如,就学生的不同做法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课本的这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3、时间掌握不太好。学生预习还不够充分,导致突发事件过多,以致总结过于匆忙。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3篇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

  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要求能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已掌握简单的整式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过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概念的学习,为分式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做了极为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列分式方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列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列分式方程。

  三、教育理念及教法依据:

  采用建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教育及赏识教育理念设计教学。

  四、教学程序

  1、情境

  (出示)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设计发问:(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意义吗?

  (2)你能尽可能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吗?

  答:①两块地的面积相等;

  ②第一块地的产量为9000kg;

  ③第二块地的产量为15000kg;

  ④第一块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3)你还能找到哪些隐含的数量关系?

  答:⑤总产量/总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4)如何选设未知数?(通常设直接未知数,如建立方程困难则选设间接未知数)

  (5)哪些关系可以用来建立代数式?哪一个关系用来建立方程?

  (6)如何建立方程?

  解: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产量为xkg,则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x+300)kg、 由题意得9000/x=15000/(x+3000)、

  (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及所列方程)

  设计意图:(1)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推进学生的思维,突破学习的难点;

  (2)呈现列方程的通用方法:分析数据——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建立相关的代数式——建立方程;

  (3)如果学生的回答思维跳跃较大,教师采取追问的方式,将思维的关键步骤凸显出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跟进;

  (4)提醒学生:

  ①通常设一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方程,设两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建立两个方程;

  ②等量关系或用来列代数式或用来建立方程,不能重复使用;

  ③学会用代数式思考问题;

  ④列方程的思想要“深入人心”。

  2、情境

  (出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教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阵营,就以上问题,一方同学依次发问,另一方依次应答。**方围绕问题,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清楚问透彻;应答方有问必答。

  如,女生问:(1)请解释题中数据的意义?

  (2)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男生答:路程:普通公路全长600km,高速公路全长480km;

  速度关系: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

  时间关系:走高速所用时间是走普通公路用时的一半。

  行程问题中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女生问: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代数式?如何建立方程?

  男生答:解: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h,则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xh,根据题意,得600/x-480/2x=45、

  女生追问:哪些数量关系被用来列代数式?哪些关系被用来建立方程?

  男生答(略)

  设计意图:(1)变“师生问答”为“男生、女生的问答”,将问题的分析解决变成一个双方斗智的游戏,一个模拟的思维游戏,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问答中不同阵营的学生可以追加发问,可以补充回答,通过问题的解决既培养斗智斗勇的竞争意识,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适当指导,保证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

  (4)同时注意**教学时间。

  3、情境3、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求两次捐款人数各是多少。

  **教学:双方阵营互换角色

  解: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则第二次捐款人数为(x+20)人,

  由题意,得4800/x=5000/(x+20)、

  4、 形成概念

  问(1)以上所列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形成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问(2)“分式方程”与“分式”有何不同?“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3)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分式方程的是?

  a、(x-1)/3a=2x;b、(m+n)/x=2+(3+n)/x;c、(2+x)/5=3+(3+x/6;d、x/a-a/b=b/a-x/b、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概念的比较明确新概念,通过判断强化新概念。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361”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习的基础上进上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符合课改要求,但是经过教学发现,以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节约的课堂上的时间。

  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回顾引入部分题目有点多,应该选择简单有**性的一两个题目,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教学重点强调力度不够。对学生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相信,而分式方程的难点就是第一步,即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在这里,需要特别强化这个过程,应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或重点分析。例如,就学生的不同做法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课本的这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3、时间掌握不太好。学生预习还不够充分,导致突发事件过多,以致总结过于匆忙。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2

  进入初三总复习以来,我一直都在尝试探索一种比较适合总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周的教学实践,我基本形成了以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作业评析→出示学习目标→考点分析→学生**完成学案→小结归纳→课堂检测,今天在进行“可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复习课时,我也是按这样的流程来进行,没想到发生了一些意外,以致于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作业评析环节,我照常收集学生上堂课测验及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讲解其解答方法与思路,然后再给时间让学生自行改正。为了突出本节课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的区别,我还收集了学生以往在分式的运算中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没想到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却依然遇到了当初那样的困难,出现了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不得不已再花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改正解答的方法。这样,课堂已过去了10来分钟的时间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虽然我在此之前曾引导学生回顾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也书写在黑板上,但我没想到的是依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陌生的,特别是解答过程的书写更是显得百花齐放,有个别学生甚至于无从下手。于是我不得不已用一个例题示范解答过程,这样又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完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些意外呢?作业的评析环节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呢?学生为什么地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过程是如此的陌生呢?

  答案并不难以找到。

  一方面,在作业评析的环节里,我收集到的问题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或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他们都曾遇到过,但难度自然不会小,因此当需要他们再次解答时自然也就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所花的时间当然就较多了。

  另一方面,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方法的陌生,并不是因为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方法有多难或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离当初学生学习的时间太远了,而且当初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所用的课时就非常少,因此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问题原因似乎找到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呢?

  先来看作业评析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课前准备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再回忆当初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当时在解答这些较难或较易出错的问题时,为了赶课堂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是包办式的进行讲解分析,那时虽然讲解得清晰易懂,学生当时也反馈能听明白了,但当要他们真正动手时,却依然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缺少交流的问题讲解,虽然听懂,但不会做。同时,我选择的问题较多(3个)也是花费时间较多的原因,但如果不把这些易出错的问题都解决,那么学生所积累下的问题岂不是越来越多了?

  再来看我所编写的学案吧。我本以为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答思路步骤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没有在学案中安排例题示范去让学生自主阅读、复习。那么,在学案中安排例题示范会不会比让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再解释好些呢?我想,前者也许会省下课堂教学时间,但后者也许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后者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另一方面,课前我已预测到学生可能会把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分式的化简相混淆起来,很有可能什么出现在进行分式的化简时也去分母的错误。可我却在学案中忽视了编一两个分式的化简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无法对这两者进行了比较。

  因此,在编写学案时,特别是集体备课时,必需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推敲,以使学案更能发挥辅助学生复习的作用。

  那么,节课剩下的问题只能在下一节课再进行解决了!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3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节公开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整节课下来,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改进。个别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且利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旧知识的复习仍然不够,语速有点快,个别问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层次,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听课的老师给我多提意见,我会珍惜的。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4

  1、在复习中引入新的教学重点,回顾以往所学习的方程知识,采用让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利用学生的一个求不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x-1)/3+1=(2x-3)/6,借机让学生明确可化为ax=b(a不等于0)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自然巧妙的让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吸引了学生的***,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一步一步的听下去。

  3、通过设问,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质疑、思考与探究,通过质疑、思考与探索发现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喜悦的气氛下自主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也使我领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变枯燥为有趣同,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中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这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多联系实际,多设计情景,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电视剧,而他就是其中的主人公。

  2、变复杂为简单。

  越简单学生就越想学,越会做学生就越想做,简单之中蕴含着大道理,简单的做多了,熟练了,才可能去做复杂的。当然这需要形式多样,而不能单一。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就是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把学生硬拉过来,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5

  初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教师如能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习题的分层设计、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就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数学*均成绩。所以,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应用》这节课时,我首先仔细翻阅了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下)的数学书,然后从这两本书中选择了具有**性的十二道题应用题留做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认真写在作业本上,目的在于回忆各类题的相关公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把基础牢牢抓住。

  通过课前组长作业的检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行程问题单位不**或设中速度无单位、利润问题弄不清各种价(售价、标价、定价、进价……)的含义、不认真审视题中的关键字眼等等。看到这些“意料中”的错误,我感觉我的前置性作业做到了“查缺”,那么课堂上如何“补漏”就成为了最大的关键。针对课前的检查,我确定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先通过组内的“群学”解决共性问题,再通过“对学”进行“一帮一”,最后再通过几对“师友”间的相互点评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和共识,我认为本节课完成了我在备课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解决了“独学”中遇到的困惑。

  但是本节课留给我更多是思考:如何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方式高效地完成初三的各阶段复习?每种方式进入初三又该如何改进和发展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呢?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进。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6

  分式是八年级数学的第一章,经历了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教学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7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又为以后的教学 应用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分式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探索分式方程概念,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知识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在实际问题中充分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

  3、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三、总体反思:首先是学生如何顺利的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书本给出两个例子较难,按照书本的引入,一开始课堂就可能处以一种安静的思维,处于很难打开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所以才在学案中搭梯子降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继续探索与学习;实际问题的难度设置上是层层深入,问题也是分层次性,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感受。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预设问题能力,课前充分备好学生。例如:以前学过整式方程,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如果不事先详细解释清楚整式方程这个词时,合作探究二进行的就不会很顺利。

  最后,我们应让恰到好处的鼓励语和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在愉悦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们应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8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分式方程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

  教学设计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分式方程的解法部分属于重点,难点为利用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分式方程的解法是解决大多数数学问题的基础公具,应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解实际问题需正确找到等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问题,本节课学生对这条教学主线,理解较为清晰。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讲授、合作探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新课表理念。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本人,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

  1、把思考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试一试这个环节中,我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2、积极正确的引导,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3、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1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应用题阅读量大、建模难度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很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于是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试着运用表格分析法来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有章可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题: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

  分析:题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量关系,甲、乙两种状态。根据题意,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钟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用表格分析问题。

  步骤一:列出表格

  步骤二:依次填写表格信息

  表格的第一行填写题中最清晰的量,即工作量(甲、乙的工作量均为2640名学生);表格的第二行填写题中所设的量,即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是2x名/分钟,乙的工作效率):表格第三行填写第三个量,即工作时间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2

  昨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先讲解一个例题,并且说出解分式方程的思想编成一段文字,让孩子们记住,并且讲解难点――找最简公分母恶几种情况。然后让同学们练习。但就在昨晚入眠前的那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这节课,我让孩子们先做三道典型的题目,由于我没有预先教孩子们怎么做,肯定困难重重,这又何妨呢?我让孩子们自己克服困难去琢磨书本的例题后再来解答例题,很多同学通过观察例题很规范的搞定书后的练习。同时黄杰,懿嘉,芊悦三名同学自觉**来解答并板书后,让他们给全班讲解这三题的思路。最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1.不要怕学生有困难,不要总是给学生理好思路,让孩子模仿;这一节课中,如果按照我先前的设计,可能很多同学都很快掌握,但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没有深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了训练的机器。所以这一节课中,让孩子自学,陈芊悦**前根本就不会做这一题,但她大胆的走**,在台上临时学习,自行琢磨书上例题后解答出来最难的一道练习,相信她很有成就感。事实上,很多同学都能通过自学搞定。同时也暴露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让大家来帮忙。

  2.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当同学在台上讲解时,下面的同学要仔细听,找到他讲解的漏洞,或者语言表达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多同学做到了,但还要强化少部分同学的这种能力。

  3.什么内容适合学生讲解?并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合讲解,同学讲解前,一定是所有的同学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研究,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然后和讲解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讲解才有效果。包括老师给同学讲解前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所以要先学后教。如果还有少数同学不懂,一定得借力周围的同学去把问题搞懂后再听台上同学讲解。

  4.给孩子鼓励,相信孩子们能行。借助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充分相信孩子,但也要预先充分估计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给出恰到好处的指点,比如,这节课中贝贝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我告诉她自己去按照常规把方程的解带入方程检验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3

  分式初中数学中重要的一章,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复习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复习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我首先举一道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其解法,然后通过解一道分式方程,启发引导学生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教学反思。学生不是停留在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

  在教学设计上,以探究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营造了锻练思维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时时注意营造思维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表达。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同时,由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类比渗透思想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相比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运用类比教学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在探究、归纳分式方程解法的同时进行类比,让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有法可循,而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2.把分式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相比较,让学生既可以温习旧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

  3.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解法的类比,更能突显分式方程解法中验根的重要性。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方程,特别是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未知数在分母中),并探讨分式方程的解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符合新课程理念及“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采用了“复习旧知——创设情境——自主学——交流反馈——归纳提升——应用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一个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在解决旧知的基础上,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及去分母的方法。接着给出两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分式方程的定义。初步认识了分式方程后,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在展示反馈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不同的做法,并体会化归思想在解方程中的作用。通过检验发现有的分式方程会产生使原分式方程无意义的“根”,从而引发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释原因并归纳得到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及一般步骤。接下来进行应用练习。整节课的设计环节紧凑,衔接自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2.课堂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尊重学生,无论是分式定义还是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甚至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分式方程产生曾根的原因,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学困生,为学困生的学习搭建*台。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时,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主动关注学困生,指导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或提醒同组成员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环节,还请每组的5号同学上黑板展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允许同组其他成员上前帮忙,这就为学困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本节课前,教师就把评价标准写在黑板上,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标准对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地点评和评价。这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也训练学生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检查、学会评价甚至学会取长补短。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有瑕疵,本节课

  也不例外。由于本节课在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反馈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时间上很难把握,致使应用练习的时间有些仓促,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所有习题。另外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虽然比较高,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证明我对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特别是对“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更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和**,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分式方程的应用说课稿3篇

分式方程的应用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课本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能否**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课本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复习。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通过一个练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变形)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个工程问题,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规定工期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同样是一个行程问题一个工程问题,例3、例4作为练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1、课本108页第1题、109页第5题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

  六、板书

  板书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关系式,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 (菁选5篇)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1

  该节内容属于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分式》,本节主要讨论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行程问题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分式加减法的必要性。既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从简单的情况入手,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自然获得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得到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同时,让学生尝试用式子表述法则,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运用法则的环节上,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运算,去暴露问题,不拘泥于形式的讨论、合作,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后面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材料,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

  2。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由易到难,实在不行,再讲一节习题课,夯实基础。否则后面的分式应用题很难突破。

  5。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多注意对困难学生的帮助。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2

  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3

  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加减法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由于分数与分式有着很多类似的性质,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开始。先探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有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后,同样利用类比的方法,安排了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学习,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知识的层层落实与掌握,并且通过通分将异分母分式加减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从课堂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看,知识握比较好,知识已落实到位。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4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做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同分母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而最简公分母的寻找是通分的关键,因此可先通过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相类比,找出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乘积作为最简公分母,然后再通分。

  另外,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从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类比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阶递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暴露问题,再指出问题所在,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

《分式加减》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用了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来完成。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类比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通过将分式中的字母赋值,从而把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推及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整个过程中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通过把例题的再加工,使学生把错误暴露出来,引起他们的共鸣,课堂内学生的差错成为自己可贵的复习资料。接着出些不同的类型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分式的加减运算,强化技能,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设计探究环节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做的有点仓促,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

  目标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显得较为困难,为此,不要求让他们整节课去弄懂,会一道题应适当鼓励他们,让目标生对学习产生信心。

  总之,教学设计的种种考虑和措施,都是环绕着问题而展开的,都是在总体规划下为教学最优化而服务的。课后反思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优化。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习与实践”3-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习与实践”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二、整理与反思1、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7、完成93页的第9题学生**解答,交流说说1-3每道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怎样列方程,每个方程各是怎样解的

  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55,已知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都商5余1,甲、乙丙各是多少?学生课后交流、探索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教学难点:

  解方程的依据、理解等式的性质

  设计理念:

  通过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也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了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整理与反思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分式方程 教学设计

  2、你能自己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长方形的周长C=2(a+b)

  加法交换率a+b=b+a……

  3、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教师引导: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2)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4、你知道等式有哪些性质?举例说一说。

  强调:0除外

  教师归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相等。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同桌互相举例,**发言

  同桌讨论,个别学生归纳

  小组讨论,**发言。

  三、练习与实践

  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

  (2)每千瓦时电费0。52元,每立方米水费2元。小明家本月用了a千瓦时电和b立方米水,一共要付水费()元。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1)完成后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每个方程的过程,分别运用了等式的哪些性质?

  (2)说说解答每题时应注意什么?

  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比一个数的'2倍多5是70。

  (2)一个数加上它的1.2倍是13.2。

  (3)20乘以4的积,减去一个数得11。

  (4)一个数的2.5倍加上3个0.6是6.8。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说出式子的数量关系

  **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

  学生**完成

  四、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后点击

  已知A+A+A+B+B=54

  A+A+B+B+B=56,那么A=()B=()

  留给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讨论、完成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初步沟通算式、代数式、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方程及代数意识。

  教学重点: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式与方程”。看到这课题,你想到了哪些知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1,2,3,4,5,6……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x

  ②4,8,12,16,20,24……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4x

  师:4x与x有什么关系呢?4x表示x的4倍

  “2x+4”呢?“x÷2—4”呢?

  小结:我们要弄懂含有字母式子的含义,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个数,而这个数与这个字母有着一定关系。

  2。做一做。字母a来表示一个数,你能根据不同关系的表述分别写出另一个数吗?

  一个数另一个数

  a比a多2的数a+2

  比a少2的数a—2

  2个a相加是多少?2a

  2个a相乘是多少?a2

  a的2倍2a

  a的一半a÷2

  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2a与a2有什么区别?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什么?

  三、复习方程与解方程

  (1)如果黑板上的三个式子:“4x”“2x+4”“x÷2—4”的结果都是60,那么这些式子就都等于多少呢?

  像这样的等式数学上叫做什么?(方程)

  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学生**练习解上述三个方程,完成后校对讲评。

  四、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1。根据上述三个方程,编解决问题。

  (1)根据4x=60,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①小明骑自行车4小时行了60千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设*均每小时行了x千米。4x=60

  ②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

  解:设它的边长为x厘米。4x=60

  师: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2x+4=60,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①甲筐有苹果60千克,,乙筐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设乙筐有苹果x千克。列出方程是:2x+4=60。

  师:你能根据方程,补上相应的条件吗?(甲筐是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②如果要列出x÷2—4=60的方程,可以把哪句话改一改?怎么改?

  “甲筐是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改为“甲筐是乙筐的一半还少4千克”

  师:刚刚补上的两个条件,正是在列方程时要用到的关键句,知道什么叫关键句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小明和小刚两家相距425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经过2。5分钟后能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分钟走75米.小刚每分钟走多少米?(用方程解答)

  (1)学生**解答,指明板演,集体校对。

  (2)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要做到哪几步?

  一般步骤:①读懂题意;②设未知数;③找出等量关系;④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得数。

  师:在这六步中你们认为哪一步是最重要的?

  3。对比质疑突出优化。

  (1)陈老师为学校买了8个篮球,12个足球,共用去760元。已知篮球每个32元。足球每个多少元?(用方程解答,方法越多越好)

  学生**解答,集体分析校对。

  ①8×32+12x=760“篮球的总价+足球的总价=两种球的总价”

  ②760—12x=8×32;“篮球的总价相等”

  ③(760—12x)÷8=32;“篮球的单价相等”

  ④(760—12x)—32=8;“篮球的个数相等”

  ⑤(760一32×8)÷x=12“足球的个数相等”

  师:根据以上五个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你们觉得最容易找到等量关系的是哪一个?

  师: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能较快地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都应该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所列出的方程计算比较麻烦.就要继续调整,找出其他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像上题通常容易想到的是按“总价相等”来列出方程。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

  ①陈老师为学校买8个篮球,每个32元;买了若干个足球。每个42元;买这两种球共付了760元,问足球买了多少个?

  ②陈老师为学校买了8个篮球。每个32元;12个足球,每个42元。问共要付多少元?

  小结:②顺向思考题通常用算术法,①逆向的,较难的用方程比较简单。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习与实践”3-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练习与实践”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二、整理与反思1、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7、完成93页的第9题学生**解答,交流说说1-3每道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怎样列方程,每个方程各是怎样解的

  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55,已知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都商5余1,甲、乙丙各是多少?学生课后交流、探索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习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习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习,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习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习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