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的知识(民族乐器介绍教案)

**民族乐器介绍1

  拉弦乐器是利用琴弓与琴弦的磨擦产生振动为发音源,再通过琴筒共鸣与琴弦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革胡、四胡、马头琴等。现分述如下:

  (1)二胡

  又称“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到宋代称“奚琴”为“嵇琴”。到了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经有了千斤。二胡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革新家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艺术,二胡曲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成立后,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和椭圆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结构主要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组成。

  二胡可用于独奏、协奏、重奏、伴奏与合奏,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一般采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鸟语》、《赛马》、《豫北叙事曲》、《战马奔腾》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广东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特色乐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抒情、欢快、华丽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制成的,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它的构造与二胡相同,只是各个部件比二胡要大,发音比二胡要低。

  中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

  中胡的音色浑厚、刚劲,在乐队中主要起调整音色和充实声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独奏曲比较少,主要**作有:《苏武》、《草原上》。

  (4)板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乐器。它的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是琴筒和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圆筒形,是用坚硬的梆子壳制成(也有木质和竹质的),琴筒前口胶以桐木板,琴筒后口有的敞开,有的开5个音孔。

  板胡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两种。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长于表现激昂、欢快、热烈和奔放的情绪,也能演奏抒情、细腻的作品。如:《**哥哥回来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式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种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胡和染竹京胡等。其规格是根据京剧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调等几种专用京剧。

  京胡主要用于京剧伴奏,也可以独奏。定弦采用五度关系。京胡的音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坠琴、坠胡

  坠琴和坠胡是两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较接近的乐器。坠琴又称“坠子”,坠胡又称“曲胡”或“二弦”,前者是河南说唱音乐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后者是河南曲剧和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和坠胡除用于曲艺和戏曲的伴奏外,还可以独奏或合奏,都是以四度定弦。坠胡的优美,饱满而纯厚。适合于演奏活泼、流畅的作品,还能够模仿人声-、打击乐器声和某些动物的声音。

  (7)革胡

  革胡是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5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以二胡为基础并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新研制的,故称为革胡。

  革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8)四胡

  汉族称“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称“四弦”、“候勒”。它是18世纪上半叶以前传入我国的,主要流行于内蒙和华北地区。

  四胡主要用于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的ban伴奏和民乐合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音色与二胡似像非像,较有特色,善于表现抒情、活泼的作品。独奏曲如:《赶路》、《八音梆子》等。

  (9)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乐器,它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和二胡一样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今昭乌达盟)。13世纪初,马头琴在蒙古族广泛流传。

  马头琴主要由琴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组成。马头琴经常以独奏形式出现,也用于说唱音乐、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如:《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弹拨乐器

  弹拔乐器是利用弹拔琴弦产生振动为主要发音源,再通过琴箱共鸣与弦结合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弹拔乐器有:古琴、筝、扬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或“瑶琴”,又因为有7根弦,也称作七弦琴。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汉琴,是已知古琴的最早实物。古琴在历史的流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南北朝时,古琴音乐已用文字谱记写,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开始走向衰落,弹琴的人日渐稀少。

  **后,我国对古琴进行了**,加大了共鸣箱,使用金属弦、增加电扩音装置,使这一古老的乐器增添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板、琴弦、琴徽等构成。琴弦为丝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合奏一般是与箫一起。古琴的定弦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来确定,一般以“正调”定弦为基础。

  古琴的音色丰富,空弦音(称散音)浑厚、如铜钟声;泛音透明如珠,泛音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将获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称实音)结实宽润、柔和纤细。有深刻细腻的表现力。擅长表现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别是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潇湘水云》等。

  (2)筝

  筝在公元前237年以前,早已在秦国的民间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最初的筝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成为9弦、12弦、13弦,并且一直使用丝弦。清朝末期,改为16弦,本世纪30年代使用钢丝弦。新*成立后,对筝进行了多次**,如:增加筝的弦数,使用尼龙弦,出现了转调筝(24弦、25弦、44弦等规格)和49弦的蝶式筝等。

  筝可用作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音色优美、华丽。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描述狂风巨浪;不但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思念、忧伤的情感。如:《渔舟唱晚》、《战台风》、《丰收锣鼓》、《绣金匾》等。

  (3)扬琴

  扬琴又称“打琴”、“蝴蝶琴”等。扬琴原来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叫萨泰里琴,是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地区流行的乐器。明代末叶,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扬琴在我国经过了近400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还是演奏艺术、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它已经是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主要由琴箱、弦钉、弦轴、码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构成。琴箱为木质梯形,在琴箱的左右两旁设有弦钉和弦轴用以张弦。琴弦架在条形多档的码子上,山口是面ban板两侧的长形木条,起架弦作用,琴弦采用钢丝制作,琴竹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用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品种较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扬琴外,还有变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电扬琴等。

  扬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域一般为4个八度。扬琴的音色比较丰富,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区柔美、结实;高音区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扬琴的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刚劲有力的乐曲,又能表现抒情、细腻的作品。它最适合演奏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旋律。也可表现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非洲》、《红河的春天》、《将军令》、《忆事曲》、《节日的天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是某一类乐器的总称,它包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乐曲,其原由是“琵”、“琶”二字原来的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故以这两种手法弹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二字才专门用来称呼半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

  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两种琵琶,一种较小,琴箱是圆形,两面蒙皮,称“秦琵琶”;另一种较大,琴箱是圆形、木质的面板,四根弦,十二柱,后来称“汉琵琶”,又称“阮咸”或“阮”。新*成立后,琵琶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与品均按十二*均排列,可任意转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丝弦改用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构成。琵琶的品种很多,主要以相、品来区分,较常用的是六相25品琵琶。琵琶的定弦多达12种。

  琵琶可用作独奏、协奏、伴奏或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结实。既能演奏柔美、细腻的旋律,又能表现雄壮、有力的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汉琵琶”,因东晋时期有个名叫阮咸的人最善于演奏这门乐器,所以又称为“阮咸”。由此可见,阮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阮咸”在唐代极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新*成立以后,对阮进行了一系列**,研制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后的阮都为四弦,用金属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音域也加宽了。

  阮主y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琴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组成。

  大、中、小阮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小阮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中阮音色柔和、恬静,善于演奏抒情性的乐曲;大阮音色坚实,有力,在乐队中常用琶音衬托主旋律或以齐奏伴奏形式造成热烈的气氛;低音阮低沉、宽厚,主要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部的和声节奏伴奏。

  (6)三弦

  又称“弦子”。三弦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因此三弦的历史要从秦朝算起。

  三弦的品种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电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头、琴轴、琴杆、山口、琴鼓、琴码和琴弦组成。

  三弦主要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和合奏,也可以独奏。三弦音色清脆、深厚而富有弹性,很有民族特色,适宜演奏带说唱性和激昂的乐曲。

  (7)月琴

  月琴大约是在唐代,从阮演变出来的一种乐器,当时与阮相似,但后来就与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独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为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月琴的音色清脆、柔和、富有颗粒性。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

  (8)柳琴

  柳琴又称“柳叶琴”或“土琵琶”。柳琴属琵琶类弹拔乐器,它的结构与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样。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叶,体积比琵琶小一点,演奏时用拔子而不用“指甲”。还有一点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五弦的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柳琴属于高音乐器,音色刚劲,有穿透力,难以和其它乐器融合。特别擅长演奏节奏感强、活泼而欢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阅读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1)

——*民族乐器介绍3篇

*民族乐器介绍1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是利用琴弓与琴弦的磨擦产生振动为发音源,再通过琴筒共鸣与琴弦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革胡、四胡、马头琴等。现分述如下:

  (1)二胡

  又称“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到宋代称“奚琴”为“嵇琴”。到了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经有了千斤。二胡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革新家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艺术,二胡曲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成立后,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和椭圆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结构主要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组成。

  二胡可用于独奏、协奏、重奏、伴奏与合奏,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一般采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鸟语》、《赛马》、《豫北叙事曲》、《战马奔腾》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广东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特色乐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抒情、欢快、华丽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制成的,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它的构造与二胡相同,只是各个部件比二胡要大,发音比二胡要低。

  中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

  中胡的音色浑厚、刚劲,在乐队中主要起调整音色和充实声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独奏曲比较少,主要**作有:《苏武》、《草原上》。

  (4)板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乐器。它的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是琴筒和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圆筒形,是用坚硬的梆子壳制成(也有木质和竹质的),琴筒前口胶以桐木板,琴筒后口有的敞开,有的开5个音孔。

  板胡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两种。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长于表现激昂、欢快、热烈和奔放的情绪,也能演奏抒情、细腻的作品。如:《**哥哥回来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式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种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胡和染竹京胡等。其规格是根据京剧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调等几种专用京剧。

  京胡主要用于京剧伴奏,也可以独奏。定弦采用五度关系。京胡的音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坠琴、坠胡

  坠琴和坠胡是两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较接近的乐器。坠琴又称“坠子”,坠胡又称“曲胡”或“二弦”,前者是河南说唱音乐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后者是河南曲剧和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和坠胡除用于曲艺和戏曲的伴奏外,还可以独奏或合奏,都是以四度定弦。坠胡的优美,饱满而纯厚。适合于演奏活泼、流畅的作品,还能够模仿人声-、打击乐器声和某些动物的声音。

  (7)革胡

  革胡是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5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以二胡为基础并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新研制的,故称为革胡。

  革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8)四胡

  汉族称“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称“四弦”、“候勒”。它是18世纪上半叶以前传入我国的,主要流行于内蒙和华北地区。

  四胡主要用于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的ban伴奏和民乐合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音色与二胡似像非像,较有特色,善于表现抒情、活泼的作品。独奏曲如:《赶路》、《八音梆子》等。

  (9)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乐器,它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和二胡一样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今昭乌达盟)。13世纪初,马头琴在蒙古族广泛流传。

  马头琴主要由琴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组成。马头琴经常以独奏形式出现,也用于说唱音乐、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如:《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弹拨乐器

  弹拔乐器是利用弹拔琴弦产生振动为主要发音源,再通过琴箱共鸣与弦结合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弹拔乐器有:古琴、筝、扬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或“瑶琴”,又因为有7根弦,也称作七弦琴。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汉琴,是已知古琴的最早实物。古琴在历史的流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南北朝时,古琴音乐已用文字谱记写,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开始走向衰落,弹琴的人日渐稀少。

  **后,我国对古琴进行了**,加大了共鸣箱,使用金属弦、增加电扩音装置,使这一古老的乐器增添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板、琴弦、琴徽等构成。琴弦为丝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合奏一般是与箫一起。古琴的定弦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来确定,一般以“正调”定弦为基础。

  古琴的音色丰富,空弦音(称散音)浑厚、如铜钟声;泛音透明如珠,泛音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将获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称实音)结实宽润、柔和纤细。有深刻细腻的表现力。擅长表现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别是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潇湘水云》等。

  (2)筝

  筝在公元前237年以前,早已在秦国的民间流行,所以又有“秦筝”之称。最初的筝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成为9弦、12弦、13弦,并且一直使用丝弦。清朝末期,改为16弦,本世纪30年代使用钢丝弦。新*成立后,对筝进行了多次**,如:增加筝的弦数,使用尼龙弦,出现了转调筝(24弦、25弦、44弦等规格)和49弦的蝶式筝等。

  筝可用作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音色优美、华丽。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描述狂风巨浪;不但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思念、忧伤的情感。如:《渔舟唱晚》、《战台风》、《丰收锣鼓》、《绣金匾》等。

  (3)扬琴

  扬琴又称“打琴”、“蝴蝶琴”等。扬琴原来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叫萨泰里琴,是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地区流行的乐器。明代末叶,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扬琴在我国经过了近400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还是演奏艺术、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它已经是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主要由琴箱、弦钉、弦轴、码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构成。琴箱为木质梯形,在琴箱的左右两旁设有弦钉和弦轴用以张弦。琴弦架在条形多档的码子上,山口是面ban板两侧的长形木条,起架弦作用,琴弦采用钢丝制作,琴竹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用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品种较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扬琴外,还有变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电扬琴等。

  扬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域一般为4个八度。扬琴的音色比较丰富,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区柔美、结实;高音区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扬琴的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刚劲有力的乐曲,又能表现抒情、细腻的作品。它最适合演奏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旋律。也可表现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非洲》、《红河的春天》、《将军令》、《忆事曲》、《节日的天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是某一类乐器的总称,它包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乐曲,其原由是“琵”、“琶”二字原来的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故以这两种手法弹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二字才专门用来称呼半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

  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两种琵琶,一种较小,琴箱是圆形,两面蒙皮,称“秦琵琶”;另一种较大,琴箱是圆形、木质的面板,四根弦,十二柱,后来称“汉琵琶”,又称“阮咸”或“阮”。新*成立后,琵琶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与品均按十二*均排列,可任意转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丝弦改用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构成。琵琶的品种很多,主要以相、品来区分,较常用的是六相25品琵琶。琵琶的定弦多达12种。

  琵琶可用作独奏、协奏、伴奏或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结实。既能演奏柔美、细腻的旋律,又能表现雄壮、有力的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汉琵琶”,因东晋时期有个名叫阮咸的人最善于演奏这门乐器,所以又称为“阮咸”。由此可见,阮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阮咸”在唐代极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新*成立以后,对阮进行了一系列**,研制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后的阮都为四弦,用金属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音域也加宽了。

  阮主y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琴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组成。

  大、中、小阮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小阮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中阮音色柔和、恬静,善于演奏抒情性的乐曲;大阮音色坚实,有力,在乐队中常用琶音衬托主旋律或以齐奏伴奏形式造成热烈的气氛;低音阮低沉、宽厚,主要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部的和声节奏伴奏。

  (6)三弦

  又称“弦子”。三弦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因此三弦的历史要从秦朝算起。

  三弦的品种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电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头、琴轴、琴杆、山口、琴鼓、琴码和琴弦组成。

  三弦主要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和合奏,也可以独奏。三弦音色清脆、深厚而富有弹性,很有民族特色,适宜演奏带说唱性和激昂的乐曲。

  (7)月琴

  月琴大约是在唐代,从阮演变出来的一种乐器,当时与阮相似,但后来就与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独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为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月琴的音色清脆、柔和、富有颗粒性。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

  (8)柳琴

  柳琴又称“柳叶琴”或“土琵琶”。柳琴属琵琶类弹拔乐器,它的结构与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样。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叶,体积比琵琶小一点,演奏时用拔子而不用“指甲”。还有一点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五弦的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柳琴属于高音乐器,音色刚劲,有穿透力,难以和其它乐器融合。特别擅长演奏节奏感强、活泼而欢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2)

——民族乐器教案 (菁选3篇)

民族乐器教案1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发明,弘场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欣赏、动作扮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同学用心体验感悟音乐用心表示音乐。培养同学喜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同学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示能力和发明能力,提高同学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民族弹拨乐器,熟悉它们的音色和演奏姿势;

  2、通过欣赏《快乐的诺嗦》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合奏的丰富音色和表示力;

  3、调动同学对*民族音乐发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有发明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4、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发明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分析

  本课为广东省花城出版社“走进音乐世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中第二节教学内容《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在音乐课本上只有一般的乐器图片和简单的分析,同学从呆板的书上很难去了解各种乐器的结构色彩以和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先分出重难点按各器乐的特点在课件中常见的四种乐器:古筝、古琴、琵琶以和扬琴。首先通过实物直观介绍它们的结构、音色和演奏技巧,再次通过欣赏各自的**曲目听辨其音色说出各自的特点;最后让同学对乐器进行比较,然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保守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同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同学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同学的需求,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同学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了“同学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创设***等的教学氛围,以生动有趣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让同学在轻松愉悦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示音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民族乐器中常见的几种弹拨乐器(古琴、古筝、扬琴、琵琶等),了解它们的演奏特点和音色特点。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课件、电脑*台、扬琴、古筝、古琴、琵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

  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大家都看了吗?能告诉老师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吗?

  生:二十九个脚板印、击鼓倒计时……(指名同学回答)

  师:老师也有一个最难忘的片断,大家想知道吗?(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古琴演奏视频)

  师:这就是在开幕式文艺汇演中老师最难忘的片断,刚刚同学们在视频上看到的乐器叫——古琴,我们经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有谁知道古琴是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哪一类乐器组?

  生:弹拨类。

  师:同学们真聪明,古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出示课题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教师与同学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时机,以问题交流的方式导入,教师主动亲近同学,在创设*等教学氛围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乐器介绍讲解

  师:那究竟什么是弹拨乐器呢?(出示课件)

  师边向同学展示指甲、拨片和琴扦边介绍:用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和用琴扦击弦而发音的乐器,统称为弹拨乐器。(板书)

  师:到底哪些乐器用指甲,哪些乐器用拨片和琴扦演奏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讨吧!

  A、古琴

  (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刚看过的古琴,它有几根琴弦呢?让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七根。

  师:所以古琴也叫七弦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那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故事中的伯牙为钟子期演奏的乐曲分别是什么?(播放动画视频《知音的故事》)

  生:《高山》和《流水》

  (出示课件)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富有吟唱韵味的曲子,看你们能不能像钟子期一样成为伯牙的知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从直观和感官上认识弹古琴,感受古琴的音色特点。

  B、介绍古筝:

  师:那同学们知道在弹拨乐器里面哪一种乐器跟古琴长得最像吗?

  生:古筝(出示课件)

  师:虽然长得很像,但还是有区别,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琴弦。

  师:那古筝有多少根琴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数一数。

  生:21根。

  师:古筝也是用指甲演奏的弹拨乐器(介绍演奏姿势,然后指名同学**感受)

  师: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示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又能表示气势澎湃的乐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教学法,提高同学对音乐的区分能力和鉴赏力,引导同学主动参与,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师:古筝曲有一首非常知名的独奏曲,它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独奏曲,体会古筝宁静致远的神韵。听完之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这首古筝独奏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悠扬如歌……

  C、介绍琵琶

  师:“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弹拨乐器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弹拨乐器,它就是琵琶。

  师:琵琶呈半梨型,四弦,它也是用手指拨弦的弹拨乐器。(师简介演奏姿势)

  师:可是老师也不会弹哦,谁来帮帮老师,使它发出声音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一首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在聆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动作模仿琵琶的演奏姿势。(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多**欣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使同学们了解琵琶音色的特点,用动作表示音乐。

  D、介绍扬琴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有一种体积大,琴弦很多的乐器?

  生:扬琴!

  那同学们想不想老师现场为大家演奏扬琴的独奏曲呢。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演奏,但有一个要求,请你们边听边考虑,扬琴的形状和演奏方法和我们刚才介绍的乐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边听边模仿老师演奏的动作,等老师演奏完了,你们再告诉我答案,行不行?

  生:行!

  师为同学进行扬琴演奏《欢乐的新疆》。

  生:用琴扦演奏、形状是梯形、琴弦特别多……

  师:在弹拨乐器乐器中,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古琴、古筝、琵琶和扬琴之外,还有几种乐器是我们比较少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有月琴、柳琴、三弦、阮……(师出示教学课件,简单介绍月琴、柳琴、三弦、阮)

  设计意图: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同学主动参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3:拓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弹拨乐器,你们有没有把记住它们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都有哪些乐器?(师生总结)

  a、听辨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三段音乐,你们听听都是哪些弹拨乐器演奏的?然后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告诉老师答案。我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演奏姿势最正确。(师依次播放古筝独奏曲《出水莲》、扬琴独奏曲《将军令》、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片断)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效果,坚持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和发明力,根据同学的认知特点启发引导同学用动作表示音乐,体会乐曲的情绪。

  b、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只能独奏、齐奏,还能合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旋律动起来吧!播放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快乐的诺嗦》进一步感受弹拨乐器合奏丰富的表示力。

  4、师生总结

  八、教学后记:

  这是一节民族弹拨乐器欣赏课,认识弹拨乐器的名称、外形,了解其演奏方法,感受、听辨其音色特点是乐器欣赏教学的重点。五年级的同学已有自主参与的意识,尤其是欣赏课,应该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中来,让他们觉得我是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在接触新课之前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堂课有足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与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欣赏活动,让同学从民族民族乐器那丰富的表示力中,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同学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九、课例点评: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乐器可以给同学一个直接的感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音高,同时又可以选择最优美的旋律。这样,同学就会在不时的学习中不时地提高,从而使同学的审美得到培养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根据小学新课程规范,教师打破了保守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同学主动探究,研究发明,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表示和展现艺术的美,以娱乐性和活动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同学的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激发同学对知识的学习的渴望。

民族乐器教案2

  第七单元 民族乐器的传说

  单元执备人:徐晓炜

  单元概述:

  伟大的民族,总有动人的歌舞。动人的歌舞,总是伴随着美妙的乐曲。美妙的乐曲,总是有神奇的乐器来演奏。神奇的乐器后面,常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你听,那声音从山谷传来,又向草原流淌,时而回荡在云间,时而又徘徊于山岗……

  本单元选取我国蒙古族的马头琴、瑶族的长鼓、彝族的叶笛三种民族乐器,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该乐器演奏的乐曲特点。使学生对****的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还可根据故事创编戏剧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本单元共设计了三个课题:《来自草原的故事》、《瑶族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富有特色的艺术。

  课题一 来自草原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人民的风格、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2、在学唱歌曲和欣赏乐器以及创编故事剧等活动中,学生能够对乐器的造型和材料有深刻地认识。

  教学准备:

  1、马头琴的传说资料、图片资料或实物。

  2、马头琴音乐录音带、蒙古民歌的音乐录音带或CD光盘及蒙古风光图片。

  3、美术材料和工具,如图画纸、钢笔、油画棒或彩色水笔。

  课时建议:1课时

  活动一:草原上动人的传说

  1、在马头琴演奏的背景音乐下,和学生一起聆听故事《马头琴的传说》,观察马头琴外形结构的特点。

  2、悠扬的马头琴声好像自远方传来,是马儿在向主人倾诉?还是主人在倾听马儿的哭泣?说说马头琴乐器的音色有哪些特点?教师还可选择一段二胡演奏的片断,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别和感受马头琴的独有音色。

  3、根据传说,分小组合作或个人用连环画的形式,完成一组绘画作业。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意图进行改变。

  4、老师挑选几幅作品请学生讲述所表现的是故事中的哪些场景,大家进行评价。

  活动二:草原上放声歌唱

  1、单元页欣赏

  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勤劳的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的乐器,他们用这些美丽的乐器,演奏出动听的乐曲。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要学习蒙古族、瑶族和彝族三种乐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乐器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单元页上摆放着三个民族和三种乐器的图片,你能分别指出来吗?

  2、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也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所以我们称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

  3、请同学们一起听赏或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感受乐曲节奏所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忧伤,是热情还是沉静?引导学生富有感情的歌唱。歌曲唱会后再唱乐谱,进行由音及性的学唱乐谱,并请学生共同分析歌曲中出现了那几个音级,属于什么调式。

  活动三:我们在马背上驰骋

  1、欣赏蒙古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

  2、回忆以前艺术课学习过的蒙古族舞蹈动作,结合课堂上的欣赏,请学生分组模仿其中的动作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给予评价。

  3、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评价建议:

  1、对学生在连环画创作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于善于合作绘画的同学要多鼓励。

  2、挑选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大胆展示的学生为大家做演示,并请大家从舞蹈的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嘎达梅林》、讲传说故事、舞蹈欣赏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人民的风格、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2、在学唱歌曲和欣赏乐器以及创编故事剧等活动中,学生能够对乐器的造型和材料有深刻地认识。

  教学准备:

  1、马头琴的传说资料、图片资料或实物。

  2、马头琴音乐录音带、蒙古民歌的音乐录音带或CD光盘及蒙古风光图片。

  3、美术材料和工具,如图画纸、钢笔、油画棒或彩色水笔。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检查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校的舞蹈《草原畅想》吗?现在,跟着音乐老师和你们一起跳一段。

  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

  三、新授:

  草原上动人的传说

  1、在马头琴演奏的背景音乐下,和学生一起聆听故事《马头琴的传说》,观察马头琴外形结构的特点。

  2、悠扬的马头琴声好像自远方传来,是马儿在向主人倾诉?还是主人在倾听马儿的哭泣?说说马头琴乐器的音色有哪些特点?教师还可选择一段二胡演奏的片断,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别和感受马头琴的独有音色。

  3、根据传说,分小组合作或个人用连环画的形式,完成一组绘画作业。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意图进行改变。

  4、老师挑选几幅作品请学生讲述所表现的是故事中的哪些场景,大家进行评价。

  草原上放声歌唱

  1、单元页欣赏

  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勤劳的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的乐器,他们用这些美丽的乐器,演奏出动听的乐曲。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要学习蒙古族、瑶族和彝族三种乐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乐器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单元页上摆放着三个民族和三种乐器的图片,你能分别指出来吗?

  2、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也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所以我们称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

  3、请同学们一起听赏或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感受乐曲节奏所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忧伤,是热情还是沉静?引导学生富有感情的歌唱。歌曲唱会后再唱乐谱,进行由音及性的学唱乐谱,并请学生共同分析歌曲中出现了那几个音级,属于什么调式。

  我们在马背上驰骋

  1、欣赏蒙古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

  2、回忆以前艺术课学习过的蒙古族舞蹈动作,结合课堂上的欣赏,请学生分组模仿其中的动作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给予评价。

  3、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评价建议:

  1、对学生在连环画创作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于善于合作绘画的同学要多鼓励。

  2、挑选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大胆展示的学生为大家做演示,并请大家从舞蹈的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民族乐器教案3

  【活动总目标】

  1、喜欢参加《民族乐器》的主题活动,激发对民族乐器的兴趣,感受*民族乐器的丰富和独特。

  2、尝试运用**、交流、讨论等活动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乐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各种民族乐器不同的音色及演奏方式,重点认识二胡、琵琶、大鼓、笛子等民族乐器,了解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作。

  4、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安静地倾听和观看民族乐器的表演并爱惜民族乐器。

  5、乐意与同伴相互协商分配,在音乐伴奏下能专注地进行合作模仿演奏,体验共同表演的乐趣,获得成功感。

  【活动方案】

  活动一:欣赏歌曲《阿拉穆罕》

民族乐器介绍教案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活动目标:

  1、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初步认识各种民族乐器。

  2、模仿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学做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

  3、对*民族乐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女子十二乐坊的《阿拉穆罕》光碟。

  2、各种民族乐器的替代品(羽毛球拍、木棍、玩具高尔夫球棒等)。

  活动过程:

  1、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阿拉穆罕》,激发活动兴趣。

  ★指导语:你看到了什么?她们演奏的是什么乐器?

  2、再次欣赏,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并模仿表演。

  ★指导语:××乐器是怎么演奏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分别模仿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各种乐器的演奏动作。)

  3、运用各种乐器的替代品进行表演。

  (1)讨论各种乐器的替代品。

  (2)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替代品,跟着音乐进行演奏。

  (3)交换乐器进行表演。

  活动二:参观民族乐器展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社会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民族乐器展,感受*民族乐器的丰富和独特。

  2、对民族乐器感兴趣,在参观活动中能大胆地与有关工作人员、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建议:

  1、事先与幼儿共同讨论有关民族乐器的问题及**内容。

  2、与民俗博物馆民族乐器展厅联系好参观事宜(了解幼儿的问题、进行适当的介绍、部分乐器演奏等)。

  活动三:我知道的民族乐器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欣赏等活动,初步了解二胡、琵琶、大鼓、笛子等常见民族乐器的特征及演奏方法,激发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2、能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参观、**的内容,体验分享经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二胡、琵琶、大鼓、笛子等常见民族乐器。

  2、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录像。

  活动过程:

  1、交流自己参观、**的内容,体验分享经验的乐趣。

  ★指导语:你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它是什么样的?

  2、初步了解二胡、琵琶、大鼓、笛子等常见民族乐器的特征及演奏方法,激发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1)观察并了解二胡、琵琶、大鼓、笛子等常见民族乐器的特征。

  ★指导语:我们来看看××乐器,它上面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逐一出示各种乐器进行观察。)

  (2)欣赏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录像,了解不同的演奏方法。

  ★指导语:这些乐器是怎样演奏的呢?(个别幼儿操作乐器演示,全班幼儿徒手模仿。)

  3、观看录像中演员的表演,按意愿模仿各种乐器进行演奏,激发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3)

——草原民族乐器有哪些 (菁选2篇)

草原民族乐器有哪些1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 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蒙古筝一般指雅托噶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

  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有区别的,**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 军事活动中;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据传,十三弦雅托噶**着古代十三个蒙古部落和十三个官位的团结。今天流行于*****区各地的雅托噶仍弦数各异,伊克昭盟有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在十二弦上加一低音弦)的雅托噶,乌兰察布盟有十三弦、十四弦雅托噶,锡林郭勒盟有十二弦、十三弦和近代十六弦雅托噶,昭乌达盟有十二弦和十三弦雅托噶等。

  火不思 :

  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新疆、***、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胡笳 Hú Jiā 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区、新疆*尔族**区伊犁哈萨克**州阿勒泰地区。

  木制三孔胡笳,流传于蒙古族民间,深受普通牧民的喜爱。

  1985年,有关学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罕达嗄图蒙古族**乡发现了这种胡笳,将其定名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放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发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多运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与管音结合同时发出声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演奏技巧独特,擅长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

  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胡琴, 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古代*称谓北方****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草原民族乐器有哪些2

  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 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蒙古筝一般指雅托噶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

  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有区别的,**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 军事活动中;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据传,十三弦雅托噶**着古代十三个蒙古部落和十三个官位的团结。今天流行于*****区各地的雅托噶仍弦数各异,伊克昭盟有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在十二弦上加一低音弦)的雅托噶,乌兰察布盟有十三弦、十四弦雅托噶,锡林郭勒盟有十二弦、十三弦和近代十六弦雅托噶,昭乌达盟有十二弦和十三弦雅托噶等。

  火不思 :

  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新疆、***、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胡笳 Hú Jiā 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区、新疆***族**区伊犁哈萨克**州阿勒泰地区。

  木制三孔胡笳,流传于蒙古族民间,深受普通牧民的喜爱。

  1985年,有关学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罕达嗄图蒙古族**乡发现了这种胡笳,将其定名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制,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下部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设簧片。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管,两手食指、中指分别按放三个音孔。上端管口贴近下唇,吹气发音。可发出十二度的五声音阶。多运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与管音结合同时发出声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演奏技巧独特,擅长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

  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胡琴, 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古代**称谓北方****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后有同名人物,在该领域有一定贡献的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胡琴等。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4)

——**民间美术教案 (菁选8篇)

**民间美术教案1

  教材分析: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组合。

  2、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了解*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的民间美术馆。

  最后要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二、 新课内容

  1、 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 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 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 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 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 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风筝。**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这是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的又一印证。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有的则形成约定俗成的符号造型,如五毒(即:瞻赊、蝎、壁虎、蜈蚣、蛇)。这是我们欣赏民间美术品时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地方,只有发掘出其中寓意,才能体会其构思之妙。

  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 故有称之为“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织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民间美术教案2

  [课型]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请大家看书本75页。1、2、3、段(板书)

  (三)讲授新课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4分钟)。

  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

  [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迷信。

  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间美术吗?

  生:我是江苏苏州的,我的家乡有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

  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

  [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作画面呈圆型。**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

  [生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生:除了苏州的桃花坞,还有河南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2.刺绣(9分钟)

  师:看过了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于刺绣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有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生:我是苏州渚,我们那儿大人、小孩都会绣(简介作刺绣情况)

  师:说起苏绣,它可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呢?[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大家看,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这小猫哪象是绣出来的,仿佛是真如站着一只小猫,令人赞不绝口。[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

  [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风筝的艺术。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5.编织(1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12分钟)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

  师:通过学  (八)生听音乐,出教室。

  注本课例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录像)评比一等奖

**民间美术教案3

  教材分析: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组合。

  2、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了解*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的民间美术馆。

  最后要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二、 新课内容

  1、 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 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 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 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 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 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风筝。**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这是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的又一印证。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有的则形成约定俗成的符号造型,如五毒(即:瞻赊、蝎、壁虎、蜈蚣、蛇)。这是我们欣赏民间美术品时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地方,只有发掘出其中寓意,才能体会其构思之妙。

  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 故有称之为“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织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民间美术教案4

  什么是*民间美术(寻找身边的实例)?*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什么?*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它健康地发展和延伸着的民族精华,也总是以它与时代相适应的面目存在于社会中,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美在民间用不朽”呢?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民间美术品。

  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简述: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艺术精华,灿烂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统习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民间美术,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

  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老师:**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

  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

  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

  现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这些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彩塑,玩具和绣花等等.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老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分析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男生:所谓民间美术就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老师总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学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学生:剪纸、年画、泥塑、风筝、。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

  (1) 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2) 年画(10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依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看图片《一团和气》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作品。画面成圆形,**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3) 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哪些了解呢?

民族乐器的知识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4) 玩具。(4分钟)

  首先拿出一个木偶,向同学们问好,刚才谁向你们问好啦?

  接著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主要的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

  <1>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的风筝,讨论**风筝的艺术。

  <3>布玩具:布老虎

  5. 民间雕塑(2分钟)

  放一些雕塑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想想雕塑有什么特点,类型和风格.

  生:雕塑有圆雕和浮雕

  老师通过图片向同学们讲解.

  〈四〉小结(3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谈谈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然后老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分钟)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

  〈六〉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民间美术教案5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本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等民间美术.`这一课以*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介绍为主,通过介绍最有**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内,教师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辅助教学为学生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二、 学情分析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特别是对**文化,日韩文化特别感兴趣。然而我国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关注较少,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关注民间美术。

  三、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种类及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案学习和课堂活动,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民间美术,喜爱民间美术,增进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间美术种类及基本特点、造型语言。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以及运用造型语言去欣赏民间美术。

  课前预习:

  一.民间美术的定义: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而言的;在现代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艺术家的美术,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

  二.民间美术中最有**性的艺术式样(类别)是:

  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皮影等。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实用简洁、随意大方、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热烈夸张、 象征寓意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在我们自己的家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美术作品都有哪些?都是在哪些地方哪个场合看到的, 2 *民间美术的范畴:, ,剪纸、年画、刺绣、雕塑、玩具、民间雕塑和其他民间艺术.可谓无处不在.

  3、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图案采用谐音和寓意的方式来表达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前者如: “连(莲)年有余(鱼)”,“大吉(鸡)大利”; 后者如:以葡萄、石榴或鱼寓意多子(籽)。 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寓意性、象征性

  (二) 精讲点拨

  1关于皮影:

  皮影是皮影戏表演的道具,包括影人和道具,最初是用素纸雕镂的,后来改用牛皮或驴皮,取其韧性好、半透明、易于雕刻及着色。

  2.关于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较高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 天津杨柳青年画在古代被称作宫廷年画主要表现形式以半印半画为主。 苏州桃花坞年画为水印套色为主,主要是描绘大的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古代被成为小市民年画。 潍坊杨家埠年画属于民间年画,主要流传于民间,是农民春节必备的表现喜庆的和民俗的年货。

  3.关于剪纸:

  剪纸主要用来表达喜庆祝福,剪纸的形式有单色、染色和套色,通常用象征热烈吉利的大红纸剪成。剪纸的类型:阴刻和阳刻。阴刻:刻掉线条和花纹,留下图案大的块面。阳刻:刻掉图案的空白,留下线条和花纹。

  4、其他

  比较突出的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我国风筝著名产地:**、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其造型就来自**传统的沙燕风筝。

  布玩具 天津“泥人张”彩塑 **沙燕风筝

  大

  阿福

  山西面花 皮影

  (三)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_寓意性_、_象征性_。

  2.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有:_天津杨柳青_、_苏州桃花坞_、_潍坊杨家阜_、河南开封朱仙镇_等。

  3.剪纸的形式有:_单色_、_染色_和套色。

  二.选择题

  1.我国著名的民间三大年画产地是( d )①天津杨柳青②苏州桃花坞③潍坊杨家埠④无锡惠山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民间美术是我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外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请问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是( a )A.广大劳动人民 B.文人士大夫 C.美术家 D.宫廷画家 课后延伸

  对应题:将下列省份或城市填入相应的民间美术后4

  泥泥狗( 1 ) 炕头狮(3 ) 兔儿爷( 4 )大阿福( 5 )风筝( 2 ) 砖雕( 6 ) 泥人张( 7 ) 面花( 8 )

  ① 河南 ② 潍坊 ③陕西 ④** ⑤江苏 ⑥徽州 ⑦天津 ⑧山西

**民间美术教案6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增强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应从民间美术的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的表现形式、象征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民俗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今年的春节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大家还记得过年时,过年除了贴窗花之外,还会给家里做哪些装饰?(贴对联,贴年画,风筝等)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么还可以和家人结伴一起踏青放风筝去。它们属于美术里面的哪个门类?——民间艺术。引出课题:美在民间——**民间艺术。

  二、讲授新课

  民间艺术的概念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创造者是劳动人民,并非是达官贵人)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民间艺术的分类

  大家都知道哪几种民间艺术的分类呢?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身边最常见到的年画。

  (1)年画

  年画又称喜画,是**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看图,朱仙镇木板年画)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他只是一个小镇,但是这里的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四大特点:

  一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

  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绘画领域有立七坐五蹲三的说法)

  三是线条流畅,粗细相间

  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2)剪纸:

  又称刻纸,窗花或剪画。这是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

  (引导:剪纸大家都见过,而且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上过剪纸手工课,但是大家对剪纸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聊一聊。)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名字呢,又有什么区别的呢?)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不同,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所以人们统称为剪纸。

  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早在汉代,民间农夫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图案,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后来逐步发展,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节日,都要剪贴各种剪纸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沽。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甚至在许多农户,窗花剪纸成为择婚的条件之一,比如谁家的姑娘“能描(绘)、能剪(窗花、衣服样式、款式)、能扎(绣工)”,就被农家竞相择婚。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陕西民间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3)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工艺要求很高,他有五点,分别是:顺,齐,*,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是指手势准确,绣面*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4)泥塑

  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造型独特,比例夸张。(如图:)泥塑的泥土要求比较高,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出原型、翻模、脱胎、着色。制出原型首先要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用水胶调匀,为了使颜色有更强的附着力。

  除了年画,剪纸,刺绣,泥塑,还有皮影,编织,狮子舞,秧歌等等,这些呢,由于时间关系,希望大家课下可以对你感兴趣艺术形式进行了解)

  总结:

  民间美术的特点——1、造型夸张、2、色彩艳丽,3、并富有象征寓意。

  三、互动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目前,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民俗活动的消退而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已经逐渐脱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作业:

  我们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现在面临一个很严峻的现象,有许多已经不能够很好的传承下来了,面对民间艺术的逐渐消失的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关注传统,传承发展。

  六、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可以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那里有更多值得我们骄傲的民间艺术,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民族未来的主人,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及传承,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你们手中,让**民间艺术的色彩,辉映这个世界吧!

  七、课后反思:

  本章节的内容,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入手,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再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加深理解民间美术的与民俗的依存关系。

**民间美术教案7

  什么是*民间美术(寻找身边的实例)?*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什么?*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它健康地发展和延伸着的民族精华,也总是以它与时代相适应的面目存在于社会中,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美在民间用不朽”呢?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民间美术品。

  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简述: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艺术精华,灿烂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统习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民间美术,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

  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老师:**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

  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

  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

  现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这些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彩塑,玩具和绣花等等.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老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分析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男生:所谓民间美术就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老师总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学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学生:剪纸、年画、泥塑、风筝、。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

  (1) 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2) 年画(10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依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看图片《一团和气》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作品。画面成圆形,**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3) 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哪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4) 玩具。(4分钟)

  首先拿出一个木偶,向同学们问好,刚才谁向你们问好啦?

  接著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主要的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

  <1>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的风筝,讨论**风筝的艺术。

  <3>布玩具:布老虎

  1、实物展示、多**显示: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鞋垫与现代专业美术作品《奔马图》创作者的比较(为了说明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2、多**出示照片:《*广场放风筝》、《农家的灶台》两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当中的民间美术,并说说民间美术用在这里的目的。(这里是为了通过直观的图片说明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认识民间美术是用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的。)

  3、师生问答:我国有哪些传统的民俗节气?大量的民间美术在怎样的场合出现?在这些活动中民间美术起到什么作用?(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分析和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了解民间美术是用来丰富民俗活动的。根据以上的方法很自然就引出民间美术的定义。)

  用多**显示:什么是民间美术: 传统的民间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现代的民间美术是相当专业美术而言;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是用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俗文化的美术。

  <二>、走进民间美术:(我从民间美术如何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和世界两个领域来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和艺术特征)

  1、民间美术种类(5分钟)

  A、**:民间美术怎么贯穿在人民生活中也就是它以什么形式、什么用途、流行什么地域……存在人民的生活中?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种类说起。(这里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找出民间美术的种类。)

  B、用实物、多**图片展示民间美术种类并让学生欣赏、辨认、归类。如剪纸有哪几张、玩具是哪些、哪些又是刺绣……(本环节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及实物的辨认,加深对民间美术种类的认识,巩固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对民间美术种类的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

  C、出示民间美术分类罗列表(通过对种类繁多的确认,进一步说明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民间美术存在人民生活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很宽的横向的面)

  2、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本环节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语言表现特点的了解,向学生解释贯穿于人们领域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很深邃的纵向的面)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6分钟)

  a、多**展示图片《喂鸡》:分析作品从表现手法上怎样表达稚拙的表现。让学生明白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b、多**出示剪纸作品《三鱼争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题材、构图形式、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寓意。(这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并不是简单、粗浅的东西,而是很有内涵的表意的艺术)

  c、**:民间美术所要表达的是哪些祝福的意愿?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要表达的是如:**、富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祝愿。人民群众是用什么物体或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引导认识如: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多寿、牡丹象征富贵、脸谱中色彩的寓意……(本环节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民间美术原来是用有象征意义的东**表达“吉祥美好”的语言)

  多**出示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民间美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的美术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二)民间美术语言的表现特征(15分钟)

  根据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教师直接解释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1〉、求真——真挚、真实: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2〉、求活——灵活、生命力:热烈夸张 象征寓意

  带问题欣赏作品:这是一件什么作品?它表达什么寓意?你觉得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寓意?它追求的是怎样的艺术特征?你觉得作品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特征?……(这里根据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特点理解的基础上,也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的特点,我提倡师生共建一个开放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并致力体现“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把学生分组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教师

  a、用作品《坐马车》、《泥孩儿》、《封侯多寿》和《三顾茅庐》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特点和运用的题材。向学生说明人民群众是在生产劳动之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自发的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的想象发挥来表达自己的。从而解释了民间美术有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的特点。

  b、多**展示图片:《公鸡》分析作品中表现出活跃的原因:夸张的造型、大胆的装饰、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

  c、多**展示图片《连年有余》、《牡丹》、《民间五毒》、《老鼠娶亲》等作品来说明民间美术作品具有寓意从而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并说明民间美术作品是用谐音、象征、比拟、借喻等手法把寓意给表达出来

  三、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8分钟)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本环节拓展与延伸到对民间美术继承和发扬。这一过程结合现代生活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把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学中。)

  说一说:民间美术的现状(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看一看: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中运用

  视频欣赏: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俏夕阳》

  多**图片欣赏:欣赏有民间美术元素作品

  (通过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认识的民间美术不是过时的东西,而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到现代的生活中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最后引用名言:我们不能把传统仅仅作为遗产来保护,因为遗产是一种不动产,应该将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活的资源。

  四、动动手(6分钟)

  (本环节主要为了使学生感受制作民间美术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感情)

  1、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剪纸实践剪“双喜”,“窗花”用多**展示剪纸的制作过程。

  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在制作的过程中放《喜洋洋》音乐来渲染气氛)

  五、师生再见 (课堂)

**民间美术教案8

  教材分析: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组合。

  2、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了解*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的民间美术馆。

  最后要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二、 新课内容

  1、 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 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 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 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 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 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风筝。**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这是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的又一印证。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有的则形成约定俗成的符号造型,如五毒(即:瞻赊、蝎、壁虎、蜈蚣、蛇)。这是我们欣赏民间美术品时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地方,只有发掘出其中寓意,才能体会其构思之妙。

  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 故有称之为“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织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5)

——**民间舞 (菁选8篇)

**民间舞1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2

  一、民间舞蹈内节律的源起

  内节律乃是民间舞蹈的内在构件,是民间舞原生态的要素,具有源起的复杂色彩,它是以人的心灵萌发的内在动力为起点,产生欲舞而舞、欲蹈而蹈的精神与情感的预设性表现力,它也是舞蹈精神,呼之欲出的美之激越和冲动,以及舞蹈得以外在节律的源泉,是舞蹈意象最初的萌发,也是情感表达的潜在能量,它具有强烈的延展性和艺术性。

  显而易见,它同**画创作中的“意在笔先”一样具有意象性和欲设性内涵,也与文学创作“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内在意味有着相似之处。因此说它与**画的意象之美和文学的内在神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内节律伴随舞蹈一呼一吸的生命律动而律动,具有着民间舞最原始的那种冲动,它深刻的内在脉动和注于其内达于其外的舞蹈表现力,依赖人这一有机生命体而运化。因此说,它是归于人的心源,始于心动的那“一刹那、一瞬间、一须臾”的表现方式,其欲设性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着,并生发出外在节律而实现其精神意象的完满自足,它类于音乐的音声相合的原理,也就是说“音暗伏在声前”的原理。

  如果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种族记忆特征话,那么这个内节律同样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原型”意味,即“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也就是卡尔固斯塔夫.荣格(名心理学家)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识”,正是由这层原始种族记忆,才使我们感到那民间舞蹈的内节律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才有了那不可言状的生命跃动感,也才有了魅力四射的民间舞蹈形态。这一切已成为人类的精神故园,以及**与美好的象征,是艺术灵魂的所在。

  舞蹈内节律一方面源于人的生命实体,同时它又是一种物理运动的内在张力,它节律的表现过程是一个失量的过程。从表达形式而言它隐含着天地大道的真实不虚,是类于“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同时也有着“人文之元,之太极[特性。简言之,它来自于天地自然,也来自于人的本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舞蹈内节律是天地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本能的,抑或是艺术精神的反映。从题材内容上看,不难窥测出它那艺术内涵的表现力均来自于自然万象,并肇始于天籁,立足于大地才使它有了精神本体,即“漠不厚道,心以敷章”,[就是说这一内节律是有一定内容的,尽管它不是那么具有明确所指,但至少说它具有鲜明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正是依“道”的,也就是按照大自然规律的,以及人与自然合一的基本精神来完成舞之情态、蹈之步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类似于文章的那种表现性,像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伏笔那样,具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感觉。舞蹈内节律似乎有着大宇宙系统的内在驱动性,使舞者情不自禁于生命和情感的场能**下得以生发,似乎欲设在舞蹈之内的精神动律有着鬼使神差,这神是“道”是自然“常态”与“异态”的有机结合,是人之本能与精神暗合的结果,就如同**哲学上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原因与结果”[那样具有生命内相的那种存在,正是这种来自于生命底层的精神愉悦或是悲哀与愤怒,均能成为舞蹈内节律的原型启示,并幻化于舞者生命的那一刹那中。因此说,舞蹈内节律有着来自远古的生态性哲学意味。从我国艺术史的角度看,民间舞蹈艺术早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具有了优秀的、内在的艺术品质和多样的艺术风貌。

  在民间舞蹈的表现中,“一旦原型的情景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如:蒙古族民间舞“胸背”组合,其动作节律特点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之气,节奏头拍拉的很长,接着给一个强调节拍,紧接着再加强一个拖长拍子使草原的辽阔之气尽显其中,这样在反复的节律重复中蒙古舞的辽阔深长之美,在起伏有致的动态节律中展开。这种审美体验正是内在的冲动带来的,是激活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祖先留存的心理的、原型的记忆在支配着,它的源起似乎是非常复杂的,但同时也是非常简单的,就如同**古老《易经》中的易道之理“负阴抱阳”,具有了宏观与微观性。由此我们看到了那个自然的“一合相”(佛学语),大一统的出现于我们的一舞一蹈中,似乎那种舞蹈的内节律是有魂的。又如:强调以情带动,体现东北秧歌内节律之美的“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儿”,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节律美的要点,节奏点急促线延伸,“稳中艮”、“艮中浪”、“稳中俏”的节律处理。这种动静、收放强弱对比鲜明,轻重缓急巧妙的节律动态特征,它鲜明地体现出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心理特征。它操控着舞蹈的生命内核,所有发出的舞蹈动律都能找到原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那里有着民间远古的精气神,有着不为人知的多重期盼。而**民间舞蹈的个性风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实现。通过我们的考察和努力,对民间舞的原生态探究的思维和方式有助于我们把握民间舞蹈的内节律,并通过其它舞蹈的节奏与节律来寻找一条适应于教学的途径,来加强民间舞与当代的融合性。在此,民间舞蹈的内节律似乎是“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的一种生命的精神所显,这种“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内节律的取法是通过多种多样渠道的,在对万事万物仰观俯察中,那些诸身诸物,均在人的精神制控中得以融合,并会于圆通。又同历史文化的诸多因素取得了联系,并在艺术形态上定性却不定量,这就表明了我国民间舞蹈的原生态要素,以及关系到它的源起观念、延展性和艺术性的一种思路。

  因此说,民间舞蹈内节律的种族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有序可寻的,要想复制出它的一些脉络就必须从遗留下来的民间舞入手,从现有民间艺人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中找到来自遥远的那些信息,而且可以用人类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这项工程。并积极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拯救文化遗产,尽最大的努力来挖掘的整理民间舞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来认识民间舞蹈的精髓所在,也将使内在节律的源起与确认上更加准确。显而已见,民间舞蹈内节律已成为当代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通过我们的努力,民间舞蹈内节律也必将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纳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民间舞蹈内节律的延展性与艺术性

  在民族舞蹈内节律的感悟空间上,我们一方面守护着族类的原始记忆,同时又在有限的时段里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用一颗感天动地的心,去跃动内在节律使之成为艺术情感、为时代而呼吸,为时代而舞蹈,并在传统文化理路上铸就真纯,来完成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工作。随着我们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显然各民间舞蹈之间均有着各自的舞蹈艺术特征,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风貌,而这种形态和风貌都有着各自的内节律特性。如汉族民间舞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组合,动作内节律突出山东女性坚韧、挺拔、利落的抒展之美,而传导于外节律时其节拍起起伏伏都在一个拉长的附点上,这样的内外节律充分表达出山东女性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和细腻泼辣的舞蹈情感,表现出山东女性对生活的渴望和毫无掩饰的情感宣泄。民间舞教学应紧抓在内节律启动下的“两个节律”,让动作节律和情感节律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动作节律是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时间分配,情感节律是人的内节律心理张力、情感活动的节律,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为两张皮。舞蹈外部动作节律依内节律情感出发,依托外节律的强弱、快慢、长短、大小来体现。总之节律包含有节奏,它是串连舞蹈动作的链条,使舞蹈动作赋予节律感、旋律感、韵律感的最有力的支撑,也是动作富有抑扬顿挫感的内在依托,要想表现出细腻生动而又感人的节律美,就必须使其内外节律在意象**中得到完美结合。

  毫无疑问在它的内节律这个点上历史早已完成了它的生成,并延展于外节律而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由内而生的艺术要素具有其延展的时序性特征,一方面来自历史时空的那段日子,同时又有着生命个体的状态,和舞蹈作品的时序性。在舞蹈完整的表达过程中内节律生生不息,自始而终调节着内节律有了内外相和,静动合一的艺术氛围和场能,它又是舞者生命自律和艺术规律二者完美结合下的产物,并具体到人的心理、情感、体能以及音乐节律、意象美感、诗化等诸多因素。这种整合力极具特色的舞蹈内节律形成了“内美”、抑或叫“深秀之美”,已表现出它内在的魅力。至此内节律才具有了艺术特质,成为了民族舞蹈的中枢神经。从理论判断,再加继续推论,舞蹈内节律就有着美学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有着“象内存象”之理,以达成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也有着“内相”与“外相”之分,由此辩证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不难发现舞蹈内节律在虚与实的相对立中显现出**先哲老子的“知白守黑”、“高下相倾,前后相随”之理,这种阴动于内的看似虚化却能显现的内节律,有着舞蹈艺术的完满和自足。舞蹈内节律它依内而生外,“凭情会通,负气适度”[由此成为内节律的关键,也是**民族舞蹈的历史演进的特征,就像舞蹈家邓肯所言“舞蹈是人的内心渴望强有力的外化,舞蹈是表现个性**和人的真实情感,就不应受技巧的约束和程式的限制”[,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了内节律的**状态和不受程式限制的属性在内动着,它因“气”而成“形”,因“形”而有“神”,“身心合一”的心似乎该与内节律有最临近的亲和力,之后它以物理学之“力”而失量于外,在呼吸之气的循环运用中显现出自身的魅力。由此条件下的便实现了**舞蹈身法与线性韵律的内在特征,其延展性又带着浓烈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了民族性和艺术性,而在面的宽度上却具有世界性。

**民间舞3

  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在高师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程,目的就在于内外相结合,把重点放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掌握,最根本的是了解怎样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以及动作的协调与动态美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成为传授民间舞基本要素的基础工程。

  一、高师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及目的

  对于年轻人一般都倾向于比较现代的街舞、现代舞,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动的瞬间激发他们身上绚丽的光芒,反映出十足的朝气与内在气质,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传统的民族舞蹈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古板,很难让青少年产生兴趣;再加上近些年高师舞蹈专业的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素质不高,学前基础参次不齐,有好有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固有教育体质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舞蹈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人为化,形成了以往是过多教一些简单、肤浅的舞蹈组合,以为舞蹈不用学太难,了解就可的错误观念。时代在飞速变幻,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了,所以要改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和**,采取多元、综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针对学生进校后不同的专业素质进行整合,开展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素材,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1、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应针对舞蹈的内涵教授

  通过汉、藏、蒙、维、鲜以及云南花灯、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八大民族为教学内容,采用以综合课、单元课为主,剧目排练以及剧目赏析课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综合课程中让学生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有个大范围的认知,初步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各个民族习俗。

  通过单元课有目的针对某个民族,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是什么,不同的组合练习表现何种风格特点、有何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特点等,并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如:藏族舞蹈最具**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这一体态特征与**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海拨高、高寒缺氧,气候**而带来生活的困境,老百姓需长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扎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中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单个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就采取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形式逐渐加强难度,增强理解及表现。

  2、加强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学生的审美意识较强,教师应把这种审美意识引导和启发到民舞的教学中来,让舞蹈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剧本赏析课,欣赏大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进行一定的评论和赏析,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读懂作品的意境,分析此剧目是如何处理,进行层次划分的,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让自己内心情感与该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事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所区别,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跳会教,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舞蹈教育工作者,形成自己院校所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要进行舞蹈教学法的实践阶段,首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①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中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利用多**教学**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②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多种**来向学生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用心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③运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加意识。教师通过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陶冶,不仅要打动视听,更要打动心灵。合理的情感激励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还会对学**族舞蹈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觉能力的积极状态,使“要她跳”变成“她要跳”,使“苦学”变成“乐学”,进尔产生持久学习舞蹈的动力。

  学生耳闻目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就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民族舞蹈的训练,虽与古典、芭蕾、现代的训练方法不同,但仍要以身韵“拧、倾、圆、曲”,芭蕾的“开、绷、直”,现代舞的“何松何紧”为先决条件,在柔软度、能力及表演方面有共性,只是民族特点不同。如在训练中所强调的风格、所贯穿的韵律、所注意的部位、所应用的方法等。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必须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多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点,通过“化合”作用加以发展,以丰富课堂的训练。

  三、实践出真知,极大增强各方面能力

  1、通过学习不同民族风格的剧目排练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演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采取开放式多样性教学,摒弃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舞蹈课堂,让舞蹈贴进时**现生活。只有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勾勒出精致的画面。创造性是舞蹈发展和丰富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学生在以后可能从事的舞蹈编排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生不要单纯模仿动作,在完成基本功学习之后,鼓励提倡学生敢于根据时代特点创新编排舞蹈,进入艺术实践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舞蹈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及艺术主张,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用广博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借鉴、扩展,极大的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做到与众不同;而学生又学有所得,那才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民族舞蹈学习、表演中的文化特点,大众文艺,20xx,(10)

  [2]李炜,任芳,**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舞蹈学院学报,20xx,(4)

  [3]黄琳,三所院校《**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探析,***艺术学院学报,20xx,(1)

**民间舞4

  **民间舞蹈的六大共性:

  1、源自民间传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独特的习俗或故事传说为依据,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如藏族舞蹈。如《热巴舞》有较浓郁的宗教色彩,一般在**收,驱鬼神的日子里舞蹈。

  2、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人们在劳动中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道具。如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采茶舞》就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表现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

  3、体现民情习俗,折射宗教情感

  **民间舞蹈很多在传统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蒙族舞蹈《狼图腾》,就属于典型的宗教祭祀舞蹈,这类舞蹈通常与图腾信仰和宗教情感有密切关系。

  4、载歌载舞,好听好看

  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歌舞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流传于江西山区的《禾杠舞》就是这种表现形式。古代山民上山砍柴时,一边敲打禾杠,一边对唱山歌,既美妙动听又赏心悦目。

  5、巧用道具,延伸肢体

  道具的应用与民间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构成舞蹈形象的有机部分,是肢体的延伸,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辅助**,增强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如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水袖,是手部的延伸。

  6、自娱性与表演性的**

  **民间舞蹈的参与者自发性强,只求在舞蹈中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技艺,以达到娱人娱己的目的。他们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在表演中享受快乐。

  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虽然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却又包含共同的元素和动作规律。这种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概念。

**民间舞5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6

  一、民间舞蹈内节律的源起

  内节律乃是民间舞蹈的内在构件,是民间舞原生态的要素,具有源起的复杂色彩,它是以人的心灵萌发的内在动力为起点,产生欲舞而舞、欲蹈而蹈的精神与情感的预设性表现力,它也是舞蹈精神,呼之欲出的美之激越和冲动,以及舞蹈得以外在节律的源泉,是舞蹈意象最初的萌发,也是情感表达的潜在能量,它具有强烈的延展性和艺术性。

  显而易见,它同*画创作中的“意在笔先”一样具有意象性和欲设性内涵,也与文学创作“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内在意味有着相似之处。因此说它与*画的意象之美和文学的内在神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内节律伴随舞蹈一呼一吸的生命律动而律动,具有着民间舞最原始的那种冲动,它深刻的内在脉动和注于其内达于其外的舞蹈表现力,依赖人这一有机生命体而运化。因此说,它是归于人的心源,始于心动的那“一刹那、一瞬间、一须臾”的表现方式,其欲设性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着,并生发出外在节律而实现其精神意象的完满自足,它类于音乐的音声相合的原理,也就是说“音暗伏在声前”的原理。

  如果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种族记忆特征话,那么这个内节律同样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原型”意味,即“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也就是卡尔固斯塔夫.荣格(名心理学家)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识”,正是由这层原始种族记忆,才使我们感到那民间舞蹈的内节律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才有了那不可言状的生命跃动感,也才有了魅力四射的民间舞蹈形态。这一切已成为人类的精神故园,以及**与美好的象征,是艺术灵魂的所在。

  舞蹈内节律一方面源于人的生命实体,同时它又是一种物理运动的内在张力,它节律的表现过程是一个失量的过程。从表达形式而言它隐含着天地大道的真实不虚,是类于“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同时也有着“人文之元,之太极[特性。简言之,它来自于天地自然,也来自于人的本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舞蹈内节律是天地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本能的,抑或是艺术精神的反映。从题材内容上看,不难窥测出它那艺术内涵的表现力均来自于自然万象,并肇始于天籁,立足于大地才使它有了精神本体,即“漠不厚道,心以敷章”,[就是说这一内节律是有一定内容的,尽管它不是那么具有明确所指,但至少说它具有鲜明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正是依“道”的,也就是按照大自然规律的,以及人与自然合一的基本精神来完成舞之情态、蹈之步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类似于文章的那种表现性,像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伏笔那样,具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感觉。舞蹈内节律似乎有着大宇宙系统的内在驱动性,使舞者情不自禁于生命和情感的场能**下得以生发,似乎欲设在舞蹈之内的精神动律有着鬼使神差,这神是“道”是自然“常态”与“异态”的有机结合,是人之本能与精神暗合的结果,就如同**哲学上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原因与结果”[那样具有生命内相的那种存在,正是这种来自于生命底层的精神愉悦或是悲哀与愤怒,均能成为舞蹈内节律的原型启示,并幻化于舞者生命的那一刹那中。因此说,舞蹈内节律有着来自远古的生态性哲学意味。从我国艺术史的角度看,民间舞蹈艺术早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具有了优秀的、内在的艺术品质和多样的艺术风貌。

  在民间舞蹈的表现中,“一旦原型的情景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如:蒙古族民间舞“胸背”组合,其动作节律特点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之气,节奏头拍拉的很长,接着给一个强调节拍,紧接着再加强一个拖长拍子使草原的辽阔之气尽显其中,这样在反复的节律重复中蒙古舞的辽阔深长之美,在起伏有致的动态节律中展开。这种审美体验正是内在的冲动带来的,是激活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祖先留存的心理的、原型的记忆在支配着,它的源起似乎是非常复杂的,但同时也是非常简单的,就如同*古老《易经》中的易道之理“负阴抱阳”,具有了宏观与微观性。由此我们看到了那个自然的“一合相”(佛学语),大一统的出现于我们的一舞一蹈中,似乎那种舞蹈的内节律是有魂的。又如:强调以情带动,体现东北秧歌内节律之美的“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儿”,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节律美的要点,节奏点急促线延伸,“稳中艮”、“艮中浪”、“稳中俏”的节律处理。这种动静、收放强弱对比鲜明,轻重缓急巧妙的节律动态特征,它鲜明地体现出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心理特征。它操控着舞蹈的生命内核,所有发出的舞蹈动律都能找到原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那里有着民间远古的精气神,有着不为人知的多重期盼。而**民间舞蹈的个性风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实现。通过我们的考察和努力,对民间舞的原生态探究的思维和方式有助于我们把握民间舞蹈的内节律,并通过其它舞蹈的节奏与节律来寻找一条适应于教学的途径,来加强民间舞与当代的融合性。在此,民间舞蹈的内节律似乎是“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的一种生命的精神所显,这种“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内节律的取法是通过多种多样渠道的,在对万事万物仰观俯察中,那些诸身诸物,均在人的精神制控中得以融合,并会于圆通。又同历史文化的诸多因素取得了联系,并在艺术形态上定性却不定量,这就表明了我国民间舞蹈的原生态要素,以及关系到它的源起观念、延展性和艺术性的一种思路。

  因此说,民间舞蹈内节律的种族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有序可寻的,要想复制出它的一些脉络就必须从遗留下来的民间舞入手,从现有民间艺人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中找到来自遥远的那些信息,而且可以用人类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这项工程。并积极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拯救文化遗产,尽最大的努力来挖掘的整理民间舞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化的源头来认识民间舞蹈的精髓所在,也将使内在节律的源起与确认上更加准确。显而已见,民间舞蹈内节律已成为当代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通过我们的努力,民间舞蹈内节律也必将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纳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民间舞蹈内节律的延展性与艺术性

  在民族舞蹈内节律的感悟空间上,我们一方面守护着族类的原始记忆,同时又在有限的时段里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用一颗感天动地的心,去跃动内在节律使之成为艺术情感、为时代而呼吸,为时代而舞蹈,并在传统文化理路上铸就真纯,来完成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工作。随着我们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显然各民间舞蹈之间均有着各自的舞蹈艺术特征,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风貌,而这种形态和风貌都有着各自的内节律特性。如汉族民间舞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组合,动作内节律突出山东女性坚韧、挺拔、利落的抒展之美,而传导于外节律时其节拍起起伏伏都在一个拉长的附点上,这样的内外节律充分表达出山东女性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和细腻泼辣的舞蹈情感,表现出山东女性对生活的渴望和毫无掩饰的情感宣泄。民间舞教学应紧抓在内节律启动下的“两个节律”,让动作节律和情感节律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动作节律是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时间分配,情感节律是人的内节律心理张力、情感活动的节律,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为两张皮。舞蹈外部动作节律依内节律情感出发,依托外节律的强弱、快慢、长短、大小来体现。总之节律包含有节奏,它是串连舞蹈动作的链条,使舞蹈动作赋予节律感、旋律感、韵律感的最有力的支撑,也是动作富有抑扬顿挫感的内在依托,要想表现出细腻生动而又感人的节律美,就必须使其内外节律在意象**中得到完美结合。

  毫无疑问在它的内节律这个点上历史早已完成了它的生成,并延展于外节律而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由内而生的艺术要素具有其延展的时序性特征,一方面来自历史时空的那段日子,同时又有着生命个体的状态,和舞蹈作品的时序性。在舞蹈完整的表达过程中内节律生生不息,自始而终调节着内节律有了内外相和,静动合一的艺术氛围和场能,它又是舞者生命自律和艺术规律二者完美结合下的产物,并具体到人的心理、情感、体能以及音乐节律、意象美感、诗化等诸多因素。这种整合力极具特色的舞蹈内节律形成了“内美”、抑或叫“深秀之美”,已表现出它内在的魅力。至此内节律才具有了艺术特质,成为了民族舞蹈的中枢神经。从理论判断,再加继续推论,舞蹈内节律就有着美学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有着“象内存象”之理,以达成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也有着“内相”与“外相”之分,由此辩证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不难发现舞蹈内节律在虚与实的相对立中显现出*先哲老子的“知白守黑”、“高下相倾,前后相随”之理,这种阴动于内的看似虚化却能显现的内节律,有着舞蹈艺术的完满和自足。舞蹈内节律它依内而生外,“凭情会通,负气适度”[由此成为内节律的关键,也是*民族舞蹈的历史演进的特征,就像舞蹈家邓肯所言“舞蹈是人的内心渴望强有力的外化,舞蹈是表现个性**和人的真实情感,就不应受技巧的约束和程式的限制”[,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了内节律的**状态和不受程式限制的属性在内动着,它因“气”而成“形”,因“形”而有“神”,“身心合一”的心似乎该与内节律有最临近的亲和力,之后它以物理学之“力”而失量于外,在呼吸之气的循环运用中显现出自身的魅力。由此条件下的便实现了*舞蹈身法与线性韵律的内在特征,其延展性又带着浓烈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了民族性和艺术性,而在面的宽度上却具有世界性。

**民间舞7

  【摘要】随着舞蹈教育不断职业化,舞蹈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舞种将学科分得更加细化,而*民族民间舞作为舞蹈的一种,也在舞蹈的职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民族民间舞的建设和推动,其实也是舞蹈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分支。本文针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在舞蹈职业化过程中*民族民间舞建设的重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舞蹈职业化;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

  每一种民族民间舞都融合了该民族的信仰、理念、传统、情感等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各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作为一个民族强力的民族标志,民族民间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其中蕴藏着**民族的信念。*民族舞有着极强包容性的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民间舞的灵魂所在,同时,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现。民族民间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通过身体的舞动做到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为**文化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大门。将民族民间舞引入课堂后,尽管其功能有了一定的改变,但舞蹈的主要内容和其含义并未作改动。所以,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在未来,民族民间舞发展和建设的重担不仅只是由舞者承担,更是****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这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民族情感

  *的民族民间舞以其风格各异而闻名,作为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这些在舞蹈中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舞蹈可以作为非语言的文化传承方式,那么舞蹈教育就是加入了语言,使舞蹈更能为人所了解。民族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进化要么消亡,而作为艺术传承下去的最佳载体,人们有必要将其发扬下去。从某种角度看,民族的亦是世界的,精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文化灿烂艺术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为了保持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加强舞蹈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学**族民间舞时要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当然,在学习时要有正确的心态,倘若遵循民族虚无、历史虚无的话,就会陷入**精神的缺失和盲目崇拜。从文化认识来说,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系统性学习和研究,还可以深入到其起源地的文化当中,从不同地区的文化中寻找**文化**的部分,通过舞蹈中的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来了解各族人民身体灵活度、柔韧性的差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透过肢体的扭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喜爱,促使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族艺术的绚丽,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

  舞蹈是由人的肢体动作展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人员动作的整齐性,此外,还应该能留出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通过自我展示,学生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并非那种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在保持着学生原始灵性的同时,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今课上教学的民族民间舞主要为蒙古舞、藏舞、维舞、傣族舞、秧歌、花鼓灯等。在学科建设初期,对于教材的选择要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风格性、**性、可训练性,即教材的内容要有**性,可以供学生用于训练的参考。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是用文字符号来促进舞者肢体和情感的协调。通过对不同民族舞蹈的学习,学生在领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起源于**大地,这种本土成长起来的舞种本就契合**儿女的身体特征,因此,相比于现代舞,民族舞对于开发学生身体特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本有着先天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显而易见,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而舞蹈也属于一种肢体语言,也应该要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要经历一系列训练,然后走向舞台,在舞台上借由舞蹈来展现自我,向观众们传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如果按照普通语言训练的逻辑来类比的话,舞蹈的基本功就像是在练习发音和吐字,民族民间舞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这些词造句的能力。学生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舞台,而在舞台上评判其水*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舞者对其身体的**能力。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会不会跳舞指的就是能不能协调地调动肢体。部分学生虽然有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其完成一支完整的舞蹈时,还是会出现肢体不灵活的现象。舞蹈不同于杂技和一般的体育运动,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需要舞者有一定的舞蹈感觉,缺少了舞感的舞者,势必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浅谈*舞蹈教育发展的区域化联盟战略[J].舞蹈,20xx,(07):62-64.

  [2]潘志涛.*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舞蹈学院学报,20xx,(05):1-4.

  [3]赵铁春.开拓与反思——*民族民间舞系校庆活动总结[J].**舞蹈学院学报,20xx,(04):31-34.

**民间舞8

  *拥有五年前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流淌着无数璀璨的艺术明珠,民间舞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明亮的光芒。*民间舞来源于人们的劳动。舞蹈动作几乎都是模仿劳动情景,也有些民间舞是用来庆祝节日,庆祝丰收而编排的。不论怎样,民间舞蹈记载了*人民的生活,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化。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讲祖先留下的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

  1*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1)载歌载舞,活泼**。我国的民间舞蹈大多来自人们的生活,劳动,所以,舞蹈的动作欢快,动作和音乐下调。不仅动作欢快,人们还喜欢边唱边跳,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同时,生动的舞蹈动作和歌曲陪夜,简单易懂,易于流传保存。

  (2)道具生动,技术高超。民间舞蹈不仅载歌载舞,还会在表演中运用很多道具。比如凤阳花鼓,人们在表演的时候在腰间带一个小鼓,一边跳舞一边敲鼓,节奏鲜明,与欢快的音乐结合非常协调。再比如东北的秧歌,表演者不仅身着鲜艳的衣服,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很多特色表演,人们依赖生动的道具,将传统吸取节目表演的淋漓尽致。

  (3)情结生动,形象鲜明。*的民间舞来自民间,舞蹈描绘的大都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在后来的民间舞发展中,也逐渐加入戏曲的成分,将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简单的改变,就变成形象生动的民间舞蹈。人物扮演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极具观赏性。

  (4)娱人娱己。民间舞对舞蹈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意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表演。我国很多民间舞很多时候都是人们用来自娱自乐的,在需要的时候**在一起,进行排练,在公共场合进行有秩序的表演,给欣赏者带来乐趣。所以,*民间舞不仅可以给表演者带来快乐,同样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欢乐。

  (5)即兴发挥。即兴发挥是*民间舞一大特点,区别于民族舞和芭蕾舞等专业性非常强的舞蹈。民间舞的表演大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些人没有专业的舞蹈知识,对舞蹈的学习处于个人的爱好和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民间舞蹈表演不需要一板一眼地表演,只要表演者喜欢,完全可以**发挥,编排各种活泼的动作,表现出个人的新意和特点[1]。

  2我国民间舞教学现状

  2.1专业教学

  民间舞在专业教学领域中应用不是非常广泛,很多舞蹈学习者都选*族舞或者芭蕾舞等规格较高的舞蹈。但这并不能说明民间舞不重要,民间舞的教学要求的不是技术,而是地道的民间韵味。但是,目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丰富民间舞蹈的种类,并不十分关注民间舞的韵味。很多人在表演的时候只注重表面的模仿,并没有将民间舞劳作的辛苦,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这样的民间舞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表现出*传统民间舞的丰富内涵。

  2.2民间教学

  民间舞形成于民间,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表演经验丰富的民间舞艺人。他们名不见经传,只在生活中对爱好民间舞的人们进行简单的教学。一来没有丰富的时间进行比较仔细专业的传授;二来,很多人对民间舞仅限于爱好,没有专业的舞蹈基础,相对复杂的民间舞学习起来困难。所以,民间流传的民间舞大都是改变过的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久而久之,真正带有丰富内涵的民间舞就会越来越精简,人们欣赏到的舞蹈也就越来越简单通俗[2]。

  3*民间舞教学**创新

  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习有限的动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将藏族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民族服饰和舞姿韵律等都形成丰富的感知,感受到藏族人民在节庆场面中那种自娱自乐、热闹欢腾的场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漂亮的藏袍,播放藏族的民间音乐,让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切实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让学生直接体验由服饰带来的身体前倾、屈膝、坐懈胯的体态和移动重心时腰部左右摆动,从而在肢体运动中去体验由不同民族心理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教学法。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民间舞蹈艺术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引导他们从自发到自觉,最后积极自愿地参与舞蹈艺术活动,使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情绪调节都处于快乐和兴趣状态。比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的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钢劲,或坚韧、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另外,对于生活中的民间舞蹈教学,如果有需求或者特殊爱好者,可以到专业的教学机构学习。个人认为,如果只为强身健体则不用将民间舞系统学习,只要掌握基本民间舞就可以。如果要深入学**间舞,不仅要系统学**间舞,还要了解认识民间舞的发展传承。这样才能完整地学**间舞,使民间舞蹈继续流传下去[3]。

  4总结

  *民间舞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记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情景,劳动情景和喜悦的心情。在今后的发展中,不管是专业的民间舞蹈教学还是民间的舞蹈教学,都要有教学针对性。尤其是专业民间舞蹈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民间舞发扬光大,吸引更多的人来学**间舞,将*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下去。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6)

——**民航大学专业介绍 (菁选2篇)

**民航大学专业介绍1

  本科类

  法学

  法学

  文学

  英语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统计学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 材料物理 | 材料化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自动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安全 | 土木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交通运输 | 交通工程 | 飞行技术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安全工程

  管理学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财务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物流管理 | 工业工程

  其它

  工科试验班

  专科类

  交通运输

  民航运输 | 空中乘务 |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 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 | 民航空中安全保卫

**民航大学专业介绍2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
飞行器动力工程4.7
交通运输4.8
飞行技术4.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5
电子信息工程4.5
飞行器制造工程4.6
通信工程4.3
交通工程4.4
英语3.4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类别毕业五年*均薪资工作地点男女比例
航空航天类¥7101

薪酬超过65%的专业

**市

21%在**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89%-女1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等。

  就业方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涉及面广,根据课程选修情况,可在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从事设计、试验、研究等方面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介绍

专业类别毕业五年*均薪资工作地点男女比例
交通运输类¥6192

薪酬超过36%的专业

上海市

13%在上海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69%-女3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

  就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汽车后市场、交通运输部门、汽车运输企业、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地铁运输部门、轨道运输管理部门、物流企业、汽车制造或改装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管理、轨道交通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改装维修、试验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飞行技术专业介绍

专业类别毕业五年*均薪资工作地点男女比例
交通运输类¥10022

薪酬超过98%的专业

**市

22%在**市工作

男生较多

男94%-女6%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飞行性能与操纵原理等方面知识,能在民用航空公司从事民航航线飞行驾驶,并且符合国际民航航线运输机驾驶员执照标准和营运管理的高级飞行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飞行原理、飞机构造、航空发动机、机械设备、飞机自动飞行、空中领航、航空气象、维修工程基础、发动机维修、系统维修、飞行安全、机组资源管理等。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7)

——**民间谚语 (菁选2篇)

**民间谚语1

  1)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2)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3)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4)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5)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6)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7)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8)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9)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10)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11)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12)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13)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14)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15)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16)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17)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8)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19)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20)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1)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22)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23)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24)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5)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26)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27)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28)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29)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30) 不见兔子不撒鹰。

  31)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32)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33)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34)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35)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36)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37)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38)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39)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

  40)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41)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42)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43)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44)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45)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46)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47)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48)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民间谚语2

  1、常用的铁不锈,常练的人不病。

  2、人生病,不舒服;秧生病,不长谷。

  3、人黄有病,苗黄缺肥。

  4、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5、朽木不可为柱,坏人不可为伍。

  6、水是田的娘,无水苗不长。

  7、不下百粒籽,难打千斤粮。

  8、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9、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家当。

  10、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11、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12、凉九暖三,注意衣衫。

  13、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

  14、买马要看口齿,交友要摸心底。

  15、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16、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17、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18、一颗牙齿痛,满嘴不安宁。

  19、小燕来,好种田;大雁来,好过年。

  20、朝食三块姜,如得人参汤。

  21、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22、好戏不唱三台,好曲不唱三遍。

  23、旦角要嫩,花脸要笨。

  24、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25、吃面多喝汤,省得开药方。

  26、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

  27、一身戏在脸上,一脸戏在眼上。

  28、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9、财压奴婢,艺压当行。

  30、禾苗不认爹和娘,耕作到家多打粮。

  31、邻舍好,无价宝。

  32、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33、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34、好树结好果,好铁铸好锅。

  35、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36、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37、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劳。

  38、乱丝难理,泼妇难治。

  39、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40、交友分厚薄,穿衣看寒暑。

  41、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42、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43、2 *民间谚语大全

  44、会吃千顿香,不会吃一顿伤。

  45、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像娘。

  46、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47、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48、身在戏中,戏在心中。

  49、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马难画走,画兽难画狗。

  50、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改行拿钉耙。

  51、水大不能漫船,职大不能欺亲。

  52、作者:流浪珠

  53、吃得好,穿得好,不如两口白头老。

  54、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55、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56、先睡心,后睡眼。

  5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58、无巧不成书。

  59、近邻不可断,远友不可疏。

  60、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61、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62、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63、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64、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

  65、吃穿当时,活到九十。

  66、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67、交义不交财,交财两不来。

  68、百艺不如一艺精。

  69、一层布儿一层风,十层布儿过一冬。

  70、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71、20xx-12-21 19:14 回复此发言

  72、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73、早饭吃得饱,午饭吃得好,晚饭吃得少,不用大夫瞧。

  74、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75、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76、纸上画藤不结瓜,芦花虽白难纺纱。

  77、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多种树。

  78、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

  79、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80、冷死花旦,热死武生。

  81、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人。

  82、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83、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84、白露身子不露,免得着凉泻肚。

  85、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86、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87、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88、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89、艺高人胆大。

  90、热药冷吃,冷药热吃。

  91、一天舞几舞,长命九十五。

  92、冬不蒙首,春不露脊。

  93、人补桂圆蜜枣,田补河泥水草。

  94、有情饮水饱,无情吃饭饥。

  95、针无两头锋利,人无两副身心。

  96、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97、只要唱的戏好,不在开场迟早。

  98、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99、一脉不和,周身不适。

  100、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101、吃了走百步,不用上药铺。

  102、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103、人老了丑,树老了朽,为人难得十八九。

  104、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105、会写的坐着,会唱的站着。

  106、人要靠五谷养,田靠粪土长。

  107、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108、得病如射箭,治病如背纤。

  109、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110、遇事不怒,基本吃素,饭后百步,劳逸适度。

  111、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112、生瓜梨枣,多吃不好。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8)

——**民俗故事读后感

**民俗故事读后感1

  *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合称四大文明古国。在这些国家中,*是最古老的,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节日,如,春节、中元节、吃新节……类似的节日都多的数不胜数。这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比如民间常说***啃糖盘?这本书中就详细的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张生不顾一切的抛下丁香,后来又遇到丁香,丁香却不计前嫌的帮助他,张生既羞愧又后悔,所以钻入灶中烧死了,玉皇大帝听说了张生的事,认为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于是就让他去管理人间百姓的衣食住行。人们怕他和玉帝告状,所以就在每年腊月***他下界这天,用糯米做一个又大又甜的糖盘给他吃,好黏住他的嘴,让他在天帝面前说不出话来。

  读了这本书后,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对生活中一些习俗的由来及影响,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中,华夏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五千年!五千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无论是时光的飞速流逝,还是万物的悄然变化都无法磨灭,我是*人,也是龙的'传人,我为我的祖国历经磨难与辉煌而骄傲,同时也为五千年悠久又灿烂的历史而自豪。


**民族乐器介绍(扩展9)

——**的乐器之王是什么

**的乐器之王是什么1

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琴轸: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为徽,不贵金玉。弦用白色柘丝,古人虽有朱弦清趣等语,不如素质有天然之妙。

古琴素来就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是*最古老和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弹拨弦鸣乐器,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是*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也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

*古代文人的那种以弹琴抚弦为自娱,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曾在无数的诗词文赋与金石书画作品中得以尽情展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被喻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琴棋书画”四大“雅好”中,古琴居于首位,此足见琴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难怪在人们心目中,*古代文人的形象总是有琴相伴。

“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古代乐器之王。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特有的音色效果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的构成,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而成。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发音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合。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趣尚,而历代文人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又促进了古琴形制的不断发展和音乐表现力的逐步完善,其特有的音色品质与后来日益丰富的其他乐器品种及民间俗乐越来越不相容,琴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高雅情怀所专用的乐器。

相对来说,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书房中自娱或在三、五好友间欣赏交流,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古琴的声音大小正好适中,体现了“中和”之美。

就总体而言,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散音即空弦音,其特点是比较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征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为按音。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对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其多变的走手指法通过改变琴弦的不同张力,创造出无穷的音色旋律,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来表现的。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征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称为泛音。泛音则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度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得以****。这恰与*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