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古诗绝句的意思)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1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学生的相处不够**。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远”。

  静观上海洋泾实验小学的杨弋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课堂上的杨老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能巧妙运用教学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细节激活教学过程,在教学细节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的**体。”

  她见初次读*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后目标,有效地课堂,首先应该是*等**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学生的相处不够**。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远”。

  静观上海洋泾实验小学的杨弋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课堂上的杨老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能巧妙运用教学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细节激活教学过程,在教学细节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的**体。”

  她见初次读*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后目标,有效地课堂,首先应该是*等**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杜甫《绝句》优秀教学反思3篇

杜甫《绝句》优秀教学反思1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学生的相处不够**。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远”。

  静观上海洋泾实验小学的杨弋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课堂上的杨老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能巧妙运用教学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细节激活教学过程,在教学细节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的**体。”

  她见初次读*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后目标,有效地课堂,首先应该是*等**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甫《绝句》优秀教学反思2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很难对古诗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解得那么深刻,我们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设计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再补充。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学生在这种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诗的大意。并且,为了更好地让他们想象意境,想像出画面,丰富他们的情感,我在教学中结合我们班级的特色——经典诗文学习,我让他们用画笔把自己想象的这个画面画出来。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把对诗的.理解更好地融合进去了。孩子们在这个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习古诗良好的兴趣。并且不再害怕读古诗。而且很多同学的画作还在我们的班级展示了出来。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诗的热情。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心里想得很好,但因为对画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愿动笔。教师在画技这方面如果能示范学生就会做得更好了。

杜甫《绝句》优秀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

  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1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2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3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鸣”、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1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多下功夫。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2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很难对古诗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解得那么深刻,我们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设计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再补充。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学生在这种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诗的大意。并且,为了更好地让他们想象意境,想像出画面,丰富他们的情感,我在教学中结合我们班级的特色——经典诗文学习,我让他们用画笔把自己想象的这个画面画出来。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把对诗的理解更好地融合进去了。孩子们在这个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习古诗良好的兴趣。并且不再害怕读古诗。而且很多同学的画作还在我们的班级展示了出来。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诗的热情。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心里想得很好,但因为对画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愿动笔。教师在画技这方面如果能示范学生就会做得更好了。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4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特殊的课题,对于喜欢古诗的我,在讲课时当然偏爱讲古诗。一是因为古诗篇幅短小,记忆力日渐衰退的我容易记忆,二是因为古诗短短几句话蕴涵着多少情,贮藏着多少景,让我们遐想无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仅从诗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惊叹、兴奋。更不用说诗人满怀的喜怒哀乐和诗句满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讲《绝句》之时,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学模式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5.诵诗文,五个步骤外又加上延诗趣。我认为低段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们喜欢古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古诗的灿烂光辉。所以我自做主张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诗趣”一环。杜甫在写《绝句》一诗时心情是如此阳光灿烂,幸福洋溢。虽然住在物质条件极差的草堂里却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语言文字表达着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而从这四句,仅仅28个字中衍生出的思绪、情感、故事、趣闻给了唐朝以后的人们多少快乐。尤其想我这样喜欢唐诗,“附庸风雅”之人所得的快乐更是无与伦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韵,或手舞足蹈,或梦入诗境。真可谓“小疯”。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会在意犹未尽的遗憾中等待下一节语文课,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别的课,在等待中消磨了上节语文课的热情。再上语文课时,那热情如何再次培养?等培养起来了,已经又该静心写字了。

  遵照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我对自己所讲的.这一课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导课”

  两分钟的时间,因为用自己的学生,所以简单的“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在形式上、***上、态度上提醒了这节课已经开始。先是对唐诗历史的三句话简要概括,紧接着列举了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山西的诗人:卢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翰,并且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因此而为山西骄傲,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时我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诚地回应着学生,热情的地期待着学生出色的表现,充分相信我们会一起上好这一课。

  针对“激情导课”的效果预期,我的导课并没有提出学习的课题,也没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预期。此时,我认为语文如此灵动美丽的课,如此深沉厚重的课,实在难以用一个框子框住。只要老师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预期,一步一步与学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讲课时如何显现呢?这一个小的“三步”应该在说课时,反思时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导学”

  1情景导学,

  2.学法导学,

  3.问题导学。回顾整堂课,情景导学的模式在介绍杜甫的写诗背景时,与老师共同板书时曾经体现。而学法导学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查资料,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

  2.资源共享,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3.会作笔记,把老师的比自己的;

  4.积极展示,把自己的奉献给大家。

  而问题导学,我为孩子们设计了哪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呢?

  1.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诗圣杜甫每一句诗中用一个动词,使诗中描写的景物形成了美丽灵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体会到诗圣杜甫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检测导结”

  包括“目标的检测”,“检测方式”,“检测效果”三项。在这堂课中体现的环节应该是“诵诗文”,把古诗朗读给听课老师听并请听课老师评价,以及“杜甫诗宴”的四道菜的菜名应该是什么?这样“延诗趣”的两个环节。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模式已经嵌入了“三步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们的实践能力远远要高于理论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会做,更要会说!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5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写景小诗。整首诗的字虽然不多,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6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学生的相处不够**。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远”。

  静观上海洋泾实验小学的杨弋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课堂上的杨老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能巧妙运用教学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细节激活教学过程,在教学细节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的**体。”

  她见初次读*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后目标,有效地课堂,首先应该是*等**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7

  古诗审美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优美的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等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杜甫的《绝句》就是这样的佳作。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我们从诗人的内在情感解读,一开始展现的是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感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绵延以至千万里。四句景语完整地展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及情感活动。当然,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无法全面感受的,这也是本篇诗歌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阅读审美中形成意蕴绚丽流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要真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而是采取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挖掘文本的意蕴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最后,伴随着优美的《梦江南》这首古筝曲,朗诵杜甫这段时间所创作的**性的三首古诗——《春望》《草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和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审美层面的共鸣!我和学生都陶醉在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大文豪苏轼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而杜甫的这首《绝句》堪称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一样的春光,不一样的感受。是啊,春景是美!但正是因为国家*息了**,诗人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眼前的春景就变得更加的美丽和令人向往!“一切景语皆情语”!千百年后,诗人依然让我们陶醉其中!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筑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以上意境体验式的教学,我发现只要教师把文本研究深,方法得当,引导得法,这种超越文本的意境学生还是不难理解的,这对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绝句》教学反思10篇

《绝句》教学反思1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杜甫古诗绝句的意思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2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 “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绝句》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绝句》教学反思5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

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绝句》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7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8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

  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

  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

《绝句》教学反思9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杜甫古诗绝句迟日江山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绝句》教学反思10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绝句教学反思10篇

绝句教学反思1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2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绝句教学反思4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绝句教学反思6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的写景古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让我们遐想无限,此番美景,令人向往。何不以此美景入题,于是我改诗歌既定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为“读背、颂写”。

  一、读背以欣赏“老师作画”入题:

  1、观景抓物(黄鹂、白鹭、积雪、航船)

  2、看景说画(解说诗意)

  3、赏**诗(反复诵读)

  4、照景试背(引导比赛)

  二、颂写以培育“书法作品”入题:

  1、感知

  (欣赏此诗毛笔书法,感受美。重点字、易错字的分析。)

  2、鼓励

  (默写此诗,带着从毛笔书法中感受到的美,认真书写,使之更美)

  3、加油(古诗纠错,认真练字,努力加油!)

  三、作业设计

  1、将这首描景美诗背给父母听。

  2、准备绘画用品。(下午的美术课,将此美景画一画,并题上诗。)

  此课的设计不仅进一步教育了孩子们背诵要有方法,练字要学名家,而且与美术课完成整合,将古诗、书法、绘画融于一体,一举三得,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在实践后发现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1、对作者和课题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应作适当的介绍,或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2、对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们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理解较为透彻,但对古诗本身的对仗美、音韵美等的感知对学生引导不够。

  3、在书法指导上,如果能从书法视频中观看名家书写时的起笔、顿笔、收笔,将更能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是意犹难*,这些感受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绝句教学反思7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给诗配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节课上,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诗的意思说得不是很完整;还有就是由于自己整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后的书写环节有些草率。从这节课的得失来看,我今后在上每节课时,一定要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绝句教学反思8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9

  我爱我们民族的古典诗词。我时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为外国人不识*汉字而遗憾。古诗词,是美的代名词。

  这次一听要上公开课,在诸多课文里,它穿越历史,缓缓而来。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绝句》。

  我像春蚕食桑,扑在如海的资料中。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两千多年前刀光剑影中人杰项羽的英勇善战;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鬼雄项羽垓下兵败从容自刎的坦荡磊落……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步一步变得丰满。不读书,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大学期间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读完了项羽的一生,我又开始读李清照。这个女子才气逼人,高雅脱俗。她爱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朴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爱用诗宣泄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道尽了她心内的柔肠百结,非男性诗人之可比。

  李清照爱国,她钦佩项羽的英雄气节。我也如此。但学生能否钦佩?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节课跟学生们讲述项羽的故事。

  以下是我上完公开课的反思:

  一、要读懂学生

  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有很大出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基本都是我在讲授。

  唐老师认为我讲得过多,应该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让他们课前多方查阅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体会。

  我觉得我跟学生之间确实有距离感。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一篇课文,我读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学生内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败的老师。

  我应该去读一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著。同时,我在课间多与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读懂了教材还不够,要去深入读懂学生的心理。

  二、尝试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课文

  一个人的激情是有限的。

  同事们在比较了我的两次课后,一致认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课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达成。而经历了三次试课后的公开课,我已经激情耗尽。我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腻味。翻来覆去讲重复的东西,磨损了激情,浪费了时间。

  在失败中,我意识到:除非教学设计有很大调整改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上太多次重复雷同的课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课不同设计方式产生的差异,在比较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我对教学依然充满新奇与激情,还对设计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身在此山中

  升华结尾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清楚哪一个更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老师赞成从项羽的有气节升华到当今社会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做一个*凡的英雄。

  文老师赞成将杜牧写项羽的诗作与之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发散思维,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

  我选择了刘老师**的版本。更好还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时间给我揭晓答案。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教案是我整个上公开课过程里最难的事情。我摆好怀孕生产时的阵势。每一段敲击在键盘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听见智慧缓缓流淌的声音。我温柔地望着一篇新鲜出炉的教学设计,心内喜悦。它是我的孩子。

  课后,老师们评价我教态自然,充满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都是原创。一味表演他人的东西,只是抄袭复制。真正的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这也就是花老师说的:

  "只要你是真心为学生考虑而设计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会是好的。"

  大道至简,不如返璞归真。

  我的进步,是从备课《暮江吟》开始的。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五年来,我没有思考过目标与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机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始终没有丢弃游泳圈的勇气。

  如今,我像刚会走路蹒跚着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备课中的点滴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10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3篇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1

  我爱我们民族的古典诗词。我时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为外国人不识*汉字而遗憾。古诗词,是美的代名词。

  这次一听要上公开课,在诸多课文里,它穿越历史,缓缓而来。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简短

  我像春蚕食桑,扑在如海的资料中。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两千多年前刀光剑影中人杰项羽的英勇善战;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鬼雄项羽垓下兵败从容自刎的坦荡磊落……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步一步变得丰满。不读书,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大学期间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读完了项羽的一生,我又开始读李清照。这个女子才气逼人,高雅脱俗。她爱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朴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爱用诗宣泄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道尽了她心内的柔肠百结,非男性诗人之可比。

  李清照爱国,她钦佩项羽的英雄气节。我也如此。但学生能否钦佩?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节课跟学生们讲述项羽的故事。

  以下是我上完公开课的反思:

  一、要读懂学生

  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有很大出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基本都是我在讲授。

  唐老师认为我讲得过多,应该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让他们课前多方查阅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体会。

  我觉得我跟学生之间确实有距离感。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一篇课文,我读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学生内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败的'老师。

  我应该去读一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著。同时,我在课间多与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读懂了教材还不够,要去深入读懂学生的心理。

  二、尝试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课文

  一个人的激情是有限的。

  同事们在比较了我的两次课后,一致认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课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达成。而经历了三次试课后的公开课,我已经激情耗尽。我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腻味。翻来覆去讲重复的东西,磨损了激情,浪费了时间。

  在失败中,我意识到:除非教学设计有很大调整改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上太多次重复雷同的课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课不同设计方式产生的差异,在比较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我对教学依然充满新奇与激情,还对设计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身在此山中

  升华结尾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清楚哪一个更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老师赞成从项羽的有气节升华到当今社会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做一个*凡的英雄。

  文老师赞成将杜牧写项羽的诗作与之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发散思维,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

  我选择了刘老师**的版本。更好还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时间给我揭晓答案。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教案是我整个上公开课过程里最难的事情。我摆好怀孕生产时的阵势。每一段敲击在键盘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听见智慧缓缓流淌的声音。我温柔地望着一篇新鲜出炉的教学设计,心内喜悦。它是我的孩子。

  课后,老师们评价我教态自然,充满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都是原创。一味表演他人的东西,只是抄袭复制。真正的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这也就是花老师说的:

  "只要你是真心为学生考虑而设计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会是好的。"

  大道至简,不如返璞归真。

  我的进步,是从备课《暮江吟》开始的。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五年来,我没有思考过目标与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机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始终没有丢弃游泳圈的勇气。

  如今,我像刚会走路蹒跚着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备课中的点滴进步。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2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3

  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二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

  “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3篇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1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听课老师向我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真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2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3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8)

——杜甫五言绝句古诗

杜甫五言绝句古诗1

  1、《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规雁》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3、《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5、《月》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杜甫—《绝句》(其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赏析1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绝句二首》(其二)

  【内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杜甫《绝句》说课稿

杜甫《绝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的向往。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中“鸣”、“含”、“泊”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畅快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诗。

  3、教学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学法:在古诗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读诗、品诗、背诗,从而在古诗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2、教法:我力求抓住古诗凝练的语言,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理解诗句含意;并借助想象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说诗意、品诗情,读出韵味,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情境揭课题

  1、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导语:听着他们的诵读,我仿佛看见了嫩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听到了燕子的呢喃,闻到了花草的清香。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诗,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心情。

  【设计意图:利用多**的教学优势和教师生动地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第二板块:知诗人解题意

  1、了解诗人。

  学生简介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一段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在杜甫晚年时,国家*定了战乱,天下终于太*了。得知这个消息,杜甫的心情无比舒畅。多年的战乱终于*定,交通也恢复了。看到来往东吴的船只,想到自己也可以返回故乡,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杜甫站在草堂的窗前,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千古名诗《绝句》。

  2、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3、初读古诗。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矫正多音字:行泊(用不同的字音组词)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我们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设计意图: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对于后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是如何的欢欣,为后面理解诗句的含义奠定基础。】

  第三板块:想画面悟诗情

  这个板块中,我设想紧扣一个“窗”字展开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透过这个“窗”,诗人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随后学生交流。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学这句诗时分四个层次,先找出“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让学生感受到春天鲜明的色彩,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黄绿相间,青白**的美景图。

  接着第二个层次,教师**:杜甫把春天写的那么诱人,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美景。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啊,黄鹂一唱一和多有趣多热闹啊!让学生感受到细柳新绿,这正是春天的色彩,黄莺唱和,这正是春天的声音。

  第三层次就是指导学生读出春天的美好。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同时在朗读中引导感受古诗的对仗所带来的节奏美。第四层次是说话练习: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诗人看到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啊,春天__________!

  2、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诗,提出疑问,教师适时解疑,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1)西岭(课件出示图)诗人说千秋雪,指的就是西岭上多年不化的积雪。这“千秋”指的很多年,可真的是一千年吗?

  (2)东吴。东吴指的是当时的吴国,东吴和成都的距离可谓是路远迢迢,行程万里,所以诗人说万里船,指的就是这些停在江上的商船,诗中哪个字就是停的意思?这些商船住来于四川和江浙,要经过很多很多的路。告诉学生这里的万和千都不是真的指数量,在古诗的写作手法中,叫虚指。

  (3)含。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难点。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我准备采取换字理解的方法。出示:窗有西岭千秋雪窗嵌西岭千秋雪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有”太一般了。“嵌”又只是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这中,只是静态的画。而“含”却是生动活泼。早春之际,西岭上的积雪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印在窗上,窗和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吗?

  第二步:感悟诗情

  诗人透过窗,看到了西岭上的雪,江上的船,诗人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他会想些什么呢?诗人的高兴不仅仅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更是因为(课件出示)诗人写这首诗时,唐朝刚刚结束了一场战乱——“安史之乱”,老百姓们重新过**太*的生活,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又出现了繁忙的商船云集的景象。杜甫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能不喜悦,不高兴呢!

  3、整体感悟,再现画面

  短短的28个字的七言绝句,杜甫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指名读,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台。学习过程中,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使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动起来。婉转啼唱的黄鹂,振翅翱翔的白鹭,千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而来的船只,都为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广阔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第四板块:求拓展多积累

  1、拓展杜甫的另一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课外再去找一找杜甫的第三首《绝句》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的学**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和诗人杜甫一起领略了美好的春光,感受了春日里愉快的心情。美的诗不但适合我们吟诵,还可以唱呢!欣赏歌曲《绝句》。

  【设计意图:诗的美在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得到彰显。伴着美丽音符的慢慢流散**,学生或认真聆听,或轻声哼唱。那景那情不得不让人感慨诗之魅力。相信,古诗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五、说板书

  绝句

  杜甫

  有声有色

  生机勃勃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