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论文(精选5篇)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展开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23(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of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ahundredflowers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Amelodyisheard,playeduponaflute.Itissmalllandfine,tellingofgrassandtreesandthehorizon.Thecurtain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getupwith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Romeo:Whathavethoufound?Mercutio:Nohare,sir.(《罗密欧与朱丽叶》,Act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thecontracthasbeensigned,what’sdoneisdoneandcan’tbeundone.(刘季春,1996:90)
(4)“Ibegyourpardon,”saidAliceveryhumbly:“youhadgottothefifthbend,Ithink?”
“Ihadnot!”criedtheMouse,sharplyandveryangrily.“Aknot!”saidAlice,alwaysreadytomakeherselfuseful,andlookinganxiouslyabouther.“Oh,doletmehelptoundoit!”(LewisCarro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Chapter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recreation)。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Itwasasplendidpopulation—foralltheslow,sleepy,sluggish-brainedslothsstayedathome.
译文: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6)“IfyoumeanDarcy”,criedherbrother,“…butasfortheball,itisquiteasettlething,andassoonasNichollshasmadewhitesoupenoughIshallsendroundmy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文化缺省
关联理论由Wilson和Sperber提出,其对人类交际和认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语言交际时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默契配合,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朱燕,2007)
一、文化缺省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正是有了共同的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双方觉得显而易见的事情。(王东风,1997)
在交际过程中,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往往会将一些p方所熟知的内容省略,被省略的部分往往嵌入在双方的认知存储中,一旦受到对方言语的刺激,缺省的部分就会在自己脑中被激活以帮助自己对对方的言语进行理解。同一文化背景下发生这种现象不会对交际双方的交际效率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异文化背景下则不然。一般作者在写作时,潜意识里会将自己的读者划在同一文化环境内,因此他们会将同一文化环境内大家所熟知的知识省略掉以提高交际效率。但许多优秀作品往往会被译者翻译进而推广到国外,外国读者由于身处异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于作者省略掉的部分往往不能理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进行补偿,以促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进而理解原作者的所传达的精神。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
(一)直译
中西文化交流已有数百年,在此过程中,英语国家的许多习语已被中国读者所熟知。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将这些被本国人所熟知的西方习惯用语直接翻译为中文。
例如:They were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在老人生前,没人真的喜欢他。
西方人认为,鳄鱼掉眼泪往往是为了骗取受害者的同情以吸引受害者从而进行捕食。因此,这一表达常用来指“虚情假意,虚伪的掉眼泪”。由于中国人现在对这一表达已非常熟悉,在听到这个词时可以向英语国家的人一样立即从自己的认知存储中调用出来。也就是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一习语的理解是一致的。因此,在此,译者可以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翻译。这这种情况下,直译比意译更能传达原作的精神。纽马克认为“如果直译可以使译文在指称和语用层面与原文对等,那么就尽量采用直译”(Newmark a, 2001:69)(本人译)。因此,译者在能使用直译的情况下需尽量使用直译。
(二)释译
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译者再翻译时应对文化缺省部分进行解释说明。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注释以填补目标读者相关认知图式的空白,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的表达。
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
这句谚语是用来形容三个智慧平平的人加起来也要顶一个聪明人。大多数中国的读者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往往可以将敌方的千军万马击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将划线部分省略掉,那么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就会对诸葛亮和臭皮匠之间的关系产生困惑,从而影响他们对这一谚语的理解。因此,译者在此要采用文内加注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补偿。
(三)归化
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译者有时需将原文中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形象与意义转化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译语读者对作者原意的理解。
例如:说曹操,曹操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曹操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形象,但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曹操很陌生。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曹操转化为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中所熟悉的 “魔鬼”,从而使得这一谚语在译文读者的心目中有更清晰的理解。但是在使用这一翻译策略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尺度,在能尊重原语文化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再使用这一策略,否则将不利于原文原汁原味的传达。
三、结论
对文化缺省的补偿问题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最佳状态就是实现最佳关联。因此译者在使用直译、释译和归化等翻译策略来填补交际双方认知环境的空白以实现最佳关联,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朱燕.关联理论对幽默语言的诠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12-0093-01
一、关联理论概述
法国的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于1986年合作出版了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理论由此诞生。它对古典格赖斯理论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关联理论认为关联原则支配着人们交际的实质――明示推理认知过程,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的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此外,关联理论还认为话语的关联性使用度衡量的可能是最为相关也可能是关联性较小。它是受认知语境效果和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两方面因素制约的。关联原则由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组成 ,它强调的是交际者和交际对象在社会和情感两方面心理上认知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获取最佳关联 ,按照关联理论框架 ,关联才是交际中最根本的因素 ,因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 ,这种关联能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 ,从而才对话语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由交际双方彼此互明的认知环境而导致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案例不计其数,并且也由于这种交际类似于Sperber &Wilson 以及很多中国学者( 何自然,何兆熊,熊学亮,徐盛桓等) 都作了大量探讨的同一背景(互明的认知环境) 之下的语言交际行为,这里仅举两个最简单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与认知原则,认知环境假设、推理及认知环境的互明等理论,分析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会话含义的理解问题,并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现象。Sperber &Wilson 提出了互明和认知环境两个重要概念。所谓认知环境,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互明就是双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实。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人们交际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对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且其中一方或双方可以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言语交际者而言,如果双方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认知环境是互明的,交际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在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相互认知环境在很多方面―诸如一些百科信息 、逻辑信息和词语信息,以及道德、博爱、自由等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等―都有相同之处或相似之处。这种情况之下,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认知语境的推理过程很少会出现障碍,语言交际就不可能失败。由交际双方彼此互明的认知环境而导致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案例不计其数,并且也由于这种交际类似于Sperber & Wilson 以及很多中国学者( 何自然,何兆熊,熊学亮,徐盛桓等) 都作了大量探讨的同一背景(互明的认知环境) 之下的语言交际行为,这里仅举一个简单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例子加以说明。
事例:一位美国学者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她下榻的宾馆与会议地点(北京大学学术报告厅) 驱车(正常不堵车情况下) 大概有二十分钟的距离,会议8 :30开始,由于旅途疲劳,起床稍晚了一点,8 :12跑出宾馆,叫了辆出租车。这位美国学者不会说汉语,恰巧出租车司机会讲英语。上车后, (A = American scholar ,B = Chinese Taxi driver)
C: Hello ! Where are you going ?
A: Hi ! The Academic Report Hall of Beijing University. Could I get to there before 8 :30 ?
C: If there would have always been green lights in the drive,…
A: Oh ! My god !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C 并没有直接告诉A 能否在8 :30之前抵达,而说了句“如果一路上都是绿灯的话”。这种情况下,A 根据彼此互明的认知语境,既百科信息“绿灯”和逻辑信息“大都市驱车很难碰到都是绿灯的情况”进行“语境假设”, 进而进行“语境推理”, 取得一种“最佳关联”,推测出了C 的会话含义―8 :30 之前无法到达,你也不能准时进入会场了。
三、结论
像所举事例取得成功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都是日常文化交际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关联理论中都得到了深入的阐释。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并认为,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共性”使得跨文化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交际双方应取得最大化的认知语境的共性。认知语境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和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失败的重要因素。
关联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意义差异 翻译 归化 异化
近年来,语用学的众多理论被应用在翻译研究上,如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等。本文将结合语用学中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分析翻译的本质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然后结合Gutt的《关联与翻译:认知与语境》分析对英汉两种语言间具有文化差异性的翻译时所做的策略选择。
一、关联理论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关联原则。关联理论描述了话语本身和语境的关联性,核心是关联原则。他们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具体来说,关联理论把话语的理解看作是一种包含“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何兆熊,2003:433)。所谓“示意”,是指说话人把信息意图展示出来这一过程,而所谓“推理”,则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一过程。
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何自然,1997:139)。说话人的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因为双方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能否达成“互明”(mutually manifest),达成了“互明”就能获取“最佳语境效果”,在信息和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
关联理论所强调的“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Sperber & Wilson,1986:30),即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相吻合。而“交际原则”则认为,每一个示意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其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正如何自然所说,“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何自然,1997:139)。
二、关联理论和翻译
Gutt首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因此翻译也是一种示意―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行为。更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含两个示意―推理过程,翻译的全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在第二个示意―推理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使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凸现了出来。译者从一个“没有发言权、身份低微的语言复制者”变成一个交际活动中“直面译语读者进行交流的交际者”(Gutt,1991:199)。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 & Wilson,1986:142)。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语言信息和文化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任何人的话语都有明示(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个意义,语言交际双方不但要了解对方的明示,更要互明对方的暗含,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但是,同一文化语境中的人一般不会说出有关意图的所有信息,对于那些交际双方都能不言自明的信息成分往往隐去而不予明说,这就构成了语义暗含。因此,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缺损”(cultural default),从而产生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因此,译文能否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成为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译者应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对导致“文化缺损”的原文明示信息推敲其暗含,以消除歧义,并将自己从原文中建构的心理认知图式选用恰当的译文形式准确转达给译文读者,在译文中营造译文读者所需的语境效果,与读者达成最大程度的认知互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译文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顾韵,2006:68)。
三、三种文化差异
1.文化差异在词语联想意义上的表现
源于不同的文化源头致使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会赋予同一种对象的不同联想意义。例如,“龙”(dragon)这种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引起的联想就不相同(何善芬,2002:164)。
在英语中,dragon的意思:1)凶猛的人;严厉警惕的守护人;2)专制的力量;罪恶势力;3)撒旦,魔鬼。如the old dragon(魔鬼),dragonish(凶暴的),dragonnade(使用军队迫害)等。
在汉语中,“龙”的意思:1)人君;2)才俊之士;3)饰以龙形的;4)高大的马,骏马。如“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
可见,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其指称意义、联想意义、象征意义。
2.文化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其语言中的大量习语并不能在意义上一一对应,尤其是在语境的联想上差异较大。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他的认知语境中也许就不存在“Rome”这一概念。在翻译时,考虑到译文的受众,在中文表达时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又例如中文里有“壮得像头牛”和“犟得像头牛”的表达,但是英文对“壮”和“犟”这种性格特质的联想明显是其它动物,在英语里有“as strong as a horse”和“as stubborn as a mule”。如果在翻译时未能注意到这一点,就会使译文读者无法理解。
3.文化差异在文学色彩上的表现
在翻译中,涉及文学典故时,文化差异性是最大的,也是译者最应小心处理的地方。翻译中,在尽量保存原作风貌的前提下,掌握好灵活度,既不过死也不过活,即追求所谓动态对等;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并能尽量完成“搭桥”任务,使译文读者得到大致相等的反应。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黛玉葬花不成?”因而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杨宪益译《红楼梦》第34回)
显然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很少会包含中国的历史典故“东施效颦”的。因此不可直接简单地把人名音译。杨先生为了在译文中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先将“东施”和“西施”音译再增译,既传神又达意,有效地消除了理解障碍,与译文读者达成了认知环境中的互明,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东施效颦”这一充满民族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四、对具有文化差异性的语言的翻译策略
Gutt(2001:132)认为化“暗含”为“明示”的方法有两种,即“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和“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前者注重保持“认知效果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cognitive effects),后者注重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depend on resemblance in linguistic properties)。这也就是翻译界常说的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性处理,以及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处理。
1.归化处理
要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并找到最佳关联,最常用的就是译语文化为导向的归化性处理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原文的异域色彩大多尽数丧失,而着重保留原文实质性信息,以消除理解障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译者应对源语与译语间的这种共知环境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并恰当地加以利用,明了哪些隐于明示之后的暗含需要明示,哪些不必重复,并能知道如何找到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如:
多年以后,我给我的孩子又讲这只猴子的故事,讲到他被救了之后,保护师父历经艰险去西天取经。……孩子说,他干吗要跟着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笨师父去取一本不知道拿来做什么的破经呢?他应该再大闹天宫。
Many years later,I started to amuse my kid with the same story of the monkey.After he was saved,he underwent the formidable ordeals while protecting his master and performing his duty...He asked,“What’s the point of accompanying a good-for-nothing master on his trip to get those worthless scriptures?He should have rebelled again.”
上例中“去西天取经”和“大闹天宫”的表达十分生动,在于激活汉语读者的心理认知图式,与话语产生相关联想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但因为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没有这一类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如果加上这些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导致原文没有的含义,所以译文中省去了原文形象“去西天取经”和“大闹天宫”,而只用简单的“performing his duty”和“rebel”表达了汉语的语境效果,充分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心理。
其实,在翻译英文谚语过程中,这种用汉语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或意境替换原谚语中的形象或意境比比皆是。例如,The shepherd would rather lose the wool than the sheep.(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因为给读者提供了太多的新信息,从而给他们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
2.异化处理
除归化性处理之外,在译文处理过程中,还有一种是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处理。我们可以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形象表达,也就是Gutt所说的“直接翻译的阐释法”(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irect translation)(1991:187)。阐释法能为译文语境提供部分所需的信息,以努力保留原文所有的“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但注释会打断译文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增加过多的处理努力。较好的办法是在该形象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说明该形象的一般性词语,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形象,又不会打断读者阅读的流畅性,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该形象,有效实现译文功能。例如:
中国传统年画如今已成为中外人士的热门收藏品。人们通常在新年即将到来的五天前把木刻年画贴在自家的窗户或大门上以祈福新年。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pictures――always a popular folk art in rural areas――have now become a hot collector’s item for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The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are usually put up on windows or walls five days before the New Year’s Day to express good wishes for the coming year.
中国传统年画的寓意,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心领神会,但外国人却无法将其字面明示信息和中国的过年文化联系在一起。译文的阐释性直译提供了充分的语境效果,使译文读者产生了像中国人一样的联想,实现了原作者意欲表达的意图。尽管行文多少有些累赘,但读起来异域色彩浓郁,不会使读者生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实质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同时对与具有文化差异性的语言的翻译的指导作用也是不言而喻。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领会原文作者的意图,认识到原文和译文语言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别,正确判断译文读者对原文文化的认识程度,再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为译文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以达到最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utt,Erne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2004.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6/2001.
[3]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顾韵.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J].大连大学学报,2006,(3).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