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专业(精选5篇)

药学类专业范文第1篇

医药院校药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整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药学类人才数量也逐年增加。随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整合药学类院校就业市场资源,实现药学类毕业生同药学人力资源缺口的有力衔接,缓解院校、学科、毕业生人数带来的药学类专业就业压力是众多医药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亦是高校就业工作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辽宁省6所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就业市场建设的情况,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供求情况,对实现辽宁药学类院校就业市场及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为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一、药学类专业院校就业市场建设现状

1、辽宁省各药学类院校就业市场建设情况

辽宁省医药类高等院校主要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沈阳医学院,除沈阳药科大学外,其他5所院校均是以医为主、以药为辅的专业格局。以202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上述6所院校药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本、专、研总人数达3910人,毕业生总体情况在整个东北地区药学类毕业生中也占主导地位,其中沈阳药科大学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为59.85%,辽宁中医药大学排在第二位约占19%。由于受学校专业结构设置影响,上述的医学类院校每年只结合卫生相关部门的要求集中举行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有的院校甚至自己并不独立组织大型双选会的召开,只是组织学生参加兄弟院校的招聘会。参会单位一般也都是以一些医疗、美容机构等医学相关用人单位为主。受生源情况的影响,药学专场招聘会召开的情况不容乐观。而沈阳药科大学作为6所院校中唯一一所专门的药学类专业院校,其校园双选市场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以2023届毕业生为例,学校共举行大型双选会2次,举办专场招聘会133场,共接待用人单位518家,提供就业岗位17000多个,2023届沈阳药科大学毕业生2510人,供需比已达1∶7。

2、医药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情况

作者通过调查问卷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328家用人单位中,有80%的用人单位优先选择的招聘方式是参加校园双选会,65%的用人单位选择通过网络招聘信息。在对信息的网络媒体的选择调查中,有40%用人单位选的校园官方网站,有40%的用人单位选择的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专业的商业类人力网站,而政府类的综合就业信息平台几乎不被医药企业类的用人单位所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50%的用人单位会前往2所以上的辽宁省医药类高校进行招聘,而且也会根据需要多次前往同一家学校,招聘高峰期基本都在10-12月之间。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单个学校生源不足,无法满足单位招聘需求”、“在全国多所院校巡回招聘,招聘成本过高”、“制定招聘计划与学校实际情况脱节”、“学生违约造成招聘计划无法按预期完成”等是目前困扰用人单位的主要几个问题,有45%的用人单位的人均招聘成本在500-1000元,有35%的用人单位则在1000元以上,因此为了挽回人才流失对公司造成的损失,这些用人单位也都向违约毕业生收取了一定金额的违约金,一般都在2000-3000元。

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就业市场规模受限

一所高校的生源和专业数目毕竟是有限的,毕业生资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鉴于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校的规模,使得中小型的医药院校不足以吸引一些大中型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因此很难单独举办一场大型双选会。而医学类院校因其以医为主的专业格局,其校园招聘会的时间一般主要根据各地卫生系统的用人计划来安排,与医药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对等,针对药学专业毕业生只能停留在零散就业信息的搜集和上,单独为药学专业举行大型招聘会的可行性很小。

2、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升高

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前期工作是用人需求,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都需要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后台操作,用人单位都不能直接登录,而高校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直接影响用人单位接下来的工作进展,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在招聘和应聘这个双选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需要通过试用的形式来判断是否真正录用毕业生,应聘者同样也在考察用人单位是否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诸多因素也导致了人才流动,用人单位将面临人才流失和再选择的风险。另外,受各医药院校规模、药学相关专业特点及专业人数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家用人单位很难在一所院校便完成招聘任务,奔走于不同院校大大延长了招聘周期,这在降低招聘效率的同时,也无形中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因此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寻求一个可以节约招聘成本、缩短招聘周期、提高招聘效率的有效途径。

3、就业资源浪费

医学类院校及中小型药学类相关院校由于药学专业的就业市场建设还不太成型,这就逼迫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必须要走出校园,走进其他药学院校寻求就业机会。而在未实施就业资源整合之前,由于目前还缺乏顶层的设计规划,各医药院校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各高校中间难以形成信息共享。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有些较有影响力的院校为保护本校学生,采用屏蔽信息等保护性措施,这些高校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也人为地造成了各信息服务平台呈对外封闭状态,阻碍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在校际间的交流,造成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人为分割,使本来就匮乏的就业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共享,造成部分就业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增大了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的难度。

三、实现药学类毕业生就业资源整合的意义

通过高校就业资源的整合,使省内医药类院校所有资源服从主办单位的总体战略部署,使这些院校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互相配合的战略体系,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这一举措将极大地促进全省医药类毕业生与医药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并将极大地满足广大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辽宁省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

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就业资源整合可以使各成员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具系统性、专业性和影响力,如通过整合简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可以使就业工作实现对全国的辐射,有助于提高联盟中各院校的知名度,以便吸引更多、更具影响力的用人单位参与到各联盟院校的就业工作中来,最终实现拓宽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东北师范大学就是此类就业资源整合的典范,东北师大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其就业资源优势,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教育人才集散地,是全国基础教育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对象。

2、有利于统一规划高校就业信息,避免有限就业资源的浪费

就业资源整合之后,联盟成员院校协同开展工作,可以及时准确、系统全面处理各院校的就业信息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各联盟院校毕业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可选择范围和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以往由于就业信息的不透明、更新不及时,所造成的就业资源的浪费。同时,就业联盟各高校通过就业市场资源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将蛋糕做大,用人单位可以免去奔走劳顿之苦“一堂求尽药学人才”,这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进而吸引更多的医药企业及用人单位到北方来招聘,如此良性循环,为毕业生赢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有利于就业竞争,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就业水平

沈阳药科大学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是两所专门类药科大学之一,与中国药科大学并称为北药和南药,在北方药学类院校中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实现资源整合,其影响力将迅速得到增强,加之硬件条件的改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资源数量会大幅增加,双方的满意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双选的范围会更广,整个同盟院校将具备和全国各地其他医药类院校进行就业资源较量的实力,面向全国取得就业的竞争优势。

4、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分析供需信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通过就业资源整合可以更加真实、准确的掌握联盟中各高校的就业情况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掌握和分析供需信息,结合用人单位回馈的信息,对学科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使得一些新兴学科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就业资源整合的院校间还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将就业弱势的专业与具有优势学科地位的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借鉴,从而增强该学科的生命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就业市场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的生存问题,而是一个收益最大化、就业效果最优化的共赢结果。只要各联盟院校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相信一定能打造出辽宁省乃至北方地区医药类高校就业工作的品牌,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整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药学类专业毕业生轻松就业、温暖就业,为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引领方向。

参考文献:

药学类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

作者简介:史静(1984-),女,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讲师;陈建秋(1981-),男,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23)08-0124-02

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制药工业产污量大,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占2%。制药工业的特点是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原料种类需求多,使用数量大,但利用率缺较低。一般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10余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从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三废)量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1]另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针对制药企业制订了专门的强制性废水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2008、GB21904-2008、GB21905-2008、GB21906-2008、GB21907-2008、GB21908-2008),并且按照制药生产工艺路线将制药工业及其产生的废水进行详细划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此外,我国环保部还于2023年提出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促进制药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国家对制药企业污染防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制药企业自身来说,减少污染实施清洁生产是其应对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所以,无论是从环境角度或者制药企业本身角度来说,制药工业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排放污染物的特殊性,制药企业需要既懂药学知识又熟悉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2]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制上必须具有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作为支撑。

一、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授课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特色的好教材不仅能够便于教师讲授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不论是在专业建设还是在学科设置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专业的创办要解决当前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特定环境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现有环境学科培养人才与课程设置模式不适应的矛盾,该专业方向的建设需要特色教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因此特色教材中必须将环境科学与药学相结合,必须将环境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制药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目前教材的设置主要存在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和专业改革、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脱节、[3]没有形成特色的独立体系、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先进性、[4]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知识点缺乏更新等问题。

因此,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融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其建设总体思路包括: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特色教材建设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二、药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1.特色教材必须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与交叉

我校的环境专业以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为目标,注重把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制药环节,把药学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监测为始、评价为重、治理为目的的原则,着重培养制药企业环保人才,研究药物的环境影响。因此,特色教材的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专业与药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是此种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药学专业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生搬硬凑到一起,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进行汇编到一本教材上,而应该突出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联系,真正做到药学知识在环境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深层渗透与融合。

《药厂环境控制与管理》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典型特色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制药工业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制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制药企业GMP认证、生态药业等。其中污染现状、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生态工业园等基本知识属于环境专业范畴,但所有的重点理论知识都紧紧依托制药企业的背景,与制药企业紧密相关。例如在污染现状与排放标准的章节介绍中,专门针对制药企业的废水排放特征进行介绍,并列举与只要企业密切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如《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制药企业的清洁生产章节中就涉及制药企业制药的具体工艺、设备、装置,对其进行清洁生产,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必须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

2.特色教材建设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药学知识基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到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环境检测、污染分析与治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特色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该目标,为该定位服务。从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特色专业的建立需要人才具有药学与环境学的双背景;人才的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从事制药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学术类”人才,另一类是能够实际到制药企业中工作的“应用类”人才。因此,针对“两类”人才的培养定位,特色教材中必须有所体现。针对“学术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原理、机理及相关知识点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而对于“应用类”人才,教材中应注重在制药企业普遍成熟应用的具体工艺、设备和装置的介绍。例如对于药厂三废教材,可在原有三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或修订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A类可针对制药废水的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原理的细致讲解,并介绍相关的机理模型,增加目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等;B类可介绍制药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具体工艺与设施,并列举实例。

3.特色教材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述,特色教材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专业和药学专业知识的融合,需要涉及多门学科,这有利于学生突破单一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具有一定的药学专业知识和环境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从药学的角度看环境或是从环境的角度看药学,易于触发灵感,产生新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揭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5]综合的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在特色教材中需要增加“无标准答案”、“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逻辑性强的机理的推导,教材中引导学生由因找果或由果寻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4.特色教材与特色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学进行传播,因此要让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特色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中传输知识的特性,而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乐于在某一块或某一点知识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进行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松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模块化。第一,教学手段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不拘泥与演示文稿,可采用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对难于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并建立教学配套素材库。第二,教学中应着重对相应课程知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介绍和综述,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内外的专业研究人员邀请至课堂,对新进展、新工艺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形,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某一点知识进行深究,发现表面现象之后的机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或对某一知识点扩散,形成由点串线、由线及面的网络化知识块;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跳出传统的思考角度或仅局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鼓励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可以依据学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层次、分班、分组教学。例如药厂三废处理课程中,即可根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偏研究型或偏应用型,根据A类(学术类)与B类(应用类)特色教材进行分班学习。

5.实践类特色教材在药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或实验类的课程尤其要注重特色教材的建设。对于实践类特色教材,一方面注重环境科学知识与制药企业实际问题的结合,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特色教材中对实际的制药废水进行监测和评定,使学生在学会环境监测方法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制药废水的特点有直观的了解。《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中药废渣进行吸附研究,加强学生制药企业废弃物亦可资源化的新理念。另一方面,选修类的实践特色教材亦可以采用项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交叉渗透教学,串联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模块,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需要体现环境专业与药学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紧紧围绕人才定位,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需有特色教学与之相结合,将特色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此外实践类特色教材需将环境专业知识与制药企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发酵类》编制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酵类(征求意见稿)》[S].2007.

[2]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3]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4):135-136.

[4]韩建华.让特色教材走进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

药学类专业范文第3篇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学生试讲实验课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考核安排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考核要求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考核内容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药学类专业范文第4篇

考研国家线是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年度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标准,其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实行统一的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医药类专业应该属于医学的学科中,故查看国家线的时候可以参考医学的各科分数线。并且如果考的是专业型硕士,那就看专业型硕士的医学分数线,并且还要看清楚报考专业是否属于照顾专业,照顾专业分数会降低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

药学类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考核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1]而考核方式具有导向、激励和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职多数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指标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分析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职药学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一、目前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性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实训课程在药学类各门课程中比例均较大。在培养药学类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当前大多数药学专业实践考核都以结果考核为主,考核形式主要为抽签答题、现场提问的方式,结果的好坏往往由考核教师个人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够全面和客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脱节,而老师对学生的平时印象也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同时缺少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评价,导致评价不够实际合理,因此缺乏权威性。

2、评价内容片面性

当前药学类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多数以试卷加实训现场提问的模式,同时考核的内容在选择上多数集中在某一重要方面或知识点,例如药物制剂设备课程实训考核多数考察学生对设备原理的掌握,因此学生只需熟练记住设备的原理,而对其结构和操作掌握的较少,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药物制剂设备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的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评价方式缺乏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应用知识、强化技能,为学生将来进入生产企业能够适应岗位操作要求做准备。而现有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缺乏与企业生产要求相一致的要求,缺乏实用性,以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考核为例,现有的考核基本是对某种制剂生产流程的考核,而对与企业相一致的岗位操作法和制剂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等内容的考核较少。因此,即使在学校学生考核成绩优秀,到了生产企业,也缺乏规范生产的意识,所学所训与企业生产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该考核方式缺乏实用性。

二、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1、考核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单纯的试卷考试、现场答题等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高职教育的步伐。而构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教师可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剂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训室条件,设计出合理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在实训现场边演示边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这种答辩项目式+技能操作式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实现了整体性,又体现了联系性。

2、考核体系由一次性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

目前大多数实训课程考核都是“期末一次新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缺点,例如考核内容片面,范围窄等问题,很难讲进行全面考核。而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药物制剂实训课,可以将考核分为平时 70%+期末30%,平时分的70%分别在每个模块平均分配,每个模块学完,教师对该模块进行考核,并打分。再结合最终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将实训过程的分阶段的考核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分。该方式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观念也不再是最后的考前突击复习,而转变成边学习边复习,更加注重平时技能训练,经过这种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职业技能要求。

3、考核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单一主体评价会导致评价不权威。在药学专业的药物制剂实训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每个模块考核中,都严格按照制剂生产的岗位操作法进行考核,学生分组完成生产前准备、生产操作和生产后清场三部分内容,而在每个内容完成过程中,小组内进行自评,然后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将评分进行平均,作为学生评价结果,随后教师进行评分,将学生训练视频传给企业技术人员,给予评分。三方的评分进行综合,最后得到每组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指标包括学生熟练程度,设备操作规范程度,生产过程中技术关键点的掌握程度等。该方式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中,而不是依赖于成绩好的同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分析探讨能力。多元评价能够使得学生的技能和素养都得到提高,进而达到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考核方式从普通考试向竞争性考核方式转变

当前考核方式是教师出题,学生考试,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成绩也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在校内搭建平台,模拟实训技能大赛,借赛促学,将职业技能大赛引进实践考核中,检验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推动学生强化提高实训技能。[4]以药物制剂课程实训为例,按照药学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模拟比赛规则。教研室老师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依据,并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共同探讨评分标准。学生按照抽签方式决定分组,体现公平公正性。比赛结果计入学生实训成绩。该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为了考试而学习变成做一名“做好药”的药品生产技术人员。为学生走向生产一线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

三、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高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把新的考核模式付诸于实践中,通过实训考核方式的改进,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观念,从行动上转变阻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实践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能力质检的无缝对接,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势在必行的有效手段。以上是对现有高职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并会在今后的实践课程中不断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魏.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7(2)67-68.

[2] ,刘斌,罗月娥.药学综合实训教学实践[J].医学信息,2009(7)44-45.

[3] 陈玉涛,姚七栋,闫娜.高职院校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民营科技,2023(9)247-248.

[4] 陈志刚.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结合中职学校“国示”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3(4)38-3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