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环保(精选5篇)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1篇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主要造成了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自然资源,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驱使下,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聚集。2000—2023年城镇新增人口22809万人,年均增长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并且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处理直接排人到河流中,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变色,这些行为严重污染了水资源,更影响到居民的饮水资源。
(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聚集,而这必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国多数的城镇还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的生活垃圾只是随意的丟弃和摆放,同时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十分淡薄。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并没有经过专门设备的专业化处理,任意的暴露在地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资源和土地资源,破坏了城镇居民健康的生活条件。同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也随意的排入到江河中,没有严格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原生态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三)工业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为城镇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并且流动资金有限,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中来,所有大多的企业缺乏专门的环保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而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工业污水、工业垃圾等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严重危害了自然水资源,造成了水污染。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从而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危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乡镇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民众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致使乡镇地区的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虽然他们也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意义;二是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对于加强环保意识工作往往是忽视的,所以广大乡镇居民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造成了生活垃圾随意丟弃和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剧的进程中,政府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上,过多的重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忽略了关于乡镇企业污水治理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乡镇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企业盈利和生产效益上,忽视企业在生产中的污水排放和工业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责任方面,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担负起一个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企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而当今大多的乡镇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看,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源于近些年,经验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生态保护区域没有明确合理的划分,管理层面不到位。其次,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企业和居民,评判标准不统一,也给执法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最后,我国目前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城市企业的,对于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法规。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者,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管理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要充分保障广大乡镇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只有在物质生活受到保障的前提下,乡镇地区的民众才会将其余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第二,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当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文化相关部门宣传本地的生态资源现状,让广大民众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
在新型城镇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占有重大比例。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工业生产垃圾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现时期,乡镇企业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义不容辞。一方面,乡镇企业应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和引进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由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转换成集约型的生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强化乡镇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解决和处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第二,政府应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法律法规应涉及工业污水处理规定、生活垃圾处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将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等等,最终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公众有法可守。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企业环境;环境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构建;机制构建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无限制地滥用资源,随意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不断地恶化。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环境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环境管理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管理增加企业成本,环境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对立;二是修正学派的观点,认为环境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环境管理与竞争力是“双赢”的。
一、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重视,而企业对于通过环境管理来体现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全面。企业环境管理以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技术理论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损害环境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使生产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起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虽比较健全,但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为此,有必要建构企业环境保护的自愿性机制,即使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成为自觉选择的作用机制;建构强制性机制,即通过成慑改变企业对违法行为的选择迫使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建构激励性机制,即利用价值规律调整或影响市场主体消除或降低污染行为的作用机制;建构压力性机制,即利用企业的相关方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并促使其保护环境的作用机制;建构支持性机制,即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保护能力的作用机制。
二、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性质
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学术界并没有统而权威的界定。有的学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指企业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业经营管理中树立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实现企业效益、社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理。有学者认为涉及企业环管理机制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府为主体的产业环境管理机;在微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企业为体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则有公众和政府组织参与的企环境管理机制。还有学者为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括四种:企业环境管理委员会与保专门职能部门相结合管理模式、ISO14000理模式、HSE管模式、QHSE管理式等。我们认为,企业环管理机制应该是一种多元性构管理机制,是由国际社会、各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众共同参与的,由生态伦理、环境制、社会发展模式、类生存理念、模式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和企业理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进企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好型企业目标的管理模式和行机理。
三、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1、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尽快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阴影,按照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转变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变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科技、清洁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新模式;从单一的技术层面的污染防治转变为战略层面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被动的、抵抗型、反应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转变为积极型、主动型、生态型、创新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2、科学而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是企业单一主体、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机制,而是一种由多元主体、多种因素有机组合创造出来的管理机制。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生态环保法律为依据、以生态伦理、环境责任为支撑的构架。
3、加大国家对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推动力度。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国家必须通过强大的公权力、推动力,规范性、强制性地指引企业步入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轨道,从而克服和消除企业唯利是图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渚如,提升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完善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以及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限批制度、环保一票否决机制、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减排制度、循环经济制度的执法力度,等等。
4、充分利用评价、奖惩机制,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制度全面展开。针对国情,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评建活动的全面展开,评建出一批环保示范性企业;另一方面,加快ISO14000、HSE、QHSE等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形成。
5、创建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管理等措施将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信息通过权威媒体公布于众。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个方面了解、监测、考核、评价、监督企业的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状态。另一方面在舆论、管理层面给企业以压力,有利于促进企业争先恐后、不断升级环保机制。
四、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和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机制建设,即在我国企业全面建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 法律 制度运行机制、市场引导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 经济 氛围机制,社会舆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的渗透机制。初步消除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盲区。与此同时,加速提升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大环境保护的奖惩力度,树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 科学 、先进、全方位、高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使我国的所有企业都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在生态良性循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社会之中。不仅物质生产生态化,而且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也呈现生态化。
五、结束语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如何从被动环境管理转变为主动环境管理,把环境关注结合到企业战略管理中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保产业 定义 分类 对策
一、环保产业定义与分类的问题
按照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定义,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这种定义和分类的依据是传统的产业分类法,其特点是按照活动领域或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环保产业各部门在三类产业中所处的位置,便于进行宏观国民经济的统计和分析。然而,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在以上分类中虽然已经包括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但只包括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功能部分,而没有包括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如土地、水源、植被、物种多样化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活动的内容。
2.忽视了目前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洁净产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环保功能的部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状况的最终归宿所在。
3.以上分类难以区分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不仅在统计上不便操作,不便于对各类环保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而且难以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科学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与新分类方法
为解决以上我国环保产业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定义方法,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角度,对环保产业重新分类。
1.环保产业的定义
目前,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用于“末端治理”的产品和服务,其环境功能与使用功能一致。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过程。通常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而洁净产品则特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2.环保产业的分类
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和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同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和制订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三、各类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及发展对策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 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 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 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目前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 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我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我国采取措施推进 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上游企业(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铅企业 环境风险 固有风险率 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3)03(a)-000-02
涉铅企业已被我国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整治的行业之一,涉铅企业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也频繁发生[1]。因此,对涉铅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既能确定涉铅企业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力,对不达标的企业重点监控,力求避免铅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还是保险公司制定保费额度的参考,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该文利用风险评价理论及模糊数学的知识,根据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因子建立涉铅企业环境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环境风险分级标准,以便为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涉铅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 涉铅企业环境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1 风险评价理论介绍
1.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1.3 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易发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类型。铅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应用,在铅冶炼、铅蓄电池、废铅蓄电池回收、铅印刷等企业也广泛使用铅金属或含铅矿石,由于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生产要求、生产工艺等不同,也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所以其企业类型也不一样,其引发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也不相同。
(2)企业规模。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安全环保资金投入,安全管理的机构建立、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配套不一样,因此一般中小规模企业较大企业更易发生铅污染事故。
(3)生产工艺。不同的生产工艺导致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也不一样。有的企业生产工艺先进,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较少,其发生铅污染可能性不大;反之,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较多,其发生铅污染可能性就较大,即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的概率与其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4)其他因素。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还与其生产设备、生产条件及员工素养有关。生产设备、生产条件较好、员工素养较高的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较小,反之则发生事故率较高。
以上6个因素与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要用数学函数精确描述它们之间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为此用模糊数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后果的严重度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再由表3不难看出,该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固有风险率为0.415,风险性等级为三级,即有显著风险,为了安全需要进行整治,从而降低其风险性。
2 结语
该文根据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模糊数学工具,提出一种涉铅企业环境污染风险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方便,过程具体、结果准确,做出的结论科学且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对涉铅企业的分级监督管理,防止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但是,该方法中某些因素的选取、权重值的分配、一些关键数据临界值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生产型企业环保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视角;能源消耗;企业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7.059
为了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和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全社会都已形成共识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对此种经济发展背景,那些以消耗能源作为自身发展基础的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要改革自身的经营发展方式,而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财务方面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规避和解决财务风险,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1 能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1 筹资带来的财务风险
筹资活动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两点:(1)当筹措的资金额巨大时,企业担负偿债风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能耗型企业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筹资数额会增加。但是能耗型企业大都是负债性筹资,其偿债风险随之增加。(2)当筹措资金周期长时,企业担负期限风险。与普通企业相比,能源消耗性企业的筹资周期相对长些,极有可能会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1.2 投资引起的财务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需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低碳环保型过渡。在此过渡中,企业需加大投资,用以改善更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等。但是由于其机器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其投资风险不可避免。
1.3 营运活动的财务风险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能耗型企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营运风险:(1)营运成本过高。劳动密集型企业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其相应的福利费用支出很高。(2)设备成本过高。能耗型企业的机械设备磨损速度要高于其他普通企业,每年用于维护机械设备的费用支出很高。(3)责任成本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做出必要的贡献。
2 造成能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2.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制定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这使得能耗型企业所面临政策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相关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我国能耗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需以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的管理准则,加大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资金投入,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与减少废弃物排放。
(2)能源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迅速提升,中国企业对于能源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但能源的有限性以及其供给的局限性,使得我国能源市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较大的能源缺口问题。以近年来我国能源价格变化趋势为例,不难发现,无论是能源价格的定比、环比还是同比,其总体都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如图1。
2.2 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低碳目标变化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能耗型企业忽视环保,甚至为了利润牺牲环境。这些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能耗企业为了适应竞争,大多进行技术革新,如图2。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变化的影响。以往的能耗型企业普遍一味追逐利润,并以它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根本不会考虑环境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能耗型企业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还应兼顾生态价值最大化,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对我们现阶段企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 降低能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举措
3.1 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特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策略,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改进低碳技术、加大环保设施的采购投入,以“三低”作为企业的发展策略(即低排放、低污染与低消耗),逐步构建环保的企业文化理念,增强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感。
3.2 严格控制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