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精选5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23(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饮食差异主要包括了饮食对象、饮食方向、饮食方式和饮食礼仪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境界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将在交流中发展。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国饮食观念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不管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管各种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得当,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存在的最大弱点。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民间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桌而坐,面对满桌丰盛的酒菜,人们相互敬酒、劝菜,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气氛。特别像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吃团圆饭,相互祝福,围桌而谈,体现出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同时中国人在吃饭的过程中,不会限定每个人的食量,也不会对食物进行提前分配。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而西方人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习惯于独盘独碟,每个人的食物是提前分配好的、定量的,吃饭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由走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今比较流行的自助餐。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保留了个人空间。但各吃各的,彼此间互不干扰交流,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乐的情调。

2.西方人的饮食荤食为主 西方人继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倒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一直以极强的趣味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乐趣的中国人。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爆、炸、溜、焖、蒸、煮、炖、烤、烩、拔丝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既费时又费工,又要求有精湛的烹调技巧。不同的烹饪大师,对于同一道菜,由于个人厨艺以及对原料选择标准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只要口味好,便乐意享受这口福。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不会过分地追求食物的口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简言之,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忽视了食物营养的合理搭配,而西方饮食注重食物的科学和营养,维护了人体的健康。中国应借鉴西方这种科学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完善,使其国际化。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 厨房设计 饮食习惯

一、引言

人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约两百万年前,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厨房的设计就更为重要,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及操作者的使用习惯是衡量一个厨房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包括饮食的材料、制作工艺、饮食方法等,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对历史的传承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括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质层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术、器具艺术、食物储存和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饮食习俗、饮食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厨房的来源及其基本功能

厨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功能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将天然洞穴作为居所,以野菜野果为食。氏族社会以后,发展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会设有火塘,空间内部没有隔离,生火会导致烟气弥漫整个空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炉灶处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将火塘改良砌成灶头,房间变得更加干净卫生,但是此时的厨房并未真正与其他空间隔离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独立厨房的出现,既能较大限度地储存食物,也减少对其他空间不必要的干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现代社会造就了开放式的厨房,厨房的各种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们对厨房油烟的排放、储物空间的设计以及采光问题都妥善的处理,操作台面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以及操作习惯,厨房空间干净整洁舒适,能最大限度地为人所用。

厨房的基本功能:烹调、洗涤、储存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倡导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乎所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食物来获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他们更青睐操作简单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头,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追求的则是感性、艺术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认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门艺术,能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人对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虑食物带给人的营养,还注重食物的色泽、鲜香。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国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烩等多样化的烹饪方式。中国菜品种多样,操作复杂,注重食物带给人味觉和视觉的艺术性的双重享受。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讲究科学卫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较为广泛采用的宴请宾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时将所有的食物陈列出来,客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进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中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饮食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日常饮食,人们围着桌子坐一圈,菜摆放在正中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夹取食物进食,在吃饭过程中可以相互交谈,增进感情。

(三)烹饪过程的差异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强调认真规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须相当的规范和严格。所需食材、调味料的分量都必须精确到克;操作过程的顺序都不能颠倒;操作时间也严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给人的味觉和营养几乎都是相同的。

中国人烹饪的操作过程具有随意性,根据厨师的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放调味品和食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样,同一地方的不同厨师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厨师两次做同样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处在不同国度、地域等背景下人们的饮食文化各不相同,厨房设计理应有所差别。下面从布局、功能、陈设几方面出发,分析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喜欢生食海鲜、蔬菜等,尽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过程极其简单,西方的厨房大都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厨房与客厅相连,并不需要设置专门的餐厅。一般在厨房的中间会设有料理台,料理台既能烹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国人更偏爱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开放式的厨房会污染客厅和餐厅,中式厨房基本采用封闭式的设计。厨房与餐厅隔开,餐厅与客厅相连。中国人的餐桌一般选用圆桌,圆桌意味着吃饭人的身份不分尊贵卑贱,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厨房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与客厅相连,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家庭主妇在厨房可以边制作食物,边与客厅里的家人聊天,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能带给人无比的轻松和惬意感。西式厨房不仅仅是传统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闲、娱乐、聚会等诸多功能。相对于开放式的厨房而言,完全封闭的厨房的功能就显得较为单一。中式厨房的空间比较窄小,占地面积只有十来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小空间紧凑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陈设的不同

西方人的厨房面积较大,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在墙的拐角处可设计置物架,随意摆放装饰品、小摆件,墙上安置一台壁挂电视,在忙碌做饭的同时享受这份环境给人的轻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饮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盘子等餐具,西式厨房会在墙上设壁柜,料理台下同样也能设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来。高科技的电气化产品在西式厨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气炉灶、面包机、洗碗机等小家电应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厨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锅等大型厨具来进行烹饪以外,小型家用电器并不多见。厨房的操作台面上摆放的都是一些很实用的东西,具有装饰性的小摆件几乎没有。中式厨房的占地面积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会使厨房看起来杂乱无章。

六、现代厨房设计的原则

西式厨房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必须以满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在西式优秀的厨房设计案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当代中国厨房设计之不足,使现代厨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结构多样化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厨房的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厨房不再是个完全封闭式的空间,而是能像西式厨房一样是开放式。对于面积较小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半开放式的,通过推拉式的艺术玻璃窗将厨房和餐厅隔开,烹饪时将隔板拉上,防止油烟排入客厅卧室污染其他室内空间,不用时再将隔板收起,形成一个通透的半开放式的厨房形式,既美观又宽敞。而对于面积较大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采用大厨房套小厨房的格局,也能达到西式厨房开放式的效果。将厨房与客厅中间的墙体打掉,在原厨房的角落处封闭一块小烹饪区域,其余空间与客厅相连,既有效地隔离了油烟,又采用了开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乐而不为呢?西方那种完全开放式的厨房用在我们国家确实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设计师只要注意观察,多动脑筋,灵活设计,西式厨房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

(二)材料绿色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化学合成的装饰材料推陈出新,新材料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很容易被设计师们接受,但是化学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特别是在厨房这个制作食物的地方,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化学材料的使用,选择一些绿色化、环保化的材料,才能将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在设计时,可以选择用自然的木质材料,不锈钢、铁等金属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热性,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健康舒适的绿色厨房。

(三)色彩协调化

厨房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做到简洁、协调,墙面一般采用白、灰、银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觉,在基本色的基础上加入蓝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凉舒适的同时,也会让厨房显得清洁、卫生。厨房的地面颜色则可选择耐脏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厨具等物件上选用一些亮丽的衬色,不会使厨房看起来太压抑沉闷。总之在选择厨房的色彩上,应尽量做到简洁为主,再充分利用各种色彩的特性,发挥其更大的功能性价值。

(四)厨具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器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高科技的厨房电器相继出现。现代化的厨房不但可以减少主妇们繁重的家务,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环境污染。现如今一些厨房小家电已经为人们所用,例如,电磁炉取代了煤的使用,减少了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抽油烟机代替了镶在墙上传统式的排气扇,既节能减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洁。然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在厨房中应加大小电器的使用,电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给人们提供方便。冰箱、电饭锅、洗碗机、微波炉的储放位置应根据个人使用习惯,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开启、使用,在使用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电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学化

在学习西方优秀厨房设计案例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人自身的特点。例如,操作台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国人的身高。操作台高度一般为800mm-850mm,台面宽度为760mm左右。厨房的布局也应严格按照中国人的操作顺序来设计,储藏区、洗涤区、调理区、烹饪区,各个操作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操作者使用方便,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另外,厨房的通风、排烟技术处理不好,直接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通风、排烟的处理也是设计师们需要重视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风以外,另外一种最有效的排烟途径是安装抽油烟机。为了保证抽油烟机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烟机一般安装在炉灶上方距离台面的高度为800mm左右。一个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厨房才能大大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总结

食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一个优秀的厨房设计除了要遵循以上这几个原则外,还需要考虑通风、照明、操作台的顺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饰等。总之,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的厨房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为前提,那样才能发挥厨房的最大效用价值,带给人们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厨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N].文汇报,笔会.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中文菜单 翻译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095-02

1.引言

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以及产品的综合。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方便国外游客在中国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中文菜单的英译工作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1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民以味为先”的生活理念,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的调和之美。因此,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的主要是食物的口感和进餐时的精神享受,整个饮食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感受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饮食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的一种方式。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而不是食物香味形的完美。

2.2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以他的字“东坡”命名的一道菜。相比之下,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的多,往往一目了然。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为例,光看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等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烹饪方法来命名的。

3.《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其文化传递

3.1翻译的基本方法

为了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外国游客的服务接待水平,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外办联合编辑出版了统一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对2753种菜名进行了英文翻译。纵观《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其翻译方法力争做到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对等,力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菜品的文化信息。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奥运菜单英译的方法:

(1)直接列出原料(主料为主,配料为辅,常见于冷菜)

e.g 白领鼓扣鸭掌 mushrooms with duck webs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烹饪方法/刀法+中心词(常见于热菜)

e.g 鲍鱼红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abalone

木耳肉片 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black fungus

(3)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以人名为主

e.g 麻婆豆腐 Mapo to fu

东坡肉 Dongpo pork

以菜肴的发源地为主

e.g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川味小炒Shredded pork with vegetables, Sichuan style

(4)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在其后加注释

直接用汉语拼音命名

e.g 烧卖 shaomai 饺子 jiaozi

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加英文注释

e.g 锅贴 guotie (pan?鄄fried meat dumplings)

元宵yuanxiao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 Festivals)

(5)舍去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意

e.g 夫妻肺片 pork lung in chili sauce

蚂蚁上树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3.2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反复强调,“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分开来处理”(苏珊?巴斯内特,2004)。从翻译的本质上来说,“翻译是在接受语种寻找和原语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地对等话语,它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尤金?奈达,2004)。中国的许多学者与苏珊?巴斯内特观点一致,也都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如“四喜丸子”这道菜是人们对喜庆的表达,在《中》这本书中将其译为 Four?鄄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既突出了菜名的喜庆特点,同时又在后面的括弧里面加上了制作的方法和配料,在介绍菜名的过程中也传递了中国饮食文化。

所以,中国菜名的英译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中国菜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否则,翻译便失去了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的功能,既是对菜名汉语原语言的扭曲,也是对英语目标语言翻译的破坏。

4.结束语

中国菜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翻译,菜名的翻译不仅要真实准确地传递菜品信息,也必须最大限度的把菜品中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信息向外界做一呈现。它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译者不论采取哪种译法,既要注重菜的实质,也要考虑到外国人的认知和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使他们在了解菜肴原料和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奈达 (Nida,E.A), 泰伯 (Taber, C.R.). 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22,(6):56-57.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餐饮文化 差异渊源 尊重借鉴

民以食为天。餐饮是人类存续的最基本活动。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餐饮方式、习惯等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彰显出不同文化观念。

一、中西餐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民俗殊异,往往基于地理、气侯、风俗、民情、经济等因素,塑造了多样的文化性格,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有所谓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随地域而变化万端,各地区均形成自己独特的菜系,且既有小吃,又有大菜,如川菜、鲁菜、浙菜、粤菜、皖菜、苏菜、湘菜、滇菜、京菜、东北风味等等。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归纳起来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理念指导烹饪。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形”。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4.重情:注重饮食活动中的情感交流。以食表意,以物传情。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席平息。受人恩惠也常常借酒席表示谢意。

西餐,顾名思义是西方国家的餐食。西餐,是中国人和其他东方人的概念。“西方”习惯上是指欧洲国家和地区,以及由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区域,因此西餐主要指代的便是以上区域的餐饮文化。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其菜式料理,一般使用橄榄油、黄油、亨氏番茄酱、沙拉酱等调味料。不同的主食相同的都是搭配上一些蔬菜,如番茄、西兰花等。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多以长形桌台为台形。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供应方便等。西餐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席就座规矩多。一般从左侧入座。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两叉。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讲究“女士优先”。2.餐具使用有讲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3.用餐环境要浪漫。吃西餐讲究环境雅致,气氛和谐。一定要有音乐相伴,桌台整洁干净,所有餐具一定要洁净。如遇晚餐,要灯光暗淡,桌上要有红色蜡烛,营造一种浪漫、迷人、淡雅的气氛。

二、中西方餐饮观念上的差异

西餐比较理性,强调饮食的营养性,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餐比较感性,特别注重饭菜的形、色、味。烹饪食物讲究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并加以精美的造型。可见,中餐的感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五味调和为美。西方强调形式结构,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强调尊重个性。因而,其餐饮观念也是突出个性。

四、结束语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和饮餐文化。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随着国际社会不断地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国人必须重视对西方餐饮文化的学习了解。在发扬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借鉴西方餐饮文化。以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

[1]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双语学习,2007(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