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傅永发愤读书的启示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1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①寻:不久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9.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有友人与之书( )而不能答 涉猎( )经史

  10. 对画线句“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永)邀请洪仲,洪仲十分谦让,不让他报答。

  B(傅永)请教洪仲,洪仲重重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C(傅永)请求洪仲,洪仲最终让步,不报复他。

  D(傅永)请示洪仲,洪仲坚决推让,不为他报信。

  11. 选文末尾引用了**的话,请分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9.(2分)信件 粗略的阅读

  10.(3分)B

  11.(4分)侧面表现傅勇发愤读书的效果(2分),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2分)。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

——《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3篇

《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米,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2)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3)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4)

——《史记·曹相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史记·曹相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1

  *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忠厚**,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苛求细枝末节,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子窋(kū)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沐浴)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微:地位低

  B、即召除为丞相史除:任命,授职

  C、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让:谦让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遇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参“严守高帝法令”的言和行的一组是( ) (2分)

  ①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②故天下俱称其美矣③木诎于文辞,忠厚**,即召除为丞相史④试私从容问而父曰⑤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⑥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曹参当官后,曾与萧何不和,但萧何却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自己的班当丞相。事实证明,曹参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很受后人称道。

  B、曹参任丞相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喝酒,而且在**来办事时也叫人喝酒,使人开不了口,办不成事。

  C、曹参的行为引起了惠帝的担心,私下要曹参的儿子加以劝谏。不料其儿子却被曹参严厉教训了一番。

  D、曹参与惠帝的一席对话打消了惠帝的疑虑,认可了曹参的做法。但曹参最终还是被惠帝体面地罢了官。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②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参***

  4、C(让,责备)

  5、D(①说的是对曹无为而治的评价⑤与题无关)

  6、D(曹参没被罢官)

  7、①国家的事情不应当由你来多嘴。②(那些)想追求虚名的**,总是被(曹参)斥责、罢免

  文言文参考译文:

  *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去,****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象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太史公说: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5)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一:

  李愬谋袭蔡州。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愬然之。

  辛未,李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糟,整羁鞠,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其器械。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李忠义是蔡州降将。

  ①引问委曲:招来查问详情。②贼:指吴元济,蔡州守将。③洄曲子弟:驻守在洄曲的部下。洄曲,地名。④李进诚:唐州刺史。⑤薪刍:柴草。⑥晡(bū)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到五点钟。⑦槛车:囚车。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李愬谋袭蔡州( ) ②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

  ③民争负薪刍助之( ) ④送元济诣京师(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何以战(《曹刿论战》)

  C.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D.以光**遗德(《出师表》)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元 济 于 城 上 请 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请简要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体现在哪些地方。(2分)

  参***:

  1.(1)①谋划;②险要的地势(地势的险要);③背;④到。(每小题1分)(2)B(例句与A、C、D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B中的“以”是“凭”的意思。)

  2.元 济 / 于 城 上 / 请 罪(一处1分)

  3.(1)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全被(他们)杀死。(“方”“寐”“尽”“杀”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2)(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鼓”“再”“衰”“竭”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

  4.作战前掌握敌情虚实;风雪之夜**;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一点1分,答到两点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二:

  注:①干鞴(bèi):干粮。②羁靮(dí):马的笼头和缰绳。

  8.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傅永发愤读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 ②愬然之( )

  ③据其栅( ) ④诸将皆失色( )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诸将请所之

  A.醉翁之意不在酒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由 是 贼 中 险 易 远 近 虚 实 尽 知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11.根据选文,试概括李愬袭取蔡州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表现了李愬怎样的军事才能?(2分)

  参***:

  8.(1)①因此;②认为……对;③栅栏,这里指营寨;④脸色。(2)D(例句中和D项中“之”都是动词,往,去;A中是结构助词,的;B中是代词,我;C中是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9.由 是 / 贼 中 险 易 远 近 虚 实 / 尽 知 之

  10.(1)(李愬)留下五百人镇守那里(指张柴村),用来断绝洄曲和各条道路上的桥梁。(2)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

  11.选文记述了李愬袭取蔡州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亲自**、掌握敌情、制定方案、部署兵力、抢占前哨阵地、切断援敌通道、军情严格保密;表现了李愬治军严明、用兵神速、出奇制胜的军事才能。

  附参考译文:

  李愬谋划出其不意地攻取蔡州,每当俘获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查问详情,因此叛军中地势的险要和*易,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全部都知道了。李佑告诉李愬说:“蔡州的精锐士兵都在洄曲和四周据守,守卫蔡州城的都是瘦弱衰老的士兵,可以趁他们后方空虚一直打到州城。” 李愬认为这意见是对的。命令李佑、李忠义率领突击队三千人作先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作为主力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它(中军)的最后面压阵。走了六十里地,夜里到达张柴村,全部杀掉它的守卫士兵,占据那座营寨。命令士兵稍微休息一会儿,吃干粮,整理好战马的笼头和缰绳。留下五百人镇守在那里,用来断绝洄曲和各交通线上的桥梁。又连夜带兵出发。各将领请示所要去的地方。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领们都吓得变了脸色。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冻)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 ,(却)不敢违抗。(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停,李愬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静)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外城,砸烂了怀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二: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解析] A(整顿)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C(排除①⑤,①是李愬自请*叛,⑤是吴秀琳的建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解析] B(“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有误,叛军并未士气低落,文中“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卑弱之势”是指唐军,且叛军“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解析] 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3分。其中“挠”“异”“释”各1分)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解析] 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3分。其中“合势”“固”“分其力”各1分,意思对即可)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解析]李愬在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3分。其中“乘间”“屏人”“或至夜分”各1分,“夜分”译为“深夜”亦可)

  参考译文:

  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元和十一年,朝廷**讨伐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李愬向**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愬曰:“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于是就欺骗三军说:“**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作战,不是我的事情。”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李愬就派吴秀琳的**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他对李愬说:“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佑,我是**为力的。”李佑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现在李佑率领他的**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李佑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佑。”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佑而回。李愬亲自**李佑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佑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李佑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城门。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6)

——《江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3篇

《江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1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②此处运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1、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出力。(怨恨之情。诗中提到“思归客”“腐儒”“牛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方的怨愤之情。)(两个见解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诗歌第二联情景交融,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分)

  答:“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孤月独照,渲染了一种冷清意境,(意思接近即可给1分)流露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意思接近即可给1分)

  4.“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修辞和情感两方面阐述其共同点。(4分)

  答:修辞手法:都运用比喻修辞。杜甫诗中“落日” “秋风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并以“老马”自喻;曹操诗中也以“老马”自喻。(答出比喻,指出一种本体和喻体即给2 分);情感: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

  5、清人仇兆鳌所撰《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江汉》诗有这样一段评语:“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请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赏析其“情景混合”的妙处。(4分)

  答:自己与片云一道飘往远天;漫漫长夜,孤月独照己身。(结合意象分析1分)云天夜月,共远同孤,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意境。(意境1分)流露出了诗人孤独飘零,苦无亲朋的烦闷之情。(情感2分)(4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4分)

  答:①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分)“落日心犹壮” 此处“落日”比喻“暮年”(2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近暮年,仍然壮心不已,老当益壮的情怀(1分)。(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1分)因为“不必取长途”(1分)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2分)。(4分)

  ③另抒己见: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2分)“古来存老马”以“老马识途”中的老马自喻(1分),表明自己力虽衰,而其智尚能为国所用(1分)。(4分)

  评分说明: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答“自强不息”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二:

  (1)“ ”和曹操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两句诗诗意一致。(2分)

  (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4分)

  (3)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人们认为诗中虽然流露出了漂泊思归之苦,但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

  (4)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2)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3)① 同意。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积极用世的精神。上文已写到了月景,可见落日乃是诗人自比,表现了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尾联也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虽已年老,并非毫无用处,再次表现出老当益壮渴望报国的热情。(能找出一处理由即可)②不同意。诗歌中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老马等意象传达出的是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诗的结尾两句更流露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怨愤。(老马尚能识途,我竟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 (4分)

  (4)“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

  9.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 ,押的韵是 。(2分)

  10.苏轼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由这首诗中的两句化用而成的。请你找出并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1.尾联运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参***:

  9 律诗 押u韵 (每空1分,共2分。)

  10 “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2分,找对2句方得2分。)

  11 答案示例: 尾联用典,自比“老马”, 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存,仍能有所作为,抒发了老当益壮、报国思忧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分)

  翻译: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傅永发愤读书的启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江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2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上遭到打击**,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7)

——《虞集,字伯生》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虞集,字伯生》阅读答案及翻译1

  阅读原文: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还长沙 注释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速:招致。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另,A、B句正确标点:“**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

  解析:(1)5分;译出大意给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思路点拨】做好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3.要做到文从句顺。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咨询以及论述古今**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8)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1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阅读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4分)

  【参***】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3)“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二: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参***

  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

  浮萍碎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三:

  (1)前两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色?(6分)

  (2)张先被人称为“张三影”,试分析本诗中他的写影。(5分)

  【答案】

傅永发愤读书傅永是个怎么样的人

  (1)①首联写远景,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景物明丽清澈的特点。②颔联写近景,大小处落墨。三句“浮萍”“山影”写视觉,四句“草声”写听觉。③这四句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使景物错落有致,如在目前。

  (2)本诗写景极巧妙。“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影。

  四

  1、“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2、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参***

  1、“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2分)“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2分)

  2、“过桥人似鉴中行”,(1分)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2分)②“莫放修芦碍月生”,(1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2分)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

  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赏析】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9)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傅永发愤读书》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扩展10)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②。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新茧。

  注:①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②塔近依前远:看着前方的塔仿佛近了,其实还很远。③尝面: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上片写农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阅读答案

  (1)春水涨满,微风吹拂,芳草碧绿,鹅儿嬉戏,(2分)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2分)

  (2)面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之情(或: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2分)面对农桑丰收在望的由衷喜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画舫:彩船。

  (2)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3)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

  (4)谷雨:***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5) 看看(kan):转眼之间,即将之意。

  (6)江国:水乡。

  (7)寒:指水冷。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翻译:

  春来,绿水

  新涨一篙深

  盈盈地涨*了水面。

  水边芳草如茵

  鹅儿的脚丫满跚,

  鲜嫩的草色

  在微风**吹拂里

  染绿了河塘堤岸。

  画船轻缓移动

  绕着九曲水湾游转,

  望去,横塘高塔

  在眼前很近

  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

  春寒迟迟农事也晚。

  村北,村南

  谷雨时节开犁破土

  将田耕种遍。

  春麦已结秀穗

  随风起伏连岗成片,

  山冈上桑树茂盛

  桑叶卖家很贱,

  转眼就可以

  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作品背景

  这首写苏州附近田园风光的词是作者退居江湖期间作的。此词当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间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田园风光。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中心思想

  本词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都流露出乡村景色的美丽与人情的淳朴、宁静、**,表现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赏析

  这首写苏州附近田园风光的词是作者退居江湖期间作的。此词当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间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田园风光。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池涨一篙深。”“添水面”,有两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涨二是水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的色调。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这就象俗语所说“望山走倒马”,又象《诗经。蒹葭》所写:“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惟其如此,才有吸引力。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杜甫当年春游就遇到这样的小鹅,他是这样描写“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舟前小鹅儿》)多活泼,多可爱!成大所遇,当亦如此。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国”,水乡。“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农谚曰:“清明浸种(稻种),谷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苏轼所谓“捋青捣麨少软饥肠”(《浣溪沙》),现代农村仍有此俗。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农桑丰收在望。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田园词在两宋很少,苏轼、辛弃疾各写了几首,范成大写了三两首,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宋词里的珍品,尤可宝贵。范成大是田园诗名家,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最有名。他以田园诗笔法来写田园词,像此篇一样,很有特色,只可惜太少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