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10篇 三国志读后感400字三篇

《三国志》读后感1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2

  《三国志》是由**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连内心的活动与**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三国志》读后感3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

  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4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三国志》读后感6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了,*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7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后感8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有一位伟人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近三十年的**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9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国志》读后感10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1)

——《三国志》读后感10篇

《三国志》读后感1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在*、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读后感2

  《三国志》是由**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连内心的活动与**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三国志》读后感3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蜀、魏、吴三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是陈寿穷尽半生的心血结晶,客观的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说到《三国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根据后者的历史原型,艺术性的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存在着虚构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发现。如“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篇章的历史故事原型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咋们再回到《三国志》。陈寿根据史实著书,认真考量,对历史的点评也做到客观公允。我认为这才是他能够完成这样历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对三国的兴衰都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蜀国的.**跟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关系,是最显著的标志;吴国的衰败跟吴国的内耗有着很大的关系,责任最大的人就是孙权,因他晚年的残暴才致使吴国的衰败;魏国虽然**了三国,但也难逃**,走向转折点就是曹爽的伐蜀失败和幼主的继位。陈寿的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客观。

  三国人物中,陈寿认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诸葛亮是“卧龙”,孙权有“勾践之英才”,刘备是英雄,虎臣中有张飞、关羽、程普、黄盖……良臣中有董允、陈震、薛综……良将有张辽、乐进等,《三国志》中对每个人的特点都做了介绍,也为后世提供了相当有内涵的历史创作文献资料。

  同样,《三国志》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描写相当简略,内容不够丰满,显得不是那么充实。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历史事件有限的情况,尊重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的结果吧。但这完全不妨碍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4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志》“华歆篇”,不禁有感而发。三国时期,华歆与管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但是这对好友最后却不得已分道扬镳。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贪图**,贪婪爱财。后来华歆选择出仕,管宁闭门读书。华歆先侍奉孙权,后投靠曹魏,最后更是靠着帮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赏。于是人们纷纷赞赏管宁的高洁,华歆的无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可是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华歆为豫章太守时,从不骚扰百姓,官吏军民对他爱戴有加。当刺史去世时,整个扬州民众推举华歆接任,并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可是华歆认为没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断的拒绝。你能说华歆贪恋权位吗?其实,华歆在前往许都赴任时,亲朋好友赠送了他数百金。他表面上来者不拒,却暗地里做下记号。在临行时,朋友们前来相送,他当场将这些金银还给了朋友,显得非常的**。华歆历来**,历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可所得禄米及**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金,更不可能会拥有十斗粮食的储存。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一一嫁个好人家。

  笔者不否认华歆有**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没有**之心,全部隐居读书。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能有效运转吗?几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两份名单。一份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却都科举不中。另一份是和他们同期的状元。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诗人伟大,这些所谓的状元无用。可是正是华歆和这些出仕的'**们,才能稳定一代代的天下,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问心无愧,那么都是伟人。本人就是认为做官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比隐居的君子们差。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较标准。虽然社会,世人对他们的考核内容完全不同,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笔者要为他们受到的不公叫一声冤,并道一句:“没有你们的默默无闻,哪有社会环境给大多数诗人写诗啊。”

《三国志》读后感5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后感6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7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读后感8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在*、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读后感9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蜀、魏、吴三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是陈寿穷尽半生的心血结晶,客观的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说到《三国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根据后者的历史原型,艺术性的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存在着虚构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发现。如“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篇章的历史故事原型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咋们再回到《三国志》。

  陈寿根据史实著书,认真考量,对历史的点评也做到客观公允。我认为这才是他能够完成这样历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对三国的兴衰都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蜀国的**跟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关系,是最显著的标志;吴国的衰败跟吴国的内耗有着很大的关系,责任最大的人就是孙权,因他晚年的残暴才致使吴国的衰败;魏国虽然**了三国,但也难逃**,走向转折点就是曹爽的伐蜀失败和幼主的继位。陈寿的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客观。

  三国人物中,陈寿认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诸葛亮是“卧龙”,孙权有“勾践之英才”,刘备是英雄,虎臣中有张飞、关羽、程普、黄盖……良臣中有董允、陈震、薛综……良将有张辽、乐进等,《三国志》中对每个人的特点都做了介绍,也为后世提供了相当有内涵的历史创作文献资料。

  同样,《三国志》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描写相当简略,内容不够丰满,显得不是那么充实。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历史事件有限的情况,尊重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的结果吧。但这完全不妨碍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10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2)

——三国志读后感10篇

三国志读后感1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3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怎么写

三国志读后感4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后感5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到晋武帝太康**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6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关羽和诸葛亮,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为人正直侠义。他跟随刘备,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于曹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主公,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然投靠了曹操,但是他心里并没有忘记刘备。

  诸葛亮他才智过人,神机妙算,善于用计谋,连文武双全的司马懿也敌不过他。使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草船借箭了,诸葛亮明知周瑜设了圈套,还往圈套里走,并利用曹操多疑巧妙的得到了十万只箭。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的本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另外,我还懂得了做事不要太鲁莽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深刻道理。

三国志读后感7

  此人有一双望穿岁月的眼眸。

  此人有一对洞察人心的神瞳。

  说那三国鼎立,战火纷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伟略的曹操,风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引领风骚。但他——**,是个不输他们一分却鲜为人所关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谋士。

  但绝不是普通的一名谋士。他以四溢的才华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

  在他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他所献之计,每一条都出人意料,每一条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无一失算。

  他的计谋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穿透人心的推断。如果诸葛亮是“无上之智”的话,那么**就是“神之智”。凭借他洞察*的双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尽世间一切的一切……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马,实施两面作战呢?**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师也曾说过**是个和诸葛亮争锋的人物,无奈正是**去世那年,诸葛亮出山,不然这两人碰上定有好戏可看。

  **像一阵清风,那么容易将他忽视,但若缺了他,整个春天便会顿失颜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这血雨腥风中,格外的清新……

三国志读后感8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9

  此人有一双望穿岁月的眼眸。

  此人有一对洞察人心的神瞳。

  说那三国鼎立,战火纷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伟略的曹操,风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引领风骚。但他——**,是个不输他们一分却鲜为人所关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谋士。

  但绝不是普通的一名谋士。他以四溢的才华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

  在他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他所献之计,每一条都出人意料,每一条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无一失算。

  他的计谋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穿透人心的推断。如果诸葛亮是“无上之智”的话,那么**就是“神之智”。凭借他洞察*的双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尽世间一切的一切……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马,实施两面作战呢?**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 **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师也曾说过**是个和诸葛亮争锋的人物,无奈正是**去世那年,诸葛亮出山,不然这两人碰上定有好戏可看。

  **像一阵清风,那么容易将他忽视,但若缺了他,整个春天便会顿失颜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这血雨腥风中,格外的清新……

三国志读后感10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3)

——三国志读后感10篇

三国志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志读后感2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3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后感4

  最近我在读罗贯中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周公瑾火烧赤壁。

  它的主要内容是:庞统用连环计让曹操把战船连在一起,然后周瑜把一只船点燃了火向曹军的战船开去。因为曹操的战船连在了一起就无法逃走,因此伤亡惨重。

  曹操毫不容易跑了出来,想让合肥兵救援,可合肥兵被孙权,陆逊,太史慈一行给挡住了,曹操只好向彝陵方向逃去。

  当夜的这一阵风,一场火再加上周瑜的水路两军,杀得曹军惨败。曹操损失了上千只战船和几十万士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这场大火让我见识了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对天气的研究知道了三天后有东风,所以让周瑜三天后借东风火烧赤壁。

  这场大火我还看到了庞统的才华,是他先想到了用连环计让曹操把战船连在一起的。人们都说诸葛亮和庞统是伏龙和凤雏先生,谁得到这两人就如鱼得水,可以*定天下。真是名不虚传。

  《三国演义》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你读了吗?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6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三国志读后感7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8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志读后感9

  此人有一双望穿岁月的眼眸。

  此人有一对洞察人心的神瞳。

  说那三国鼎立,战火纷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伟略的曹操,风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引领风骚。但他——**,是个不输他们一分却鲜为人所关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谋士。

  但绝不是普通的一名谋士。他以四溢的才华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

  在他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他所献之计,每一条都出人意料,每一条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无一失算。

  他的计谋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穿透人心的推断。如果诸葛亮是“无上之智”的话,那么**就是“神之智”。凭借他洞察*的双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尽世间一切的一切……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马,实施两面作战呢?**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 **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师也曾说过**是个和诸葛亮争锋的人物,无奈正是**去世那年,诸葛亮出山,不然这两人碰上定有好戏可看。

  **像一阵清风,那么容易将他忽视,但若缺了他,整个春天便会顿失颜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这血雨腥风中,格外的清新……

三国志读后感10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4)

——三国志读后感10篇

三国志读后感1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后感2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作,更是一部文学巨作。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3

  读完三国演义,我仿佛刚从古代回来,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好像活了一样为我演义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读完后,我在想:如果我是刘备,我不会让关羽守荆州,而会让马超守荆州;我是曹操,就不会让典韦守城,不会走华容道;我是孙权,就不会一开始和刘备结盟;如果我是董卓,就不会那么相信吕布;我是孟获,就不会归顺蜀国;我是陈宫,就不会跟随吕布。历史改变了这么多人的命运,述说了这么多刀光剑影的故事,可见历史是无情的,是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它有时很残忍,有时很温和,有时很*静,有时又破烂起伏……它让我们知道了战火纷飞,知道了无家可归,知道了走投无路的感受,知道了那些鲜活的人物是为何刻骨铭心,是怎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足迹……这一个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引导下走完他们漫漫的人生路。

  我喜欢《三国演义》,喜欢那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更爱上那扣人心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

三国志读后感4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三国志读后感400字三篇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6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三国志读后感7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8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9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国志读后感10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5)

——《三国》读后感10篇

《三国》读后感1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匆匆忙忙地赶了一个下午,没打完,也打不完,过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还是饶我吧。

《三国》读后感2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用计谋和武力来对抗敌人。那个时候有三个国家,分别是蜀国、魏国、吴国。那个时候的大王叫主公。蜀国的主公是刘备,魏国的主公是曹操,吴国的主公是孙权。每个国家各有几员大将和军师等主要人物,督都是士兵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军师就是为主公和督都和大将军出谋划策的。如果没有将军只有军师,就没人冲锋陷阵,如果只有将军没有军师,每一场战争将没有胜算,而主公是他们之间的灵魂人物。

  从《三国演义》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我觉得军师、将军、主公是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这三个方面的人物是一个国家打胜仗和前进的必须条件,还有的就是人之间的团结和信任也是成败的关键。

《三国》读后感3

  今天,爷爷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的书,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有:诸葛亮、赵子龙、黄忠和刘备。我为什么喜欢他们呢?

  诸葛亮因为他很聪明,比如说草船借箭。

  赵子龙因为他是常胜将军。

  黄忠呢?我就喜欢他的.百步穿杨,老当益壮。

  我认为刘备非常会用人,三国演义太精彩了。

《三国》读后感4

  大江东去,浪淘未尽。

  ——题记

  正是在这个天下大势于“合久必分”的年代,多少忠心,多少壮志,多少凄哀,多少感伤,就这样化作多少美丽,飞走了……

  打开一本《三国》,就像打开一扇门。门通向过去,更通向未来。

  天下英雄,谁是敌手?

  刘玄德,这个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皇叔,这个借着一个仁字闯天下的“草鞋哥”。那一回,你不顾兄弟反对,誓不弃新野百姓,最终带领他们逃离了曹兵的追捕。当天下诸侯都在为增强自己的**而不择**的时候,你却能道出如此话语: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而你,曹操。你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你“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对你的行为表示唾弃,也有人对你的心智赞叹不已。忘不了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满满自信,也忘不了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丝丝惆怅。我说,你是聪明人,你有很强的洞察时局的能力,懂得抓住机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有时看破世间红尘,但有时却又掉以轻心。青梅煮酒,你把话儿说透……

  正是!正是有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才演绎出这段奇妙的、令人叹服的、有血有肉的三国史:桃园结义的誓言,是最深厚的情谊;舌战群儒的条理,是最机智的回应;赤壁之战的火把,是最痛快的决杀;七步作诗的唇舌,是最美丽的无奈;出师上表的砚台,是最忠心的起誓……古战场上,几度春秋?大江东去。这悠悠的古事就要随着历史的长河,渐渐去了么?

  不。历史虽成为历史,但晓得它的大世界却永远将它与大世界自己融为了一体。江河流进的是大海,流进的是我们的血液。一块石头,一棵古树,一片枯叶,一方黄土……历史没有走,它一直都在!它的辉煌,它的扑朔,青史一页会记得。小时候奶奶讲的三顾茅庐,爷爷讲的赤壁大战——我懂了,我读懂了你,《三国》……

  大梦方觉,山河依旧。呵,三国。我是看客,你是戏子。世人读的是《三国》,而叹的是你哟!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年代,你的忠心,你的壮志,你的凄哀,你的感伤,成为你的美丽你的笑,悄悄地来了……

  又想起了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滔滔江水,留住了这篇桃园,这个战场,这张军令,还有这番心计。《三国》,你是一位老人,在给我们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三国史……

《三国》读后感5

  《三国演义》是记述

*古代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战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故事是经过作者罗贯中加工美化的。

  从前,我一直认为曹操是个坏蛋,因为许多影视作品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爸爸告诉我,按照**

思想,汉朝的**姓刘,而曹操占领北方大片地域,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于篡位**。他有悖于**,所以在书中作者要贬低他,而抬高同样姓刘的汉室宗亲刘备。

  其实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他率领**,征战杀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强敌袁绍,奠定了功业。连年战争,他终于**了北方。历史就是这样,谁造成了**,谁就推动了历史进程,谁就是英雄;谁想**,谁就倒退了历史车轮,谁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贼吗?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表现就没那么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因为怀疑华佗想要谋杀他,一气之下,将华佗下狱处死。一代名医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苍生百姓,他的医术也能传世后人,造福后代。他因为多疑残杀了吕伯奢一家,逃亡路**错就错,连吕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句子。

  其实,这种乱世,对一个***来讲,多长几个心眼也没有错。不然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人家干掉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个功绩远远盖过缺点的英雄。

《三国》读后感6

  三国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我最敬佩的人是重情重义的关羽,因为他不仅武艺高超,而且为人光明磊落,是刘备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

  在古人眼里,他们最看重“忠义”二字,而关羽是“忠”的“品牌代言人”,在一次于曹操的战役中,因为身边带着刘备的夫人,为了不伤到自己大哥的夫人,一向好战的关羽竟然生生忍下了心中热血的冲动,对曹操举了白旗,虽然大跌眼镜,但是谁又想到他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呢!真是一位有勇又有谋大将。

  当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性情中人。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记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在现代,全球所有华人多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守护神。

  性格关系着成功与否。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从这些人物和国家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忠义,更需要诚实守信!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

  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你还有真心的朋友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大家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吧!因此,让我们一起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勇敢的面对人生吧!

《三国》读后感7

  你看: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周锐,他写的书有《幽默三国》、《幽默西游》等系列。《幽默三国》中有好多故事,举个实例《爱心记忆王》、《废气利用》等故事,最好玩的就是《老好人的怪怪宠物》。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肃是个有名的老好人,他不仅在人群中有名,在动物中也很有名,他收留了很多动物—癞皮猫、失明的骆驼、一只树蛙甚至连黄鼠狼这种令人讨厌的动物他也收留。有一次,他去访问朋友,在路上见了一条被压扁的小蛇,他把小蛇救活后放在了口袋里。晚上,有一个小偷来偷东西,摸到口袋里的蛇,竟被吓死了,医生来了后也说人已经活不成了,但屋里的一头失明骆驼却因祸得福,被医生治好了眼睛,这时,一只蜘蛛爬过,竟把小偷咬活了,老好人鲁肃不得不把蛇藏起来,免得再让人家吓死一回。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得捧腹大笑,老好人鲁肃真是太有爱心了,我们要学习他善待动物的精神。同时,我又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小偷**住了,为什么呢?竟然是鲁肃救活的一条蛇立下的功劳。设想,如果没有老好人鲁肃救活的一条蛇,小偷就能在老好人鲁肃家里为所欲为,老好人鲁肃的动物们就会受到伤害,老好人鲁肃的棉袍也会被偷走。

  如果,你想读一本既能让人快乐又能给人启迪的好书,那么就来度《幽默三国》吧《幽默三国》吧!

《三国》读后感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豪迈的词句!再配上《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豪迈的英雄拼战沙场的场面,着实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来。

  与其说我写的是读后感,不如说我写的看后感,毕竟我只读过原著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看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因为看可比读快多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钟爱《三国演义》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比较喜欢故事里面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吧。虽然英雄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也仅仅只有乱世才体现得出吧。

  曾有朋友跟我聊起《三国演义》,他们中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吧?”。还有的人有不同的疑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虽结拜过,但毕竟他们不是亲手足,可他们却比亲兄弟还亲,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深的情义吗?”我想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这样的疑惑吧?

  说实话,我也有过,不过之后细细想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很神,都在于罗贯中把握人物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历史的相结合。他把诸葛亮进行了理想化,渲染了作者所寄予的感**彩,从而使诸葛亮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说起那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我想,也有他特定的道理。在关羽和张飞被擒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劝阻,执意伐吴,尽管最终惨败白帝城,这不难体现他们之间的情义。我们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就算结局已注定,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体会当时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故事之所以这样那样的发展下去的缘由。

  起初,我并不是因为它是名著,我才去看它,而是因为对它有着一些莫名的期待才想要去了解它。名著为什么称名著?我认为这是证明,证明它有流传千古的价值!有人说过:初读“三国”和再读“三国”所抱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专家学者仍在研究《三国演义》,它那指不定还有没被挖掘的内涵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三国》读后感9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实施*,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国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x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xx《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xx和xx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虽然***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读后感10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时隔20xx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6)

——《三国志吴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三国志吴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三国志·吴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 征召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通“资”,钱财

  C.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息,止

  D.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同“邀”,求,求取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百姓(回头),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不可前往。孙权不听他的话,结果**一年后,十分之八九的士兵得病而死。

  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3分)

  (2)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3分)

  (3)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4分)

  参***

  5.B 携带、带

  6.D

  7.B“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错。

  8.(1)你先前陈奏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有答复你,今天的胜利,也还是你的功劳啊!(“陈”“虽”“相答”各1分)

  (2)即使有所捕获,还不足以削弱敌人来符合国家的威望。(“纵”“弱”“副”各1分)(3)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脸上从不流露出骄傲的神情。(“亲重”“累”“接士”“貌”各1分)

  【参考译文】

  全琮字子璜,是吴郡钱塘人。父亲全柔,汉灵帝被推举为孝廉,补授为尚书右丞,董卓作乱,全柔弃官归乡,州府征召为别驾从事,**下诏让他做东部都尉。孙策到吴,全柔首先率兵归附,孙策上表推荐全柔任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被调往桂阳太守。全柔曾经派全琮带了几千斛米到吴交易。全琮到了以后,都分而散之,空船而回。全柔大怒,全琮叩头下拜说:“我认为交易并不是着急的事,可是士大夫处境困苦危急,所以趁便赈济,来不及禀报。”全柔改变了态度感到他非同一般。这时,中州士人避乱南逃,归依全琮而居住的有几百人,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远近扬名。之后孙权让全琮做奋威校尉,给了全琮几千人马,让他征讨山越。

  建安***年,刘备率领关羽包围樊、襄阳,全琮上疏陈奏可以征讨关羽可讨的计策,当时孙权已经暗中与吕蒙商议**关羽,怕事情泄露,所以搁下全琮的奏章不予答复。等到擒获关羽,孙权在*置办酒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奏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有答复你,今天的胜利,也算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黄武**,魏率领水师大出洞口,孙权派吕范督率诸将抵抗魏军,两军军营相望。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作干扰时,全琮常常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守候观望不停。不久,几千敌军在江中出现,全琮攻击并打败了魏军,砍下了魏将军尹卢的头。

  嘉禾二年,全琮督率五万步兵和骑兵征讨六安,六安百姓都四散逃走,诸将想要分兵**他们。全琮说:“冒险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采取行动不能做到百无一失,不是从国家大局考虑的。现在分兵**民众,得失各半,难道可以说是百无一失吗?即使有所捕获,还不足以削弱敌人来符合国家的威望。如果有意外,损失不小,与其获罪,全琮宁愿亲自承担罪责,不敢求功而辜负国家啊。”

  当初,孙权将要**珠崖和夷州时,都先向全琮询问,全琮说:“凭我们吴国的威势,攻向哪儿,哪儿不被攻克?然而远方异域,水土潮湿有瘴气,自古就有,军民进出,一定会生病,去的人都害怕不能活着返回,攻克所获又怎能多得?我还是有所担心的。”孙权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部队出征一年后,因疾病**而亡的士卒十有八九,孙权大为悔恨。后来说到这件事时,全琮回答道:“在这个时候, 群臣中有不敢直言进谏的,我认为(他们)是不忠的。”

  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十二年去世。


《三国志》读后感10篇(扩展7)

——《三国志》读书笔记菁选

《三国志》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志》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东汉末年,曹魏的名将。徐晃本为杨奉手下骑都尉,后来杨奉被曹操击败,徐晃便转投曹操麾下。特别是在樊城之战中,做为曹仁的援军,击败了气焰正盛的关羽,而被曹操盛赞为“有条侯周亚夫治军之风”。在陈寿所做的《三国志》中,对于徐晃有如下记载:

  徐晃年轻时,做过河东郡小吏,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立下了功劳被封为骑都尉。后来吕布和王允诛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作乱,在长安大肆**。

  这个时候,徐晃敏锐的意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劝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渡河到达安邑的时候,加封保驾有功之人,徐晃被封为都亭侯。

  建安**,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扬和兴义将军杨奉等人的保护下,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汉献帝封为车骑将军,驻军大梁。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便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开始的时候,答应了徐晃的建议。

  建安二年,曹操保护汉献帝准备迁都许昌,杨奉受到韩暹的挑拨,一起**去劫驾。结果在梁地,杨奉被曹操打的大败,徐晃知道杨奉并不值得辅佐,便借此机会投靠了曹操。

  徐晃在曹操手下得到了发挥的空间,曹操分兵给徐晃,让他攻打卷、原武两地,皆被徐晃攻克,徐晃因功被封为裨将军。又跟随曹操讨伐吕布,俘虏了吕布手下的将领赵庶、李邹二人,后又和史涣一起,在河内斩杀了眭固。

《三国志》读后感10篇500字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先是击败了企图捡便宜的刘备,稳定了曹操的后方。而后又击败文丑,解了白马之危,被曹操拜为偏将军。九月,曹操**和袁绍交战,被袁绍击败,只好坚壁清野在大营固守。

  恰逢这个时候,袁超的粮草运到了官渡,押粮官韩猛勇而无谋,荀攸建议曹操派遣得力将领去劫粮,扰乱袁绍的军心,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曹操问荀攸谁能胜任,荀攸说徐晃勇而有谋,可以胜任。

  于是徐晃和史涣带领几千人马,化妆打扮后靠近韩猛的部队,出其不意在故市将其击溃,焚烧了袁绍的辎重,曹操加封徐晃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趁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为了争立后嗣的机会,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派徐晃去攻打易阳,易阳令韩范在徐晃的.劝说下,准备率领全城军民投降。

  徐晃对曹操说:“现在袁尚、袁谭还没有被击败,各个城池的守将都在观望。如果我们用强兵灭了易阳,其他人就会死守不降,那样整个河北就没有*定的一天了。不如招降易阳,其他城池的守将见到,必定望风而降。”

  曹操认为徐晃说的很有道理,加封韩范为关内侯,不久之后,河北全境*定,这都有赖于徐晃之谋。徐晃跟随曹操对袁谭穷追猛打,在南皮杀死了袁谭,又在白狼山一战中,彻底打败乌桓,剪除了袁氏的余孽,被封为横野将军。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派徐晃辅佐曹仁共守江陵,抗击东吴周瑜的进攻。

  西凉马超、韩遂作乱,徐晃跟随曹操讨伐,兵到潼关无法继续前进。徐晃建议由自己统领五千人马绕到马超之后,截断马超的后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对马超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曹操采纳了徐晃的建议,并用了贾诩的反间之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不久就击败了马超,韩遂也归附于曹操,彻底戒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徐晃率领部队固守马鸣阁,保证了曹操部队后方的通道,并多次击败刘备大将陈式的进攻,蜀军很多都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曹操知道后,十分高兴,把指挥**的符节交给了徐晃,并说:“将军能守住此阁道,就是守住了通向汉中的咽喉,断绝了刘备夺取汉中的念头,打通了我军内外的联系,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后来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曹操亲自到汉中,顺利撤出了其他的部队,这不得不说是仰仗了徐晃的谋略和见识。

  关羽击败曹仁,又用水淹七军的计谋,击败了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的念头。司马懿建议利用东吴和西蜀分矛盾,分化瓦解孙刘联盟,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出使东吴联络孙权。同时派徐晃带兵,去援救在樊城被关羽所困的曹仁。

  徐晃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让士兵假装修建长堑,示意要切断蜀军的退路,蜀军畏惧不战自退。徐晃占领了偃城,两面联营,向围困樊城的蜀军迫近。

  关羽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围头,另外一部驻扎在四冢,徐晃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谋略,出其不意偷袭四冢。关羽怕四冢有失,亲自带领五千步骑兵来战,徐晃利用关羽重义,和关羽拉家常,麻痹关羽。而后大叫:“得关云长首级者,赏千金!”

  关羽大惊说:“大哥说的是什么话?”徐晃说道:“刚才是私交叙旧,现在是国事,自然不同。”两军展开混战,徐晃击败了关羽,并穷追猛打,紧随关羽之后,一举攻陷了关羽的深沟壁垒,**了关羽对樊城的围困。

  当时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曾调动张辽等人援救樊城,可诸将未到,徐晃已经击败关羽,**了樊城之围。曹操亲自出城七里之外,迎接徐晃的凯旋之师,并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赖将军的功劳!”

  徐晃治军严谨,曹操巡视诸营,多有士兵脱离岗位,想一睹曹操真容。只有徐晃所统领的部队,每个人都恪尽职守,不擅离岗位。曹操见后连连称赞徐晃治军有方,有西汉名将周亚夫的风范,是真正的将帅之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2

  《三国志》是**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凡,但正因*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3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4

  典韦,曹操的超级保镖,东汉末年陈留已吾人,其人勇力过人。陈寿所做的《三国志》里,对于典韦有如下记载:

  豪杰之士,有勇有谋

  典韦的同乡刘氏和睢阳人李永有仇,但是因为李永是富春长,算是当地的豪强,家里门客众多、戒备森严,因此刘氏没有办法得手。典韦和刘氏交情莫逆,为了替刘氏报仇,他暗藏利刃,驾着车载着酒,装扮成闲人,在李永家的门口等待时机。

  ?趁着李永出门的时候,典韦上前刺杀,并杀死了李永的妻子。随后,典韦取出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处于闹市,因此有几百人追击典韦,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动手。不久李永的死*带人来袭,双方展开了激战,但是尽管对方人数众多,但是典韦还是脱身而去,自此,典韦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勇力过人,跟随曹操

  董卓之乱时,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联合起来,典韦在张邈的司马赵庞手下,他可以用一只手就将牙门旗举起来,这让赵庞对于典韦的力气和才干,十分惊讶和敬佩。后来张邈和曹操决裂,典韦就投靠了曹操,开始的时候,隶属于夏侯惇的部队,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之职。

  临危受命,护主有功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曹操抢先了先机,还没来得及撤退,吕布亲自领兵前来救援。曹操陷入了险境,于是临阵招募勇士破敌,典韦抢先应征,**吕布**的进攻。

  面对吕布部队的万箭齐发,典韦不为所动,对左右的`人说:“等到贼兵到了十步之内的时候,再告诉我。”不久随从的人说:“到了十步以内了。”典韦说:“到了五步之内,再告诉我。”不一会儿,随从的人说:“到了五步之内了!”声音十分惊恐。

  ?典韦不慌不忙,把背后的小戟拿在手里,对准吕布的先锋部队,一边投掷,一边前进。吕布先锋部队的人都应声而倒,没有人敢继续前进,刚好到了日暮之时,曹操的部队才得以引军撤退。

  折冲左右,贪杯之人

  典韦和许褚一样,都是曹操的侍卫长,他经常带领几百精锐亲兵,在曹操的大帐周围巡视,确保曹操的安全。每次作战的时候,典韦和曹操的几百亲兵,都冲锋在前,往往能率先攻破敌阵。

  ?典韦为人忠诚可信,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经常就住在曹操大帐附近,而不是回到自己的住处。但是,典韦喜欢喝酒,且酒量极大、为人豪爽,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都尽情吃喝没有节制,这也为典韦之死埋下了祸根。

  以一敌百,力竭而亡

  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率军投降,曹操十分满意,设宴款待张绣等人。曹操在向张绣等人行酒时,典韦手执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走到谁的面前时,典韦都紧跟在身后,对人怒目而视,自始至终,张绣等人都不敢仰视曹操。

  张绣因为曹操纳其婶婶,感到羞愧难当,便采取了贾诩的计谋,趁夜偷袭曹操。因事发突然,曹操毫无准备,为了争取时间让曹操逃走,典韦和几百亲兵拼死抵抗最后典韦受创数十处,双方短兵相接,叛军想活捉典韦,典韦用双臂夹住两个军士,将他们杀死,其他人畏惧典韦之威,都不敢上前交战。

  但是典韦孤立无援,张绣的部队,像潮水一样冲了过来,典韦伤势加重、流血不止,打骂张秀是背信弃义之人,随后力竭而亡。

  ?曹操知道典韦的死讯后,放声大哭,众人都认为曹操是因为自己的长子曹昂之死而难过。曹操说我不是哭自己的儿子,而是感念典韦将军,没有典韦将军我已经遭到张秀的毒手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5

  黄巾**(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凡,但正因*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6

  《三国志》是由**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7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到晋武帝太康**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8

  在更多民众的普遍意识中,曹操似乎从来就是一个坏人——奸诈、多疑、残忍……可历史中曹操就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是一个坏人吗?答案是: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三国志·武帝纪》史书中获知,曹操小时候就很机灵,虽然他的行为并不了不起,但他身上的英气依旧被桥玄与何禺发现了。史书中还写道,桥玄对于曹操有着*定天下的寄托,从这点可以断定,曹操绝对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男人。果然,曹操20岁时就被推举“孝廉”走**仕途。

  紧接着,不出桥玄所料。光和末年,黄巾**,****,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贼有功,升为济南相。借助这片更大的**区域,曹操得以施展他优秀的**能力。何以见得?他来到济南,一眼便可以洞察这里的问题,并杀鸡敬猴,迅速稳住局面。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治,他初出茅庐便可以清楚地判断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便是曹操与生俱来的**本领,甚至使得他的军事才能被政绩所埋没。

  随着灵帝**,少主继位,宦官侵权,董卓**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却想要与曹操“共商天下大计”。这里可以侧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气概。董卓分明可以和当时更为强大的**进行联盟,他又不是傻的,为什么要找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

  而曹操选择了逃走,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董卓,曹操在那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预见性,他并没有选择董卓,他选择了关东联军。最后董卓确乎是输了,不过在这一环节,曹操更多体现的是他对于战势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当时对于汉朝的忠诚。

  当他们一伙集结讨伐董卓时,董卓选择撤往长安,而正是因为董卓撤退,关东联军便不思进取,而曹操却是唯一一个看清形势的人。董卓把天子一同劫去长安,他们讨董的'理由是因为他对**有所不轨,但如今董卓手握**,他们还是诸侯,每年都要上供,但他们上供的东西全归董卓,又不能不供,不供便会失去讨伐董卓的理由,所以,长久战斗绝不是关东联盟军的优势策略。曹操看清了这一点,并且表明了他对汉朝的忠诚。

  这便是那个青年时期的曹操,未对东汉无望仍拥***的曹操!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9

  乐进,字文谦,阳*卫国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名将,属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韦、许褚等人不同,乐进生得短小精悍,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浓缩的全是精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乐进有如下记载:

  乐进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壮实魁梧,素有胆识,一直跟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时,手下没有太多的'兵马,乐进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县,去招募了几千人跟随曹操。

  乐进跟着曹操攻击吕布、张绣、刘备等人,往往都冲锋陷阵在前,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成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简单讲就是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敌在前,斩将夺旗于后。在小沛击败刘备之后,被封为讨寇校尉。

  建安五年,乐进在官渡,斩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的粮食,扰乱了袁绍的军心,为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乐进随曹操攻击袁谭、袁尚,在黎阳斩袁氏大将严敬,被拜为游击将军。随后乐进攻击黄巾军,*抚了乐安郡,并参与了邺城之战。追击袁谭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东门,拔得头功。袁谭败退后,乐进又率军穷追猛打,攻击雍奴,并大获全胜。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乐进为折冲荡寇将军,以表彰其功绩。乐进奉命攻伐高干,这次乐进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乐进连战连胜,斩高干手下大将多员,高干等人坚守壶关,等曹操大军到来,高干不战而降。

  秋八月,曹操讨伐管承时,进军淳于,派遣乐进和李典做为先头部队击败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岛,这个时候除了荆州之外,海滨都已经被曹操占据。

  建安十三年,乐进跟随曹操*定了荆州,被派遣驻守襄阳。建安十四年的时候,乐进击败了关羽,这个时候南郡附近的蛮族,都来主动归附于曹操麾下,这不能不说是乐进的功劳。

  在曹操和刘备战于汉中时,派乐进和李典、张辽驻守合肥以防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便调动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三人知道东吴人马众多,便打开了曹操交给他们的锦囊,里面安排如果孙权来犯,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曹操这个安排让三**惑不解,因为张辽和李典素有不睦,而乐进善于冲锋陷阵。

  其实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乐进做为曹操的爱将,一直跟随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为张辽、李典有私怨,才让二人一起对敌,通过险境中的互相帮衬,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时激发二人的争斗之心。结果张辽、李典二人奋勇争先,以几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将孙权活捉。这里不仅有张辽、李典的奋勇之能,更仰仗于乐进的守城之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0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闪耀的一颗亮星。诸葛亮的本事,自不必多说。那么,诸葛亮的朋友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载,“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石、孟、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诸葛亮都与崔州*、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四人为密友。那么,问题来了,诸葛四友的人生是怎么样的,最后怎么样了?

  诸葛亮的朋友们徐庶

  颍川徐庶是诸葛四友中知名度最高的,哪怕这样,在史料中的记载也不过百余字。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少年时是一个侠客,曾为了给人报仇被官府抓到,被人救走后,弃武从文,到处求学,学问越来越深,但是别人因为他有前科,不肯跟他交往。

  徐庶于是更加的勤勉,学问义理更加精深,这个时候开始和同乡的石广元交往,再往后和诸葛亮交往,后来跟随刘备,在曹操南下时,随刘备逃命,母亲不幸被曹操俘虏。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只得投靠了曹操。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实际上是演义杜撰的。曹丕时期,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都不高。诸葛亮北伐时还为徐庶不被重用而惋惜。数年后病逝。

  徐庶徐元直孟公威

  孟公威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和诸葛亮、徐庶等是同学。只不过求学目标不同,孟公威等人求学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

  孟公威后来在曹魏做官,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诸葛亮在第二次出祁山时,曾在给司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公威问好。然后就没有记载了。

  孔明四友,左二孟公威石广元

  石韬,字广元,颍川人,和徐庶是同乡,因而交善,后来和徐庶同是诸葛亮的同学。其求学目标,也是务要精熟。

  诸葛亮追随刘备后,石广元北上到曹魏任职。曹丕年间,石广元历郡守、典农校尉,也是没有得到重用。诸葛亮北伐时,知道石广元、徐庶,没有得到重用,曾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除此之外,再无记载了。

  孟公威和石广元崔州*

  博陵崔氏是名门望族。崔钧,字州*,即崔州*,博陵安*人。崔州*的父亲崔烈,是汉司徒。董卓**后,崔州*曾起兵讨伐董卓,其父因此被捕下狱。

  所以说从年龄上来看,崔州*是诸葛亮的四个好友中年龄最大的。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说他吹牛,只有崔州*和徐庶,相信他有这样的才能。

  崔州*在讨董卓之后,一直游历,因此结识的诸葛亮。但史料对于他之后的记载就没有了。但博陵崔氏家族在**的历史中频繁出现,至隋唐时期一直是北方著名的大族。

  据《新唐书》中记载,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诞生了15位**。这一点,恐怕连诸葛亮都比不上。

  崔州*

  诸葛亮四友,崔州*年岁最大,也是最牛的,家族更是旺盛数百年,可惜后来没有致仕。其他三人却只做到了曹魏的`小官,也有做到郡守或是刺史的。

  能和诸葛亮作朋友的,岂能是简单的人物,可惜的是曹魏知道诸葛亮的本事,却没有重视诸葛亮的朋友。诸葛四友,有三个在曹魏致仕,却都没得到重用。

  一部分原因,是曹魏的**被门阀士族把持,一部分原因,可能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他们的才能仅限于郡守、刺史了。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1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到晋武帝国60年的历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以优美,简练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副副三国人物肖像图。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以《三国志》为基础编写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讲述了黄巾**,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刘备入蜀,败走麦城,*定南中,智星陨落,假刀杀帝等传奇故事,记载了许多将领的英勇事迹。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2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担任过汉朝的太尉,他的父亲周异,曾任洛阳县令。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周瑜有如下记载:

  孙策至交,情同兄弟

  周瑜身材魁梧,容貌俊秀,当初,孙坚**兵讨伐董卓,把家迁徙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二人交情特别深厚,周瑜让出路南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登上孙策家的厅堂拜见他的母亲,在生活上和孙策互通有无。

  周瑜的从父周尚担任丹杨太守,周瑜到任所去探望他,正好赶上孙策将要东渡长江,到了历阳,派人飞马去告诉周瑜,周瑜便率领兵马来迎接孙策,孙策高兴地说:“我得到您,大事就成功了。”

  周瑜于是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顺利攻克,这时孙策麾下有数万人马,于是他对周瑜说:“我有这些人马,攻取吴郡、会稽郡,*定山越,已经足够了,您回去镇守丹杨吧。”周瑜便率军返回丹杨。

  迎娶二乔,壮哉周郎

  不久,袁术派堂弟接替周尚,任丹杨太守,周瑜便与周尚一起回到寿春,袁术想让周瑜在自己手下做将领,周瑜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请求出任居巢县令,想借路返回江东,袁绍答应了周瑜的.请求。

  于是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这一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去迎接周瑜,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当即配给他士兵两千名,骑兵五十名,周瑜当时***岁岁,吴郡人都称他为周郎。

  不久,孙策准备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当时乔公有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孙策自己娶了大乔,而周瑜则娶了小乔。周瑜跟随孙策进军训阳,击溃刘勋,进讨江夏郡,回师*定豫章、庐陵二郡,被留下镇守巴丘。

  力排众议,扶汉抗曹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军进入荆州,荆州刺史刘琮率部投降,曹操得到了刘琮手下各路人马共十万。孙权麾下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恐慌,孙权召集**,询问有什么好的计策应付眼下的局面,参加讨论的人都说:“曹操如同豺狼虎豹一样凶恶,且凭借汉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

  周瑜说:“不是这样,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凭自身神明威武和雄才大略,加上有父兄创建的功业,依仗割据江东有地方千里,兵精粮足,英雄豪杰都归附于您,准备一起建功立业,本当横扫天下,替汉除此奸佞。

  今北方未定,马超、韩遂在曹操之后,时常袭扰导致其后方不稳。且曹操所率部队,多不习水战,虽号称百万,何足道哉!今曹操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去投降呢?请让我统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为将军破曹。

  赤壁火攻,攻取南郡

  周瑜在赤壁之战时,采纳黄盖的火攻之策,一举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周瑜和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隔江**,并派甘宁先去占领了夷陵。

  曹仁分兵包围了甘宁,周瑜得到讯息后,留下凌统守卫后方,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救援甘宁,在夷陵城下击溃曹军。随后周瑜率军和曹仁在南郡决战,尽管自己被流矢射中,依然激励士卒奋勇争胜,终于击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将下隽、汉昌、州陵三个县做为周瑜的封邑,并让周瑜屯兵江陵。

  灭刘伐益,未成之谋

  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刘备,分化刘备和关、张之间的关系,但是孙权顾虑北方曹操的威胁,同时又担心刘备不好**,会破坏孙刘联盟,因此并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建安十五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攻取益州的建议,得到孙权的**后,便回到江陵整顿军马准备出征。在路途中周瑜身染重病,不久在巴丘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这里没有被气死的周瑜,只有英年早逝的英雄,孙权闻讯后,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奈何天妒英才,以后我还能依靠何人呢?”这里没有精彩的演义,只有真实的周郎。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

  浅析襄樊之战与关羽失荆州之谜

  前 言 建安***年(公元219年)七月,蜀将关羽于**刘备在沔阳称汉中王后,亲率大部分荆州兵团北围曹仁所部于樊城。并在同年八月,利用汉水暴溢、水深数尺之际,“水淹七军”,向驻扎在樊城北面的于禁援军发起猛烈的攻击,结果斩庞德、擒于禁、困曹仁...

  小霸王的选择——从孙策到孙权

  我们谈到历史进程的时候,常会谈到一个词,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很多事情都可以这么简单的总结,什么什么都是历史的必然。比如因为**,秦朝是必然**的,因为**加外戚专权西汉是必然**,因为**加外戚加内侍所以东汉必然**等等。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3

  还没开始《三国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书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快放暑假时,正好赶上**十台在播《百家讲坛之三国人物》。这个电视里播的三国和我看的书里的三国有一些出入,电视里在讲三国时,会不时的提到一本书——《三国志》。而且说到《三国志》这本书中记载的事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讲的有些事是虚构的',有些人物也是虚构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本《三国志》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图书馆借了《三国志》这本书。

  《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时期的陈寿。这本书是**历史上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它也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书里竟然讲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物,从魏国开始,魏国里面写了七十五个人物;接下来是蜀国,蜀国里面共写了三十七个人物;最后是吴国,吴国里面是写了四十四个人物。

  作者写的各个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写到魏国的谋臣时,不仅写他们多智善谋,而且人格完善;写蜀汉的谋臣虽然也才过人,武将虽然也勇冠三军,但是都有明显的缺点;而吴国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点。整本书把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群体人物的刻画写得栩栩如生。难怪时人称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这本书看过之后,我对书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蜀国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这样评价孔明的,他说:“有见识懂**,足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在临机应变,统帅**方面,不很擅长。”我觉得最能体现他有见识懂**就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那一段,他把关羽放在华容道是非常对的。如果把赵云放在华容道上的话,他会立马把曹操抓到刘备那里,可是刘备和孙权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来,刘备可怎么跟孙权交代啊!如果把张飞放在华容道上,他当面就把曹操给杀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万大军一起攻打蜀国怎么办!而且现在还不是让曹操在死的时候。可见诸葛亮在用人和在**上是很有谋略的,这样的事还不仅这一件呢?还有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所以我觉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书笔记 篇14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在**、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