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节奏划分3篇 望岳节奏划分正确
《望岳》节奏划分1
望岳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阅读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1)
——《望岳》教案3篇
《望岳》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 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 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 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 2000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 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 1 )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 2 )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 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 2、抒**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 )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 )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望岳》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望岳》教案3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望岳》节奏划分3篇段落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2)
——望岳考题3篇
望岳考题1
泰山,究竟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横跨齐鲁两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集聚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北山南,晚上早晨各不相同。
远望层层云气升腾,不禁心胸激荡, 看归鸟回旋入山,不禁睁大眼睛,眼眶似要裂开。
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你的顶峰,俯视四周变得矮小的山峦。
望岳考题2
开元***载(736),年轻的杜甫科举不第后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他在游历齐、赵时,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望岳考题3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不怕困难的蓬勃朝气和勇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3)
——《望岳》译文3篇
《望岳》译文1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望岳》译文2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4)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景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怎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新大,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胸,这力胸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胸,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景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以”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望岳》原文:
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钟:赋予,集中。
"决眦”句:意指山高鸟小,远望飞鸟,几乎要睁裂眼眶。
决,裂开。眦, 眼眶。会当:终当。
《望岳》拼音解读:
dài zōnɡ fū rú hé, qí lǔ qīnɡ wèi liǎo.
zào huà zhōnɡ shén xiù, yīn yánɡ ɡē hūn xiǎo.
dànɡ xiōnɡ shēnɡ cénɡ yún, jué zì rù ɡuī niǎo.
huì dānɡ línɡ jué dǐnɡ,yì lǎn zhònɡ shān xiǎo.
相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
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相关赏析
玄宗开元***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诗题为“”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全诗以“齐鲁青未了”首先勾画出泰山横亘数千里那磅礴雄阔的气势和苍翠葱郁的景色,之后再写近望所见泰山的高大之势,第五、六句则是细望泰山所见之景,末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愿。全诗层次分明,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写泰山的“绝唱”至今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清代浦起龙在《杜诗心解》中评价此诗为杜诗之首,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3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望岳节奏划分正确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景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怎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新大,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胸,这力胸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胸,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景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以”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5)
——望岳翻译及赏析3篇
望岳翻译及赏析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齐、
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崚嶒:高耸突兀。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之神。
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国家。
祀典:祭祀的仪礼。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州郡。
有虞: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到,及。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行迈:远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尽日,终日。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指祝融山。
峯峯次低昴: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
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指紫盖山。
嶫:高耸。
羣仙:群仙,众仙。
牵迫:很紧迫。
修途:长途。
望岳的节奏划分
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和玉器。
衰俗:衰败的世俗。
赏析
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第二首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第三首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总结
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创作背景
开元***年(736),***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望岳翻译及赏析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简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望岳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翻译及赏析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译文】
1.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735),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起“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途中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此诗题目虽为《望岳》,但全诗无一“望”字。细读精思,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追随着时空的变化,沿着心理的轨迹,由现在望岳而遐想将来的登岳,从而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勾画出泰山磅礴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是采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望”融于了写景抒情之中,像水中月,镜中花,“如影历历,逼取便逝”(袁枚语)。而这正是杜诗“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的表现。
【赏析】
全诗用一个设问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来开篇示情。问句能够激疑促思,诱人入诗。“岱宗”一词,表现了对泰山的尊敬。《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夫”这个助词,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此诗将它融入诗句中,很别致。它虽然没有实在意义,是个虚词,但有助于使诗句音节匀称,*仄相间,韵律**。答句“齐鲁青未了”,豁然开朗,引人入胜。诗人写泰山的高大,既不做抽象的评述,也不用形象的比喻,而是别出心裁地用其地理位置来渲染烘托。泰国山之南是鲁国,泰山之北是齐国。齐鲁是春秋战国时的两大诸侯国,地域辽阔,沃野千里。泰山南北,都是看不尽的青色。这种写法,真是神来之笔。难怪后人说它无人能继。“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跳出一般诗文按登山进程写山的窠臼,匠心独运,机杼自出。他从大处着眼,巧妙地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着墨,暗写泰山的“雄”、“奇”两大特色。上联一个“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它塑造成具有人的动作行为和奇思妙想的生动形象,她以天地万物主宰者的雄姿神威,把神奇秀美的景物都聚集于此,对泰山可谓情有独钟,胸系宠爱。这样写显得热情奔放,文笔酣畅。由于山高,使泰山南北明暗不同。一个“割”字,化静为动,将景写话,仿佛暮霭染红的黄昏与曦光绚丽的早晨分割于山之南北。五彩变幻,气象万千。该句想象奇特,意境雄阔,富有概括力和创造性。“钟”、“割”两字用得神妙,可谓“*字见奇,常字见险”(清朝沈德潜语)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由景及人的关键句。上句是倒装句式,调整后应为“生层云荡胸”。采用变式句有助于对仗整齐和结构灵活。只见泰山群峰之中升起层层云气,使人看后心胸为之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跳,飞回泰山丛林的归鸟都收入眼底。飞鸟投林,时已薄暮,但诗人满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仍在伫立凝视。好像把锦绣河山俱收眼底,珍藏于心。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是全诗的画龙点晴之笔,是震魂摄魄的响句。宛如熔岩在地下运行,一旦爆发,便喷薄而出,惊天动地,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小字”,境界全出。山本不小,但在脚踏极顶的诗人眼里,显得小了。因为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极高的位置,鸟瞰世界,心胸开阔,所以众山显得小了。这实际上源自诗人内心感受的变化,由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受到想象中奇伟山景和登高望远情景的启迪、激发,而毅然摒弃举进士不第的忧伤心绪,产生出达观开朗、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对个人前途充满了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诗人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富有哲理。揭示出无论作人、做事、作文,经过奋力登攀,艰苦探索,必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到那时可领略到无限风光,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这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传诵,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6)
——《望岳》创作背景3篇
《望岳》创作背景1
唐玄宗开元***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年(736),***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创作背景2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7)
——《望岳》古诗赏析翻译3篇
《望岳》古诗赏析翻译1
《望岳》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望岳》节奏划分3篇(扩展8)
——《望岳》 古诗词鉴赏
《望岳》 古诗词鉴赏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