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除法评课稿3篇 二年级有关0的除法评课稿

0的除法评课稿1

  本节课是《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但知识点与前面一节课的直接联系不大,反而是与前面所学的“首位不够除”相关、相通的较多。可节课虽然归在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中,但我认为从知识层面来讲更属于“不够除商0”。

  教学例10时,可以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在探索432÷4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可能估计商的位数,也可能通过四百多除以4估得商商是一百多。不管是哪种方式的估算结果,都能为后面探索笔算方法探索提供**。第二个层次,探索用竖式计算432÷4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设疑:十位上3够除以4吗?怎么办?”有学生想到商0,这时,我就提醒他们现在像首位不够除那样处理。

  这节课较难的是361÷3这种末尾有0,又有余数的'题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追问“1÷3不够怎么办”进而明确哪一位上“够商1,就商0”。随后的“试一试”要让学生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进行计算。**交流时,要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着重体会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不够商1,要商0.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规范简写竖式。

  最后我认为还需要讲本节课和上节课商0的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商0。

0的除法评课稿2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关0的除法算式的含义,能进行正确计算。即交流有关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会本节课的有关内容,教学过程中,韩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运用的是讲故事,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有四个西瓜,本来想师徒四人每人一个,可猪八戒抢着分,自己偷偷的把西瓜都吃掉了,然后对孙悟空说:“我吃了四个西瓜,剩下的你们三个人分吧!”孙悟空听了非常生气,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生气吗?他们分到几个西瓜?学生回答:“0个”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猪八戒把西瓜都吃掉了,也就没有西瓜了,所以他们没有分到西瓜,没有也就是0个西瓜了。”

  引导其列出有关0的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于0的除法有了初步理解。2.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举出有关0的除法的问题。如孩子们说出了妈妈买了0个苹果,*均分给我,妈妈和爸爸三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通过孩子们举的例子,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一列有关0的除法,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什么是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呢?韩老师也做了强调,让孩子们理解0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顺利,学生的理解水*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0的除法理解比较透彻。3、接下来设计了几个巩固练习,第一个是口算,全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让孩子们快速的说出答案,对于“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加以巩固。第二个和第三个练习是有关0的除法和乘法计算,通过写得数,填空,进一步对0的除法巩固,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0的乘法。

0的除法评课稿3

  本节课是《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但知识点与前面一节课的直接联系不大,反而是与前面所学的“首位不够除”相关、相通的较多。可节课虽然归在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中,但我认为从知识层面来讲更属于“不够除商0”。

  教学例10时,可以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在探索432÷4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可能估计商的位数,也可能通过四百多除以4估得商商是一百多。不管是哪种方式的估算结果,都能为后面探索笔算方法探索提供**。第二个层次,探索用竖式计算432÷4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设疑:十位上3够除以4吗?怎么办?”有学生想到商0,这时,我就提醒他们现在像首位不够除那样处理。

  这节课较难的是361÷3这种末尾有0,又有余数的题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追问“1÷3不够怎么办”进而明确哪一位上“够商1,就商0”。随后的“试一试”要让学生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进行计算。**交流时,要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着重体会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不够商1,要商0.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规范简写竖式。

  最后我认为还需要讲本节课和上节课商0的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商0。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1)

——《分数除法》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评课稿1

  听了郑立辉老师主讲的《分数与除法》,感觉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基本可以看做是上节课的提高课,使学生学会如何把分数和除法联系起来。

  对于这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

  一、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这一点,郑老师做得很好。

  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拿纸片**饼进行分,用实物进行操作,然后配以课件演示。直观地认识新知识,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把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在分饼时,首先小组合作分,然后个人自己分,接着离开学具分,最后老师直接出题。学生说出发现,总结规律: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然后运用规律做习题,从而使新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在习题的设计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既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又考虑到个别智力超群同学的提高练习。

  郑老师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习题类型:做一做、动脑筋、明辨是非、看看你学得怎样、提高练习。

  总之,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能切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重点突出,设计合理,具备个人特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非常灵活,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显著。整个教学过程,郑老师做到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上,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并能创造性使用投影与实物展示。

  在这里,我也提出一点建议:

  在学生**小组,到黑板前汇报把3张饼摞在一起分,学生演示时,这时老师由于着急,替学生剪了饼。我想,让学生自己剪,自己分,会更好。

《分数除法》评课稿2

  本次学校**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除法》评课稿3

  本次教师培训,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邱老师用本色去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老师充分了解学情,以实际问题直接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操作、探究中体验、感悟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绝不是教师一、二句话的讲述就可以完成的。邱老师把这一过程的认识同样以问题起疑,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探究中感悟。

  我感觉本节课的重点突出的还不太够,在点拨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教师要点拨到位,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2)

——笔算除法评课稿3篇

笔算除法评课稿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掌握算法。

  在互动交流指导时,我主要想体现三个层次:

  一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是会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大方礼貌、有理有据、精炼完整等;

  三是会评价,能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表扬、补充伙伴的发言,给伙伴的发言纠错等。

  本节课伊始,学生能根据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但在探究算理一环节时,学生不会有理有据的表达,从而导致本节课算理探究不彻底,算法掌握不牢固。今后教学应多从算理表达方面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跨越的鸿沟是:

  被除数的十位除以一位数后,把个位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以一位数,学生接受第二步竖式结构有困难,一时难以适应。在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孙老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操作过程,理解“6个十*均分成3分,每人分2个十,正好分完,3个一*均分成3分,每人分一个一,正好分完。”然后再结合分得过程书写竖式,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每一步的算理,然后再结合竖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从而理解竖式的结构和计算的步骤。这一过程教学很扎实,训练有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点小小的建议:

  我们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这样做很重要,否则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只能是机械操作,导致丢三落四的现象,教师就必须长期辅导,方能解决问题。

  孙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一是学生表达的完整性;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注重让学生把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小建议:学生在分小棒后讨论竖式的写法后有又一次讨论中的第二次讨论可否取消,由教师直接讲解竖式过程,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分小棒过程说算理帮助理解。再是非常同意楼上的小建议。

笔算除法评课稿2

  案例: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谈话: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我们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先来看要求(出示要求:一、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注意收集资源。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或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把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9.8÷42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3.方法优化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那比较这两种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

  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方法1有局限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一般采用方法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所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评价反思: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简便的、使用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教师首先站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了解学生的立场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提示反思,相互启发,相互互补,逐步通过辨证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本质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新知的快乐。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最终筛选择优得到计算的方法,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所调整。尝试,探索的过程是花费时间的,要保证在一堂课中有练习的时间,就要老师设计有层次,有**的练习,达到探究与练习两不误。而且也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恰如**世界中在学术上的争论对事不对人,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培养。真正创造浓浓人文情感的课堂氛围。

笔算除法评课稿3

  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交流的能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整堂课的节奏非常*稳,课堂很朴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

  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

  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3)

——数学课除法评课稿

数学课除法评课稿1

  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习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郭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郭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郭教师创造的**、**、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郭老师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4)

——英语的评课稿3篇

英语的评课稿1

  今天市教科院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听取了两位英语教师的课既有共同点,同时又 各有千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王老师带领学生随着 舒缓的音乐踏进了动物乐园,先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运用事先准备好的宠物进 入新内容的学习。陈老师先是和学生在**交谈中与学生交朋友,邀请大家到她家 做客,进而导入房间的样子学习房间名称,借助形象的课件向学生展示各个房间的 样子,真是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0的除法教学设计

  二、运用多**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所 学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识的训练,形象而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突出了英语教学以听、说、读为主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忆单词,进入 情景进行对话练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

  两位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从熟悉 的小动物、房子的样子,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从生活需要出发,使英语知识生活 化,口语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

  除此之外,两位教师还各自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王老师的课

  1、轻松自如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给学生创造了良好说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音,体验英语语音。这一点非常好,值得我学习。

  2、教学扎实

  王老师整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活动扎实有效。在新课教学中围绕几个动物的名称 展开扎实有效的训练,以猜谜语游戏、词图搭配游戏、运动会入场式等把课推向了 **,使学生学的很有劲,也很扎实。

  3、活动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在出示了动物玩具后,王老师先让学生拿实物说,然后通过多**课件让学 生猜动物,同时初步感知了单词的 写法,然后运用手中的单词卡多种形式的对比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动物名称及单 词的认读。拓展部分运用所学内容**对话,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 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

  需要探讨的地方:

  1、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所布置的任务不够明确,小组活动合作性不强 。

  2、整堂课放手给学生的时间少,如果能增加生生对话,小组活动,可以给少数性 格内向羞涩的学生提供更多口语练习的机会。

  3、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猜谜游戏学生看着动物猜失去猜得意义了。 陈老师的课

  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明确,英语口语流利,备课充分,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节课单词多,知识密度大,陈老师就选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自己的家)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自信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 目的,培养了语言交际能力,遵循了实用性原则。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 课堂教学缺少学生操作性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获取 知识,主动运用英语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基本上没有小组操 练新单词和新句子,教授新课时,一问一答都是以“教师为主,个别学生回答”, 关注学生的面不够。

  2、 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细节,比如:游戏之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致使学生 不能很好的完成;“snack”教学时应注意让获得零食的学生说说该生词,体现英 语学科说的特点。

  3、 拓展部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否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理想中的家的 样子,然后运用所学加以描述,这样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总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过程中 注意细节的处理和发音的准确性,评价机制要公*竞争,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确 定教学目标时以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在学中用,用中学。

英语的评课稿2

  李老师的这一堂课,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课堂避免了枯燥乏味,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用一首lazy mary的儿歌引出单词,教师不是单一的教单词。而是词中有句,句中有词。李老师在引入本堂课的重点句型时,利用自己的全家福,使学生的***再次集中,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2、分组合作,反复操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门扮演各种角色来反复操练When does he usually go to school?这个句型。根据课本内容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学会运用。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注重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李老师的多维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爱学、善学的目的,从表扬用语上:good, very good, clever, super,excellent, cool….再有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建议: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可在“写”这个环节中加强一下练习。

  在听与做的活动任务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看看是否给学生听几遍,才能照顾好全体同学,以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习惯。

英语的评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英语组对赵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点评。赵老师这节英语阅读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赵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英语课。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领会。

  1、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作为阅读课,赵老师做到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并且设计的阅读活动也很有层次性,整节课的结构安排合理,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步leading—in导入,教师用视频迈克尔·杰克逊的精彩表演导入新课,取代了过去机械的操练,不仅让学生在视频上受到震撼,而且也使学生的***在最短时间内被集中,随后教师用freetalk的几个简单问题,自然过渡到原文内容上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第二步Fast—Reading教师陈列五个问题,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归纳各段大意,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印象,并培养学生快速获取语篇信息的能力,为高考题型——阅读理解做准备练习;第三步careful—reading,在精读过程中啊,布置学生不仅读,而且翻译,同时找出疑难点,师生共同攻破,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部分,培养学生听、读、译、理解等能力。第四步post—reading,巩固练习紧随其后,以检验学生的接收情况,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第五步summing,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对本节课也是一次知识梳理,达到复习目的,第六步Homework,作业布置有深度、有梯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适合各层次的学生。

  2、教师素养

  赵老师教学生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课堂用语清晰、准确,教师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丰富,俗语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赵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向同学渗透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到教学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做到了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符合我们的校训。

  3、教学建议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对赵老师的课,我个人认为在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还值得商确与交流。

  1、本节课小组操练新单词、新句子的环节很少,教授新课时,一问一答都以教师为主,个别学生回答为辅,如能将问题分散开,让其他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这样受益的学生会更多,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人,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2、本节课内容很多,讲授过程很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教师应善于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引人入胜,轻松自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津津有味的学习。

  3、课堂前紧后松,时间分配应在斟酌些,让之更合理。

  总之,赵老师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流程,层次分明的活动创设,流利的课堂用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有不少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浅显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赵老师见谅,谢谢大家!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5)

——《圆的周长》评课稿3篇

《圆的周长》评课稿1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的**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

  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6)

——《小虾》的评课稿3篇

《小虾》的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一节区级研究课的试讲——《小虾》第二课时,听课完毕后,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马鞍小学的部分语文老师和西一路的语文老师们展开了交流,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和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方向进行了讨论。

  首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并且是可以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经典课文之一。记得支玉恒老师说过,*时的课文学习中要结合习作的知识,交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基调就是讲读课文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课文的部分就是要学生通过找出重点词语感受小虾的习性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并且要从朗读中体现出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一段话的习作时要使用中心句。由于上学期重点指导了学生准确使用动词的能力,这节课只需巩固这个能力即可,侧重点应放在这些动作的顺序上,像“先、然后、又、直到、才”等等,指导学生把一系列的动词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课后有一个思考题——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结合习作方法来讨论,执教的这位老师提炼出了两个要素,即“认真观察、用词准确”,但我认为还是应着重体现“顺序合理”和“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是因为作者喜欢小虾,才会那么用心的去观察小虾,这是一个前提。

  整堂课感觉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表演也不到位,老师的评价也不具体。和高老师一致认为语文课不能失去了本来的味儿——书声琅琅,结合教研员提出的“20+20”,即学生的活动时间要有20分钟的这一研究,其中读书的时间至少要占一半左右,这是教案设计的必要条件,不能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者文学性,二者要兼顾。

《小虾》的评课稿2

  《小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后退、碰、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在我抛出“找一找整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这一问题后,学生们认真的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纷纷举手发言。张冰:“我认为整段都是围绕小虾真有趣写的”。我心里暗暗高兴,满以为再叫的一名同学也会答出相同的答案时,刘潇是这样回答的:“中心句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这回势必是要讨论出一个结果来了!于是我**看有多少同学是和刘潇同一观点的,结果只有两人,我心里这才有底。虽说人数不多,但我还是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对,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在讨论中使他俩自己发现不对劲,自然而然的就否定了自己,使我的教学很有说服力。这是我在课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临场解决的,我认为自己很有收获。

  后来我抛出另外一个问题:“用有的……有的……有的……”结合生活说一句话,学生**李帅良说的很好:“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骏马在奔腾,有的像小兔在吃萝卜,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

  课后,我经过思考,此处还有更好更合理的安排!如果让学生先想象一下,自在的小虾还可能在干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后,再结合课文用“有的……有的…… 有的……”补充说想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紧密结合课**练笔,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十分自在”一段内容,以“还有的”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各种动物图片,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有趣的情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势,利用画面使学生观察小虾的活动,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投身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去!

《小虾》的评课稿3

  一.抓住词句,理解感悟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东西时有顺序的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脾气不好”时抓住“蹦、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动词体会小虾的特点,并通过这三个叠词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随机教会学生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

  二.读说结合,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十分自在”一段内容,以“还有的”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小练笔”的素材,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围绕中心句来练习写作,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过程开放,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台。学习课文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学习中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小虾吃食小心和小虾坏脾气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再现小虾吃食时的小心和坏脾气,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虾的可爱,然后再读课文,动静结合。通过自渎、演读、自悟,自主地学习课文。学生在自学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自学打好基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四.利用电教,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拓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利用画面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集中,学生合作探究时间还不充裕,教师有些地方的衔接不很流畅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长处,改进不足,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7)

——《折扣》的评课稿3篇

《折扣》的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两节课,第一节听了庞老师的,因为第二节上课,房老师的课就在课下看了回放。

二年级有关0的除法评课稿

  线上授课,五年级基本采用的是同样的课件、同样的练习。都是提前做好的,大的思路一致,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执教风格和班级情况进行调整。根据课程计划,今天我们执教的都是同一节课:《折扣》。一边听两位老师的课,一边想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对比之下,对课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课前环节。因为线上授课需要提前调试好设备,设置直播,等着学生进入。这段时间我们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庞老师是让先到的学生做计算,房老师是和先到的学生“聊天”,欢迎先到的同学,并及时的鼓励表扬。我呢,是让先来的学生思考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每个人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不至于让先来的孩子无事做,大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

  复习回顾环节。庞老师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的出示和问题提出。不过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很快,几句表扬的话,出示几张带有学生照片的奖状。感觉这样处理不是太好,给学生发奖需要正式一点、隆重一点,这样可能会更好的激励学生,这样一带而过,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儿。

  房老师的复习回顾是百分数问题的三种类型。老师利用课件自己总结概括并出示了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房老师讲的很清楚,准备比较充分。我也是这样复习的,只是没有进行这么充分的准备,而是利用直播中的“白板”,让学生总结、回答,直接在白板上板书:比较量÷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同时推出求比较量和求单位“1”的量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感知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这里有这样的复习是比较好的,能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毕竟折扣问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问题。

  探究学习环节。我们三个的不同在于处理对“折扣”的理解上。庞老师是直接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一起读,然后借助九折、八五折、五折、七五折等,说说分别表示什么,然后解决信息窗中的问题。房老师是借助课件讲解“折扣”之后,同样让学生说说几个折扣表示的含义,但这里房老师出示了自主练习的第一题,说说下面物品是打几折出售的。(一本书按原价的60%出售),在折扣转化成百分数、百分数转化成折扣的过程中,利于学生对折扣的理解。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是先让学生说说对题目中“八折”的理解,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几个学生连麦回答以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在折扣问题中找不准单位“1”,一会儿说是原价,一会儿说是现价,由此我想: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关联。于是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多说一说,用百分数来描述八折、七五折等折扣,同时又让学生举了自己见到的折扣的例子,并说说表示的含义,我想这样一来,学生对折扣能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了,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进行解答了。因此我在这里用的时间比较多一些。

  对于折扣的理解,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同,花费的时间也不同。究竟这里***下大工夫呢?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打折问题人尽皆知,但要准确的描述折扣的.含义,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会感觉困难或者茫然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表述问题的清晰程度也不同,这里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折扣”问题的时候,自然的与百分数问题相联系,用百分数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我觉得:虽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要站在数学的角度上理解它,还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

  对解题方法的分析。在处理信息窗中的数学问题时,我们采用的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对列出的算式进行分析,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里房老师做了最后的总结: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用原票价乘80%,都是先找出单位“1”,都用到“团体票价是原票价的80%”这个关系。同时观察两个式子,总结:在计算中可以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但每一步必须有意义。

  这是房老师考虑比较细致的一面。这里我和庞老师都分析了算式,分析了每一步的含义,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只是没有在总结的时候这么细致入微。

  练习环节。练习的设计是一样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有些许的不同。庞老师在处理练习的时候比较细致,让学生说说想法,教师也对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提出反问或者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房老师是先让学生做一做,然后再**订正,我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从练习反馈中来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的理解,能够正确的解题,可以说课堂的学习效果还不错。

  回顾总结环节。庞老师前面进行的比较快,后面总结环节比较充分,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收获。房老师基本没有了总结的时间。是因为前面反复重复、强调同一个问题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因此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处理,而且也没有进行课堂的总结。

  经过三节课的对比,我想到:首先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不要把学生估计的太低,觉得啥都得讲,但也不能把学生估计太高,有些问题学生只是知其表层,不知其本质。其次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课堂上说出的话要简明易懂,让学生既能听得清,又能听得明白。再次能让学生说的,还是要让学生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想办法互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不至于让一部分孩子走神、逃离。


0的除法评课稿3篇(扩展8)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

  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整百、整十数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法则,学会了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也学会了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过程中,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的处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节课内容又是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三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础。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有层次地呈现“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导学生复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两个例题:例11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例12教学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练一练除了安排单一的练习外,还特别注意安排商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况的综合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末尾是0的处理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底铺垫这一环节通过准备题让学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过程,观察几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点: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课。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找准新旧知识迁移点与生长点,便于学生知识迁移。此处我在学生回答完了结果后,没有及时让学生找出商的共同点:商末尾都有0,这里应该就复习旧知点明新课课题。

  二、自主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

  (1)哪一步可以省略?

  (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2

  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我基于上一课学生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学习过程和掌握程度,这一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始,我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商的末尾什么时候会有0?商末尾的0有什么作用?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一样吗?等。有的简单的问题一提出来,马上有人解决了,因为他们运用了上一课的知识,但还有几个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有待于证明。紧接着我就请学生自己动手出题,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至少出一题,先自己做,再给组里的其他同学做,并帮着批改。教师巡视,将学生中的错题收集起来,请出题的学生讲评。同时,小组间也展开竞争,评出优秀小组。

  这样的学生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在动脑思考,编一道题,做四道题,再帮同学批改题,自己又是教者又是学习者。编题时,培养了他们审题的能力,必须考虑到除数是两位数且商末尾有0这两个必备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潜移默化的认识到怎样才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怎样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批改的过程中,认识到做题的注意点。那么,课始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也充满了兴趣。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3

  学完了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基本运算,我就开始领着学生们学习这部分的应用题了。起初研究教材,觉得并不困难,在这道知道总数,知道一包两个.一盒四包求共装几盒的例题中,曾简单的认为只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能装多少包,或者一盒有几个这两个转换思想就可以了,我也是这样上课的,但经过课后对学生的**,发现他们理解的并不透彻,甚至有些学生迷糊了......我才发现,学生们还没有建立这种转换的思维,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解题方法,他们以前做过的都是直来直去的题目。认识了这些,我改进了方法,让学生交流**,并用同类型的题目加深练习,现在,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样解,但是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解答。

  学生的思维和老师是不同的,特别是小学生,所以讲解题目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要参考他们的已有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4

  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和前面的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安排的一样,都是有一个情境让学生先有解决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再利用实际操作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之称,然后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在教学这节课之前还有担心学生这节有点难了,怎样讲才好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样的算理。但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今天所学习的新知识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说似乎很简单。但把这样的知识混在之前学习的内容里面,学生错的多了。

  本以为这部分内容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可结果竟然有一半的人出错!主要错误并不是学生商的末尾不写0,而在于格式问题。原来普通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都要进行两次完整的除、乘、减,而现在商末尾有0的,就免去了后一次的乘和减了。很多学生继续算乘和减,这个问题倒也不大,关键是该算乘和减的学生也不算了,例如:48÷3的竖式中,学生就直接把第一次减后的结果16当作余数写在那里了!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认为最后一次不要算了,所以不管什么数字都朝上面上一个0。甚至有很多人把十位上的有余数的情况也能混淆起来,如:62÷5,好多的学生也不管,十位上商1之后,6减5有余数也不知道,直接把各位上的2移下来,一看不够除,所以在个位上很快得商**0。其实,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把几种竖式的联系区别请学生说一说,在进行比较练习,这样或许会好点。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我也这样做了,但处理时还是不过到位。这样的学生还不是一个两个,我就在想,肯定是我之前的知识讲的,学生还没有掌握熟练,混淆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算理。

  有时候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难得,而数学知识是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前面学习掌握得不牢就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说抓好每一节课时重中之重。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例5时,我采取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从而引出0÷3=0,进一步发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在次基础上我又出了一个5÷0=?,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根本找不出这个数,因为没有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5。所以学生再次将刚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完善。

  对于例6的教学,我则采取的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请两名学生就自己的算法进行讲解,再让其他学生对他们的两种不同算法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更优化。

  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6

  (一)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

  [片断1]

  师: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为了选拔出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员,我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出示:两个学生跳绳的情境):蔡芳3分钟跳绳309下,屈代乔4分钟跳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跳绳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芳,有的说选屈代乔,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跳绳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屈代乔3分钟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跳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二)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不学不行

  [片段2]

  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当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生1:0除以3等于0,因为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算除法想乘法,只有0乘3等于0,所以0除以3。

  生2: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均分给3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说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师边出示,边讲述课本28页“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现在你能算出0除以4、0除以9、0除以376分别等于多少?为什么?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生2:任何数除0都得0。

  生3:不对,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为什么呢?

  生1:我昨天在书上看到的。

  师:不错,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不过,书上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出示两个问题:2除以0等于多少?0除以0得多少?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此规律)

  师: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后,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请你们再次带着这个规律计算。

  算完后,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一遍,用笔算的方法或用估算的方法都可以。

  [反思]

  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学以致用的观点,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不学不行,不学我就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时,我重组教学内容,将有关0的除法安排到学生需要的地方。学生有了上述心理,自然也能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了。此外,在教学中,我适时渗透验算方法,使学生自觉养成做后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在这里教师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帮老师选参加跳绳人员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符合儿童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教师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7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三年级上册有关0的除法评课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通过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0做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在书上。

  2、想想做做第3题,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从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第6题,(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尾法求近似值。)

  五、回家作业

  1、练习与测试P7

  2、数学日记。

  教学后记:在计算时,有些同学十位上有余数,个位上的零也不落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估算的意识要强调。

  学生讨论后自己小结,练习后自己学习讲评,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末尾是0的处理方法。

  一开始通过准备题让学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过程,观察几道口算除法商的共同特点:商末尾都有0引入新课。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找准新旧知识迁移点与生长点,便于学生知识迁移。此处我在学生回答完了结果后,没有及时让学生找出商的共同点:商末尾都有0,这里应该就复习旧知点明新课课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

  (1)哪一步可以省略?

  (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补位的作用。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9

  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情境中教学,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情境中提出、发现、解决、应用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体验计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2、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自主构建新知识。

  3、重视估算。在教学中把估算作为计算的一种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笔算前先进行估算,注意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提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0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

  本节课我采用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认识规律,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学生充分感知“不够商1如何商”的问题。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一次次不断地纠正后他们还会出错。如:8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7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会忘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⒈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在用竖式笔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错误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在学习了432÷4=108后,比较432÷44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学生的:“432÷4和4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4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4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通过观察并讨论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4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4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要真正掌握,还必须采取“多多练习”的方法,多让学生做针对性的习题。在练习中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看、说、估、做、改正等多种途径,使同样的知识点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旋撞击,从而达到真正的认知。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但知识点与前面一节课的直接联系不大,反而是与前面所学的“首位不够除”相关、相通的较多。可节课虽然归在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中,但我认为从知识层面来讲更属于“不够除商0”。

  教学例10时,可以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在探索432÷4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可能估计商的位数,也可能通过四百多除以4估得商商是一百多。不管是哪种方式的估算结果,都能为后面探索笔算方法探索提供**。第二个层次,探索用竖式计算432÷4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设疑:十位上3够除以4吗?怎么办?”有学生想到商0,这时,我就提醒他们现在像首位不够除那样处理。

  这节课较难的是361÷3这种末尾有0,又有余数的题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追问“1÷3不够怎么办”进而明确哪一位上“够商1,就商0”。随后的“试一试”要让学生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进行计算。**交流时,要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着重体会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不够商1,要商0.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规范简写竖式。

  最后我认为还需要讲本节课和上节课商0的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商0。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2

  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认为所有知识都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在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者、合作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可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在教学时,我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此时我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3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一直有着一个困惑:我们的教材把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分割得那么细小,分开教学每个部分时,效果似乎不错,而综合后取得的整体效果却不理想,有时反而会互相干扰,如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值大小的变化”,先学小数点向右移,学生学得很好,再学向左移,也学得不错;但是在综合练习中学生往往辨不清小数点往右(或左)数值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们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原因何在呢?读了《从还原论到系统论》一文,从中得出的结论指出:“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结构功能,只要结构功能大于零,则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叠加之和”。现在我正尝试着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来**教学。现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商中间、末尾有零除法”为例,简述如下:

  这段教材,照原来的教法是:先教学商中间有零的,再教学商末尾有零的,然后教学商中间、末尾都有零的。表面看来这样安排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教学时间要花6课,单项练习时正确率虽然还可以,而学到后来,不少学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现在,我改用“整体原理”指导教学设计:从除法试商的整体出发,它的基本原理是“反馈调节”,就是:初商太大就把商调小一点,反之,初商太小就调大一点。就这段教材来说,如果商1还太大(不够商1),那就要把商调小一点,比1小的商是0,也可以说“用0占位”。这样,知识点**,过渡自然,2个课时就够了。教学效果高于以前的教法。

  我的具体做法,简要地说就是:

  一、复习

  (1)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的运算法则

  (2)判断下列各题商是几位数。

  二、新课

  1、尝试练习

  学生**试算,然后验算,反馈并讨论,得出:

  (1)根据试商的方法:商太大了就改小一点,如商1还太大,就改商比1小的0(学生语),即“不够商1,就用0来占位”(课本中语,教师语)。

  (2)“2100÷3”的演算过程:

  2、自学课本上的例题下的做一做,在小组内集体订正。

  三、练习

  计算“做一做”的4道题。(下略)

  通过教学实践,再回过头看,结论是:正确认识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并用以指导教学设计,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显著效果。

  评析: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从“教书匠”到“教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