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绿原文完整版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1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阅读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1)

——《硕鼠》赏析及其原文3篇

《硕鼠》赏析及其原文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

《硕鼠》赏析及其原文2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和剥削不断**。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2)

——王维《送别》原文及其赏析

王维《送别》原文及其赏析1

  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3)

——贾*凹作品《高兴》简介及其赏析

贾*凹作品《高兴》简介及其赏析1

  《高兴》坚持了贾*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作品采用口述体的第一人称,语言幽默,流畅,易于阅读,是作家**创作的最好看的小说。 贾*凹写了刘高兴等来自农村、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同时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x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正当百事瓦裂、浮华猖獗的社会变改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妓x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门支离纷崩、始料不及的命运……

  贾*凹以其一贯的慈悲连绵,一贯的继往**,一贯的淡定笔致打开了一幅令人缀乱或战栗的城市生活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4)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其赏析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其赏析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的作品 ,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 ”,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 、提炼和加工 ,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 ,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为倒装句 ,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 ”,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5)

——《爱莲说》的原文及其赏析3篇

《爱莲说》的原文及其赏析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朱自清绿的原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6)

——仿写朱自清作品《春》作文3篇

仿写朱自清作品《春》作文1

  期待着,期待着,春雨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仿佛要沸腾的样子,叫嚷着绽开了笑脸。水暖起来了,空气甘甜起来了,鸟儿又呼朋唤友地张起了清脆的歌喉,连太阳也不知道害羞了,你瞧,它的脸一天比一天红了。

  柳树悄悄地换了新衣裳,嫩绿嫩绿的,星星点点的。湖畔,园中,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的。倚着,躺着,折两枝插在泥土里,风暖暖的,柳条柔柔的。

  迎春花、桃花、梨花相继开放,继而争先恐后,争奇斗艳,红得像一团跳动的火焰,粉得像婴儿的脸蛋,白的像一片冰清玉洁的冬雪。艳的醉人,不容纤毫尘埃;香得也醉人,散布着沁心扑鼻的春的气息。

  小河上,冻结的寒冰已经融化。河里还有小鱼小虾**的游着。在冬天长眠的蛙也渐渐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像闻了花香,听到了天空的鸟叫声,更像是被食物所吸引,立刻钻出了洞,迫不及待的捉了些蚊虫吃。美丽的黄莺唱起了迎春曲,那**,排成一条线,寻觅着前方的粮食。

  “春雨贵如油”没错的。雨,极细,极密,极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没有冬天的吝啬,没有夏天的粗狂,也没有秋天的恼人。千万条的雨丝,荡漾在半空中,将迷漫、轻柔而又朦胧的轻纱披在绿色的大地上,雨落在池中,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理柔软的长发……丝丝春雨,携着日月凝成的精华,将轻柔的目光投向红的花、绿的叶,投向藤花蔓草,把生命的希望带给孕育待发的初蕾。

  那千山外飞来的谁家燕,一不留神飞成了小孩子们手中的风筝。他们拍着手、唱着歌、追逐着、嬉笑着,身上厚厚的棉衣已被扔作天上的云彩,像美丽的童谣一样飘在高高的空中。风筝一线牵童趣,他们的心情正缠绕在那细细长长的风筝线上,等着燕子的剪刀再裁剪崭新的春装。

  春天是全新的季节,春天播种的季节,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看,校园里,辛勤的园丁们正在为自己的学生播撒希望的种子,田地里,勤劳的农民伯伯正在播撒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这美丽的季节播种着希望的种子,鸟语花香、春意浓浓。但他们顾不上欣赏这醉人的美景,而是不辞辛劳地小心呵护着自己播撒的种子快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春天像稚嫩的小草,倔强的昂起头,努力地生长着。

  春天像含苞的蓓蕾,坚强的展示自己的风姿,迎接风吹雨打。

  春天像待放的花朵,顽强地冲向暴风雨,接受风雨的洗礼。

  我的话:想着仿写朱自清的《春》,但我写的不知道是不是仿写,感觉好像不是,请老师和朋友们多多指点!谢谢!

仿写朱自清作品《春》作文2

  盼望着,盼望着,北风来了,冬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着的样子,昏沉沉闭**眼。山孤寂起来了,水沉静起来了,太阳的脸亮起来了。

  花朵默默地从花枝上凋落了,一瓣瓣,一朵朵。公园里,花圃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闹着,跳着,跳几个绳,踢几脚球,投几个篮,丢几次沙包,风凉兮兮的,草枯黄黄的。

  杨树、柳树、松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挺拔着身躯站岗呢。粗的像柱,高的像塔,挺的像剑。树枝里带着倦意;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坚强、期待、梦想。树旁熙熙攘攘的孩子兴奋地玩着,可爱的狗狗溜来溜去。树叶遍地是:杂样儿,有圆形的,有扇形的,躺在大树下,像孩子,像精灵,缀在枝头上,还舞呀舞的。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不错的,刀子般的寒风侵袭着人们。风里带着些凉凉的冰冰的气息,混着泥土味儿,还有腊梅花的香,都在微微干燥的空气里回旋。人们晨练于寂静的公园里,忙碌起来,邀朋唤友地练起太极,吼几嗓子戏曲,绕圈儿跑跑。老爷爷鸟笼的鸟儿,这时候也在婉转地歌唱。

  雪是最惬意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柳絮,像鹅毛,像蝴蝶,轻轻地飞舞着,人家房顶上铺盖着一层白纱,树枝儿像鹿角,大地也银装素裹。傍晚时分,**灯,便一片片的亮光,衬托出了一片安静而神秘的夜。在楼下,院子里,大路旁,有热腾腾扫雪的人,有嬉闹着打雪仗的娃儿,还有的在堆着雪人。银白的'世界,干干净净的,在雪里遐想着。

  天气渐渐地凉了,路上的景色也淡了。城里乡下,大街小巷,来往行人,都急匆匆的,往家里赶。喝一杯热茶,暖和暖和身子,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冬的来临,有的是磨砺,有的是希望。

  冬天像老道的魔术师,用指挥棒挥动着,还变幻着。

  冬天像年轻力壮的小伙,不怕寒冷的,笑着,跑着。

  冬天像慈爱的妈妈,有温暖的胸襟和心房,孕育着下一个春天。

仿写朱自清作品《春》作文3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含苞羞涩的枝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悲伤笑成快乐,一首轻快的曲,便从天空唱到山头,从山头唱到大山深处,唱入屋舍,唱入一片麻雀的羽毛,唱入暖融融的东风——暖如一片初升的太阳的东风。

  那样柔,那样亲切,却又那样变化莫测。一场雨,可以让每一朵花都绽放笑脸;一缕阳光,可以唤醒遍地的嫩草;一阵春风,每一株蒲公英都会舞出一个个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完的小伞,每一个小伞,都是一株蒲公英的新生命。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意外、调皮,可仍可以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遍地凋零枯萎的黄叶竭力保护一棵老树,北国中上百上千的稻草人历尽风啸雪压犹自温柔地守着一颗枯黄的病死的草根。然后,忽然有一天,嫩草让所有天地生灵都**了,草色把堂皇的宫殿和乡间的村庄都染**春的颜色——春天有如得胜归来的将军,因奋勇顽强战胜了严寒。

朱自清绿原文完整版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一段故事:在《春秋》之前,在甲骨文之前,在轩辕出世之前,一只鸟在飞翔时,猛然感到的畅快;一个孩子在奔跑时猛然感到的**;一双患病的眼睛猛然间感到的清爽;千千万万个农民在耕田时猛然看到的崭新的绿色,当他们愉快地传达这些体验时,他们决定给这美丽而又恬静的季节,命名为“春”。

  鱼儿又可以开始检测河水了,有的负责检测水的纯净度,有的负责检测水的温度,有负责检用那灵活的身躯检测水的清澈和柔和。而所有的鱼都不是好的检测专家,他们游来游去,测了又测,算了又算,终于还是不敢宣布**数据。

  至于所有的草,交给小鸟去数,所有的芽,交给阳光去保护,所有的花,交给蜜蜂去询问,而所有的蜜蜂交给肥沃的土壤去一一呵护一一庇佑。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另一个**,它仍然是这的吧?透过污浊的的河水和浑浊的空气,我想回到那定格在遥远时代中的春天。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7)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菁选3篇)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⑾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⑿,荡舟心许;鷁首⒀徐回,兼传羽杯⒁;棹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⒃,迁延顾步⒄;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⒅。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3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巜绿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扩展8)

——春课文原文朱自清

春课文原文朱自清1

  原文: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解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间乃至地点。而惟独《春》既无时间,也没地点,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于是有人推测说:“《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也有人认为:《春》是一篇“少年气盛”之作,时间当在1924年之前。**来出版的朱自清的几种作品集(如《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中,《春》的末尾都标有出处:“原载朱文叔编《初中语文读本》第1册1933年7月版。”这册语文教材从何处何年选载,我们尚不可知,但它至少使这篇经典散文的写作时段缩短了4年——即1928年至1933年之间。也有人考证说这篇散文是专门应《初中语文读本》之邀创作的,此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我主观妄断,《春》应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写作时间,对于我们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细读,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