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1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1)

——《归园田居 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 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1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古诗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翻译/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赏析/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2)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稀:稀少。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野草。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3)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归园田居·其三 晋朝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4)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

  课堂教学的大致步骤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诗歌;了解含义;感悟情感;课外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进行;当堂随笔“我的心灵家园”。

  其中,本应该比较出彩的地方是课前演讲、内容理解和当堂随笔。课前演讲由“皓月社”随笔社团的全体成员完成,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家园”。

  但是课前演讲时,学生们过于紧张,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效果并不理想。加之,演讲内容与后文随笔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似乎课文讲解还没有开始,悬念就早已被解开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美感,没有与课文其它环节形成前后呼应、逐层深入的关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是失败的。

  内容理解部分,教师做了示范:当我读到“种豆南山下”一句时,我仿佛看到在村子里的山脚下,陶渊明俯身耕种的情景。脱下官服,穿上庄稼汉的粗布衣裳;放下官印,拿起锄头,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无比舒畅吧!

  要求学生用“诗句解释+合理想象”的格式完成对其它诗句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写的时候,集中分析前四句,对于后几句少有涉及。教师**的学生过多,也耽误了时间,而且显得审美疲劳。还是设计得不错,但操作是的方法和教师当堂调控能力都是不够的。此环节亦不好。

  当堂随笔环节,随笔内容为:我的家园(田园)。题目中的“我”,可以是某位诗人、作家,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以是在座的我们……

  教师随笔示范: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寂静的海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每一天静静地躺着,看日出日落,与鱼儿为伴。如果你偶然经过我的身边,赞叹就好,不要把我据为己有。因为离开大海,我就失去了心灵家园。寂静的大海才是鹅卵石永远的家。

  但是,学生写了几分钟,下课时间就到了,有机会读的只有两三个同学。最该闪现的亮点,没有出来。即使出来了,也和课前演讲的内容有点重复。好像一节课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向纵深行进。

  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说话言不由衷,呆呆的,傻傻的。这样的我,真是难以忍受。

  仁慈的诗歌课题研究顾问吴老师,同样仁慈的教研员王老师,尊敬的李**,都提出了优点,加以认可。当然,也提出了问题,指出****进的方向。

  诗歌教学要善于找到诗人的“出情点”、“燃情点”、找到“联想的支撑点”,吴老师这样说。教师勇于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这点是可贵的;课堂节奏在匀称些会更好,处理上应更具内在逻辑性,王老师说。诗歌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庖丁解牛”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教学应该彰显个性,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讲,是不应该的;余映潮先生的诗歌教学,树梁中学孟兆琴老师的诗歌教学,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李**说。杨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先从兴趣入手,在进行板块式的应试研究,相信她的成绩会更好的,学校的教学主管校长高校长说。

  我愿意听这些话,而且听进去了。我愿意做我并不擅长的事,在诗歌课题研究中用心实践、不断积累。我愿意把我当缺点和失误放在大家的目光审视下,因为,这样我就记住了,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

  失误,失败,才是最好的反思机会和提升契机。我没有上学期的上课状态,抓不住学生和听课者,这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好好梳理自己,那个我会回来的。也谢谢真诚对待我的**、专家们。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

  课堂教学的大致步骤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诗歌;了解含义;感悟情感;课外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进行;当堂随笔“我的心灵家园”。

  其中,本应该比较出彩的地方是课前演讲、内容理解和当堂随笔。课前演讲由“皓月社”随笔社团的全体成员完成,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家园”。

  但是课前演讲时,学生们过于紧张,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效果并不理想。加之,演讲内容与后文随笔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似乎课文讲解还没有开始,悬念就早已被解开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美感,没有与课文其它环节形成前后呼应、逐层深入的关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是失败的。

  内容理解部分,教师做了示范:当我读到“种豆南山下”一句时,我仿佛看到在村子里的山脚下,陶渊明俯身耕种的情景。脱下官服,穿上庄稼汉的粗布衣裳;放下官印,拿起锄头,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无比舒畅吧!

  要求学生用“诗句解释+合理想象”的格式完成对其它诗句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写的时候,集中分析前四句,对于后几句少有涉及。教师**的学生过多,也耽误了时间,而且显得审美疲劳。还是设计得不错,但操作是的方法和教师当堂调控能力都是不够的。此环节亦不好。

  当堂随笔环节,随笔内容为:我的家园(田园)。题目中的“我”,可以是某位诗人、作家,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以是在座的我们……

  教师随笔示范: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寂静的海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每一天静静地躺着,看日出日落,与鱼儿为伴。如果你偶然经过我的身边,赞叹就好,不要把我据为己有。因为离开大海,我就失去了心灵家园。寂静的大海才是鹅卵石永远的家。

  但是,学生写了几分钟,下课时间就到了,有机会读的只有两三个同学。最该闪现的亮点,没有出来。即使出来了,也和课前演讲的内容有点重复。好像一节课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向纵深行进。

  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说话言不由衷,呆呆的,傻傻的。这样的我,真是难以忍受。

  仁慈的诗歌课题研究顾问吴老师,同样仁慈的教研员王老师,尊敬的李**,都提出了优点,加以认可。当然,也提出了问题,指出****进的方向。

  诗歌教学要善于找到诗人的.“出情点”、“燃情点”、找到“联想的支撑点”,吴老师这样说。教师勇于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这点是可贵的;课堂节奏在匀称些会更好,处理上应更具内在逻辑性,王老师说。诗歌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庖丁解牛”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教学应该彰显个性,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讲,是不应该的;余映潮先生的诗歌教学,树梁中学孟兆琴老师的诗歌教学,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李**说。杨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先从兴趣入手,在进行板块式的应试研究,相信她的成绩会更好的,学校的教学主管校长高校长说。

  我愿意听这些话,而且听进去了。我愿意做我并不擅长的事,在诗歌课题研究中用心实践、不断积累。我愿意把我当缺点和失误放在大家的目光审视下,因为,这样我就记住了,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

  失误,失败,才是最好的反思机会和提升契机。我没有上学期的上课状态,抓不住学生和听课者,这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好好梳理自己,那个我会回来的。也谢谢真诚对待我的**、专家们。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必定有更快的成长,虽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因为每次由准备、试讲、正式上课,到评课,都能得到很多老师的真诚指导,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半年来,我也是在“公开”的课堂里成长。因此,我们不要拒绝别人来听课,关键是要虚心请教来听课的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5)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 陶渊明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对照翻译2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6)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与赏析3篇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与赏析1

  少⑴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⑶年。

  羁鸟⑷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⑸际,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墟里⑾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⒁有余闲。

  久在樊⒂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7)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菁选3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

  2、**: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 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 桃李

  见

  远人村

  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狗吠 深巷

  宁静和* 闻

  鸡鸣 桑树

  无尘杂

  闲适自在 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人格、渴望**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⑴ 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⑵ 彻底悔悟。

  ⑶ 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⑴ 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⑵ 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没有战乱,社会*等,和**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高压的时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翻译(扩展8)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 (菁选3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百度百科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阶级矛盾**的***,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和**。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人格、渴望**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器具:

  多**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阶级矛盾**的***,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和**。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人格、渴望**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