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德育评价总结(精选5篇)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TPI模式;德育评价;赢在终点;过程式评价;主动倾听

一、现状:一份调研带来的反思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德育实践与德育评价现状,我们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客观实施现状以及各个不同主体对其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随机选取江西省内三所高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等,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共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17份。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传统大学生德育评价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评价对象对于德育实践过程和评价结果的低满意率和低符合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研主要在三所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内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测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对象对高校德育实践及其评价的主观感受

1. 调查对象对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教育成效总体评价偏低

在“你是否喜欢高校德育课程”选项中,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加起来只占了24.2%,在“喜欢德育课原因”的多重响应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30.6%)”、“能学到更多理论知识(19.2%)”、“老师的上课方式吸引(19.2%)”。而在“你觉得德育课程对你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做事道理的帮助”的选项中,选择“帮助非常大”的只有6.2%,认为“帮助比较大”的也只占了27.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教育成效有着更高的期望,对当前这个“主阵地”发挥的实际效用总体评价偏低。

2. 调查对象对高校德育教材及课堂教学过程感觉不佳

在“你认为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否贴近你的生活”选项中,认为“非常贴近”和“比较贴近”的只有17.5%,而选择“不是很贴近”和“根本不贴近”的占到了总数的38.9%,其他还有43.6%人选择了“一般”。这可能跟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90后大学生认知选择有关,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德育内容与他们的现实需要契合的研究。在“对当前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评价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为19%。在“对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也只占了16.9%。这种对高校德育教材及课堂教学过程认同度不高的现状,导致在高校德育课堂上,只有12.6%的大学生选择“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54.5%)选择了“喜欢讲课内容时才认真听讲”,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2.9%的同学上课根本就“不听老师讲”,其中7.5%选择“自己看课本”,25.4%的同学选择“自己玩或干其他事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了。

3. 调查对象对高校课外德育实践活动评价不高

高校课外德育活动是保证德育目标实现的又一重要阵地,其和课堂教学“主阵地”一起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总体评价方面,27.7%同学不喜欢(包括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这些课外德育实践活动,29.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德育活动对自己“帮助较小”或“根本没帮助”。调查表明,学生们对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观参与意愿也较低,只有32.5%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当被问及“你认为学校组织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时,多重响应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走形式”、“学生不感兴趣”、“对学生帮助不大”、“脱离学生实际”、“与中学时期重复”。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对当前高校课外德育活动的评价也是不高的。

4. 调查对象对高校学生德育评价结果认同度低下

学生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德育成效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德育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学生德育评价是否科学客观,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切身利益,因此是同学们最为关注、反应最为强烈的现实问题。在“你认为学校对你的德育评价是否符合你的真实情况”的选项中,只有28.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这表明,调查对象对当前高校学生德育评价结果的主体认同度从总体上来看,是不容乐观的。

(三)高校德育评价客观的实施现状

为考察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客观的实施现状,我们主要设计了评价方式、评价频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互动状况以及评价结果用途等六个方面的选项进行调查。

1. 评价方式和频率

调查显示,高校目前采用最多的德育评价方式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58.2%)和“辅导员或班主任写操行评语”(25.7%),二者共占了83.9%,而只有15.6%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记录评价”。在评价频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每学期一次”(67.3%),其次是“每学年一次”(21.4%)、“仅在毕业时评价”(5.5%),选择“日常不定期评价”的只占了5.5%,这说明当前高校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频率不高,基本属于节点式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多是采取“以考代评”或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主观印象评价,而不是基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发展性评价。

2. 评价主体和互动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的多重响应结果,高校德育的评价主体主要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占比41.2%。其他依次是:“同学”(21.7%)、“学生本人”(15.9%)、“其他任课老师”(14.4%)、“家长”(5.3%)。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对学生德育评价的“一元主体倾向”比较普遍,在学生德育评价上主要还是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说了算。即便如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沟通互动频率也是很低的,只有12%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和他们的沟通频率“很高”或“较高”,而33.8%的学生认为沟通频率“较低”,23.5%认为“几乎没有”,其他的30.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由此可见,“一元评价主体”和“评价互动频率低下”等问题,也许是学生对德育评价结果认同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评价内容和结果用途

在评价内容上,根据多重响应频率学生选择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日常行为、法律素质。说明当前高校德育评价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这些社会价值取向的素质培养和评判,而对于个人价值取向的素质,如日常行为、身心素质则没那么关注。而在评价结果的用途方面,我们设计了多选题进行测查,多重响应排列次序为:评先评优(36.1%)、评奖学金(28%)、入党(26.6%)、促进学生道德成长(9.3%),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德育评价结果的用途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带有显性利益驱动的前三项总计占了90.7%,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德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却被边缘化了,居于次要的从属地位。这种倾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二、对策:引入“目标·过程·互动(TPI)”模式,提升德育评价实效

(一)目标:赢在终点——一种全新的德育评价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创新德育评价模式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目标和理念。不同的德育评价目标,会影响到不同的评价标准的设置和不同评价内容的选择,进而往往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评价结论。为纠正当前德育评价功利化的不良倾向,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必须牢固树立“赢在终点”的德育评价目标。同时,“赢在终点”理念是对传统德育评价理念的超越与扬弃,它倡导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而不是以孤立的片面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的成长。因为人生是一次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跨栏。一次失败不等于最终失败,现在不足不等于永远不足。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人德行的修养更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懈追求、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

(二)过程:发展性评价——德育评价创新的一块基石

受和“分数决定论”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存在“德育智育化”和“德育简单化”的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德育在现实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而且表现为德育评价大多数采用类似于智育“以考代评”、或以一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终结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而难以看到个体在道德养成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片面强调标准的统一性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因而在人本性和主体性德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饱受诟病。

与之相对,发展性评价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新型德育评价方式,它关注的是个体日常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因此也被称为过程式评价。具体来说,过程式评价是指根据分层次的德育目标,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将评价视角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评价者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德育成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过程式评价因其较好地契合了终身学习、赢在终点、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德得相通和德福一致等先进的德育理念,而且较好地回应了当前德育评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德育实践的发展性和德育评价的互动性,有利于纠正学校德育目标递进层次不明确、“以考代评”、“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等弊端,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校德育评价创新的一块基石。

(三)互动:主动倾听的沟通模式——破解德育评价低效的一把钥匙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德育管理工作为学校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要促进城镇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学校德育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创建与之配套的评价模式,还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区域特点、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适应本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高效率,达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城镇学校德育管理的一般原则

1.全员性原则

全员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根本理念,全校师生员工都能参加学校的管理活动,体现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公平性、公正性,学校的重大决策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共识,如果每个师生员工都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和所担负的责任,那么他们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工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2.整体性原则

学校管理的内部是一个复杂完整的能动系统,只有有效地整合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基本的管理要素,使它们组成完整的有机系统,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才能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3.程序性原则

学校管理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缺失程序,管理就会陷入紊乱。学校管理的基础程序就是计划决策――组织执行――评价指导――总结提高。

4.实效性原则

要使各项管理真正做到有成效,就要与时俱进,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目标,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工二 城镇学校德育管理的管理方法

1.组织发动的方法

通过组织动员、层层发动的方法,明确要求,确定目标,宣传实现目标的意义和价值,让师生员工受到激励,为实现学校制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2.督导检查指导的方法

这是着重深入工作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方法。学校成立师德、纪律卫生、出勤、业务等督导评价小组,明确分工、严格责任制度、制定督导评价细则、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督导检查评价、指导总结等。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德育活动,了解掌握德育教学第一手材料,通过现场教研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就是用评价制度约束师生工作、学习、生活行为,使师生按照学校的目标要求去开展各项活动,达到养成教育的自觉生成。

3.实行程序调控的方法

学校制定德育教学常规、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对课前、集体备课、编制导学案提出具体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制定编制导学案的德育渗透原则及流程要求。规范教师备课行为,并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导学案,优化备课质量与量化考评相结合。课堂教学运用“高效模式”贯彻德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三观”形成教育的情况,依据学校制定的高效课堂德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督导检查评价,有效地控制课堂流程。课后的整体验收、整体反思和对德育质量分析的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学校达标方案,评价教师、学科、对应班级的德育教学质量,找出问题,及时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 城镇学校德育管理的目标

学校若要健康发展,必须有目标做引领,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并依此制定相应的规划,使之成为全体教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学校的发展必然会步入科学和良性的轨道。按照“整体促进,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秉承“一切为了师生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内驱力的座右铭,把“创品牌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办学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应规划并合理确定每一步的德育目标预期,以确保德育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扎实推进,并循序渐进地拓宽改革视野。重视德育教育教学是工作的前提,制度建全是工作的保证。德育工作要做到纵向加强领导,横向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外,健全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德育工作管理是严格有序的,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公约》《班主任工作职责》《辅导员职责》《青年教师仪表规范》《校园忌语》等,使全体教师真正地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蒙者、心灵的塑造者。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的管理重心在德育,评价的原点在课堂。能抓住各教学要素,建立一整套德育教学评价系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权、利,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全体教师的潜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全人”教育效益。针对城镇学校课堂德育教学特点,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并把它纳入学校整体评价中或做相应的置换。针对城镇学校的课堂特点,必须逐步过渡,转变评价方向,进而建立新的德育评价体系,只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地反馈德育教学信息,合理促进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完善、去伪存真、挤出水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高效教学。建立新的德育评价体系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城镇学校德育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般来说,要按照即时管理、即时评价、即时指导、即时改进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组依据学校制定的“高效课堂德育教学常规”“课堂德育效果评价标准”“导学案德育目标评价标准”“德育教学质量评价细则”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常规进行全方位评价。

2.城镇学校评价方式

只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着眼于实效性,评价方式必须因学校规模、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评价方式上不必追求整齐划一,也不必照搬照抄,学校成立督导评价组负责对学校工作全方位的管理与评价,每天对师生的课堂德育教学活动实行即时管理、即时检查、即时指导、即时评价、即时量化打分、即时公示、即时汇总情况,第二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点评,做到纠偏纠错不延迟,同时成立校务德育办公室督察组,每天对师生常规进行检查评价公示。两块督察结果汇总,将师生的个体评价结果与教研组、学习小组和班级合力组集体进行“捆绑”,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他们的这种评价方式,特别具体细致,时效性、针对性比较强,有助于打造团队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同时与跟踪教学、课堂的即时指导性评价相结合,以期稳步推进课堂改革的健康发展。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统计;德育评价;品德测评法

[作者简介]易瑞洁,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北荆州434104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207-03

如何科学地评价德育工作及其质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国在德育学科的研究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德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缺少。德育作为一种塑造学生心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科学的德育评价作为其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教育统计方法的应用,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使德育评价又有了一个科学手段。

一、德育评价和品德测评

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适合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德育评价及其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德育质量的评价。目前所进行的德育评价,大多属于德育工作的评价,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是必要的,但德育评价中更为重要的是德育质量的评价,德育工作评价本身不能代替德育质量的评价。在德育质量的评价中,要以学生品德评价为主,这是因为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德育质量评价的难点与关键点也在于对学生品德的科学评价――品德测评。

品德测评是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总称。这个总称并不是“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它实质上就是统计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收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进行比较,以求得认识。这里的认识不是仅凭个体的感性经验,而是积极地借助教育统计进行分析,把最终的比较与判断建立在客观事实的收集、测量和分析上,并且把分析判断的结果,采用语言和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转化与解释,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教育统计及其意义

教育统计是和统计、学校统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层次的概念,这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统计,原指总括计算的意思,当它作为科学术语使用时,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一指统计资料,把说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的数字或数据称为统计;二指统计工作,把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发表和分析等实践活动本身称为统计;三指统计科学,即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变化规律及其运用的科学总称。学校统计是教育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的分支,它把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准确地掌握教育情况,为探索规律,制定教学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一种教育方法。教育统计,即学校教育统计,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中教育现象和数量情况,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探索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决策的教育管理方法。掌握和应用教育统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十分重大。

1.教育统计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发展往往都需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1)教育统计可以使研究的数据由繁化简。运用分类、列表、图示、计算等统计方法,可以使我们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特殊上升到一般。(2)教育统计可以从样组统计量推断出普遍的结论。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具体地说,是从样组推断总体,教育统计就具有这种功能。(3)教育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作预测。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来预测该生一年后的学习成绩。当然这种预测不是没有误差的,然而统计方法可以告诉我们误差有多少。(4)教育统计使实验设计更为合理。现代统计作为科学方法论,它已把推断统计与实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因而我们就可以在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因果关系。各种教育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均需要用到统计方法。

2.教育统计有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教育统计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统计推理是一种归纳法的推论,它可以使我们从庞杂的数据中理出可取的信息,学会从客观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作为教育研究者如能熟悉各种统计推论的方法,也就能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及各种教育现象。

3.教育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教育研究的成果。在现代教育研究文献中,除教育哲学和教育史外,其他如教育状况的研究、教育测验、教育心理学,都会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如果研究者不掌握统计符号、统计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方法,就无法阅读有关文献,不能吸取新鲜的成果。

三、教育统计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的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或是对学生的品德不加考虑,只看智育考试成绩;或是以老师与学校的评语作为依据。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定的重点不同、评定“尺度”和标准不同,因而每个老师或学校所作的品德评定的结果常常会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不能为人才选拔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笔者认为可以把教育统计方法应用到该领域里,设计出既适合于工作和毕业会考,又适合于人才选拔的FRC品德测评法。

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法。F是英文词fact(事实)的头一个字母;R是英文词report(报告)的头一个字;C是英文词computer(电脑或计算机)的头一个字母。FRC是事实报告计算机测评法的缩写。其基本思想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学生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或事实予以报告。报告的形式既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问卷,每个学生所报告的表征行为或事实经过光电信息处理,储存于个人品行信息库里,然后计算机根据专家仿真测评系统对学生报告的表征行为进行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这种品德测评法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品德测评因缺乏同一标准、同一测评系统、不客观公正的缺点,使品德评价有了比较客观的依据。

这种品德测评法的步骤程序,即学生个体独立报告表征行为与事实,可以采取个体测评方式,直接通过计算机终端输入;也可以采取集体测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与场合,统一地对所问的各种行为事实予以实事求是的报告。报告的方式是先在问卷上作出选择,然后把所选择的结果用特定的2B铅笔标记在答卷上。

逐张输入学生的答卷卡,进行光电阅读并储存。同时,要求学生干部和老师检查每个同学问卷上的选择,检查答卷是否符合要求。

进行电脑比较判断。当检查卡与答卷卡的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则进行测评,否则退出,要求机外调查证实与修正。

测评后报告分数、等级与评语,并作出有关专家的诊断与指导建议。可以图示为:

FRC品德测评法的设计,可以把中小学班主任从期末操行评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需要再去写一些套话、空话或者做文字变换游戏,只须补充一些学生的突出个性特征与典型事例,使提高品德测评的客观性、建构一种适合大规模选拔考核学生品德的统测统评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品德测评法既便于操作,也具有较高信度,是教育统计与德育评价的有效结合。但这种品德测评法的设计,目前仅仅适用于中小学,它是否适合于大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4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

3.教师自身因素。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学生,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获得成功。(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4)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评价参与者单一

目前德育评价,只表现在为思想课的考试,简单以分数进行代替,或表现在班主任以短小的评语来体现。不管是运用怎样的形式,学生德育评价参与和主体都缺少学生,这导致了德育评价参与者单一,就算有不公正的评价,学生也无法改变。

(二)评价方法简单

第一,评价程序过于公式。总以先德育、后智育,再到体、美顺序排列,视乎在前的就是重要的。在实际的评价中,学校总是把智育放在第一位,而德育放在最前面只是人为的一种固定式。第二,评价表达方式传统。传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几点条框,都只是以描述式方法进行评价,且评价方法简单,只有班主任有主导权。

(三)评价内容不明确

一般来说,我们将德育理解成对学生思想、情操、信念、教育等等。但是具体至每一个学生时,真正可说出个性的并不多。这也就产生了调试总结操行的评语。而这些内容是不明确且抽象的,如尊敬老师、学吃苦、成绩优良等等。这些评语过“虚”,所评价的话也都是空话。

二、如何进行德育评价的改进

(一)克服评价简单

要准确及评价一个人是很困难的。要对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则更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因此不可只用一种评价方法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而且德育评价不可定期及公式化,不能等到期末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单独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进行。在德育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用批评的语句,同时不可忽视及抛弃批评,应该用平稳的口气以及温暖的态度来体现人文的关怀。

(二)克服评价模糊

德育内容非常广,是一种长期、艰巨的教育工程,同时德育评价也并不是德育考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句、两句操行评语所能概括的。操行评语虽无法真正准确涵盖学生思想品德,但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方面具体体现学生思想品德。例如一次拾金不昧、一次助人为乐、节约用水等等。虽事小,却可小中看大,反映出学生虽小却心灵美丽、思想单纯。学生这类生活细节都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好对策。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要和学生多多沟通、接触,注意观察学生、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德育事例。

(三)评价内容多样性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向,不同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这让德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了之前未受过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学校德育评价一定要承认,也要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要努力实现多样性。多样性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要从小培养学生合作观念,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评价重要,但教育也不可忽视。学校应该教会各个教师,让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例如在音乐课堂中,要品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学习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曲,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从小养成待人有礼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和歌曲表演,切身感受到做个文明有礼的孩子的自豪感。进而培养我们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修养。渗透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五)激发小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我们的德育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作用,因此一定还要形成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动机。成功学校德育教育不是硬性强调小学生要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以心体验,发现现实生活的真、善。例如,把生活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良师,学生要突破学校的禁锢,而是要面向社会,在适当的机会下积极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到道德实践活动,感情别人命运,对学会明辨是非,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