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教案3篇

《蜀相》 教案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

  六、作业:背诵全诗


《蜀相》 教案3篇扩展阅读


《蜀相》 教案3篇(扩展1)

——《蜀相》教案10篇

《蜀相》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多**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 )诗人。

  5.**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蜀相》教案3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蜀相》教案4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蜀相》教案5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蜀相》教案6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多**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 )诗人。

  5.**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8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

《蜀相》教案9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和现实**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10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 教案3篇(扩展2)

——《蜀相》教案10篇

《蜀相》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蜀相》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多**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 )诗人。

  5.**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蜀相》教案3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和现实**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4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蜀相》教案5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6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体悟颔联里“自”“空”的涵义,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理解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诵读、品味、鉴赏、探究。

  一、知人论世话诗人

  1、多**出示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⑴阅读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诗人;**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3、根据课本注释和《学法大视野》提供的材料,请学生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悟觅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4、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因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寻访其庙。“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探讨交流悟诗情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写出*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诗人心思其人,才寻访其祠堂,先叙事点明祠堂的位置,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开始描写祠堂春色,我们来分析颔联。

  ⑴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⑵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萋萋碧草依然映阶,声声黄鹂隔叶啼啭,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更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就像《杜诗解》中所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景愈美,愈见凄凉。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⑶这就是高考中常见的炼字题,总结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参***: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4、赏析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⑴诸葛亮的功业: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此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以上事迹里作者主要从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诸葛亮?

  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⑶对于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业绩,作者言语间带有何种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杜甫为什么生发这种感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6、总结:《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四、拓展延伸明诗风

  1、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蜀相》教案7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蜀相》教案8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蜀相》教案9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案10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和现实**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 教案3篇(扩展3)

——《蜀相》 教案

《蜀相》 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和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

  六、作业:背诵全诗


《蜀相》 教案3篇(扩展4)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篇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3、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4、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3、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2、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高》入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更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2、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点评:

  3、诵读技法指导:

  七言律诗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4、学生齐读:

  四、诗意讲解:

  五、诗歌赏析:

  1、刚刚我们明确了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感伤的、叹惋的。

  2、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伤的、叹惋的感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主要是写谁?写到他

  哪些事情?

  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在诗人杜甫眼中是怎样的形象?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5、那么这两句诗中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虽然有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么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失败的英雄人物对他们壮志未酬的深

  深遗憾和共鸣。

  8、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这句诗,寄托了诗人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9、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没有表现出来?

  首联中就有。

  “丞相”: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为“*”?为什么?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

  慕、缅怀、**之情。

  “柏森森”:松柏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作为

  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

  敬、缅怀之情。

  10、颔联是写祠堂周围的景物。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诗歌:

  王斌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诗人。

  (5)**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出示)**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学生相互**)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蜀相》 教案3篇(扩展5)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3篇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1

  古蜀栈道

  刘小方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为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粱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等地,为古*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

  参***:

  1.(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作用。

  2.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4.D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2

  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等地,为古*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

  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

  答案:

  1.(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作用。

  2.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4.D


《蜀相》 教案3篇(扩展6)

——学习6—9相邻数教案3篇

学习6—9相邻数教案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6—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关系(多1或少1的数)。

  2、幼儿能熟悉地找出6—9各数的相邻数。

  3、知道朋友间要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2。1—10的数字胸卡三套,1—10的数字卡和实物卡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搬了新家,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出现房子图片,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1、“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数字们见小朋友来了都非常高兴,所以都换**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介绍完后**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说出数字间的关系。(多1或少1)

  三、游戏:找朋友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邻居,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边的比它少1,右边的比它多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谁能快速的找出数字的邻居。”

  2、游戏;将幼儿每6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6—9的数字胸卡带上。教师逐一请数字6—9的幼儿出来找朋友,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各数的好朋友找出来,并说一说数字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3、小结游戏情况。

  四、玩实物卡。

  幼儿两两一组将实物卡按1—10的顺序排好,然后说一说,找一找各数的相邻数。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活动延伸:

  教师把胸卡、数字卡投放到数学区角中,小朋友可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通过第一个活动2—5相邻数的学习,孩子对2、3、4、5这几个数的相邻数很熟悉,而且能很快说出他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并且说出前面的朋友和后面的朋友与中间数少1和多1的数量关系,第一个活动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第二个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操作的要求清楚的告诉孩子,让孩子能回忆上次的操作方法,迁移已经学会的操作经验进行再次操作。今天孩子的操作速度快了,大部分幼儿都能快速正确的找到某数的相邻数。这个活动我没有增加难度,没考虑个别差异,对好的孩子来说就缺少一点挑战性,因此我可以再准备多点操作材料,提供给不同发展水*的幼儿。我认为数学是一门知识连贯也很重要的学科,在每个活动中教师都应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然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来进行学习,这样对幼儿的学习应该会有更大的帮助。

学习6—9相邻数教案2

  重点领域:科学、社会

  活动形式:分组

  预设目标: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找出6—9的相邻数。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逆向思维。

  活动准备:1—10数字一套;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1—10的纸牌。

  活动预设:

  1、游戏《拍手问答》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教师边拍手边问,幼儿边拍手边回答。如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游戏《认邻居》:请若干幼儿自选楼房居住,并认识自己的邻居。学习6的相邻数。知道其与前后数的关系。

  3、游戏:纸牌乐,两个幼儿为一组。游戏开始,把1—10的纸牌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赢幼儿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找出它的相邻数。游戏再次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摸一摸,说一说》教师随意抽取一个数字,比比谁能快速说出它的相邻数。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胸前佩戴数字卡1—10,围成圆圈。

  (1)请个别幼儿轮流游戏:我是7,谁是我的好朋友,请快快站出来。

  (2)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幼儿听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后站成一排。

  6、小结,结束活动。

学习6—9相邻数教案3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6—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关系(多1或少1的数)。

  2、幼儿能熟悉地找出6—9各数的相邻数。

  3、知道朋友间要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2。1—10的数字胸卡三套,1—10的数字卡和实物卡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搬了新家,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出现房子图片,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1、“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数字们见小朋友来了都非常高兴,所以都换**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介绍完后**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说出数字间的关系。(多1或少1)

  三、游戏:找朋友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邻居,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边的比它少1,右边的比它多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谁能快速的找出数字的邻居。”

  2、游戏;将幼儿每6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6—9的数字胸卡带上。教师逐一请数字6—9的幼儿出来找朋友,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各数的好朋友找出来,并说一说数字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3、小结游戏情况。

  四、玩实物卡。

  幼儿两两一组将实物卡按1—10的顺序排好,然后说一说,找一找各数的相邻数。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活动延伸:

  教师把胸卡、数字卡投放到数学区角中,小朋友可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通过第一个活动2—5相邻数的学习,孩子对2、3、4、5这几个数的相邻数很熟悉,而且能很快说出他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并且说出前面的朋友和后面的朋友与中间数少1和多1的数量关系,第一个活动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第二个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操作的要求清楚的告诉孩子,让孩子能回忆上次的操作方法,迁移已经学会的操作经验进行再次操作。今天孩子的操作速度快了,大部分幼儿都能快速正确的找到某数的相邻数。这个活动我没有增加难度,没考虑个别差异,对好的孩子来说就缺少一点挑战性,因此我可以再准备多点操作材料,提供给不同发展水*的幼儿。我认为数学是一门知识连贯也很重要的学科,在每个活动中教师都应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然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来进行学习,这样对幼儿的学习应该会有更大的帮助。


《蜀相》 教案3篇(扩展7)

——蜀相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蜀相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略)

蜀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诗人。

  (5)**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出示)**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学生相互**)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蜀相教学设计3

  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多**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 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 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 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 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 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 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 教案3篇(扩展8)

——蜀相作文800字 (菁选2篇)

蜀相作文800字1

  是夜,霜冷星寒,月色如洗。

  他设灯拜倒,祈求上苍。

  他知自己命不久矣,只求七夜祝祷,他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将星,然魏延飞步赶来,踏灭主灯。他弃剑长叹,‘’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原来,他谋算了一生,仍是,算不过天命。

  寂静的夜,偶尔听见几声虫鸣。

  车轮辘辘作响,他突然想起,自己这一生。

  少时立志,束发读诗书,自比与管仲乐毅,然时人莫之许也。躬耕于南阳高卧于隆中,他守望着,冷眼旁观着这天下大事。“凤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宇琴书兮,以待天时‘’。若世无贤君明主,则他宁愿终老于林泉。然而那一天,玄德来了,怀揣着他匡计天下的希望来了。

  隆中对策,他对这天下大事看得如此明白清楚,身在陇亩,却知三分天下。刘皇叔三顾茅庐,对他而言,乃大恩。唯效犬马之劳以相报尔。

  玄德兵败长坂,至于夏口。他定计借兵东吴,与曹操并争天下。舌战群儒,自是慷慨风流,赤壁一战,巧用草船借箭。神机妙算,七星台上借东风。

  云长含恨而终,玄德急怒攻心,他又岂是不知?以大局为重,**以谏,奈何玄德心意坚决,不可转也。遂布八阵图,以拒东吴。

  玄德病卒,白帝城托孤。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企以一己之力,匡扶汉室,谋于天下。也许在那时起,他便已经知道,这一生,他再也回不去南阳了。

  渡泸水,缚藩王,识诈降,驱巨兽,七擒孟获,南方终定。

  北伐中原,他上表后主刘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精心谋划,难料马谡失街亭,大军来袭,他焚香操琴,计唱空城,瑶琴三尺胜雄师。军法如山,他挥泪斩马谡,言过在己,他上表请降三级。

  剑阁险峻,斜谷崎岖,他制木牛流马。千军万马,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谁怕?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云长去了,玄德去了,翼德去了,只剩他一人,独守着这汉室江山。

  他难道不知刘禅*庸,难堪重任?

  他难道不知曹魏狼子野心,东吴虎视眈眈?他难道不知蜀汉国运已衰,气数将尽?

  他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逆天改运于北伐,保蜀汉苟延残喘,撑过了这***。当年玄德三顾茅庐之恩,换了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不负,君恩。

  他老了。

  当年面如冠玉的翩然少年,而今,已尘满面,鬓如霜。

  车轮声仍在辘辘作响。

  起风了,他忽然觉得冷。

  建兴十二年秋,蜀汉丞相诸葛亮于第六次北伐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享年54岁。

  将星陨落,整个三国的天空随之黯淡。

蜀相作文800字2

  锦官城外。

  草,很深,很苍翠;树,很高,很古老。

  树是柏树。树冠遮天,树叶浓密,阳光从缝隙间透过,射入暗暗的林子里,留下一道道有着透明质感却泛着浅黄的光束。风吹过,树枝晃动,树叶“沙沙”地摩擦着,将阳光晃得出现片片残影,倒也明亮些,能看清蒙在棕褐树干上的一层浅灰。虽说树有些杂乱,时间的痕迹不少,但还是能看出很久以前这里是经过一番精心布置的。

  杜甫负手慢慢走入柏林中,只发出悉悉嗦嗦的'声音,没惊起一只鸟。卧在树枝上的黄鹂,调子依旧婉转,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时而尾音拖拽,时而一音三颤,丝毫不负上天赐予它的好嗓子。但在那人眼里,碧草过膝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鸣叫亦是空作好音。

  杜甫一身布衣,走到碧草尽头,踏上一级级斑驳老旧的灰色石阶。宽大的裤脚拖在地上,掠过石阶一级级早已不再尖锐的棱角和爬上石阶的野草。石阶尽头赫然是一座祠堂,周围杂草丛生,石面裂纹颇多,一看就有上百年的历史。祠不大,祠前是一座碑和一尊石像。石像不过八尺,不过羽扇纶巾,不过面色儒雅,微微勾起的嘴角上却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那人走到石像前,微微叹了一口气,脸上一瞬间显现出仿佛和这座古祠一样的苍老,大概是想起了过往。他微微欠身,对石像礼道:“诸葛孔明,汝深受鄙人瞻仰。要不是天妒英才,凭汝的雄才大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前的天下就姓刘了吧。而鄙人……”杜甫紧了紧拳头,一丝壮志未酬的感慨与沧桑涌入心底,“而鄙人……只能空吟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写得好又有何用,佞臣当道之际可以做何?……唉,不提了……只可惜汝尽三十六计,任两朝丞相,最终结局却是在军营中病逝……不过也是,像汝这般鬼才,是不会殒于刀枪乱箭中,更不会殒于皇室的明争暗斗中的。这结局乃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汝忠与智至深,确不愧为千古一相,但这出师未捷身先死真的还是让各代英豪泪流满襟暗自惋惜啊……”

  说着,杜甫眼中泪花闪烁。他再次对着雕像深深鞠了一躬,似乎身上背负着什么一样,起来地很慢。他盯着雕像看了一会,然后感触颇深地缓缓吟道: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是一阵风,柏树摇曳。虽然很快,整个柏林静止了,但总有人记得,风,曾经吹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