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通用15篇)
精选说课稿模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提醒幸福》一课是职高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人们过多关注风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勇敢地提出勿忘幸福,提醒人们什么是幸福,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启示人们进而去创造幸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幸福之所在,学会“提醒幸福”,从而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职高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就会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就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内容呈现
教师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人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您打开课文仔细品味吧!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交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公平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一层一层地来阐明论点?通过与学生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于是,教师一次挑起话题: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幸福观,进而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学生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都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所以我设计阵个四个话题。
话题1: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句中加点的词措什么?
话题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话题3: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话题4: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学习文本,不仅在借助文本学习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话题:
话题1:文章题为“提醒幸福”,为什么在开头部分写了相当篇幅的“提醒苦难”?这一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话题2: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毕淑敏却只是要大家及时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她是不是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采的愁苦呢?
通过以上对话,探究其写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文本,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链接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我设计地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那个开染坊的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话题2:作家说幸福的感觉只在心灵,享受幸福要重眼前的欢乐,那么当前的幸福感受和长远的理想有什么关系呢?还要不要去追求未来呢?
通过这两个讲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五)阅读体验
学语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品质。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引导学生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广泛对话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话题: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ool edit pro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
③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分析,两者均是以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
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基本设置(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说教法:
a、教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2、自学和讲练结合法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演示和讲解分析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下,完成课堂知识。
3、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 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层次不同,各有分工,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4、提问引导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新知识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三、说教学设备
a、教具:硬件: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教室,广播音响设备,学生每人一机,配备耳麦;
软件:电子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提供学习音频信息的编辑和加工的网站。
b、学具: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和相关学习软件。
四、说学法:
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内容的学习。
(1)示范促进法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自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教师单纯的教转变成学生之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探究法
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3)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性学习等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然后在完成音频信息的加工,以小组合性学习展开,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分别为: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分析
三、任务驱动
四、归纳总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具体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5分钟)
首先,我播放一首mp3校园流行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想录制这首歌曲,学生都表示想录制这首歌曲。
接着,我趁热打铁,我在教师机上面播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机中录制此首歌曲。学生录制完毕,要求学生检查录制是否成功,若不成功分析其中原因和并思考下面2个问题:
1、录制歌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录音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之后:
(1)得出录制歌曲的基本条件需要相关的软硬件,硬件是:计算机、声卡、麦克风、音箱。软件是:录音机或者音频编辑软件如:cool edit pro等。
(2)关于录音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设置好音频属性。
最后提问:如果我们刚才录制的歌曲文件效果不够理想,能不能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导入新课“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用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分析(5分钟)
探究题目: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探究1:计算机为什么能采集外部的声音并进行处理?怎样实现?
虽然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己经学过了音频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音频的采集原理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教师设问,并展示声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主机箱,并指出声卡的位置,同时指明各个输入端口的名称。然后归纳: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声卡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声卡上包含记录和播放声音所需的元件和电路,如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和数字/模拟转换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探究2:我们知道利用声卡采集声音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51内容,了解声卡主要实现哪些功能?学生通过阅读后归纳出声卡的功能,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以上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任务驱动(30分钟)
在该环节采用三个任务,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音频文件的获取过程,认识音频文件的类型、播放时间、文件大小、音频质量、获取成本、知识产权等知识。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目的是既巩固学生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的基本操作设置的掌握,又可以实现音频信息处理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实现自我,录制自己喜欢诗歌,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激情,从而提高编辑与加工音频文件的能力。任务三:要求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现音频文件的不足之处,有效的编辑和加工音频文件。
下面逐个说明任务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任务来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
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都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5分钟)
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出保存音频文件的途径,以及让学生阅读配套光盘中的信息道德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版权问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正确分析对音频质量的要求及获取的成本,根据自己的条件,方便地获取音频信息,且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样便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任务一后,可以展示较好同学的表3-4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交流。
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20分钟)
a、实现任务过程:教师先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三千余年漫长而又辉煌的诗的历史。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下面让我们来举行举行一场名篇诗配乐朗诵音频作品的制作,让大家对诗歌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后展示任务二,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该任务。
学习任务: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
操作步骤:
(1)选诗素材:教师提供诗的素材网站。(如:诗有古典派、现代派、异域派的学习网站)
(2) 制诗朗诵。(技术支持:可以利用录音机程序或“cool edit pro”序录制诗,朗诵技巧参考相关学习网站)
(3) 编辑诗音频文件。(技术支持:关于声音的选取、删除、降噪、调整音量大小等,参考教材p53至p55内容。)
(4) 加工配乐。(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6内容的伴奏音乐加工设置内容:、从原曲中抽取音乐、利用滤波器消除原唱等。)
(5) 诗朗诵声音和配乐合成。(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4的声音的合成设置)。
(6) 文件保存。(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5的文件保存设置。)
b、实现任务方法:该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按照以上要求和提示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录制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教师随堂辅导,完成较好的同学让他们当“小助教”,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加以指导。该任务使学生既进一步掌握音频文件的编辑与加工的方法及步骤,又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这个任务解决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对音频文件的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本节课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以上二个任务,学生已经动手编辑和加工音频文件的相关实例,但是对于编辑和加工后的音频文件的质量问题仍须学生认识,因此如何引导应该怎样交流和评价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设置任务三。
任务三(音频文件的交流和评价):要求学生在班级博客网中发布自己的音频文件,并根据音频文件的评价量规表(p58表3-5),分析自己和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5分钟)
方法是:要求学生根据音频信息评价量规表,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取组内或师生交流评价等方式,教师展示一些同学的完美音频作品,并请制作人对音频作品的制作谈谈体会,并对完成音频作品的同学登记和奖励。这个任务让学生对衡量一个音频文件作品的质量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奖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原始动力。
[设计意图]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把本节课的音频信息的处理内容转化为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字音频的世界,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音频信息,从而理解本节课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掌握了编辑音频文件的基本设置,并能高效完成音频文件的合理加工,切身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知识的易保持和迁移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归纳总结 (5分钟)
这个环节不容忽视,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习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一课,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课题: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1、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2、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 (音频信息的基础知识)
3、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音频信息编辑加工的基本设置和综合训练)
4、任务三:要求学生根据音频文件的评价量规表,分析自己和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音频信息的发布和交流评价)
5、归纳总结
(六)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比较积极主动,同学之间比较友好互助,音频作品完成效果较好,且富有创意。学生在展示音频作品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另外通过对录制配乐诗歌朗诵时,学生对诗歌和朗诵方面又有了全新认识,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促进了学生整个人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学会交往、懂得互助,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了共同的发展,人类除了合作别无选择。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怎样更好的合作。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有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素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与他人合作或缺乏合作、沟通的技能。这些现象不仅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下去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理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个人的创新勇气。因此,学好本课的内容对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交往与沟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内容分析
本节课分两目,第一目讲生活处处有合作,第二目讲的是生活需要合作。本节课着重让学生了解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明白生活需要合作的道理,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制定本节课学习目标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能力目标: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明白合作对人的发展、事业的成功的重要意义。
4、教学重点
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智慧,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引导学生懂得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是本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合作,属于心理品质教育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通过活动体验、小组讨论、情景问题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动脑动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情感,在活动中达到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说学法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设情景--感悟反思”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与教材原理联系紧密相关的文本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味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动脑动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1、以故事导入,旨在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让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2、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身边合作事例及自己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
3、让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古代社会到当今时代人们要生存、发展、成就事业都离不开合作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进而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示图片、资料、问题,阅读课本材料及课本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4、通过学习,让学生谈收获、体会进而内化学生品质,使其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5、最后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合作的力量与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6课《画嗅觉》。
2、 教材分析:
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是《五味瓶》《感受声音》等课的延伸与继续,它与画味觉、画声音、画情绪、画性格等构成一个系列。这个表现感知的系列旨在通过联想、想象用色、点、线、形等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为学生丰富情感体验、表现感觉感受积累知识与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嗅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个性化的新感觉。美术与嗅觉形成色、嗅联觉。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嗅觉感受的刺激下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色、点、线、形表现自己对各种气味的嗅觉感受。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各种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嗅觉。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工具以不同的色、点、线、形表达不同的嗅觉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各种工具画出不同的色、点、线、形,表现各种嗅觉感受。
难点:嗅觉如何用色、点、线、形表达。
二、说教法学法
《画嗅觉》是抽象的。新课程提出要求改变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用色、点、线、形表达味觉与声音,同时对于点、线的种类、性格、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毕竟画嗅觉与画味觉和声音还是不同的,它是在画味觉与声音上的提高与拓展。怎样用色点线形表达出各种嗅觉感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创作抽象画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三、说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a.、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嗅觉的名句,如“暗香浮动月黄昏”“一阵微风吹来,荷花的清香,宛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两岸的麦子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并亲身体验这些气味。
B、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带有气味的物品,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如花卉、水果、醋、酒、香水、中药等)放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带好水彩、水粉、彩色铅笔等所需绘画工具。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亲身体验不同的嗅觉,是上好这堂课的情感准备。富有家乡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词句能滋润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联觉。多元化的嗅觉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创造。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初步创作——欣赏作品,指导创作——自主选择,再次创作——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一)、激趣导入,初步创作:
1、星期天,我经过麦当劳门口,一股浓浓的香味吸引了我,顿时我的口水就流出来了,你们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味道吗?可以抢答。(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嗅觉上,“闻到了什么味道”激活了感知储存)面对学生各种回答,我只是说“我把答案画出来,你们猜一猜,到底是什么?”顺手拿起水粉笔饱蘸橙色点个很大的点,淡黄色画几条短线。 (看点线猜物既让学生感悟到实物与色点线形的联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猜完后我追问:①你是怎么猜到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点线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嗅觉是可以用色点线形表达出来的)②你还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气味作联想)③是什么心情?(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在嗅觉中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比如对同一种香味,有的人是喜欢,有的人是厌恶,由于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色彩,如果把嗅觉与情感剥离,只剩下实物的气味,表现的内容就单调、不感人了。)请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用色点线形画出快乐的薯条、汉堡、圣代等。(引导学生用线条、形状的变化、夸张来表现,这既是对二次创作的铺垫,也是对点线性格的承接。)学生尝试作业。
3、画完后请学生简单谈一谈画中色点线形表达的意义,教师及时肯定小结: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就是你根据气味所想到的东西和你当时心情的表现。那么,这些简单的色点线形怎样更好地表达你的嗅觉感受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这个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三个步骤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嗅觉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了解嗅觉与视觉中的色点线形是如何相通的,同时通过初次作业,增强了学生画嗅觉的信心。
(二)、欣赏作品,指导创作:
1、思维拓展,启发创作: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的嗅觉呢?请你们谈一谈为什么难忘。能够用哪些色彩来表示?
(2)、现在我们来看一组作品,看看他们最难忘的嗅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茉莉花真香》、《辣》、《难闻的焦味》《腥味》《奶奶煎中药的气味》等,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色彩的点线形上展开想象自由谈一谈。
(3)、根据学生的各种回答小结:不同的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选择的色调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的欣赏,最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画嗅觉的第一个步骤:色彩的选择。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与拓展学生的色彩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创作提供参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比较欣赏,探究创作:
(1)、这些简单的点线形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嗅觉呢?我们再来看一组作品:
先看一幅《臭》的图片(课件),仔细观察后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什么工具?作品中的点线形是怎样处理的?引导学生回忆点的聚散、疏密等排列方法。
再看第二幅《草莓的香味有点甜》(课件),提问:和第一幅相比,作者在工具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怎样?引导学生联系画味觉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看一幅《妈妈的香水味》(课件):你看得出这幅图是怎样表现嗅觉的吗?这种方法你会吗?说说看。
(2)、教师小结:看了他们的作品,我们知道了点、线、形的种类、方向、排列的不同,表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了。你还想怎样表达你的嗅觉感受?一会儿我们创作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表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展示的作品是根据技法分类的,分别介绍了水粉、彩色铅笔、水彩这些工具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为学生的技法学习提供了范例。如果说上面的第一次欣赏是解决色彩选择的,是从广度上突破学习难点。那么这次的欣赏是从深度上解除学习障碍,在赏析中了解灵活运用不同色彩的点线形,这种技法的学习是更接近学生创作发展区的,是为下面画好嗅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第四个环节中学生评价服务,为他们提供评价的范本。
(三)、自主选择,再次创作: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你们想不想再来画一画嗅觉?画之前先想一下,这种气味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会产生什么心情?你打算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2、媒体揭示作业要求:(请同学们任选一题)
(1) 按照你欣赏的作品,重新画一画《麦当劳的香味》。
(2) 闻一闻你收集到的气味,然后把它画出来。
(3) 画出回忆中喜欢或讨厌的气味。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要求给学生创作带来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欣赏、讨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自由地表达。
(四)、展示评价,分享创作:
1、请先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我很棒”的展示板上。
2、相互猜一猜各自画的嗅觉,并说说猜测的理由。对争议大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价一下: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嗅觉是……;我是这样认为的……请作者自评然后再互评,这样一种嗅觉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表现……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与评价作精要的点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互评可能争议会大一些,因为每个人生活体验与色彩感觉都不同,但正是这种争议,学生思维的变化与冲突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再创新。互评与自评两者相对照,对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理解与深化创意更有帮助。但评价环节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优点,找到完善作品的更佳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愿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
(五)、总结:透过你们的画面,透过你们的色点线形,我闻到了各式各样的气味。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知道是什么让你们的色点线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你的嗅觉吗?媒体展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助观察与想象的双翅,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
(六)收拾与整理
说课稿 篇5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也是散文单元的经典名篇,翻开《道士塔》,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一、说教材
余秋雨突破了一般史实叙事的方式,对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那一场文化浩劫,让我们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
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特点。
2了解敦煌文化,阅读课文,通晓课文大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重点难点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3讨论理解:“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
来源:考试大-教
师资格考试
二、说教法
在新课标下,要求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最重要的就是拉近课文和学生的距离,我采用多种办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上。
三、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作者。
2导入本文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解析,着重理解文章深邃的 思想和作者的激情。
3深入探究
组织四个学习小组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作业
作相关的配套练习,巩固所学,并扩展知识面
以上是我对《道士塔》课前准备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大概脉络,我想具体的问题还有待在课堂进行中去发现。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皮影》是湖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在教材上归属造型.表现领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由于皮影戏集绘、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看皮影》以欣赏评述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演唱、动作之美。
第二课时《画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学习皮影的绘画表现方法,用观察、讨论法,探究皮影的造型特点和绘画表现方法,探究式和自主教学法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
第三课时《做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学会利用先分解在组合的方法来制作影偶,教师示范制作步骤要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尝试用透明胶片或是纸板设计新颖的皮影作品。
第四课时《玩皮影》以综合.探究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制的影偶,自编自演。主要由学生游戏、表演,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儿童具有好玩、好表现的天性,将皮影戏看作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方式,就如小孩喜欢木偶、玩娃娃、看木偶戏一样,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无疑是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a、 自主体验
b、 激发情感
c、 和谐合作
四、说过程
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帮忙把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人物用皮影的方式表演给同学们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我播放了多媒体关于皮影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能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皮影,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完以后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制作,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以演员的身份上台表演皮影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皮影戏舞台,有布、有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皮影戏表演的快乐。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比较全面复习本单元的知识,而且要提高掌握的程度,通过《活动手册》中的测试测验本单元的掌握词汇。
2、教学目标和要求
a、知识目标:
(1)全面复习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
(2)利用活动手册进行测试
b、技能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较熟练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 。
c、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体验、合作等途径,使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学习。
3、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
b、教学难点:变序数词的方法和日期的正确写法
4、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天气情况的短片、日历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一年半的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敢于开口、积极参与。本单元中月份、星期、天气等知识学生们在以前都接触过,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词汇和句子基本掌握和基本能运用。要训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说教法
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小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全班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记忆并自然地使用英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
第一步,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单元词汇。
第二步,利用活动手册和录音进行测试,在书面上测验本单元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三步,在课尾,让学生既画又写、又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后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结束学习
说课稿 篇8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它们亲近、游戏。我正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了本次活动。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发展幼儿表演能力。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指导作用。根据大年龄特征及本班实际情况,我将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滑稽动作及表情,并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能表演故事中夸张、幽默的动作。
3、学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与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猴子学样》的课件、挂图,《猴耍》《猴子学样》的音乐。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四棵大树,扁担四根,草帽、猴子面具若干。
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述故事——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看挂图讲述并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完整表演故事——幼儿分组表演故事——活动结束
我一开始用音乐《猴耍》导入,让幼儿重点模仿猴子的一些滑稽表情动作引起幼儿兴趣;教师采用故事中断法,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并重点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之后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重点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爷爷的滑稽动作及表情;接下来教师逐幅出示挂图,重点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大胆用语言表达故事,并开始尝试表演;教师简短小结后与幼儿共同表演,提升幼儿表演的欲望;幼儿分组表演,人人参与活动;幼儿表演结束后,教师建议将此节目定为六一节目之一进行排练。
我将在班内表演区投放道具进行表演,作为活动延伸。
对于本次活动,我简单说以上几点,当然整个活动下来,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说活动目标:
1、阅读第12页图画,观察到太阳公公红彤彤的脸庞和下方的小字点,能大胆猜测小字点旁边红心的含义。
2、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唤起天气变化与冷、暖的感知经验。
3、学习主题字“太阳”,练习使用“暖和”。
二、说活动准备:
1、《启蒙阅读》第二册《太阳公公》大范例,录音机,磁带。
2、图片:睛天、下雨、下雪、刮风、阴天等。天气变化转盘。
3、太阳笑脸牌子,字卡“太阳”。
三、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一猜
教师:“天空中有一个圆圆的、亮亮的东西,照到人的身上很暖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阅读图画
1、教师:“你们知道吗?有一幅太阳的画就在这本书里。”(出示幼儿读本第12页面)
2、“老师的大书里也有这一页。”(出示全页彩图大范例)
3、请幼儿观察图画。
4、阅读后提问
(1)指一指太阳在哪里?(出示字卡“太阳”)
(2)红彤彤的太阳像谁的脸?我们称太阳是谁?(太阳公公)
(3)图画中还有谁?小字点在做什么?仔细看看她旁边有什么?猜一猜这几颗红心是什么意思?
(4)咱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出示字卡“太阳”)
5、请幼儿完整描述图画。
三、游戏:冷和暖
玩法
(一)感受“冷和暖”
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阴天刮大风,一片寒冷的景色。
2、请幼儿说说看了这张图片有什么感觉。
(二)太阳公公笑了
1、教师指着墙上的图片(晴天、下雨、下雪、刮风、阴天等)问:“什么天气我们会感觉很暖和,什么天气感觉很冷,说得对,太阳公公就会笑。”(出示笑脸牌:一面写有“太阳”,另一面是太阳公公的笑脸图)
2、幼儿指着相应的图片说:“xx我感觉很暖和(不暖和或很冷)。”说得对,教师出示太阳的笑脸牌以示鼓励。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这一节课是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比较难教。针对以上事实,我确定的本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三维目标:xxx。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做摩擦实验,使对电荷的产生感兴趣,能主动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2、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单位。
3、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
这一节内容我们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先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尺子或塑料笔帽等去靠近小纸屑(无任何现象),然后再让他们在自己的头皮上摩一摩,再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摩擦的效果。老师再加以演示,加深影响。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
三、说学法:
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xxx。
五、板书设计:
5、1电荷
一、带电(带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
《海燕》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四篇文章。第二单元的文章多为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海燕》为传统篇目,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教学重点的确立及其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的确立:
“海燕”是课文中核心塑造的一个勇敢斗士的形象,是文章的灵魂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故将赏析海燕形象,领悟作品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办法:
1、 听读+诵读 (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形象)
2、 模仿形式,结合内容进行写作
3、 综合评价海燕这一形象
4、 结合背景分析海燕的象征意义
5、 分析文章为塑造海燕形象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 作业设计:随笔:“海燕的宣言”(结合课后习题3)
说教学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海燕》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的文章,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与时代特征。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从海燕的形象,获取具有时代现实意义的精神收获,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故确立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决办法:
1、 听读+诵读
(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形象)
2、 抓住海燕形象的塑造品味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3、 从海燕身上推将开来,思考现今社会如何弘扬海燕的精神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片头动画的形式)
2、 听读
3、 自由诵读
4、 小组协作结合文章内容完成短句创作
5、 综合评价海燕
6、 结合背景探讨海燕的象征意义
7、 分析文章为塑造海燕的形象采用的修辞方法(综合 以备写作之需)
8、 推而言之,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弘扬海燕精神
说板书设计:
体现修辞与形象概括(不设标准)
说课稿 篇12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汉语拼音gkh》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中的第5课。本课时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以引出要学习的声母gkh,帮助学生读准gkh的发音和认清其形;第二部分,声母g、k、h在四线三格中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书写。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但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我班全部学生虽然上过幼儿园,但是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认读声母和个别韵母,对声母的发音方法掌握的还不太好,字母书写更是不会。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讲的概念,更不用说听讲的习惯了。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规范书写gkh。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猴子找家》这个游戏复习前面学过的声母和韵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导学新知
学习字母g、k、h。
1.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教师示范g、k、h的发音,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学生尝试发音,体会要领。
3.学生反复练读字母g、k、h。
4.结合表音表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g、k、h与图中哪些部分相似。
5.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如:“白鸽白鸽g—g—g,蝌蚪蝌蚪k—k—k,喝水喝水h—h—h。”
(三)学习书写字母
1、学生看图,观察字母g、k、h在四线格内的位置。
2、指导书空写gkh,并说出笔画。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五、说教法和学法
1.寓教于乐、趣味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丰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通过编儿歌,学习声母gkh;通过手指操,活跃课堂气氛等。
2.学生主体,先扶后放。通过“当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学生来领读,这不仅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自信得到飞扬,而且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六、说板书设计
规范的写出了gkh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模仿起来容易。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
1、朗读教学法
2、探究欣赏法
3、联想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海骊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