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团活动总结(精选5篇)
音乐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张洪军
“天籁之音”器乐社团是在校领导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成立的,他为87中学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使广大学生的生活不在枯燥,让思绪驰骋。根据本社团的一些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团及以后的社团发展建设,并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制定该章程:
一 总则
1、“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宗旨:陶冶艺术情操,丰富校园文化。倡导新世纪高校年轻个性。与时俱进;给同学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2、“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口号:琴声悠扬、青春激情。
3、“天籁之音”器乐社团组织及目标:本社团是以器乐为主题性质的社团,社团有自己专门的口琴队和小乐队,在学校有专门的七月训练教室,并组织社员利用课余时间(如星期三,星期五7、8节)进行培训,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挖掘同学们的潜力,培养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及特长为工作目标。
4、“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团规:刻苦学习,听从指挥,团结活泼,健康向上。
二 社团范围
主要以87中学6、7年级为主,按照“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宗旨进行相关活动,举行比赛,并进行节目制作。
三、入会条件:
1、自愿为原则,遵守学院规章制度;
2、具有87中学正式学籍,承认本社团章程,均可申请加入本社
3、对本社团开展的活动感兴趣,有热情和责任心,思想端正,积极向上;
入社程序:
4、提出入社申请;
5、由社团执行机构发给会员证;
四、社团成员权利:
1、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本社团的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3、参与本社团活动;
4、入社自由与退会自由;
5、社团成员有权获得社团提供的有关技术、经济信息资料;
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优先培训权:即在相同的情况下,凡是“天籁之音”器乐社团的社员具有优先培训的权利;
(2)参加活动权:即“天籁之音”器乐社团的会员,可以参加舞蹈社团近期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
(3)获得节目制作权:即凡是“天籁之音”器乐社团的会员,如果训练刻苦,都有权进入主干培训部制作节目。
五、义务:
1、遵守本社团章程及有关规定,执行本社团的决议,参与社团开展的活动;
2、按规定交纳学费作为社团经费。如有其他情况或各项活动需另行收费的,再根据实际情况,向学院申请获批后另行收取;
3、维护社团的合法利益;
4、社团成员应维护社团团结,并积极为社团服务;
5、社团成员不得私自以本社团或团总支名义在外活动;
6、社团成员需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
7、必须按时参加“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安排的各类活动;
8、每学期按时交纳社团费,为社团尽自己的义务;
9、佩戴社员证件按时参加举行的社员大会和有义务练好要求的每一个曲目。
六、财务制度:
为保证“天籁之音”器乐社团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又不违反任何相关集资制度的前提下,特规定以下事项:
凡本社社员每学期必须交纳社费,社费主要用于社员证件的制作,社团器材购买,社团活动的举行和其他活动相关的费用;(凡本社社员交纳的社费一律由社团常务会统一管理;
每次购买活动器材由常务会统一决定购买。相关收据需上交以便日后向社员公布相关数据;
社员可以监督社团制度
1、社团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体社团成员大会,由社长向大会宣读该学期工作总结。
2、社团实行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实行表决,由2/3以上人数通过方可生效。
3、活动总结:每次活动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互相交流经验,并对本次活动作以总结。
4、自动退出被取消社团成员资格者以及自愿退出者,社团将不会退还任何费用。
5、本社团经费主要用于每年大赛奖金和每项活动的支出。
七、社团活动
1、本社团的活动必须按照依据《87中学“天籁之音”器乐社团管理章程》及有关规定精神,依据本社团章程表有计划地开展和组织。
2、本社团在组织面向全校的大型活动前,必须提前两周上交详细计划。其他中、小型活动应提前一周上交详细计划,并说明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组织负责人及经费预算等,经学校社团部或校团委批准后方可进行。
3、社团活动必须在不影响学习,不违反学校纪律的前提下进行,原则每学期参加比赛或者演出一次。
4、每年度由本社团举行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社团干部和会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其它
1、理事会的人事确定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决定必须经过理事会大会审议表决后,并以书面的形式报学校团委或社团部审核批准后生效。
2、各部门必须定期的向理事会汇报工作。
3、本章程的修改、补充和终止将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决定。
音乐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南音在海外各地(包括我国台、港、澳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略做探讨。
一、遍及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海外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台、港、澳地区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闽南语系华侨社会。此外,在文莱、东帝汶、沙巴、沙捞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或地区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团是南音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又是这一古老乐种走向世界的桥梁。
1.台湾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台湾被称为“南乐”,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自明末郑成功以来,南音就随大批闽南移民传到了台湾,并逐渐成为台湾的一种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
南音社团在台湾曾多达六十余个,拥有近千名唱奏人员,其踪迹遍及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目前,有二十多个南音社团尚存。
鹿港位于台湾中部,是台湾至南音发源地泉州之间距离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湾文化城”之美誉。鹿港义是南音在台湾的肇始之地,先后有稚正斋、聚英社、雅颂声、大雅斋、崇正声等五个南音社团。其中雅正斋建立最早,距今约三百年历史;聚英社建立稍晚,但也有约一百七十年历史,该社还特从泉州聘请惠安南音名家颜点及蚶江苏代赴台教曲,使众多弦友尽获南音艺术之精髓。
台北地区的南音社团以二三重市金记茶行傅先生为最早,后来又逐渐分成聚英社、集贤堂、永春馆、鹿鸣馆、闽南乐府等五个社团,其中尤以闽南乐府之影响为最。该社成立于1961年,其成员多达二百余人,几乎每年都组织“郎君祭”、“排场”等活动。
1982年8月,台湾的南音社团联合成立了中华南乐协会,以便协调台湾各南音社团的活动。
1983年,台湾汉唐乐府正式成立,创办人为弦管乐家陈美娥女士。二十多年来,该社曾多次赴国内外交流演出,且尤其重视南音古乐理论的研讨与唱奏人才的培养。
此外,台湾的南音社团还有:台南市南声国乐社、高雄国声国乐社、清水镇清雅乐府、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闽南同乡会南乐团、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门敦睦胞谊南音代表团等。
2.香港、澳门的南音社团
香港的南音社团主要以香港福建体育会南乐队为主。香港福建体育会创立于1927年,后因故停止活动,1956年复会。这是一个集南音、戏剧、舞蹈及各种球类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团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在港闽南籍侨胞的重要作用。
南乐队曾先后聘请许秋声、纪经亩、吴道长、张孙典、王为谦、林致诚等南音名师莅港传习技艺,形成了较强的唱奏阵容,并定期组织排练和演出。
澳门的南音社团成立较晚。2002年9月8日,庄雪云在陈明金的鼎力相助下,创办了澳门南音社。创办人庄雪云原是福建泉州人,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厦门艺校后到澳门经商。目前,该社共有32名成员,均系福建籍人士。
3.菲律宾的南音社团
菲律宾的南音社团约有二十多个。历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团是马尼拉长和郎君社(成立于1820年),该社在宿务还建立了长和郎君总社宿务分社。其次,菲律宾南乐崇德社(成立于1928年,原名南乐研究社)、菲华同风郎君社(成立于1935年)、华侨四联乐府(成立于1950年)以及金兰郎君社等都很著名。这五个位于首都马尼拉的南音社团于1975年联合成立了“马尼拉弦管联合会”。
此外,菲律宾的南音社团还有:东棉省艺群郎君社、西工艺群和鸣郎君社、亚虞山菲华艺声音乐社、南吉岛南声郎君社、独鲁万万江轩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菲华志义音乐社、三宝颜菲华友谊联艺社、北甘马仁省和鸣郎君社、西黑省华艺社、西黑省菲华艺联郎君社、丹辘省华艺音乐社、拉牛板华侨音乐社、宿务同乐郎君社、i乙艺群和鸣郎君社、菲律宾中国洪门协和竞业总社南音股、洪门协和竞业总社中北吕宋支社南音组、菲律宾丝竹尚义总社、桑林阳春总社(1923年成立)、菲律宾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九联)、纳卯菲华桃园音乐社、菲律宾乐和郎君社(1951年成立)等。
4.新加坡的南音社团
新加坡于19世纪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团“横云阁”。但20世纪以来已逐渐衰落。1939年建立了云庐音乐社,该社因积极参加抗战活动而终被解散。1941年,原云庐音乐社乐友又重新建立了湘灵音乐社。该社因拥有众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艺而闻名于新、马南音界。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成立于1911年,近年来也开设了华乐琵琶班,教授并表演南音。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团还有:新加坡惠安公会华乐组(1923年成立)、张氏总会康乐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进会南乐组、福建同乡会晋江会馆南乐组、安溪会馆南乐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会音乐组(1957年成立)等。
5.马来西亚的南音社团
吡叻太平仁和公所创立于1887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南音社团。目前在马来西亚最活跃的南音社团有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1931年成立)、吉兰丹仁和南乐社(1960年成立)、吡叻太平仁爱音乐社(1963年成立)。以上三个社团号称马来西亚东邦(西马东海岸)三大南音社团,呈三足鼎立之势。
此外,马来西亚的南音社团还有:“沁兰阁”、“云林阁”、马来西亚渔业公会音乐组、太平“锦和轩”(1945年成立)、安顺福顺宫(1950年成立)、新文龙永春会馆(1978年成立)、马六甲桃源俱乐部、雪兰莪适耕庄云箫音乐社、巴生雪兰莪同安会馆南管音乐组(1978年成立)、巴生螺阳音乐社、巴生浯声协进社、江沙艺群音乐社、江沙仁和公所、班达马兰新韵音乐社、Q株巴辖南乐社、马六甲晋江会馆、马六甲兴安会馆、怡保福建会馆、Q都牙也福建会馆、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南乐团(1981年成立)等。
6.印度尼西亚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印尼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中较为普及。早期的南音组织有先达“锦风阁”南音社、三宝垄“云林阁”等。即便一些泉属同乡组织、宗教团体也设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圣道社为泉属综合团体,会员多达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达蕉岭同乡会拥有会员数百人,会中设有国乐组并聘请专 人任教练。由于当时印尼政府采取的反华排华政策,使许多南音社团的活动时断时续,但这并不能阻挡海外游子追寻那魂牵梦萦的乡音。1977年,印尼南音弦友即以个人名义参加了第一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1年,又以“印尼南乐研究社”的名义参加了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3年,在酷爱南音的南安诗山籍华侨林志良先生倡导下成立了印尼东方音乐社(后改称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更有时年84岁高龄的何诗握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怀着满腔热情,于1996年创办了印尼佳龄南音社。
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团还有:泗水东爪哇南乐队、玛琅永安宫南音社、万亚罗华侨音乐社、望加锡群星(南音)社、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
7.文莱、缅甸的南音社团
文莱于1958年成立了婆罗乃群声音乐社。该社由吴铉滟、林天成、王仁程等人发起,吴铉滟任社长。音乐社下设南音队、群声儿童闽剧团等,初期有成员48人,后逐渐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缅甸于“二战”结束后在首都仰光成立了群忠国乐研究社;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锦华南乐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闽南文娱社;1987年,成立了缅甸晋江公会,且常邀南管社团前来演奏助兴。
由于海外的南音社团均属民间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其聚散离合因时而定、因势而设。故本文所列举的社团名称时有变更亦属常事。
二、南音在海外的区域流活动
南音在海外的区域流活动非常频繁,最为著名且规模最大的交流活动当推“东南亚南乐大会奏”。
1977年9月,南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名誉社长丁马成先生倡导,在新加坡成功地举行了“第一届亚细安南乐大会奏”。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新、马、菲、印尼等国的南音社团,开创了多国同台共唱南音的先例。大会期间还成立了“亚细安南乐联谊等备会”。该会宗旨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南音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1979年5月,由菲律宾马尼拉弦管联合会在首都马尼拉主办了“第二届亚细安南乐大会奏”。除第一届的几个参与国外,还邀请了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南音社团参加。同时,大会还决定将“亚细安南乐联谊筹备会”更名为“东南亚南乐联谊会”,将“亚细安南乐大会奏”更名为“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并吸收香港为会员。
1981年8月,由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南乐团在首都吉隆坡举办了“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参加大会的有香港福建体育会南乐队,台湾闽南第一乐团、南声国乐社、鹿港聚英社,马来西亚和南乐仁社,印尼南乐研究社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南音社团。大会决定吸收台湾为“东南亚南乐联谊会”正式会员。
1983年5月,“第四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在台湾举行。为期七天的大型演出活动分别在台北、台南、基隆、高雄等地举行。
1988年,在新加坡同际艺术节上,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与新加坡乐团、泉州南音代表团合作演出了“汉唐古乐赋新声”南音音乐会。
2000年9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主办了“国际南音大会唱”,其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十四支来自泉州、厦门、台湾、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日本的南音代表团参加了这项盛会。
除了这种定期举办的大规模区域流活动以外,海外许多南音社团还分别在本社团一些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举办南音盛会。如:1985年,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举办50周年金禧盛典,此后又于1987年举办该团52周年隆重庆典暨“国风之春”南音大会唱;1983年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南乐团举办“第一届南乐歌唱比赛大会”: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喜庆等。在这些活动中,均广邀东南亚各同及福建南音代表团、港台弦友同台演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海外的南音社团也开始了频繁的交流。1981年元宵佳节,泉州市举办了“首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后于1982、1984、1988、1996、2000、2002、2005年分别在泉州或厦门共举办了八届。参加盛会的除来自国内的各南音社团外,还有众多来自海外的南音社团。
1988年,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及印尼寄傲圣道社派人来泉州南音乐团学习。
2005年9月17日,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来自闽南和海外的十五个南音社团共五百余名南音弦友进行了八场精彩的展演。
随着海外南音社团到大陆交流、寻根,大陆南音社团及弦友也纷纷赴海外演出。1982年5月,福建南音演出团赴港演出,这是大陆南音社团多年来的首次出访,其精湛的唱奏技艺使观众为之倾倒。同年,厦门南乐团也应邀赴港演出。1985年3月由泉晋厦代表团赴菲律宾马尼拉、宿务、丹Q等地演出。9月,中国南音艺术团一行20人应邀赴日本东京参加由日本放送协会主办的“亚洲民族艺术节”,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九同代表同台交流演出。1987年3月,由泉州、厦门艺术家组成的中国福建南音代表团一行28人,应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之邀,参加该社成立52周年隆重庆典暨“国风之春”南音大会唱等。1990年,泉州南音界组团赴菲律宾参加长和郎君社总社成立170周年盛大庆典,并获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接见。同年,泉州吴淑珍被印尼东方音乐社聘为常任南音教授,远渡印尼任教。1995至1996年,泉州南音乐团李白燕先后应邀赴菲律宾及新加坡演出。1997年,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等六人应雅加达、泗水的南音社团之邀。赴印尼进行访问演出。
2002年9月,泉州南音乐团、厦门南音乐团及海外各地共三十余个南乐团带着自己精美的节目,赴澳门参加澳门南音社成立庆典活动。
2002年5月,泉州市政府启动了“泉州南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并于2004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泉州南音年”,目前已被中国文化部正式列入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提名的项目之一。
三、南音在海外的理论研究成果
《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客本文焕堂指谱》这两部历史悠久的古代南音理论文献在大陆失传已久,但在一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台湾大学的胡红波教授将这两部十分珍贵的南音典籍带回了南音的发源地――泉州。此外,台湾林祥玉《南音指谱》于1914年在台北出版,林启章《南管指谱重集》于1930年在高雄旗津出版,张再兴《南管名曲选集》于1930年由中华国乐会出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的南音热,许多南音专家开始对南音在理论上做系统化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史论结合及史学研究多维论证的方法,力求对南音的发展历史做深入的探讨。如沈冬《泉州弦管音乐历史初探》(台大中 文研究所出版),许常惠、吕锤宽《鹿港南管音乐的调查与研究》,陈美娥《中原古乐史概论》,何懿玲《鹿港南管研究》,孙静雯《南管音乐研究论文》(文化艺术研究所出版),蔡攸榜《星马南乐话沧桑》,新加坡实叻周报社出版了《发扬“南音”》特辑,收录了彭松涛论述泉州南音的长篇论文等。
2.使用现代作曲技术及分析方法,对南音的结构和体制做全面的论述。如吕锤宽《泉州弦管(南管)研究》(学艺出版社1982年版)、《南管记谱法概论》(学艺出版社1983年版),陈美娥《清商乐与弦管(南管)研究》,王嘉宾《南管器乐曲的分析》(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5年版)。此外,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出版了《丁马成作品评论集》和《南音字韵》等。
3.大力发掘、收集、整理各种南音曲谱,并做尽可能详尽的梳理工作。如丁马成、卓圣翔《南管精华大全》,刘鸿沟《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学艺出版社1976年版),吴明辉《南管音乐指谱全集》(菲律宾太平洋印刷1976年版)、《南音锦曲选集》(菲律宾金兰郎君社1981年版)、《南音锦曲续集》(菲律宾国风出版社出版),苏维尧《闽南指谱锦曲集》(菲律宾金兰郎君社出版),曾其秋《南管音乐指谱名曲精华》(学艺出版社1985年版),吕锤宽《南管指谱丛编(大三册)》(文建会1986年版),谢自南《南乐指谱新铨》(清音南乐研究社1990年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丁马成先生整理出版了《南音精华大全》三卷、《南音新曲――丁马成作品选集》,共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南音新曲三百余首。1999年,继任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作,支持吴世忠、李文胜将南音工又谱输入电脑并译为五线谱的创新工作,出版了《南音名曲选》,内收南音传统曲目“指”五套、“谱”五套、“曲”四十三首,丁马成创作南音新曲十首、钢琴伴奏谱十首等。
4.将南音的唱腔体系做理性化的分析研究。如林淑玲《鹿港雅正斋及南管唱腔研究论文》(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7年版),简巧珍《南管戏陈三五娘及其益春留伞之唱腔研究论文》(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7年版)等。
5.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力求对南音艺术做更深层次的研讨。1982年,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办了国际南管音乐会议。出版了《国际南管会议特刊》;1985年,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并出版了《菲华国风郎君社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金禧特刊》;1990年,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出版了《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一百七十周年纪念特刊》,该刊除登载论文外,还收录了一张《世界闽南语系南音分布图》,极具收藏价值:2000年9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主办了国际南音大会唱及国际南音研讨会,参与者除各地南音社团代表外,还特邀大陆袁静芳、乔建中、何昌林等知名学者发表演讲。
总之,研究者们都力求在纵横交错的领域对南音艺术做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剖析和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四、南音在国际上的影响
海外众多的南音社团已成为世界了解、认识南音的一座桥梁。早在1945年中国抗战结束后不久,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就以南音谱《五湖游》作为女生舞蹈表演之配乐,并拍成电影后送到伦敦放映。英国驻东南亚总督马康?唐素纳听了南音之后不禁赞叹:“此曲只应中国有,泰西哪得几回闻。”后来,唐素纳在新加坡还特邀湘灵音乐社为其做专场演出。1953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登基大典,新加坡派南音社团前往演出祝贺,并荣获优异奖及女皇赠镀金皇冠一顶。
1983年7月,湘灵音乐社应英国有关机构邀请,参加第三十七届“威斯兰格隆”国际音乐节传统民族音乐比赛。该社在和来自世界34个国家及地区的上千名音乐舞蹈演员角逐之后,以王月华女士演唱的南音《感怀》夺得民歌独唱组第三名,以器乐合奏《走马》(《八骏马》)获民乐演奏第四名。
1982年10月,应法国文化部社会科学院之邀,台湾省台南市南声国乐社前往法国,在巴黎著名的艾里昂剧场上演南音。法国国家广播电台从晚上十时至次日凌晨六时实况转播了南声国乐社该场演出的全部节目,估计有多达三百万听众收听该场广播。法国《世界报》以《中国之夜――南管乐曲的丰盛》为题发表了评论。在这之后,南声社又到荷兰、比利时、瑞士及西德巡回演出,引起了欧洲音乐界的巨大反响。
1986年,台湾汉唐乐府应邀赴美国哈佛、耶鲁、西雅图、匹兹堡、加州、普林斯顿等大学及日本天理大学访问演出:1988年应邀赴日本参加亚细亚传统音乐会:同年应英国牛津、剑桥、伦敦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院,荷兰莱顿大学,德国科隆、汉堡大学,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维也纳大学、维也纳音乐学院之邀,前往这些国家及学府访问演出;2005年7月,应邀参加莫斯科契诃夫艺术节演出。该团以其高超的演奏水平,古朴典雅的气质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2004年,泉州南音展演团、厦门南音乐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9月13日,应捷克第十三届“布拉格之秋”国际音乐节组委会邀请,中国厦门南音乐团在捷克国家歌剧院上演了音乐舞剧《长恨歌》。该剧曾荣获中国文化部2002年度最高奖项――“文华奖”。
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广泛地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在加以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老。”
美国作曲家福文纳斯也对南音推崇备至,他认为:“南管音乐,不但内含了所有亚洲音乐共有的丰富旋律资产,而且包括了非常复杂和充分发展的形式。……即使到了这个世纪,欧洲现代化的音乐,还是无法和它相比,这种音乐也比任何当代乐曲更加现代化。”另一位美国作曲家哈逊端则认为,南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
五、南音在海外广泛传播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原因
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是南音在国内的发展之延伸与扩大。海内外中国人因其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及政治背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故南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也必然有着自己特殊的轨迹和独具的特点。现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认同性、与民俗风情、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以及海内外南音艺术的关系等方面试做探讨。
首先。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长期以来,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与华人,对所居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各国华侨华人却时常受到程度不一的歧视和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的国家甚至不准当地的华侨华人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对华侨华人自己创办的学校、报刊、社团组织也予以强行取缔,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期尤甚。面 对这种情况,广大侨胞更加思念远方的祖国,思念故乡的山河,思念自己的骨肉同胞。南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逐渐成为一种希望的寄托,成为一种反抗压制的表述,成为一条联络闽南侨胞的感情纽带,成为广大闽南侨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正是这些漫长而多舛的岁月,反使南音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和海外闽南籍侨胞在经济上的成功有一定联系。由于闽南籍侨胞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卓越的经商头脑,加之数代人的艰辛努力和苦心经营,从而使海外华侨华人在经济上的地位位居其居住国的前列。由于生活富裕、心情舒畅,故使华侨华人在闲暇之余“乐而思蜀”,唱奏南音成为一种时尚。且南音这门古老的艺术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物质条件做强大的后盾,为数众多的南音社团正是凭借这种经济实力才能够长期得以维持。如本文前述各种南音区域流及国际交流活动,若无巨大的财力支持,要想顺利进行则实非易事。
第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历史以及共同的崇拜构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认同性,闽南籍侨胞当不例外。因此,南音作为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一种共同的音乐文化语言而能够长期传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爱国爱乡的纽带、思亲念友的情结。特别是南音那清丽舒婉、文静素雅的两千多首“曲”中的唱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包容着自汉魏以来数十个朝代众多真实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即使许多非闽南籍的侨胞和不会讲闽南话的华裔,也在海外学会了南音。纵然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南音也以它那强烈的民族性和浓郁的乡土味使海外游子与梦中日夜思念的故乡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第四,相同的与民俗风情是南音能够在海外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散布在海外各地的闽南籍侨胞逾数百万,他们都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习俗、生活习惯、思想情操及。每年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的节令活动,农历三四月份举行的春祭和九十月份举行的秋祭,宗教性的巫术、道场、天香、普度以及佛诞纪念、仙公生日等活动,都要唱奏南音。南音在这些与民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深深地浸润在海内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民间习俗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他们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
第五,南音在海外的传播发展与闽南籍侨胞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密不可分。在古代社会,受地理环境及人文关系的影响,闽南地区远离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语言交流也存在着较大的障碍。这种状况使得闽南之地长期以来偏居一隅,社会形态呈相对封闭性发展状态。闽南人由此而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观念,具有强烈的群体自身凝聚力和非主观性的排他意识。闽南籍侨胞继承其传统,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带到各居住国,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新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族群。南音也就作为这些族群的独特音乐语言,在异国他乡广袤的土地上永不停息地传播。
音乐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本土文化独特而丰富,以此为积淀的城市老龄居民音乐文化生活更是展现出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内涵和形式。
(一)社区老年人音乐学习班及其活动社团指分布于兰州市各个社区的官方或半官方老年群众社团组织中的音乐分支部门,如市政府管理并有经费划拨(或自筹)的社区老年大学分专业音乐班、社区老年合唱团、舞蹈队、军乐团、戏曲班、模特队、器乐班等。此类机构一般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流动师资,学员可根据兴趣所向报名参加。
(二)民间自发组织的音乐社团此类音乐社团可分为正式结构(如地方业余戏团、民乐团等,具有商演性质)和非正式结构(完全民间的并具有即时性、临时性的自发音乐活动,如居于城市公园、广场、茶馆、街头等处的戏迷和“花儿迷”自乐组织以及老年人卡拉OK练唱自乐团、广场舞蹈等,有相对固定参与人群,随聚随散)的音乐戏曲社团。
(三)宗教音乐活动目前多存在于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所、佛教堂等处,限于宗教节期中的崇拜礼仪等,参加人群和时间相对固定。尤其是基督教团契音乐活动驱动了老年信徒的音乐交流,使之逐渐成为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音乐培训规模也随之扩大。
(四)老年人音乐类演出和比赛指官方和非官方的社区老年人音乐类演出和比赛,多见如节庆歌咏比赛和文艺汇演等小范围组织音乐活动。现今,由省市政府核拨经费并举办,其他官方机构或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协办的大型老年人音乐类演出和比赛活动也开始启动了,如2023年5月举行的第四届老年人文艺汇演;2023年8月开始举办的兰州市第一届“永安杯”黄河之声中老年歌唱比赛,大赛分为区县全民海选、复选赛、总决赛三个阶段。此外,近十几年来,专业或半专业中老年合唱团也相继而生。如1997年成立的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作为兰州市第一个半专业的中老年合唱团,曾在国际国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2023年12月举办的第三届维也纳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中,兰州市另一具有雄厚实力的中老年合唱团———甘肃陇韵合唱团,作为甘肃省内唯一一支代表队,凭借着精准的唱腔和极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登上了最高领奖台。
(五)音乐产品消费随着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市民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兰州市老年居民近年来在音乐艺术作品观演、实体音乐产品(CD/磁带/黑胶唱片/音乐类书籍等)及数码音乐产品(MP3下载/网络在线试听及MV观看等)方面的消费也日益增长。随着剧院修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以及国际国内音乐类演出交流的日益频繁,老年人可观演音乐艺术作品由原来单一的本地方戏剧、文艺汇演现已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多种戏曲、世界各地多种音乐及音乐剧、声乐及器乐音乐会、舞蹈及舞剧、合唱、流行音乐及演唱会等。虽然目前此类演出门票价格水平还不尽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但中青年主体消费群体日益激增对老年人音乐消费观念已形成明显的带动和刺激态势。中青年音乐消费群体同时也带动了老年人从以往只是单纯的实体音乐产品消费逐渐扩展到数码音乐产品消费领域。此外,城市夜晚的KTV、演艺茶社等场所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聚集的场面,现已不足为奇。
二、兰州市老龄居民音乐生活特点
(一)音乐生活观念和实践力参差不齐兰州市参与音乐活动的个体多为离退休中老年人,并且以女性居多。多数老年人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素质水平差异、个人爱好及性格的差异、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而不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些人多为老年男性或年龄在78岁以上的“年长的”老人。笔者深入走访了市区具有代表性的五个社区老年大学艺术班以及居于广场、公园、茶社的七个自发的但有相对固定参与人群和进行时段的老年体艺社团。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在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老年人中,音乐活动人群占总调查人数的70%,其中女性占音乐活动总调查人数的65%。访谈记录和问卷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参与音乐活动的老年人其音乐生活观念并非因为长期共处而产生一统或相近,而是由于每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则基本保留着自身的最初观念。当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其兴趣和品味取向的变化也是潜移默化的。
(二)本土文化———打在音乐生活中的烙印对于如兰州这样的老城来说,本土文化好似城市身体之上深深地烙印一般。见证“老兰州”之古老文化和历史的老年市民更是如同被浸没般体察着这熟悉亲切的文化空气每丝每毫的变化。公园、街头和茶社的老年自乐班自奏自唱的陇剧和秦腔段子、花儿和兰州鼓子,除了供平日休闲娱乐以外,尤其在本地传统节期、庙会、社火节等时日粉墨登场。
(三)音乐、舞蹈与健身活动相伴相随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一般情况下并非纯粹的体育锻炼,几乎都与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这样更能符合老年人的身心需求。茶余饭后的广场舞蹈、秧歌、腰鼓、健身操、太极拳、木兰扇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达到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又满足其用身体感受音乐律动的美好意愿。
三、兰州市老龄居民音乐生活的功能及意义
(一)文化传播功能随着城市老龄居民的音乐生活日益群落化,其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各类音乐形式包容其中。而社区作为老年人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更是成为了音乐的交汇之地和发展平台。老年人的音乐生活在保护音乐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大众音乐文化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良的音乐生活可以满足老年人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其广泛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习得与传承的过程,是一个将社会文化、群体价值以及行为范式逐渐内化的过程。另外,老年人音乐活动的自发组织和共同参与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自治和自享,并营造了健康良好的人文环境。(二)娱乐功能可以说老年人音乐生活的初衷是为了自娱自乐,而后带动了周围的人群,从娱己发展到娱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更多地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需求。老年人同样面对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各方压力,他们试图寻求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而具有广泛受众群体的音乐最能被大多数人欣然接受。老人们在渗透于生活各个角落的音乐中得到愉悦和放松,产生快乐和满足。笔者关于本信息的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有了音乐活动的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亲近音乐的态度、音乐能力的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增进。
四、兰州市老龄居民音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整体音乐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兰州市老年人音乐生活仍以个人欣赏、参与为主,艺术性和专业性较为欠缺。例如,民间自乐班由于缺少专业指导,演唱和演奏中经常会出现明显错误,甚至在不能够准确读谱的情况下擅自改动乐谱和戏谱,久而久之,音乐失去了原貌;由于师资和高质量音乐资料的缺乏,社区老年合唱团练唱和排演的合唱作品多以大齐唱和二声部为主,只有极少的合唱团能够完成多声部合唱作品。
(二)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存在问题虽然与几年前被沦落成为“麻将馆”的所谓老年活动室相比,如今居于兰州各个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回归了文化意味,兰州市现已建成各级老年大学14所,教学也颇具规模,但是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数量和面积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还是存在于每个社区。由于老年人逐年增多,目前上老年大学的特点还是“只进不出”,有些老学员甚至已经就读十几年。数量本来不多的老年大学因场地不足而限制报名人数,一些欲报名的老人甚至得排队等候好几年。
(三)老年人音乐活动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有关老年人音乐活动理论研究仍然少而薄弱,因此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娱乐休闲项目还未得到挖掘、推广和科学指导,老年人音乐生活的优化进程缓慢而缺乏动力。
(四)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兰州市中心的老年音乐文化生活较为丰富,社区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较完善,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年限较长,而城市周边地区存在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老年人参与不够积极、社区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
五、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
城市老龄居民音乐生活状况反映了当前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品质。而打造积极的文化品质将是完善老年人生活观念、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兰州市老龄居民音乐生活群体日益壮大,为老年人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老年人的音乐生活也越来越受到市、区基层领导的重视。当然,对现存突出问题积极付诸于实际改善并解决,才是有效促进当前兰州市老年人音乐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笔者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老年人整体音乐生活质量不高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老年人音乐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列入城市优化举措的重要实施环节。通过宏观政策倾斜和具体高效的理论指导,将积极干预和正确引导做到实处。政府应引导散落在民间的老年“草根组织”,把发展良好的音乐社团、广场音乐舞蹈组织、宗教音乐活动等投入市场化运作,让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老年人音乐文化生活。政府应适当增加城市整体音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对老年人参与戏曲音乐活动以及音乐产品(如CD、磁带、音乐类书籍、网络音乐资源)、KTV、演艺茶社等消费方面提供有效辅助和引导。另外,政府为城市公共活动区域和社区提供了设施后,完善和指导运营的工作也应积极跟上。无论如何,荒废以往的投入,让其流于形式,都是令人惋惜的。
第二,社区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重要场所,多以人数众多的大型团队为分部,客观上需要数量和面积充足的活动场所。随着城市老年人的逐年增加,对如老年大学或其它活动社团等的增设将会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投入更大的资金力度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保证音乐活动及教学基本经费的充足。专业师资的缺乏事实上也是每个城市各个社区的痼疾和当务之急。由于老年音乐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相比较普通音乐教育来说基本淡出,盈利前景不佳,只能多依赖于非常有限的政府投入和民间非盈利性组织,造成开展老年音乐教育的机构通常不能为教师支付较高的课时费,这就要求所聘请的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另外,老年音乐辅导机构也期待着完整、规范、质量上乘的专门教材。这一切都急需政府部门支持社区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音乐文化师资力量,对社区音乐文化发展进行科学整体规划,从而使老年人音乐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第三,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可以支持老年人音乐活动的专业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国家艺术科研部门应当与地方政府积极联合,不断发掘本地文化资源,以先进的思想指导和充足的经费支持来吸引老年活动(包括音乐活动)相关理论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进而催生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前沿研究专家,使老年人音乐活动发展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
音乐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音乐中,有器乐,有声乐。器乐主要是向社会和人民传递军容、军姿、君威、军纪的信息和规模,向军队自身的战斗性、所向披靡性进行精神的支撑;而声乐,则更能表达和抒发古代将士的爱憎和现实的情感,同时还对将士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化。而在现代的军队音乐文化中, 从表现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三类。
一、仪表型军队音乐文化
仪表型军队音乐主要是指表现军队的仪容、仪表、形象的纯乐器演奏,是便于行进的军乐。军乐队主要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木管乐器主要有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管等乐器组成,铜管乐器主要由长号、短号、小号、圆号、次中音号、大号等乐器组成,打击乐器主要有大军鼓、小军鼓、钹、三角铁和铃鼓等组成。
从古代的鼓吹曲、铙歌乐,到清政府的西洋铜管乐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各军、师文工团以及个别野战军建立的大小型军乐队,这些军乐队无一不在行军作战、庆功仪式和各种重要集会上演奏运用。1949年10月1日,华北军区各师军乐队组成的联合军乐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演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创了中国军乐史上新的一页。1952年7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军委军乐团,曾划归为总参训练总监部,1962年划归为总政治部建制,其全称是“中国人民军乐团”。1954年后,各军区、海军、空军相继正式成立六十到八十人的军乐队,直接为各级部队的军事活动服务。
通过仪表型军队音乐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以及军乐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气势,从音乐的角度和军乐的表现形式,有机的表现了国家军队的训练有素之道、所向披靡之勇和摧枯拉朽之力,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民军队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居乐业方面所体现出的信心和决心,可以有效的起到良好的宣传、公示和警示效果。
二、参与型军队音乐文化
参与型军队音乐,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军队中的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享用音乐的功能。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歌唱形式在军队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军队官兵对音乐文化的参与主要体现在歌唱活动上。
以《中国人民军歌》为例,其歌词这样唱到:“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这首歌集中反映了歌曲在军队中被官兵认同并共同参与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歌曲鼓舞士气的烈度。还有《团结就是力量》、《我是一个兵》等军旅歌曲,可以说没有一个战士不会唱,每当列队、行进、开饭、集会时都会唱响这些歌,这些歌曲都充分体现了参与型军队音乐文化的特点。
由此可见,参与型军队音乐文化,是军队中官兵一起歌唱的音乐。它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统一行动等方面。如果说民歌中的“劳动号子”能够集中分力,形成合力,强调的是个人、小集体、小群体的统一运动的话,那么军歌的集体合唱,则是强调了大群体、大集体、超大群体的统一行动。这个统一行动包含着战场革命意志的统一、非军事战场(比如抢险救灾)中的战斗精神的统一、日常休整时官兵情感的统一,还有观念认识的统一、民族情感的统一,以及军人道德、审美、情操的基本认同等等。比如在战场上用于冲锋的歌唱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战斗进行曲》、《革命将士出征歌》等歌曲,在非战争军事斗争中用于凝聚军心、团结奋战的歌唱音乐《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抗洪大军歌》、《为了谁》、《凝聚每份爱》等歌曲,以及在日常休整时用于丰富官兵生活、体现官兵情怀的歌唱音乐《南泥湾》、《东西南北兵》、《潇洒女兵》、《士兵小唱》、《军中绿花》、《送你一枚小弹壳》等歌曲。
三、表演型军队音乐文化
表演型军队音乐文化相对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它除了将参与型的军队歌唱音乐文化运用于舞台表演之外,也包括了音乐文化中其它多种音乐表现形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表演型军队音乐文化强调的是音乐的专业性、职业性表演,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军队中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专业军人,比如各文工团、歌舞团、歌剧团、合唱团等等,而传播的对象则还是军队的广大官兵。
音乐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通论性研究;综述
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的私学里对于“六艺”中的“乐”的教学,在经历了2000多年缓慢的发展,终于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它的兴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国民文化程度标志之一的音乐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社会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对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逐渐繁荣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1990年以来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综合的归纳与分析,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只求从中看出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渐进认识和研究渐渐深入的理论历程,有利于今后的研究。
一、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专论部分
孙继南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2]是对建国40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综述,对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意义。文章从介绍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角度论述了建国40年来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作者把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两大类: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和由学校、社会团体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别论述了这些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它们对于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培养专门音乐人才铺垫基础等方面产生的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对于这两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和作用是持十分肯定和积极态度的。而对于他在文末提及的空前兴盛的个体性家庭私人教学,一方面肯定了此类教学在培养音乐幼苗和向专业音乐院校输送人才方面的不容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其是一种很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社会音乐教学方式;一方面又认为此类教学因目前尚无一定的审核批准条件和规范要求,在教学质量方面尚存有一定问题。最后作者认为1989年末中国音协决定成立全国业余乐器考级演奏委员会,以逐步试行定期考级制的战略性措施,对今后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作者近20年前的看法和见解是很有见地和前瞻性的。舒泽池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3]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纪之交将带给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契机。作者首先概括了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庸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品格。而后用主要的篇幅论述社会音乐教育将以怎样的发展态势来达到21世纪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将音乐与人的素质的成长紧密的、有意识的结合。众所周知,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正是忽视了对于人的素质方面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功利性的追求,例如考级带给学生升学的加分等等。作者针对当今世界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素质要求,重新做出了社会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音系教育的定位,并提出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文章的研究宗旨和意义对上述孙继南一文有一定的承接性,一定程度上为进入21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目标,提供了理论上比较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径。陈雅先的《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4]一文阐述的观点与舒文相比较,可以说也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作者也认识到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音乐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尝试,使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人文修养,在本质上应该是对“教育本体功能”,也就是对人的关注的回归,并采取了实践作为着眼点来进行阐述。作者首先分析评价了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及总体效果:目标正确,方法有误。作者认为导致“方法有误”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从而得出结论:观念的转变,是社会音乐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上的可行性措施:社会音乐教育教学应从培养目标的具体把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将专业音乐教学的课程结构加以改造和扩展……作者认为,唯有这样:转变观念,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出面向全社会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人。这种人不但能适应未来社会,还能改造、丰富、发展社会。当社会音乐教育能培养出这样迥然区别于前人的“新人”时,那么新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则步入了恢宏的理想境界,履行着自身的崇高使命。因为文章以“实践”为着眼点,所以更凸显了它的实用价值,对之后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操作无疑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门性论述还有:如曹理的《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着重论述了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要注意创造意识的培养,而创造意识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良好的环境。陈明大的《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5]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李家回的《我对社会音乐教育的认识》[6]从教与学的双向选择、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社会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遍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王亚军、董晓光的《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7]具体论及对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要求:如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良好的示范是乐器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明确地告诫学习器乐或声乐的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学习要尽量和器乐或声乐的学习同步以及学费的问题等。这些文章选取的视角虽然相对都比较窄,但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兼论部分
樊祖荫在《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8]一文中介绍了:1.李凌对国民音乐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概括:国民音乐教育,包括大、中、小、幼及城市、乡村,工人、农民及街道的音乐教育,即除了专业音乐教育之外的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及师范音乐教育。2.李凌专论《音乐教育需要立法》中,就国民音乐教育的方针、任务、政策、体制、内容、规格及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的详尽的阐述,并从培养目标,从教学的规模、规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等方面论证了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共性和区别。文章最后总结:李凌同志的音乐教育思想,尤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理论,无疑会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齐易、史丽欣的《跨入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9]在它的第一部分:对20世纪末音乐教育的回顾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方兴未艾的成就和社会音乐教育呈现的无序状态,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上所面临的问题。在它的第二部分: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中对于管理混乱的问题,各管理部门应加强相互协调;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私人授课教师进行制度化的考核,私人授课教师也要凭证施教;对于音乐考级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的文化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文化部已于2002年5月17日起正式颁布和实施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负责地管理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等。朱则平在他的《建立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体系之我见》[10]中论及到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音乐教育。作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充分挖掘潜力,投入更多的力量到社会音乐教育中,音乐院校、音乐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戏曲曲艺团体都应设立社会音乐教育机构,长培、短训、义演相结合,发挥青少年宫的重要作用;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师资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等。冯效刚的《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11]在论及社会音乐教育的部分认为: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当今社会的主体,放弃了社会音乐教育,就失去了音乐活动的主要对象;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关心社会音乐教育,并建设一支强大的社会音乐教育队伍;只有学校、师范、社会音乐教育都兴旺发达起来,专业音乐教育才会有基础,才会有氛围,才能有广大的同盟军。尹红红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形成合力》[12]论述的观点与冯文可谓异曲同工。作者认为,社会音乐教育应与学校音乐教育形成合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效的、规范化的社会音乐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如广大媒体、各种社会公共设施、机构和社区与家庭等对社会音乐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力。刘新丛的《音乐教育的社会新需求》[13]一文,分析了新时代对社会音乐教育综合需求的5个方面:1.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传媒日益增多,专业采、编、播人才的总量需求较大;2.各级各类学校的合唱团、军乐团、管弦乐团相继建立,对音乐教育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3.企业、社区的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日趋活跃,需要包括指挥、演唱、演奏不同特长的专业音乐人才;4.演出中介组织增多,对外音乐交流活动频繁,需要综合音乐素质较高的人才;5.具有音乐含量或功能的商业行业和经营行为增量较大,电子通讯、信息、旅游、出版、广告、服装演示等行业都有大量音乐策划、制作的人才需求。王萍的《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14]一文,从定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身份、教育管理的角度、从工作成绩的性质等多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社会的音乐教育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并不向活动参与者提出在活动以外的“某种外加的遥远的目的”。作者还认为,在我国,当这两种音乐教育并存于普通大学里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尽管混淆的程度不同,但可能会带来管理层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干扰的后果。上述列举的文章虽然都是在全文中兼及论述到社会音乐教育,所占篇幅也不多,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一些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看法和见解,无疑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