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1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殚其地之出殚:_____________
(2)而乡邻之生日蹙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聘: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号呼而转徙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孔子用于楚《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的一项是(),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参***:
1.(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2.D
3.(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
4.A、F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殚其地之出殚:_____________
(2)而乡邻之生日蹙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聘: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号呼而转徙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孔子用于楚《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的`一项是(),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参***:
1.(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2.D
3.(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
4.A、F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商鞅变法》读后感3篇
《商鞅变法》读后感1
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精神。他流落到百家**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损害**阶级的**。**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楚。商鞅以法治**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只有当时**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阶级,受益是**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忽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赢驷和王兄赢虔。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却继续执行。商鞅唯一成功在于精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开放,主持者是被**后*的**者,**阶级刚刚重新***。响应者是广大贫穷的*人,所以**获得上下**拥护。
**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这些**都是损害了**阶级的利益而失败。**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多于潜移默化的**。
《商鞅变法》读后感2
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二:他****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普通的木头,出了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老百姓都觉得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都以为是开玩笑的,没人去搬,他就把赏金提高了五倍,终于人群中有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搬了木头,果然得到了五十两金子。这下大家都相信了商鞅。
他制定了哪些**让老百姓愿意去种地呢?主要有两条:一是交税可以不用出官差,二是他把**尺的长短、斗的大小、斤的轻重规定了**的标准,让老百姓不再因为交税交不起背井离乡。
因为杀敌立功就可以升官封侯,将士们就都愿意做勇敢的战士,秦国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强。但是他的'新法也有很多人反对,有一回一天之内杀了700多反对新法的人,四年后**也因为犯了法把**的两个老师定了罪。
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所以他的变法很成功,秦国也一天天富强起来了。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商鞅变法的启示解密3篇
商鞅变法的启示解密1
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进程中,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在秦惠文王**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但是,商鞅变法没有因此停滞,反而在秦国深入人心,一直不间断地深化和**,从这一点而言,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而商鞅变法的推行和成功,发人深思。
首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深入人心。它是一次较为彻底化的社会**运动,商鞅颁布的变法措施,加快了***社会的瓦解,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程。为了增加**阶级的****,商鞅颁布了郡县制。郡县制的颁布意味着商鞅废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县制的实行,也让秦孝公便于管理。
其次,**要自上而下的进行,减少推进过程中的阻力。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最后,**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商鞅在变法中,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他们对商鞅也进行了反抗和阻拦,但是贵族阶层的做法并没有让商鞅终止变法,反而,商鞅又深入了变法进程,使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走**国富民强的道路。
商鞅变法的启示解密2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期间极其有名的变法运动,那么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究竟在哪里?
首先来谈谈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相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发生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变法,变法的整体环境是一致的;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在国力较弱,列国屡屡入侵的情况下进行的,君主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受制于旧**和旧贵族**的影响;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非本国人主持的变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最终变法者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死于旧贵族之手。
其次来看看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之间的不同点。
其一、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所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吴起变法发生在楚国,而商鞅变法是发生在秦国。
其二、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在执行度上是不同的,吴起变法虽然是破旧制、破除封建贵族,但一定程度上来说,吴起变法没有商鞅变法来的更为彻底,比如说在商鞅变法中是严禁买官的,而在吴起变法的**之中,只是严禁了重要官位的买卖,一般官位还是可以进行私下买卖的。
其三、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不同的。吴起变法随着楚悼王的逝世,吴起被旧贵族杀害而终结,虽然对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停滞不前。商鞅变法中,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商鞅之法并没有因为秦孝公和商鞅的**而停止,相反地得到了更为彻底的推广。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扬州慢》原文及翻译3篇
《扬州慢》原文及翻译1
出处或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原文及翻译2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5)
——守株待兔原文及翻译3篇
守株待兔原文及翻译1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注释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身:自己。
为:被。
守株待兔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主要批评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讽刺**的愚笨。
揭示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6)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1
师说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韩愈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全文翻译: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7)
——庄子原文及翻译
庄子原文及翻译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史记·商鞅变法》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8)
——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谭嗣同原文及翻译1
谭嗣同
梁启超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之职也。**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有所询问,则令*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于**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