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教案(精选17篇)
函数概念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函数概念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函数概念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概念教案 篇2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备用实例:
我国xxxx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
日期222324252627282930
新增确诊病例数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课本P22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5)
(6)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函数概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二、学生活动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f(x),x∈A.其中,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f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4)对应是建立在A、B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如f(x)=2x,(x=0).
3.函数=f(x)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的函数:
(1)A={1,2,3,4,5},B={2,4,6,8,10},f:x→2x;
(2)A={1,2,3,4,5},B={0,2,4,6,8},f:x→2x;
(3)A={1,2,3,4,5},B=N,f:x→2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2x,x≠0,x∈R;
(2)x→,这里2=x,x∈N,∈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x—1;(2)g(x)=x+1+1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x与=(x)2; B.=x2与=3x3;
C.=2x-1(x∈R)与=2t-1(t∈R); D.=x+2x-2与=x2-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2两题.
函数概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 ,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 与 都有意义。
(3)小题的 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题,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
同理,第(6)小题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 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 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 或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 与 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函数概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x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x的图象。
2、x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x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x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x在x和x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x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x,x等都不是。
(2)对底数x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x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x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x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x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x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x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x米,试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x。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x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x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x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x(板书)
(1)x关于对x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x会有什么问题?如x,此时x,x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x对于x都无意义,若x则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x且x。
(2)关于的定义域x(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x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x。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4)x,x
(5)x。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x可以写成x,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x:
2、值域:
3、奇偶性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x轴上没有,在x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x轴上方,且与x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x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x越小,图象越靠近x轴,x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x,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x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x=x与x图象之间关于x轴对称,而此时x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x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x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x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x为何值,x都有定义域为x,值域为x,都过点x。
(2)x时,x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x时,x为减函数。
(3)x时,x,x x时,x。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x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x(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x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3)x与1x。(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x在x上是增函数,且<x。(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x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x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x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
(3)x与x。(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x可以写成x,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x可以写成x,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x>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x构造函数的方法:x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x搭桥比较法:x用特殊的数1或0。
四、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x与x x(2)x与x;
(3)x与x;x(4)x与x。解答过程略
五、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六、板书设计
函数概念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平移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习:函数=ax(a>0且a≠1)的定义域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若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若0<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
2.情境问题:指数函数的性质除了比较大小,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x的图象恒过(0,1),那么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哪一个定点呢?
二、数学应用与建构
例1 解不等式:
(1) ;(2) ;
(3) ;(4) .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围.
例2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2x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 ; (2) ;(3) ;(4) .
小结:指数函数的平移规律:=f(x)左右平移 =f(x+)(当>0时,向左平移,反之向右平移),上下平移 =f(x)+h(当h>0时,向上平移,反之向下平移).
练习:
(1)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2)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3)将函数 图象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
(4)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和=2|x2|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1-2x,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 求函数 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习:
(1)函数=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等于 ;
(2)函数=2x的值域为 ;
(3)设a>0且a≠1,如果=a2x+2ax-1在[-1,1]上的最大值为14,求a的值;
(4)当x>0时,函数f(x)=(a2-1)x的值总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四、作业:
课本P71-11,12,15题.
五、课后探究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 的定义域为 .
(2)对于任意的x1,x2R ,若函数f(x)=2x ,试比较 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 篇8
1 单位圆与正弦函数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α的正弦函数值:sinα= ,如图:sinA= ,由于a是直角边,c是斜边,所sinA∈(0,1)。由于我们通常都是将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所示),设角α(α∈(0, ))的终边与半经为r的圆交于点P(a,b),则角α的正弦值是:sinα=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知,对于确定的角α, 都不会随圆的半经的改变而改变。为简单起见,令r=1(即为单位圆),那么sinα=b,也就是说,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则点P的纵坐标b就是角α的正弦函数。
直角三角形显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角,那么,我们可以仿照锐角正弦函数的定义.你认为该如何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上图),对任意角α,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a,b),我们可以唯一确定点P(a,b)的纵坐标b,所以P点的纵坐标b是角α的函数,称为正弦函数,记作=sinα(α∈R)。通常我们用x,分别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将正弦函数表示为=sinx.正弦函数值有时也叫正弦值.
请同学们画图,并利用正弦函数的定义比较说明: 角与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正弦值有什么关系? 角和 角呢?- 角和 角呢?- 角和- 角呢?
sin =sin = sin =-sin =-
Sin(- )=sin( )= sin(- )=sin(- )=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容易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正弦函数值相等,即
sin(2π+α)=sinα (∈Z),说明对于任意一个角α,每增加2π的整数倍,其正弦函数值不变。所以,正弦函数是随角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的,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2π(∈Z,≠0)为正弦函数的周期。
2π是正弦函数的正周期中最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正周期。一般地,对于周期函数f(x),如果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作f(x)的最小正周期。
1.若点P(—3,)是α终边上一点,且sinα=— ,求值.
2.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在函数=—3x (x≤0)的图像上,则sinα= 。
(三)、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1、已知锐角 终边上一点 (3,4),求 角的正弦值。
2、已知 是角 终边上一点,求 的值。
3、已知角 的终边落在直线 上,求 的值。
4、若实数 , 满足 ,求: 的值。
函数概念教案 篇9
学习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
1、 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
2、 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
二、学中悟
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
(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
(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
(3)计算她平均分的公式为
(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
(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平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 计算平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反思研究
三、 学后练
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
1) 基础练习
(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2) 提高训练
(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
(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 作业布置
(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
(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
(3)练习册
函数概念教案 篇10
利用编辑公式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分析,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下册中《第六章 数字奥运 尽显风采》
第二节内容。该教材对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处理(进行公式创建、编辑、复制和自动填充)的教学内容只是安排了对“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计算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内容安排单一、简单,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系列内容(以成就英雄为主题,分别设计了:初学咋练、小有所成、名声大振、声名显赫、成就英雄五个任务组合)进行教学,有意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学习了EXCEL简单的数据录入等操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认真结合学生学情,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竞赛”“闯关”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本节教学内容。
掌握Excel公式的概念,输入方法以及公式的自动填充的应用、掌握Excel中创建公式的格式; 学会利用EXCEL中的公式计算功能,完成生活中有关数据的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融于集体,合作学习的态度。
掌握EXCEL中公式的定义、公式的输入、公式的编辑等操作。
公式的创建、公式的格式
任务驱动法 主动探究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合作
计算机教室、任务素材、大屏幕投影
1课时
新授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的问题,比如学生成绩统计、文艺汇演的成绩、文明班级评选结果统计、奥运会的奖牌统计等等。通常我们都是怎样来计算处理的呢?
生:踊跃,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
师:大屏幕展示任务素材中“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表格,请同学们用刚才说过的这些方法来计算一下我国的奖牌总数,限时三十秒,看哪位同学算出的最多。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用传统的方法来计算是非常麻烦的,那么在EXCEL中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EXCEL是一款用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应用软件,实现统计与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在EXCEL中如何利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EXCEL中公式的输入。
二、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一)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讲解3分钟,其中知识点一利用1分钟简单阐述,知识点二2分钟详细说明)
1、公式:(简单阐述)
公式是以对工作表数值进行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公式由运算符、常量、单元格引用值、名称及工作表函数等元素组成。
运算符用来对公式中的各元素进行运算操作。Excel包含四种类型的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
其中,算术运算符是我们用得比较多的,它用来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算术运算符为:
2、EXCEL中输入公式的操作(详细说明)
输入公式的步骤:
选定单元格→键入=(等号)→输入公式(如果公式中要引用某单元格的数据,既可用鼠标点击该单元格,也可用手动方法键入该单元格)→按回车键自动进行计算并显示结果。
特别强调:公式都是以等号开头,等号后是由操作数和数学运算符号组成的一个表达式。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20分钟,其中基础任务利用5分钟师生详细完成,任务二到任务五,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15分钟)
教师通过网络,下发本课任务素材,然后让学生打开任务素材中“初学咋练”工作表,尝试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里面的任务一。
基础任务:完成任务素材中“初学咋练”工作表中任务一。认真观察 “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表,尝试完成1984年中国获得的奖牌总数,总结归纳操作步骤。
1.学生总结归纳在EXCEL中计算我国奥运会奖牌总数的步骤。(学生先自主学习,尝试计算,然后总结步骤,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整理完善)
(1)选定需存放奖牌总数的单元格(任务中指定一个单元格)
(2)输入公式
(3)回车确定
启发学生思考:
在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后,若相邻的单元格中需要进行同类型计算,则可利用公式的自动填充功能来实现。
方法如下:(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1)选择公式所在的单元格,移动鼠标到单元格的右下角(填充柄)处
(2)当鼠标指针变为黑十字状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填充柄经过目标区域
(3)到达目标区域后,放开鼠标左键,自动填充完毕。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讲解,完成“初学咋练”工作表中任务二。利用自动填充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届我国的奖牌总数。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基础任务,总结EXCEL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快速填充方法,通过本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EXCEL公式计算的操作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二到任务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任务二:完成任务素材中“小有所成”工作表中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任务,加大了公式计算难度,涉及带括号混合运算,通过本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EXCEL公式计算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任务三:完成任务素材中“名声大振”工作表中的任务。
函数概念教案 篇11
(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 是分裂次数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 = 表示。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 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 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 如果用 表示自变量, 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 由反函数概念可知,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 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
2.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 与指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所以 的图象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 的图象关于 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 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 3.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 表 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 时, 时 时 时 时 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4.应用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 (2) ; (3)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0,+∞)求解。解:(1)由 >0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2)由 得 ,∴函数 的定义域是 (3)由9- 得-3 ,∴函数 的定义域是 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① ② 解:① ∴ ② ∴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四、作业: 课本第95页 练习 1,2 习题2.8 1,2
函数概念教案 篇12
1、从单位圆和图像两个角度研究正弦函数的变化规律,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问题;
2、体会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在画y=sinx图像过程中的应用;
3、理解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的图像,会用五点法画函数y = sinx,x∈[0,2π]的图象。
用五点法绘制正弦函数图象
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像
能从图形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1、 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中的定义
2、 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一、预习自学(把握基础)
阅读课本第25~28页“练习”以上部分的内容,紧抓五点法作图的规律
1、复习:正弦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是____,所以,关键就在于画出________上的正弦函数的图像。
2、预习:
(1)正弦函数 4095.1正弦函数的图像, 4095.1正弦函数的图像的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2)五点作图法:
在精确度要求不太高时,我们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这个函数的简图。我们称这种画正弦曲线的方法为“五点法”,这五个关键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出这五个点后,函数y=sinx,x[0,2p]的图像的形状就基本上确定了。
5.1正弦函数的图像
二、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用“五点法”画出下列函数在区间[0,2π]上的简图。
(1)y=-sinx (2)y=1+sinx
例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3sinx, [0,2π]的图像。
三、学习体会
1、知识方法:
2、我的疑惑:
四、达标检测(相信自我,收获成功)
1.y=1+sinx,[0,2π]的图像与直线y= 4095.1正弦函数的图像 的交点个数为
2、画出函数y=2+sinx x∈[0,2π]的图象。
3、画出函数y=sinx-1 x∈[0,2π]的图象。
函数概念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矩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格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填表
由于运算量比较大,学生的运算能力又一般,因此,建议把这个表格的一部分数据先给出来,让学生完成未完成的部分空格。
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3、用图象表示
☆议一议书本P56议一议
关于自变量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讲解时,可适当多花时间讲解。
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做一做书本P57
4、三种方法对比
☆议一议书本P58议一议
函数的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函数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函数的表达式可以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表示方式积压自有各自的优点,它们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在对三种表示方式进行比较时,学生的看法可能多种多样。只要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函数概念教案 篇14
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 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过程:
一、简单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
由
1在R上无反函数。
2在 上, x与y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 比较简单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
记作 ,(奇函数)。
同理,由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
记作
二、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是单值的。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是多值的。
例一、1、已知 ,求x
解: 在 上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即 )
2、已知
解: , 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即( )。
3、已知
解: x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
(即 或 )
这里用到 是奇函数。
例二、1、已知 ,求
解:在 上余弦函数 是单调递减的,
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2、已知 ,且 ,求x的值。
解: , x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3、已知 ,求x的值。
解:由上题: 。
介绍:∵
上题
例三、(见课本P74-P75)略。
三、小结:求角的多值性
法则:1、先决定角的象限。
2、如果函数值是正值,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x;
如果函数值是负值,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x,
3、由诱导公式,求出符合条件的其它象限的角。
四、作业: P76-77 练习 3
习题4.11 1,2,3,4中有关部分。
函数概念教案 篇15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 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 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 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 的图象.
分析 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 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 、(-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 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 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 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 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 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 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 的图象 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 (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 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 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 由反比例函 数的定义可知: , 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 由题意, 得 解得 .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 由于反比例函数 (k0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 因为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 (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 (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 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 ,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所以 ,
点A的坐标为 .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这个图象上;
例4 已知函数 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 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 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 时,y最大值= ;
当x=-3时,y最小值= .
所以当-3 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
例5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 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 (1)因为100=5xy,所以 .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 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 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 (2) .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 时,y的值;
(3)当x取 何值时, ?
3.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 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 x2,y2),且x1 x2,试比较y1和 y2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 篇1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能推导和理解半角公式;
(4)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三角函数各个公式的各种变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倍角公式的应用.
难点:公式的推导.
三 .学法:
(1)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四.学习设想
1、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提出问题:公式中如果 ,公式会变得如何?
3、让学生板演得下述二倍角公式:
这组公式有何特点?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1.每个公式的特点,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是 的倍角.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1.(公式巩固性练习)求值:
①.sin2230’cs2230’=
②.
③.
④.
例2.化简
①.
②.
③.
④.
例3、已知 ,求sin2,cs2,tan2的值。
解:∵ ∴
∴sin2 = 2sincs =
cs2 =
tan2 =
思考:你能否有办法用sin、cs和tan表示多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你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试用sin、cs和tan分别表示sin3,cs3,tan3.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4. cs20cs40cs80 =
例5.求函数 的值域.
解: ————降次
学生练习:
思考(学生思考,学生做,教师适当提示)
你能够证明:
证:1在 中,以代2, 代 即得:
∴
2在 中,以代2, 代 即得:
∴
3以上结果相除得:
这组公式有何特点?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1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 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
2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 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上述公式称之谓半角公式(课标规定这套公式不必记忆)
4还有一个有用的公式: (课后自己证)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6.已知cs ,求 的值.
例7.求cs 的值.
例8.已知sin , ,求 的值.
[学习小结]
1.公式的特点要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是 的倍角.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
4.半角公式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 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 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5.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函数概念教案 篇17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得分
1、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圆的半径r(cm)011.23.67.5…
圆的周长C(cm)6π9π…
在上表反映的变化过程中,你计算的依据是___________,其中_______为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即变量),________是恒定不变的量(即常量)。
2、如何理解函数的概念?
3、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设行驶的路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则s与t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自变量是______。
4、下面由火柴棒拼出的一列图形中,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形组成,则所用火柴棒根数y(根)与正方形个数n(个)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从甲地到乙地,坐在匀速行使的列车上,小明、小丽、小亮
和小华谈论着车速、路程和时间,谈论着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探索活动:
(1)列车在行使,位置在改变,因此与位置有关的数量在改变,这里有不变的数量吗?
(2)除了小丽、小明所说的那些不变的数量外,在这个问题中还有不变的数量吗?
(3)除了小亮和小华所说的那些变的数量外,在这个问题中还有变的数量吗?
探讨: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常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变量: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要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
练习: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
②若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
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式是什么?
2、函数的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三点为依据。
3、尝试:
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
练习:书P142
三、小结:
(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四、巩固练习(小黑板)
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2、在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中,变量是,常量是,若用C来表示R,则表达式是。
3、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长的5倍,若长为a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为。
4、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设行驶的路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