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1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此方法用于: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外。⑵证明光合作用**的氧气来自水。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⑷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4、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5、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6、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观察细胞的有丝**

  一、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是**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的完整过程。

  二、观察细胞有丝**的实验过程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混合液(1:1)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散**。

?

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

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中的细胞相互分离**。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2.漂洗: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

3.染色: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

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装片放在低倍镜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期。

  三、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细胞分散开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2

  腐乳的制作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2.使毛酶形成菌**住豆腐使腐乳成型。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品质量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 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

  ·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疑难解答

  (1)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

  (3)我们*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高的豆腐制作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阅读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1)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2

  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6、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mol-1

  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

  (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衡)结果。

  17、错误地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辨析

  (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2O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18、错误地认为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辨析

  (1)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恒温恒容条件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气态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才能影响反应速率。

  19、错误地认为*衡正向移动,*衡常数就会增大。

  辨析 *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改变温度使*衡正向移动时,*衡常数才会增大,改变浓度和压强使*衡正向移动时,*衡常数不变。

  20、错误地认为放热反应或熵增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辨析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是ΔG=ΔH-TΔS,仅从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准确的。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2)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1

  1、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3、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5、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7、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9、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0、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1、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2、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3、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4、黑暗中生物不进行细胞呼吸。

  15、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16、细胞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1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1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1、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22、病毒能**生活

  2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24、**只要产生就能与卵细胞**。

  25、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26、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

  2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28、DNA能通过核孔。

  29、人体不再**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30、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所含DNA不同、所含RNA相同。

  31、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32、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33、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框架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质壁分离的方法(引流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即可。

  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实验。

  三、讨论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实验注意事项

  1.不让H2O2接触皮肤,H2O2有一定的腐蚀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3.肝脏研磨液必须是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4.肝脏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3)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点1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走出误区:不仅要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如蛋白质(C、H、O、N,有的含S、P)、核酸(C、H、O、N、P)、糖(C、H、O)和脂质(C、H、O,有的含N、P)等,还要理解由这些物质水解或分解的产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另外,还要注意总结一些化合物的特征元素,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N、P是构成DNA、RNA、ATP的重要元素。

  中心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主要器官的功能

  易错分析: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一些特殊问题理解不到位。

  走出误区:

  (1)具有中心体的不一定都是动物细胞,如果有细胞壁也有中心体应该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蓝藻等)虽然没有线粒体,它们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进行有氧呼吸。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线粒体: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还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动物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也没有线粒体。(马上点标题下“高中生物”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酶。另外,如光合细菌等可进行光合作用,但也没有叶绿体。

  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

  易错分析: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及其独有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

  走出误区: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从同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生物,少数为自养型生物,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从异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只有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构成,结构非常简单。既然没有细胞结构,就不是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

  ATP分子结构的相关内容

  易错分析:不清楚ATP、ADP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关系。

  走出误区: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中的A含义不同),腺苷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3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AMP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相关曲线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分析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有关曲线,不能理解细胞呼吸量、总光合作用量和净光合作用量的关系式。

  走出误区: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率。

  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方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的光合速率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测到的是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还要加上呼吸速率。

  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

  易错分析:

  一是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楚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期,间期在前,**期在后;

  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与小分别表示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期的时间长短,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走出误区: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

  ①只有连续**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

  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各种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

  细胞周期的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类: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

  说明: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最好选择**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所以**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点2

  1.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2.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4.B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5.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6.细胞**、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或细胞产生愈伤**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作再分化。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4)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归纳1

  一、氧化物

  1、Al2O3的性质:氧化铝是一种白色难溶物,其熔点很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如坩锅、耐火管、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Al2O3是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Al2O3+ 6HCl = 2AlCl3 + 3H2O (Al2O3+6H+=2Al3++3H2O )

  Al2O3+ 2NaOH == 2NaAlO2 +H2O(Al2O3+2OH-=2AlO2-+H2O)

  2、铁的氧化物的性质:FeO、Fe2O3都为碱性氧化物,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FeO+2HCl =FeCl2 +H2O

  Fe2O3+6HCl=2FeCl3+3H2O

  二、氢氧化物

  1、氢氧化铝 Al(OH)3

  ①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Al(OH)3+3H+=A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②Al(OH)3受热易分解成Al2O3:2Al(OH)3==Al2O3+3H2O(规律:不溶性碱受热均会分解)

  ③Al(OH)3的制备:实验室用可溶性铝盐和氨水反应来制备Al(OH)3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因为强碱(如NaOH)易与Al(OH)3反应,所以实验室不用强碱制备Al(OH)3,而用氨水。

  2、铁的氢氧化物:氢氧化亚铁Fe(OH)2(白色)和氢氧化铁Fe(OH)3(红褐色)

  ①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Fe(OH)2+2HCl=FeCl2+2H2O(Fe(OH)2+2H+=Fe2++2H2O)

  Fe(OH)3+3HCl=FeCl3+3H2O(Fe(OH)3 + 3H+ = Fe3+ + 3H2O)

  ②Fe(OH)2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

  4Fe(OH)2+O2+2H2O=4Fe(OH)3(现象: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

  ③Fe(OH)3受热易分解生成Fe2O3:2Fe(OH)3==Fe2O3+3H2O

  3、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易潮解,有强腐蚀性,具有碱的通性。

  三、焰色反应

  1、定义: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性质。

  2、操作步骤: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浸洗后灼烧至无色,沾取试样(单质、化合物、气、液、固均可)在火焰上灼烧,观察颜色。

  3、 重要元素的焰色:钠元素黄色、 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以排除钠的焰色的干扰)

  焰色反应属物理变化。与元素存在状态(单质、化合物)、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液、固)等无关,只有少数金属元素有焰色反应。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归纳2

  1、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2、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概念

表示

条件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

电子对给予体

? ? ? ? ? ?

B:

电子对接受体

? ? ? ? ? ? ? ?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

  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3、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4、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5、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6、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7、几种比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化学键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概念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阳离子与**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电子

成键性质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电性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金属内部

实例

NaCl

MgO

HCl

H

2

SO

4

Fe

Mg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概念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相同

不同

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电性

电中性

显电性

形成条件

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①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②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a.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b.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c.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常温常压下状态

  a.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b.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5)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整理 (菁选2篇)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整理1

  硫及其化合物

  1、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得到2个电子呈-2价或者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结合成呈+4价、+6价化合物。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如火山口中的硫就以单质存在)

  2、硫单质:

  ①物质性质:俗称硫磺,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熔点低。

  ②化学性质:S+O2 ===点燃 SO2(空气中点燃淡蓝色火焰,纯氧中蓝紫色)

  3、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2)SO2的制备:S+O2 ===点燃 SO2或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化学性质:①SO2能与水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中强酸)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正逆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关键词:相同条件下)

  ②SO2为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H2SO3)的酸酐,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与NaOH溶液反应:

  SO2(少量)+2NaOH=Na2SO3+H2O (SO2+2OH-=SO32-+H2O)

  SO2(过量)+NaOH=NaHSO3(SO2+OH-=HSO3-)

  b、与Ca(OH)2溶液反应:

  SO2(少量)+Ca(OH)2=CaSO3↓(白色)+H2O

  2SO2(过量)+Ca(OH)2=Ca(HSO3) 2 (可溶)

  对比CO2与碱反应:

  CO2(少量)+Ca(OH)2=CaCO3↓(白色)+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 2 (可溶)

  将S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与C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SO2和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这说法是对的,因为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SO2具有强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氧气等)反应。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新制氯水褪色,显示了SO2的强还原性(不是SO2的漂白性)。

  (催化剂:粉尘、五氧化二钒)

  SO2+Cl2+2H2O=H2SO4+2HCl(将SO2气体和Cl2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减弱。)

  ④SO2的弱氧化性:如2H2S+SO2=3S↓+2H2O(有黄色沉淀生成)

  ⑤SO2的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会恢复原来的颜色。用此可以检验SO2的存在。

?

SO2

Cl2

漂白的物质

漂白某些有色物质

使湿润有色物质褪色

原理

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与水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加热

能恢复原色(无色物质分解)

不能复原

  ⑥SO2的用途:漂白剂、杀菌消毒、生产硫酸等。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整理2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6)

——高中必修三**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三**基础知识框架1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潜移默化≠消极被动,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和效果。

  2.文化塑造人生

  人和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属于主观领域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侧重力度,强调通过实践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注意: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和落后的、腐朽的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国家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民族

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准确理解文化和**的.关系

  ①联系:文化与**都属于上层建筑,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交融。

  ②区别:文化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其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

高中必修三**基础知识框架2

  一、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

什么

含义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表现

民族节日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形成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作用?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功能

透过它,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

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地位?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特点

具有不可再生性

保护

*****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为什么

地位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么办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①各美其美: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

  ②美人之美: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③美美与共: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④天下大同: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关系

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共性)与民族性(个性)的**

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7)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菁选2篇)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1

  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2、脂质: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水

  **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和保护作用

  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1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磷酸头部亲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糖被)。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

CO2

O2

N2

、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

(水,气体小分子,脂溶性有机小分子,脂肪酸,胆固醇,性激素,维

D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

K+

Na+

Ca+

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如蛋白质,体现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高中重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框架 (菁选2篇)(扩展8)

——高考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菁选2篇)

高考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检测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如苹果、梨。(因为**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试剂成分

0.1g/mlNaOH溶液

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

0.05g/mlCuSO4溶液

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

是否混合

混合后再滴加

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

水浴加热

不加热

高考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点2

  1.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中的细胞相互分离**。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1:1混合液。

  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5.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次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

  6.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

  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7.雌激素、孕激素和*****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内膜和乳腺等生长发育,为**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8.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cm,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9.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