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

  翻译/译文

  **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倘若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赏析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赏析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

  翻译/译文

  **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倘若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赏析2

  1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岩,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3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4 作者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出生地是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的氛围。前面是浪漫**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朗读全诗。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

  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段:入梦缘由

  景物:天姥山

  特点:高大雄伟

  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

  特点:清幽宁静

  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飞、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点:壮美迷离

  情感:陶醉,流连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见、闻

  黎明时分,诗人穿**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见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耳际传来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云、水等

  特点:惊心动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

  情感:惊异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

  特点:辉煌灿烂、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情感:惊叹不已,兴奋愉悦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梦醒后的感慨,然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追求个性**。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3.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相关背景,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并回答)

  得出结论: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表达了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

  置身诗境,我们会发现,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4.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解读课后李贺诗歌《梦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目的: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景物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特点

  情感

  积极乐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仙山之一,传说**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的蔑视,对**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词赏析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选背)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E.故**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李煜.《望江南》)

  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我们这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难怪**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就应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

  天宝**(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二.美读全诗,初步感知。

  (一)齐读,读准字音

  (二)一生读,读准句读

  (三)读出感情

  1.结合题目,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思路:①梦之由②梦之旅③梦之感

  感情:向往——-陶醉——-惊异——-失落——豁达

  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

  A.划分多变音节,读出节奏

  B.标出韵脚,读得响亮**

  C.标出重音语调语气等

  3.试读一遍

  4.听音乐范读,仿读。

  5.诵读大比拼。

  三.赏析全诗

  (一分析①段------梦之由

  1.齐读①段

  2.诗人先谈了哪个地方标出其特征的词语。

  明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3.之后写到什么地方其特征是。

  明确:“云霞明灭”-----或可睹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

  4.除了那里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游天姥山缘由)

  小结:瀛洲-----“烟涛微茫”,天姥-----“云霞明灭”。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构成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二)分析②段——梦之景

  1.齐读第二节

  2.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标出梦醒时的语句。

  4..中间部分为梦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仙境——洞中(仙乐,仙人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5.这几幅画面,哪是作者所追求

  明确:仙境

  A.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

  B.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齐读梦境部分

  7.请标出你认为用得好的重点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A.“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情绪。

  “B.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8.**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小结: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表不同看法。

  (三)分析③段——梦之感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

  2.哪一词语照应题目

  明确:“别君”。

  3.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A.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B.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A.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B.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5.边说边读。仿照下面方法,运用第二人称,发挥想象,在本节诗中,与李白对话。

  A.示例:原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与诗人的对话: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个性悲哀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以前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的**,真叫人不*!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必须能够相聚一堂。

  B.学生写作,整理,交流。(略)

  四、迁移,读李白几首诗歌,感知诗人写作风格

  1.齐读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小结: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3.回到课文。划出“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诗句。

  A.以第一节为例明确,学生读出。

  B.类比创作,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景点,仿照本节诗句,写一首短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集团内部的昏庸**,宫廷生活的残酷**。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较传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意境”的概念及鉴赏方法,了解“吟”这种歌行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资料,欣赏丰富多变的意境,感受诗歌浪漫**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持续用心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

  三、教学创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取了合作朗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为让学生“缘景明情”,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和庄周梦蝶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比较和探究中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用心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应对生活困厄依然持续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近几天出现了一种天文奇观,是什么?(出示图片:双星伴月)

  太白金星、木星和一弯残月相约相伴,构成了“双星伴月”的奇观。

  看到太白金星,我想到了一个人。(李白)

  如果唐诗是文学天空的皎皎明月,那么李白就是这明月旁的太白金星,他和杜甫共同构筑了这一浩渺天空的星月神话。

  应对这一奇景,我写了一幅对联:

  【出示课件】金木双星伴明月李杜两峰耀唐诗

  如果李白应对这奇景,他必须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是“诗仙”。然而,这样一位谪仙才子,却等到42岁才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虽有唐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李白却不甘心成为供帝王消遣的一介词客,最终得罪**,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回到东鲁的李白,准备南游吴越,于是,他告别东鲁的朋友,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示课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谪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酒仙”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诗仙”

  (二)初读会意

  (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齐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思考诗歌的三段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1、学生朗读全诗

  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读,全班齐读两个地方,一处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仙之人兮列如麻”,一处是最后两句“安能”。剩下的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2、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

  3、诗歌的三段资料与题目有什么联系?

  明确: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资料,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资料,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

  (板书:梦游之因

  梦游之旅

  梦游之感)

  (三)品读入境

  (引导)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这样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1、积累知识,习得方法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述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

  例如“双星伴月”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双星与月相依相伴,描绘了亲睦祥和的画面;人们给它取名“双星伴月”又融入了观众赞叹神往之情“意”,两者相融就构成神奇美妙的世界,这就是意境。

  李白在他灵魂的世界里给我们经营了怎样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中又融入了什么情感?

  2、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请同座合作,找出你们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

  【出示课件】运用了?的手法(或词语)

  描绘了?的画面

  融入了?的情感

  3、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①第1段“越人语山”,透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透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比较,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②第2段“月夜入山”透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简单惬意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③第2段“日游天姥”透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

  ④第2段“夜游天姥”描绘的画面变化多姿,由惊心动魄而神奇飘渺而雄伟壮观。

  ⑤第3段“洞天仙境”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

  小结: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的风格。

  (四)研读悟情

  (一)比较探究

  李白之梦让我想到了庄子之梦,从梦中意境与醒后感慨两个角度比较庄梦与李梦有何异同?

  【出示课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明确:

  1、梦中意境不同——同为浪漫之梦,但庄蝶互融,李白却处于梦之外②③

  李梦意境更丰富多变,雄奇瑰丽;庄梦则轻快闲适、**恬静。

  庄梦庄子与梦中蝴蝶融为一体,蝶中有庄,庄中有蝶,物我相融,万物与我为一。

  李梦中,李白不是仙人,仙人里没有李白,李白只是光辉灿烂、融洽和乐的仙境的旁观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一:李白梦游仙境,却又不能栩栩然仙人也,是什么羁绊住了他?

  现实,他遭到**排挤的愤懑难以排遣,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梦之所以憧憬得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李白深怀着对现实的不满。不能改变现实,就只有飘入梦幻之所。梦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梦越是美,就越能衬出现实之丑恶。

  2、醒后感慨——梦醒之后,庄子依然恍然如梦,陶然于蝴蝶**飞舞的意境;而李白梦醒时分,对朋友抒发了复杂的感慨。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追求个性**

  李白有儒家的用心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取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探究二: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样看出来的?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下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表达了蔑视**、追求个性**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成为全诗的诗眼,照亮了全诗,让所有的意象熠熠生辉。它喊出了李白蔑视**、追求**个性的愿望,成为全诗的最强音,甚至在《唐之韵》这样来评价李白: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二)知人论世

  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人生经历:

  【出示课件】李白生*,帮忙学生理解李白思想

  14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的不屑,对**的追求。

  (五)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期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持续用心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课,也应有意境。语文课的意境就应是教学细节与师生情感互动共同融合构成的世界。我着意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本节课的意境之美:

  1、诗意之境。本课的诗意,在于导语的优美、朗读的抑扬。在导语设计上,我切合生活实际,就3月27日在本地出现的罕见的“双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引入李白,显得活泼而富搞笑味;对李白的才华及文章写作背景简介,我引用李白诗句、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给课堂营造了优美的氛围。

  2、文化之境。我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入诗文导入,并讲古代诗文和当代散文等经典名句名段融入课堂,增添了课堂的厚重感,使得李白诗歌的魅力得到拓展,得到延伸,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起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3、思想之境。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行恰当地点评,在点评中引导、挖掘、补充、纠正。这是课堂生成的环节,最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在合作交流的环节里,课堂里冒出了思想的火花,就第2段的意境到底是“激越”还是“飘渺”进行了探讨,我力争在点评上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课堂的亮点。

  当然,课堂在“品读入境”这一部分还显得不够充分,使得课堂留下了空白,但是这正好能够激发学生去反复地领悟诗歌,感受诗歌之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追求**的思想感情,学习他**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者的荒*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向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证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之后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比较、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情绪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明白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应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那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那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完美,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证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证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述;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述;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完美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透过描述梦境,反映了作者**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向往,比较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简单愉快

  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追求****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作为资料,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追求**的思想感情,学习他**傲岸的人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较传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白的一首浪漫**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

  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正当梦入**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 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