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故事(精选5篇)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特点;语言分析

一、莎士比亚与《仲夏夜之梦》

(一)《仲夏夜之梦》喜剧特点

《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经常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之一,有不少人是通过此作品而了解到莎士比亚。由于该剧存在许多梦境,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幻想,恋爱中的男女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该著作也受到许多心理大师的青睐。《仲夏夜之梦》主要讲诉父亲意图掌控女儿的婚姻大事,以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因此该剧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与现实相比较,成功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世界。父亲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往往忽视了两情相悦的恋爱,家长更多的考虑到婚后物质生活的充裕,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没有感情的存在,物质生活永远也填补不了感情世界的空虚。在夫妻相处中,有多很家庭表现出男尊女卑的生活状态,这在《仲夏夜之梦》也被成功呈现出来,故事中的仙王想控制仙后,而在现实生活中,男人大男子主义的现象较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成为普遍现象,莎士比亚运用风趣的语言,鄙视着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现实生活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仲夏夜之梦》主要叙述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荷米亚与莱桑德,荷米亚的父亲反对两人在一起,而父亲已为女儿选中家境富裕的公子德米崔斯,他要求公爵下令,倘若女儿不嫁给德米崔斯就处死莱桑德。荷米亚深爱着莱桑德,因德米崔斯曾向自己的好友示爱,因此不愿意依从父命,此时荷米亚和莱桑德决定逃出雅典,而德米崔斯与自己的好友则选择逃进森林。通过这简单的故事情节,充分反映出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同时生活中的爱人则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不能没有感情,只是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只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感情生活才是人生中快乐的组建部分。故事中的父亲由于自私的想法,导致失去女儿的后果,因此可见在感情的世界中,父母只可起到辅助作用。

二、《仲夏夜之梦》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模式中体现的特色

喜剧的语言特色可分为口语化、简洁、动作性、性格化等,在《仲夏夜之梦》的著作中,作者成功运用了比喻、暗讽的写作方式。喜剧的写作特点可明显的反应出幽默的喜剧模式,为读者带来欢笑的同时进行剧情解读。喜剧一般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会大量的运用搞笑词汇,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将读者引入到作品之中,在其后的写作中插入浪漫的故事情节,穿插出令人悲痛的主人公爱情故事,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则采用皆大欢喜的收尾写作。莎士比亚写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能够准确的抓住人们的心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浪漫的爱情充满期待,往往恋爱的过程会受到家人的干扰,因此坚定的信念起着主要作用。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在1595年完成的浪漫喜剧,主要描述了在雅典一个月夜中四个年轻人和一群业余演员的际遇,以及居住在森林里的精灵们导演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同时该著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曾在世界各地往返演出,引起观众们的极大兴趣。

(二)《仲夏夜之梦》的比喻手法

该著作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对照的写作手法贯通着整篇文章的写作,在表达一件事情中,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想法,这两种形式的结局通常有着明显的差别,能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与悲伤的一面在作品结束时呈现出完美的结局。莎士比亚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在主人公荷米亚与莱桑德身上,生动的表达出强烈的单相思却得不到对方回应的一种极大痛苦。暗喻的应用在整篇著作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暗喻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反映出现实的真实性,在该剧中父亲极大程度上反对荷米亚的爱情,作者通玫瑰缺少雨水会慢慢凋谢的比喻,成功的将爱情的重要性呈现在观众面前,爱情比喻为玫瑰,玫瑰是浪漫的象征,而将雨水比喻为爱情中的两个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只有相爱的人在一起,才能使爱情长久与美满,这种形象的比喻方式成功的反应出当今社会的爱情价值。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虽说莎士比亚与张爱玲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纪当中,但两者对爱情具有一致的观念,在感情的世界中,你总会发现总有一个是适合你的。两人在相爱的过程中,浪漫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的演变,如今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逐渐减少,呈现出男人对女人更多的关爱,女人同时也成为感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仲夏夜之梦》中的对语模式

莎士比亚成功的将对语模式的写作手法运用在其创作中,对语模式主要是指在文中运用更多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充分的体现出对语写作手法在整个文章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对话,能够直接的反应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在以往的写作中经常借助他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中,以人物直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使读者更深层的体会到故事的核心思想,这种写作手法能强烈的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及情感,在整篇著作中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反讽手法起到极大作用

反讽手法经常被运用的文学创作中,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过程中,莎士比亚大量的运用了该写作手法。反讽写作手法不能从字面上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表现出讽刺的意义。在《仲夏夜之梦》主要是通过笑声和眼泪来体现讽刺的概念,莎士比亚在文中许多地方都会写到脸上洋溢着笑声的语言,但是许多的笑声并不是真实的,许多笑声的背后夹杂着心酸与心疼,伪装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外界的人以为是高兴而产生的表情,殊不知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种写作手法的应用,使作品提升了内涵。

三、莎士比亚喜剧的鉴赏

(一)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仲夏夜之梦》的创作,其主体主要是歌颂爱情及友谊。在该剧中作者成功的塑造出为了获取爱情,青年男女敢作敢为的高尚情操,不仅具有率真的性格,并且具有机智的头脑,敢于和传统观念挑战,追求理想中的浪漫爱情。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故事多发生在美丽的城市中,不但具有异国风光,而且具备异乡情调,对浪漫故事的发生成功做好铺垫。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浪漫并且持久,对浪漫发生的地点也充满不断的幻想,莎士比亚成功的抓住了女性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时候,会选择美丽的恋爱场景。

作者善于利用误会与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变或设圈套、开玩笑的手段,人为的制造出一些离奇曲折、变换莫测的戏剧情节,运用滑稽可笑、逸趣横生的爱情对白,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使故事情节显得生动丰富,使观众在自然欣赏作品的同时,切身实地的融入到故事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滑稽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可提升生活质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在生活中应该摆脱工作中的状态,为对方带来欢笑的同时,提升着生活质量。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夹杂了经典的人物对白,人物对白主要是通过搞笑的形式进行表达,真实的展示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操,为该剧成功的添加丰富的喜剧特色。

(二)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成功的添加了幽默风趣的独白,独白可直接的反映出个人情感。在创作独白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风趣的写作方式,在经典的对白“美满的爱情,使斗士们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成功体现出莎士比亚幽默风趣的一面,斗士们需随时保持着紧张状态,而拥有爱情可使人的心情愉悦,体现出爱情在人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歌颂一直贯通在整个剧情之中,通过婉转的爱情歌曲,浪漫的爱情环节,充分的表达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幽默和谐的语句贯通着整个戏剧,人们在观赏剧情的同时,被剧中风趣的语言而吸引,充分表明莎士比亚在喜剧方便独有的天分。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同时也经历了悲剧与喜剧过度的时期,喜剧的创作成为莎士比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仲夏夜之梦》不仅营造出浪漫爱情氛围,同时又具有风趣的语言结构,文章通过运用大量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见解。这部作品同时也歌颂了浪漫的爱情生活,表现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陈思颖.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点[J].考试周刊, 2023,9(06):569-547.

[2] 田俊武.《仲夏夜之梦》体现出莎士比亚的喜剧观[J].喜剧大学,2023,8(02):210-320.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第2篇

1、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2、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士;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3)04-0363-01

1 关爱病人是防范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举措

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护理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信托的关系。病人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护人员。因此,医护人员对病人负有重要的义务和职责。护士为了履行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要求护士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以人爱之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差错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对病人的冷漠、缺乏责任心造成。例如:当输液时,护士不注意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错将75%的酒精当成生理盐水为病人输液,在输液过程中,不及时巡视、观察病人,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给病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由此可见,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精细的艺术,护理工作者就是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委屈,我们必须要有很强的忍耐力、自控力和进取心,时刻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护士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才会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做到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防止差错事故的关键

护理道德修养是衡量护士是否能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工作虽然是具有群体性。但护士的班次是二班倒或三班倒,更多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有时是在病人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各项操作是否正规,全凭护士的道德、信念及责任心,就可能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尤其是午班护士或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时,护理差错发生率较高。有些护士思想不集中,做治疗时心不在焉,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只对床号不对姓名,均是差错事故的隐患。因此,护士在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为病人打针、发药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要坚持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样病人就不会因护士的违规而受到损害。

护士的任何一项处置或决策都可能与病人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有的护理决策需要护士单独做出并执行,并且要对护理决策采取的决策负责。护士是病人病情变化的第一观察者,尤其是病人出现病情危急的关键时刻,当医生未到之前需要护士能做出准确、果断的判断和准备工作,应付各种突变,以保证的抢救成功。这种决策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作出,如果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采取错误的行动,造成差错事故。

3 医护配合是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环节

护理工作是医、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执行护理工作的护士处于医、护、患三者之间,是医生和患者的中介。在护理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病人、护士及医生的良好合作,例如在操写医嘱、输血等操作中需要两个以上的护士核对,要求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防止差错的发生。若缺乏良好的合作会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医护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要共同为病人的生命负责。如果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变化有自己处理不了又没有及时通知医生也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医护人员之间可以通过学习和督促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为防止由于业务水平不过硬而导致的差错事故提供方便。

4 提高思想认识,保证病人安全

护士对待差错事故能正确认识,要及时汇报并采取补救措施,要勇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如实书写记录,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为护理差错的定性提供法律依据。一旦发生差错事故受损害的是病人生命和健康;如果护士为了逃避惩罚而有意隐瞒,有进一步损害了病人的知情权,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差错事故有利于护士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有利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这样不仅可以使当事人及全体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有助于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由此可见,护士的工作素质决定着护理事业发展水平,为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更好的保护病人,需要护士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第4篇

[原文]

鼙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不以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

真丹士都应该知道性命双修之理,可以说,性命双修是丹道的核心内容,任何不要性命双修的修炼方法,都不属丹道范畴。修命部分,包括调后天呼吸、伏气、采药等炼气息方面的修炼内容,也包括火候的调炼。修性部分,包括坐禅修静,调后天识神为先天之神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修德积善无为处事的德性。修炼中之性与修功外日常生活之性相辅相成。

这段主要讲的是精神意识修养,也就是修思想意识和道德。

何谓“鼙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凡是盲人,听力都特别强;凡是聋人,视力都特别好。这是因为盲人看不见,了解外界事物,全靠耳朵;由于精神不分散,完全放在听力上,所以把听力锻炼的特别强。聋子听不见,完全靠眼睛去了解外部事物,因为专一用眼,把眼睛的功能锻炼得特别强。一个人倘若三天三夜总是反复研究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就必然研究得万无一失。

老子说:“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丹界先哲们说:“丹经万卷,不如守一。”故老子教导修士要“抱元守一”。真丹士,修命要守一,修静要守一。即使修道德,也要专一。这就是“修除万般俗事,仅存无为道心”。只有用心于一,修真气,一修便至;想修道心,道心自生。这里须说明一点,一个一心只为个人钱财和名利的人,并且仍不用功修除,无论他怎么折腾,也修不成大丹。

何谓“心生于静,死于物,机在于目”?

“心”,即思想意识,人的一切思想无不来源于万物的一动一静之中。倘若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比如天地生成之前的先天混沌状态(当然也没有人)则什么意识也不会产生。随着万物的出现,才有了人类。因为有了万物,才有了人类错综复杂的欲望。“物欲”一词,就是因物而生欲的意思。老子说:“不可见欲,使心不乱。”如今人心,物欲横流,这都是物的作用。丹士们一旦陷入物欲流中,就难以守一炼丹了。故老子又教修士,需“不见可欲”,或者“视之不见”。唯有真正做到“不见”与“不视”,才能从物欲中拔出腿来,回到守一修丹的位置上去。而充当物欲的“中介”者,正是“目”,从物欲中抽身的助力者也是“目”。

眼睛在修丹炼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青华秘文》中说:“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役之于眼,归之于心。”《胎息经》说:“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伍柳仙宗?七日采大药》中说:“而专用眸光之功,日问用双眸之光专注丹田;夜间用双眸之光留守不怠。如是,以采之,大药自生。”想进入无为状态,必须制伏眼睛。眼不动,则心也不动;目动则心动。即所谓的“目动心摇”。为了修炼更高层次的性,一位有道之士,既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尽量少看周围“可欲”的事物。以“亡物”之法去欲归静。

何谓“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道德经》中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把万物都看成是没生命的草人,平等对待,不偏不倚,不恩不仇;阳光雨露,万物均享,普育万物,不求回报,这才是大恩。

在古代,人们认为,有了坏人,天就用雷劈。故每逢雷鸣风烈之际,大家都认为老天可能又要惩治坏人了。大家不知要惩治谁,所以都有点心存疑惧。

一个有道的丹士,也要效法天德,凡是惠及百姓作为,要做到一视同仁,无亲无疏,平等施惠,这样做就是百姓心中最大的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丹士都会认真苦修道德之性,逐渐修除凡俗一切秉性与习俗。没有了欲心,心里也就只剩下修炼“长生久视”之心了。在这种心态下,只要丹法不错,就可能成道。

何谓“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道德经》中说:“驰骋田猎,令人心狂。”《养生论》中说:“养生有五难。……声色不去为三难。”古人云:“淡漠以明志,宁静以志远。”圣真要求把世俗观念习俗修炼尽净,就是为了求得清净而修无为。愈是尽情玩乐,性功就必然愈是倒退。玩乐至上的人,他们多是既不愿意行善,也不想积德,又如何能成为法天法地,广舍不取的穷修士呢?所以,“至乐”乃丹士之大忌。

人能修炼到真静态,若再懂得并且经过不断采炼,小药很快就能修完。当大药成,并服食大药之后,整个十月期中,都要用至静状态守养。修丹过程,基本都是在静态下完成的,即使是小药阶段,倘若不修静功,药就不会生。但是单纯一味的静,不采不炼,也不行。

何谓“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谁也不知道天将在那一时干什么事,是刮风下雨,还是雷鸣电闪,谁也料不到。似乎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很自私。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它的大公。因为,它不论干什么,或刮风下雨,或打雷,或恩或害,都是一视同仁,大家遭遇是相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的大公无私。

想要炼成金液大丹,就要效法天地的大公德性。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无远无近,也就没有人事关系的烦恼了,这有利于修炼大丹。由于高层次丹士饮食(或不吃)、穿用极少,居所极简,故几乎一无所求。既然无求,必然无欲;既然无欲,自然无为常立,于是“无为无不为”。

何谓“禽之制在气”?

猛禽捕猎的成功,在于捕捉的技巧、气势和气力。

“气”就是生命,倘若地球上没有气,动植物都不能存活。道家所说的先天混沌状态,说白了就是气的世界。对于人来说,生命的支撑物质便是元气。元气充足了,生命就旺盛;元气虚亏,则生命脆弱。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对元气的消耗过程,身内元气消耗殆尽,生命也就结束了。圣人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研究出了干预生命自然发展程序的方法。根据一些丹道文献介绍,这种方法,可以使生命成倍或十几倍的延长。这个方法就是丹道的修炼方法,就是以修炼羔为中心的性命双修方法。因此,当今的人们也把它形象地称作气功。但是,丹道与社会上流行的气功是有本质上区别的,起码有缜密与偏简上

的区别。

何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老子说:“人心死,道心生。”老子的这句话,是从丹道角度谈生死。他说的“生”与“死”,是指精神意识。他认为,想要长生久视,就必须让修士一切世俗意识及习俗,统统都“死”去。身上这些东西全部被祛除后,再加上修命的同步进行,大丹就修成了,人也就很难再死了。丹道的另一个生死说,讲的是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人出生之后,便由先天过渡到后天之先天,体内尚存一点元气在肾中,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这是个元气消耗的过程,直到元气消耗尽净而生命终止。丹界的圣真们,创造了个逆修之法,倘若从中老年时炼起,一方面通过此法控制元气,使其减少消耗。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此法在体内制造元气的代用品,最后把自己整个身体变成这种代用品。即所谓的纯阳之体。这就使得“生”成了救“死”之根了。

再谈“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在丹功中,有许多恩与害互根的情况。例如,在修小药阶段,主要功夫都在炼药采药上。大药能否炼成,主要取决于采得清真之气(药)的量。老天赐给丹士一个采药机会,对于丹士来讲,这个赐予是个“恩”。但是经过不断采药,到了胎圆气满,诸征兆俱显的止火之候,就必须停止用火及一切升降采炼活动。倘若该停不停,一味蛮采,就可能发生丹倾人伤之事故。这个事故,就是“害生于恩”例证。

丹士平时须修德性,每做一件善事,心中多产生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在这种情况下,修士自身的生理功能非常良好,一切病邪很难侵入体内,元气几乎停止消耗。如此以来,生命于无形中就被延长一截。体内的这种无名的愉悦,其实就是玄关窍开,一阳生。在这种状态下,真阳之气不断涌动。但凡真修士,马上就会认出其本来面目,随即采取调采运封等手段,把真阳之气采回鼎内。这便是丹砂,是炼金丹大药的真材实料,是无价之宝。在这种情况下,丹士施恩于人的时候,是施舍,是暂时的“害”。但是,结果却换来了无价珍宝。

何谓“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不以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故,沉水人火,自取灭亡”?

愚昧之人认为,丹界圣贤级别类人物,一定什么事都能办到,甚至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但是我却冷静地从物质和人文的实际出发去看待这些圣哲们。既不迷信他们,又要肯定他们修炼的成就。一般人以愚昧的想法过高估计圣人们,我却不用这类愚蠢的想法去估计圣哲们。人们都想从圣人那里看到奇迹,我却不想从圣人身上看到奇迹。因为,他们也是人。

一个有正确修丹理念的人,他修炼丹道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搞“特异功能”。他们修丹的唯一目的应该是“长生久视”,延缓衰老。他们都会脚踏实地的去修炼。他们都知道,下不同的功夫,就会出不同的成绩,绝不会修低层次功时出高层次成绩。一个修士心里总是装满了不符合实际的过高期望,或迷信仙佛师圣鬼怪来帮助自己增功等等。结果,可能会导致人魔人幻,精神失常。或者是心理卫生出了毛病,可能做出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或者跳到深水中去修炼,或者跳到火坑里去修炼,都可能发生死亡事故。这是他们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而误入邪道的结果。或死或伤,都只能怨他们自己。老子说:“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一心走捷径,绝难得道,更不用说成道了。

何谓“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古代圣哲们的观点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只是混混沌沌的一片静态,什么也不存在。后来,从这种混沌中衍生出天地,经过许久之后,天地之间又衍生出万物。天为阳,地为阴,一切万物也都有阴阳之别。这些阴阳现象,起初是无序的。以后,随着天地万物阴阳推衍,变化,逐渐变成了有序运行。例如,每年冬至开始,阳气开始上升,到了夏至,阳气开始下降。故炼丹修气,须冬春多采,采阳气后升入穴;而夏秋则少采(因为阳气下降为阴气),要多守多炼。采则后升,降则前降。又例如,一年四季自然规律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风雨冰雪等,也循此规律而生消。

古人们不断地对这些阴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这些大自然运行规律很难被人类所左右,人类的生老病死规律也很难被人力所改变。但是大自然对于修虚无自然无为之静法,是乏缺制约力的。故,他们认为,把以修静为主的性命双修之法充实完善,用之于实修,就可能使修者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

原来,人类在出生之前,为先天之物;生后之身,为后天之先天,肾中尚存一点先天元气用以维持生命。肾中这点元气,就像油灯里的灯油,不断燃烧,逐日在减少。元气消耗殆尽之时,生命之灯也就灭了。修炼丹道的作用,一方面抑制元气的消耗,另一方面,通过修炼,使体内产生类元气的物质,以补充元气的消耗。修德性和修人静,对元气消耗有一定抑制作用。修采药、炼药的命功,就可以修出类似元气的物质。这是个逆修之法。说他是逆修,是因为此法之目的,是把后天之气变成先天之物。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何为“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近乎象矣”?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堂吉诃德》;理想;现实;双向模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3)12-0071-02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

结构主义先驱普罗普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大量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童话,完成了他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写作。普罗普先把民间童话定义为一个在时间线上展开的31个“功能”,然后提出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源)问题。他通过两个程序,一个是描写功能行为以便确定角色,另一个是把角色汇集到一起,然后精简成行动元类。依靠这两个程序,普罗普建立了行动元的最终名单,它们是反面人物、施与者(借给者)、协助者、 被追求者(和她的父亲)、派遣者、主人公(英雄)、假主人公。根据这一名单,普罗普给出了一个关于童话的行动元定义,即童话是含有七个人物的叙事。苏里奥在《20万个戏剧情节》中的思路与普罗普非常接近,他认为戏剧的情节按功能可精简为六个。

在此基础上格雷马斯认为,普罗普和苏里奥的理论都已证明,使用有限的几个行动元,便能说明微观世界的内部组织。他继承了普罗普童话功能分析的理论内核,将普罗普的“三十一个功能”、“七个行动范围”浓缩为“六个行动元”叙事模型,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它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中的客体为中心,另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反映于辅助者和反对者关系为模型。这个行动元的双轴图式①为:

二、行动元模式在《堂吉诃德》中的体现

普罗普认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追寻”,主人公总是在寻找某种东西,不管主人公是谁,也不管要找的是什么,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如果是短故事,就省去一些成分,如果是长故事,则重复一些过程。②追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堂吉诃德》文本中,主要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锄强扶弱,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为了这个目的,他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如果用行动元即功能的分析方法来看,主体是主人公堂吉诃德,他愿望中追求的客体就是骑士道。按照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理论,还应有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的赋义是利益的发送者,接受者的赋义则是利益的潜在获得者。具体到作品中,堂吉诃德完全是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要去游侠实行骑士道的,所以,发送者是骑士小说,它给予了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的动力和根据;接受者则有些复杂,堂吉诃德的主观愿望是将骑士道遍行天下,消除一切暴行,拯救苦难的人,那么接受者应该是世人。但是,他的行侠仗义客观上却是到处捣乱,使挨打的男孩被打得更厉害,让犯人逃跑、好人遭殃等,而且几乎没人领他的情,没人信奉骑士道。所以,接受者只能是堂吉诃德自己。这个关系是围绕着主体欲望对象(客体)所组织起来的,客体处在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中间,接受者是客体的获得者。按照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主体的欲望则投射成辅助者和反对者。所谓辅助者,是有利于主体对客体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力量、条件和因素;所谓反对者,是有碍于主体对客体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力量、条件和因素。在《堂吉诃德》文本中,主体是追求骑士道的堂吉诃德,那么,相应的辅助者就是由骑士小说、桑丘?潘沙及在堂吉诃德冒险过程中给予帮助并鼓励他的人,如“封授他骑士名号”的店主、公爵和公爵夫人等共同构成的。作为这个叙事的反对者则是反对堂吉诃德出行,痛恨骑士小说的人,如堂吉诃德的管家妈、外甥女、神父、参孙学士、与堂吉诃德辩论的教长等人。当然,辅助者和反对者只是作为功能性的行动元,而不是价值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堂吉诃德》的行动元模式:

在格雷马斯的二项对立结构模式中,斗争首先是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对抗。我们在确立了辅助者和反对者之后,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两个行动元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辅助者中,骑士小说是被虚构、创造出来的,说明堂吉诃德行动的依据和模仿的对象本来就是虚幻的,桑丘跟随堂吉诃德也压根不是为了行侠天下,他有非常实际的目的;店主、公爵夫人等又是为什么满足堂吉诃德的愿望呢?是为了取乐,他们把堂吉诃德当作笑料和生活的调味品。辅助者中各角色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只是装作堂吉诃德是理想世界中的人物罢了。所以,他们故意按照骑士小说里对待游侠骑士的礼节对待堂吉诃德,迎合他的心意,随他说什么都顺着他。辅助者的特点就在于他们仅仅客观上造就了堂吉诃德的游侠历程,主观上却没有帮助他实行骑士道的动机。这样的辅助者实际上恰恰是对堂吉诃德追求的反讽。故事越是向前发展,堂吉诃德的追求就越显得荒诞。再来看反对者,管家妈、神父、教长等人之所以反对和阻碍堂吉诃德的追求,出发点就是认为骑士小说宣扬的那一套不可信,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他们为使堂吉诃德头脑清醒而费尽周折,这与辅助者对堂吉诃德行动的鼓动相交织,在堂吉诃德之外构成了故事的一条暗线。主体在追求客体的过程中,始终有辅助者和反对者在此消彼长地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追求,这两者互相作用,形成一种动力学意义上的力量,推动故事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以上的行动元分析证明了作品“想象模仿现实”的特色。

三、《堂吉诃德》对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的丰富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事物应该是互相作用的,难道堂吉诃德这个主体就没有对辅助者和反对者产生反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塞万提斯的小说中,传奇的理想世界决没有被现实暗中完全破坏。它既为作品提供了叙述的形式也提供给它相当大的想象的能量。”③正是这种巨大的想象的能量使得“模仿”成为一个双向过程。

上文说过,起辅助功能的店主、公爵等人的主观意图是取笑堂吉诃德,甚至桑丘也时常在看堂吉诃德的笑话,然而,愚弄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愚弄,逗乐的、引人发笑的主体也是讥笑、嘲弄别人的主体,辅助者中的各个角色都不同程度地被堂吉诃德所转化。例如尽管桑丘常把主人当作疯子,但堂吉诃德不自觉地自始至终愚弄着桑丘,并使桑丘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现实”;堂吉诃德以骑士的身份干预公爵的生活,公爵及夫人还极力配合堂吉诃德,他们当然想象自己能够控制这个玩笑,但却在不自觉地模仿着堂吉诃德的梦想。

堂吉诃德对反对者同样产生了作用。反对者为了达到反对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融入堂吉诃德的想象世界中。例如参孙学士为了让堂吉诃德回家,两次装作骑士与堂吉诃德决斗;神父和理发师乔装打扮诱骗堂吉诃德回家等等。这些情节加重了作品的虚幻性,也共同营造了小说的喜剧效果,使得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更加模糊。

综上所述,如果说帮助者和反对者代表的现实力量既证明又瓦解了主体追寻过程的想象性与虚幻性,那么主体的能动作用则显现了想象的巨大力量,不仅是想象模仿现实,现实也在模仿想象。这样,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运用于《堂吉诃德》就产生了变化:

因此,解读不同的文学作品会使“模式”产生变化或者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透过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感受到塞万提斯独特的创作理念,进而理解《堂吉诃德》的复杂内涵。

[注释]

①A?J?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