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论文(精选5篇)

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韩国影视剧的创作十分注重呈现本国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既包括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包括与当代流行文化的结合,表现为具有民族或国家特色的文化形式,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而影视剧作为受众常见的文艺作品和信息传播载体,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元素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因此,对于中国受众而言,韩剧中的文化自觉拉近了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受众的认同门槛,甚至激发受众潜在的文化反思,提高了剧集本身的文化意蕴,避免了影视作品中后现代文化的尴尬。韩国影视剧中隐含的“源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主题模式,对人性回归和对浸润着传统道德的东方式爱情的浪漫而传奇的演绎,以及对儒家精神的新的诠释,呈现出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

在《来自星星的你》中,受众一方面可以感受韩国历史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剧中人与人日常生活中的寒暄以及主要角色表现出来的亲友、友情和爱情,“洋溢着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以及唯美精致的情调,宣扬展示了东方式的伦理价值观念”。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纠葛,在给受众强烈的现实感的同时,体现出真挚的情感滋润和人文关怀,得到受众的青睐。文化元素的铺陈同样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来自星星的你》中所折射出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迎合了受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增强了该剧的吸引力。

但韩剧中传递的文化内涵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受众面临纷繁多样的文化选择,传统的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难以取得受众认同的最大化,而文化本身在相互交流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异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的开放与自觉也是韩剧发展的必要。“从民族性到东亚性,再到世界性,是韩剧发展的几个阶段。”韩剧既要借助文化的差别性吸引受众,又需要把民族文化置于东方文化背景中以规避其弱势,既要通过文化的共性维持受众,也需要融合世界文化体现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观照。《来自星星的你》将韩剧中爱情演绎的清新唯美与西方美学中的对抗性叙事结合起来,将精致的画面、唯美的色彩、颇具感染力的音乐与激烈壮美的剧情冲突充分结合,体现出韩文化中静的民族性格和现代文明中动的艺术张力,动静相长,契合了当下受众的生活和情感诉求,激发人内心深处最原始和朴素的情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意蕴。

二、开辟多元传播,强化受众认知累积

新媒体的出现将受众的认知习惯带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接触的信息已经完全摆脱了原有信息的桎梏而呈现出衍生与发散的状态,突出表现为全和融的特点。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大众传播的原有模式,以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手段实现泛中心化的传播,信息来源、内容和传播手段都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受众主动接触和选择不同媒介形态下的不同信息,并在某一媒介信息基础上根据个人意愿实时跨媒介搜索和获取信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信息不断整合相融。在多元传播之中,同一或相近主题信息不断强化对受众的影响力,通过认知累积使外界信息内化为受众的自觉意识。

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势能是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有效性正是取决于背景文化(体)对对象文化(体)积累的文化势能的大小。提升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效果必须努力扩大和积累背景文化(体)的文化势能。

我们考察整个人类不同文化(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现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文化(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往往不是双向的对称性交换,通常情况下是以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上相对强势的文化(体)向相对弱势的另一文化(体)的信息输出为主。而且,一般情况下,相对强势文化(体)的信息输出总量和信息输出的有效性会随着这两种文化(体)之间综合实力差距的扩大而扩大和提高。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不同文化(体)之间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为什么相对强势文化(体)的对外信息传播会更有效?这对提高我们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效果有什么帮助?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实际上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泛信息传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通常的信息传播理论认为,通信(信息传播)就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联方式、一种系统现象或行为。其基本构成要素有三:信源、信道和信宿。但关键在于,信息为什么能够从信源传到信宿,也就是它能够在完全不需要任何动力(或能量)的情况下完成传递过程并被信宿顺利接受吗?尤其是作为具备强烈能动性的人和庞大的文化体系,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如果没有一种驱动力,信息凭什么能够被传播并顺利为对象所接受或认可的?笔者认为,信息传播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而任何物质运动都是需要能量的(我们姑且将这种信息传递的能量称之为信能)。不论是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还是香农—韦弗模式,或者其它如环式模式、双循环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菜恩模式等,cycrss-sn无一例外地,传统信息传播理论都只看到了传播过程及其主客体,而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信能,即信息传播的动力要素。信能正是来源于因不同文化间综合发展实力的差距带来的双方相互吸引程度上的落差所形成的心理势能—我们称之为文化势能。

那么文化势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文化势能就是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基于更强综合实力或独特文化异质性而获得相对强势地位的文化(体)对其他相对弱势的文化(体)在心理上产生的吸引、可信任和可接受程度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一个文化(体)对另一个文化(体)的一种模糊而综合的心理认可,是两个文化(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因综合实力或文化异质性而产生的相互认可和接受程度的心理势差。一个文化(体)对另一个文化(体)认可程度越高,另一个文化获得的文化势能就越大,就越容易接受来自另一个文化(体)的相关信息。文化势能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现实社会经济基础,首先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产生文化势能的现实基础。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形成不同文明程度和文明形态的文化,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对强势文化(体)和相对弱势文化(体)出现。这种文化上形成的相对强势和相对弱势必然导致两个文化(体)之间出现文化势差,从而形成文化势能。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特征也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各自文化的相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文化,使自己能够获得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可,奠定自己信息输出所必需的信能—文化势能。通常地,整体强势的文化(体)其信息输出无疑会获得强有力的心理优势,体现出信息输出的自觉和自信,而对来自相对弱势文化(体)的信息往往伴有较强的怀疑和抵制j清绪。与此对应,相对弱势文化(体)的信息输出无疑会处于心理劣势,对信息输出也通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和消极,对来自相对强势文化(体)的信息往往表现出较高程度的认可、欣赏和向往。我们将因被认可而获得文化势能的一方称为背景文化(体),对因认可别人而失去文化势能的一方称为对象文化(体)。当然,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只是相对的,因为一方面文化之间的认可往往是相互的,只不过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和领域可能会不一致,双方存在可能互为背景文化(体)和对象文化(体)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体)之间的综合实力消长和文化发展形态和速度是不断变化的,文化的相对强势或弱势地位也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转化。中国这个文化体及其灿烂的文化曾领先整个世界上千年,对外一直是获得文化势能的一方,信息向外传播和输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相对于美国文化整体上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然而中国部分特有的文化异质性对美国文化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在一定范围内也能获得相应的文化势能而取得信息输出的局部优势,而且从长远和发展的观点看,现在的整体文化弱势并不等于中国文化弱势就一直会长期存在下去。近年来世界各地兴起的汉语热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样一个文化(体)面向不同的文化(体)传播同样一个信息时,其最终传播效果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该文化(体)对其它几个文化(体)获得相应的文化势能是不同的。或者可以说,同样一个文化(体)要在不同文化(体)之间获得同样好的信息传播效果,该文化(体)必须获得相对应的足够的文化势能。一般说来,两个不同文化(体)之间文化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之间的下列三种因素:一是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的相互关系;三是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自身的文化异质性。

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比较水平是决定文化势能的根本因素。任何上层建筑都是构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也不例外。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创造出更先进文化和更高文明成果提供了必需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才能提供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更民主、更自由的社会制度体系,从而使自身文化对其它文化体产生吸引力,由此积累并形成文化势能。无论如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其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基于此的生活方式,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毕竟是世界多数人所羡慕和追求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全球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霸权,是以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综合实力积累形成的,其商业和文化对外输出的总规模和效度也显然要比中国大得多。这反映出中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中获得的文化势能差别悬殊。

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水平是决定文化势能的根本因素,但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之间的文化势能在特定时期也受到这两种文化(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影响。例如,当两个不同文化体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或政治冲突时,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或两个独立文化体之间的相互认同,甚至会导致强烈的对立,这时,即使在综合实力上明显占据优势的一方也会因此而失去文化势能,直到两个文化体之间重新形成正常的政治军事关系。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当今的美国和朝鲜,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就是文化势能受文化体之间政治军事关系影响而发生改变的鲜活案例。在中苏交恶之前,前苏联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势能,从工业品到制度体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强烈地感受到苏联老大哥的影子,但交恶之后,前苏联对中国的文化势能显然削弱甚至完全失去,中国对来自苏联的一切,带有强烈戒备和排斥倾向。

背景文化(体)与对象文化(体)的自身文化特性也会影响文化势能。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长期积累与影响,不同文化(体)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中,有的文化自身包容性比较强,容易接受外来影响;而有的文化封闭性和排他性较强,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来讲,伊斯兰文化相对其他文化来说,更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他文化很难获得对他的文化势能,对伊斯兰世界的跨文化传播显然要困难得多。相应的,朝鲜作为一个封闭性较强的文化体,美国对朝鲜的跨文化传播显然要比对当今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困难得多。

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将电影置身于传播系统中来研究,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提出:“电影的本性就整体而言,应该涉及三个方面:艺术、商品和传媒”,“电影也是一种传媒”[3]。随着电影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电影的传播特质已毋庸置疑,它以影像符号为载体,直观、可视、逼真的特点使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超其他艺术传播形式,属于高效快捷的传播媒介。有保存和传播价值的电影会被各类档案机构留存,成为电影档案。电影档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有效的文化载体之一。每部电影都可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缩影,它作为承载文化的媒介担任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它可以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行为方式、情感抒发等人类共通的交流信息和情感表达手段,在较大程度上跨越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造成的语言和文字上的沟通阻碍,建立彼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换言之,电影语言是富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更易于被观众所理解和接纳。即使是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通过电影赋予的审美体验,观察和感知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信息。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物。“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4]。鉴于电影影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递和跨文化传播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影档案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并由此充分挖掘电影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行动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了电影在传播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也为电影投身于跨文化传播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实践中,电影档案机构已逐渐显现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保存电影影像资料,而是与时俱进地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努力作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也不断加强合作,建立国际间的联盟组织,以交流彼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和做法。

2.1组织电影展映和观摩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影保护事业的先驱、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朗格卢瓦和瑞典评论家林德格伦引发了电影档案馆的首要职责是保存电影还是促进电影文化的争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空前频繁,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纷纷将电影作为文化媒介来推动文化传播进程。电影档案馆通过展映电影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主动参与的积极作为。通过电影展示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成为了电影档案机构的一项主要活动。展映途径多为创办各种专题的电影节和展映文化活动,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受众创造机会去接触和体验视频点播或商业院线根本无法获得的影片。

2.2开展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档案馆除了电影展映,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文化研究活动。一方面,针对展映电影组织各种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电影制作人及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引导受众更加透彻地认识和了解电影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帮助受众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电影协会针对本国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电影文化活动,包括电影工作坊、讲座和展映进课堂等,甚至设立了儿童电影馆和电影俱乐部,播映经典电影、短片以及纪录片。这种从小抓起的电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接受能力,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储备跨文化传播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电影档案机构用自己的出版物和网站宣传资讯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开展相关的电影学术活动,鼓励科研项目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功效等的研究。可见,如今的电影档案机构,不仅是电影文化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电影文化项目与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电影文化的教育者。

2.3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电影档案机构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电影文化交流,也广泛参与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和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盟会议,不断增进互助合作。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一直以来延续他们的贷款项目来资助国内外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的成员机构开展公开电影展映活动及保存项目。越来越多的电影档案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电影节或电影展,宣传本土电影文化的同时,体验和学习他国电影文化。202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参加了7次在其他国家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挪威电影协会除了参展国外的电影节和电影文化周之外,还将大量的附有法语字幕的挪威故事片在法国巡回展映一年;英国西北电影档案馆则是在法兰克福、奥地利林茨以及中国广东艺术博物馆参展影片;韩国电影档案馆在哈佛电影档案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行韩国影片展映。共享电影档案资源。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借用影片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例如,东京国家电影中心在一年里借出128部馆藏影片用于38场国际电影节等的展演活动;中国台北电影档案馆借出18部馆藏影片给11个国际组织机构用于展映。“电影保存的实质并非保存电影胶片甚至活动影像本身,而是保存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记忆”,“藏和用是高度统一的”[5]。基于此,如今的电影档案馆已经跳脱单纯保存电影档案的功能局限,正充分发挥电影的文化媒介功能,通过国际档案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利用丰富的电影馆藏资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将电影作为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证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以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3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在参与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影本身以及档案管理方式的发展变革,各国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不断更新技术,以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字化存储工作十分艰巨。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档案机构的展映活动需要依托于良好的馆藏和存储。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电影档案组织在保存上全面革新。事实上,数字化浪潮一经出现,就开始冲击电影制作领域,电影被迅速数字化,放映机构也转为数字投影,大部分35毫米电影拷贝逐步被弃用,电影档案机构在守护传统胶片的同时不得不直面新物质媒介,电影存储系统的全面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保存影片,需要电影档案机构在技术研究和试验中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如此庞大的改革工程,即使是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电影档案机构也会觉得棘手。在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FIAF)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认为,“NARA目前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升级基础设备和存储能力,不仅要将大量的历史记录数字化,还要创建比以前更大的文件夹(2K、4K、HD、SD)。虽然影片保存实验室能够实现馆藏的电影数字存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网络和存储环境,我们也只能保存HD格式的拷贝。”

可见,更新现有的存储功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从而保障跨文化传播中展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次,人力缺乏。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电影文化研究的人才储备较为欠缺。电影档案机构开展的各种推介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展映、论坛和讲座需要大量从事电影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电影档案机构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这上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数字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中。为顺应数字时代,电影档案机构必须配备相关技术人才,更新机构内部的数字及网络技术。电影档案机构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帮助创建健全的网络环境以顺利与国际接轨,接受和传输最新的跨文化传播信息,从而实现国际电影档案组织间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再次,预算经费和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也是电影档案机构需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胶片保存本身需要较高昂的费用之外,数字设备购入、维护与更新也是需大量资金。另外,人才培养、电影展映、专家聘请、网络建设、刊物出版以及交流活动均需资金支撑。从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的经费来源大多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拨款,在数目上不尽相同。当前,电影档案机构大都遭遇资金预算紧张的困境。资金不足使电影档案机构在应对挑战时力不从心,相关的文化传播交流工作也受到较大制约。

4结语

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通俗电视剧电视作品的引进跨文化传播

通俗电视剧反映世俗的生活和世俗的情感。它的产生是有多方面背景原因的:1社会开放:大众文化的通俗审美特征更多的要求电视剧能以其娱乐功能,调节紧张情绪,舒展其生命力。在这种特定的精神要求下通俗剧应运而生。2经济影响:通俗电视剧更具有商业价值,更宜于推向市场便于大众消费,有较强的商品属性,使它能够在文化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对高雅电视剧产生挤压甚至于排斥。3电子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其更易于传播,从而产生更广大的受众面。

一、通俗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

1.故事性与语言性以“讲述一个故事”来满足大众想“听一个故事”的愿望,《绝望主妇》用一个死去主妇灵魂的叙述作为旁白,引领着每一集的故事推进,他居高临下地用既甜蜜而又讽刺的声调把生前亲人、朋友的故事描述给电视观众。对于语言的运用,它更鲜明的体现了与国内通俗电视剧的不同。在媒介的传播中语言和文字,图画一样都是一种符号,而非事件的本身,是人们摄取外来刺激,通过思维赋之以形式,最终受众再对其进行解读。《绝望主妇》的语言特点就是直接明了,用最直观的方式刺激受众的听觉,以加强感染力的。举儿个例子来看一看:加布丽尔·索利斯是剧中一位离不开金钱的主妇,她说:“我试过从贫穷中找快乐,可根本找不到快乐。”这句话相信应该表达了当今社会众多人的心声,在大家还在含蓄的表达“金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时,剧中人物却一语中的,与中国许多电视剧中“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主题相吻合,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让人大呼过瘾。不仅如此,美剧的语言直白的涉及到中国电视剧不敢随便谈论的话题,这与文化差异有关,我们将在后面谈到这个问题。

2.情节性与人物性。与情节紧密联系的是人物形象,《绝望主妇》以四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主妇为主角:离婚的单身母亲苏珊·梅尔一心要寻找忠贞长久的爱情;曾经的职场女强人丽奈特·斯加沃现在的生活被四个顽皮到令人生厌的孩子完全占据;布丽·范德坎普以强硬的铁腕风格治家,事事追求完美,直到发现丈夫居然有了外遇,她对整个家庭的统治开始走向土崩瓦解;加布丽尔·索利斯年轻貌美,丈夫富有,房子豪华,但是这些无法填补加布丽尔心灵的空虚。四个女人的故事个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她们是相同的:“绝望”笑容背后“绝望”的生活,现实的观众也在她们身上找寻着自己的影子。生动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故事情节有机地浑然一体,确实构成了通俗电视剧对受众的主要吸引力。

3.通俗性与时效性。通俗与高雅对立,它以其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占有广泛的市场。当红明星的加盟和热门话题的探讨使制片商最大的卖点。该剧中美女、隐私、丑闻、谋杀、探案等热点元素应有尽有。比起曲高和寡的高雅电视剧、自然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大众性与受众性。通俗电视剧是大众的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电视剧都要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相反,它的大众性应该是以类型丰富和风格多样来获得更多的受众。美剧的受众应该是广大的年轻人,他们乐于从网络上获得更多外来文化的信息,并且永远站在风日浪尖引领着这种文化。《绝望主妇》不仅以女性婚姻观为主题获得了主妇的追捧,还因其与《欲望都市》的相似性吸引了更多男性的眼球。

二、开放度与本土化

如今,通过网络观看美剧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央视国际部引进的《疯狂主妇》曾引起一阵观众对其语言翻译的讨论。在央视版的《疯狂主妇》中,所有关于”性”的话题被删去或弱化了,而以”爱情生活”、”卧室生活”等一系列含糊字眼来代替,如此的翻译与配音自然成为了中国”主妇”迷们的”众矢之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多年的实践中为中国电视观众引进,译配,制作了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翻译与编辑,而是要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保留开放的程度上进行本土化,通过一种传播的艺术实现更深远的跨文化交流。

1.开放的广度。引进节目的范围,节目的品种,引进的方式都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拓展。早期的港台、日本到现在的韩国、印度;改革开放初期经典影片的引进到情节性较强的电视剧;单个节目的引进到通过公司合作的整体引进,都在证明开放的广度。

2.开放的高度。整体文化格局可以划分为三类: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符合主流文化的较少,但是通过经典名著改编的影片体现精英文化很早就已经出现。不仅如此,适合大众文化口味的电视情景剧也开始出现。正因为如此,为了与主流文化相适应,并且保持作品原有的个性与民族文化,更加要求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电视在放大限度的基础上把握好尺度。

本土化是使引进节目的核心,无论央视引什么内容的作品他都不能脱离我们自身的文化,否则他将失去受众,更不能偏离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按照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去选择加工改造,并加以修饰是必须的步骤。其中语言的表述就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棘手的问题。例如在《绝望主妇》中,所有关于”性”的话题被删去或弱化了,而以“爱情生活”、”卧室生活“等一系列含糊字眼来代替,也许受众完全明白为什么会被如此翻译,但是却接受不了这般现实,倘若能够接受,相信这部电视剧也就很难在国内引来收视狂潮了。

如果说语言的表述是必须在翻译时经过修饰的,那么该剧中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则是中国电视剧需要借鉴的,用喜剧的表现形式去描述残酷现实生活,实际剧中每个人都是不快乐的,她们把自己最痛苦不为人知的一面隐藏在内心的灵魂深处。黑色幽默在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眼中拥有广泛的市场,他们以美国冷幽默来讽刺上一辈人的生活态度,并激励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活。

再比如电视剧创作的机制,美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集的结尾留下一些悬念,编剧则根据民意以及自身的灵感讲故事继续续写。这就是与本土电视剧最大的区别,电视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愿望发展,它保证了电视剧的质量也稳定了较高的收视率。所以一方面,有些东西因为本土化而被剔除,而另一方面,更多的精华因为本土化的需要而被吸收。

也许在《绝望主妇》之中很难找出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相似的东西,相信央视在引进它时也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剧中有本土化的元素,但是为什么它能在当今社会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因为差异性的文化正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迁,变得相似。

三、美剧中的跨文化传播

不同文化的接触是产生文化的变迁的前提,文化一旦接触,就会产生变化的可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人们白勺生活习惯到精神倒印,变化都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一全球化,也林各石濒域遥本我们的生活,电视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当电视行业的传播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化影响下的跨文化的交流。

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传播模式表层文化深层文化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正反映出当今的人文学者对我们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命运的关注。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的观点,其一是肯定的答案.即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并不是经济上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处境和命运也就堪忧了,这正是大多数人文学者所担忧的问题。其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因为当今世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出现全球文化的一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出现的貌似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不过是文化的表层现象,而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是不会被同化的,正如中国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并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美国人用中国生产的瓷器,美国的少年儿童用中国生产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就变成中国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