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基层党建资源思考
近年来,*县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构建县域大党建格局的目标,从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入手,通过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健全党内服务体系等举措,初步建立了基层党建网络“上下联动、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体内循环”的工作机制,产生了乘数效应,较好地解决基层党组织单体和党员个人“想做做不了、要做做不好”的难题,提高了党员的能力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给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设创业*、魅力*、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创新设置方式,整合基层组织资源
长期以来,该县基层党组织主要属于一种“单位型”的组织系统,其党建资源被相互分割,无法发挥系统效应,更遑论乘数效应。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组织的形式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同单位之间的分化、新的支部类型的出现(如“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的资源分割与类型构成多元化并存,影响了党组织的有效运作和组织职能的良好发挥。为此,该县积极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构建多样性、灵活性的组织为抓手,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相对的稳定性、一定的包容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村村联建,实现以强带弱。为有效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政策,该县在充分论证后,按照建设中心村的布局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示范引导、共同发展”的并村思路,即把土地毗邻、人员混居、自然条件基本相同,且有一定互补性的强村和弱村合并起来,通过人才、人力、信息、技术、管理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强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中心村建设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此,全县合并行政村24个,并打造出一批“班子联优、实力联强、党群联心”的村级“联合舰队”。如由原琅琚镇凤尾山村和金山塘村合并组建凤尾山蜜梨生产专业村、由原何源镇杨家村和蒋家村合并组建杨蒋蚕桑生产专业村后,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生产规模效益更加显现,农民人平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二是双重管理,凸显绩效功能。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组建涉农产业协会和协会党组织工作已刻不容缓。在组建过程中,协会中党员的隶属关系衍生出一对矛盾:如果隶属权归协会党组织,容易造成原本党员老龄化的村党支部更加“虚弱”化;如果隶属权归村党组织,容易造成协会党组织的“空壳”化。通过调研试点,该县采取“协会中的党员以村为单位,组建专业党小组,隶属权归村党组织,生产业务上接受协会党组织指导”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增强了产业的幅射带动能力。合市镇肖公村的藤稔葡萄种植业和何源镇孔坊村的水晶玻璃加工业采取这种做法后,分别迅速幅射到合市、何源全镇,两镇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藤稔葡萄之乡”和“水晶玻璃加工之乡”。
三是产业链接,发挥纽带作用。今年下半年,该县在组建工业园区党工委过程中,调整工作思路,着手在园区党工委和企业党支部之间,围绕已初步形成的机电冶金、香料化工、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四大产业,组建产业党总支,为同类企业和企业党支部搭建起沟通、交流、协调和互促共进的桥梁。
四是科学界定,实现有效管理。针对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居民的不断增加,该县根据居民数、党员数的多少及工作量的大小,及时调整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的设置,科学界定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幅度。至今已在秀谷、浒湾、双塘三个镇设置了9个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同时,对破产、转制企业的下岗职工党员,本着“便于管理、便于交流”的原则,集体转入原企业所在地的社区党支部,大力实施社区流动、下岗、离退休党员“安家工程”。通过强化社区组织建设,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通过夯实社区阵地建设,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通过规范社区制度建设,解决了有章理事的问题。
二、启动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资源
就*县而言,多数条管部门、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阵地建设较为规范,而企业单位(特别是新经济组织)、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较为缺乏,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则千差万别。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启动共建共享机制,有效地整合了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资源。
一是由部门投资兴建,部分党组织共同使用的活动阵地。如由县财政投资兴建的老干部支部活动中心,面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和党史办(地方志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人体协共同使用,社会各界老龄人也可有条件使用;由社保局投资兴建的企业支部活动中心,各类企业党组织均可使用。这样做,既解决了各类党组织无场地活动的问题,也避免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是县直单位与村居党组织、新经济组织结对共建帮建的活动阵地。目前,由县财政每年安排6万元、县委组织部每年安排5千元配套资金建立了60个村居活动阵地、15个新经济组织活动阵地,并形成制度。
三是无偿划拨场所建立的活动阵地。目前,由转出下岗职工党员的县粮食局、房产开发商无偿划拨了一定的场所给当地社区党组织使用。今后,随着党组织设置、党员隶属关系的变化,这种活动阵地将不断增加。
三、建立开放式体系,整合党员教育培训资源
在当前的党员教育管理中,教育培训资源闲置与资源不足并存的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县积极推动党员教育资源配置创新,通过系统开发利用党员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开放的教育培训体系,不仅提高了教育管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了培训的质量,还降低了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本。
一是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的作用,加强政策理论教育。该县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党员队伍。目前,党员领导干部共上党课1000多场次,受教育党员3万多人;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帮扶。该县先后抽调了一大批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下乡服务队下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开展实用技术帮扶,县委组织部、县委人才办以及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工作档案和考核制度。同时,县委聘请12名有技术和经营专长的人员为县“双带致富”工程顾问组成员,提供决策、经营、项目和技术“一条龙”服务。各乡镇在推进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工程中,注重将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吸收到联合体中,面对面地向农村党员指路子、教法子、传技术,不断提高其“双带”能力与本领;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作用,加强“争先创优”教育。在组织深入学习吴仁宝、王乐义等先模人物的同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培两带”的工作要求,评选出“双带”村党支部、“双带”村党支部书记、“三民”好干部等不同类型的先进,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农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的作用,加强对党员群众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是组建区域性的培训基地。围绕黄栀子、藤稔葡萄、蚕桑、*蜜梨、南丰蜜桔等特色产业的建设,该县组建了6个全县性的专业示范服务基地。同时,将县环宇职业技术学校和县一中的多媒体教室,整合成全县性的农民工党员培训基地和电教基地。通过对上述资源的统筹安排、合理利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效果。去年以来,该县对767名农村“两委”干部分层分类进行了大规模轮训,培训各类专业户360余人次,农民工党员280余人次。
三是开发系统性的软件资源。该县充分利用县有线电视台、“农事信息通”手机短信平台和农事“110”等网络资源,为农村党员提供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教育培训内容模式。目前,共在有线电视台开播“乡镇党委书记访谈”10期,“农事信息通”手机短信平台和农事“110”向全县2000多农村手机用户技术、病虫害信息20多条。近年来,该县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满足基层党员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拍摄制作了党员电教片12部。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中共*县委关于打造“核心党委”的决定》、《中共*县委关于开展“育英治庸”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完善关怀激励制度,整合党员干部资源
该县紧紧围绕“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关怀机制,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组织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大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一是积极落实中央“四个提倡”精神,减少村干部职数。提倡“两委”交叉任职,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目前,全县有262名村干部在“两委”交叉任职;积极稳妥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对社情民情复杂、班子不团结、缺乏得力人选、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五类不宜“一肩挑”的村先行整顿,对29个“一肩挑”的村干部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二是实行工资统筹制度,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经济待遇保障机制。县委制定出台了《*县村干部管理试行规定》,规定村干部报酬由固定报酬和绩效报酬两部分组成,总额不少于4000元。村书记、村主任固定报酬全县分为每月260元、280元、300元三个档次,副职按村书记、主任的80%掌握。绩效报酬分为每年800元、1000元、1200元三个档次。村干部固定报酬经乡镇确认后,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县财政局每月划拨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中,按相应的报酬标准直接发入村干部个人工资账户。绩效报酬在年终经乡镇考评确认后交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转移支付资金中直接发到村干部个人账户。
三是完善激励政策,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引导机制。结合“三培两带”工程的实施,该县积极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创办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至今,全县67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带头领办联合体260个,3100多户农民由此走上富裕之路。对这些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农村党员,及时调整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和推荐到涉农协会、协会党组织班子中,并在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保持一定数额。
四是落实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基层党员干部的关怀帮扶机制。该县从1993年开始,在全市第一个对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实行走访慰问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村特困党员救助基金”,对家庭中有患病人员、子女上学或下岗失业以及因遭受意外灾害造成家庭贫困的党员实施救助;自去年开始,由乡镇财政统一安排所有村干部参加了意外事故伤害险种;此外,秀谷镇党委对退下来的、家庭困难的居委会干部安排进入低保。
五是引入竞争机制,激活用人渠道。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出路和大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该县引入竞争机制,结合社区党组织设置整合,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年轻的下岗职工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进社区工作。2004年起,秀谷镇党委每年面向社会招录一批“两类”人员到社区工作,健全了社区工、青、妇、治安调解等群团组织,使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走上了社区的工作岗位,有效改善了以往社区“老婆婆、老妈妈”的干部形象,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