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论文(精选5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2篇
1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的探索性、组织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由多个单位、地区,以至多国研究力量进行合作研究的比例呈稳步上升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跨国项目和跨国论文合著的增长,为了较好地了解国内外合作情况,国内外学者对论文合著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科研合作现象的探讨〔1〕,也有少部分学者对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合著现象做了研究〔2〕;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刘盛博等对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进行分析〔3〕,陈悦等对中国管理科学合著现象做了研究分析〔4〕,国内专门针对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合著现象的研究较为少见。分析中国图书情报领域与其他国家该领域科技合著的特点及趋势,可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对1995年至2009年15年间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科技论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期通过分析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现象,揭示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特点和规律。 2数据来源 本文以1995年至2009年,SSCI收录的所有中国著者参与的图书情报领域方面的论文为基础,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情况。按照学科分类法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29129篇;按照作者单位选取中国著者参加的论文16962篇;以学科分类和作者单位为组合条件选取中国著者在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642篇,其中国际合著论文为277篇(数据于2009年12月从SSCI中抽取)。 3合著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基本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如图1)。自1996年起,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每年都在两千篇上下波动,总体趋于平稳。而相较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相对平稳的态势,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科技论文的增长相对较快。从1995年的0篇到2009年的119篇,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平均增长率为1.78,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稳步、迅速的增长趋势。其中国际合著论文的平均增长率为1.87,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加之国际合著论文在图书情报领域论文中所占的比例接近40%,有四年比例甚至超过50%,表明国际合作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外专家的科研合作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国际合著论文明显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开展国际性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该领域的影响较大,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日渐与国际研究接轨。 4合著论文的质量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效果、深度如何,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在本文中,选用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来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判。所谓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5〕〔6〕,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学科的不同论文,如果平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那么该论文的平均质量较高〔7〕。从世界图书情报领域范围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平均被引率为8.03,既高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文章6.04的平均被引率,又高于世界该领域4.65的平均水平,这几项数据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该领域文章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国际合著类的文章;从国内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高于中国所有被SSCI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如表1),说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在国内国际合著文章里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从整体上看,不论是在我国国际合著领域还是在世界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都是很高的,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的效果较好,通过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确实提高了文章的影响力。 5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科技合作中的地位是否对等可以通过合著论文中各自第一作者论文的份额反映出来〔8〕。根据在合作中的地位,可把科研合作分为主导性合作和参与性合作。主导性合作可用本国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参与性合作则可用他国第一作者、本国为参与者的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9〕。根据数据(如表2)可以发现,在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里,第一作者是我国的比例是49%,远高于所有被SSCI收录的第一作者为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水平。而且就影响力上来看,虽然同样是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影响力也高于同期被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值。再者,第一作者是我国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数量虽然在前期有所回落,但自2003年起就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基本对等,参与性合作与主导性合作各占一半,在论文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我国主导性合作的论文数量在逐渐增多,我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6合著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作者分布也是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分布,可以了解该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现状。目前,我国参与合作的机构涉及31个国家的325个机构。(1)国家分布。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参与合作的31个国家中,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为了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国家分布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我们对15年来世界图书情报领域发表的文章按国家进行分类统计,按篇数做了一个简单排序,除中国外,占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美、英等国(如表3)。在与我国合作最多的6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都是该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如图2)。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较大,跟美国合著的论文篇数最多,约占该领域合著论文的五分之一。尤其是从1997年到2005年的这几年中,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曲线的走势,随着与美国合著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2001年美方全面收紧赴美签证,这个时期赴美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明显下降,因而与国际会议相关的国际科技会议合著论文的数量也有所下降〔10〕,在图2中显示为2001年后与美国合著的曲线呈下降趋势,随后我国所有国际合著的曲线也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国际多层次合作的全面开展,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变小。如2005至2006年间,当我国与美国合著的论文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之时,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没受其影响反而呈上升的趋势。(2)机构分布。在参与国际合著的325个机构中,参与合作次数大于2次的我国机构有30个(如表4),合作次数大于5次的国外机构有11个(如表5)。国内参与合著次数最多的5个机构中,香港地区就占了4个,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香港城市学院。在此进一步对香港地区该领域的国际合著作了分析,发现香港地区参与国际合著的文章占到了我国该领域国际合著总量的42%,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是该地区国际合著文章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11〕。内地参与国际合著次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主要集中在知名大学,所涉及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与我国合作的国外的机构也主要是大学,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p#分页标题#e#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已经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局面,1995至2009年这15年中文献的增长表明我国与各国之间十余年的图书情报领域交流与合作发展速度迅猛,充分说明我国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需求十分强烈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文献质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著论文的质量要高于我国自己的论文,同时也说明经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对推动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广度,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合著论文第一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地位在不断提升,在研究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更多的该领域优秀专家参加到国际合作的队伍中来,汲取国外先进的研发经验,发挥出我国专家的优势,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我国大多数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受其政治等外在因素影响也较大。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在该领域发展水平较高的各国专家合作,开展更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参与合著的地区和机构具有局限性,其中香港地区在国际合作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之研究数据也表明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应继续加强香港和内地的内部交流与合作,同时内地专家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方面的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还有参与合著的大部分机构也只限于在自己的领域中各自为战,没有出现科研机构之间大范围、多元化的科研互动局面,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图书情报领域地区和机构之间的科研互动,促进更大范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通过其研究论文的文本解读,对信息循环理论进行综述性梳理研究,可以发现信息循环理论围绕信息、情报、知识形成了一个公理化概念体系,并高度概括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在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2-0010-03
1引言
信息循环理论是王宏鑫先生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计量学研究活动中提出来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王宏鑫先生学术研究的思想基础,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基础性的意义。但还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笔者试图循着王宏鑫先生的研究思路,通过其研究论文的文本解读,对信息循环理论进行综述性梳理研究。
2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
2.1信息循环理论概述
2.1.1信息循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础
信息循环理论来源于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计量学的研究,起始于对“信息”、“情报”、“知识”这三个图书情报学中最基本概念的研究[1-3]。它认为: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情报是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知识是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的价值。并在文献“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4]中给出了一个公理化概念体系:
定义1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以及关于这些的陈述,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性质1信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层次的信息(NI),二是认识层次的信息(KI),三是社会层次的信息(SI)。
定理1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即物质世界;一是信息层次,即信息世界。相应地劳动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物质劳动;一是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信息劳动。
定义2情报社会化的信息劳动。
定义3情报过程社会化的信息劳动过程。
性质2情报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可以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来描述。
性质3情报过程可以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性质4情报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定义4知识是信息劳动价值, 即情报价值。
定义5知识结构是人类对世界及其发展的结构的反映。
性质5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使知识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的过程情报过程。
定理2如果将同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同层次划分为波普尔“三个世界”,那么客观知识世界的结构是人类认识活动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结构的反映。
推论1客观知识世界进化与发展使其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
推论2客观知识世界是知识结构的客观化形式。
推论3诸如文献等认识活动的产品是知识(情报价值)积累的客观化形式,是信息劳动的产品,或称信息产品。
这一概念体系成为信息循环理论的基点。
2.1.2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概括
信息循环理论是基于对人类信息交流活动的考察。认为人类信息交流活动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一样久远、密切相关。早期,王宏鑫先生用两个循环图示描述信息交流活动(见图1)。
其中W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对象;K′[S]是社会的或(和)他人的主观的或(和)客观的知识结构;K[S]是人(个人或团体)的知识结构;ΔI是人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K[S+ΔS]是K[S]吸收ΔI后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表示作用与联系。(a)很好地表示了人的认识活动,但没有表示出这种认识活动的社会性;(b)很好地表示了人的社会化认识活动与信息交流活动[2]。可以将(a)看成是(b)的一种特例,所以在之后的研究与叙述中都只是用(b),被称为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并且成为信息循环理论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按照信息循环理论,图书情报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都能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理解的基础上得以解决。它有着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
2.2信息循环理论的思想基础
2.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灰色系统理论关于“世界是物质的也是信息的”论断进行分析,这就是说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一是信息层次。所谓物质是标志事物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所谓信息是标志事物客观联系的哲学范畴。于是得出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论。
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结合上述结论,将人类劳动分为两个层次: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信息基本循环图是很好地描述了第二层次的劳动,即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将情报定义为: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进而将知识定义为: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的价值积累[3]。
2.2.2卡尔?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与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
首先,对于卡尔?波普尔(Popper K R)的“世界3”理论不做多元论的理解,而是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因此信息循环理论能吸收借鉴“世界3”理论的合理内核,对信息进行分层研究[3]。
其次,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直接来源于对布鲁克斯基(Brooks B C)本方程:K[S]+ΔI=K[S+ΔS],是对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扩展[5]。后来的研究中K[S]+ΔI K[S+ΔS]统统改用K[S]+ΔI=K[S+ΔS]。更明确表达了其思想来源。
3信息循环理论的应用
信息循环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应用过程中。由于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回答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其主要被应用于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领域相关研究之中。
3.1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循环理论关于“信息”、“情报”、“知识”概念的认识,直接为情报学提供了概念基础。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启示下形成了情报的劳动观。
“情报学的哲学概括”一文[7]基于信息循环理论考察了情报学的知识交流学派、知识吸收学派、情报技术应用派、语言符号派、系统学派,认为这些学派和学说没有一个能够提供对情报学本质的完全令人满意的分析, 但都揭示了同一情报学现实的各个侧面, 而信息循环理论可以把各侧面联系起来。指出情报学起源于人类各种各样信息交流活动,并且为情报学提供了实践基础。提出劳动的两个层次的划分,确立了情报的劳动观,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4]一文基于信息循环理论,对情报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方法动力及“双律性”发生结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建立了情报学的公理化概念体系。得出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是情报学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的高度抽象化描述, 是情报学建设的基石, 是情报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概括的结论。在研究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形成了信息循环理论基本内容的简单概括。
3.2在信息计量学中的应用
“最大引文年限与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文[8]基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对最大引文年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最大引文年限”是“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通过广泛的统计数据证明了用“最大引文年限”测度“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合理性及重要意义, 从而建立了科学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可比性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评价意义。
“知识论情报测度基础”一文[9]运用信息循环理论对基于情报(信息)的知识属性的情报(信息)测度基础进行了讨论,使布鲁克斯情报(信息)测度与知识结晶学理论、“思想基因”理论形成了有机的联系。相关结论也充分体现于论文“关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研究与扩展”[5]与“关于文献计量学计量方法发展阶段研究”[10]中。尤其是从知识结晶学得出的f=lnW(t+t)-lnW(t)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等价的结论,为信息计量学的测渡论奠定了基础。
论文“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发展研究”[11]和“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研究”[12]基于信息循环理论认为:信息计量学就起源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劳动过程的实践。是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层次、层面的信息现象进行的计量研究,揭示其规律所形成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逻辑起点包括:第一层次是信息基本循环本身;第二层次是W+K′[S]、K[S]+ΔI=K[S+ΔS];第三层次是W、K′[S]、K[S]、ΔI、K[S+ΔS]。不仅探讨以广义信息论为基础的广义信息的计量问题, 也探讨整个信息循环过程要素的计量问题, 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问题, 而且包括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信息计量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信息的基本循环过程及其测度研究”[13]进一步研究了信息计量学的测度理论。
3.3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从发生学意义上回答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起源问题,图书馆的社会定位问题。信息循环理论认为:图书馆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图书馆起源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劳动过程的社会实践。图书馆的发生发展受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有其自身发生发展规律[6]。论文“图书馆观念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14]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包括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活动开展、观念更新4个基本环节,其中图书馆观念是发展的革命性因素。“观念的变革”推动着图书馆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活动的开展。纵观图书馆发展历史,图书馆观念的发展有文化建设观和社会建设观两条主线。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推进器、社会化组织环节以及社会制度安排。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定位于信息交流的中心、自主学习的乐园、文化进步的阶梯。服务艺术是实现图书馆观念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技巧,是用户正确利用图书馆的保障。
其次,由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与“解释学循环”的天然联系,信息循环理论也为图书馆学的解释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它是把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社会化的信息循环过程,看做是人类社会化的解释活动,并且把图书馆看作这一社会化解释过程的重要环节来研究的。并认为:图书馆学是以社会系统中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对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方面认识成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种系统化和理论化过程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关系;解释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引入为图书馆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和辨证统一, 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 也是图书馆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和原则。这三个层次构成图书馆学解释的宏观结构[15]。
4结 语
信息循环理论的思想贯穿于是王宏鑫先生学术研究研究活动的始终。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比如赵丹群的论文“新世纪信息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16]着重评述了信息循环理论对信息计量学的贡献,再如邱均平先生的《信息计量学》[17]高等学校核心教材也将信息循环理论的相关内容收入其中。信息循环理论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仅对王宏鑫先生大量研究论文中直接相关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性梳理研究,以期对信息循环理论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宏鑫.情报概念新探[J].情报学刊,1990(2):100-102.
[2]王宏鑫,夏传炳.情报概念的灰色模糊性及情报定义新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3):97-102.
[3]王宏鑫.信息、情报、知识的本质与联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2):24-28.
[4]王宏鑫,冯新霞,张宽福,王静.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21-124.
[5]王宏鑫,吴宏生.关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研究与扩展[J].情报杂志,1996(4):14-16.
[7]王宏鑫.情报学的哲学概括[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4):105-110.
[8]王宏鑫,张在昭,吴朝暾.最大引文年限与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科),1992(3):327-332.
[9]王宏鑫.知识论情报测度基础[J].情报科学,1994(4):38-41,74.
[10]汪苏明,王宏鑫.关于文献计量学计量方法发展阶段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科),1997(4):93-65.
[11]王宏鑫.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3(2):7-12.
[12]王宏鑫.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研究[J].情报科学,2003(7):678-684.
[13]王宏鑫.信息的基本循环过程及其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2005(10):1446-1451.
[14]王宏鑫,陶书志.图书馆观念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J].图书馆建设,2023(2):6-9.
[15]王宏鑫.关于图书馆学的解释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91-95.
[16]赵丹群.新世纪信息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4-18,82.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 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刘换成,电子政务时代的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1 图书情报的发展
(1)勃兴时期。科技历程进步推动的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大学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的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以谢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释图书馆的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增加了经验气息,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的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的发展规律,世界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的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3)发展与变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商业化信息机构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信息处理计算机化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以往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建起馆舍,并大量购买文献资料,而这需要的巨大投资与信息服务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信息服务基本由政府或慈善机构出资承担下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服务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4)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的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建设理论彻底摒弃了自给自足的思想和文献收藏的整体观念。它推动了文献共享的进程,确立了资源观念和特色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电子图书馆的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的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的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的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的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成形,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的整体意识,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2 网络图书情报的特征
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密切结合是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学情报研究的革新与发展受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信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信息的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的和线性的,而是数字化、非线性的。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等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2)网络情报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信息组织的网状化。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反之社会的进步又促使信息生产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费、外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的好例子。网络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围体、虚拟空间等。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要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是不够的,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加工,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的组织形式从原来低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状方式。
(3)信息检索智能化与网络图书情报传播的网络化。目前,传统的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趋势。网络图书馆的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类目浏览。网上知名的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的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正确、准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来解决。
3 网络图书情报的发展趋势
(1)规范化的受控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当自然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的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的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的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不断发展的空间。面对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的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的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2)分类语言主题、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结构、功能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的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的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类目)、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的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的运用。
(3)自然语言技术将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自然语言与情报语言的一体化,但并不排斥自然语言检索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在一个检索系统中可以并行使用情报检索语言和自然语言,称之为“混合系统”。也有一些检索系统独立使用自然语言检索,称之为“自然语言系统”。自然语言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包括吸取情报检索语言的控制技术,同样也可在检索技巧上优化。
(4)情报检索语言电子化、网络化。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的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的工作量大量减少,而且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的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不断完善并已实际应用。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的历史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大的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天。也就是说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强大的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的前景。
(6)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的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4 中国网络图书情报的现状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