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精选5篇)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一、绪论

综合管理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业务过程集成在统一的数字化系统中,通过系统加工、整合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了解各类业务中的信息,以便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2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员工信息化的知识基础薄弱、企业管理和生产环节中缺少管理信息化支撑,导致存在着信息不充分、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信息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以企业行政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市场客户管理、物料设备管理等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梢。

三、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本文设计的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企业日常运转中的行政事务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技术管理,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等,并且各个业务管理在系统中实现高度集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通过系统数据中心的建立,使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处理实现自动化,充分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准确流转和共享,很好的保证了业务数据的唯一性和安全性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管理手段。在设计时既考虑了系统本身的功能实现,也考虑了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关系和整合,在系统设计时充分体现以下思路:

1、 减小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成本,做到能解决企业最急迫的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集中解决信息化的关键业务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旨在以信息化手段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业信息化。

2、 以系统集成为手段实现组织协同和信息整合

系统以业务表单执行控制和管理实现日常业务的协同,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协同。,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通过标准数据交换接口与第三方系统交换信息,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系统设计为一个综合的信息工作平台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界面完成不同的工作,得到与他相关的任何业务的信息,成为组织协同管理的工作平台和工具。

3、 业务状态及时跟踪

企业用户可实时跟踪一个业务流程的进展状况,查询录入单据在流程中的位置,以便及时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另外系统还提供流程的可定制功能,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变化。

4、 良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对企业管理的适应性

系统全面支持XML、SOAP、WEB SERVICE等当前受到普遍支持的开放标准,这就保证了系统能够与其他平台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等相互交换数据并进行应用级的互操作和互连性。

系统企业的实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特色。系统规范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综合管理系统适应企业管理特色的双向过程,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模块之间的低耦合度,使得每个业务模块的功能即可单独实现并扩展,也可与其他模块良好集成。

四、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整体可以分为四层: 底层平台层、技术支持层、核心服务层、企业应用层。整个系统主要流程以项目为主线,将客户、市场营销、生产、物资供应等业务联系在一起,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流程以及系统功能。系统依托企业运营总体流程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划分。具体功能如下:

1、日常办公

为日常办公提供方便的个人日程安排与提醒、工作记录、通讯录等功能。

2、人事管理

提供企业各类人员的职工档案、家庭成员、工作履历、学历、职称评定、奖惩、聘用、调动、解聘辞职、离退等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和图形显示,还提供考勤和考核管理功能。

3、设备管理

实现设备信息库的建立,设备前期的选型、采购、安装测试、转固;设备转固后的移装、封存、启封、闲置、租赁、转让、报废,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维护、保养情况记录。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台账查询、报表功能。

4、物料管理

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采购、库存和物料供应商的有效信息化管理,规范业务用料流程,衔接好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

5、库存管理

采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库存量动态,实时记录入库、出库的物料详细信息,提供库存情况查询、盘点、报表等功能。

6、标书管理

对企业招投标书基本信息的管理、招标书相关文件的管理、招投标资料的归档、招投标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费用管理。

7、合同管理

对企业多种合同分类管理、合同相关资料的归档、以及对合同执行流程的控制以及合同资金计划的管理。

8、生产管理

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任务的管理纳入系统,及时跟踪并及时安排生产任务、组织物料采购,以提高生产效率。

9、客户管理

提供分类管理企业客户,记录客户需求,提供售后服务管理,总结售后服务中的各种问题等功能。,中小企业信息化。

10、档案管理和报表管理

对需要纳入档案管理的各类实物(含纸质)及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及相关数据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化,对企业各业务过程产生的报表作统一管理,提供报表生成、查询、打印等功能。

五、结语

本文以一般的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企业信息化需求,减少信息化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为目的,设计了适应一般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的核心业务纳入到系统中,能有效解决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及时、效率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狄小龙.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实现途径管见[J]2009,中国管理信息化12(2):67

[2]李劲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方案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8:97-98

[3]胡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投资,2009,2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 运行模式 控制机制

本文的角度由系统、控制论出发,将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看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用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方向指导,来探究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模式,并对各个运行机制的不同阶段进行阐释,以达到建立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有效控制机制的目标。

1.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1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是196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的。这个理论是以产品生产技术存在的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其生命周期以及产品对贸易格局有何影响。他的观点是,制成的产品和生物有同样的生命周期,都会经历创新、成长、成熟、标准化和衰亡期这五个重要的阶段。所以,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也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当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变革的步伐时,就要将加以更新和改进。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这种循环被称为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

1.2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行模式

煤企的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是由三部分构成,即信息化标准、信息化标准的主客体及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实施环境。主要包括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标准运行模式以及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制这三部分。根据这一定义,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及更新环节。

2.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制定环节

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制定是指煤炭企业中,信息化标准从调查、研究、具体拟定形成草案到形成并批准的阶段。这个过程的形成具体需要六个步骤:调研并收集可用资料阶段,起草该标准的草案阶段,形成标准送审阶段,标准审核阶段,编制标准上报批稿阶段以及批准阶段。最终确立的标准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分支标准管理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大的标准管理系统。其中涵盖了总体、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基础、系统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各项标准。各分支体系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逐步确立了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现如今的煤炭企业中,企业的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形成一般是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的: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在局部到整体这一模式下,应根据企业当前所需, 制定出急需的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如数据元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也就是所说的信息资源标准;还有就是象网络、应用技术支撑平台、信息安全等这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 从而形成煤企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标准。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系统应用及管理应用标准,用来形成总体标准及煤炭企业较完整的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

3.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实施环节

煤炭企业中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实际实施尚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煤炭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上去, 不能积极地参与信息化标准管理的实施,以致无法确保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实施;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及意见应当如何进行反馈,才能利于对标准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及完善。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的是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参与和反馈机制。

3.1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在实施中的参与机制

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如果在煤炭企业中只被少数人使用, 则这少数的人不但要担负数额颇高的运行成本,而且信息和经验也只能和数量有限的人进行交流和使用,这就使得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实施无法达到最大效用。而随着使用标准的人数增加,这种并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经济的现状将得到不断改善,所有的人都将通过标准的使用而从中获得更大价值。

3.2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在实施中信息的反馈机制

在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与预期相违背的情况时,这一信息将会及时反映给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制定者, 这有利于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及时修正与更新,这样的反馈控制就是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负反馈控制机制,也称做闭环控制。当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实施状况一旦输出,就不再进行反馈的控制机制称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开环控制机制。开环控制要求的精度极高,并且不可以发生扰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否则将很难达到标准控制目标。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会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不可以采用开环控制机制,而应当选用闭环控制机制作为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反馈的控制机制。

4.煤企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的更新环节

当制定出的信息化标准被企业应用于信息化发展的实施中时,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不会及时地反馈其需求,而当信息化标准在实施一段时间以后,使用者才会产生新的需求,在此期间,信息化标准的实施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如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变化,信息技术革新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些变化都会使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不再适应应用信息系统的人的需求,从而会萌生对此标准加以更新的想法。而更新后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会更加完善,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本文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都分别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借助生态因子概念,将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因素作为匹配生态因子,即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不仅与两个生命体有关系,而且相互发生影响和作用,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匹配生态因子初步框架提出

“匹配”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意思,它既是数学语言,又是计算机方面的术语,其含义复杂多变。匹配在管理学相关理论中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理论上是两个相关变量的相配关系,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中,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信息技术如何以及何种程度影响企业绩效,先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接受理论、任务技术适应理论、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企业信息系统成长、信息系统生态位、战略匹配模型【3-41、企业组织文化和惯例、人-信息系统交互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形成战略匹配模型、技术接受行为模型、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等一些成果[5-61,为信息系统成功支持企业组织提供强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对信息系统和企业组织之间战略匹配进行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逐渐将匹配思想融人理论构建中,特别是技术本文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是在分析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对象特征变量前提下,两个对象的特征偏离程度,匹配不仅包括同一时间点特征之间横向匹配,还包括不同时间段前后阶段之间纵向匹配。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只有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相匹配时,信息系统就可能被企业所采纳,同时企业管理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最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否则反之。为了更加全面认识和引导两者之间匹配走向,结合匹配相关理论本文从生态视角来研究信息系统中的匹配问题,借助生态系统思想分析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即将匹配生态因子作为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的变量,并识别出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为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模型构建打下基础。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战略匹配模型等相关理论,对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的主要因素进行透析,从环境、战略、架构、业务流程、惯例、沟通等六个方面对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影响因子进行分类M,形成如表1所示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初步框架。

3匹配生态因子体系构建

3.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相关数据,然后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整个问卷设计和调查的基线,对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生存环境、战略、架构、业务流程、惯例以及沟通等六个方面对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的影响[91,特别是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研究现状基础上,对调查目的有一个统一和清晰的认识基础上,通过通俗易懂问卷的形式获取调查数据。

3.2数据分析

针对以上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因素的分析,根据需要获取信息设计调查问卷[101,通过对常州地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整个调查发放350份调查问卷,一共收回320份,剔除不合格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7分,回收率为87.7%,对收集307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总量表CroMach'.w系数达到0.835,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过程中环境因素、战略因素、业务流程因素、惯例因素信度分别为0.858、0.760、0.839、0.589,表明设计的调查问卷总体上是一份可靠性较好的问卷,而且影响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管理会计信息化虚拟价值链

1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必要与根本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大分支,也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主要由计划与决策管理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管理会计组成。在传统工业时代,管理会计的界线与定位比较清晰,相关的制度设计较为稳定与直观。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发生了诸多的变革与挑战,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等等颠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假设的新概念与现实,不断在瓦解大量传统理论的根基,重新认识与定位管理会计系统是必要的。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Jean-Paul Sartre认为“行为决定存在”,从哲学上而言,任何事物都是会幻灭的,所以内容的存在在本质上而言是虚幻的,所以想要让内容反映出来就必须通过行为让内容显现,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说的行为决定存在。而当代的管理会计运作最不同于传统的主要行为,就是信息化运作模式,这是要比管理会计在内容上创新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化行为决定着管理会计在当今时代的存在本质,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主要就是依靠其信息化的表现而言。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特点,本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分别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价值链、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这三个角度,从大、中、小,从宏观到中观最后到微观三个层面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2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nald H. 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本质是将一部分外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之后,这些被内部化的交易行为在企业内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该行为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

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组织中的经济学理论的定位应当是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如果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运行,造成了企业内部事项发生时的搜寻成本、议价成本、监督成本等等交易成本徒增,则该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定位是有悖制度经济学原理的。而且从经济学理论看,考虑机会成本比沉没成本更有意义,机会成本是管理会计作出内部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降低交易成本与关注机会成本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理论立足点。

3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企业价值如何创造?Michael E.Porter(1985)提出价值链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他认为企业是一个集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及辅助产品的一个合体,这系列活动归集为一条条价值链为买方提供可交换的产品,即价值。该理论虽被普遍推崇,但由于它太局限于有形产品,于是学者Jeffrey F.Rayport与John J.Sviokla(1995)提出改进的虚拟价值链理论,该理论兼顾有形与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指指传统的价值链理论中的物质资源,无形价值则是指基于市场的信息资源,这些由信息产生的增值被独立出来成为虚拟价值链,形成信息竞争力。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增值载体,其根植的原理亦在虚拟价值链上,嵌入虚拟价值链这一信息价值场中,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保持与企业价值链运作的适应性与同频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仍然是依附于传统价值链进行运作,重视物质流,而基于虚拟价值链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着重信息流,现实信息的交叉性、多维性,将使得大量的信息增量价值得以被提取出来,提高企业的价值竞争力。

4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定位

从目前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阶段来看,已从财务核算进化为财务集成,再到当前的财务业务集成,早期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并不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化系统,因为它只是在模仿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的电算系统,并没有革命性的信息模式突破。但发展到了中后阶段,信息化的强大优势与功能慢慢通过信息的集成、流程的重组等革命性的手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的挖掘、处理、分析出现了颠覆传统的升级,这种升级主要体现在对业务的渗透与对管理的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绝非一个孤立系统,它是整体财务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在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业务层、核算层、管理层、决策层四个层面中,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处理信息加工的下游,定位于整体系统中的管理层与决策层。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属于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中的顶层设计。

5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定位趋势展望

人类社会运作效率革命性的提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技的突破,科技的进步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类社会的效率突破往往是由于产生了更为强大的群体协调机制,这种新的制度下,使得人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存量通过新制度的协调重组从而开发出更大的生产效率。所以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其首务不是基于科技的创新,而应当是基于上层制度的创新,是对这一制度的准确定位。

想简化理解制度的改革,可以借用分工与整合这两个维度。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资源大爆炸,多来源于分工维度的充分发挥,但经历了数几百的指数型增长,在现存的制度模式下充分开发出分工层面的效率潜力,分工与整合维度的失衡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弊端。因此,在现有或不久未来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制度应当着重于开发整合维度的效率潜力,通过跨领域整合,开发出新的社会发展源动力。

本文分别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价值链、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这三个角度,从大、中、小三个视角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形成的一个立体定位格局,其背后也是基于这种整合维度的思维,从整合的方法论去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这也是本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下及未来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1]Marshall B.Romney&Paul John Steinbar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23.5-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