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朗诵(精选5篇)

英语诗歌朗诵范文第1篇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一)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诗歌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尤其是那些选入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诗篇,通过老师准确、流利、表情的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同时,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走进诗歌的文学殿堂、

(二)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

(三)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在语文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那么有些微妙的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延伸其内涵。

二、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诗歌的音韵美也是在整齐而有变化的节奏朗读中体现出来的。要古典诗就要体现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句内的停顿节奏,以“顿”显意,以“顿”显情,以“顿”悟情。杜甫的《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情景交融。要理解诗句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将其置于节奏的朗读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字一拍一字半拍停顿,每顿延长字音,就会发现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空”二字,荒凉之境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凭吊英雄,怀古伤己,一片诗心全凝结于此。

(二)读出重音。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完足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三)读出韵脚。押韵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借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照应前后诗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类似于音乐中的主旋律,起一唱三叹的作用。这一特点只有用声音才能传达出来,适合于诵读。而且大都押平声韵,适于做字音延长朗读,能起到余音绕梁、回环往复的效果。

(四)读出声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形成了声调的高低抑扬之势,“同声相应”“异声相从”(《文心雕龙》)造成和谐优美的效果,近体诗(格律诗)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应相从,抑扬交措,声调美丽,单从语音效果上就能给人以美感。

我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诗句,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让学生逐步学会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英语诗歌朗诵范文第2篇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和背诵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教师广泛的认可,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的。

诗歌诵读又叫吟哦,吟哦好了能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反观现在的学生读诗,没有丝毫的感情介入,这与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注意这些方面:

一、要读出诗歌的节奏

读诗歌要注意断句,不能读破,该连在一起的要连在一起读。另外,注意停顿的长短,在需要长停顿的地方不做短停顿,在该短停顿的地方不做长停顿。还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这样才能使诵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二、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因此,我们读诗时要饱含感情。

要读出诗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起,“君”指岑夫子、旦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还”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需重读;“悲白发”极言人生易老,叹意浓,“悲”字应该重读。“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歌”“倾耳听”上,“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吐尽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尽显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三、要加强诗歌的背诵

诗歌背诵很重要,要注意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背诵方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之前先理清诗歌的思路,按诗歌的思路来背。

2.尝试背诵。不要读得非常熟了再去背,要及时尝试背诵,因为尝试背诵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过程。

3.分散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材料的记忆会受前面的记忆材料和后来的记忆材料的影响,因此在背诵时要分别加前缀记忆和后缀记忆。开头只受前缀记忆的影响,结尾只受后缀记忆的影响,所以开头和结尾记忆要牢固。分散记忆多了几个开头和结尾,所以记忆效果较好。

英语诗歌朗诵范文第3篇

教师姓名

邹伟

学校名称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微课名称

Mom knows best

视频长度

6分01秒

录制时间

2023.6.28

知识点来源

学科: 英语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2023部编版

知识点描述

掌握英文诗歌朗读技巧,融情于诗,使朗读优美动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歌韵律,纠正语音语调,掌握句子重音及基本的连读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够改善语音面貌,掌握英文诗歌韵律,从而能够带着感情朗读,使诗歌朗读优美动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学会怎样和父母融洽相处,培养感恩心理,促进亲子关系亲密融洽。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微课类型

朗读训练

微课用途

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亲子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然后老师分段分析讲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老师在点评过程中选择重点语句介绍朗读技巧的注意要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重音,连读以及韵脚韵律的处理。

教 学 过 程

内 容

时间

一、片头

利用图片引出话题Mother’s love.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朗读英文诗歌。

22秒

二、正文讲解

将诗歌分成三部分。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尝试阅读,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强调朗读要点并进行适当示范。

5分14秒

三、结尾

提倡学生平时多加练习英文诗歌朗诵,用心去体会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进而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25秒

英语诗歌朗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英语诗歌朗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行歌词;新诗语言;比较

新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产物,新诗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诗歌语言的转换,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并且在语言的使用技巧与组织上有很多创新。流行歌曲开始真正意义上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九十年代中后期,它从生涩开始转变为成熟,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流行范围日益扩大。现在,流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缓解人们的压力,消除人们的疲劳,带给人们以愉悦,甚至引起人们疯狂,它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本文试风格和结构两方面对流行歌曲歌词与新诗语言进行比较。

一、精炼极致的语言风格

流行歌曲与诗歌同样都是一门极致的语言艺术。流行歌曲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抒发真挚的情感,通俗易懂是其最大风格,在阐释语境上向褒义倾斜,引起听众的正面理解,这又成为歌词阐释的特殊要求。新诗追求情趣与理智兼顾,诗歌语言丰绰高深、概括性强、大度的跳跃性,其中含蓄陌生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

1.情性与诗性

情趣和意象是构成艺术境界的两大支柱。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情趣推动情感,意象形成意义。流行歌词更是一种情绪化的语言,而新诗语言在情感的基础上更加主要意义的表现,这是诗性化的语言。

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音乐与情绪的密切关系是古今中外人士经常探究的,《乐记》中所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流行歌曲的语言倾向于直观的表现感受和情绪,它所不能明白表现的,新诗可以明白表现,因为它有音乐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文字意义。诗歌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带有意义。朱光潜在《诗论》中又说:“音乐以声音为媒介,趋重和谐。诗歌以语言为媒介,趋重意义。[2]”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歌曲与诗歌在节奏把握上的不同,也说明了歌曲是偏重于情性与引导,而诗歌是偏向于意义的阐释。流行歌词的情性与新诗语言的诗性差别在这里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2.大众化与精英化

流行歌曲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歌曲。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它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能引起群众的喜闻乐见,在大众中间直接唤起共鸣。而新诗从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偏向于精英文化的文学体裁。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它不是一种通俗的娱乐,不能提供给接受者直接的审美。所以,新诗往往在一个短期不能引起巨大反响,可能会在一个特定时期才能被大众特别关注。

关于流行歌词的“大众化”与新诗语言的“精英化”,可以用文学史上关于“朗诵诗”与“诗朗诵”的理论来论证。以“朗诵诗”喻流行歌词,“朗诵诗”偏重于大众化,用功于朗诵本身,所以大众化诗歌理论一般的关于“朗诵诗”的大都涉及并特别重视朗诵本身的技巧。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吸引大众从而鼓舞大众的目的。但是“朗诵诗”不会重于从诗歌内部的艺术因素着手去丰富诗的内涵,而是强调朗诵者的技巧和现场的世纪鼓动效果。所以,“朗诵诗”最终落实到了“朗诵”上。这正是流行歌词的表现形式和目的效果。以“诗朗诵”喻新诗语言,“诗朗诵”与单纯的吟诵不同,它注重改进新诗本身的艺术,“诗朗诵”最终落实到了“诗”本身上。这也是新诗语言的特点。

流行歌词因其通俗易懂、联系生活被广为流传,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大众性是流行歌曲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形态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大步迈进,精神文明建设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时候更多的是出没练歌房、歌舞厅、咖啡厅、酒吧等等一些娱乐场所,交道打的最多的还是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的通俗化能够让人们参与到这种文化形式中来,流行音乐的自娱自乐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一剂良药,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因而成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决定着流行歌词的大众化,平民化倾向。

新诗语言需要欣赏的过程,对欣赏的层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新诗蕴含的美包括多层:人类情感联系和永恒形式,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哲学层面的思考等。新诗在语言上需要凝练深刻,片言以明百意的高度概括性。刘禹锡《刘梦得文集·董氏武陵集纪》:“片言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3]”新诗语言偏于“贵族化”,在欣赏中是需要细细斟酌的。 现在,流行歌曲诗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大量的古诗或者是现代新诗被改变进入流行歌曲,丰富了流行歌词,并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一是大量诗化的流行歌词被创作出来,这一类特别明显。在歌词的大众化推向和表现的深度方面都有突破。特别诗意化的语言,不仅能引起大众化的听觉享受,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思考。 --!>

3、口语化与陌生化

在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关于流行歌词与新诗语言的节奏问题,认为音乐性是它们的生命。新诗语言又在思想意义方面有更多的侧重,它们的语言追求不同。当代汉语言学家郑林曦先生对“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做出了区别。他讲口语化的易懂层面提升到语言美的层面,在语言学领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在探讨流行歌词和新诗语言也可以作为理论依据。

流行歌词的大众化倾向又决定着它在表现的时候多数采用一种口语化的方式。这样简单易懂,明了通俗,能够直接引起大众的情绪反应。新诗语言与歌词语言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新诗语言更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艺术,追求语言的丰绰精美,语不穷尽的含蓄。含蓄,指的就是隐含不露、言外有不尽之意。唐代司徒空的《二十四诗品》中对“含蓄”有如下定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4]”西方的“陌生化”理论也是“含蓄”的一种表现,它是诗歌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诗贵含蓄,这是古今诗人及诗论家的共识。诗的话语如直白浅显,就缺乏蕴意,不能让人回味。两者各有所侧重,形成了流行歌词口语化与新诗语言陌生化。

二、语言结构的完整性

流行歌曲是一种平民化的精神享受,叙述比较完整,新诗语言片言明百要,在结构的“整体期待”上,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流行歌词结构的整体不能靠接受期待来完成,它的结构的完整性基本上是曲调赋予的本身,这与新诗语言很不同。语不接意接带有大度跳跃性的新式语言,不仅使新诗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还促使读者以想象去联结、补充语言跳跃留下的各种想象空间。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也可以导致“懂与不懂”的差异。流行歌词大致上是“懂”的,它结构完整,表达清晰;新诗语言可以是“不懂”的,是多义的,在艺术结构上采用突兀意象,跳跃语词,复杂象征等方法,追求诗意的深度。歌曲与诗歌的渊源有扯不开的联系,在相互影响中前行。经过比较,也看到了流行歌词与新诗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给我们的阅读欣赏及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借鉴。流行歌曲与新诗是语言的宝库,它们妆点和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 公孙尼子《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2] 朱光潜:《诗论》,岳麓书社,2023年1月,第118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