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精选5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治安状况尤其会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服饰流行。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青少年的服饰流行风格会比较自然、健康、平和,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而当经济发展状况恶化的时候,的前卫、激进的服装就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大量出现,并且其流行范围相当广泛。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四个不让”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倡导和建立“四个不让”行为准则落脚点,切实解决全系统在优质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职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质量,为实现我市文化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使之成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服务质量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服务质量更优质、服务环境更优化、工作绩效更显著、工作作风更优良。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有效活动。开展“四个不让”教育,借助学习、座谈会、演讲等以形式多样的大讨论活动,推进干部职工思想转变,形成人人争当先进文化践行者的氛围,积极争创文明服务窗口。开展“四个不让”讨论,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营造“比服务、比质量、比效率、比作风、比形象”的良好氛围。围绕“四个不让”行为准则,开展技能学习,岗位练兵等活动,掌握服务人民群众的真本领,避免工作上出现差错,减少失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为民服务的良好风气,各单位要张贴“四个不让”行为准则,使“四个不让”成为每个干部职工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
2、规范办事程序。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各单位要完善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不断推进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两有两无”即“服务有微笑、服务有设施、服务无差错、群众无投诉”,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3、提高办事效率。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失职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四不”,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一个人能办的事绝不推给他人;本部门能办的事绝不推给社会;上门来办事的群众绝不推之门外。
4、完善服务承诺。各单位要采取座谈会等形式,讨论服务中如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问题,不断强化履行承诺,使创建工作富有成效。
5、树立全新理念。要大力倡导为民服务“零障碍”工作理念,凡是有利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争着干;凡是有利于提高窗口工作效率的事放心干;凡是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单位形象的事自觉干,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和谐稳定的文化服务环境。
四、方法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7月29日-8月10日)。各单位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大讨论”暨承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四个不让”行为准则的精神实质,增强职工工作的自觉性和服务人民的能力。加大对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的宣传和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自查自纠阶段(8月11日-8月25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深入查摆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落实整改阶段(8月26日-9月1日)。针对自查自纠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9月2日-9月25日)。各单位要在9月底前对贯彻落实“四个不让”大讨论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材料报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要求
1、加强领导。局成立“四个不让”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将开展“四个不让”活动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精心组织,要把“四个不让”服务准则作为推动全市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推手,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编者按]
2023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23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23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23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其次要善于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文化。将特色文化内化到旅游服务之中,成为旅游服务创新的符号,让这些创新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比如说首旅集团段强董事长领先创新的安麓品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该品牌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强调中国人传统的好客本质以及和谐、优雅、绿色的环境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以建筑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于让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体验。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申报》服饰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素有“十里洋场,衣冠世界”之称的上海,早在光绪末年,“奇装异服”已开始出现,“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心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到了宣统年间(1909-1911)已开始领导着中国服装的新潮流了。在芸芸沿海城市中。它脱颖而出,变成最时髦的大都会。“而上海装饰已稍稍露头角,且以上海扼全国之中心,并交通上之便利,其装饰颇足以风靡全国,虽北之京津,西之川汉,南至闽粤,傍及苏杭,亦莫不以为最及时之标准。”如今非常流行的“时髦”一词亦是在晚清上海叫起的。最早见于1897年《申报》,到民国年间愈叫愈响,初时只应用于服装新潮流上,后来,“时髦二字之名词,出自上海,不仅指服装而言,举凡事物莫不有时髦”,但凡标新立异、变换花样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上海人便都唤之为时髦了。
近代上海人之所以会执着于时髦,乐正著《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有所分析,“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中西并存的城市,社会开放,人员流动,生活节奏也较内地快,容易产生一种多元化的消费动感,这是其一;上海人打破了尊卑等级消费观念,受传统模式束缚较小,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消费式样,这是其二;上海商业发达,商人们以制造时髦款式、迎合时髦心理为推销之术,不断鼓动人们加入新的消费潮流,这是其三;上海人心灵手巧,制作精细,一件平常的东西经他们加工改造,就成为一件时新而精美的物品,这是其四。”而正是这些原因,也造就了上海作为中国乃至远东服饰的时尚之都。
作为上海本埠最早创办发型的华文报纸,《申报》自创刊历经清、民国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终刊,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始终对上海的华人社会深具影响。在近代中国的传媒领域,具有其他报刊不可取代的地位。《申报》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流通时间长,具有普遍性;《申报》几乎从未发生过中断现象,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接近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特别是上海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申报》“一部近代上海报刊史,等于是近代中国报刊史的缩影。”。《申报》所特的这些特点,使其作为研究近现代女性服饰传播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所以,本文选取中国时尚之都上海,选择近代报纸这一媒介,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女性服饰艺术与现代报纸传媒之间的关系,上海重要的新闻媒体《申报》是最佳取样。在本文中,我们截取《申报》1911-1935年对女性服饰的记载作为一个样本,来剖析一下《申报》作为媒体对女性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申报》中女性服饰讯息的形态主要有:服饰新闻、服饰广告和服饰评论是服饰讯息的常见载体。其中服饰新闻和广告是对服饰发展的客观记录,而服饰评论则反映了传媒与风尚的互动。
一、服饰新闻
“报纸是信息的媒介,新闻是报纸的支柱。读者对报纸的需要,主要是对新闻的需要,抓住新闻就等于抓住读者。”
《申报》刊载了有关女性服饰的很多新闻,特别是在民国初,女性走向社会,开始关注自身服饰的社会性而又无所适从时,在1912-1913年间,《参议院讨论服制问题》、《会议女服式纪要》、《国货维持会第二十五次宣讲记》相继刊出,详细记录了会议有关女性服饰的规定,包括款式和色彩,对于女性服饰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服饰广告
广告,是以语言文字、图像和其他途径向大众进行传达资讯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目的是把欲出卖的商品信息传播出去,以便引起需求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商品出售的商业动机。当时的上海,倾销外国产品的洋行林立,黄浦江吴淞口的货船往来如梭,繁华的“南北二市”销售洋货土产的店铺不断出现,金融、保险业随之兴旺。在这里潜藏了很多广告客户和读者群体。《申报》刊登广告,一方面。满足了商业信息的需求,进而扩大了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广告的收入为《申报》的壮大发展筹集了相当的资金。
有关女性服饰的广告在《申报》中时有刊载,而且多数伴有图片说明,1912年8月4日的《申报》有这样一则广告:“趋时妇女竞新妆,荷叶边兮滚满裳。梳得时新元宝髻,夜间权作枕何方。”这是一则有关元宝髻的广告,带有劝诫的意味;1915年2月3日的《申报》中刊载了有关东洋髻的广告,带有赞赏之意。关于女性服饰亦有广告刊出:“广告时装的影响:广告画里的服装与真人所着的服装出现于同一版画报上,互相映衬,互相模仿。”(《申报图画周刊》,1935年3月14日)这则旗袍广告形象地道出了服饰的快速传播途径。
三、服饰评论
报纸的评论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报纸为载体,现代服饰批评开始迅猛崛起,对服饰艺术的繁荣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申报》有关服饰评论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社评,1926年12月16日和18日出版的《申报衣服号》和《申报修饰号》专刊,是两份较为系统、全面的服饰研究方面专门论著汇集。《申报衣服号》中包括有《中华丝织物之进步》、《将来欧美服装之推测》、《美丽衣服的发源地各国的巴黎,中国的上海》、《制西装之选择》、《妇女御用围巾之要旨》、《冬令的皮货》、《服装与国货》、《改良中国男子服装谈》、《改进我们服装应有的条件》、《服装的调和》等文论;《申报修饰号》中包括有《时装展览会之鸟瞰》、《指甲美》、《女子剪发》、《修饰概论》、《点樱小识》等文论,两份专刊都配有若干幅精美插图。
此外,对于一份有着广大受众群体的本埠报纸,对于服饰的发展和变革,《申报》的各类评论文章都始终关注,譬如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本土服装的走向就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
上海《申报》在1911年11月19日率先讨论未来国民应该穿着什么,发表《服饰刍议》,除道出服装将造成身份混乱――是否抱残守缺,“应复汉式,束发于顶,卧领长袍”,抑或“断其发,短其衣,则变蛮夷矣”,更强调如果国家处理不当,服装将会造成政治社会经济混乱。也道出易服的困惑:“自古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朔易服,所以示革新之象也。今者大汉光复,发辫之物。在所必去,衣服之制,亦宜定式。国人深于习惯,本其旧见,每谓吾侪汉民,应复汉式,束发于顶,卧领长袍,是其固制。若断其发,短其衣,则变夷矣。”
当然,更多的评论还是针对女性服饰和女性服饰所展示的社会学根源。譬如:同年8月11日上海《申报》又指出:“效女学生妆饰,意在博欢新人物,而女学生效妆饰,胡为者。”“从前衣服暗分等级,非真贵家豪族,鲜有通身裘帛者。今上海龟奴鸨子无不以裘帛为常服,而一般学生更非舶来品不御。做上海人安得不穷。曹聚仁甚至认为妇女解放已沦陷于享乐主义,“所谓妇女运动。提倡了差不多一二十年,其结果资本主义的一切光明幸福全未得到,资本主义的一应黑暗灾祸,都已来临。上海小市民中,所谓学校皇后,所谓交际明星,所谓摩登女郎,所谓美丽花瓶,彻头彻尾都是一种享乐主义者。”
除了社论,有关服饰本身的艺术评论也有很多,有涉及服饰款式的“时下女子新装,领高四五寸,用荷叶边镶成喇叭口式,袖短仅及半臂,亦用荷叶边镶成喇叭口式,其他衫之周围,裙之底下皆用荷叶边镶成喇叭口式,吾不解女子身上何用如许喇叭口之多也”;有涉及鞋子的:“迨天足会起。六寸肤圆,不须迫抹,妇女皆用皮鞋,履声橐橐”。过去布鞋走路悄无声息,“昔日女子多柔顺之气,今日女子多英爽之气,昔日女子谨守闺中羞不见客,今日女子靴声橐橐马路中疾行如飞”。似乎这鞋子的响声也在象征着妇女地位的转变;有涉及发式的:“又见乌云黑髻,忽又变成元宝形状,凸出小脑后,何其不雅观”,时人机之:“或者夜间睡时可以不用枕头,将此元宝权作枕头,倒也便利。”这些评论,对当时女性服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汉服;日本和服;比较研究
前言:回顾历史发现,日本和服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并发展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一直在不断地对吸收到的中国汉服文化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使汉服文化的理念等元素有机融入在和服设计中,成为符合日本需要的特色服装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作为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其在服装文化领域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样化特点,查阅文献可知,中国汉服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一条漫漫长路,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覆盖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色服装文化即和服文化的民族,甚至可以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具备东方文化的情调。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我国汉服文化的熏陶影响,因此决定了日本的和服文化与中国的汉服文化有着一些相同之处,当然由于两国不同发展轨迹,在汉服与和服上也会呈现出一定不同之处,而这也是历史因素流传至今的最真实的表现。
一、中日文化发展的渊源
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是众所周知,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中国认为日本文化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衣钵,排除先入之见,也确实是这样。从历史的发展过程能够看出,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深入骨髓,并且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而服装文化作为总体文化领域中的一种,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的交融发展也找到了历史根源。比如历史中的唐朝,更对日本和服文化有着异常强烈的影响和冲击[1]。
查阅文献可知,在唐朝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友好往来甚是频繁,因而同期促成了相互之间繁荣的文化交流。在日本的理念中,唐朝的昌盛是伟大的,当时大量的遣唐使者和留学生都曾在中国接受各方面的教育。据相关研究证实,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说是诸多国家当中最高的,所有先进的事物,日本均会想方设法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成为自身的东西,形成特有的文化[2]。所以日本所模仿的文化都会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进行创新,变成“引我之用,用则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始终望尘莫及,比如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花魁”,日本通过元素的不断创新将自身的文化推向了国际,成为了日本的标志性产业,并以此为依靠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3]。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的动漫产业也有着相对辉煌的历史,但严重缺乏创新显然是一大弊病。日本狭小的领土迫使日本不得不通过创新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海上建造的国家,受着领土的限制,只能依靠发展科技来“强国”,比如日本的“围海造田”,排除万难将原有的全国各地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变废为宝”,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所有国家感叹[4]。
二、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的历史渊源历程
(一)中汉服文化传入日本
古代的中国由于具有着“天朝上国”的称号,周边很多小国都会为了自己需要的资源来中国上贡从而换取稀缺的资源[5]。也正是在这种来来往往的交流中,中日两国各有的服装文化也伴随来往人们开始传播和交流起来。而要说中日服装文化正式产生历史渊源的话,则要从公元三世纪说起。那时中国正处于铁器与青铜器时代,日本在受中国的影响下,纷纷引入中国的铁器、青铜器以及多种生产器械,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6]。也正是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日本文化层面的发展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期间,日本已经能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状态,同时伴随中国汉服文化积极传入日本国内,日本人开始竭尽全力的开创属于自己的和服文化,并且也非常推崇中国传来的传统汉服文化。可以说,在这时期中,中国汉服文化深深地在日本扎下了根[7]。
(二)日本在中国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和服文化
发展至隋唐时期,中国处于太平盛世,这时的中国古代汉服文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在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积极引入并积极学习和探索中国的汉服文化,在结合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始对属于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服装文化进行创作和传播[8]。当唐太宗在位期间,中日两国积极互派文化使节,担负着传播与交流自己国家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为两国之间友好、艺术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意义。其中为中日服装文化形成良好沟通纽带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对日本和服文化的形成与体系化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9]。在公元716年,吉备真备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他长达十七年的学习历程,让吉备真备充分体会到中国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在735年, 吉备真备带着的中国的汉服回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大力宣传中国多样化的服装文化,为日本的服装设计注入了灵感[10]。从这时开始,日本在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带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日本和服文化,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中日之间服装文化历史渊源越来越浓厚,同时二者也朝着带有各自特色元素的方向发展[11]。
三、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存在渊源的原因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都有着自身相应的特点,之所以使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产生历史渊源、存在连结关系,本文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原因
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恶劣的环境迫使日本人想法设法求生存和发展。而中国作为地大物博的辽阔大国,丰富的物种与资源,使作为小国的日本向天朝大国进贡从而来换取更加需求的资源。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在与中国内部各个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人员流动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类型的服装文化,来加入和填充到自己民族的服装文化中[12]。可见,具备极强限制性的地理因素,决定了日本吸取外来服装文化的紧迫性,也急需加大力度吸收外来的中国汉服理念,使日本人民通过克服困难来创造自己的和服文化。
(二)政治原因
查阅文献可知,日本的历史在中古武人执政之后,就形成了两大权威,一是天皇万世,一是幕府,随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唯权主义观念。日本人民由此对至尊和至强有了认识,允许两者同时存在。尽管这与中国的君主制度存在不同,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模式演变而来[13]。可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至尊和日本的至强两种思想取得了交融发展与平衡,为日本的和服文化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日本人由此开始倾向于服装文化的平衡发展而避免闭门造车情况出现,这就体现了日本和服文化的混合性,同时也是产生中日服装文化存在渊源的原因[14]。
(三)民族原因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无可讳言,相比之下,传统时期的日本国家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日本人也因此存在一种自卑感。由此可见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态度,实质上是基于文化的自卑而形成的。日本学习过中国的汉服文化之后,并不是按照常理来进行服装文化的再造,而是直接模仿,随后日本人通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使得日本和服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得以保存下来。由此可见,日本的这种自卑心态也促进了日本的良好学态度,更能重视起自身和服文化发展的单一性并不断弥补这种不足[15]。
(四)价值观原因
中国的价值观是以单一的善或恶的行为来规范另一些行为,由此达到人格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创作出来的中国汉服会更加注重对美的表达、对伟大的歌颂等。而日本的价值观也会在善与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的规范性,这样对于人的评价并不会基于某个单一的标准。那么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也使得日本人会在服装设计层面上追求更为突出自我性格。其中,中日服装文化最为相通的便是对“忠、孝、义、理”等中华传统思想的借鉴与发展,而日本和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将原本的思想进行更改,在日本人看来,“忠、孝、义、礼”成为人的全部义务,对于一个人的人格评价也能够明确指出其在哪个方面有所欠缺,而不是通过对其一方面的否定就全面否定了这个人。而追根溯源,这与中国汉服的基本思想存在着紧紧的联系。
四、汉服和和服对比
虽然说和服是以汉服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但历经漫长时间演变,逐渐带有别具一格民族特点。例如女款和服背后大腰带便为和服一大特色,而这也为区分汉服和和服最为主要的标志。而且和服衣料纹饰也通常带有鲜明日本民族的特色。接下来就以汉服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举例说明,同和服具有如下差异:一是和服衿与汉服不同。和服之衿,不同于中国交领,而且也不同于我国的直领,最为典型特点在于衿头露于衣服外。汉服衿与衣服却平齐。而且和服有一层布贴于衿内作为共衿,而且其共衿是不封口的,用来领芯,这样可以使领子变硬,但是汉服却不存在领芯;二是和服袖后没有封口,反倒是袖前端的下面要封,与我国宋朝代表服装是恰好相反的。秦汉时期我国传统服饰袖子前端下方也有部分是封口的,仅存留小口伸手,叫做悬壶袖。该袖形发展至唐朝保存下来,但是再后期就被大袖所取代,之后就没有再封过口。袖后没有封口,直接开到腋下也作为和服主要特征;三是和服袖子大多为方形袖,但汉服袖子大多为圆形袖。和服大多为房型秀,少部分为圆形款式,像圆禄袖,当代和服通常是方形袖。但是汉服,大多为圆形袖,但需要一提的少部分为方形袖,唐朝有些舞衣袖就是方形的。
四是汉服上彩缕、披帛、绶带、环佩、桃符、香囊等装饰,在和服当中是不存在的,而和服也存在自身独特装饰品。而且汉服还存在小佩剑等,和服则普遍使用怀刀;五是和服腰带复杂打法、长度与打出来花样,却是在汉服中不存在的。汉服腰带同腰围基本是一样的,绑上而后下坠些便可以。女式和服腰带要约四米,并用它在背后系出各式花样;六是汉服用系带方法绑着穿,但和服不系带。在和服上有系带一根,完全依赖腰带固定住,假若和服腰带散开的话衣服会彻底散开,因此女式和服的腰带会绑较为夸张。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站在追溯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日关于服装文化历史渊源,能够知道中国的汉服文化对日本和服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可以说,历史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我国能够崛起就是源于民族文化的崛起。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作为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其在服装文化领域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样化特点,因此便也对日本国家的服装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某些领域,我国也要学习日本的文化精神,取他国的服装文化之长、补己国服装文化之短,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并不断进行服装文化领域的创新,才能发扬我国中华民族的服装文化特色,走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上通过对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对比研究,并粗浅总结了中日两国服装文化存在历史渊源的相关原因,以便为今后的深层次研究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星.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94-99.
[2]魏娜,蒋翔云.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J].学理论,2023(21):143-144.
[3]姜丽.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60-161.
[4]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国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9):47-52.
[5]王晋茶,范云霞.谈日本的和服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45-46.
[6]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23(04):38-45.
[7]王蕾.从汉服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23(02):1-3.
[8]邢永凤,周晓飞.和服家纹上的日本文化[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41-45.
[9]周燕佩,李广志.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9):128-131.
[10]王志惠.染的世界――论日本传统“小袖和服”图案艺术风格与色彩特征[J].艺术设计研究,2023(03):40-46.
[11]梁惠娥,崔荣荣,见寺贞子.日本承扬传统服饰文化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23(11):145-147.
[12]汪天梅.浅谈日本和服和日本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61-162.
[13]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23(03):130-144.
[14]韩宁.从服饰看日本女性的审美观――以和服到水手服的变化为中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23(12):163.
[15]张虹.花卉植物元素在旗袍与和服装饰图案中的应用比较[J].丝绸,2023(09):56-6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