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精选5篇)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科师范生 教育见习 改革路径
教育见习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培养从师技能,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能,能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能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见习的效果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对教育见习改革路径、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它的质量。
一、师范生教育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教育见习是见习的前奏,对毕业见习起着示范指导作用。通过教育见习,使见习生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巩固从事师范教育的专业思想,树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使见习生把书本上学到的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法体系、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获得有关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认识,了解中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师素质;使见习生初步了解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内容、过程等一些具体情况,初步了解中学开展教学改革的状况特别是最新进展,初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全面检验所在学校师范专业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方案,及时弥补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提高专业培养质量。
二、文科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认知现状
教育见习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中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等内容,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管理方法,增加学生对中学教学常规的感性认识,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毕业见习做好准备。因此,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认知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见习的实际效果。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选择了部分文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6份,有效率为98.8%,召开座谈会10余场。
(一)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于“你觉得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有必要吗?”这一问题,9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4.86%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完全没必要”。对于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作用,选择“有重要作用”的学生占53.32%,有45.2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认为完全没有作用的仅占1.4%。调查中,37.8%的大学生认为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效果非常显著,55.6%的人认为效果比较显著,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6.6%。
(二)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了解渠道
对于“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这一问题,35%的大学生表示从学校(学院)了解,36%的人则是通过老师、学长的介绍,还有29%的人是通过网络、报纸等其他途径。就“你所了解的本校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方式有?”这一问题,24.5%的人选择“在校听课”,23.48%的人选择“观看视频”,49%的人选择“师范生去中学听课”,选择“其他”的占3.02%。可见,文科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了解,主要还是集中于学校的宣传或老师、学长的介绍,其了解教育见习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三)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满意度
就样本高校对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而言,34.8%的学生认为“很重视”,55.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的共占9.6%。调查结果显示,16.7%的学生对当前样本高校的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表示“非常满意”,50%的人表示“比较满意”,29%的学生满意度一般,3.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样本学校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不满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见习的实践安排不合理(24.4%),学校的指导老师讲课素质有待提高(16.7%),教育见习学校安排的不合理或有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师范生的要求(42.2%),其他(16.7%)。对于教育见习所选用的教材,15.6%的学生认为“很满意”,42.2%的学生认为“满意”,4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占2.2%。
(四)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22.5%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50%的学生认为一般,27.5%的学生认为不够合理或不合理。对于教育见习的出勤率,35.6%的人认为比较高,57.8%的人认为一般,6.6%的人认为低或者比较低。对于“理想的见习方式”,19.8%的人选择“观摩教学实录”,13.6%的人选择“去中学听课”,选择“上台讲课”的占39.5%,选择“其他”的占27.1%。对于“你认为哪种教育见习考核形式比较好?”,有18%的人选择“闭卷考试”,25.8%的人选择“开卷考试”,47.2%的人选择“以平时成绩代替期末考试”,选择“其他”的占9%。
三、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查显示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环节薄弱,教育见习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时间短、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教育见习的观念滞后
尽管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人们对教育见习作用、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见习视作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没有形成教育见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对教育见习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等的认识、观念仍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为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乏力、见习模式陈旧、流于形式。
(二)教育见习的管理缺位
教育见习工作涉及师范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面。虽然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教育见习的规定办法,但都没有明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对中小学校也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下,师范院校难以协调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落实教育见习工作,必须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见习工作中的协调管理职能和中小学校在教育见习中应尽的责任义务,要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介入教育见习管理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在教育见习方面应尽的责任义务。
(三)教育见习缺乏有效设计
教育见习在内容设置、见习模式、时间安排、指导管理、见习准备等各方面各环节都缺乏良好的规划设计,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见习内容单一、模式陈旧,基本上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加上一些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偏重于课堂教学,课时又很有限,忽视了其他见习环节,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协助组织活动等。另外,教育见习的时间安排偏紧,时间短,有限的时间利用率又不高,难以达到见习的目标要求。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第2篇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第3篇
一、认真总结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自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密切联系实际,创新学习方法,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改进,绝大多数单位按时完成了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回顾前一阶段学习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把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指导督查组、宣传组两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任务,建立了教育系统各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并形成文件下发。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特别是会宁县教育局活动方案中提出了解决机关作风问题,创建人民满意机关的要求,同时指出了学校管理方面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各自存在的10个问题。靖远县教育局对机关干部提出要做到三个带头(领导带头、党员带头、中高级职称的干部带头),围绕四个方面(八荣八耻、公民道德;群众关心问题;学生养成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做到五个征求(单位向群众征求意见,领导向一般干部征求意见,同志之间互相征求意见,向教管中心、中学征求意见)的要求。白银区教育局提出了强化教育形象工程,解决教育行风方面的问题,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十做到十禁止”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要求都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全面动员,确保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积极参与
针对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全市教育系统把思想发动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来抓,从一开始就做到教育每推进一步,思想发动就跟进一步,确保思想发动不间断。10月12日市教育局召开了动员大会,10月15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宣传信息组工作职责,并进行了培训。10月15日下午市教育局机关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下发文件安排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活动。10月16日前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分别召开了校务会、局务会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门进行研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除会宁县)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安排落实,分别召开了不同层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动员大会。仅10月15日和16日两天,市、县区两级共召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会议22场次,参加人数达2700多人次,市指导督查组参加动员会议8场次。同时,市教育局在白银教育网开设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栏、编印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情况简报,并编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3000册,下发各县区及学校。保证了本次活动的参与面。
3、严格要求,确保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一是明确了学习要求。把理论学习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相结合。要求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二是规定了学习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除集中学习外,还利用教研组(年级组)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师德教育录像、举办师德论坛、举办各种学习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习和交流,保证了学习时间,基本达到了规定学时。三是明确学习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市教育局印发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为基本教材,结合十七大报告,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认真研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书记张景辉在教师节上的讲话,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四是认真检查指导。各级师德师风指导督查组认真负责地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学校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4、形式丰富,确保教育活动效果。
一是学习方式多样。做到了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典型引路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效果明显。如平川区宝积乡周家地小学在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同时,把师德师风考评手段不断细化,制定了的学校师德师风考评细则二十条,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与教师签订了规范教师师德师风的承诺书,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十条具体要求,从而达到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注重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弘扬典型,积极开展学先进有目标,赶先进找差距活动。如:会宁县将全国劳动模范冉树苍、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作为全县师德教育资源,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白银公司一中组织全校教职工收看奠基未来全国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录像等等,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下阶段我们还要继续挖掘身边事迹可信、思想可学、品质可敬的先进典型,进一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
5、广泛宣传,营造教育活动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的前提。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宣传机构。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宣传信息组,负责全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市教育局所属各个学校、各县区教育局也确定了信息员,负责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及信息工作。搭建宣传平台,通过建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网页专栏、编印简报,认真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至今已编发简报4期,编发各类活动信息10多篇,大力宣传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及时报道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各单位、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我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都能够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的活动。尤其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成员,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都能够认真履行“双重职责”,既抓好活动的组织和领导、抓好责任单位、学校的指导监督,又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为广大教师做出了表率。通过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接受一次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事业心有所增强,职业道德水平有所提升。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一少部分单位、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学习文件不力,在学习深度上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同志满足于通读而没有深钻,学习心得比较平淡;二是个别学校学习与工作矛盾解决得不够好,学习不扎实,讨论不深入;三是开展活动前紧后松,学习抓的不够及时;四是督导组工作缺少力度,对工作抓的不紧、不深、不细,没有深入下去做工作;五是个别单位、学校没有按照排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还有的单位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学习计划,至今未完成学习阶段任务。对这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学习动员阶段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检查每个环节的工作是否扎实,措施是否到位。更要围绕这一阶段工作,着重看一看广大教职工参学率高不高,学习培训实不实,是否真正取得了实效。对第一阶段未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单位、学校和教职工个人要落实“补课”措施,为扎实开展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
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认真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既是对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工作成效的检验,又是搞好整改建制阶段工作的基础。对照检查的深度,反映学习教育的深度,决定整改建制的程度。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把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作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为整改建制阶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相应的活动。
(一)深入学习,深化认识。
目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即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教育的结束,而是学习教育深入深化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对照检查和整改建制两个阶段,必须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贯穿始终,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成果落实到找准、抓住、解决突出问题上,以查找问题、整改建制的效果来检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实际效果,不断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坚决克服厌烦心理,做到“学习思想不松、学习热情不减、学习状态不变”。既要通过学习来查找问题,也要通过学习来整改问题,更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促进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重点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七次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搞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的自觉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教育以民为本、惠民先行,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构建和谐机关、和谐校园、和谐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二是重点学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张景辉同志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有新的深化。三是重点学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中《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必读篇目。学习好必读篇目,是促进认识深化的重要保证。要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学习好必读篇目,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1.明确主要任务。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紧密联系全市教育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特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实际,按照“七查七看”的要求,深入查找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把本单位、本岗位在“爱岗敬业、奠基未来”,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抓住,为搞好整改建制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2.掌握基本步骤。查找问题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重温师德规范。在引导教职工熟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查找存在问题。组织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三是征求多方意见。各单位、各学校都要设立意见箱,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职工反馈。教职工个人也要主动征求多方意见,学校领导更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带头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四是开展谈心活动。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诚恳听取意见。学校领导要带头与教职工谈心,特别要主动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教师交谈、交心、交朋友。五是撰写自评材料。在查找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工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撰写自评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整改问题的措施。六是组织民主评议。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教职工根据民主评议情况修改自评材料。七是提出评议意见。召开学校行政会议,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征求到的意见和教职工的一贯表现,以书面形式对每一位教职工提出评议意见。八是反馈评议意见。学校要将评议意见反馈给教职工本人,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职工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认真对照检查。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教育阶段就是战前动员和扫清,对照检查就是“攻坚”,整改建制就是巩固扩大战果。思想问题都躲在暗处、藏在深处。通常情况看,找别人的问题易,找自己的问题难;找一般化的问题易,找深层次的问题难;找下级的问题易,找上级的问题难。因此,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七查七看”的要求,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这场“攻坚战”。一是“自己找”。查找问题首先从自我对照检查做起,要正视思想上、工作上的突出问题,大胆进行自我“曝光”和自我剖析。特别要抓住社会和群众意见最多、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观念。要坚持“三个深入”搞好自我检查:从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向本单位、本岗位具体问题深入;从问题的表现,向其危害分析深入;从工作作风,向挖掘思想根源深入。二是“同事帮”。同事之间能否正确有效地开展帮助,是一个单位、学校风气是否正、氛围是否好的重要表现。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从对事业对同志负责的角度出发,敞开心扉,不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要针对工作和思想实际,触及实质,不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要从大处着眼,不纠缠细枝末节、搞无原则纠纷。三是“领导点”。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要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对单位、学校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点拨和启发,帮助其更好地查找和解决问题。既要点工作上的问题,又要点思想上的问题;既要点单位、学校的问题,又要点个人的问题;既要点一般化的问题,又要点深层次的问题。四是“群众提”。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做到“三要”。一是渠道要多。通过开通网络信箱、公布公开电话、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二是范围要广。征求意见对象要覆盖我们所服务的各类单位和人群代表,包括下级教育部门、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代表等。三是态度要真。一定要态度诚恳、洗耳恭听,以真心换真言,决不搞哗众取宠、形式主义。
2.狠抓督促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接受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导督查组的指导和督查。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掌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各级指导督查组要督促各单位、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对问题找得不准或不切合实际的要帮助查找;要坚持群众路线,开门搞教育,接受群众监督;要督促各单位、学校认真开展分析评议,提高查找问题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市、县区教育局要加强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每个教育机关干部查找问题的情况,切实搞好帮助指导。
(四)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1.加大领导力度。全市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本学校查找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每一个“规定动作”,确保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带头进行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深刻剖析,带头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为本单位、学校干部和教职工做出表率。
2.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各教研组(年级组)、各岗位的不同特点,针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不同要求,突出对查找问题的分类指导。既要抓重点问题的查找,又要抓面上问题的查找;既要抓班子问题的查找,又要教研组(年级组)问题的查找,还要抓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问题的查找。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要坚持深入责任部门和学校,加强督促指导,帮助责任部门和学校把突出问题找准抓住,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透彻。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查找问题阶段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第4篇
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1.使实习学生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业精神,增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适应性。2.使实习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3.引导实习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探索教育规律,总结一些基础改革的初步经验。二、领导小组成员:三、工作要求:1、教务处:安排实习班级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指导老师工作,落实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2、总务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落实实习学生食宿事宜。3、指导教师: 负责向实习生介绍学生和班级情况;指导实习生备课和班主任工作并解答疑难问题;审批实习生的教案和计划,听实习生试讲、上课和主持评议会,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和写出评语。 4、实习生: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守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劳动纪律,尊敬班主任、指导老师,做到“手勤、腿勤、口勤”,积极主动向班主任、指导老师学习各项教学技能与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习班级: 实习生共20人,分成五组,每组四人。班级班主任任课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五、时间安排:实习分见习、实习、总结三个阶段。a、见习阶段:10月25日至10月31日b、实习阶段:11月1日至12月2日c、总结阶段:12月3日至12月4日六、具体工作:1、报到:10月25日上午报到,下午实习生整理寝室。负责人:老师。2、见面会:10月26日(周一)上午第二节课9∶30开始在三楼会议室举行指导老师与实习生见面会。中层以上领导参加。负责人:3、见习安排:负责人:王芳芳(1)10月16日参加学校数学主题研讨活动;地点:大会堂(2)10月30日向实习生课堂开放;地点:大会堂(3)其余时间实习生进实习班级见习。负责人:4、专题介绍日期节次内容主讲人地点月日1学校教科工作介绍会议室2学校德育工作介绍3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介绍5、总结:12月3日――12月4日(1)实习生做好个人实结。(2)实习小组召开总结交流会,并对实习生作出小组鉴定。鉴定意见填入《实结》后,集中送交班主任、专业课指导老师。(3)及时归还向实习学校所借用的物品,做好与班主任、指导老师的交接等善后工作。(4)举行告别会。(5)各组推荐一名实习生上实习汇报课。七、联系方式 校长室: 教务处:总务处: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师范专业 见习实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7月30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37.5%[1]。在这十二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7%上升至37.5%,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这一现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习。
一、概念内涵
根据《教育辞典》,见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某些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观摩,使其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训练期间结合实际,参观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和教学实际,观摩教师的言行、操作和教学。若进一步担任助理教师职务和课务并试教,就叫做实习。见习是实习的前奏,是实习不可或缺的步骤[2]。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3]。笔者认为,见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到学校、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观摩,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对象,培养职业情操的过程;重点在“见”。而“实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学校、早期康复中心、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在于“操作与实践”,本研究中的“实习”过程包含“见习”这一环节。
二、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的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二是实习对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1.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通过问卷及半访谈方式调查了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快于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4]。
2.实习对于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郭新婕通过个案法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通过实习,实习学生的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5]。
刘蕴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实习过程中的见习对于入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见习首先使师范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次,见习能改变师范生对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素养的发展。此外,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很快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其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发生明显的转变[6]。
(二)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于实习现状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不仅对现状进行阐述,对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孙卫俊、史晖。在现状提及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过少、实习模式和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发展、实习时间过短、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梁尚德在研究中总结了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实习现状,从学校和组织实施过程、学生自身、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这一方面存在实习目的过于简单,只是局限于实习生对中学物理教育现状的了解;实习时间不够、实习内容单一、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90%,教育理论课程只占10%)、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7]。
孙卫俊指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学生的实习存在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缺乏长期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被认为缩水,实习范围窄小;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且安排得过于集中;缺乏有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问题[8]。
曹宁指出在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内容贫乏,反思反馈缺失,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实习活动因对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难度而遭受推诿[9]。
史的研究从实习院校角度分析了传统单向度实习模式的弊端,即高师院校通过实习院校提供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而实习学校很难通过教学实习促进自身发展,甚至一些实习院校认为教育实习会对其教学秩序产生冲击[10]。
林晖提出目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同一实习生具有多位指导教师,而各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难以均衡统一;在评价中多用经验观察方法,此方法受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信度低、效度差、可比性差[11]。
王艳梅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内容形式单一,实习管理松散封闭,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等问题。陈忻华在研究中指出在师范生见习实习中存在教育实习目标笼统模糊,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教育实习安排不合理,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足、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与组织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12]。
(三)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改革路径
在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见习实习改革对策和路径上,我国学者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互惠双赢;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搞好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育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制度。
姚云和李福华指出应促实习资源、实习过程和实习管理的一体化,应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平台”,从而实现实习资源丰富与更新,并使实习管理过程规范化和自动化[13]。魏彦红指出教育实习应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设置,加强对见习过程的管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高等师范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14]。
孙卫俊在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时提出实践教学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简称“TCPP”(The Teaching Course Penetrated by Practice),即安排师范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经常化的定点和定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班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配合实习学校全面了解和参与,而师范院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督促,使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内分别从事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生特点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情感,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说课、磨课、试讲等教学工作及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熟悉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最终使学生一毕业就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非常顺利地胜任教师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史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应基于“一个中心、两维目标、多元互动”的理念,并以此提出构建三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一个中心”,指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双方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共赢。“两维目标”,指既培养未来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又提高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既着眼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互动”,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习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以实习生为中介,形成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与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大学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提出的三种教学实习新模式指,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定岗置换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15]。专业发展学校是指由学校和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所谓顶岗置换,就是让师范生经过一定阶段见习准备之后,正式走上讲台,履行教师的全部职责。与此同时,原有岗位的教师脱岗进修,进入高师院校进行全程培训。这种模式既能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又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利互惠。尤其对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偏远地区,适切性更强[16]。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并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双向选择,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侧重面向农村中小学)达成就业意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多方受益的目的,使实习生成为“准教师”[17]。
黄兴帅针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人数过于集中、实习生无法了解教学整体过程和教学环节等现状,借鉴认知学徒制的思想,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受式指导学习向学徒式指导学习转变;从单一、细节化实习活动的学习向整体、全面教学过程和环节感知转变;从重视学科领域知识向重视策略性知识转变;从重视个体学习向重视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学习转变[18]。
(四)国外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近十年中,国外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有如下特点。从国家看,多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从研究方法看,以比较研究为主,通过比较各国实习模式,总结出在实习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研究结构看,很多文献多是先总结、比较多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经验,然后提出给予我国实习的建议与启示。给予的建议启示内容仍围绕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增加实习时间与采取多样的实习形式,与高师院校实习模式改革路径研究的诸多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本研究在阐述国外实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
1.英国
在英国,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师范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教育获得教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需经过至少20周的实习(包括见习),并且在高年级实习工作中,要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1/3工作量;另一种途径是PGCE模式(Postgraduates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从学制上看,学生至少经过3年的高等教育,先获得非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简称3+1模式,是培养英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19]。这两种模式都具有“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
2.法国
法国的教师教育实致分为三类,即熟悉性实习,旨在让准教师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方方面面,为即将开始的教师培训建立感性基础;(由指导教师)陪伴实践实习,指由指导教师带队,两三名学生一组,主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可安排少量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在实习第二年进行,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期间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普通教师培训学习,并由指导老师分析并解决实习生在责任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
3.美国
教学实习时间长短因校而异,普遍在15周以上,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习。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计划的最后,通常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完成[21]。
虽然关于美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内容上说,多是重经验介绍及与我国高师院校实习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不同州为主,如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德州等不同地区。
4.与中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许多见习实习的研究是与中国见习实习模式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习目标与要求
教育实习目标规定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及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美国与日本较具有代表意义[21]。
美国的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例):第一,了解教师的各种职责,认识教师的作用;第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高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成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四,提高对教学情境的认知能力;第五,发展认知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的能力。
日本规定实习生应实现的目标:第一,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第二,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第三,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第四,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第五,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2]。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虽然不同学校目标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实习主要目标是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旨在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我国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多数院校对实习目标的表述都过于模糊,缺少具体细化明确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目标界定,难以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的提升。
(2)教育实习的管理
在英美教育实习中,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进行实习评价[23]。而在我国,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由师范生就读的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订,同时由高等师范学校负责管理及评价。
(五)不同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其模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不同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郑婕比较了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常见的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定向顶岗试用教育实习、自主式教育实习及全委托式教育实习五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了五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实习模式的选择应从各地、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实习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另外,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本着协作共建的方针,积极进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4]。
黄龙通过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的调查问卷发现,通过顶岗实习考查师范生专业素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专业情意提升最为显著。另外,研究表明师范生实习意愿、岗前培训情况、听课数、实习自由度是影响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5]。
杨玉梅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效果比较研究发现。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要大于集中实习。另外,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支教方式,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即顶岗实习补充了农村教师的数量、调整了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结构,但是顶岗实习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仍不够完善[26]。
袁丽、陈林通过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大学指导教师和在岗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若要保证高质量指导有一定困难,原因是实习地点较远与分散,所以通常采取阶段性指导。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因此实习效果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指出,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完善指导人员的配备[27]。
总体来说,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类――现状与对策、比较与启示、新模式探讨。“现状与对策”指许多学者在对高校师范专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如史晖、林、孙卫俊等。“比较与启示”指许多研究会通过比较不同模式或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习经验为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如顾维勇、徐敏和李崇爱等。“新模式探讨”中的“新”并不是指以前从未有过的模式,而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而逐渐演化出来的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等。
第二,研究方法更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从最初的文献法、个案法到现在的问卷法、访谈法等,呈现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并且由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使研究结果效度提升,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对象更细分。这种“细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习要素的细分,如对于实习效果评价手段的研究,对于实习前实习计划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使得对于实习模式的研究更全面立体;其次,“细分”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实习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目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高校专业教师等多主体为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体现在高师院校不同专业对于实习的研究,如物理专业实习、英语专业实习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为高师实习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第四,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如研究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与社会进步发展更紧密,例如顶岗实习作为支教的一种方式,可以补充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解决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等。
三、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趋势
(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合作的双向化
在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状研究中,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习院校存在“不配合”、“不欢迎”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最主要原因就是见习实习的“单向化”,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与实习院校进行合作时,只有实习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而对于实习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无促进,这种“单向化”模式阻碍了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所以促进互惠,切实使实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确保高等学校与实习院校合作的基础,是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趋势。
(二)习实习分布的弥散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见习实习这个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显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习见习时间过短,是目前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实习见习的弥散化是主要的趋势,即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的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周的见习实习时间,第8学期则集中实习,这种弥散化的见习实习模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科学化
见习实习过程包括见习实习前的准备,见习实习过程的实施及见习实习结束后的反思。见习实习前的准备包括,教学示范技能的准备和相关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等)及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包括此次见习实习的目的,见习实习的对象,以及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等。许多研究显示在目前见习实习中,见习实习前的准备不足,学生缺少相应的计划或知识的贮备达不到实习要求。例如学生在大二进行实习时,若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并未学过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那么他就缺少相关知识准备,实习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另外,在每次见习实习过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每次见习实习进行一定的总结反思,弥补自己在实习见习期间发现的知识学习中的欠缺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系统的完善达到“做中学”的效果。见习实习前准备的不足,缺少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是造成见习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首要因素,所以见习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准备,而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是见习实习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见习实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见习实习的评价现状多是单一主体,即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是心得体会与填写实验报告。评价方式是检验见习实习效果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见习实习模式的转变,所以多元化评价将是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多维度多方层次,评价的多维度指在见习实习中的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职业情操、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多层次体现在见习实习目标上包括学生见习实习前的计划,实习见习期间的目标任务及见习实习后的反思任务。多层次目标就是体现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目标设置。
2.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现今见习实习评价的主体是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致使学生失去了反思与改进的机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促进实习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评价主体将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使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指导教师为主体发展成为指导教师、实习院校教师、实习院校学生、同班同学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者发现目前对于见习实习效果的评价,多是质性的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习实习后的心得体会,虽然定性评价能描述出见习实习的情况,但难以考核,并且难以对见习实习目标加以监控。所以,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如特殊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实习学生撰写的个案调查分析、见习实习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单元教学方案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的来说,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反馈功能能,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见习实习前的诊断性评价、见习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性评级相结合;实习学生、实习院校教师、高师教师等多人员参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五)见习实习管理的制度化和指导权责的明晰化
在对我国高师院校见习实习现状的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我国见习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见习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整个见习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院校进行见习实习时,会出现无人指导,使见习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权责模糊,为了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指导权责的明晰化将是未来见习实习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EB/OL].http:///gxbk/gaoxiao/ptgx/20230817/2520828.shtml.2023-08-17/2023-2-30.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73.
[4]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3(1):73.
[5]郭新婕.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3.
[6]刘蕴秋.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3(8):95.
[7]梁尚德.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3.
[8]孙卫俊.实践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105-107.
[9]曹宁.之前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系统生态走向[J].黑龙江教学学院学报,2023(29):41-42.
[10]史晖.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23(8):44.
[11]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8):66-68.
[12]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3(6):87.
[13]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23(2):104-107.
[14]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40.
[15]史.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23(8):45.
[16][17]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18]黄兴帅.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23(5):77.
[1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7):59.
[20]徐敏.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1]宫振胜.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典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18-120.
[22][23]徐敏,崔鸿,李娟.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4]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30.
[25]黄龙.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3.
[26]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袁丽,陈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23(11):66-67.
基金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