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论文(精选5篇)
体育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1所谓体育科学一体化,是指体育科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下述两层涵义。第一,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按系统理论对体育的一般规律进行认识。第二,有若干学科和学科群,能够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体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这些学科既有各自的研究边界,又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进行共同研究,研究的成果互为补充。
1.1体育科技的一体化发展,根本在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和运动中的人,它们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质。
1.2美国和前苏联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相继建立了四个体育科研所,除专业研究室外,还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室或课题组。美国也在1954年建立了协调全国体育科研的“美国运动医学会”。然而,真正对体育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协同研究还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莫斯科全苏体育科研所建立的综合试验台,可同时对运动员进行遗传学、教育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心理学研究,层次可从分子水平直到整个有机体。美国在蒙特利奥运会以后相继建立了两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结合运动训练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如建立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奥林匹克中心,是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医学科学实验室装备的,这个中心可同时容纳500名运动员进行训练。在准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训练中,第一流的运动员都是依靠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和科学技术装置来进行一体化运动训练的。如用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运动员的每个技术动作;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有良好的心理条件,他们利用精神监测方法及生物反馈原理来促进比赛……等等,对美国竞技体育的振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此类集中人力物力,结合训练和竞赛进行的一体化综合研究机构,在德国、法国及亚洲的韩国等国家也屡见不鲜。
2这种一体化的训练体系为什么会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呢,通过对前苏联和美国等国的观察、研究就会发现,一个成功的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具有如下特征:
2.1系统特征
就是各体育学科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学科功能简单相加之和。随着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整体功能也相应加强,同时,对整体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的系统特征还表现在它的整体目的性和整体优化。所谓目的性,是指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的建立具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在认识和完善其结构时,必须朝向这个目标。目标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系统结构只能逐步完善。所谓整体优化,是指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的功能的整体优化。这就要求各学科和学科群在各自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水平方面相互适应,并重点加强最薄弱和落后的环节,才能实现体育科技一体化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最优化,从而对体育和运动实践产生最大效益。
2.2立体结构特征
指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立体层次和平面网络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体育学科和学科群所具有的等级次序性,后者是指同一层次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多向的复杂联系,使这些学科形成一个个平面网络。
2.3动态开放特征
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的动态开放性有三层涵义:一是内部各学科各门类之间的复杂联系使它们能够互相促进或制约,各个学科和门类都不断吸收有关的研究成果,或者通过分化或交叉而不断产生出新的科技门类,以适应新的需求。这样,各个学科自身和整个一体化结构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二是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和它所处的整个科学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双向联系。一方面它不断吸收、引进其它门类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如高技术产品、现代化材料和计算机的应用,同时也以其研究成果丰富、补充和推动其它有关科技的发展。三是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些结构也不断影响着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
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体育科技工作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战线提出了“振兴体育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体育科学技术必须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的方针和“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改革指导思想,体育科技工作在机构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一些项目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体育科研的发展对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科研毕竟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这些不足大致表现为:
3.1体育科技与实际运用有较严重的脱离倾向。
3.2体育科学工作还没有实现从总结经验型向科学先导型的彻底转移。
3.3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仍显薄弱。
3.4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缓慢。
要解决我国体育科技工作中的不足问题并非易事。从大的方面来看,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几乎是从零发展起来的,从纵向考察自己的历史足迹,50年时间走完了百年的路程,辉煌的成就,是应该充分肯定和值得自豪的。但是,从横向比较和发展的观点看,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生产力及其水平还不发达,还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在改革、发展和建设的道路上,任务十分艰巨。可以认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从体育界内部来说,也存在着体育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一部分体育科技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科技信息交流的渠道不通,内耗及重复劳动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体育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体育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方向是:依靠高科技,建立科技一体化的结构体系。具体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优选、集中、统一。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资金有限,不可能在每个竞技运动项目全面铺开进行。但我们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重点项目,集中全国体育界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各方面力量先进攻关。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前些年在对李宁、朱建华等运动员的训练中,曾充分运用了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式。中国游泳队由于搞好了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等一条龙体制,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中国跳水队紧紧把握住“走在世界难度表前面”的技术方向,注重科学训练、高技术运用、医务监督等综合指标评估,故能雄居世界跳水前列。许多事例表明,现代体育的每一个进步和突破,都是综合使用科技手段的结果。最近国家体委指出,“八五”期间六大直属体育学院必须实行从过去的教学型向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体制的转向,为体育界尽早实现科技一体化体制指明了方向。
4要实现体育科技一体化体制,对于传统的科研方式在组织结构上提出了群体化的要求。传统的科研方式,大多属于“个体劳动”,有时,人们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认同趋向,可结成一定的群体从事科研活动,但是,由于实践水平所限,这个群体是很松散的,个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依赖于他人的认识。但是,大规模的对竞技运动的研究,往往都是些横跨许多学科和领域的难题,这些难题决非个人可以胜任的,需要有系统地组织,既分工,又合作,群策群力,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体育界科技人员必须尽快适应这种群体化模式。
当然,体育科技一体化体制在组织结构上的群体化,决不是简单化和划一化。群体的组合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可以是行政的,也可以是民间的;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等等。所有这些组织结构都应根据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去创造、去发展。另外,国家应在这方面的决策问题上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形成决策优势。唯有如此,才能迅速、有效地发展我国体育科技,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1.系统科学与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体育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投稿须知
1. 所投稿件须系作者(或课题组)独立研究完成,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文稿不得包含任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的内容;稿件的内容是真实的。
2. 注册投稿人需为本文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注册投稿无效。文章有关事宜编辑部只与第一作者联系。所有作者按系统要求添加,一经入库,作者及排序按投稿时添加的为准。
3. 凡向本部投稿,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
4. 所投稿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如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等。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并上传相关文件。学位论文请在论文整体框架下进行适当精简,所刊论文原则上与学位论文文题保持一致,本刊原则上不刊发学位论文节选内容。
5. 文稿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内容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等应有所介绍,不要过于简单;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
6. 《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整体版权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书刊部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我部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体育科学》(或《中国体育科技》)”。
7. 中国体育科技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作者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造成不良影响,作者将承担全部责任,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包括5年内禁止作者本人的任何成果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发表等。
体育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各级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是及其学科外部。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不算发达,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大全,解决策略。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1]。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的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等。其实,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迹现象的存在,那就是,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3]。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教育技术就出现许多称谓,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先进,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没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要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他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4]。论文大全,解决策略。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论文大全,解决策略。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5]。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大全,解决策略。论文大全,解决策略。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的来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论文大全,解决策略。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
[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9.
[3]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4]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5]赵宏,杨开城,李秀兰.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2003.(4)
[6]伊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体育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研究;领域研究;问题意识;学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23)10-0012-03
教育技术研究一直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致力于过一种既生动活泼而又实在的理论生活,其取得的不俗成绩无需细陈了。但学理问题是不可不谈的,即学科研究的成果不时遭遇批评的同时又不重视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教育技术研究要进入这样的状态:学术研究最根本的是交流,而学术交流是一种对話,在这种对話中,人们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别人的薄弱之处而证明自己更强,对研究的反思变成相互之间的攻击,彼此轻视、互不服气。而是通过倾听去理解别人的意见。如此一来,参与者的学术交流就如同友好的对話,从而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探讨学术,其目的是通过学术对話来促进我们探讨问题的才能不断提高而不是竭力维护某种制度或者是为这种制度的完善服务。诚如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言,知识的增长完全依赖于见解不一,而求助于权威所产生的正统观念会造成知识的消亡。笔者认为学科研究与领域研究是教育技术对話和互补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本选题以往也有过类似研究,如汪基德教授的《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等。本研究力求有所创新:一是本文属于鲁迅提倡的轻性论文,其特点是“直奔主题地谈自己的研究心得”,由于轻性论文有文约义丰的要求,力避迂夫子式的纯述证,因此,做“轻性论文实在比做引经据典的大论文难”(鲁迅语录);二是力求简洁、贴近实际,让更多的人读懂而受益,尽力避免《庄子》所说的“文灭质,博溺心”,即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会让人糊里糊涂;三是使用“学科”概念可以更好地反映大学科研是为教学、培养人才服务的理念,因为学科是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一、学科研究与领域研究
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识,关乎本学科的专业人士的研究视野和脉搏。对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技术学中的“学”一般理解为“科学”或“学科”。通常这门科学可以理解为它随时吸收正确知识、淘汰错误知识的知识体系,就是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对其开展科学研究得出结果,进而形成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人们接受教育技术为科学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但这个接受能够持续下去只能靠该理论的正确性,无论我们多么相信某个教育技术研究家,即使他是权威,但也不会认为他提出的新理论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把科学看作是一项社会事业的则称为科学领域,如教育技术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而“学科”发展至今,其概念有四层意思:一是一门科学的分支或是某个科学领域;二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三是按学问的不同性质而划分成不同的门类;四是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学”就是指教育技术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科。因此,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可基本分为学科研究和领域研究两大方面,也可以说是体系主义与问题主义。学科研究与领域研究既有实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大学学术专业制度是18~19世纪首先在欧洲产生的,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而学科制度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的知识生产形式,左右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它是随着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大学学科专业制度最重要的支撑,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但随着学科专业制度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困扰也渐渐出现。比如,学科划分容易造成学科之间的封闭和相轻及人为设置学术探讨的界限。所学知识被分割成碎片,出现研究盲点,知识生产有自我束缚的现象,不利于学科新人成长。而人们通过跨学科研究,或多或少调节和缓解了这种弊端,这样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就产生了,这促进了领域研究的发展。
学科研究的基本立场是构建基础的、一般的兼具稳定性和保守性的学科知识体系,它对时代和实践的变化不甚关注,常满足于基础理论研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领域研究的基本立场是追求和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寻找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口及对现实的变革,具有探索性、超前性及开创性的特征。这是领域研究能够吸引人们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学科研究的学理诉求
确立一门学科的身份和地位,取决于其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建立一门学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需要有必要的准备与洗礼,它要有学科之名和学科之实。它要形成学科的分支或形成一类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建立学科研究的规范、规则和范式。同时学者必定要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切入,这是创立学科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当今,学术界里的“专业主义”盛行。所有的学科和理论都希望自己的学科最科学,学问最原汁原味,并获得学界的认可。教育技术学科当然也要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人们坚持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有性是衡量学科的标准。第一,这个学科须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第二,这个学科能够构建起稳定、连续的理论体系及研究规范;第三,这个学科具有自己的独立语言系统和专门技术。掌握这套语言系统是需要相当时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第四,这个学科须经得起考证,有准确的概念,明晰的思想,其拥有的概念、原理不能自相矛盾,不存在模糊性。因为要建立和发展一门学科,必须先要明确其学科定义与概念体系,这是学科安家之本。由此可见,高度的独立性是一门学科的立身之基。
以上所述就是教育技术学科面临的“学理困难”,它还不太符合这些严格的标准。主体处于缺失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纯粹的学者被遮掩、消融、灭失在集体的背景中。如这个学科缺乏经典,缺乏大师,对話太难,有关教育技术学术会议的发言者基本是领导,有关教育技术学术组织基本由领导把持等。二是教育技术学科被“矮化”。教育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依附性较重,偷猎行为比较普遍,每当其他学科出现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教育技术研究就很快会照搬过来。三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正在被放弃。当教育技术学科沉浸在对其他学科“照抄照搬”时,我们又发现其他学科对教育技术事业兴趣很大而且做得更好,如历史学科的学者比教育技术史的学者做得好,哲学学科的学者比教育技术哲学的学者做得好等,不一而足。
教育技术学科的应用性特质是很明显的,因此,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具有实用性、功利性、注重实践等特点。自然科学具有普遍性特点,极少有中国数学、英国数学、法国数学这样的说法,然而,由于教育技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及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本土化是对它的一个重要要求。它是介于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学科。教育技术实践对教育技术理论仍然有“距离感”,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理论能力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得力的干预,教育技术理论仍然存在着不能很好地解释发生的种种教育技术现象,说得多,做得少,仍然存在着概念化、空泛化和形式化的弱点。许多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家对教育技术实践提出的种种解决方案常被教育技术一线的教师、工作者和决策者或束之高阁,或充耳不闻,或敬而远之。布迪厄称研究者这种状态为“学究谬误”,马克思则称之为“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理论既是科学的核心也是学科的核心,理论在形成科学思想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教育技术的理论化程度不高,缺乏经典和权威,由此导致其指导实践时常常出现“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的后果。而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学科研究,使之不断科学化,进而最终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这个进程当然需要领域研究的协助。
三、领域研究的问题诉求
领域研究的可贵之处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局限于建立学科体系。领域研究以问题为线索,有一种很强的问题意识,并循此探索而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领域研究擅于进行多学科研究,从而找出解决教育技术实践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领域研究认为追求大一统的学科体系已经不适合后现代了,认为建立体系就是追求学术霸权。领域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技术实践出现的问题,客观上推动着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领域研究就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对于教育技术学科这个还不成熟的学科来说,提出、发现和探讨诸多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研究有助于体系建构,而建构体系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和解决,有助于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科理论建设,进而最终建构起一个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领域研究可以促进学科理论的产生。新概念、新理论的产生是在实际研究基础上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这些新概念和新理论又用于指导研究后续的活动或问题。理论产生不是空洞的思索,纯粹的抽象,也不是实证研究中的演绎推论,而是一种从微观的个案出发并在个案中进行概括,最后达到那种更为广泛的解释和更为抽象的分析。这体现了学科理论的形成需要问题研究的支撑,通过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深入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前因后果并加以概括归纳形成理论,然后再作假设演绎以验证理论,完成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所以,问题研究可以使教育技术研究更好地为求学者、政府和社会服务,有助于避免“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的尴尬。问题研究不是低水平研究,它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伊利(Donald P,Ely)及罗伯特·加涅(R.M.Gagn6)等人都是从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发展出其经典理论的。
“元研究”是指对教育技术学科自身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反思、追问、批判和重建。描述性、批判性、规范性是元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特性。元研究着重探讨该学科理论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理论范式演进的规律等。独立性与扩张性是学问的特性,是其存在的价值。因此,通过元研究即内在反思之后,找到“元问题”进而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乃至产生共鸣显得非常重要。教育技术的学科危机始自概念不清,而元研究实现了学科的自我超越和学科危机的日益消融,这也是领域研究存在与发展的学理基础。
四、领域研究难于回避学理问题
虽然学科研究会导致领域研究的质疑,学科研究的初期还往往会出现“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的尴尬。因为“这是问题时代”,提倡学科研究的人容易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被认为是对教育技术现实问题漠不关心的人。但是,领域研究是难于回避学理问题的,排除学科研究的教育技术在学理上难于走上坦途,这是因为领域研究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即无法全面地看问题。总是以专家身份自居的学术行为是有欠缺的。如英国学者贡布里希所指出的那样,专家是一个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很小的事情上面知道很多,最后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总是存在着现实的无限性和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样的一对矛盾。因此,领域研究者的结论一般只是一孔之见。当然,一孔之见无法避免,也不可怕,但如果领域研究者没有转换视角的能力或者没有互相包容的态度就显得可怕了,这常会导致其结论要么是一叶障目要么是以偏概全。领域研究还存在着助长功利主义倾向的弱点,从而会减弱科学精神,领域研究使一些研究者误认为是成名的捷径。通过领域研究快速推出大量时髦的、真假难辩的各种新理念、新观点,但经得起科学认真推敲的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却是不多。因此,领域研究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领域研究不能承担全面、准确地解释教育技术实践的任务时,研究者很自然就会探讨那些作为逻辑出发点的理论内容和概念体系,这又回到了学科基础理论的立场上来。因此,学科研究是不能排除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因为学科研究的许多体系探索和设计往往是对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领域研究与学科研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对話和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建设成熟的教育技术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越往后难度越大,目前只是大致建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若从“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格言的立场来看,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大概可以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必然需要两条腿走路,即学科研究与领域研究并举,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得稳。两只手比一只手好,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另外,学科研究可以为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能够给人以归属感的学术共同体。有了这样的一个职业和组织保障环境才能够使教育技术研究后继有人并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发挥积极的科学的推动作用。
体育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取向
教育技术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过程的发生、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和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系统的理论以期对教育技术中复杂的图景做出精确、深刻的描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则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或工具等。”这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对象和必要性,也昭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与其它科学的最根本区别是研究取向的差异。所谓研究取向是指研究者在研究某种特定对象时所持有的基本信念、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综合体。研究取向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技术学从产生至今,研究取向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回顾和反思这些研究取向的演变,分析教育技术研究取向的现状,展望研究取向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我们合理选题,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通俗的理解:人们在进行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工具的总称,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技术研究和构建教育技术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通常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按照其普遍程度可以分为四类:哲学方法,元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适合于所有研究对象;元方法是是指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木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等;一般研究方法是对某一学科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专门研究方法是对某一具体问题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面对众多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到底选用哪种方法最好呢?就像媒体没有优劣之分,研究方法也无所谓好与不好。因为每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每一种方法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工具。一种特定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以及特定研究所发生的具体背景。我们要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下去选择最合适、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我们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方法的应用是很灵活的,只要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各种方法都可以拿来用。我们要从尽可能多的焦度,来了解教育中的各种现象,从广泛的角度去解释研究,即:研究应该从询问多种问题入手,同时要向多个方句进行,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使用多种工具。
长期以来,实验验证假说一直是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研究通常采用实验分组对比的方式来验证各种媒体工具的功效和学习课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多元化的轨道。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样性、教育研究过程的阶段性以及研究者的个性化等因素所导致的。现在实证研究将不再是教育技术研究唯一的主流,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行动研究法、多种综合方法的系统研究都将成为教育技术学今后研究的重点。
多元化方法一:思辨哲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的融合
用思辨哲学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些概念、思想、范畴加以讨论,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学的观念进行创新,从而使得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教育技术学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证科学方法遵循自然科学“科学化”研究范式,按照“实验、统计、测量”的基本手段,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研究。实证科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信服性,但是,这一研究方法难以适应对复杂问题比如像教学活动的分析,难以适应及时变化了的形势,因而有其狭窄的一面。
思辨哲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的分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当成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歧。教育技术学是从自然科学领域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科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模型、研究原则比如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积极运用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不但要提出对教育技术学的观点,同时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对自然科学得出的结论加以分析、综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概念、原理或假说,并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原则适当加以验证。这意味着,实证科学方法可以为思辨哲学方法提供立论基础,思辨哲学方法可以为实证科学方法提供命题假设,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一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必由之路。
多元化方法二: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的相互补充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近年来,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同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并正在受到理论心理学者的猛烈批判。这样一种现状在客观上造成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双峰对峙的格局。其实,从后现代观点来看,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表现的方法”被重新获得而已(徐晓东,2001)。
事实就是这样,量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当然在这一条件下也可以使用质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很多条件下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可以和睦相处。因此,为了获取某一现象的数据,质的研究的数据也好,量的研究的数据也好,都只不过是广泛数据群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并非互相排斥、也不存有什么不合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研究范式、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程序等问题,也决定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如何利用教育技术学理论来进行教育指导与实践。同时,教育技术学的迅速发展,也要求教育技术学研究力一法的创新。但是,与之相反,教育技术学却仍没有明确的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因此,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宋新芳,.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3]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4]刘红斌,.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两种范式的整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