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精选5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文第1篇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它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林子方是诗人的好友,这首诗写于林子方即将去福州任职之时,作者在净慈寺这个地方友人送别。

2、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用了“毕竟”两个字突出了西湖的六月的美景与其他季节的不同,吸引了读者的兴趣,让人想了解到底有多不同,诗的三四句是对荷塘美色的重点描写,荷叶连成一片,一直延伸仿佛无穷无尽,而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实在是一幅美景。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作者想到美景无人同赏,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文第2篇

释义: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

(来源:文章屋网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表达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从诗意、情境、情感等方面对第三学段的诗歌学习提出了要求。我们先从一节课例说起。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给予我的启发:

一、理解诗意——用自学、交流、指导的方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自然清新,平易晓畅,字面上并无过于难懂之处。因此,教师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查找工具书,初步疏通字面意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为补充和提示;再通过全班重点交流,学生质疑,互为解答;教师提问,解决重点字词,明确诗意。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并通过教师提问,对“四时”在本诗中的意思,“毕竟”“接天”“映日”“无穷”“别样”等较难理解的词意进行疏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的自然融合。

二、感受诗境——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能够在众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中独树一帜、独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拥有作为一首好诗的共性,还拥有其独特之处。朱老师选取了写景诗歌的共性与本诗的个性两个层面作为教学内容,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了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1.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画(主题为《江雪》,学生曾经学过,很容易由画勾连到诗),请学生欣赏诗;出示本诗,请学生欣赏画,并加以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有了前面观画的铺垫和提示,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全能够想象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胜景。这一教学环节富有创意和实效,通过“画中有诗”的铺垫和“诗中有画”的想象来还原画面,学生对此诗的意境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和印象。在此基础上,朱老师点明了“诗中有画”是中国很多古诗的典型特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起到了串联和整合的作用,自然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点自成“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就是不仅能够敏锐发现与捕捉自然之中常被忽略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能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悟,使他的诗总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先直抒胸臆,再具体写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教师抓住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细读和品味。“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在突出作品个性、强化诗歌感受、挖掘作品内涵、激发思考与联想等方面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教师选取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受”的特点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学生在对比之中自然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由衷的喜悦和直抒胸臆的赞叹,并体会起句直率而大气的诗风。

同时,教师还关注到了本诗的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同为杨万里所作《小荷》与之相比,体会本诗开阔壮丽、绚烂生动之美。选择本课前一首诗《望湖楼醉书》与之比较,体会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运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的对偶之美。

三、表达诗情——用诵读的方式

诵读是一种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诗的美,诗的韵味,是要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的。这种有声语言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诗意,感知诗歌的声音,全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古人所谓“涵泳”的说法,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让读者在对诗歌的声音状态(包括意义)持续的、反复的、生理性、情感性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真义。本节课非常重视朗读、诵读,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中间环节的读出画面感,诵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第三板块中,朱老师出示了诵读提示:(1)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2)你认为诗句,哪些字(词)需要特别强调?你准备用怎样的声音来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这种自主朗读、自主体验、自主表达的开放式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文第4篇

古诗教学的目标显然不能满足于儿童大体理解诗意,会读会背这个层面。儿童在诗意理解层面已经没什么难度的古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尝试着对教学问题进行梯度设计,不断引领儿童登攀思维和情感之山,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的真趣味。

梯度一:聚焦画面,体验古诗意境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经过适度预习,对理解古诗的意思不是难事。教学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诗、说诗意。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他们思考: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色彩怎样?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知道,古诗教学中,引导儿童凭借诗中熟悉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是很有必要的。显然,这个问题,比起要求学生说说诗句表面意思要更加有挑战性。他们一开始只能比较笼统地说出西湖的清晨,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很美丽。

学生们并不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构成西湖的鲜明形象,我也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进入情境,进一步想象:现在,我们就站在西湖边上,举着相机,不想拍摄一两张特写画面吗?靠你最近的那朵荷花什么姿态?稍微远一些的那几片荷叶大小、绿的程度有怎样的不同?这次,学生们纷纷积极调取记忆中的荷叶、荷花、湖面的意象,并且根据诗中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成了更具体的形象,从而想象出了诗中描绘的意境――

呀,离我不远处的那朵荷花多娇艳!粉色的花瓣水润润的,在西湖的朝阳中,显得格外迷人。再细细欣赏,竟然看到娇嫩欲滴的荷花花瓣上还沾着些晶莹的小露珠,又给了这荷花不少活力。衬着这朵花的碧玉盘呢,默默地立着,心甘情愿保护着荷花,并不想争功……不时,飞来一只蜻蜓,纤细而美丽。――韩豫凡

我看到的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此时,在清晨的阳光中,它已经完全绽放,片片花瓣那么舒展,那么通透。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飘荡。再看那花瓣中间已经挺立的花蕊,嫩黄嫩黄的,小小的莲蓬已经长出来了,真让人喜悦!靠近的几片荷叶,有的圆圆的,绿得油亮;有的荷叶边还有些卷曲,还有些黄绿色,显然是新荷……――巢申睿

显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聚焦于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启发儿童愉快地“再造想象”,于是,诗中清新、鲜艳的西湖莲荷图在他们的小脑瓜中鲜明地活动起来。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对诗美妙的意境感悟也就更深一步了。

梯度二:比较阅读,体会古诗用词美

当学生们进入诗歌意境,主动品读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我自然地挑起课堂学习的矛盾点:古诗题目分明告诉我们这是首送别诗,回顾我们以前积累的送别诗,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味诗人那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中,体会诗人深挚的送别情意……

课堂中,我不留痕迹地引导儿童进行“比较阅读”,继续引领他们攀登学习古诗的精神之山。充分比较、思考之后,我提出这个问题:杨万里既是林子方的上级,更是林子方的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畅谈保卫国家、抗金建议。林子方现在要离开当时的都城临安,杨万里一点都不留恋吗?挽留朋友的意思表现在哪里了?

古诗中最为丰富的美育因素就是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教学中的第二梯度问题的抛出,激起了儿童不断探索、体验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认为杨万里对好朋友林子方的送别之情有的,只是这种感情被藏在诗句中了。请大家留意一下古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时,杨万里实际上想说的话是:林子方啊林子方,你看看,西湖已经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啦,你还是不要离开这里,留下来吧!――周山岳

我也在诗句中找到了送别情,它的确是深深藏在诗句中,这也是杨万里写诗的巧妙吧!跟他不同的是,我在最后两句中找到了这种感情的流露。诗人表面上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际上想说,林子方的事情就像这莲叶和荷花一样,纯洁又动人……――刘晔

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课堂上,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令人欣喜!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诗朗读较先前第一个板块,多了不少离别的不舍与愁绪。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与儿童的情感世界自然链接,诗歌学习的趣味也就悄然而至了。

梯度三:文献阅读,品味古诗情意美

古诗流露的情感往往更加含蓄。让今天的儿童真正品味其中千年的馨香,那将会是多么的诗意和浪漫。课堂中的第三梯度教学设计,我引入了关于这首古诗的文献阅读――

这首诗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也可以说,作者的巨大深意,隐藏在了描写西湖美景的绝妙诗句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好好读读古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隐喻之意:“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靠近皇帝的意思;“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同学们,林子方年轻有为,皇帝很欣赏他,将他边连升三级外放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对此,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然而,杨万里则不这么想,但又不好明说,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

聪明的你,这首诗的隐喻之意到底是什么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文第5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3、荷花知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4、莲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